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四世三公,一流人才都去投奔庶出袁绍,而不投嫡出的袁术,这是为什么?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三国历史中,袁绍和袁术都是四世三公的袁家成员,且袁绍是袁逢的庶子,袁术是袁逢的嫡子,那么为何一流人才多投奔在袁绍麾下,而不去袁术那边呢?
△袁绍
庶子不庶,两子皆嫡袁逢是四世三公的袁氏当时的家主,在朝中位列三公,地位尊崇。袁绍和袁术正是袁逢的两个儿子,因而袁绍和袁术顺理成章的是袁家下一代的领军人物。(嫡长子袁基由于影响力弱,早亡,本文暂不讨论)
袁绍虽为袁术兄长,但是庶出。而袁术则是嫡子,原本在身份上优势很大。不过,袁逢的二弟袁成,去世得早,生前官拜左中郎将。按照汉代的习俗,早逝无后需要在族中选族子过继以继承香火。于是,袁绍便被过继给了袁成,从此就是袁成一脉的嫡子,也算是在身份上逆袭翻身了。
所以说,从身份上来看袁绍这个曾经的庶子,后来也是嫡子了,地位并不比袁术低太多。
△袁术
同出名门,风评迥异这两兄弟天生不对付,袁术为人骄横跋扈,喜欢任侠作风,少年时就有“路中悍鬼”的恶名。
而袁绍就聪明得多,懂得礼贤下士,谨言慎行,涵养名望,因而袁绍最初在士人中颇有声望。
所以在名声风评上,袁术是不及袁绍的。像袁术这种纨绔作风,但凡有点儿追求的士人也会嗤之以鼻,自然难以吸引到人才。
就拿袁术招揽陈珪的事举例。陈珪是故太尉陈球的儿子,是后来魏伏波将军陈登的父亲,陈家也是公卿世家,与袁家是世交,因而袁术和陈珪小的时候便在一起玩耍,算得上是发小了。结果袁术在招揽陈珪的时候,陈珪不应,没别的不看好袁术,能力和德行都不够。袁术便绑了陈珪的儿子陈应来作要挟。结果陈珪硬气地拒绝,还拿曹操的英明神武作比,指出袁术你真的不行。
从这个故事中,不难看出袁术为人的性格暴躁和手段粗劣,连发小都极看不上他的所作所为。
△陈珪
结语总结起来,袁术不如袁绍能招揽人才,主要在于名声差距太大,这取决于二人过往的言行,袁术表现确实太差,怪不得别人。至于为何袁绍优于袁术,人才济济,还是输得一败涂地,一句话可以概括:袁术是好勇无谋,袁绍是好谋无断。所以都难逃覆亡的下场。
同样是四世三公,一流人才都去投奔庶出袁绍,而不投嫡出的袁术,这是为什么?
袁绍和袁术,一个是庶出,一个是嫡子。在家族内部,地位有天壤之别。
这种差别体现在很多方面。
别的不说,单说继承权。如果哪天袁氏老人都不在了。要推荐晚辈继承家族产业、职务和爵位。继承人也是袁术,轮不到袁绍。
像这种情况,搁到一般人身上,可能也就认命了。当不了凤头,当个凤尾,也行。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即便只是庶子,那也比一般士族子弟强多了。
但袁绍不同。他不是一般人,他有极强的好胜心。在他看来。虽然在家族内部,自己没有翻身机会。但他可以另立门户,通过自己后天努力,爬到比祖宗更高的位置。
他就是要让袁家人知道,自己比袁术强。迟早有一天,要让袁术臣服于他!
那么,袁绍到底做了什么,才完成他的人生逆袭呢?
