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曾提拔无数忠臣,司马懿夺权时,为何没人敢站出来反对?

249年的高平陵之变,是司马懿夺权的重要标志。

有人会奇怪司马懿夺权时,曹操提拔的一干忠臣良将都哪去了,不出来“清君侧”吗,还有良心吗?

其实还真不能全怪那些忠臣良将,下面我将通过一些对比,让大家了解一下当时的实际情况。

“消失的”忠臣良将

249年的时候,

220年去世的曹操已经辞世29年,

226年去世的曹丕已经辞世23年,

239年去世的曹睿已经辞世10年,

△司马懿

而司马懿已经71岁高龄,熬死了曹家三代君王,

这里固然有司马懿长寿的缘故,但我认为更多的还是曹氏继承人们太短寿。

说实在的,不光是曹氏君王,曹操提拔的那些核心骨干,其实也没几个能活过司马懿的,下面来简要盘点一下。(死在曹操前面的就不提了,比如夏侯渊)

曹魏实行“强干弱枝”的藩王策略,别指望藩王们能拱卫皇室,他们自己被监控得都快活不起了,宗室大将才是为曹魏保驾护航的首要屏障。

宗室大将:夏侯惇(220年)、曹仁(223年)、曹洪(232年)、曹真(231年)、曹休(228年),夏侯尚(226年)这些宗室将领是最忠于曹魏的一批人,但第一代掌兵权的几人迅速凋零,第二代掌兵权较久的曹真、曹休也在曹睿继位初期就相继去世了。而第一代中,也就曹洪活得久一点,但他中间被曹丕整得差点死了,最后几年才被曹睿平反,养了几年老后也去了。

△曹魏宗室大将

接下来,看一下后世总称的“五子良将”,都是曹操生前十分信重之将。

五子良将:张辽(222年)、张郃(231年)、徐晃(227年),显然就张郃活得比较久,可惜与诸葛亮对战时,阵亡了,按照《魏略》的说法,这是司马懿刻意造成的。至于投降的于禁和早亡的乐进就不用讨论了。

最后,我们再看看一些活得久、有分量的曹魏旧臣。

满宠(242年):满宠可是管刑法出身,是一个大家常忽略的狠角色。关羽打樊城功亏一篑正是因为有满宠的极力坚持。曹丕时期他镇守荆州一线,曹睿时期因为曹休去世,他改为镇守扬州一线,生平有勇有谋,战功卓著。曹睿死后,他和司马懿、蒋济并列成为曹魏四代元老,共同辅佐曹芳。可惜,满宠终究还是没有活过司马懿,否则司马懿举事前势必要先忌惮满宠三分。

△满宠

蒋济(249年):蒋济给人的印象更多是曹操的谋士,不过从曹丕时期开始,蒋济便被开始授予武职,曾担任过东中郎将、中护军、领军将军,都是当时手握实权的高级军事长官。蒋济跟司马懿的关系很好,加上曹魏第三代宗室大将曹爽折腾得实在不像话,很多人都想曹爽下台,蒋济也是其中一个。不过与司马懿不同的是,蒋济只想曹爽下台,换个像样的人上来,还承诺曹爽只要投降去职,就不伤及他的家人和性命。结果,司马懿野心大,直接骗了曹爽又屠了他满门,搞起了篡位夺权的戏码,这使得蒋济心生愧疚,高平陵事变后,同年就病逝了。我只能说,司马懿这只老狐狸太阴损、太能装了,连蒋济都被他忽悠了。

其他例子不一一列举,显而易见的是,曹操时期提拔的曹魏旧臣基本都凋零了,管不到这么远的事情。

那么曹魏旧臣连一个敢反抗的都没有吗?

那倒也不是,有还有的,只是不多,我们下面挑主要的介绍。

“反抗的”曹魏旧臣

【西线】

249年,司马懿发动军事政变后,十分担心掌握兵权的曹魏忠臣,其中以掌控西线兵团的征西将军夏侯玄为首。

夏侯玄是夏侯尚的儿子,与曹爽关系很好,于是司马懿以正常人事调动为由,将夏侯尚调回朝廷,并派亲信郭淮统领西军。

夏侯霸是夏侯渊的次子,当时驻扎在陇西,任右将军、讨蜀护军。他也曾受到曹爽的厚待,还与郭淮不和,眼见司马懿狼子野心逐渐暴露,内心不安的他果断投奔了蜀汉。

至此,司马懿兵不血刃地掌控了西线军团,消除了一个隐患。

254年,中书令李丰与外戚张缉密谋除掉司马师,扶夏侯玄上位主政,结果事情泄露,夏侯玄也一同遭到杀害。

【东线】

东线这边不像西线那样波澜不惊,曹魏旧臣们发起了“淮南三叛”以反抗司马氏的夺权野心。

淮南可以说是曹魏复兴最后的希望,司马懿为人阴沉腹黑,走哪就会把亲信安插到哪。他一生坐镇过西线的雍州、南线的荆州、北线的幽州,唯独没有涉足过东线扬州的军务。

而淮南军区的历任大将是张辽、夏侯惇、曹仁、曹休、满宠,可以说曹魏在淮南的根基极为深厚。

△张辽

·一叛

满宠卸任后,老将王凌继任征东将军,成为淮南主将。

王凌是汉司徒王允的侄子,后来投奔曹操,颇有才干,受到赏识,也算四朝老臣。他不满司马懿专权,暗地谋划废除司马氏,另立楚王曹彪为新皇。(曹彪:曹操之子)

