二战日本攻打印度,为啥打一仗就不敢打了?
不是不敢打,而是没法在打下去。
题目里说的这一仗,指的就是“英帕尔战役”,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著名战役,虽然是在印度打的,但利益相关方却错综复杂,最关注结果的是中国、英国和日本。战役的结果是日本惨败,从这以后,盟军在印度和缅甸掌握主动,转入进攻阶段的一个转折点。而英国人不好意思说的小心思没有达成。
实际上日本人对于是否进入印度一直首鼠两端,因为在日军大本营看来,主要方向还是马来半岛和太平洋群岛,而东南亚这一大片一方面因为日军的力量不是太够,另一方面可以预见如果太平洋方面有进展,这些地方会自动依附的,泰国就是例子。
但是形势发展让他们不得不进入,主要三个原因:首先是德国要求,作为协约一方,他们很难拒绝;其次是美国以此为基地对中国抗战的物资运输,这让日本在中国的进展非常困难;最后是他们到了缅甸之后简直太容易了,搞得有声有色,以此来看,同为佛教传统的国家印度也应该一样。于是,贪得无厌再加上鬼迷心窍的日军跑到印度打了一仗,结果大败而回,从此再也没有攻打印度。
一、英帕尔在哪英帕尔印度东北部城市,在英帕尔河谷平原中部,曼尼普尔河右岸,紧邻缅甸,是个边境小城。英国军队在缅甸被日军暴打一顿后,全部跑到这个地方,把这儿建成了一个巨大的军事和后勤补给基地。在长40英里、宽20英里的平原上,到处是军营、医院、军需仓库。本来英军还可以往西跑,因为印度也是英国的殖民地,这么大的范围,够英国人跑的。但英国最后决定在这里和日本好好打一战,有自己的盘算的。
第一是他们依仗着可攻可守的地理优势,大不了继续跑;第二是边境地区的地势和马上要来临的雨季对日军不利;第三是他们真的不愿意放弃缅甸,因为从中国的长江向南到印度、缅甸,天啦,就市场、人口和资源来讲,这就是世界啊。所以一开始英国人非常不愿意远征军来缅甸的,他们既怕日本人抢了他的地盘,又怕中国军队来了不走。
中国当时对缅甸特别重视,因为七七事变后,中国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对外通道基本全部断绝,本来工业基础孱弱的中国更加举步维艰,所以中国特别重视仅仅剩下的唯一国际通道——滇缅公路。这是一条救命的路,所以抗战物资都依赖它。
二、日本人在缅甸把英国佬打得特别惨缅甸是个好地方,境内狭长多山,战略位置非常重要,自然资源也极其丰富,日本早就垂涎欲滴。同时,为了尽快结束泥潭一样的中国战场,日本人早就对滇缅公路虎视眈眈,经常轰炸,1941年1月23日,日军飞机彻底炸断了澜沧江上的昌淦桥,东京大本营电台都高兴地播:“滇缅公路已断,三月内无通车希望。”但轰炸不是长久之计,占领才是,既然中国境内不能完全占领,那就占领缅甸。
日本占领缅甸不是很费力,主要是因为英国人太渣了,小心思不断,中国远征军最后才进入缅甸;其次是英国佬在缅甸无恶不作,人心尽失,搞得缅甸老百姓特别痛恨英国人,谁打英国人谁就是好人,谁帮英国人谁就是混蛋。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吃尽苦头也是拜英国人所赐。举个例子:英国殖民缅甸时,强行将缅甸出产60%以上大米运向国外,这个“世界稻米之国”的老百姓居然吃不上米;缅甸布料必须用英国或印度生产的,私自织布料的缅甸妇女很多被剁掉手指终身残疾;缅甸人去邻近的泰国不能走便捷的陆路,只能绕道仰光再乘船,这样英国船舶公司可以收取高额船费;缅甸人只能买由英国公司的高价盐自己不能采盐;······罄竹难书。