首先,他认真包装了自己形象,在士人眼中留下了很好的形象。
东汉以孝治天下。母亲时去世,袁绍立刻辞官回家服丧。
后来生父又去世,他又服丧。(袁绍已经过继给二伯袁成了,可以不用为生父服丧)
这前后两次服丧,共计六年。
绍生而父(养父)死二公爱之。幼使为郎,弱冠除濮阳长,有清名。遭母丧,服竟,又追行父服,凡在冢庐六年。——《英雄记》等于说,袁绍耽误了六年时间。
在现代人看来,守孝六年,傻不傻?但作为古代四世三公的门阀世家之子,袁绍当时的这一行为,获得了很多人的认同。
其二,他结交了许多有识之士,与许多党人结为朋友。
守孝期满后,袁绍跑到京城洛阳。不应朝廷的征辟,而是与当时的党人,如张孟卓、何伯求、吴子卿、许子远、伍德瑜等人结为奔走之友。
他的这一举动,招致了宦官不满。宦官们公开指责袁家:你们家的袁绍不出来做官,还与党人结交。他到底要干什么!
袁绍的叔父袁隗听说之后,专门跑去警告袁绍不要与党人结盟。但袁绍不为所动。后来是为了家族不受影响,才“勉强”应命,成为大将军何进的部下,担任司隶校尉。
他的这种行为,使得他在广大士人的心里的形象又高大了不少。
中常侍赵忠谓诸黄门曰:"袁本初坐作声价,不应呼召而养死士,不知此儿欲何所为乎?"绍叔父隗闻之,责数绍曰:"汝且破我家!"——《英雄记》当时很多人谈起汝南袁氏,总要说袁家的袁绍真了不起。不仅孝顺,颇有德行,在外面也是姿貌威容,是个很有出息的年轻人。
第三,他在几个重要关头,屡次站队,还都站对了。风头出尽,吸粉无数。
黄巾之乱被镇压后,大将军何进与宦官水火不容。有的人劝何进不要与宦官斗,但袁绍深知何进的心思。在后面极力拱火。
值得一提的是。他当时不仅在何进一党与宦官之间拱火。他还偷偷征召董卓进京。使得时势的发展变得不可控制。(这也就是为什么后世史学家认为,东汉朝纲的崩坏,是袁绍引发的原因)
何进被杀后,袁绍立即带着人马,会同袁术等人把宦官全部诛灭了。一个真正由士族子弟主导的大汉朝廷,眼瞅着就要建立。
但不想,董卓进京后,不按套路出牌,京城被搞得大乱。董卓当时还放出话来——要废掉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
袁绍听说了此事,又听说自己的叔叔袁隗是董卓废立皇帝的支持者(也有一说,认为袁隗才是废立皇帝的幕后黑手,董卓只是照袁隗的意思行事)。为了保持自己的形象,他立即与董卓翻脸。
董卓呼绍,议欲废帝,立陈留王。是时绍叔父隗为太傅,绍伪许之,曰:"此大事,出当与太傅议。"卓曰:"刘氏种不足复遗。"绍不应,横刀长揖而去。——《三国志·袁绍传》别人都不敢跟董卓较劲。唯独袁绍敢。这一幕简直帅呆了。
董卓在事后也不能拿他怎么样,只能忍住怒气不发,封袁绍为渤海太守。
可以想象得到,袁绍在当时士人心中的形象是有多么的伟光正。
相比于袁绍,袁术在当时,什么都比袁绍慢一步。而且还经常站错队。
袁绍积极结交士人,他从不结交。他的朋友居然大多是外戚。
何进死后,号召大家诛杀宦官,是袁绍第一个挑的头,袁术只是参与者。
董卓乱政时,也是袁绍先站出来反对。袁术表明立场,反对董卓,带着虎贲军(袁术是虎贲军统领)跑路时,已经是袁绍跑路一个月之后的事了。
而在这之前,他居然犹豫了,幻想与董卓和平共处。
第一和第二,是有差距的。更何况,袁术还不是第二。
他是一步慢,步步慢。既然比袁绍慢,那他在袁氏门生故吏心里的地位,就只能排在袁绍之后了。
而且,袁术还有一个很致命的问题。
他以社会人自居,喜欢跟一些三教九流,如黄巾余党、匪帮、流寇、山大王之类的势力玩在一起。自身的形象很负面。
袁术字公路,司空逢子,绍之从弟也。以侠气闻。——《三国志·袁术传》当然,英雄不问出身。这些上不了台面的三教九流,也不见得就比士大夫差。
但问题是,袁术不怎么搭理士人,且他还喜欢跟士人天然就不是一个阶级的三教九流玩在一起。那士人们肯定也就懒得搭理他了。
而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当十三路诸侯(演义中是十八路,但其实只有十三路)联合誓师讨董时,除了孙坚外,别人都不搭理袁术。
被大家奉为盟主的就是袁绍。不是袁术。
袁术当时对此很不满,大骂一群王八蛋竟然不来辅佐自己,而去辅佐袁家的奴才袁绍!