结果天不遂人愿,中间发生变故致使密谋泄露。251年,司马懿果断发动亲征,王凌准备不及,毫无胜算之下,只好投降自尽,死时已年近八十。即使这样,司马懿也没有手软,参与政变者皆夷三族,其余亲属发配边疆,楚王曹彪也被迫自杀。

淮南一叛还没等打起来,就这样被快速平息了。

王凌虽然失败了,却是当时唯一敢于谋事反抗之人,这点比坐以待毙的夏侯玄、惊慌跑路的夏侯霸强得多。一个国家危亡之时,如果只有像夏侯玄、夏侯霸这样的人,那么绝对是国家的悲哀。

△王凌

同年,司马懿去世,长子司马师主政。

·二叛

254年,李丰、张缉政变失败,夏侯玄被杀,魏皇曹芳感到不满想要罢黜司马氏,也被司马师废黜,改立曹髦为帝。司马懿为人善谋、有城府,及擅长装好人、树形象,不过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就没那么好的耐性和演技了,篡位之心昭然若揭,搞得人心惶惶。

当时,淮南军区改由镇东将军毌丘俭镇守。(毌:guàn)

毌丘俭早年曾在东宫为官,受到魏明帝曹睿亲待,又与夏侯玄友善,看到司马氏在朝堂胡作非为,毌丘俭决定起兵报恩。

正好扬州刺史文钦是曹爽一派,屡次向司马师示好未果,害怕清算自己,于是和毌丘俭一拍即合。

255年,毌丘俭、文钦二人联手起兵,同时东吴也派了一支军队援助。

△淮南地区示意图

可惜,司马师采取了正确的策略,亲征围剿,令大军团团合围,稳扎稳打,却围而不攻。毌丘俭和文钦无法找到突破口,只能冒险出击,结果文钦遇伏兵败,要不是其子文鸯勇猛,差点就回不来。文钦兵败加上淮南将士家属多在北方,军心崩坏,知道大势已去的毌丘俭只好弃城出逃,最后在途中被平民射杀。

淮南二叛是毌丘俭孤注一掷的报恩之战,参与围剿的统军大将王基、胡遵、邓艾等都是司马懿当初提拔的人才,司马氏已然是牢牢掌握军权,大势已成,因而毌丘俭更是虽败犹荣,忠义可嘉。

说起来,毌丘俭的起兵倒也不是一点战果都没有,司马师亲征时,受到文鸯袭营的惊吓,眼珠震出了眼眶,回到许昌后疼死,他的弟弟司马昭开始主政。

·三叛

淮南三叛是由诸葛诞发起的,他是诸葛兄弟“龙虎狗”中的“狗”,更有趣的是他还参与过围剿毌丘俭。

早先诸葛诞是镇守淮南的,毌丘俭是镇守豫州的,后来因故和毌丘俭对调防区。毌丘俭在淮南起兵前曾联络诸葛诞合力反抗司马氏,因为诸葛诞和夏侯玄关系好,结果诸葛诞犹豫了,又因为与文钦不和,不但拒绝了,还发兵参与围剿,率先到达战场遏制了淮南军的进军速度。

等到毌丘俭死后,诸葛诞这才发现自己也挺危险,于是私下蓄积力量,以图自保。

司马昭发现诸葛诞的不轨后,便召他入朝以逼反他。

诸葛诞收到诏书,惊恐不已,杀扬州刺史,向东吴求援,正式起兵反叛。结果,司马昭率26万大军亲征,在王基、州泰等一干司马氏亲信大将的围堵下,诸葛诞与东吴的联军接连败退,只能困守寿春。守城期间,在司马昭的离间策略下,诸葛诞昏招迭出,城内诸将分崩离析,最终人心尽丧,诸葛诞城破出逃被杀。

淮南三叛中,我认为诸葛诞是最不坚决的一个,也是最搞笑的一个。先是助纣为虐,帮着司马师除掉了毌丘俭,后面自己又心虚地独力造反,还不如当初和毌丘俭合力起兵,胜算还能大不少。

△司马懿父子三人

淮南三叛之后,忠于曹魏的实权派基本被剪除殆尽,司马氏在篡位的路上再无阻碍。

结语:自作孽,不可活

说起来,曹魏忠臣不出来反对,除了大多数人已经去世的原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将军曹爽过于昏庸无道,惹得天怒人怨,使得一些曹魏旧臣也想换掉他,这就被司马懿有效钻了空子。

像蒋济、陈群之子陈泰等人,他们只是想换个贤德的人主政,避免曹魏衰落,所以没有站在曹爽这一边,等曹爽死后,司马氏已经趁机坐大,他们也回天无力了;

而还有好多曹魏旧臣之后,比如贾逵之子贾充,傅巽之子傅嘏等干脆就是帮着司马懿的,原因一半是曹爽乱政,一半是士族利益。

△曹爽:曹真一世英名,毁于此好大儿

总之,老臣们管不了那么远的事,而曹魏的体制也是大有问题,把宝都押在个别臣子身上,一旦遇到曹爽这样的夯货,又有司马懿这样的阴谋家在侧,不崩才怪。

天理循环,报应不爽,曹操篡汉时,不知是否想过有人能篡魏?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清山雅舍热衷研读历史文化,分享生活感悟。