日本军队在缅甸把英国人打得四处逃窜,缅甸人高兴得不得了,对日军简直是“箪食壶浆”,加上都是黄种人、都是佛教国家,一时间日军真的把缅甸糊弄住了。要不是中国远征军的救援,那些跑到英帕尔的英军早就在缅甸被灭了。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损失惨重,很多都是打着打着,发现英国人跑了,自己本来是救他们的,结果他们一脱离险境就跑,把中国远征军撂在包围圈里。这帮家伙逃跑时写的文章可以作证:英国记者斯耐潘发表在《泰晤士报》上的文章,介绍他们逃跑的样子。
“到处都有黄种人的洪水追赶着白种人和棕色皮肤的人群。日军士兵穿着质地粗劣的黄色军服,他们的国旗上画着一个燃烧的太阳,很像印第安部落的图腾崇拜。日本人长得非常矮小,只有5英尺高,但他们的毛瑟枪和刺刀却比欧洲人的足足长了1英尺。这种形象尤其可笑,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北欧童话里那些扛着扫帚的小妖怪。公路上日本人的部队在行军,我想他们一定是去攻打仰光,后来事实证明我猜对了。前面有几辆坦克开路,坦克上坐满了突击队员。接着是炮车,还有骡马和驮牛,我看见一个日本军官骑在牛背上,不像去打仗,倒像是去放牧。我耐心地看着表,估计他们每天至少能前进30英里。这是一个陌生的敌人,来自中世纪,英勇善战,斗志顽强,文明的白种人要遏止这些野蛮的游牧民族的扩张意志,就必须用钢铁筑起牢固的堤坝来。”
三、日本人的战前准备就跟闹着玩似的1944年3月8日,日本缅甸方面军根据大本营的“大陆指第1776号”指令,发动英帕尔战役,代号为“乌”号作战。日本的作战计划以他们的字母代替,比如“阿号计划”、“伊号计划”。战役企图是:夺取英帕尔,威胁盟军重要补给基地迪马布尔,切断中印公路,改善日军在缅甸的防御态势。日军的指挥官是牟田口廉也中将,兵力是缅甸方面军第15军,下辖第15、第31和第33师团。
牟田口廉也曾任日本驻法国武官,“七七事变”就是这鸟人开的第一枪,他也因此晋升为少将。牟田的计划从缅甸若开山脉一线往前推进,采用穿插包抄的方式,在雨季来临前拿下英帕尔。在他看来,英军就是一帮乌合之众,“皇军”能很快结束战斗。但他没想到雨季来临时没拿下怎么办;也没有想到进入印度后,怎么撤回来,后面可是一条大江,日军在背水作战;还有补给怎么办,不能没有吃的吧;最后是缅甸独特的地形,山脉南北走向,东、西向兵力行动特别困难。
参战的日军三个师团长都对战役前景悲观,因为明摆着后勤补给跟不上,到时候不用敌人打,自己就饿死了。但牟田不信这个邪:“没有补给,就不能打仗?那怎么能行!日本军队能够忍受任何艰难困苦。粮食可以从敌人那里夺取。”日军还为补给想了个馊主意,他们的部队赶着成千上万的牛、羊、猪往印度开进,边走边杀着吃。一开始还比较顺利,日军用了大约20天的时间,就对英帕尔形成合围之势,英国人几乎没有什么反抗。好大喜功的牟田想在4月29日之前拿下英帕尔,因为那是裕仁天皇的生日。
日军渡过钦敦江,向英帕尔进攻的态势明显。英军总司令蒙巴顿勋爵决定:把钦敦江以西沿边境进行防御的部队后撤至英帕尔附近高地上,这样日军就会面临远离自己的保障基地,还要面临英军的空中威胁。而且时间也在英国人这边,六月份的雨季一来,日军的进攻就没办法进行。英军的部署很常规,但也有效。
四、战斗进展日军对英帕尔形成合围之后,牟田口廉也站在钦敦江畔,狂妄地宣称:“太阳旗将宣告我们在印度肯定胜利的日子为期不远了。”可是他的部队太疲惫了,从缅甸往西他们翻过了一座座高山,累得像条狗一样;过了钦敦江,有一路狂奔,人累马乏,更要命的是没有食物,带的动物都吃光了。小兵们的口粮从以前的每天6两降到1.5两,前锋部队没有粮食,口粮只有每天0.3两,还是为了账面好看,不写0。而英国人就生活在一个巨大的仓库了,吃的喝的应有尽有,还有巧克力和红酒。