群竖不吾从,而从吾家奴乎!——《三国志·袁术传》然而,骂归骂。人心已经没了。埋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后来,袁隗被董卓干掉。袁氏的门人大部分都跑到袁绍那里去了。就连不是袁氏门生的颍川荀氏也慕名而去,投靠了袁绍。(后来荀彧两头下注,指定一个兄弟留下,继续效力,他自己跑到了曹操帐下)
至此可以说,袁绍的人生逆袭之路完成。他取得了比祖宗更高的成就。
当然,天下很大。天下士人很多。天下士人也不都是袁氏门生。
一部分士人不搭理袁术。袁术自己完全可以另起炉灶。
实际上,袁术生前,他自己旗下的人才,以及他在淮南地盘上的人才,也有很多。(也包括孙策打下的地盘)
如孙策、周瑜、鲁肃、张昭、吕范等,都是当世之人才。可以说,后来东吴政权半个领导班子,都是从袁术地盘上走出来的。
如果袁术能招揽他们,利用他们。他不说一统天下,至少割据东南,不成任何问题。
然而还是老问题。袁术这个人,屡到关头就大脑短路,站错队,走错路,成不了大事。
公元197年,他见自己地盘广大,又觉得汉室已经没戏了。于是,他居然称帝了。
这一下,捅了马蜂窝。一群人,纷纷与袁术划清关系。
孙策宣布自立门户,单飞,不陪袁术完了。
周瑜、吕范看出来袁术不成气候,袁术征召他们,他们扯了个理由跑路,投靠孙策了。
鲁肃也看穿了袁术。袁术活着时,他死活不出山等。袁术一死,他立马带着一家老小渡过长江,投奔了孙权。
总之,袁术在世时,他的地盘上不是没有当世人才。他的问题在于,有眼光的才俊,看不起他。甚至还有点怕他。
处在袁术的势力范围内的人才,各个都千方百计找机会出去谋生路。
而愿意为袁术卖命的人,水平又都不行。
袁术集团,至始至终,外强中干。看起来好像很强,其实实力很弱。不经打。
总的来说。同样是四世三公,一流人才都去投奔庶出袁绍,而不投嫡出的袁术。是三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
第一,袁绍的竞争。这点已经详细说了。袁术和袁绍是同质化竞争。人才都奔袁绍去了,投奔袁术的自然就少了。其二,性格因素。袁术是公族子弟,他其实最容易团结士人。就算袁氏门生故吏不愿意搭理他,他也一样可以招揽人才。但他不遵守当时社会名流的游戏规则,没风度,不讲礼貌。他如此傲慢,一流人才当然不愿意搭理他了。在当时,就连刘备,刘表都有不少死忠粉丝,可袁术愣是没有一个死忠粉。
以他的出身,收服士人竟然还要靠绑票,也是当时的一大奇观了。
第三,能力不足。 袁术争取不到一流人才的支持,他就病急乱投医,犯了当时公孙瓒一样的错误,吸收一堆不上台面的三教九流加入自己的队伍。
如果说,他能把这些人利用好,打出自己的特色,都罢了。他势力大,自然有士人会去投奔他。可他并没有那个能力。他的地盘只是看起来大,势力只是看起来大。大家都看穿了他的虚实,有眼光的才俊自然就都不愿投奔他了。
同样是四世三公,一流人才都去投奔庶出袁绍,而不投嫡出的袁术,这是为什么?
