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斩马谡的真相,马谡真的是被诸葛亮斩首的吗?

多谢邀请。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他一生中最痛心的事,以至于在马谡死后,诸葛亮放声大哭。他不只是哭的是马谡辜负了他的希望,使得他失去了最好的北伐机会。他还哭的是自己没有刘备的识人之明,在关键的时刻错用了马谡。那么,诸葛亮为什么非要斩马谡不可,而且马谡真的是被诸葛亮斩首的吗?

一、不可大用的马谡。

街亭之战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的关键性战役,如果这场战役胜利,诸葛亮将席卷陇右,进取关中。那样《隆中对》里北取秦川的战略设想就得以实现。拥有雍凉益三州的蜀汉,就可以组建强大的骑兵部队,为下一步进取关东做准备。

可是这个设想,因为街亭之战的失败而夭折了。这一场战役的失败,主要的责任是在马谡的身上。史书说他在来到街亭之后,布置战场的时候,“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在兵法中明确指出,军队举措烦扰的原因,是主帅不得军心的缘故。从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马谡这个人缺乏统帅才能,手下的将校对他不服。

当时安排任务的时候,大家的看法是要任用魏延、吴懿这样的老将做主帅,可是诸葛亮还是违背了大家的意愿,任用了马谡。这是因为诸葛亮对马谡的才能十分欣赏,认为他能够担负起这一重任,为蜀军带来胜利。

诸葛亮和马谡的私交也很不错,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都是来自荆州的人员。马谡喜欢谈论军国大计,也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诸葛亮和他探讨事务,经常日以继夜。在诸葛亮平定南中的时候,马谡提出了“心战为上”的战略。诸葛亮依计而行,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在诸葛亮北伐时,马谡也跟随而来。当时诸葛亮手下可用之人不多,像魏延、吴懿这样的老将也没有时间磨合。因此,诸葛亮对马谡的期望至深,也是人之常情了。可是诸葛亮没有注意的是,马谡虽然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却没有做好一军统帅的能力。

刘备临去世的时候,曾经对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这个评价当然不是刘备凭空捏造的。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马良被刘备委以重任,满腹经纶的马谡当然也不会逃过刘备的眼睛。在刘备入川的时候,马谡是第一批随刘备入川的人员。

可是与在战争中大放异彩的黄忠、魏延、庞统、法正不同,我们根本看不到马谡在战争中有什么出色的表现。而且在夺取益州后,刘备把马谡派往地方担任地方官,再也没有让他参与军国大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丝端倪,肯定是刘备在战场上对马谡进行了考验,可是马谡的表现让刘备失望,得到了不可大用的评价。

马谡在率军赶到街亭后,就马上准备对远道而来的张郃进行防御。诸葛亮让马谡守住街亭的城寨,将张郃牵制在街亭之前。张郃的军队经过了长达二十多天的长途跋涉,早已经疲惫不堪。再加上背后有关陇道的阻隔,张郃的五万多的人马将会陷入方圆二十里的绝地。张郃只能迅速拼死一战击破敌军,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如果马谡利用街亭固有的城寨,构筑防御工事防守,张郃远道而来,没有重型攻城机械,是不可能短时间拿下街亭的。更不要说在街亭背后还有诸葛亮统帅的蜀军主力,时刻可以应援。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马谡的这次任务都是很容易完成的。

但是马谡却好大喜功,舍水上山,要居高临下与张郃决战。结果马谡被张郃切断了水源,自己又不能稳定部下混乱的军心,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又带头逃跑。这使得街亭的蜀军被轻易击溃,丢失了街亭前哨的诸葛亮,也因此前无所据,只得忍痛撤回汉中,诸葛亮成功希望最大的第一次北伐宣告失败。

二、诸葛亮斩马谡的原因。

我们看街亭的失败,就会发现,马谡虽然是这场败仗的主要责任人,但是违背大家意愿任用他的诸葛亮也要负担一定的责任。而且在街亭之战中,蜀军的损失也并没有那么巨大。虽然蜀军被张郃击溃,但是由于有王平的掩护,再加上诸葛亮主力的威慑,张郃没敢追击。所以,诸葛亮得以将蜀军主力撤回汉中,该从容地将西城千余户百姓也带了回来。