饿着肚子的日军发动的一次次进攻,都被击退,越打越没有信心。雨季也如期而至,这滑溜溜的地面让日军吃尽苦头,牟田口廉也决定再努力一把,他命令部队迂回到英帕尔北面再进攻。1944年6月22日,饿着肚子的日本兵嘴里塞着青草,一步三个跟头地在大雨中突破了英军的防线,打到英帕尔边上。不过这时他们俄瘫了,再也没有一丝力气,哪怕爬都不行。印度的天气就是这么奇妙,虽然下着大雨但气温仍然很高,日军几乎一半人得病,都是疟疾、霍乱、伤寒之类的传染病。日军连吃的都没有,就更没有药了,许多人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倒毙路边。即使侥幸活下来的,也是瘦骨嶙峋的像个骷髅。
这个战是没办法再打下去了,1944年7月2日午夜,日本南方军司令部下达了停止“乌”号作战的命令。真所谓兵败如山倒,英国一个军官在日军里写到:敌军已不存任何希望,他们得不到食物,得不到药品,什么也得不到了。他们衰弱不堪,嘴里塞满野草。到处是赤脚露体的尸体,士兵像骷骸一样躺在泥地上;行驶中遭到轰炸的运输车和烧毁的坦克;被精疲力竭的士兵扔得满地都是的枪支弹药和军事装备。
五、战役结果日军在战役发起前共有10万人,溃败以后能动的不到2万人,真正在战场上被打死的只有3万人,其余的都是饿死、病死,驻缅甸的方面军已经没有力量再进行大的战斗,他们连缅甸都待不住了,更别想往西进入印度。一心想当大将的牟田被大本营撤职,他甚至被日本兵称为“鬼畜牟田口”,因为被他弄死的日军比盟军打死的都多。
不过牟田一直不认为他应对英帕尔惨败负责,他一直活到1966年。
二战日本攻打印度,为啥打一仗就不敢打了?
一个英帕尔战役彻底将日本打醒了。10万能争善战的丛林战老兵被打的损失不到2.5万人,就由于后勤、士气、武器弹药、士兵数量、国际局势等诸多因素,就彻底没有了底气,被迫战略大撤退,结果损失殆尽。
英帕尔战役是在日军日薄西山的情况下发动的。1944年世界大战到了战略反攻阶段,英帕尔作为东南亚对日作战的战略基地日显重要,战争物资源源不断的通过英帕尔的中印公路输送到盟军及国军手中,为了缓解压力,日军不远千里发动了对英作战,企图摧毁东南亚对日作战的物资补给基地,掐断盟军战略反攻物资保障。1944年6月,日本大本营发出了攻击英帕尔的战争指令,在日军15军司令牟田口廉也中将的带领下,战力比较凶悍的日军,渡过钦敦江,攻击印度本土,但是盟军非常重视,武器装备也很先进,在印度的英印联军达到了100万以上,并且空军力量是日军所不能比的。在从缅甸到英帕尔这节路,是原始森林,联军的空中优势,奈何不了日军,过了钦顿江,就是一片丘陵和平原,英印联军在此处,建立了平坦、宽阔的防守阵地,利用优势的炮火和飞机对进攻的日军进行狂轰乱炸。抵消了英印联军战力不足的弱点。
最终日军没有突破英帕尔的英印联军防线,败退而走,沿途饥饿、水土不服、疾病以及地方抗日军民和中国远征军的打击,最终损失殆尽。
日军此次的失败,是必然的,战线过长、盟军对此次战役的充分准备、国际反法西斯的热情高涨,欧洲战场已经取得胜利、太平洋战场日军也是节节败退,中国抗日战场也是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种种形式都是对日军不利的,同时,由于日军遭到盟军狂轰乱炸,物资生产跟不上趟,在此次远征英帕尔的战役中,日军甚至没有军需保障,驱赶着掠夺过来牛羊猪、家畜、家禽充当军需生活保障,战争一来,这些移动的军需物资全部跑散开,日军的口粮都是问题,焉有不败之理!
