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总是亲征?
曹操为何总亲征?
有人说他缺帅才,有人说他军事本领强,这都对,但这都是表面原因,其根本原因曹操本人曾经说过。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
表面原因一:军中缺帅才曹操最倚重的一批将领,首先肯定是宗亲大将们,毕竟血脉相连,荣枯与共,不是外人能比的。
创业初期,这批人主要包括五位: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纯、曹洪。(第二代宗亲将领曹真等人还太小)
我们来分析一下他们的带兵打仗能力。
1、夏侯惇
夏侯惇堪称曹魏军方第一人,官至大将军,经常坐镇后方,发展农田水利,维护后勤。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会疑惑,军方第一人怎么经常在后方呢?
诸如韩信、卫青、霍去病、李靖、徐达这些历朝军神,哪一个也不是长年镇守后方,而成的军方第一人啊?
诶,曹操这里的军方第一人就是很特殊,个人武力还行,但他确实不擅长领兵打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常败将军。
在抵御吕布偷袭兖州时,夏侯惇轻军冒进,濮阳失守;后面又受骗被俘,还是靠部将韩浩稳定发挥,才堪堪挽回了局面。
后来反攻吕布时,又被流矢射伤左眼,从此落下了残疾,时人称为“盲夏侯”。
△夏侯惇
吕布占据徐州后,曹操派夏侯惇去小沛,以支援被吕布围攻的刘备,结果夏侯惇被高顺带领的偏师击败,小沛被破,刘备逃亡。
刘备驻军新野时,受刘表指派北伐,夏侯惇率军抵御。刘备后撤诱敌,夏侯惇不顾李典劝阻前往追击,结果中伏败退。
由这些正史记录的战例可知,夏侯惇独领一军的作战能力差强人意,但他也有很多宝贵的优点,比如极为忠诚、身先士卒、大公无私、资历高、声望高等,所以曹操重用夏侯惇,一是绝对放心,二是树立表率。
根据这样的特点,曹操也知道夏侯惇不适合独立出征,但很适合留后守家。
2、夏侯渊
夏侯渊是曹操的连襟,擅长千里奔袭的骑兵作战,作风勇猛,身经百战,在打西凉兵马时格外的战功显赫。
按说夏侯渊的战绩比夏侯惇强得多,但在曹操眼里还是差得远。
△夏侯渊
曹操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将军,固然要以勇猛为根本,但是不能只靠勇猛,还要具备智计、懂得变通,一味逞凶斗勇的将军,是不合格的,那是匹夫才有的水平。
曹操: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
夏侯渊就有这方面的缺陷,曹操因此一直劝他多动脑、少逞能,争取摆脱“匹夫”的境界。
可惜,夏侯渊一直也没能达到曹操的期许,最后因为“匹夫之勇”死在了定军山,成全了黄忠。曹操闻听死讯,还气愤地叹息夏侯渊不听他的劝。
3、曹仁
曹仁算是宗亲将领中战绩最稳定的一个,能攻能守,可独当一面,所以曹操对他多有倚重,派他打了不少硬仗。但曹仁的军事水平,也只能达到优秀将才的水准,难以胜任为帅。
△曹仁
这就好比,指挥一千人、一万人、五万人,十万人,方法都是不一样的,难度越来越大,不是一句骁勇善战就敢说有帅才素质的,比如周瑜、陆逊这样的儒将,虽然个人武力一般,但是“腹中藏有百万兵”,打起仗来有几个敢称是他们对手?
说白了,帅才是在将才的基础上,还要具备高远的战略眼光、机变的战术素养、坚毅的心理素质和过人的机智头脑,缺一不可。
4、曹纯
曹纯是曹仁的亲弟弟,我认为他是宗亲将领中最有潜力的一位,可惜他死得较早,没有完全展露出他的能力。
曹纯年少便独立门户,勤奋向学,纲纪治家,才名远播,十八岁便入朝担任黄门侍郎,在夏侯、曹两家年轻一辈中,也是佼佼者。
曹操因而对曹纯最是看重,把军中最精锐的虎豹骑,交由曹纯督领。而曹纯领军后,深得军心,在一系列的南征北战中,屡放光彩。
△曹纯
可惜在210年,也就是在赤壁之战的几年后,曹纯早早病世,享年41岁。
曹纯逝去,曹操极为悲痛,说道:“像曹纯这样的优秀人才不是再能得到的,虎豹骑的督帅无人再能担当,难道我不能直接统领虎豹骑吗?”