原创不易,欢迎关注点赞,在此感谢。

曹操曾提拔无数忠臣,司马懿夺权时,为何没人敢站出来反对?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司马懿乘大将军曹爽陪小皇帝曹芳去京城以南的高平陵祭祀魏明帝曹睿之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他调集敢死劲卒三千人控制了洛京,亲自率部据守洛水浮桥,扼制住各条要道,同时逼迫太后发布诏书,声讨曹爽罪行。

司马懿冒险成功了,无谋无勇、不敢绝地反击、背水一战的曹爽被迫交出了兵权。曹爽交权的目的是想以此换取在洛阳眷属的平安以及保证其身家性命不受侵害。不久,老谋深算、阴狠毒辣的司马懿出尔反尔, 一举诛杀了主动投降的曹爽,为斩草除根还将其家族的男女老幼、亲信党羽数千人诛戮殆尽。史称“高平陵事变”。

史载,司马懿外宽而内忌,善于韬光养晦、耍弄权术。诛灭曹爽集团时,其嗜血残暴的本性显露无疑,举凡曹氏三族、亲信党羽、门生故吏的三族都不能幸免。男女老幼、甚至姑表姐妹早已嫁人的,也全在斩首之列。据记载被杀者多达七千余人。高平陵事变后,曹魏政权实际上已经逐渐被司马氏所掌控。两年后,七十一岁的司马懿故去,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俩相继执政。在这段时间内,忠于曹魏的内外重臣、特别是一些由曹操栽培、攫拔的文武官员接二连三起兵反抗,但先后都被司马氏调集重兵给镇压了下去。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废黜掉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早在司马懿还活着时,一些忠于曹魏的将领就曾起兵反对他,可惜都没成功。

譬如齐王(曹芳曾封齐王)十二年,都督扬州诸军事的王凌就秘密聚集力量以反攻司马懿,然而事机不密,被司马懿侦知,遂率军队出其不意地发起进攻。王凌措手不及,只得仓促应战。司马懿擒获王凌后,把他送回洛阳,王凌在路上服毒自尽了。

也在这一年,司马懿病殁,其子司马师接了他的班。到齐王十五年,中书令李丰,张皇后的父亲张缉,又密谋策划干掉司马师,再将曹爽的姑表兄弟夏侯玄扶上位代替他。又因事情败露,都被司马师给杀害了。司马师很恼火,干脆废黜掉齐王曹芳,改立魏文帝曹丕的曾孙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次年,扬州都督毋丘俭 、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对司马师。司马师亲率大军前去讨伐,和毋丘俭 、文钦的军队对峙、相持。因兵力单薄,毋丘俭军大败亏输,二人乘乱逃逸,毋丘俭在逃亡路上死于乱军中,文钦逃奔吴国。

在平定毋丘俭之乱时,司马师本已有伤在身,因关系重大,不得已带伤亲征。得胜后,刚一班师回到许昌就死了。他的弟弟司马昭接替其位。

两年后,新继任的扬州刺史诸葛诞(诸葛亮族弟)又起兵讨伐司马昭。这一次,诸葛诞吸取了以往两次起事的失败教训,他知道司马昭权力已稳固、兵雄势大,不容易凭武力战胜他,所以事先暗中和东吴取得联系,争取外援,并采取守势,坚守不战。

东吴派降将文钦率军前去增援他,还另外派兵以为呼应。诸葛诞有了依靠,坚定了守城的信心,司马昭费了很大力气才将诸葛诞包围起来,又分兵堵截住了东吴援军。依靠人多势众,居然一举攻克寿春。诸葛诞与文钦有矛盾,突围时竟乘乱袭杀文钦,仅率数骑逃出寿春,途中被(曹魏,西晋将领)大将军胡奋的部属击杀。之后,司马昭下令将诸葛诞三族尽诛。

寿春被攻破后,诸葛诞的亲信部属三百多人全部被俘,无一人愿降,最后全部引颈就戮。从此以后,忠于曹魏的文武官员就再也没有人敢于起兵对抗司马氏集团了。

司马昭在平定了诸葛诞的反叛后,杀害了铤而走险、率卫士与宦官攻击自己的曹髦,立曹奂为帝,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司马昭的手上。之后,司马昭出兵灭蜀 。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废掉了曹奂,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改历法,大封群臣,建立起一个新王朝——(西)晋。十五年后,晋军攻灭东吴。这段历史被称作“三国归晋”。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曹操曾提拔无数忠臣,司马懿夺权时,为何没人敢站出来反对?