在战役结束后,诸葛亮为了提振士气,对战役失败的责任人进行了惩罚。他自己自贬三等,诛杀了马谡和将军张休、李盛,剥夺了将军黄袭等人的军权。不过在对于马谡的处理上,引起了当时和后来者的争论。

当时在诸葛亮手下的蒋琬就因为马谡的处理,对诸葛亮表达了不同意见。他认为马谡是一位有才能的智计之士,仅仅因为一战的失败,就把他诛杀十分可惜。而习凿齿评价此事也说,蜀汉本来就人才稀少,诸葛亮还要诛杀马谡这样的人才,是在是治国的失策。

不过如果我们站在诸葛亮的立场上来看这件事,他也有自己的苦衷。诸葛亮其实是不想诛杀马谡的,可马谡的所作所为触碰了诸葛亮的底线,让诸葛亮不得不对他举起了屠刀。后人在评价诸葛亮做事的原则时指出。“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我们从这个原则可以看到,马谡的所作所为确实让诸葛亮无法放过他。马谡去守街亭,擅自改变诸葛亮的方略,造成了作战失败,这已经是有错在先。但是仅仅如此,诸葛亮也可以保他一命,因为派马谡去守街亭是自己的决定,自己有用人不明的责任。

但是,在蜀军战败之后,马谡的举动就十分恶劣了。马谡在战场上,全军溃败的时候,不能挽回局势,反而随着乱军逃走。当时战场上还有王平的千余人支撑局面,如果马谡稍有胆色,蜀军也不会败得那么惨。王平最后吓退张郃,不但带回了自己的人马,还收容领回了大批蜀军。

马谡在逃走后,他不是回到诸葛亮的大营向诸葛亮汇报战况,以使诸葛亮能够有准备时间,来挽回败局或者迎击张郃。马谡采取的方式是独自逃走,跑回了蜀中。如果不是王平表现出色,毫无防备的诸葛亮遭到张郃的袭击,后果不堪设想。

更恶劣的是,马谡在蜀军撤回汉中后,依然不去向诸葛亮领罪。他隐姓埋名了几个月,才被蜀汉政权抓获。本来按照诸葛亮的“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原则,可以留下一条命的马谡,自己错失了机会。诸葛亮为了平息民愤,只能忍痛斩了马谡。

马谡在逃跑时,曾经遇到了好友向朗。向朗对马谡逃亡一事知情不报,诸葛亮在得知之后,对此十分痛恨。他将向朗免官,送回成都。诸葛亮之所以这么痛恨向朗,是因为向朗表面上纵容马谡逃走,是帮助了马谡。而实际上向朗此举是害了马谡,彻底断绝了马谡的生路。因此,诸葛亮诛杀马谡是迫不得已的,完全是马谡咎由自取造成的。

三、马谡死亡之谜。

对于马谡的死,在历史上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诛杀说”,一种是“下狱物故说”。“诛杀说”是大多数人都认可的。甚至在《三国演义》中,为了突出诸葛亮执法严明的形象,明确写了诸葛亮将马谡斩首,并将首级在军中遍示。在《三国志王平传》中,也明确说明马谡与他手下的将军张休、李盛是被诛杀的。因此,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说法深入人心。

不过在《三国志马谡传》中,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下狱物故说”。这种说法是诸葛亮将马谡抓捕下狱后,并没有杀他,马谡是在狱中“物故”的。所谓的“物故”,就是指人员的死亡。

因为在古代,要杀死一个官员,一般都要明令典刑,在公开场合执行死刑。在一般的情况下,是不会在监狱中诛杀官员的。因此,这段记载就不由得让人产生疑惑,既然这里没有特别指出诸葛亮诛杀马谡,而且马谡死于狱中,那么马谡是否是由于其他原因而死呢?古代监狱的生活条件不好,而且马谡过着长期逃亡生活,身体状况不佳,病死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那么,这两种说法究竟哪种更确切呢,马谡是不是真的被诸葛亮给斩杀了呢?如果我们从当时人们的反应来看,应该是被诸葛亮斩杀了。这是因为在很多地方都明确点明了诸葛亮诛杀马谡,甚至蒋琬为了马谡被戮而对诸葛亮不满。在马谡给诸葛亮写的遗书中也提到舜帝杀戮鲧而用其子禹的故事,将孩子委托给诸葛亮。