由此可见,在曹操心中,曹纯无可取代,虎豹骑也由曹操亲领多年,直到曹真成长起来后,才交给曹真统领,不过那都是后话了。
有人说曹纯也没优秀到无人能及吧?五子良将等人不都是好手吗?
虎豹骑这种精锐宿卫,怎么能交给外人呢,曹操晚上能睡着吗?只有宗亲才敢托付如此重任,所以详细点说,其实是在宗亲将领中,再也挑不出曹纯这样文武双全的优秀人才了。
5、曹洪
曹洪是曹操的族弟,战绩只比夏侯惇强,打仗能力明显不如曹仁、曹纯、夏侯渊,而且论名望、德行他也是垫底的。
△曹洪
连前几位宗亲大将都难称帅才,曹洪就更不行了。
在曹操的军事体系中,可以信任并委托兵权的只有宗亲大将。
实际操作中,如果曹操不是亲征,那大多就是派一位宗亲将领坐镇,再派一员战将负责主攻,比如曹仁带史涣平灭眭固,夏侯渊带徐晃平灭商曜,夏侯渊带张辽平定昌豨等等。
所以,五子良将等曹魏其他将领都不用讨论了,他们再能打也很难独立为帅,总领大军。(也就一人特殊些,后面讲)
表面原因二:军事本领强曹操的打仗本领确实很强,在三国时期一众君主中,稳坐第一把交椅,几乎把所有的君主吊打了一圈。
就是放到整个古代历史来看,曹操也堪称一流统帅,这毋庸置疑。
△曹操
既然没有哪个臣属比他能打,那创业打仗这么危险的事,当然是成功率越高越好,不自己带队谁带?
实际情况中,曹操也不愿意事事亲为,比如各地的小规模叛军,曹操也都是派一路偏师就给平了;再比如救援小沛的刘备,一开始就是派的夏侯惇,奈何夏侯惇不给力,只好亲自出马收拾吕布。
但等到大规模的战役,比如官渡之战、河北之战、赤壁之战、汉中之战等,曹操亲自操刀都是险象环生,哪还敢托付给宗亲将领们,他们几斤几两曹操心里太清楚了。
根本原因:缺乏安全感其实曹操的性格很猜忌、多疑,十分缺乏安全感。
但我觉得这跟当时残酷的斗争环境有关,并不难理解。
史书上写出的凶险不及当时发生的万分之一,隔着纸墨我们无法切身感受到政治的凶险和战乱的恐怖。
我们看看曹操在他的《十二月己亥令》一文中,说了哪些心里话。
曹操:“孤始举孝廉,年少……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最后一段是曹操缺乏安全感的集中体现,他说自己虽然功成名就,但如果交出兵权还政汉室,那恐怕很快就会大祸临头、全家遭殃,而他一死,国家又会重陷混乱。
这个逻辑是显然的,曹操这种人仇家太多,没权了一定遭报复。所以对于曹操而言,兵权绝对不能放,那么亲征就是不二之选。
像张辽、徐晃、张郃等人,因为多是降将,哪怕再优秀也只能赋予有限的兵权,这还是在这些人经受了许多考验之后,至于独立征伐,那是想也别想。
这里唯一特殊一点的就是于禁,曹操拿他当半个宗亲将领对待,那是因为于禁可不是降将,他曾是鲍信的部将,而鲍信是曹操的好友,还为了救曹操而阵亡,这层关系就亲近了不少。可惜,于禁后来被关羽击败,晚节不保。
结语综上,曹操总是亲征,表面看有缺乏帅才和自身擅军事的原因,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缺乏安全感,一刻不敢放松兵权。
这样的军事制度下,曹操对军队确实把控得很牢,但也因此失去了更多的可能性。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清山雅舍热衷研读历史文化,分享生活感悟。
原创不易,欢迎关注点赞,在此感谢。
曹操为什么总是亲征?
