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临死之前,为何斩杀杨修,却不杀司马懿?

曹操:杀“羊”还是杀“马”,只在孤一念之间。

如果上天再给一次机会,想必曹操定会除掉司马懿,免得日后养出司马氏这只“大蛊”;

如果上天再给一次机会,想必杨修定会不再卖弄聪明,不再触及曹操的红线;

有人说,曹操杀杨修、留司马懿,是因为杨修才智过人,爱秀聪明,惹曹操厌烦;

也有人说,这是因为杨修的母亲乃袁术之女,杨修身上有袁氏血脉,被曹操认定为隐患。

其实不然,这两点并不是杨修之死的主要原因。而且历史和演义是有区别的,杨修并非是因为演义中的“鸡肋事件”而死。

△杨修

才智过人不是错,曹操麾下的谋士们哪个不是才智过人,如贾诩、程昱这些难对付的老家伙曹操都能容忍,杨修这个爱显摆的小年轻总归罪不至死。

袁氏血脉也没那么严重,曹操不至于仅凭此就杀人。庞德就是例子,其人原是马超旧部,其兄庞柔也在蜀汉为将,这明显是与敌人关系不浅,但曹操依然重用了他。

再看曹魏阵营中,各路士族、军阀、豪杰那是来者不拒,海纳百川,其中好多都曾与曹操敌对过,而曹操始终以宽广胸襟招揽天下。何况杨修真正的出身是弘农杨氏,是老杨家人,只不过是袁术的外甥罢了,曹操连袁绍的外甥高干都接纳并封为并州刺史,又怎么会容不下杨修?

△曹操

那么,曹操杀杨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杀杨修的动机: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

杨修会被处死,其实也不算冤枉,是各种原因累加的结果,而其中的主要原因:

一是曹植,二是杨彪。

一、因曹植卷入夺嫡风波

曹植是曹家老四,与曹家老二曹丕曾有过一番激烈的夺嫡之争。曹植文才横溢、性情率直、颇肖曹操,因而曹操一度想立曹植为继承人。曹植也拉拢了一批文士替自己出谋划策,其中比较知名的就有丁仪、丁廙(yì)、杨修等人。

△曹丕与曹植

的确,在历史上曹植对杨修很看重,亲笔写长信招揽。看信中措辞,诸如“数日不见,思子为劳,想同之也”、“足下高视于上京”、“明早相迎,书不尽怀”等等。

信中内容通俗来说大致就是:杨兄,我曹植好想你,几天不见,浑身不得劲儿……杨兄你的才华那是卓越超群、冠绝长安……明早我等你来哦,信里根本讲不完,咱们当面好好唠唠,不见不散!

古人招揽贤才可谓不遗余力,信中内容也是肉麻得紧,总之就是要强烈地表达出欣赏看重之意。

那么曹植为何会极力拉拢杨修呢?

一方面是因为杨修乃是汉末三公杨彪之子,出身著名的弘农杨氏,和袁绍的袁氏一样都是四世三公的排面,政治影响力很大。

△弘农杨氏谱系图

另一方面是因为杨修本人也的确是个人才,他才思敏捷而且处事能力也不弱。

建安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请署仓曹属主簿。是时,军国多事,脩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三国志·曹植传》

根据史料记载,杨修当时任曹操的丞相府主簿,大致相当于秘书处处长的角色,那是能接触到各种决策机要的职位,曹操的得力助手。因而,从太子到官员都争着与杨修交好。

最终,杨修选择站在曹植这边,谁让曹操最初明显偏向曹植,曹植又极力拉拢,杨修也就顺势加入了。依我看,杨修自然也是希望通过此次政治押注,获得从龙之功,那么三公之位就是囊中之物了。毕竟杨家四世三公,我可不信杨修没有继续传扬家族荣耀的志向。

谁知这次押注失败了,曹植最终被废弃,曹丕夺嫡上位成功。夺嫡失败的一方几乎都不会有好的下场,杨修也不能例外。

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脩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脩。——《三国志》

曹操在最终确立曹丕为储后,曹植这边的人就要妥善处理掉。像杨修这样的谋臣,既有才能谋略,又有袁氏血脉,万一未来搞事情怎么办,留着他曹操死后不放心。于是,猜疑心重的曹操便毫不留情地处理掉了杨修,罪名是“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从中也能看出曹操主要还是以江山稳定为首要,打压一切不稳定因素。

二、因杨彪牵涉政治立场

杨修的父亲杨彪其实与曹操不对付。毕竟,曹操以阉宦之后挟天子以令诸侯,令满朝汉臣鄙夷不齿,何况是位居三公,以忠君刚直著称的杨彪。

△杨彪

杨彪为保汉室、护献帝,之前在董卓、郭汜面前都没有屈服过,几度为献帝出头,多次差点儿要了命。但杨彪依然内心坚定,就是这么的刚。献帝到了曹操手里,杨彪看出汉室衰颓已无法挽回,便谎称有脚疾,退隐家中,拒绝为曹魏朝廷效力。

杨彪这种态度就是在在无声地反抗曹操,曹操对杨彪肯定是不满的。不过老子不配合,不耽误曹操用儿子,杨修很快成了曹操的得力部下。然而杨修千不该万不该掺乎进夺嫡之争,主要后患有三:

1、杨修是曹操的丞相府主簿,总知内外,这属于是直属近臣,应该全力效忠曹操,而不是站队皇子,参与夺嫡。曹操就曾对杨修指点曹植夺嫡而感到不满,并写信给杨彪指出此事。可惜,杨修没能收手,杨彪也没太过上心。