谢邀。
四世三公,是袁氏一脉最耀眼的一个标签之一。什么是四世三公呢?说的是在袁术、袁绍之前,袁家就有上下连续四代人,都位居三公,可谓是显赫至极。
袁家的四世三公,说的是袁安在汉章帝时期担任大司徒,他的儿子袁敞担任了大司空,孙子袁汤担任了太尉、曾孙袁逢担任大司空,袁隗担任太傅。四代人,每代人都坐上这日子,家族是显赫至极,这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说起三国,就绝对绕不开袁术袁绍这对兄弟。袁术袁公路是袁逢嫡次子,袁绍袁本初呢则是袁逢的长子。这两人的出身不同,也就导致了两人从小就互看不上眼,互别苗头,后来在三国争霸过程中,可谓是各领一军各成霸业。
袁术作为嫡子,可谓名更正,在董卓入洛阳时便封为后将军,而后与孙坚合作解救洛阳,更是作为十八路诸侯之一共讨董卓。袁术最大的成就,更是在获得玉玺后,自立为帝,年号仲式,这也是三国期间第一位称帝的霸主。
袁绍虽为庶出,但能力是强压袁术一头,早年人中军校尉、司隶校尉,便斩杀宦官匡扶汉室,而后参加关东联军讨伐董卓,并推选为十八路诸侯盟主。在战火纷争的年代,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并州,大败公孙瓒,统一河北,成为三国时期闪耀的新星。
至于题主所说的,大家投袁绍而不投袁术,其实也是特殊时期的无奈之举。假如是在太平盛世,那么无疑不会如此这般,又假如袁术能力更胜一筹,也不会如此这般。乱世需英雄,只有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值得大家投奔,才能带领大家走向成功。三国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是如此,提升自我能力才是不变的王道。
欢迎移步本人头条号,品茗论三国,享受不一样的三国故事。
同样是四世三公,一流人才都去投奔庶出袁绍,而不投嫡出的袁术,这是为什么?
尽管身份不如袁术,但袁绍早年的所作所为,使他得到了天下士人的仰慕,影响力超过了袁术。
出身有差别,但身份基本对等袁绍、袁术的生父都是司空袁逢。
这是一个官宦世家,从他们的高祖父袁安开始,四世中有五人位列三公,是当时的顶级大族。
袁绍年长,但其母亲是傅婢,因此,袁绍只是庶子,地位不如袁术。嫡子袁术后来甚至把袁绍称为“家奴”。
不过,袁绍被过继给了二伯袁成。
因此,在袁绍过继给袁成后,从宗法关系上来说,袁绍是袁成一系的接班人,袁术是袁逢一系的嫡次子(嫡长子是袁基),两人家族地位并没有太大差距。
二人都早早被举孝廉,开始仕途,起点差不多。
因此,二袁,谁能赢得更多的支持,还要看他们自己如何经营了。
名望之争出身于四世三公的袁家,找关系、走门路,求上位的机会是不必的。
袁家人出生就自带光茫,走到社会上天然就是老大,大把人愿意和你交朋友。
所以,袁绍、袁术竞争的关键是:谁能证明自己是更靠谱的老大。
只要大家认为你是更靠谱的老大,都来依附你,你就能获得更多的支持、人才。
和平年代,最靠谱的资源是:金钱、权力、名望。
在东汉的政治生态下,权力与名望基本挂钩(除非做宦官或外戚)。
所以,最重要的是名望!