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到高平陵扫墓之际,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等曹氏亲信。但是俗话说"天底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司马懿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如此激烈的动作作为曹操麾下的老将谋士们不可能不知道。但是他们又为什么没有阻止司马懿大肆残杀曹氏后人呢?在小编看来,从以下这三个方面就不难理解。

第一个方面,看曹爽自身的性格特点。世人皆知曹操一代奸雄,而顶着曹操后人的曹爽品行又会如何呢?据《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所言:

初,爽以宣王年德并高,恒父事之,不敢专行。及晏等进用,咸共推戴,说爽以权重不宜委之于人。"又说"羲深以为大忧,数谏止之。又著书三篇,陈骄淫盈溢之致祸败,辞旨甚切,不敢斥爽,托戒诸弟以示爽。爽知其为己发也,甚不悦,羲或时以谏喻。

这几处对曹爽的描写足可以看出曹爽是个专断、愚昧、好色之人。半点没有继承曹操的雄才大略,心中装的尽是些上不得台面的东西。

诚如正史所说,曹爽心胸过于狭隘。在曹明帝曹芳托孤以后,便忍耐不住,将司马懿明升暗贬,夺取了司马懿的权力。这一举动不仅激怒了司马懿,还得罪了满朝堂的曹氏子孙。因为司马懿不仅仅是站在曹爽对立面的敌人,更是曹魏政权的一代元老。曹爽这招使司马懿短暂失去了与其争斗的能力,殊不知也使众多的老臣寒心。

第二个方面,看司马懿的性格特征。上文提到曹爽德行不好,但实际上这也只是一个方面而已。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在《三国志》中虽然没有太多关于司马懿的描述,但在《三国演义.毛宗岗批评本》第八十五回和第九十五回中,司马懿的多疑本性已经暴露无遗了。

司马懿在幼时非常的聪明好学,长大后也是因为才智而被曹操威逼利诱着到曹营为曹操卖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司马懿的能力也的确不俗。在长期为曹魏服务的同时,也再不知不觉中拉拢了一大批老臣的心。最起码有些老臣同司马懿是上过战场的交情,面对血气方刚还无甚良德的曹爽,自然会选择与自己交好的司马懿。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许多曹操的老部下或许并未觉得这是司马懿在夺权篡,反而会有一种是曹爽欺人太甚,司马懿只不过是再自保的感觉。又或许说这些老部下们的坐视不管只是为了观察曹爽与司马懿二人谁能够在这场权力的争夺战中胜利,以免自己站错队伍,招来杀身之祸。

第三个方面,看"高平陵之变"所处的时间节点。先看司马懿发动政变的历史大背景,此时是公元249年,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早已经不复存在。蜀国后主刘禅不值一提,吴国此时与曹魏形成对峙局面。而对于曹魏政权来说,最不利的因素就是缺乏如曹操一般的时势英雄的引导,曹魏虽不说是一盘散沙,但至少在与东吴的对峙中这是一个劣势。

经过时间的筛选,曹魏早已经不是那个曹操带领下的实力强大的曹魏了。自身的实力不断的削弱,在朝堂之上又因为曹爽的狭隘性格,众多大臣无法或者不敢提出自己的忠言,又如何期待曹魏可以更上一层楼呢?

在这段时间内,曹魏君臣离心,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到的:"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曹爽的无理举动使得众多大臣寒心,不愿再为曹公守天下。此时出现的司马懿或许正是大臣们期待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曹操老部下的坐视不管就体现出了他们最鲜明的态度。

司马懿在历史上的形象与曹爽在历史上的形象并不是完全的准确无误的。历史的记载与阐述会不可避免的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所影响。因此当司马懿叛变曹氏家族之时,曹操的老部下坐视不管也能也可能只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手段。

毕竟一方面是愚昧不堪雕琢的曹氏子弟,一方面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和他几位优秀的继承者。作为老狐狸们的曹魏大臣恐怕心里早就有了选择,但是又不想背负叛国欺君的罪名。因此,对他们来说,坐视不管,顺其自然才是对待这件事情的正确态度。

你是如何看待司马懿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曹操曾提拔无数忠臣,司马懿夺权时,为何没人敢站出来反对?

曹操开创的曹魏政权最终亡于司马懿祖孙之手,可以说是天意,也是曹操曹丕父子作茧自缚。

严格来说,曹操与司马懿并不是一代人,曹操比司马懿大24岁,司马懿与孙权诸葛亮曹丕等属于一代人。

因此曹操与其老部下荀彧郭嘉荀攸贾诩程昱张辽徐晃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等属于曹魏第一代领导集体,而曹丕与司马懿曹真等属于曹魏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司马懿当政的时候,曹操的老部下基本都去世了,当然对司马懿无法构成威胁。

之所以说曹操父子是作茧自缚,因为人家司马懿一开始压根就没想为曹操效力,是曹操拿刀架在司马懿脖子上硬逼着他为自己效力,因此曹操开创的天下亡于司马懿也算是曹操自找的。

公元201年,曹操就听说22岁的司马懿有才,派人征召司马懿,司马懿却因为曹操独揽大权控制东汉朝廷而且曹操是宦官的后代,不想为曹操效力,于是司马懿借口自己有风痹症拒绝为曹操效力,曹操派人刺探司马懿的病情,司马懿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真像得了重病一样,曹操只好作罢。

公元208年,曹操做上丞相以后决定强行征召司马懿,曹操说如果司马懿再像上次那样躺着一动不动就逮捕他,29岁的司马懿知道曹操心狠手辣,如果再拒绝曹操肯定被灭族,司马懿只好接受了曹操的征召。

曹操的确是把司马懿作为曹魏第二代领导集体成员培养的,曹操让司马懿辅佐曹丕。

但性格多疑的曹操不久又开始怀疑司马懿,他发现司马懿有“狼顾之相”,意思就是司马懿回头看人的时候像一头要吃人的恶狼。于是曹操提醒曹丕说司马懿不是久居人下之人,必然会干预我们曹家的事情。