这一切,都说明了马谡是被诸葛亮斩杀的。可是,既然马谡被诛杀,为何又会死于狱中呢?其实这件事也很好解释,那就是诸葛亮为马谡留有脸面,并没有在大庭广众之下杀死他,而是在监狱中杀了他。因为诸葛亮和马谡的私交很好,他们情同父子,如果不是马谡这次犯下的罪行过重,诸葛亮也没有斩杀他的意思。

当时在大庭广众中被杀,斩首示众,对当事人是一种严重的侮辱。尤其是对读书人来说,更是一件让家族耻辱的事情。因此,诸葛亮在决定斩杀马谡后,还是最大可能的保全了他的自尊心,作为自己对他最后的关照。这一切,可以从马谡临死前从容写下遗书,并对诸葛亮表示感谢看出来。

诸葛亮在事后对马谡进行了祭奠。作为蜀汉政权的最高执政者,诸葛亮也不可能对一具受尽侮辱的尸体来进行祭奠。因此,马谡虽然是被诸葛亮诛杀的,但是临刑的地点是在监狱,为马谡保留了读书人最后的体面。

结语:

马谡是诸葛亮看重的人才,他与马谡私交很好。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违背大家的意愿,提拔马谡去守街亭。可是言过其实的马谡辜负了诸葛亮的期望,不但丢失了街亭,还违背了做人的道德,私自逃回了蜀中。

这让诸葛亮无法再包庇他,只能将他杀死来平息民愤。诸葛亮虽然决定将马谡诛杀,但是在最后的时刻,他还是为马谡保留了最后的脸面。他没有将马谡当众斩首,而是在狱中处死,让他免遭难堪的侮辱。为此,马谡对诸葛亮十分感激,在遗书中表示了自己的感谢。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诸葛亮斩马谡的真相,马谡真的是被诸葛亮斩首的吗?

“失空斩”是一出好戏,喜欢三国的友友都熟悉,是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那是在“夷陵之战”失败,刘备病死白帝城后,蜀汉大伤元气。

诸葛亮经过五年的惨淡经营,逐步恢复了经济军事实力,决定北伐,完成匡扶汉室的使命的重大战略决策。

却因为马谡失街亭,赵云失箕谷而无功而返。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而赵云却没事。似乎是事前马谡立了个军令状,没按照合同履行义务,于是接受惩罚。

而赵云没签合同,就不用承担过大的责任。

其实,这事没有那么简单。

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是《三国演义》里最精彩的故事之一。也就搬上了舞台成了“失空斩”这出经典好戏。

事实上没有“空城计”这一说,但街亭的确是丢掉啦,是马谡的责任;

马谡也的确被斩啦,是诸葛亮干得,这是无法更改地史实。

这中间没有夹杂空城计,却有个军令状,咱们就说说这个吧。

01

军令状

这东西不是可有可无的,但有无也差不了哪里去。

不能说立了军令状,打了败仗就杀头,没立军令状,打了败仗就没事吧。那谁还立那个东西哦。

就如首长下达任务后,说一声“保证完成任务”。完不成任务,人也牺牲了,还不如让领导事先高兴着。

其实,这个东西就是为了提高士气,同时,让接受任务者,慎重再慎重,不要犯主观的错误。

同时,白纸黑字,便于战斗结束后的总结。

这东西是很重要,但不是斩马谡的主要原因。

02

斩马谡

《三国演义》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一遇到问题,刘备都是大吃一惊,就问丞相,这个事咋个办哦?

诸葛亮总是说:主公放心,此事早在我意料之中,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就搞定啦。

刘备就好耶好耶。

其实,这都是演义,问题都没这么简单。

第一次北伐,是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独自作战。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在人员使用上,诸葛亮与刘备是有分歧的。可以说,每次重大决策,都是刘备诸葛亮共同协商的结果。诸葛亮建议,刘备拍板,共同承担责任。

但这次北伐出征,情况不同啦。

其一,刘备不在啦。

其二,刘禅并不主张北伐。

其三,诸葛亮独自面对,而且是一意孤行。

在人员使用上,刘备以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而诸葛亮不信啊,以为马谡这小子一直跟着我混,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但到底不放心,就说可立军令状?