出身略低的袁绍很早就开始注重养名。
他20来岁担任濮阳令,就获得了清正能干之名。
后来,他专程拜访“月旦评”主持人许邵时,谢绝宾客、排场,“单车去见”。
或许是家庭地位比较高,袁术“懂事”晚一些。
少年时的袁术有点野,被称为“路中捍鬼袁长水”,名声大概可能和“南霸天”、“周扒皮”之类的差不多。
当然,后来袁术“颇折节”,也开始注重名声了。
最早在袁绍母亲去世时,二袁的私人班子就已经很大了。
当时,曹操看到情况,直说:天下将乱,乱天下的魁首就是这两兄弟!
看来,二袁当时已有“魁乱天下”的苗头了。
这个阶段,袁绍扳回了一些,但二袁总体威望相差不太大。
真正让兄弟二人威望拉开段位的,是“党锢之祸”。
海内名望与冢中枯骨党锢之祸开始后,宦官开始打压士人。
位列三公的袁隗、袁逢自然是要有立场的。
宦官袁赦(也是袁氏族人)拉拢了袁逢、袁隗,以为外援。
“故袁氏贵宠于世,富奢甚,不与它公族同”。袁氏大佬们在党锢之祸中采取了明哲保身的立场。
袁术不管自己怎么想,作为袁逢的嫡子,自然要服从家族决定。
此时,袁绍被过继出去的身份就阴差阳错的成了优势。
袁成已死,袁绍就是这一支的当家人。
他具备了更强的行为自主性,也可以完全自由支配袁成留下的财富。
同时,袁绍是党锢之祸中党人领袖李膺的姻亲。
所以,在党锢之祸中,袁绍展现了其“游侠”本色,“扶危济困”、“救助同类”。
他与曹操、张邈、许攸等同有“游侠”气质的人物结成奔走之友(当然,袁绍是其中老大),一起营救、保护受到迫害的党人。
为此,宦官头子还警告了袁隗,袁隗气得大骂袁绍:此儿败吾袁家!
可以说,袁绍在党锢之祸中的表现,为他赢得了海内名望。
相比之下,袁术在这场祸乱中明哲保身的做法,则令士人深感失望。
后来,陈登、糜竺、孔融等人推举刘备接任徐州牧,刘备推辞,说要让给袁术。
孔融说:袁术岂是忧国忘家者?冢中枯骨,何足介意?
看来,党锢之祸中,袁术明哲保身,不能“忧国忘家”,在士人看来,已是“冢中枯骨”了。
主流人才与“非主流”因此,乱世开始后,袁绍、袁术获得的资源截然不同。
袁绍获得了主流社会的支持。
各地义军,推举袁绍为盟主。
而审配、许攸,郭嘉、荀彧、田丰等人,更是追随或曾经追随袁绍。
就是曹操也在某种程度上依附于袁绍。
对此,袁术也愤愤不平:怎么天下人才都跟着家奴跑了呢?
相比之下,袁术获得的支持就有些“非主流”了。
连续杀掉长官的孙坚虽非出自士族,但还算比较靠谱一点的。
其他如雷簿、陈兰这样的山贼;臧霸、孙观这样的泰山贼;於罗夫这样的南匈奴贵族···
但是,甭管什么主流不主流,不论袁绍还是袁术,在乱世开局时,其实力都远远胜过曹操、孙策、刘备等后来的胜利者。
四世三公就是四世三公,起点就是不一样!
早年的袁绍,以其豪侠气质,赢得了天下士人的推崇。
如果天下没有大乱,袁绍妥妥的又是一个三公之才,可以把老袁家的家族辉煌续写到“五世三公”。
只是,乱世到来后,游戏规则变了。
家族名望、个人名望、士人口碑,都不再具备决定性了,军事、政治能力,才是最重要的素质。
最终,两位四世三公的公子,都被“阉竖之后”曹操所灭。
同样是四世三公,一流人才都去投奔庶出袁绍,而不投嫡出的袁术,这是为什么?