说曹操,曹操到。这说明曹操跑得快,而且是个闲不住的人。每有大战都喜欢亲自下手,不太愿意麻烦别人。这是其优点,也是其缺点,但更多的是出于无奈。
第一,手下大将不给力,不得不亲自出征。
也并不是每战必亲自出征,建安三年(198年)四月,曹操派遣谒者裴茂率中郎将段煨征讨李傕,夷灭其三族。李傕也是个狠角色,曹操并没有亲征。
类似的情况也很多,顾不过来的时候就会分兵征战。
就在同一年,徐州吕布再次反叛朝廷,与已经称帝的袁术勾结,派遣高顺、张辽攻打沛城,击败了刘备。曹操派遣夏侯惇救援,也被高顺打败。
夏侯惇去了不办事,木得办法,曹操只能亲征。曹操一出马,就把吕布给活捉啦,不去能行吗?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攻汉中,驻守大将夏侯渊傻乎乎地带领四百军士离开大营,跑到十五里外的鹿角阵地去修补被刘备攻破的阵地,被黄忠趁机斩杀。
夏侯渊作战非常勇猛,但不太会用兵。曹操多次提醒他,但也没把他教会。曹操木得办法,只好亲自前往汉中前线坐镇指挥。
第二,曹操对手下将领也不是很放心。
初平三年(192年),曹操在东郡太守任上提拔陈宫出仕,并十分信任,委以重任。
就在曹操征讨徐州牧陶谦时,陈宫联合陈留太守张邈等人反叛,迎接吕布入主兖州,致使曹操倾家荡产。不是程昱劝阻,曹操就投靠了袁绍。
像贾诩、张绣这些伙计,咋能让曹操放心呢?曹操走到哪就带到哪,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曹操带着这些将领和谋士出场,自然是战斗力爆棚。但曹操既不放心把他们留在家里,也不放心他们结伙外出哦。
程昱、郭嘉反复提醒曹操,不要放走了刘备。建安四年(199年),袁术北上投奔袁绍。曹操一时疏忽,就派遣刘备、朱灵去截杀,结果刘备带着部队就跑到徐州,斩杀了徐州刺史车胄,占据徐州,反叛曹操。曹操的肠子都悔青啦。
同时,车骑将军、献帝的老丈人董承等人,假借衣带诏搞曹操。谁保证荀彧就不会逮住机会办他吗?还有孔融等一帮伙计在,都是不安定分子,曹操不得不防哦。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进攻襄樊,曹仁支撑不住,曹操就派遣大将于禁带领三万大军救援。结果被关羽水淹,于禁投降。这让曹操非常绝望,他说“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于禁会投降”。
曹操的嫡系部队是曹氏、夏侯氏子弟,但毕竟能力有限。张辽、徐晃、于禁、张郃等五子良将,都是从敌营中投奔而来。在汉末三国时期,跳槽是家常便饭。能投靠曹操,也就可能再投靠别人。让他们带领大军外出征战,的确风险很大。
官渡之战最后阶段,曹操处于被动,其手下将领有许多人跟袁绍眉来眼去。在曹操战胜袁绍以后,就发现了许多将领、谋士给袁绍的信。曹操大度,全部烧毁啦。
这些情况,让曹操不得不谨慎,曹操多疑也就情有可原。江湖险恶,不多个心眼哪行哦?
第三,这也说明曹操的驾驭能力高度还不够。
曹操自己本事很大,手下大将不是能力不够,就是不太放心,这决定了每逢大战,曹操必定亲征。
但从另一个角度,也看出曹操境界不够,驾驭能力有限。曹操没有一统天下,与之不无关系。
从刘邦与韩信的关系,就看出曹操带领团队的套路,与刘邦相比,还是差了一截。
韩信是很可能反叛的,但毕竟没有反叛。这就足以说明刘邦很有一套,证明了他爆棚的掌控力。
如果曹操能够像刘邦那样使用五子良将,其结局就很难说。有可能会被他们害死,但也可能一统天下。
而曹操选择的是亲征,这自然减少了风险,但也没有能够走得更远。
第四,还有一个情况,豹眼在别的问答中说过,那就是曹操在战事失利时,跑起来方便。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只要掌控了军队,即便战事失败,走到哪里一样继续割据,成为一方诸侯势力。如果将领带着军队跑掉,那就啥也不是啦。
因此,在豹眼看来,曹操每次大战亲征,无非就是将领能力有限,对将领忠诚度没有把握。同时也是曹操管理团队的策略不同,亲征是一种选择,并不是唯一的选择。这与曹操驾驭团队的能力不够及自信心不足有关。
曹操为什么总是亲征?