马谡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几把刷子,就签字了。

其实诸葛亮心里是相信马谡的。

诸葛一生唯谨慎,要不不会冒这个风险的。

为了加强保险系数,又派了上将王平协助。

诸葛亮以为万无一失啦。可没想到马谡居然这么菜,让丞相很没有面子哦。

马谡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丞相,实在不好意思啦,小小街亭搞丢啦哦。

至此,就清楚杀马谡的原因啦,总得给大家有个交代吧。

诸葛亮自降三级,这个嘛,有必要,也无必要。

任何过失,作为统帅都要承担责任;但谁也不敢保证部属都能完成任务。

至于赵云嘛,好似刘备也说过不咋地,还真就是不咋地。

那就算了吧,不追究你的责任了,我也不必检讨啦。否则这活就没法干啦。

仅此而已,欢迎来吐槽。

诸葛亮斩马谡的真相,马谡真的是被诸葛亮斩首的吗?

正是因为马谡是诸葛亮的的学生和亲信所以要杀他。

因为他当着文武百官硬是要立军令状,如若守不住街亭愿接受军法处治。

马谡不听先锋王军进言,山下扎銮,书上谈兵,扎于山上,最后魏军围山,只围不功,道至水断粮绝,范兵家大忌。

刘备对诸葛亮说,马谡虽好学,熟读兵书没有指挥一场战斗,刘备马谡有名无实,要诸葛亮考滤一下。

当时诸葛亮也是忧预,而赖不过马谡的坚持,和真心想为蜀汉立一次功的好机会。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一,是他的学生

二,是把他已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

三,是他一手带出的亲信

四,是杀他也是表示军法不可违一示同仁。

五,是可以突现诸葛亮的正面形像权力和地位。杀一敬百。

诸葛亮斩马谡的真相,马谡真的是被诸葛亮斩首的吗?

马谡,这个三国时期的小人物,因为一次失街亭,骤然间,变得家喻户晓了。《三国演义》小说,《失空斩》戏剧,都是演绎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感觉马谡有点像战国时赵国的赵括,纸上谈兵了。

《三国演义》里,马谡立下军令状,王平为副将,带兵去守街亭。诸葛亮再三叮嘱,要在大路上安营扎寨。

马谡到了街亭,就把诸葛亮的话忘到了九霄云外了。执意要上山“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王平能想到的水源等问题都给他讲了,劝了。马谡分兵给王平让其当路口安营。

战局的发展和想象的一样,司马懿等张郃到后,自己带大军围山,断马谡水道。张郃带军攻打王平。王平兵少不敌张郃败走,马谡被断水道,不打自乱,司马懿一烧山,马谡只好败逃。街亭失守。

街亭的失守,打乱了诸葛亮的战略部署,只好退回汉中。马谡自己进帐领死,诸葛亮命斩马谡,想起先主刘备关于马谡的遗言,禁不住失声痛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便是由此而来,传了几千年。

事实上,马谡之死,并不是这样的。陈寿《三国志》种《向郎传》记载,向郎是诸葛亮的长吏,向郎与马谡友好“谡逃亡,郎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回成都”。是说向郎知道街亭之战后,马谡跑了,知情不报,被诸葛亮贬官回成都了。

可是,《诸葛亮传》里有“戮谡以谢众”的记载。《王平传》里说“丞相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这又说明诸葛亮的确杀了马谡。而《马谡传》也很明确记载“谡下狱物故”,是说死在了监狱里。

这些资料说明,马谡的确是在失街亭后,感觉事大了,偷跑回了成都。而向郎知情不报,被罢官赋闲在家。马谡被缉拿下了监狱,被按军令判处斩刑。结果,还没执行,马谡就死在了监狱里。

也有资料说,马谡在监狱里曾写信给诸葛亮,一是感谢诸葛亮待他如父,二是托孤给诸葛亮。“亮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

事实说明,诸葛亮根本没有挥泪斩马谡,马谡而是死于狱中!《三国演义》小说里,极其戏剧《空城计》等等,演绎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主要还是宣扬诸葛亮的忠义精神的。

诸葛亮斩马谡的真相,马谡真的是被诸葛亮斩首的吗?