2、杨彪心向汉室,这对想当魏王的曹操来说,就是必除的政敌,连荀彧都没能例外。不过杨彪退隐了,没由头再去整治,但杨修还在朝为官,杨彪的态度多少都会影响杨修,曹操不得不猜疑。

3、曹操对旧有制度的改革,是提升寒门、抑制士族的。弘农杨氏作为数一数二的士族,自然也是曹操天然的敌人。你看曹操为何因为谗言杀了士族领袖崔琰,有崔琰太傲、明确表态立储的因素,也有打压士族的因素。

总之,杨修的先天政治立场本就受曹操警惕,结果杨修还不知内敛,深度参与夺嫡,最重要的是曹植一方最后还输得难看,就连杨修都预知自己恐怕难逃一死。

结语

夺嫡不是说参与了就得死,你看贾诩不也帮曹丕说话了吗,但是说得多巧啊,丝毫不让曹操觉得僭越。

司马懿和杨修的角色很相似,看司马懿是怎么做的,能低调就低调,要多谦卑就多谦卑。就这样曹操还因“狼顾之相”想要杀掉司马懿,但司马懿就是卖力干活、勤勤恳恳,装出一副“老黄牛”的样子,再有曹丕的极力维护,最后才让曹操放弃了杀他的心思。当然曹丕最终胜了,所以麾下人马都有好处,否则司马懿的处境也不比杨修好多少。

曹操临死之前,为何斩杀杨修,却不杀司马懿?

确实,曹操在世的时候,就已经看出司马懿“有雄豪志”,性格上有“狼顾之相”,但是却并没有杀他。

(曹操)

“有雄豪志”,就是说有大志向,不是一个甘居人下的人。“狼顾之相”是指狼在往前走的时候,总会左右看看,往后看看。意思是说它相当谨慎,做事滴水不漏。一个有远大志向,做事又滴水不漏的人,其实是相当危险的。既然这么危险,曹操为什么没有杀掉司马懿,为他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片无遮无碍的天空呢?

第一,曹操虽然看出司马懿是个危险人物,但是还没有想到司马懿会威胁到自己子孙后代的江山。那时候,曹操虽然早已是北方军事集团实际的领导者,但是,实际上他还没有做皇帝。他的一门心思,就是让自己的儿子能够顺利当上皇帝。也就是说,他这时候关注的重点,是那些能够给儿子当皇帝带来威胁的人。是谁会对儿子当皇帝说三道四,甚至是军事威胁。而不是儿子当了皇帝,乃至孙子当了皇帝,谁会从他曹家夺走江山。司马懿虽然有大志,但是那时候他不过是他儿子曹丕的一个幕僚而已,不属于阻碍他儿子登位的人。因此,曹操还不觉得司马懿会有多大的威胁。

(司马懿)

第二,司马懿对他的儿子曹丕看起来很忠心。曹操当时正在考虑是让曹丕夺取皇位,还是让曹植夺取皇位。本来他是最喜欢曹植的,也在极力培养曹植。但是曹植这个人,实在是华而不实,不堪大用。因此,最后他改变了主意,转去培养曹丕。当他着力培养曹丕的时候,他考虑的问题就是,谁会对曹丕当皇帝带来威胁。显然杨修是一个威胁。因为杨修是曹植的人,同时又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他要是一直存在,肯定会撺掇曹植对抗曹丕。这样,他的两个儿子就会内乱。所以,他肯定是不会容忍杨修的。而司马懿是一心帮助曹丕的人,他也没有像杨修那样,撺掇曹丕搞内乱,所以,曹操没有理由要杀他。

第三,曹操是个爱才的人,对于人才他一般不会随便杀。在曹操的时代,虽然事实的是“孝廉制度”,但其实门阀非常严格,一般只有士族才能当官,下层知识分子当官的可能性非常小。而曹操极为重视天下有才能的人,提出了一个“唯才是举”的口号,不管门阀,获得了一大批人才。实际上,司马懿最早就是不愿意跟着曹操干,曹操召见他,他却装病不去。而曹操是以丞相的名义下了死命令,他怕死,才不得不去的。所以,曹操没来由召一个人来杀死。当然了,曹操确实也杀了不少知识分子,包括孔融、祢衡等。但他其实也是多次容忍他们,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才杀掉他们。包括他杀杨修,也是有多次容忍的。还需要说明的是,曹操去世后,他“唯才是举”也没被他儿子继承,他儿子曹丕重新搞了一套九品中正制,差不多就是之间门阀制度的翻版。

(曹丕)

第四.曹操实际上已经多次在抑制司马懿,不让他做大。比如215年,司马懿随军讨伐张鲁时,他向曹操建议直接把获得益州的刘备给干掉,避免刘备做大。这其实是个好建议,但曹操没有听他的。后来再打仗时,就没有带上司马懿了。不过曹丕却很重视司马懿,多次在曹操面前为司马懿请功,采用司马懿的计策,屡获大功。曹操也曾对曹丕说过,让他提防司马懿,但是曹丕却总是护着司马懿。这种情况下,曹操想让曹丕做大,也只能由了他。

总之,司马懿最终发展起来,只能说是曹操的后代实在是太弱,才让司马懿抓住机会。如果曹操的后代也和曹操一样强大,司马懿再有心机,他也只能是昙花一现。这实在是怪不得曹操的。

曹操临死之前,为何斩杀杨修,却不杀司马懿?