这个问题要分阶段看。
公元190~200年期间,曹操草创基业,从一个依附于袁绍的光杆司令,发展成为北方第二大军阀。麾下部卒也从四五千人,如滚雪球一般的扩编到了七八万人。
不过尽管如此,此时的曹操仍然没有稳坐钓鱼台,当甩手掌柜的资本。
因为一方面,曹操是军阀,他麾下的部将也都是军阀。比如乐进、李典、张辽、徐晃等人投奔曹操时,都是带兵来投,麾下都有自己的私兵。曹操要是不亲力亲为,死死的把兵权捏在自己手上。到时候这帮人背叛他了怎么办?张邈、陈宫叛乱可都是前车之鉴。
另一方面,曹操比较信任自己亲戚,比如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曹操还是很希望他们能独当一面的。但此时的诸夏侯曹氏,还没有成长起来。曹操的这些亲戚出外带兵,一般也就带几千人,相当于只是曹大帅手下的师长、旅长。曹操让他们去乌龙山剿个匪,他们还是可以胜任的。但要让他们独当一面,去灭了吕布、刘备,他们显然就不能胜任了。
比如说夏侯惇,曹操最信任他,结果他出征两次,两次全输,先是被吕布教做人,后又被刘备虐。他是真不适合负责独当一面的工作。站在曹操的角度来说,他希望夏侯惇能替自己分担压力,但也不希望他出事。
因此纵观曹操戎马生涯的前十年,夏侯氏和曹氏都是被曹操当作保安团长在用,没有让他们独当一面。
还有一点。经过早期的诸侯兼并,当时北方剩下来的诸侯,如吕布、刘备、张秀等,都不是吃干饭的。刘备、张绣等人就都曾经说过,虽然我不是曹操的对手,但曹操手下的诸将,自己还是不放在眼里的话。
所以在这种有能力的人,曹操不信任。信任的人,又能力不足,并且曹操又输不起的大背景下,他只能是亲力亲为,自己亲征了。
接下来是第二个10年,即公元200~210年。
在这个阶段,曹操实力更盛,一跃为天下最大的军阀,北方霸主。除了他本人用兵越趋出神入化之外,手下优秀的将军,如外姓于禁、张辽、张郃、徐晃、乐进,以及如亲戚曹仁、夏侯渊等人的能力也有进步。按道理来说,曹操是可以把兵权下放的了。
但此时的曹操仍不愿意下放兵权,依然牢牢把兵权捏在手里。
之所以会如此,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经过混战后,当时存活下来的军阀都是实力派。以曹操的实力而言,他不可能对两个军阀同时开战。比如他扫清袁氏在河北的残余势力时,就没有余力对刘表开战。他要想对付刘表,就只能从河北抽兵。而这样一来,他就只能亲征了。
第二个原因是曹操当时任人唯亲的心态比此前更甚,对外姓人比较防备。比如曹操第一次颁布《求才令》时就反复强调,自己对人才没有道德要求,希望人才都能出仕。可是他却没说自己对人才的出身没有要求。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求才令》通篇不提,这也就表明,曹操对人才的出身还是有一定要求的。像张辽、于禁这种有帅才潜质,但出身不高(都是草根出身),并且还不姓曹,也不姓夏侯的外姓人,自然就只能被曹操降一等,当作将才使用了。
值得一提的是。赤壁之战后,曹操曾提拔曹仁为南部军区司令,全权负责荆州事宜。他则回朝专心对付企图煽风点火的人。可结果曹仁却被孙刘联军虐的很惨,丢了江陵。而这也导致曹操第一次试图把军队交给宗族独当一面的计划,不得不搁浅。
此后的几次大战,比如伐孙权,伐马超,伐汉中张鲁,仍然是曹操亲征。