荆州人马谡,其兄为蜀国侍中马良。据《襄阳记》记载:马谡兄弟五人都很有才华,其中才华最为出众的便是马良。马良与诸葛亮乃是多年至交好友,因马良死于东征途中,诸葛亮便爱屋及乌将马良之弟马谡带在自己身边,为蜀军效力。《襄阳记》中曾记载,临死之前,身在狱中的马谡曾写过一封信给诸葛亮。信中马谡称:诸葛亮待自己如亲子一般,自己也把诸葛亮当作了自己的父亲。这段记载既说明了,诸葛亮和马谡,情同父子。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街亭失守后,马谡没有立即被诸葛亮处死,而是在大牢中呆了一段时间。

在狱中这段时间,马谡和诸葛亮并没有见面,不然他也不会给诸葛亮写信了。公元223年临终之际的刘备曾叮嘱诸葛亮:马谡其人言过其实,难当重任,丞相还需仔细考察。但随后诸葛亮却选择了暂时将刘备的话抛在脑后。这又是为何呢?诸葛亮平定孟获之乱时,马谡确实从旁出谋划策,为蜀军出力不少。但到了北伐魏国时,蜀国上下却一致反对派马谡镇守街亭。在诸葛亮拍板决定北伐时,臣子们却提议可以尝试魏延兵出子午谷之计。

毫无疑问魏延的计谋,会让蜀国付出的代价更小。但诸葛亮却否定了魏延的险计,随后诸葛亮又让赵云领兵去诱惑魏军于汉中,这时街亭对于蜀军而言,就是最重要的战略要地。当时蜀国众臣,一致推举魏延和吴宪去镇守街亭,但诸葛亮却力排众议选择了马谡。这就说明此时的蜀国内部,对于北伐之事和镇守街亭的主将人选,出现了意见上的分歧。诸葛亮之所以力排众议,选择马谡为镇守街亭的主将,正是因为马谡是马良的弟弟,算是自己的亲信。临行前诸葛亮不但反复叮嘱马谡要将营寨设在咽喉要道,他还派出稳重的王平去辅佐马谡。

换句白话来讲,诸葛亮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现在我独揽蜀国大权励志北伐,蜀中许多人对我有所不满。马谡你可是我的亲信,此次镇守街亭一定要稳住,给我长脸呀!马谡领军到了街亭又是怎么做的呢?《三国志》记载:马谡到了街亭就改变了诸葛亮命他将营寨设在咽喉要道处的军令。随后舍水上山的蜀军,被张郃大军围困、击败。

原本诸葛亮觉得马谡守住了街亭,待自己攻占了陇西郡,两军就可以合围歼灭张郃大军。谁曾想马谡却一意孤行,不听王平的屡次规劝,最终让蜀军满盘皆输。马谡兵败后,真如演义小说描述的那样,自缚于帐前,向诸葛亮请罪了吗?并没有。《三国志》中记载:街亭失守后,马谡选择了逃亡,是王平缓缓收拢败退的蜀军。随后赵云又死守栈道,为蜀军留下了入川的归路。

《马谡传》中称:马谡逃亡后被捉回了成都并被下狱,诸葛亮见到昔日马谡用过的物品泪流满面(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随后在狱中的马谡,还没等到诸葛亮的斩首命令下达,就已经死在了狱中。《王平传》中提及的戮谡、诛谡等词汇,并不是指诸葛亮下令处斩马谡,而是指诸葛亮不再过问马谡之事,但依照军规马谡还是被定了死罪。对于街亭失守后,马谡选择逃亡还有一段佐证。《向朗传》中记载道:向朗与马谡是多年好友,马谡逃亡后,诸葛亮询问向朗马谡的去向,向朗声称不知,被诸葛亮问了个知情不举的罪名。

随后诸葛亮下令免去马谡的官职,并命人全境捉拿马谡。最终马谡被捕,被押回了成都。综上所述,街头失守后诸葛亮还没有来得及下令处斩马谡,马谡就先逃跑了。随后被诸葛亮免去官职的马谡,又被捉回了成都。在马谡被看押在监狱期间,马谡曾给诸葛亮写过一封回忆彼此感情的信。但诸葛亮并没有前去看望马谡,也没有立即下令处斩马谡,而是让马谡依照蜀军军规被定了罪,最终马谡死于狱中。

所以说马谡并不是,死在诸葛亮手上。需要说明的是,《三国志》作者陈寿的父亲,当时正是马谡麾下的参军。陈父受马谡牵连,被诸葛亮判了个髡刑。马谡自缚于帐前,请求诸葛亮遵照军令,处死自己的一幕,只不过是演义小说的杜撰。真实历史中并没有出现过。

诸葛亮斩马谡的真相,马谡真的是被诸葛亮斩首的吗?