曹操临死前杀掉杨修,却留下司马懿,这是他基于大局的考虑,也是杨修和司马懿在政治智慧上的差异使然。

事情要从曹操年轻时说起,那时候他放荡不羁,任性好侠,不修品行,也不爱读书,简直就是个街溜子,没几个人看得上他。

但在曹操十九岁这一年,好运向他袭来,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慧眼识珠,觉得他各方面都很不错,于是推举他为孝廉,他因此得以入朝为官(虽然曹操可以找别人推荐,但毕竟司马防在当时很有名,由他推荐更好)。

由于司马防是曹操的伯乐,因此曹操对司马家很有好感,这就为后来司马懿成为曹操的臣子,埋下了伏笔。

先把司马懿放到一边,我说说比他大四岁的杨修,杨修的家族可不简单,出自于弘农杨氏,其先祖杨喜因为分得项羽尸体的一部分而被封侯,家族逐渐发展壮大,东汉时期更是四世太尉,杨修的父亲杨彪也是朝廷重臣,声望非常之高,是有名的保皇派人物。

不过,杨彪很不喜欢曹操,当初董卓入京,他就将董卓骂得够呛,后来曹操又挟持了汉献帝,杨彪也一点不客气,与曹操刀兵相向。

曹操本打算把杨彪杀掉,但碍于杨氏的家族势力,便将其供养起来,许以高官厚禄,并让他的儿子杨修入朝为官,担任主薄,以此来拉拢杨氏一族,曹操成为丞相之后,又让杨修担任丞相府主簿,地位非常之高。

杨修这个人打小就很聪明,而且颇有才学,能力也很突出,担任曹操主簿期间,不论什么事都做得非常好,让曹操感到十分满意,以至于他后来每次出征的时候,都让杨修主管内外大事,可以说是十分倚重的了。

杨修最风光的时候,曹丕、曹植等人都极力拉拢他,都认为只要有他辅佐,就可以成为曹操的继承人,而那个时候司马懿还在家装病,不愿意出来给曹操打工。

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

至于说,杨修最后选择支持谁成为曹操的继承人,我后面会说到,接着我再来说说司马懿。

司马懿跟杨修有点像,家族也很显赫,也是以满腹学识、才能卓越而著称,只不过司马懿不屑于给曹操打工,认为这样会让自己丧失气节。

而曹操之所以像让司马懿出来做官,除了司马懿十分出色之外,还跟司马防不无关系,曹操认为司马家跟自己有渊源,又是名门世家,如果能为自己所用,那将大有裨益。

起初,司马懿说自己得了风痹,躺在床上下不来地,曹操原本是相信的,但后来发现不对劲,就在几年之后强行让司马懿出来当官,司马懿为了保命,只得听从。

我们可以发现,杨修的家族跟曹操不对付,但他本人还是愿意效忠曹操的;而司马懿的家族跟曹操关系不错,但他有些看不上曹操。

因为心态不一样,导致杨修和司马懿对曹操的态度不一样,曹操也心知肚明,于是对杨修继续重用,对司马懿则有所保留,只是让他去教曹丕读书,并不委以重任。

关于曹操为何强行让司马懿入朝,后来又不喜欢他这个问题,史书上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说曹操通过观察司马懿,又与司马懿进行交谈,觉得司马懿很有雄心壮志,不像是久居人下之人(也有说是因为曹操做了个三马同槽的梦);后来,曹操又无意间发现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就感到非常担心。

按照曹操的脾气,他必定是要杀掉司马懿的,但他先将这件事跟曹丕说了,没想到曹丕竟然维护司马懿,说了司马懿很多好话,曹操这才有所犹豫。

那么,曹丕为何要维护司马懿呢?其实跟杨修不无关系。

前面我说过,曹丕和曹植为了成为曹操继承人,都曾拉拢过杨修,但杨修觉得曹植更有才气,显然更符合他的胃口,于是选择辅佐曹植,这样曹丕就先败一局了。

其实,不光是杨修,曹操也更喜欢曹植,因为曹植在文采上有他的风范,天下的父亲都喜欢更像自己的儿子,这也不难理解。

在杨修的帮助下,曹植取得了曹操的极大好感,是曹操认为的最佳继承人人选,在这种情况下,曹丕的处境就很不妙了。

但是,随着司马懿的到来,曹丕重新看到了希望,因为司马懿虽然才学略逊杨修,但政治才能更胜一筹,这也是曹丕急需的,因此他积极与司马懿搞好关系。

对于司马懿而言,他一入朝为官,就被曹操丢给了并不怎么看中的曹丕,这就导致司马懿没得选,只能帮助曹丕进行夺嫡之争。

从建安十五年开始,在杨修等人的帮助下,曹操好几次差点立曹植为继承人,但都被司马懿等人给化解了,司马懿因此更加被曹丕所看重,他知道如果没有司马懿,他是万万无法成为继承人的。

因为这一缘故,当曹操对曹丕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的时候,曹丕或许是认同的,但他不能因此舍弃司马懿,至少他先要让司马懿帮自己成为继承人,才会思考如何处理司马懿这个问题。

而当司马懿得知曹操对他的看法后,他也很识时务地采取了一些措施,那就是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一心一意辅佐曹丕,其他事一概不过问。

由于司马懿刻意隐藏内心,又展现出了不错的才能,对曹操的帮助很大,所以曹操逐渐将司马懿有狼顾之相这件事给忘记了,并开始让司马懿参与更多军政事务,司马懿则积极出谋划策,又适当迎合曹操,最终打消了曹操对他的所有顾及。

比如说,建安二十二年的时候,司马懿跟随曹操出征东吴大胜而归,孙权十分畏惧,便上了一道降表,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登基称帝。

曹操看了孙权的降表,对左右说,孙权这是把我放在火炉上烤啊!

