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到底能不能算作一个守成之主?

国与国之间的对抗其实是一个囚徒困境的问题,你不打他,他发展起来了就肯定会来打你,你如果偏安一隅等他发展起来了再来防御他,那就算守得了一时,也守不了一世。所以说,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那么孙权,很多人评论他夺荆是为了自保,虽然因此失去了统一的野望。可最后吴国也逃不过灭亡的命运,追根溯源就是因为在襄樊一役时,他选择了背刺,使得吴蜀两国再也没办法齐心协力对抗魏国,也没办法缩小双方的国力差距(甚至扩大了双方的国力差距)那么,孙权到底算不算是一个合格的守成之主?如果算,理由是什么?守成的要求呢?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

孙权在曹操和刘备的光辉下显得有些不那么出彩,但其实对孙权的整体评价还是比较高的。他作为三足鼎立东吴政权的领导者,算得上是一位守成之主。

△孙权剧照

年少父兄丧,稚肩承重担

其实说起来孙权也是非常的不容易,他年少时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就相继故去。当时孙氏在江东的地盘尚不稳固。一方面需要与当地的士族进一步和洽,另一方面还要抵御山越的不断侵扰。

而年纪轻轻的孙权原本应该还在父兄的庇护下锻炼成长,可是时时间不等人,孙家严峻的形势已经无法等待其慢慢成长了。孙权必须忍受悲痛,强担重任,坚定振作,否则孙氏在江东的基业就要付水东流了。

而历史上孙权经历住了这一次的残酷考验,军事上,他以周瑜、程普等一干忠心老将为核心,平定内部的李术叛乱和宗室叛乱,又大败山越,收编人口以为己用。内政上,他广招贤才名士,汇集了鲁肃、诸葛瑾、陆逊、顾雍等贤才,安定了世族、士人之心,快速稳定了江东局势。

△孙权剧照

励精图治,定鼎三分

赤壁之战不仅是刘备的大胜利,更是东吴的大胜利。其实赤壁之战的胜利主要有赖于周瑜的统帅指挥。东吴也因此避免了被曹魏一波推平的不良结局,从此确立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孙权的父亲孙坚同刘备、曹操是同辈,而孙权是曹操和刘备的子侄辈。小辈儿能与老一辈英主平分秋色,也难怪连曹操都忍不住夸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如此优秀,却也只能算是守城之主,这主要是因为孙权在对外扩张上比较乏力。其主要的攻略方向是没有太强势力的南方,而夺取蜀汉的荆州也靠的是撕破盟约、阴谋偷袭,并非是军事上有多么强盛,正面与关羽对阵东吴也占不到便宜。

△孙权剧照

事实上,东吴自从损失了大都督周瑜之后,就再也没有锐意开拓进取的统帅了。后期的陆逊虽然战绩斐然,但是往往都是进行防御性的保守战争,在开拓战上也没有什么斩获。

结语

有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是孙权的个人军事能力比较一般,合肥之战出的洋相就足以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是北方的曹魏政权军力实在太强,曹操也是历史上少有的善战英主,所以孙权虽然很优秀,但是也根本占不到便宜,只能是被压制在江东,做一个守成之主罢了。

孙权到底能不能算作一个守成之主?

吴国大皇帝孙权绝不仅仅是区区守成之主,而是孙氏基业的开创之主、吴国政权的开国之主,我们不能因为孙权在合肥的难堪表现,就彻底否定人家的开创之功,毕竟瑕不掩瑜嘛,掠夺人口对吴国而言当然是功,促进发展也是功,无非怎么说而已,其实意义不大,把张鲁提溜出来,也能总结一打功劳来。有人研究东汉时荆南地区的人口和粮食产量增长,发现影响要素是驻军,罪徙,这种看似不起眼的事情都可以记成功劳。北方地区的发展归功于占据北方的曹魏,江南流域的发展归功于稳坐东南的孙吴,益州地区的发展归功于统治益州的蜀汉,这是理所当然之事,罗列出来也夸不出个新鲜。其实同时代直接对比便是,孙吴政权的社会民生和政治生态以及军制服役状况,是三家当中最差的,如此而已,有功并不代表做的好,做得好也不一定反应在什么功过总结上。"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曹操看到孙权的军队威严整齐时的感叹,可以充分说明孙权治军优秀。治军往往是判断将领优劣的关键,军纪严格,训练有素的军队战力超群。如:周亚夫,吕蒙都是如此被看重的,也有例外,如汉朝的李广,记载他的军队自由无束,军饷颇高,兵卒皆往。但与之相对的是军队战斗热情高昂,所以战力也十分不错。公元213年,孙权与曹操相拒于濡须坞,曹操攻破孙权江西营,俘获了江西都督公孙阳。以上两场是与曹操的对抗,曹操作为一个军事家能力未被质疑过,作为旁证来证明。这是在赤壁之战之后,有人会说是曹操实力大损导致孙权捡便宜,但这种假设应是站不住脚的,赤壁之战主动进攻的依旧是曹操,由此可见曹操还是占有优势的才会主动发兵,赤壁之战的阵亡人数虽是争论的问题,但最多应不超过10万,而曹操至少还有20万军队。比起水淹七军的成果,关羽的过失也很巨大,关羽在消灭于禁的七军后,便将自己后方大部分军队调往前线,虽然有吕蒙和陆逊的心理战术原因,但这种做法还是太冒险了。并且在吕蒙投降时,守军直接投降,如果一城投降也许是守将原因,但过多如此只能说关羽治理有失。如果有人说关羽失败完全是被孙权背叛的行为,那也太不客观了,此时关羽的士气已失,只得撤退,然后再中吕蒙埋伏。