倘若我说袁术也曾有不少超一流人才,你一定不信,一个游戏里武力超80的纪灵不就是他武将的极限了吗?他的军师那就更不值得一提。
呵呵,只能说《三国演义》常常有误导人的嫌疑,当然,历史述说本身从来都是个问题,都喜欢表赞胜利者,贬低失败者。
一、袁术手下的第一大将可不是纪灵,纪灵突然被拔高,源于《三国演义》得捧高刘备,袁术实际上获得了当时的一流人才
为了捧刘,不但纪灵被拔高,华雄同样被拔高,毕竟英雄的刘备阵营前期没有像样的对手可不行,这是文学塑造的需要。纪灵呢,因为是袁术征讨刘备的大将被拔高,还情有可原,华雄干脆篡改事实,让他直接授首给云长。要知道,历史上斩杀华雄的,可是江东之虎孙坚。
就我所知,袁术手下职位最高的大将,大概是桥蕤、张勋,而不是纪灵。好吧,你会说这两人更没有名气。那是因为相隔近两千年,又经过演义的重塑,你认为这两人没有名气。事实上,在东汉末年的当时,这两人的名气肯定大大盖过袁绍手下的什么颜良、文丑。为什么?因为,东汉末年是个讲出身的年代,桥张二姓在当时是世家大姓,而颜良、文丑,更多像是凭一勇之力博得一个勇名而已。在当时,为什么世家大族的人比单单一名勇将更出名?因为世家大族有部曲,也就是有一伙家将家兵、能拉起队伍,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都高得多,远不是一勇之夫可比的。
在东汉末年,能拉起一只队伍的,除了世家豪族,大概只有幽、并、凉三州长期镇守地方的职业军人(董卓、丁原之流)、胡族酋长或者乱民首领,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力,都远低于世家豪族。
仅仅从桥张二人来分析,袁术实际上是获得了当时的一流人才和一流资源。当然,成败又当另论。
二、我们来比较一番袁绍、袁术两兄弟手下的人才,顺带把曹、刘、孙三家也简单扯进来比较一下,可以看得更广阔一点,看清当时人才流动的大致状态
袁绍手下,武将大概以河北四庭柱,颜良、文丑、张郃、高览最为出名,文臣以审配、郭图、逄纪、许攸、辛评几个最为出名,这大概也是受演义的影响。事实上,最被袁绍所重用的,还是他的几个儿子和其外甥高干。这些人中,除了袁绍的亲属,大概也就郭图、审配、辛评几个算是地方豪强,张郃存疑,但从他后来在曹操帐下的经历看,出身应是中等偏上吧。袁绍起家,靠的是几个奔走之友,逄纪、许攸、淳于琼之流,这里面,最没用的淳于琼,虽然后来在乌巢坏了大事,但他的出身应该是最高的,因为他曾是西园八校尉之一。由此可见,袁绍最初的人才,社会地位并不高,而是一些社会中层人物,但不少人在地方上有较强势力。
袁术手下的人才在记录中显得很散,三国演义把他们都描写为插标卖首的人物,因此他们在后世的名气普遍不如袁绍手下诸将。然而,我几乎敢肯定的说,他们许多人在当时的身份地位要高于袁绍手下的人。为什么这样说?仅仅从他们两兄弟起家的发展方向就可以断定。袁绍起家于河北,而最初是在河内(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一带)活动,而袁术却起家于南阳。南阳是什么?是东汉的帝乡,光武帝及诸多开国功臣的老家,据说当时南阳之富庶大约不比帝都差,袁术在那里混搞乱搞,最终把南阳搞废了。南阳在东汉的地位,大概于首都洛阳平级了,西汉的首都长安,由于羌乱频繁,几乎被东汉王朝半放弃中,南阳就是东汉的第二城。而河内,显然比南阳差远了。
当时董卓入京,洛阳大乱,曹操逃往其家乡谯县,最终在陈留附近拉起一只队伍,靠的是其家族部曲和陈留太守张邈的支持;袁绍逃往了河内,依靠其家门生故吏,在河内起家;而袁术逃往南阳,在帝乡称霸,靠的是什么?很简单,就是他在南阳帝乡的人脉。这些人的地位难道不比袁绍手下那些人高吗?这些人至少都是东汉王朝的中层子弟,甚至不乏高层出身。