最后是第三个10年。这一阶段的前期,没有变化。大仗仍然由曹操亲征,小仗则交给部将负责。到了后期,由于地盘大了,军队人数也翻到了几十万,曹操开始面临了两线甚至是三线作战的局面。
所以攻灭张鲁后,曹操正式开始放权。当时他把地盘和军队分成了四部分。
其中南面的淮南战场,交由夏侯惇负责,配属张辽、乐进、李典等人辅助,防备孙权。
南面的襄阳战场交由曹仁负责,防备关羽。
南面的汉中战场交由夏侯渊负责,另配以徐晃、张郃、曹洪、曹真、曹休、郭淮等一票大将辅助,防备刘备;
至于大后方,则由曹操亲自坐镇,留曹彰和于禁在他身边,作为机动部队使用。
所以说,这一个阶段时,曹操实际上已经分权了。他不再凡是都亲力亲为,而是把工作重点主要放在了朝廷内政方面,为他篡汉称帝做最后准备。
只不过,还是老问题。曹操不信任外人,但宗室又总是出岔子。刘备攻打汉中时,曹操起先对夏侯渊很放心。他当时在长安整整逗留了半年时间,没有率大军入汉中助战,就是因为他信任夏侯渊。
可结果,夏侯渊却阴沟里翻了船,在阵前被黄忠斩杀。这导致曹操猝不及防,不得不临时赶鸭子上架,完成了人生最后一次亲征。
后来,曹操兵败汉中,灰溜溜撤回长安。可屁股还没有坐热,襄阳方向又传来消息,曹仁也被关羽打爆。曹操不得以下,只能让于禁率精锐先去,他在长安监视刘备。
然而,于禁这一去也被关羽打爆,三万精兵被团灭。曹操当时极为被动,甚至为此还动了迁都的念头。
幸亏在此时,孙权的使者来了,表达了合作意愿。曹操遂就坡下驴,与孙权修好。这才有了后来的吕蒙袭取荆州。
夏侯渊被斩杀,曹仁、于禁被打爆,又一次证明了,曹操的部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特点。战斗级的作战,他们能胜任。但面对更高级别的对手,负责战役级作战时,他们的能力就显得不太够了,必须要由曹操亲自来救火。
总的来说。曹操手下的确有很多名将,但他面临的对手爷很强。即使曹操亲征,很多时候也都是命悬一线,没有十足的把握。交给部将负责,曹操不放心。这是曹操经常亲征的一个原因。
另一个原因是曹操性格多疑。其实亲征,刘备孙权都有过,有的碍于形势,有的受限客观环境,有的是非自己莫属,什么原因都会有。但曹操与他们不同。曹操的亲征明显带有政治意味。他要给诸夏侯曹,保就业,保地位。而五子良将在他眼里,自始至终只是中层打工仔的设定。
曹操为什么总是亲征?
曹操总是亲征,这个说法在曹操的前半生无疑是准确的,但后期的曹操,就不尽然了,有时也会偷偷懒,在后方遥控着指挥的。
诚然,曹操一生亲征不少,也属事实。这位手下战将如云,谋士如雨,兵卒如潮的曹孟德,虽身处尊位,而时常亲征,其实也是有其不得以而为之因素的。
曹操亲自披卦上阵,率领将士亲临前线作战,主要有这么几场大仗恶仗: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破袁绍;濮阳之战。曹操和吕布之间的对决,终究灭了吕布:长坂坡之战。荆州刘琮投降后,曹操追击刘备,几陷刘备于绝境;潼关之战。马超率西凉兵马前来,和曹操大战于潼关;汉中之战。曹操和刘备为争夺汉中展开的一场激战……
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中,曹操亲临前线,“御驾亲征”,创造了辉辉战果,前前后后地把袁术、吕布、袁绍、刘表、马超、张鲁等一干对手,统统打败,可算的响当当的“一世枭雄”!