司马懿听了,知道曹操有称帝之心,只不过时机还不成熟,于是拍马屁说,汉朝国运将尽,您十分天下有七八九,海鸥臣服于汉朝就不妥了,不如趁机称帝,也好顺应天意。

曹操听了司马懿的话,虽然没有表示赞同,但还是很受用的,自此之后对司马懿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

也正是在这一年,曹丕与曹植的争夺战进入白热化,司马懿看似啥也没干,其实在暗中策划,而杨修则频繁出错,导致了曹植对他的猜忌。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曹丕的智囊团中,有个叫做吴质的人,此人心思深沉、老谋深算,虽然不怎么说话,但一出手就点中要害。

而杨修虽然有才智,但太过于喜欢在语言上下功夫,比如解曹操在新建的园门中加活字理解为嫌门太阔,将曹操写的一合酥三个字理解为一人一口酥,就是很好的例子,但这些都是小聪明,他其实不是个有大智慧、大谋略之人,尤其在政治智慧上有所欠缺,远不及司马懿和吴质等人。

当时,吴质身为朝歌长,与杨修进行了几次明争暗斗,结果杨修的所思所想,都被吴质给预料到了,还反过来被吴质算计了一把,还连累曹植被曹操猜疑,这就让曹植感到很不爽了。

而曹植虽然有才气,但为人毫无约束,尤其喜欢酗酒,常常因为醉酒误事,杨修因此对曹植越发失望。

时间长了,杨修与曹植之间就生出了嫌隙,他也逐渐觉得曹植不堪大任,可能要失去曹操继承人的资格了,便开始有意脱离曹植,但这件事谈何容易啊,因此他的处境就相当不妙了,可以说是里外不是人。

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曹操逐渐发现曹植之所以能数次通过他的考验,竟然是杨修在暗中帮助曹植,他就感到非常不爽,对杨修也开始有了写看法,他甚至给杨修的父亲杨彪写了封信,大意是说杨修跟他不是一条心的,简直太可恨了。

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

而随着杨修失去曹氏父子的信任,曹植就再也没有更好的帮手了,他在夺嫡之争中也就逐渐落到下风了。

这时候,司马懿和吴质等人又给曹丕出了几个计策,让曹丕扬长避短,以孝心和人品博取曹操的信任,最终打动曹操,被曹操立为魏王世子。

但是,曹植并不甘心失败,依然在进行夺嫡之争,杨修因为与其深度捆绑,也只能继续辅佐他了。

不过,此时曹操的心态发生了极大改变,他在处理完继承人问题之后,将稳定朝局作为第一要务,也好给曹丕创造一个良好的执政环境,因此他是万万容不得曹植继续进行夺嫡的。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带着杨修一起出征汉中,但久久无法战胜刘备,他想要撤军,但又不好开口,不然很没面子。

一天晚上,曹操下令以鸡肋作为口令,杨修便认为曹操有退兵之意,于是赶紧跑回住处收拾行李,有人问他这是为何,他便说,所谓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这就好比汉中,大王这是要撤军而还啊。

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曹操得知这件事后,认为杨修每次都能猜中他的心思,让这样的人继续辅佐曹植,必定会出大乱子,当他当时并没有发作,而是找了个机会班师回朝了。

当年秋天,又发生了一件大事,曹植与杨修醉酒之后,竟然驾驶马车在驰道上行驶,还擅自打开司马门。

这本不是啥大事,但曹操得知这事后,趁机下令将杨修逮捕,以杨修泄露军机(鸡肋之事),并与诸侯私自交往之事(帮助曹植进行夺嫡之争)等罪名将其处死,这些当然只是借口了。

而《三国志》则说,曹操之所以杀杨修,是因为杨修才能太高了,又是袁氏的外甥(杨修的母亲是袁绍家族之人)。

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事实上,曹操杀杨修,不是因为杨修有才能,毕竟曹操手下谋士能臣犹如过江之鲤不可胜数,例如贾诩和荀彧、荀攸叔侄,这些人在才能上都比杨修强,却没有一个人因为遭到曹操猜忌而被杀。

杨修也不是因为是袁氏的外甥才被杀的,因为曹操阵营中与敌人有关联之人,也是非常多的,更何况那时候袁绍已经败了,杨修还能有什么威胁呢?

真正导致杨修被曹操杀掉的原因,主要在于三点:

第一,杨修的家族跟曹操在政治上是对立的,尤其是杨修的父亲杨彪与曹操的关系长期得不到改变,让曹操觉得重用杨修没有起到作用,杨家就是个顽固的保皇派;

第二,曹操为了曹丕考虑,也必须杀掉杨修,毕竟杨修是曹植的人,如果杨修继续帮助曹植进行夺嫡,那将对政局非常不利;

第三,曹操杀掉杨修,也是在为曹植考虑,他希望曹丕不要在进行夺嫡之争,老老实实安享富贵就行,毕竟曹植也是他的儿子,他不能让曹植越陷越深。

事实上,杨修是有机会全身而退的,那就是彻底与曹植进行分割,但他在政治上的应变能力还是差了点,因为碍于曹植是曹操的儿子,不敢做得太明显,依然与曹植保持了相对亲密的联系,导致曹操认为他依然在帮助曹植进行夺嫡之争。

再说司马懿,他并没有觉得曹丕成为魏王世子了,自己就安全着陆了,毕竟他有很不好的“前科”,这是个不小的隐患,该怎么办呢?