然后,我们再看曹、孙、刘三家霸主。他们最初的人才,仅仅从出身说,其实都比袁术差远了。
曹操队伍,主体是其家将,好在曹家在地方上势力强大,而且曹家兄弟中有不少能人,譬如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等等。然后曹操又合并不少地方小豪强和职业军人队伍,地方小豪强比如李典、许褚,职业军人比如张辽、徐晃等。总体来说,曹操队伍中,除了他家族势力,大多是汇聚中低层势力(所谓庶族地主),比袁绍且不能,更比不了袁术。
孙家父子的队伍的建成,是典型的职业军人起家史。四员老将程普、黄盖、韩当、祖茂,出身地都不一样,都以武勇为孙坚重用,帮助孙坚平定乱民而起家。其实孙坚的出身,也与四位老将差不多。后来到了孙策,在江淮间收服了大量具备武勇的地方豪强(类似于李典、许褚之流),就有了所谓江东十二虎臣,加之出身比较高的周瑜、张昭,江东集团就形成了。他们的出身,比曹操集团又差一些,因为虽同为地方豪强,但江东因为地理位置,在当时一贯为中原所轻视。
至于刘备,我们应该佩服刘备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最初手下就关张赵和简雍,到徐州才得到孙乾、糜竺。且不论这些人能力如何,除了糜竺有钱,能拉点队伍外,其余人都没有单独拉队伍的能力。非要说张飞颇有家财的话,能拉起几十人队伍就不错了,关羽是单身投刘备的。简雍那么搞笑的性格,绝非能拉队伍的人。所以啊,玄德虽出身帝胄,若非他魅力100,意志力100,仅凭这只队伍成了大事,真是有些上天眷顾了。
三、好吧,表一表袁术手下的超一流人物,顺带简单分析下袁术失败的原因
袁术说到底是公子哥,只是因为他年轻时放荡不羁的性格,作为气侠之士在社会上晃荡过,比一般纨绔好点而已。这是袁术失败的内因,因为他改不了奢侈的性格,又不具备抗压的能力,而且用人上也是一塌糊涂,最终导致那些超一流人才都离他而去。
事实上,从史书上看,周瑜家族、诸葛家族似乎都考察过袁术,都觉得他不足以成事,这才没有投奔他。对袁术冢中枯骨的看法,在当时应不是曹操所独有。唯独有一家超一流人才,因为职业军人的豪爽作风,当时误投了他,那就是孙坚家族。
是的,从史书上分析,孙坚家族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实际是听命袁术的,说他是袁术的部将也不为过。无外乎类同于后来臧霸与曹操的关系而已,既是部将,又有一定独立性。然后,我们看到,在董卓被灭之后的二袁争夺中原的过程中,实际双方是以袁绍、袁术为对手的,在那时,曹操实际听命于袁绍,孙坚实际听命于袁术。在这场相争中,袁术干不过袁绍和曹操联军,因此曹操占据了兖州,而听命于袁绍的周昕家族干不过孙坚,因此孙坚一度占据豫州。直到孙坚意外身亡,这种均势被打破,曹操这才在中原称雄。曹操后来给了刘备个刘豫州的官职,真不知他当初是什么心态,孙豫州在他心里到底是怎样一种存在?这真是个有趣的历史之谜。
最终,孙家人在孙策掌舵时期,还是离袁术而去,原因三国演义也写了,不必多说。失去孙家支持的袁术,最终在淮南完全失败,这不是偶然的。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于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同样是四世三公,一流人才都去投奔庶出袁绍,而不投嫡出的袁术,这是为什么?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汉末历史,其实就是曹操、孙权和刘备三个统治集团所记述的。因为袁术一系,已完全丧失了话语权。在这种背景下,袁术自然只能以一个丑角的形象出现在历史上。