曹操之所以要亲征,首先是战争形势严峻所迫。操本乃智多谋,能力超强之人。在激烈的战场上,掌控能力当然远超他手下任何个將领,我们从曹操与刘备的较量中可以看到,凡是曹操亲率军与刘备对阵的征战,刘备那真叫“压力山大”,反之,刘备就轻松不少。这些实例证明,一些大的征战若曹操不亲自身居一线,那胜算能有多大呢?因此,“志在千里”的政治家曹操,是宁愿置身限辛中,也要为江山社稷奔波拼杀的。
其次,处于战乱中的曹操也是个多疑之人。将军队亲自操控在手中,那要放心得多。
封建王朝制度下,一支军队就是一支私人的武装。主力部队出征,胜利了则主将会归来领赏,失败之下,那可难说,或降敌方,或作鸟兽散,都是可能发生的。
心有多种想法的曹操,对把大军交与手下将领远征,心中肯定是有十万个不放心堆积着的。选择亲征,一是为取征战胜利添些把握,二是即便一旦打了败仗,但兵权在握的曹操,带着残兵败将们照样能割据一方,东山再起。如果不亲征掌控军队,如果吃了败仗的将领带着兵士跑掉,那曹孟德这个“主公”,就一定是凉一边了。
如此看来,曹操亲征,真还是绝对的聪明之举。你说是不是这理?
曹操为什么总是亲征?
曹操亲征能鼓舞军队的士气和斗志,战场上的形式是瞬息万变,曹操在军中可以随时根据情况的变化做出判断。当然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两面性,曹操在三次大的战役中,几乎丢了性命。
一,曹操赤壁兵败,关羽义放曹操
曹操赤壁兵败后,逃到华容道是只剩下三百多丢盔卸甲的骑兵。曹操兴兵攻打刘备和东吴时,号称雄兵百万。现在只剩下狼狈不堪的三百多官兵,曹操是羞愧不已。曹操走着走着突然大笑起来,部下众将都莫名其妙,都问:*丞相因何大笑?*曹操笑着说:*世人都传说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我看来也是无能之辈。如果在华容道通往荆州的小路上埋伏好军队,我们都得束手被绑。*
曹操的话还没有说完,一声炮响,五百多刀斧手冲了出来。为首的大将是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骑着赤兔马,截断去路。曹操的官兵见了,是吓得魂飞魄散,面面相觑。曹操说:*到了这个地步,只能决一死战了!*众将说:*人不怕,可是马累的已经不行了,怎么能打仗呢?*这时程昱说:*关云长重情义,恩怨分明;丞相以前有恩于他,今亲自求情,可脱身。*
曹操没有办法,只得提马向前欠身说:*将军别来无恙!*关羽也欠身说:*我奉军师之令,等候丞相多时。*曹操说:*我今兵败,无路可走,希望将军念以前的交情为重。*关羽说:*以前关羽承蒙丞相厚恩,我已斩颜良,诛文丑,解了丞相的白马之围,已经报答丞相了。今天的事,我不敢以私废公?*曹操说:*过五关斩六将,还记得,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关云长是个义重如山的人,想起当年过五关斩六将之事,怎么能不动心呢?看见曹军都是人心惶惶,都要哭了,心马上就软了下来。于是把马头勒回,对士兵们说:*都让出一条路来。*曹操一看马上就和众将冲了过去。云长回头大喝一声,曹军都下了马,哭拜于地,关羽又不忍。这时张辽骑马走了过来,关羽见了又想起旧情,长叹一声,把曹军都放了过去。
古语有:君子留路后来走。可能就是这个道理。
二,马超兴兵雪恨,曹操割须弃袍
曹操率领大军攻打潼关,马超是白袍银铠,手持长枪,立马阵前,身后是庞德和马岱。马超看见曹操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挺枪就杀了过来,曹操身后于禁迎了出来战马超。两个人战了八九个回合,于禁败走。张郃出战马超,两个人打了二十多回合,张郃也不敌马超败走。曹将李通迎战马超,几个回合被马超一枪刺死于马下。马超把大枪一挥,西凉铁骑冲了过来,曹操的军事大败。西凉铁骑来势凶猛,曹操的将领们低挡不住。马超、庞德、马岱率领骑兵杀入中军来捉曹操。曹操在乱军中,只听西凉铁骑喊:*穿红袍的是曹操!*曹操马上就把红袍解下扔了,又听:*长髯者是曹操!*曹操吓得拔出佩刀把长胡须给割了。军中有士兵们告诉老马超,马超大喊:*短髯者是曹操!*曹操吓得是扯旗角包住勃子逃跑了。