但因为曹丕与司马懿关系很好,极力在曹操面前维护司马懿,司马懿又尽职尽责,小心谨慎,让曹操抓不到错处,最终转危为安。

公元220年曹操死后,曹丕篡汉称帝,建立曹魏政权,司马懿成为曹丕手下举足轻重的大臣,是曹魏第二代领导集体主要成员。

公元226年,39岁的曹丕死后,22岁的曹睿继位,47岁的司马懿是四名辅政大臣之一,又成为曹魏第三代领导集体主要成员。

公元239年,35岁的曹睿死后,7岁的曹芳继位,60岁的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一起辅政,成为曹魏第四代领导集体数一数二的主要成员,曹爽成为司马懿夺取最高权力唯一的对手。

司马懿作为太傅,享受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权臣待遇。

公元247年,曹爽控制了郭太后,又掌握了禁卫军,独揽大权,68岁的司马懿伪装生病,不问政事,以麻痹曹爽,曹爽果然中计,对司马懿毫无防备。

公元249年正月,70岁的司马懿乘曹爽陪小皇帝曹芳去京城以南的高平陵祭祀曹睿之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他派长子司马师带领劲卒三千人控制了洛阳,司马懿亲自率部据守洛水浮桥,扼制住各条要道,同时逼迫郭太后发布诏书,声讨曹爽罪行。

司马懿的冒险完全成功了,软弱无能、贪图享受的曹爽被迫交出了兵权。曹爽交权的目的是想以此换取在洛阳眷属的平安以及保证其身家性命不受侵害。不久,老奸巨猾、阴狠毒辣的司马懿出尔反尔, 屠杀了主动投降的曹爽兄弟,为斩草除根还将其家族的男女老幼、亲信党羽数千人诛戮殆尽。史称高平陵政变。

司马懿凶残毒辣的本性显露无疑,举凡曹氏三族、亲信党羽、门生故吏的三族都不能幸免。男女老幼、甚至姑表姐妹早已嫁人的,也全在斩首之列。据记载被杀者多达七千余人。

高平陵事变后,曹魏政权实际上已经逐渐被司马氏所掌控。

此后,忠于曹魏的大臣接二连三起兵反抗,但先后都被司马氏调集重兵给镇压了。

公元251年,79岁的司空王凌算是曹操为数不多还健在的老部下,他不满司马懿独揽大权,与外甥令狐愚谋立曹操的儿子曹彪以反抗司马懿集团,被司马懿侦知,遂率军队出其不意地发起进攻。

王凌措手不及,只得仓促应战。司马懿擒获王凌后,把他送回洛阳,王凌在路上服毒自尽了。 王凌令狐愚都被灭三族,57岁的曹彪也被迫自杀。

不久72岁的司马懿病死,其长子司马师成为大将军,掌握曹魏军政大权。

公元254年,皇帝曹芳与中书令李丰,张皇后的父亲张缉等密谋策划干掉司马师,再将曹爽的姑表兄弟夏侯玄扶上位代替他。又因事情败露,很多大臣都被司马师灭三族。司马师废掉曹芳,改立曹髦为帝。

公元255年,镇东将军毋丘俭 、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对司马师。司马师亲率大军前去讨伐,和毋丘俭 、文钦的军队对峙、相持。因兵力单薄,毋丘俭军大败,二人乘乱逃逸,毋丘俭在逃亡路上死于乱军中,文钦逃奔吴国。

在平定毋丘俭之乱时,47岁的司马师本已有伤在身,回到许昌就死了。他的弟弟司马昭接替其位。

公元257年,镇东将军诸葛诞杀死扬州刺史以后又起兵讨伐司马昭。诸葛诞事先暗中和东吴取得联系,争取外援,并采取守势,坚守不战。 东吴派降将文钦率军前去增援他,还另外派兵以为呼应。司马昭费了很大力气才将诸葛诞包围起来,又分兵堵截住了东吴援军。依靠人多势众,居然一举攻克寿春。诸葛诞与文钦有矛盾,突围时竟乘乱袭杀文钦,仅率数骑逃出寿春,途中被杀。之后,司马昭下令将诸葛诞三族尽诛。

从此以后,忠于曹魏的文武官员就再也没有人敢于起兵对抗司马氏集团了。

公元260年司马昭杀害皇帝曹髦,立曹奂为帝,曹魏朝廷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司马昭的手上。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大将钟会邓艾等出兵灭蜀汉 。

公元265年,54岁的司马昭去世,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废掉曹奂,建立西晋王朝。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派晋军攻灭东吴,一统天下。

曹操曾提拔无数忠臣,司马懿夺权时,为何没人敢站出来反对?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曹操死了快三十年了,在位皇帝曹芳是曹操的曾孙,主政的曹爽是曹操的孙辈。物是人非事事休,那个时候哪还有曹操的老部下?