不知道我们大家注意到没有,在整个讨伐董卓的战争中,只有两个人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那就是曹操、孙坚,其它人都是反面形象出现的。总而言之,只有这两个人积极讨伐董卓,其它人都是想借机发国难财。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曹操、孙坚两系取得了话语权。如果袁绍、袁术取得了话语权,讨伐董卓的战争,肯定就是另一个样子。因为袁绍、袁术取得了话语权,那肯定是他们两个人最积极讨伐董卓,其它人都是借机发国难财。事实上,无论谁取得了话语权也会这样说的。
其实,袁术和袁绍起家都比较早,所以他们的权力核心都坐满了一流人才。但因为袁术和袁绍的失败,这些人的地位,常常被人低估。而之所以袁绍看起来要比袁术好一些,只是因为袁绍曾经和曹操打得难舍难分,更是一度压制曹操,所以等到曹操一系掌握话语权后,自然不能过分抹黑袁绍和他的手下。
因为,如果把袁绍和他的手下都写成是战五渣,那英明神武的曹操还被人家打得差点崩溃,那曹操和他集体的这些文臣武将,又算个什么东西呢?在这种背景下,史书上就自然需要稍微把袁绍写好一些,总而言之,袁绍也算是个人物,只是在军事谋略、用人决事上面,远逊于曹操而已。
至于袁绍手下的人,肯定也不能全部黑成无名之辈,至少要区别对待。那些曾经跟着袁绍混,后来转投曹操,还功成名就的人,比如张辽、张郃等,自然要大笔书写重点突出;那些曾经反对过袁绍的人,比如田丰、沮授、许攸等,起码也得歌颂表扬一番;至于那些甘心当袁绍走狗的人,比如颜良、文丑、郭图、审配、淳于琼之辈,自然就是名不副实的庸才,甚至是奸邪小人。
这样一来,我们再看历史时,自然会觉得袁绍阵营里,原本也是人才济济,只不过因为袁绍心胸狭窄不会用人,又总喜欢听奸邪小人的建议,所以导致有能力的人要么被逼走,要么被他所杀,最后他自己也因此而败亡。
至于袁术,为什么被黑得一无是处,而且他手下的人,集体变成打酱油,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孙坚孙策一系,是脱胎于袁术。虽然史书上关于孙策和袁术的关系,一直都是遮遮掩掩,但如果我们抛开云遮雾罩的历史细节,只看那些比较确切的基本史实,自然就会发现,无论孙坚,还是孙策,其实都是袁术的小弟。
尤其是孙策,更明显是在袁术的支持下翻盘,随后通过背叛袁术的方式才发家。其实,在孙权死后,孙策后来可以翻盘成功,本身就是袁术支持他的结果。否则,孙策不要说与别人竞争,就是与他舅舅吴景、堂哥孙贲相比,也没有足够的竞争优势。
事实上,在袁术入主扬州后,一直非常重用孙策;结果呢,孙策翅膀硬了,于是就背叛了袁术;再后呢?扬州变成了孙策的地盘。在这种背景下,孙权就必须得丑化、淡化袁术的历史地位。否则,孙坚孙策一系的历史地位就会受到挑战。
事实上,当时的袁术手下,肯定也是人材荟萃,只是后来让孙策逆袭翻盘,所以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人,大都是孙坚孙策一系的人了;袁术手下的其它人,都只能在历史书的字缝中偶尔看到。
这就好比公孙瓒,作为一世之雄,与袁绍打得几年才决出胜负,但是因为公孙瓒早早被淘汰出局,所以公孙瓒有哪些知名的小弟呢?除了半道离开并修成正果的赵云,我们还知道谁呢?
袁术失败了,所以袁术的小弟,除了后来背叛袁术而修成正果的孙坚、吴景、孙贲、孙策等人,我们自然也不知道还有谁。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后世人才看袁术时,才会觉得他手下的人才远远不如袁绍,就更不用说和曹操、孙权和刘备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