其实没什么好办法,司马懿唯一能做的,就是给曹氏父子建立大功劳,让自己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物,从而把自己彻底洗白。

就在曹丕成为魏王世子后不久,曹操认为司马懿有谋略,便将其任命为军司马,他在任期间干了两件影响深远的事情,让曹操对他越发信任。

第一件事是建议曹操屯田,他说曹操想要争夺天下,就必须先屯田,待粮食充足之后事情就容易得多了,这一举措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曹魏灭蜀、西晋灭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不过曹操没有看到而已,但他当时还是很认可司马懿的建议的。

第二件事,襄樊之战中,关羽擒于禁、斩庞德,直接威胁到许都的安全,曹操为此十分担忧,司马懿就建议他联合东吴对抗关羽,最终吕蒙白衣渡江夺取荆州,关羽败走麦城后被杀,蜀汉与东吴的联盟关系也出现了极大松动,得利的当然是曹操了。

因为这两件事,曹操觉得司马懿很有谋略,也很忠诚可靠,再加上他那时候年纪大还经常生病,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便决定将司马懿留下来辅佐曹丕。

也就是说,曹操之所以不杀司马懿,除了司马懿是曹丕阵营的人之外,还在于司马懿用行动证明曹操之前对他的看法是错的(其实是对的),他把自己塑造成曹家的忠臣,也是个有用的能臣干吏,把他留下来对曹家只会有好处。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在洛阳因病去世,他临死前留下遗诏,让曹丕继位,并让曹丕将他薄葬即可,对于司马懿等臣子,他没有做出任何安排。

其实,曹操在此之前已经将曹丕托付给司马懿了,因为他让司马懿兼任了太子中庶子一职,按照当时的惯例,曹丕未来继位了,司马懿肯定是主要的辅臣之一,这都不用再多说什么了。

也就是说,没有安排就是最好的安排,曹操去世的时候,对司马懿还是很放心的,而曹丕继位之后,也没有对司马懿有过怀疑,不但予以重用,还在去世前让他成为儿子曹叡的四大辅臣之一。

总结一下,曹操之所以杀杨修而留下司马懿,不仅仅是因为夺嫡之争,还在于两人在为人处世和政治智慧大不一样,杨修纵然学识、才能卓越,但终究败在小聪明上,而司马懿则更有城府和谋略,更懂得曹操的心思,所以活到了最后。

曹操临死之前,为何斩杀杨修,却不杀司马懿?

总结前人的故事,是为了自己更好的人生。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不如总结别人的一堑,长自己的一智。

如果问曹操为什么临死前为何斩杀杨修,而留下了司马懿?这的确是值得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

上层人物可以在曹操的为人处世中,找到怎样做,才能成就大业!而普通人物,则可以从司马懿和杨修的为人处世中,找到怎样做,才能找到聪明转型成睿智的方法!

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变得睿智,而更好!

杨修为什么会死

曹操与杨修生活的那个时代,天下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当时的曹操就写出了这样一首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可见曹操有着忧国忧民,志在安定天下的襟怀。为此,他决心兴兵讨群凶,统一天下。可是,他鏖战了十几年,却差点覆没于赤壁之战中。

赤壁虽败,曹操仍然是豪情壮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招贤纳士,冀图再举。就这样,博学能言,智识过人的杨修来到了曹氏集团。

杨修名门之后才能非凡,深受曹操的欣赏和重用。刚请出杨修时,杨修还只是仓曹属,相当于粮食部副部长的职务,后来升任主簿。

有人说杨修死是因为他太过小聪明,并举出许多实例来加以证明。比如:

1、他在曹操手下做处理公文的工作时,就能猜出今天曹操会问他几件什么样的事,还能算出要问的问题先后顺序。

他把答案一一写好,一沓一沓地摆好放那。然后交待手下人按顺序交给曹操派来的办事员。还别说,这样对付曹操还都成功了。

可是老天不济,有一天老天趁杨修出去玩时,刮起一阵大风,把杨修事先摆好的答案吹得满地都是。他手下人把它们捡起来整理好后,把次序弄乱了,当然回答的问题也就牛头不对马嘴了。

曹操责问杨修怎么回事?杨修没办法,只好坦白。

2、曹操修丞相府,修好后去看了看,啥话没话,只在门上写了个“活”字就走了。

曹操一走,杨修马上叫人来把门给改小了。有人问他这是为什么?他说:门内一个“活”字是“阔”,丞相这是嫌门大了。

3、一次,有人给曹操送来一盒酥油饼,曹操咬了一口,就在盒盖上写下“一合酥”,杨修看见一合酥打开就吃。

有人惊奇地问:“丞相还没赏给你吃,你怎么就敢私自动丞相的酥油饼吃?”杨修笑着说:“丞相已经赏过了,你看,一人一口酥。”

有人说,这三件小事透露出杨修的张扬性格,引发了曹操嫉贤妒能的本性,招来了杀身之祸。其实不然,这几件小事不过是曹操出了几道脑筋急转弯的题,被杨修抢答了而已。

曹操也希望自己的部下,都是些“胸怀大志,腹有良谋,吞吐天地”的大才。出几道题让部下抢答,无非是检验一下部下的跳跃思维的能力。

但是,有一件事,虽然不至于要杨修的命,却也的确引起了曹操的反感。曹操因从前想过要趁董卓做梦时,行刺董卓的,所以他当然担心自己在做梦时被别人所杀。

为了防范被刺,曹操演了一出梦中杀人的大戏。对于这种表演,别人都蒙在鼓里,唯独杨修要把它揭穿,指着侍者的尸体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而杨修真正的死因,则是因为他参与了曹丕、曹植之间的权力斗争中了。曹操选择接班人不同。他开始是从集团内选拔德才兼备的郭嘉,郭嘉死时,曹操因为担心后继无人,而哭得非常伤心。