孙权到底能不能算作一个守成之主?

提到孙权,在三国之中世人皆知,他的江山是由他的父兄打下基业传承给他的。和曹操及刘备相比完全就成了一个占便宜的守成之主。可是历史上的他并非如此?虽然他是占了一些身份和地位上的优势,但是他也是一个有想法的人。

首先从他的言论之中就可以看出端倪。当鲁肃前去投奔了孙权之后,孙权在一次谈论天下形势的时候,便向他询问江东未来的发展情况。当时孙权就谈到了自己的意图,希望能够像春秋时期的霸主一样建立丰功伟绩,不是仅仅屈居于江东一带。

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孙权手下有一些将士十分畏惧枭雄曹操日益壮大的势力,甚至起了前去投诚的打算,但是孙权最终还是在周瑜和其他大臣的支持下,决意要和曹操抗衡,并且在出兵之际曾经做过战前动员,告知全军将士,他和曹操势不两立。从他的言论之中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着非凡志向的人,而并不是一个不劳而获的守成之主。

当他成为了江东的掌门人之后,在他一开始掌权的时期,江东局势十分不稳定,不但内部人部也是战事频发,可以说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但是孙权却以极其老道而又稳重的手腕,迅速的稳定了当时摇摇欲坠的江东局势。而且他懂得依靠周瑜和其他一些谋臣团结人心。后来通过讨伐平山越加速稳固了江东的权势!

不但这样,孙权还积极的开始向外拓展疆土,最具说服力的当然是荆州。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希望将荆州的地盘纳入江东!而且还希望将争夺荆州一战作为自己打天下的一个突破口。而且他不畏强敌,在经历了多次剧烈的大战,在和曹操及刘备的数次抗衡之后,最终取得了胜利,拿下了荆州!

与此同时,他还曾经多次主动向曹魏发动进,希望能够通过征战越过长江进军中原一带,而这几次大的决战也让曹操吃了太多苦头,逼得曹操发出了希望生儿子要生一个像孙权这样有勇有谋之人的感言!

而当时孙权把自己的地盘早已经扩张到了越南一带,可以说在孙权作为当时的江东主要领导人时期,他的地盘一直在向四面八方扩充,这些都不是一个所谓的守成之主能够做到的。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年迈之时的孙权自然失去了意气风发的年轻时期的志向,特别是在他登基称帝之后,更加没有了曾经的锐气和野心。

但这也和当时的局势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当时三国鼎立,没有任何一方有力量能够让天下大同,孙权能够保障江东,在当时的乱世之中有一席立足之地,并且迅速发展,本来也是一件极其有作为的事情了。

如果将他和当时真正的守成之主刘表和其他一些人相比,他的功业和能力是完全可以得到肯定的。因此守成城之主这个标签给孙权确实不合适。

综上所说,能够有贤臣良将这点我是觉得孙权还是比较幸运的,笔者也没说他是庸人而一事无成,都靠别人,我只是评论他在开国帝王中属中等偏上的资质,和晚年一些决断有些荒唐。

孙权到底能不能算作一个守成之主?

要说孙权算不算守成之主,那他肯定算,但是要说孙权是不是只是守成之主,那肯定不是,要不然生子当如孙仲谋这种级别的评价居然只是一个守成之主那也不可信啊。

虽然说东吴的地界可以说是一直都没有变化过,但这不代表东吴就没打过仗啊,不光打过而且还打过不少,但是大多是以失败告终。这是为什么呢?

说到底还是荆州的问题,荆州扼守长江的上流域,就导致了盘踞在长江下游的东吴处处受制,出兵吧,万一蜀军顺流而下,东吴这边完全没有反应的时间,虽说是吴蜀是盟友,但是有这样的机会摆在这会有人不心动吗。

在者建业的上面乃是徐州,这里很早之前就被曹操占据可以说是被打成一块铁板,东吴不是没有试过进攻,著名的合肥一战,让东吴彻底放弃北上的想法,值得去夺回荆州。继而从荆州北上,北可进豫州西川,西可守益州,背靠长江随时可以撤离。整条路都活了,要是我也得想方设法的要回荆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