(玉之溪)
二战日本攻打印度,为啥打一仗就不敢打了?
小树林,泥泞一片,走一步掉只鞋那种,幸运的日军虽然甩开了追击,但却不幸的遇到了采用相同路径打算包抄日军的英印联合军,打了一场艰苦卓绝的遭遇战,蒙蒙细雨昼夜不停,枪声不绝,血肉横飞,凭借着狂热的武士道精神,已经饿成傻缺的日军终于突破二流战力的联合军战线,超级不顺利的到达了盟军据点英帕尔,而此时的日军才突然惊觉,以现在的状态,到底谁打谁还真不好说······
英帕尔战役的战损虽不及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但也同是日军的屈辱之战,除非日军具备攻营拔寨一蹴而就的能力,否则的话,失败是必然的结局。
当时日本的战法已经落伍,和诺门坎大败一样,缺乏及时有效的信息调研并投入实战应用,和朱可夫的侦查细致程度相比,天壤之别。
可以说当时的日军并不具备作战条件,现实证明,虽然英印联军的作战能力偏差,但在打主场的情况下,还是能够有效阻击日军的,至少暂时可以。
环境恶劣方面与清缅战争类似在环境方面遭遇的困难,英帕尔战役类同清缅战争,当初清兵也因环境因素减员过半,连富察傅恒都因此丧命。
很多朋友觉得清军无能,其实清缅战争打得还算可以,在那种环境下两军对阵,副将军、总兵、提督病死,傅恒带病回京后也死掉了,因病兵员减半,面对的还是远超清军火器水平且常年征战的缅军,而缅军不在一地争短长的机动策略丛林战又打得非常聪明,能平手就很不错。
清缅战后有官员提及缅军火器问题,但你和乾隆说火器,他跟你聊骑射,没法沟通,不了了之。
什么样的环境因素能够对部队造成如此之大的影响呢?
“毒雾蒸腾缭绕的绿色地狱。”
同样的毒源所引发的疾病,包括但不限于疟疾、痢疾、霍乱、流感、伤寒等,统统都是传染病,一传十十传百那种,尤其素有部队克星之称的伤寒,一旦爆发,基本上整个军队就算是废了,否则日本人傻呀,好不容易打到家门口却不进攻,也真够憋屈。
战场隔离?别逗了。
这种情况什么时候最严重呢?雨季,雨后的丛林对人来说极具威胁,对日军来说有两大影响:
雨季到来,温度更高,丛林毒雾蒸腾,无处藏身;
水流湍急,后勤补给,输送不易,日军口粮从每顿6两,减到每顿0.3两,也就是3钱。英印联军清理战场的时候发现一个现象:部分日军口中还有青草残留······
英帕尔战役的爆发原因表面上看,德国的战场主动权逐步丧失,要求日军在印度东部开战,以搅乱盟军战略布局,其实日本还是因为自身需要,所以才打响了英帕尔战役。
早在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日本仅用半年就占领了英属缅甸全境,并藉由这种势头火速切断了通往中国的长达2300公里的缅甸线路,但随着盟军的逐步调动和东南亚盟军司令部的建立,驻缅日军的情势愈发危急,他们要同时防御云南、利多、英帕尔三点攻击,战线拉得过长,造成防御吃力,一旦遭受攻击,恐怕要陷于被动局面。
1943年底,负责15师团的牟田口廉也中将渐渐压制不住内心的焦虑,向东京申请以攻为守,直接进攻英帕尔,藉由打击盟军据点来削弱其力量,以解决日益恶化的被动态势。他的申请得到了东京方面的批准,死亡之旅就此开始。
当时联合军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收复缅甸,而日本驻缅部队的唯一任务就是保护“胜利果实”,二者之间不存在任何商量的余地,大战在所难免,区别只是早晚而已,面对联合军数量上的优势,日本不得不先发制人,不得不率先攻击联合军有生力量。