一、西山日薄

受一些影视剧的影响(如《新三国》),很多人对曹、刘、孙三家创业集团的核心人物的年龄没有概念。甚至不少人以为曹操和司马懿的年纪相仿。但其实曹操和司马懿的年龄差距很大。

汉末三国人物的年龄跨度是这样的↓

公元130—139年:士燮、陶谦、汉桓帝;

公元140—149年:刘表、贾诩、华佗、司马防(司马懿之父);

公元150—159年:曹操、孙坚、孔融、汉灵帝、荀攸、张昭;

公元160—169年:刘备、关羽、张飞、荀彧、张辽、曹仁、太史慈;

袁绍、袁术、刘焉、吕布、马腾、张鲁、夏侯惇、夏侯渊、公孙瓒、赵云等人的出生年份没有记载,但从他们的生平履历来看,应该与曹刘孙等人的年龄相仿。

公元170—179年:郭嘉、孙策、马超、周瑜、鲁肃、吕蒙、司马懿、杨修、王凌、法正、庞统;

公元180—189年:诸葛亮、孙权、陆逊、汉献帝、曹丕、曹彰、蒋济;

曹真、曹休等魏国二代宗室将领的出生年份没有记载,但从他们的生平履历来看,应该与以上人物的年龄相仿。

公元190—199年:曹植、邓艾;

公元200—209年:姜维、刘禅、司马师、夏侯玄;

公元210—219年:司马昭;

公元220—229年:钟会;

公元230—239年:吴景帝孙休、晋武帝司马炎、魏帝曹芳;

公元240—249年:魏帝曹髦;魏帝曹奂;吴末主孙皓;

从以上列举人物的出生跨度可以看出,曹刘孙三家的核心创业班子的年纪都挺大的。就拿曹操来说,创业时他已经35岁,创业将近30年,打下半壁江山时,自己已经是半个身子都埋在土里了。跟他一起打江山的老哥们也一样,几乎各个都是垂垂老矣。

↓《新三国》汉中之战(219年)剧照。司马懿扮演者倪大红的演技很好,但是剧中的扮相太糟糕了。(太老气)

下面再看看曹魏前期主要将领和宗室成员的病卒时间:

公元210—219年:夏侯渊、乐进;

公元220—229年:曹操、曹仁、夏侯惇、夏侯尚、曹休、徐晃、张辽、于禁、 曹彰、曹丕、许褚;

公元230—239年:曹叡、曹洪、张郃、曹真;

把这些人的病卒时间一看,高平陵之变时的情况就很明显了。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三国前期的名人,除了司马懿、孙权、王凌这几个比较长寿的老大爷还活着外,别说是跟曹操同的辈人了,就连跟司马懿年龄相仿的人也几乎是死绝了。

当时还活跃在各条战线的人,都是姜维、司马师、司马昭这些晚辈。

所以,为啥司马懿发动政变时,曹操的老部下都坐视不理?因为都死绝了呗。以上这些人物但凡有一个人还活着,司马懿三父子断然不敢发动政变!

二、青黄不接

清朝小说《扫迷帚》里面有句名言:“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意思是说,蜀之能征善战的大将都已亡故,无人可用,只能让年迈的廖化做先锋。

这句话虽然说的是蜀汉,但其实也可以用在曹家人身上。

曹丕登基后,出于对直系皇族的忌惮,他对所有直系皇族(如曹植、曹彰)全部都进行了打压。他的这一举措,导致整个曹氏和夏侯氏都出现了人才断层问题。

打压完直系皇族后,曹丕重用曹真、曹休这些支系皇族。但曹休、曹真这些曹家二代支系皇族跟曹丕一样,一是短命,二是后继无人。当他们也先后谢世后,曹家将领陷入了九年的断档,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

当时正好是诸葛亮北伐的高峰期,蜀汉接连发动了第四和第五次北伐,孙权也配合诸葛亮打了一次。面对咄咄逼人的汉吴联军,曹叡只得重用外姓大臣,把全国军事指挥权全权交给司马懿、满宠等外姓大臣掌握。

此后尽管诸葛亮病逝,蜀汉的北伐也暂时停止了,但曹叡并没有收回兵权,而是继续让司马懿等外姓人统兵。比如公元238年的辽东公孙渊叛魏自立事件,率领魏国大军平叛的大都督就是司马懿。

不夸张的说,魏国当时起码有一半的兵权都掌握在司马懿手上。这么大的比例,在曹操和曹丕时代,是绝对不可能的。

估计曹叡也是意识到了问题,所以在公元239年,他病得神志不清时,他在弥留之际决定把大权交给曹家将,以免外姓人篡夺了曹氏的江山。于是曹真的儿子曹爽登场,成为第三代曹家将的领军人物。

但是,司马懿是历经四朝的老滑头,曹爽是个什么玩意?

三、人心尽散

曹爽,字昭伯。曹氏二代将领曹真长子。他这个人到底有没有本事,这个不好评价。但从他后来的所作所为来看,曹叡让他和司马懿共同辅政曹芳,绝对是看走了眼。

曹爽辅佐曹芳初期,他在一群有志青年的辅佐下,从司马懿手里收回了兵权,成为曹魏实际上的国家元首。

当他大权独揽后,他认为九品中正制使得朝廷里密密麻麻的到处都是世家子弟,庶族要想出人头地越来越难,皇家的权威也被士族们逐步消解。于是他决定改革——通过改革限制特权阶层的膨胀。

于是,这一下就玩大了!