后来才想在他的几个儿子中挑选接班人。但曹操将命中注定,改为较大范围的挑选,改立长不立幼为竟争上岗。

开始时,他选中的是聪明宽厚有仁爱之心的曹冲,可不幸的是曹冲夭折。曹操只能在其他儿子中挑选,察来看去最后留下曹丕、曹植两人为候选人。

曹植在杨修的策划下,首先占了优势。情急中的曹丕,将不能入内的内朝歌长吴质,藏入竹箱里拉进府内。

杨修知道后,立即向曹操举报了曹丕。第二天,曹操派人拦车验查,却是一车竹子。如此,杨修落下了诬告五官中郎将,副丞相曹丕嫌疑。

而曹植真正被淘汰出候选人的原因,是为司马门事件。曹操出征,曹植开启司马门在御道奔驰,被荀彧拦截,曹植竟然将皇宫门拆毁。

曹操回来后听说了这件事非常生气,不仅处死了公车令,还先后三次发布命令:

1、我开始以为曹植最能担当重任,殊不料令我非常失望。

2、自曹植私开司马门,我不能不鄙视其人。

3、自曹植私开司马门,我连那个儿子都不再相信,怕他们私自行动。

司马门事件后,曹丕被正式确定为太子。宣布了曹丕为太子,这也就等于判了杨修的死刑。因为无论是告吴质与曹丕密谋,还是教曹植杀门吏,或是屡教曹植对答曹操的试问等,这些都涉及到了封建统治者确立继承人的重大问题。

最高统治者是不允许任何人用蒙蔽的手段,来干扰他的千秋大业。而杨修为曹植策划的活动,实质上是参与了曹氏政权的斗争,侵犯了曹氏政权的根本利益。

曹操为了避免身后兄弟的互相残杀和分裂,必须削弱曹植的势力,剪除通达机敏的杨修。这才是置他于死地的真正原因。

然而杨修又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是须臾不能或缺的辅佐,为了军国大事的需要,杨修暂时还不能死。曹操唯一的办法就是临死前,再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杀掉杨修,这大概就是好多君王们喜欢玩的帝王术吧。

果然,曹操借“鸡肋”以“惑乱军心之罪”杀了杨修。同样果然,在曹刘两大军事集团紧张激烈的会战,曹操钭谷之败,后来曹操“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痛哭一场。

其实,杨修深知曹操,所以也算死得明白,他知道是受到曹植选太子失意的牵连,临死前他对故人说:“我知道自己已经是死得晚了,早就该杀头。”

杨修被杀7个月后,曹操也死了,也许是曹操冥冥之中已经预感到了大限将至。

司马懿的睿智

司马懿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政坛上他是曹魏政权的四朝元老。虽然仕途经过大落。但是,一旦重返官场,他凭借着自身能力和隐忍,将军权牢牢地撑控手中,取得曹魏政权。

如果说杨修博学智慧,那么司马懿则堪称睿智。今天就来对比一下,司马懿与杨修的不同。

1、杨修因为才能过人,被曹操重用,也许因为被重用,所以性格张扬。曹操“梦中杀人”、“鸡肋”,别人看得破的,看不破的都不说,可杨修为了炫耀其聪明,硬要当众揭穿。

如此,引起了曹操的反感,也给曹操杀他找到了借口。

司马懿辅助曹操时,是被严重怀疑的对象,始终得不到重用。但是,司马懿毫无怨言,默默地站在一边,曹操用他,他就为曹操献计。

219年,关羽水淹七军斩庞得,吓得曹操想迁都。司马懿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孙刘已经失和,便建议曹操派说客前往江东,联系孙权攻打关羽。

结果证明了司马懿的政见是高超的。如此,既锋芒不露,又不显得庸才无用。

2、杨修、司马懿分别辅助曹丕、曹植兄弟。曹操出征前,杨修教曹植写华丽飞扬彩文,那文章美得让曹操心花怒放。

而司马懿则教曹丕哭,曹丕哭得是稀里哗啦的,感动天、感动地,感动了曹操,感动了自己。

把曹操哭得是心都碎了,痛得曹操将曹丕搂在怀里哭。有句话叫若想得到爱,就先让他痛。

3、大智若愚,“空城计”司马懿把曹叡骗了,也把政敌骗了。大家都以为司马懿愚被诸葛亮骗了,但司马懿不在乎别人认为他遇。

这有什么呢,对于司马懿来说我能骗得了全世界,那全世界都是傻子。我只有装成被诸葛亮骗了,才有时间继续扩张势力,寻找机会夺取曹魏政权。

这里更包含着一个哲理,予人留得三分路,于己就是海阔天空。特别是在职场中打拼的人,记住不要将竞争对手逼上绝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爆发力,是非常强大的。这种反作用力的反击,足可以使人不死也瘫。

4、老谋深算,曹操用他,他就献计,曹操不用他,他就回家。曹丕怀疑他了,他避开权力中心的锋芒,去为曹操守墓。曹丕用他了,他为曹丕守城,培养自己的势力。

曹叡打压他,他装病回家韬光养晦、养精蓄锐。当蜀国大军凶猛战事吃紧时,曹叡又下诏书:

昔周公旦辅成王,有素雉之贡,今君受陕西之任,有白鹿之献。

《晋书》

意思是说,周公代周天子摄政七年,犯下所有帝王的忌讳,曹叡的暗示,司马懿当然明白。

虽然这是对司马懿的责问,却也是摄政王的形象。最后曹叡死后,司马懿还是顾命大臣。高平陵政变以司马懿完胜告终,为司马懿孙子司马炎取代曹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还是那句话,聪明和睿智之间的差别,也许就在格局上。曹操胸怀天下,曹操成功了。司马懿胸怀天下,司马懿成功了。

曹操临死之前,为何斩杀杨修,却不杀司马懿?

杨修之死是必然的,他自己亲口说过:我固自以死之晚也。意思是其实我早就该死了!自己的所作所为,自己的立场,杨修心里非常明白。同样的,一样的作为,一样的立场,为什么曹操没有杀司马懿呢?