蒙巴顿的方略总司令蒙巴顿在获知日军详细动向之后,及时命令部队进入战备状态,并有效集结兵力,以期在英帕尔高地,借助地利方面的优势,对日军进行阻击。
蒙巴顿才不会钻小树林,丛林战意味着什么他很清楚。
日军怕什么?其实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摆在桌面的事儿,谁也瞒不了谁。
日军担忧雨季到来,毒瘴和补给将会成为老大难问题。
蒙巴顿也知道,所以他才不会钻小树林迎击日军,他要做的是尽量把日军拖入深处就在不得不守退无可退的英帕尔决战,你要打英帕尔,我就在英帕尔迎战,多一步也不走,而日军到达这里以后,我可以轻易切断你们超长的补给线,断绝你的一切物资供应。
这点也像极了清缅战争中,缅军的做派,在边境真的打不过清军么,当然不是,他们边打边退,就是要把你拖入绝地,一个无法运输补给的绝地,清军粮草弹药耗尽没有补给输送,为了避免饿死开始撤退的时候,也就是缅军发起总攻之时。
英帕尔战役的爆发仅仅20天时间,日军推进到距离英帕尔仅有20公里的地方,貌似胜利唾手可得,南北呼应的包围圈已经形成。
迎战便被围,这是蒙巴顿所始料未及的,他急忙向美国求助,美国则调用军用运输机,为蒙巴顿送去了迫切需要的所有武器和物资。
日本的重炮和坦克起到了良好的助攻作用,联合军战线在逐步拉后,日军则步步紧逼,而这次轮到日军始料未及,粮食补给一直没有从后方输送过来,日军的口粮由6两逐步减少到0.3两,反观联合军,烟酒糖茶从未间断供应。
趁你病要你命,稍稍缓口气的联合军马上投入反攻,切断了日军33师团的退路,他们不需要赢,只要消耗日军足够的时间就是胜利。
负隅顽抗的日本人久攻不下,当然不能就地等死,既然退路已经断绝,那就逆向绕行到英帕尔以北。
小树林,泥泞一片,走一步掉只鞋那种,幸运的日军虽然甩开了追击,但却不幸的遇到了采用相同路径打算包抄日军的英印联合军,打了一场艰苦卓绝的遭遇战,蒙蒙细雨昼夜不停,枪声不绝,血肉横飞,凭借着武士道精神,已经饿成傻缺的日军终于突破二流战力的联合军战线,超级不顺利的到达了盟军据点英帕尔。
日军终于达到了英帕尔这个盟军据点,据点自然是有大量盟军和联合军驻扎的,但是谁打谁可就不好说了。
说好的三个星期拿下英帕尔,现如今已经过了五个月,日军传染病流行,至少三分之一的人染病失去战斗力,最高单日死亡人数超过千人,在得到东京方面的命令后,日军开始大规模溃逃,放弃了他们的合围之势。
英印联合军一路追击看到了一幕幕令人惊诧的景象,日军完全丧失战斗力,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逃跑,很多日军已经失去了几乎所有体力,为了逃命,他们扔掉了一切装备,很多日军都饿死在逃亡的半路上,在联合军看来,他们简直就是一具具骷髅,瘦得脱了人形,很多日军临死前还在吃草充饥,以至于死后很多日军口中都有青草留存。
相对来说最壮观的还是日军的超长补给线,真是一条靓丽的风景线,天知道谁给他的自信,这种超长线路不被切断就太没天理了,联合军追击日军的时候,发现一路上都是日军的运输卡车,车上满满的都是弹药和粮食,除了司机死掉以外,一切都保存的如此完好。
此次战役,日军伤亡2.5万人,但败退后就完结了么?当然没有,中国远征军也在缅甸发起了反攻,犹如双刀插入日军胸膛······自此,日军再无能力和勇气向盟军据点发起攻击。
二战日本攻打印度,为啥打一仗就不敢打了?