为什么玩大了呢?因为他打压司马懿,倒霉的只是司马懿一家,曹魏政权的其它士族不会有危机感。司马懿被他捅翻了,也只能自己暗自伤心。但是曹爽想限制士族特权,这就等于跟所有士族开战了。毫无疑问的是把士族往司马懿身上推。

比如,当时大士族荀家(荀彧),当年荀彧就是被曹操害死的,荀家本来跟曹家的关系就不好。荀彧儿子荀顗看到天道有轮回,心想你曹家也有今天?于是,他转回身就帮着司马家谋划篡位。

再比如,程家(程昱)、贾家(贾诩)、郭家(郭嘉)的后人,政治态度也不明朗,非常的含糊。但这并不重要,因为这三家的儿子混的都不咋地,官职最高也就是太守。不管是帮助司马氏造反,还是阻挠司马氏篡位,他们都起不到什么大作用。

还比如,钟家(钟繇)、贾家(贾逵)、王家(王朗)、华家(华歆),这四家的儿子是一个比一个操蛋,跟他们爹有一拼。这些人的政治主张就是谁当皇帝都是我亲戚,谁想当皇帝我就上劝进表,呵呵!谁规定皇帝之位只能让曹家人坐了?

曹丕当年就被这些人扶上位的,他也是瞎了狗眼。后来捅曹家腚眼的人,恰恰就是这帮扶曹丕上位的墙头草。

这是士族阶级,再来看将领。

曹操的五子良将都是猛将,但他们的儿子都是草包。张辽儿子张虎官位只到偏将军,比他爹的前将军和征东将军差了不止十万八千里;于禁,徐晃,张郃的儿子更惨,在史书上关于他们干了什么事情都没记载。由此可想而知,司马懿要政变,曹操当年心腹老将的儿子们,一个也靠不住。

典韦的儿子典满,许褚儿子许仪同上,两个也都是草包。尤其是许褚的儿子,他在随钟会伐蜀途中因为没有及时修补道路,被主帅钟会下令斩了。(都跟着钟会了,可见许仪也是个无所谓谁当皇帝的主。他爹许褚那么忠心,居然生了他这个废材)

跟以上那些废材相比,乐进的儿子乐綝还算比较争气,官至扬州刺史。然而,他是支持司马氏的。诸葛诞起兵造反司马氏反时,把他给杀了。

从以上列举的名单可以看出,司马懿发动政变时,曹氏的江山基本上就是岌岌可危。曹魏政权最大的问题在于:那些大族统统都是不安定因素,荀家、钟家、王家、贾家,几乎没一个是忠臣。从当年官渡之战时一堆人暗通袁绍就可以看出,这群人就是顺风各种表忠心,逆风各种拆墙角。还真不是司马懿有本事,他只不过是在最合适的时间朝曹氏大厦这栋危楼踢了一脚。曹氏大厦就被他这一脚给踢塌了。

四、零碎的抗争

当然了,多数人都选择观望,不代表没人拥护曹氏。比如夏侯尚的儿子夏侯玄,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但是由于曹丕防自己家人防的太狠了,这些人普遍都没有实力。最后夏侯玄因密谋诛杀司马昭被夷三族,夏侯霸害怕被害,逃到了死敌蜀汉避难。

士族当中,陈群的儿子陈泰有点本事,也有点良心(陈群是曹丕的托孤大臣),但这人就是没脑子,政治智商不太高。跟他一样的还有蒋济,也是个老实人,但就是没有政治智商,司马懿让他去劝曹爽投降,他还真的去了,结果大家都被司马懿耍。事后蒋济还觉得内疚,莫名其妙的气死了。净给司马家添嫁衣,蒋家什么都没捞到。

众多士族、将领当中,唯一起兵拥护曹氏的只有毌丘俭一个人,结果孤军奋战,很快就被司马氏扑灭。(毌丘俭报答的是曹叡)

另外,王凌、文钦、诸葛诞等人也反对司马氏专权,但他们不是曹魏的忠臣,他们只是认为司马氏能篡权,自己也可以,想取代司马懿父子黑吃黑的货。最终也都被司马父子消灭。

等到这些零碎的势力全被干掉后,当司马昭杀曹髦时,满朝文武没人敢反对司马昭,全部拥护司马昭。除了陈泰一个人。

但是前面说了,陈泰这人没脑子。该出手时不出手,等到司马氏大权独揽,他再去骂司马昭不忠,有鸟用?或许在其它人看来,连陈群的儿子都不敢去清君侧,我们又凭什么送死?

当陈泰也被排挤,郁郁而终后,曹氏的江山就真的灭亡了。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魏;

公元249年,司马懿政变,诛灭曹爽;

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黜曹芳;

公元260年,司马昭杀害曹髦;

其实,从公元249年曹爽丢掉兵权后,曹氏江山就已经灭亡了。后面的16年,实际上是披着曹氏外壳的司马氏江山。

值得一提的是,曹丕篡汉时,对汉献帝最忠诚的是他的妹妹曹节。而司马懿政变后,对曹氏最忠诚的是司马昭的叔叔司马孚。在司马昭弑君的时候,没人敢替曹髦收尸,是司马孚去收尸的。随后,司马孚在朝堂之上公开和司马昭决裂。

这真的是天道有轮回,报应说不定哪天就降到了头上。

曹操曾提拔无数忠臣,司马懿夺权时,为何没人敢站出来反对?