曹操正跑着,回头一看马超追来,身边的将校看见马超,都逃跑了,只剩下曹操。马超大喊:*曹贼休走!*曹操吓得把马鞭都掉到地上。马超马头已经追到曹操的马尾了,马超用枪扎来,曹操骑马是绕着大树跑,马超一枪扎在树上。等马超把枪拔出来,曹操跑远了。这个曹洪、夏侯渊带领一百多士兵们赶到,马超自己怕中埋伏,于是拨马回去了。
三,曹操宛城撩妹,引杀身之祸
曹操的率领大军攻打宛城,宛城守将张绣率领大军投降了曹操的。曹操是兵不血刃就拿下宛城,于是就杀猪宰羊犒赏三军。还邀请张绣等守城的将领携带家眷参加。曹操高兴喝大了,在酒席中看中一个风姿绰约的少妇,就接着酒劲把她掠走了。这个女人是年龄不大辈分大,是张绣的婶娘。
张绣感觉受到了侮辱,于是和谋士贾诩商量好,夜里突然偷袭曹操的营寨。曹操的大军白天都喝多了,被打得是懵头转向,溃不成军。曹操是吓跑了出来,连战马都找不着了。这时张绣带领军队杀进曹操的中军,大将典韦在身上中了十几处箭伤时,还拼命杀敌。这时,曹操的大儿子曹昂牵马跑了过来,把曹操扶上马。然后是拼命掩护曹操逃跑。
此战,曹操的大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都战死了。
曹操为什么总是亲征?
曹操总是亲征一是因为他自己能力强,二是不放心军权旁落。
在曹操刚起家的时候,手下本身兵力就不是很多,因此都是亲自带兵打仗。比如像征讨青州的黄巾军、为父报仇攻打徐州、吕布的衮州争夺战等,都是曹操自己领兵征战。此时曹操手下的夏侯惇等人主要是承担留守后方的责任。
不过随着曹操势力的扩张,他需要兼顾的方向增加,此时就不可能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了,有时候就会派手下武将带兵出征。
以和刘备的战事为例,衣带诏事件后,刘备占据徐州,和袁绍联合反曹。曹操先命刘岱、王忠东征徐州。在刘岱、王忠被刘备击败以后,曹操才留下于禁牵制袁绍,自己带兵亲征徐州。
还有刘备依附袁绍期间,两次在汝南率兵攻打许昌。刘备第一次进攻许昌被曹仁击退,第二次则杀死了蔡阳。曹操随即亲自带兵南下,刘备主动退走。
此后在曹操征讨河北时,依附刘表的刘备再次北上袭扰曹操后方。曹操命夏侯惇、于禁、李典等在博望坡和刘备对峙,结果被刘备击败。
在汉中之战时,曹操也是先命夏侯渊、曹洪等人和刘备交战。直到夏侯渊死后,曹操才亲自带兵前往汉中和刘备交战。
而在关羽北伐襄樊期间,曹操也是先命于禁、徐晃前去救援襄樊。自己率军在后接应,并没有亲征。
所以我们不难看到,曹操并不是每一战都是亲自带兵去打。有时候会在次要方向派曹仁、夏侯惇、于禁等人前去应付,直到他们对付不了才会亲自率军前往。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曹操在军事能力上确实比较强,像夏侯惇、夏侯渊、曹仁等人和他相比有一定差距,一旦遇到劲敌还是自己亲自带兵去比较放心。
二来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这军权自然非常重要。曹操在乱世中起家,军权也是牢牢抓在自己手里。曹操派出去单独领军的通常都是曹家、夏侯家这两个自己的亲族武将。外姓大将能独挡一面的机会极少,也只有于禁、徐晃、张辽等少数心腹有一定机会。
而且曹魏的几个精锐部队曹操一向都是自己抓在手里。比如曹操手下最精锐的骑兵虎豹骑,原本是曹仁弟弟曹纯统帅,曹纯死后曹操就亲自统帅。这种情况下自然其他人只能负责次要方向,主要敌人还是得等曹操自己来对付。
因此曹操亲征次数多也就不奇怪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