有粉丝问我,二战期间日本仅和印度打了一仗,为什么以后再不敢打印度了?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了解一下日本和印度打的仅有的那一仗——英帕尔战役。在这里顺带说一下,二战期间印度还是英国的殖民地,名叫英属印度。
(注:英属印度是指英国在1858年到1947年间,在印度次大陆建立的殖民统治区,包括今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缅甸。)
英帕尔是印度和缅甸接壤的一个城市,二战期间,盟军在这里建立了重要的军事供给基地。
当二战进行到1944年3月期间,德国最高统帅希特勒,为了减轻主战场的压力,命令驻扎在缅甸,以防御为主的日本第十五军发起主动进攻,意思是牵制盟军的力量。
鉴于此,日本第十五军最高司令牟田口廉也中将制定了攻占英帕尔战略计划。
日军其实早就想切断供应印度的这条补给线,正好希特勒此时提出了这个计划,日军顺风扯帆欣然同意。
战役是从1944年3月发起的,刚开始日军士气高涨,扬言三个月内夺取英帕尔,让人想不到的是战事并不顺利。
原来日军总司令选的时间不对,战事刚进行了一个月后,缅甸和印度交界的地方就到了雨季。
盟军都是当地的印度人和缅甸人,对这里的气候相当熟悉且有准备。
日本士兵都是一些岛国长大的孩子,哪见过这种恶劣的天气,加上提前没有准备。别说打仗,就连走路都走不动,两腿陷在泥里拔不出来。
更糟糕的还在后面,热带雨林潮湿炎热,瘴气、毒气、毒蛇、害虫肆虐,日军步履维艰伤亡惨重。
更可怕的是这种鬼天气,军需弹药也供应不上去。
说实话这仗没法打,经过数月的死磕,日军终于扛不住了,承认进攻遭到了惨败,。
7月10日,日军总司令不得不停止英帕尔战役,此役日军伤亡2.5万人,英印军伤亡1.6万人。
说到这里大家也明白了,其实打败日军的不是印军多么厉害,而是鬼天气拖垮了日军。
那么问题出现了,既然如此,日军为什么以后再不敢打印度了?
其实不是日军不敢打印度了,而是在以后整个战役中,日军只有招架之力再无进攻之野心了。
换言之,日本在东亚地区只有防御能力,想要组织力量进攻印度,实在是力不从心。
到了1944年7月份,也就是说英帕尔战役结束以后,日军再没有能力展开多线作战能力了。
首先日军在中国已经陷入了抗日汪洋之中不能自拔,此时根本不可能有能力进攻印度。
日军只能被动的防御印度,缅甸,孟加拉和中国派往支援缅甸的南征军。
另一个原因就是日本国土狭长,国内的经济支撑不起长期的作战消耗,加上盟军切断了他的补给线,日军的军用物资供应不上去,很难支撑起进攻印度这样大的战役。
毕竟印度国土面积太大了,弄不好日军会落下“贪心不足蛇吞象”的局面,日军高层也不傻,干不动不干。
此时日本只有实行负隅顽抗,早已放弃了主动进攻,到最后日军已经做好了退回国内,誓于盟军玉石俱焚的计划了。
总的来说,此时日军已没有主动进攻的信心,10个月后,美军在日本长崎和广岛扔了两颗原子弹,日本彻底懵逼了。
1945年8月15日,扛不住的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大家想一想,在最后的一年里,日军还有心思进攻印度吗?
文/秉烛读春秋
二战日本攻打印度,为啥打一仗就不敢打了?