杨修和司马懿两人卷入世子之争的斗争当中,这本来就是非常凶险的一件事情。历来皇储之争,失败者往往都是被灭门。这一点杨修非常清楚,那么杨修做了什么样的事情才导致曹操动了杀心呢?

应该说,在前期,杨修以及他辅佐的曹植是占尽优势的。曹操是个聪明人,自然喜欢聪明的儿子。曹丕和曹植两人相比,曹植要比曹丕聪明百倍。因此,从曹操内心深处来说,曹植是最佳的世子之选。

(曹植)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

曹操喜欢节俭,反对衣着华丽。曹植正好也不尚华服。曹操喜欢考验自己的儿子,而曹植每次对答如流,文采斐然。因此,曹操最宠爱曹植,甚至有立曹植为世子的打算。

当然了,曹植也有自己的缺点,那就是举止放浪形骸,饮酒没有节制。这一点曹操也是心知肚明,因此曹操在观察,到底是稳重的曹丕好,还是聪明的曹植好?

于是两人身边的谋士也被列为观察的对象,曹植身边的谋士是杨修、丁仪、丁廙两兄弟,曹丕身边的谋士是司马懿、陈群、朱铄、吴质。曹植的首席谋士是杨修,而曹丕的首席谋士是吴质。那么司马懿呢?其实司马懿也出了大力,但是司马懿隐藏的更深。依照司马懿低调的性格,他是不会重度参与世子之争这件事情的。

(司马懿)迁太子中庶子。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

司马懿并没有在纯粹的世子之争中出谋划策,而是帮助曹丕干了许多真正的实事来树立曹丕务实的形象。司马懿当时主要的服务对象为曹操,而曹操派司马懿入曹丕府中也是为了让曹丕多向司马懿学习。学习什么呢?学习司马懿处理政务的能力,例如屯田、耕种结合、边疆将领考察,形势分析等等。至于那些与杨修斗争的事情交给了另外一个人,他就是吴质。

吴质非曹丕府人员,无故不能接触曹丕。因此,曹丕为了请教吴质,每次都让人把吴质藏到箱子里面,然后偷偷运送进府。这一切被暗中派人盯梢的杨修所发现,于是杨修密告了曹操。曹操很生气,派人来查看此事。

吴质于是心生一计,他让曹丕照旧抬箱子入府,但是自己不藏在里面。等到相府的人前去查看,发现箱中只是衣服而已,并没有藏人。于是曹操对杨修心生怀疑,认为杨修为了陷害曹丕而不择手段。这是两人第一次交锋,杨修失败。

曹操后来考验曹丕和曹植的临时应变能力,让两人带着王令出城,但是又对城门交代,不到规定时刻,不允许任何人出城。

吴质给曹丕的建议是:遇到城门宣读王令,能过则过,不能过要尊令返回。而杨修给曹植的建议是:若门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斩守者。意思是王令在身,阻挡者斩之。

曹操是个法度的倡导者,曾经为了实践法度而割掉自己的头发来示众(曹操马惊,踏坏了麦苗)。自然的,曹操也希望自己的世子也能够遵守法度。而城门开启时间是预先约定好的,任何人都要遵守。曹丕遵行法度,返回请示。而曹植在杨修的建议下竟然违反法度闯门而去,甚至还杀了门守。这是曹操所不能容忍的,心存不善是小事,破坏法度是大事。于是曹操心里有了底,随后赐死了杨修。理由是:

脩先戒植:「若门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斩守者。」植从之。故脩遂以交构赐死。

杨修被赐死的理由是交构罪,交构的意思是离间。曹操的意思很明显,杨修恶意制造曹丕和曹植之间的矛盾,离间他们之间的兄弟感情。甚至离间曹操和两个儿子之间的自然感情,掺杂曹家家务事情太多,不得不处死。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曹操此时经过漫长的观察,心中开始倾向于曹丕。在曹操向贾诩询问世子人选时,贾诩举了袁绍两个儿子袁熙、袁尚的例子,曹操随之定下了立曹丕为世子的打算。

而曹植嗜酒如命,行为放浪形骸。在曹操眼中,如果杨修真的对曹植好,就应该规劝曹植收敛自己的行为,戒酒戒行,多做实事。但是结果却是杨修用力用错了方向,杨修一味的去猜测曹操的想法,帮助曹植讨好曹操,而治理天下,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也不需要猜度别人的小心思,而是实实在在的理政能力,这一些杨修都没有教会曹植。

相反的,在杨修的帮助下,曹植越来越狂妄自大,以至于最后醉酒驾车夜闯司马门。曹操彻底怒了,终于对曹植彻底失望,也对杨修心生嫃怒。

既然曹操选择了曹丕,那么必定要放弃曹植。而曹植身边的谋士在一日,对曹丕都是个威胁。曹操不忍心杀掉曹植,那么就要拔掉曹植身上的刺。而曹植身上最大、最锋利的刺就是杨修。于是顺理成章的,杨修就要被处死。

反观曹丕,曹丕赢了。赢了的结果就是自己当上世子,身边的谋士也随之平步登云。那么曹操为什么不讨厌曹丕身边的谋士呢?