马谡是荆州人,是侍中马良的弟弟。据襄阳记:马氏五常并有才名,白眉最良。就是说马家五兄弟都有才,最有才的是马良。马良跟诸葛亮的关系非常的好,马良称呼诸葛亮为尊兄。但马良死于东征。马良跟诸葛亮的关系好,弟弟马谡跟诸葛亮的关系也是非常好的。据襄阳记马谡在狱中写信给诸葛亮: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就是说马谡把诸葛亮当做父亲,诸葛亮把马谡当做儿子。

公元223年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讲: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但是诸葛亮太欣赏马谡了,并没有把刘备的话记在心里。刘备死后,诸葛亮开府。任用马谡为参军。所以马谡跟诸葛亮经常谈论军国大事。据三国志: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就是说每次跟马谡讨论军国要事,能从白天谈到晚上。说明马谡的很多见解都是很不错的。

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马谡送行数十里。诸葛亮讲: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这是说诸葛亮征讨南中的事已经跟马谡谋划了很久。马谡建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

公元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响应诸葛亮。诸葛亮率军进攻陇西郡。派赵云邓芝率军出箕谷吸引曹真部的注意力。只要陇西郡一破,诸葛亮就能切断凉州、西域跟魏国的联系。后来姜维北伐也是如此。据三国志:三国志讲:维若断凉州之道,兼四郡民夷,据关、陇之险,敢能没经军而屠陇右。宜须大兵四集,乃致攻讨。大将军司马师曰:昔诸葛亮常有此志,卒亦不能。事大谋远,非维所任也。

陇西郡官员讲:只要你们能挡住援军一个月以上,不用你们打我们都会降。这时正是张郃率五万人前去救陇西郡。于是就有要有人去街亭挡住张郃。据三国志: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就是说当时军中推举的是魏延和吴壹,但诸葛亮不顾众将的反对用马谡。

马谡带着王平、李盛、张休、黄袭等人前去街亭,高翔驻屯柳城。马谡所部数量不详,但大多数人认为是两万五左右。

马谡到了街亭改变了战前诸葛亮交待的作战计划。据三国志: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诸葛亮战前计划并没有记录,但可以知道马谡在街亭的军事布署是违反诸葛亮战前安排的。马谡到了街亭舍水上山,没有据城而守。据三国志: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就是说马谡犯了两个错误1舍水上山,不下据城。我猜测诸葛亮给马谡的任务是据城而守挡住张郃一个月。我觉得两万人据城而守挡住五万人是很有可能的。陇西郡一破,诸葛亮就能回师跟马谡内外夹击张郃。但是马谡没有这样做,当时王平数次规劝,马谡不听。

张郃率军到街亭看到马谡舍水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马上派兵切断马谡军取水之道。军队没有了水,势必军心大乱。没有水喝,战斗力也没有了。三国志: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街亭之战大败后,马谡逃跑了。据三国志:谡逃亡。而王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

诸葛亮下了斩杀马谡的命令,还没有来得及执行马谡就死在狱中了。诸葛亮斩杀马谡的原因:

第一:马谡违亮节度

军令如山,这次马谡违背了军令却没事。那么下次别人不听军令,怎么处理?如果马谡完全按照诸葛亮的安排去做,也许罪没有那么大。再如果马谡打赢了,也能说是功过相抵。

诸葛亮给阿斗的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

第二:马谡战败

马谡战败至使北伐无功而反,还损失至少一万多将士。这样不处罚如何能服众?

后来蒋琬到了汉中讲天下未定杀杰才,不是很可惜吗?诸葛亮讲:孙武所以能制胜於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王平战前连规谏马谡,战时呜鼓自持,战后收散兵徐徐而退。诸葛亮重奖王平: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第三平息众怒

前面讲了当时众人推荐的的魏延和吴壹的,诸葛亮是违众拔谡的。马谡成功大家也许没话说,但偏偏马谡败了。大家就看诸葛亮怎么处理马谡。因为马谡是诸葛亮亲信,当初大家并不同意由马谡守街亭的,加上马谡失败了。据三国志:戮谡以谢众

虽然马谡是在狱中死的,没来得及执行斩首。但如果不把马谡下狱也许并不会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