日本不是不想打印度,而是根本力不能及,无以为继,徒然望洋兴叹矣。
二战时日本的胃口相当大,他们在侵略中国之后,战略重心迅速发生了转移,其一是“北进”,对苏联进行攻击,开拓北方利益。其二,则是“南进”,与欧美开战,夺取南洋的资源。
结果1939年打苏联,日本精锐一头撞在朱可夫身上,在诺门坎被好好收拾了一顿,打得那叫一个闻风丧胆,从此再不敢打苏联主意了,只能大修要塞,静待局势的转变。
东边不亮西边亮,在中国战场给熬得气喘吁吁的日本,突然发现南边居然大有可为,在1940年以后,欧洲列强被德国扇得上下翻飞,根本没有余力保卫自己的在南太平洋的殖民地,这对日本来说实在是个趁虚而入的天赐良机。
于是日本悍然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先把美军的太平洋舰队一顿胖揍,通过岛礁和舰队将他们封锁在太平洋的中心,继而一口气拿下了美、英、荷等国在南洋的殖民地,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地统统成为日本的控制区。
此时的日本相当生猛,他们以一国之力对抗多国列强,美国人被牢牢的卡在太平洋中段,英国人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Z舰队”都给日军歼灭,什么荷兰、澳新之流更是被揍得抱头鼠窜,吓得他们拼命撤回海外兵力回国,连宗主国英国的面子都不给了。山下奉文、本间雅晴等日本将领也一时名声大噪。
从日本在南洋获得的胜利来看,他们无疑已经走到了历史顶点,打得美英屁滚尿流,远超在中国战场创造的那些成绩,也正是因为如此,日本人开始昏头昏脑的谋求对印度的大战略。在他们的规划里,不仅要拿下印度、斯里兰卡,还要称霸整个印度洋,乃至把舰队开到马达加斯加岛去,在那里建立新殖民地,然后一边经略非洲,一边从南部沿海插手西亚,与德国形成呼应。
可惜的是,这都是日本的痴人说梦,尽管山下奉文等人能打出气吞万里如虎的势头,日本的整体局面却在剧烈下滑。
其实一开始日本就输了,他们在对付中国时已经入不敷出,很大程度上依靠美英的资源输出过日子,等到资源进口被卡断,对华战争也就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所以日本为了继续战争和维持既得利益,不得不铤而走险的发动太平洋战争。
但万事万物都是一环扣一环的,日本希望通过南洋的资源恢复活力,再与美军“决战”,可麦克阿瑟选择了“跳岛”战术,避开了日军的防御快速突进,南洋方面英军也将日军死死的堵在斯里兰卡一线,无论日军怎样狂轰滥炸,硬是寸步不让;更可气的是中国战场,不仅输出不了多少资源,还成了块“粘鼠胶”,这导致日本的战略出现了不止一处的断裂崩塌。
没多久太平洋战场就形成了一个属于盟军的闭环,太平洋上美军层层推进,很快取得了中途岛等一系列的大胜,兵峰直插南洋。印度、缅甸、斯里兰卡的中英印军则堵住了日军的向西的路途,双方不断发生剿杀,盟军越打越强,日军越打越弱。
到1944年时,日军实际已经丧失了进攻权,他们之前就没法向西突破,屁股后面还被美国撵着打,此前期望的加里曼丹油田也是毫无指望,美军的潜艇炸沉了95%以上的日军运输船,连补给线都无法维持,他们对印度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但1944年日本仍然发动了一次对印作战,即“英帕尔之战”,他们期望攻克盟军的印度补给基地,并且切断中印公路,继续阻隔日渐壮大的中国,避免北方局势也出现不可收拾的问题。当然,这里面也有以守待攻的意思,因为日军已经撑不下去了。
英帕尔之战成了日军的回光返照之战,无论士气还是补给都陷入绝境的日军,在司令官牟口田廉也“意志决胜”的煽忽下硬着头皮打了这一仗。结果不用多说,英军统帅蒙巴顿虽然水准平平,但他们极为擅长打呆仗,硬是依靠层层抵抗逐次撤退的“弹性防御”将日军拖成了叫花子,而且还让战争进入了走不动路的雨季。
牟口田廉也情知大势已去,但在“撤退也会死人”的观念下继续强行催动部队进攻,日军士兵在英帕尔之战的最后阶段相当凄惨,没食物,没药品,雨水连绵,到处是泥浆、蚂蟥和蚊虫,死于疟疾、霍乱、痢疾的比比皆是,军医能做的只有将空气打入伤兵的血管,给他们“人道死亡”……这一仗日军伤亡率达到84%,彻底的歇菜了。
经此一役,东南亚战场的整体局势完全翻了个,日军的失败成了定局,他们别说进攻印度了,能维持自己的防御都是天大的难题。而且整体战略已经崩塌,中国战场四面楚歌,太平洋战场美军都快杀到日本家门口,新几内亚的日军也让澳新军团收拾的哭爹喊娘,哪里还能再打一次印度?
二战日本攻打印度,为啥打一仗就不敢打了?
二战日本攻打印度,为啥打一仗就不敢打了?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因为,打不过印度。原先以为打中国如此简单,指到哪里打到哪里,打到哪些占领哪里。没想到印度不是中国,这块骨头太硬啃不了,于是,放弃了攻打印度的野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