以吴质和司马懿为例,两人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让曹丕保持朴实无华的状态。司马懿教会曹丕别犯错,论资历世子之位就是你的。吴质在曹操率兵出征时赶紧劝曹丕大哭,曹丕没有说一句话,也没有写一句文采斐然的诗句,只是大哭一场就感动的曹操泪流满面。

反观曹植,在杨修的建议下写了一篇辞藻华丽的马屁文章,和曹丕的大哭相比,显得是那么做作。因此,相比而言,曹植在杨修的辅佐下表现过于积极,让人心生讨厌。而曹丕则显得要稳重和平和许多。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杨修之死是必然,首先参与世子之争本就是个风险很大的事情,输者往往性命难保。其次杨修用力用错了方向,他没有帮曹植改掉自己身上的缺点,相反的过于去揣摩曹操的心意,投机取巧,表现的过于明显。甚至于教善良的曹植去斩杀门守,这一切都是曹操所忌讳的,于是曹操以交构罪赐死了杨修。反观司马懿和吴质,他们两个都教会曹丕要低调,只要曹丕不犯错,论资历,世子之位迟早是自己的。最后,这个目标果然实现。而结局是残酷的,杨修被处死!杨修值得同情吗?我觉得不值得。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的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曹操临死之前,为何斩杀杨修,却不杀司马懿?

曹操为何杀杨修不杀司马懿

杨修是杨震的玄孙,杨彪之子,出身于世代簪缨之家,敏而好学,学富五车,建安年间被举孝廉,后担任丞相曹操的主簿,在初任主簿时深得曹操信任,《三国志》云: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又有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司马懿是司马防的次子,年少就胸怀韬略,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为丞相后,征召司马懿为文学掾,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主簿等职。后来曹操逐渐发司马懿有雄心壮志,心里十分忌讳,然而曹操在死之前并没有杀掉司马懿,而是以泄露军事机密的罪名将杨修处死,司马懿、杨修都是栋梁之才,曹操为何会杀杨修而留用司马懿?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第一种说法:曹操杀杨修是出于政治立场考虑。杨修是的父亲扬彪,是个正统的儒学家,杨修所代表的政治立场是与曹操对立的,曹操是个不拘小节的革命派,杨彪为尚书令的时候就反对曹操的观点,尤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更让二人的矛盾不可调和。而杨彪所在的阵营更是对荀彧、陈群、司马懿等嗤之以鼻,甚至与曹魏政权作对,在曹操眼里有其父必有其子,所以杨修也在这个阵营里。曹操早有篡汉之心,有这一帮文学儒士,因循守旧,必然是曹操的眼中钉肉中刺,因此曹操出于自己的政治立场,要杀掉杨修。

第二种说法:杨修作为曹植的追随者,必然会威胁到太子曹丕和曹魏的江山稳定。曹植和曹丕争世子之位的时候,杨修作为曹植的“智囊”,经常为其出谋划策,但曹丕在司马懿的帮助下最终生出,这也让杨修的位置很尴尬,曹植败落,曹操为了防止兄弟日后相互厮杀,必须把杨修杀掉以断了曹植的邪念,所以曹操杀杨修。

第三种说法:杨修多次为曹植出馊主意,误人子弟,若不杀杨修,曹植必受其害。杨修虽然聪明,但大多都是小聪明,他之所以辅佐曹植也是因为曹操偏爱曹植,杨修猜测曹操会立曹丕为太子。而杨修每次锦囊妙计也都是些小聪明,并没有战略眼光。比如说曹操令曹丕、曹植外出办事,事先走密令门卫不得放行,杨修便让曹植杀掉门卫,曹植得以顺利出城,司马懿则令曹丕放弃出城,曹植表面上赢得竞争,却让曹操认为曹丕仁厚、曹植残忍的形象,实际上是输了。

再比如杨修喜欢揣测曹操的心思,经常帮曹植预先设想问题,并写好答案,曹操询问时,曹植便把答案直接送上去,然而却引起了曹操的怀疑,派人调查,结果真相大白,曹操对杨修厌恶至极。有这样误人子弟的杨修留在曹植身边,曹操自然不会放心,必然杀之以除后患。

第四种说法:杨修善于揣度曹操心思,并且公著于众,曹操怀恨在心。曹操去视察新建的想国府,看后便在门上写了个活字,杨修就命人拆掉重建,并且告诉大家:门中活,就是阔字,丞相是嫌门太窄了。再者有一次有人送给曹操一盒酥糖,曹操吃了一口便在盒子上写了一个“合”字,众人不解,唯有杨修将酥糖分发给众人,并且说:丞相的意思是一人一口酥。

终于在公元219年,曹操亲率大军在汉中与刘备决战,不料刘备据险死守不战,曹操进退两难,部下向曹操请示军中口令,曹操便说:“鸡肋”。杨修听了,便收拾行装,并且让众人也收拾行装,杨修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丞相是打算撤军了,赶快收拾行装,以免走时匆忙。曹操听后勃然大怒,以扰乱军心将杨修处死。

由此看来,曹操早就有杀杨修的心思,只不过这件事情成为了导火线,但曹操作为三军统帅,最高领导,最记恨的就是别人猜透他的心思,作为领导猜忌心、防范心都是很强的,只有这样才能凸显“天威莫测”,让别人如履薄冰,自己却得心应手。可怜杨修之死都不明白被杀的原因。

第五种说法:司马懿做人谨慎,做事恪尽职守因此免于一死。曹操也知道司马懿心怀大志,不是池中之物,也要有杀心,但最终没有杀司马懿。一者是司马懿做人十分低调,善于隐忍,从不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也基本上不犯错,这也让曹操找不到杀他的借口。

二者司马懿是曹丕的支持者,曹丕被立为太子,必然就誓死保护司马懿,曹操也考虑到司马懿在曹魏后期发展的作用,没忍心杀害?三者司马懿年事已高,来日不多,在曹操看来,只要曹丕对司马懿管理得当,应该对曹魏政权和曹丕构不成太大威胁,所以曹操才没有杀司马懿。

杨修与司马懿同样是天资聪慧,却因性格原因有着不同的命运,你是如何看待杨修被杀?

欢迎关注三国逐鹿,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