回顾曹操“老部下”当时的处境和立场,我们会发现:司马懿不用担心这些,这个问题,老曹家早就帮他解决了。

宗族的没落1:曹魏亡于孙刘

首先该救曹家的,应该是曹家自己人。

可是,他们却没有力量了。

曹丕时期,就不断打压曹植、曹彰,但诸曹夏侯,毕竟树大根深,还是有较强的实力。

比如:曹操的亲儿子曹宇,恭敬得人心;继子秦朗,颇有战功;曹休一系(其子曹肇),多年领兵。

但是,在孙刘的打击下,这些实力迅速衰弱!

这个孙刘,不是孙权、刘备,而是知名度不高的孙资、刘放。

早在曹操做魏王时,他们就已经掌机要文书,成了曹操的左右。

随后,他们在曹魏政权一直身居机要之职,影响极大!

两个外姓人这么嚣张,曹家人早就看他们不顺眼了!

曹睿临死前,已经意识到士族权势过重,拟定了一份由曹家人组成的辅政名单。孙、刘深知:要是这帮人辅政,他们也就要去领盒饭了!

于是,在他们的策划下,曹睿最终把辅政大臣定为司马懿和曹爽!

修改辅政大臣名单后,原定的辅政大臣们,也都没免官了!

老曹家的基石,断了一半!

宗族的没落2:作死

曹爽时期,宗族们看起来还是很有力量的。

曹爽兄弟,掌握了大权;夏侯玄、夏侯霸,也领兵权。

可是,这已经只是表相了,他们已经弱不禁风。

曹爽集团在施政中,不得人心。他们的力量完全来自于其政治合法性,一旦失去了合法性,他们表面强大的力量,就完全无用了!

如果曹爽在事变后,能利用天子在手的机遇,领导夺权斗争,这些力量或许还能发挥作用。

可是,当曹爽自己投降后,这些本就未得人心的力量,在没有大义名分的情况下,完全失去了反戈一击的力量!

因此,关中的夏侯玄、夏侯霸,他们可以进行的选项仅仅是:到底要投蜀还是回洛阳?

没有力量了,也就只能任人宰割了!

早已站到对立面的功臣集团1:蒋济

满宠死后,在功臣集团中,蒋济成了领军人物。

蒋济是个狠角色。20岁的时候,守合肥,把几千援军说成五万大军,靠吹牛就把孙权吓跑了。31岁的时候,关羽嚣张,曹老板差点要迁都了,又是他和司马懿献策连结孙权,暗算关公。

禁军是个要紧的部门,一般是姓曹、姓夏侯的人才能插手的。蒋济他老人家在禁军中一干就是十几年,一路做到领军将军!多好的人才呀。可惜,是司马懿的死党!

蒋济原本就和司马懿关系好,常在一起扯淡闲聊,同时,他又看不惯曹爽等人瞎折腾,常常抬杠!

所以,曹爽在抬着司马懿做太傅的同时,顺手也把蒋济送去做太尉了。名头都很牛逼,问题是闲!

所以,老蒋和老司马很早就搞到一起开小会,准备阴曹爽一把了!

高平陵之变中,老蒋先是以太后名义罢免曹爽职务,又是写信苦口婆心诱降曹爽。

司马懿出尔反尔,弄死曹爽的时候,蒋济强烈反对,只是:这只不过是被老朋友拉着“失信”的气愤而已,朋友间的内部矛盾,怼几句就完了!

早已站队的功臣集团2:高柔、王观,司马懿的主要助手

司马懿事变中,还有两位”闲职“助手:司徒高柔、太仆王观。

这两位,也是曹操时代留下的老部下。在事变中,司徒高柔行大将军事,太仆王观行中领军。

从司徒、太仆的官职来看,显然,他们也是被曹爽高高挂起的“曹操老部下”了。

他们到了司马懿一边,得到了实权,自然是不会再反对司马懿了。

被排挤的中间派:孙礼,早就等着司马懿上位了

孙礼,一直就是个刺头。早年就为报私恩,释放犯人。后来,又一路与历代曹魏领导人抬杠。

刺头,遇到曹操、曹睿这样的明主,问题不大。可到了曹爽那里,日子就难过了!

因为两郡分界的问题,孙礼和曹爽闹翻,上来就是一顿猛怼。

曹爽可不好惹,直接把孙礼赶回老家,闲置五年。

后来,因众人求情,孙礼出来继续做官,可是,梁子是结下了。在被委派去做并州刺史前,孙礼去见司马懿,又是一顿猛怼:“我原以为你可以像伊尹、吕望一样匡扶国家呀!现在社稷倾危,怎么能无动于衷!

孙礼,对司马懿上位只会拍手称快了!

最终没有人出来保护曹家,因为曹家已经提前消灭了能保护自己的人!

曹爽掌权,本就没有威望基础,他的力量,仅仅来源于职位。他在威望未补的情况下,盲目安插自己人到各种紧要职位,挤走了功臣集团及实干者。表面上,这使他地位得到巩固,实际上,这一切权力,都如建在沙子上的城堡——弱不禁风!

当他们仅有的职位被司马懿剥夺后,他们自然也就毫无还手之力了!

那么,还有谁能救他们呢?

职位,永远不是权力的本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