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刘备讨伐东吴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劝住?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刘备称帝后,为给关羽报仇兴兵讨伐东吴。群臣纷纷反对,但是刘备决心已定,一意孤行,就连诸葛亮和赵云的进谏都无视了。按说诸葛亮是蜀汉的核心谋士,他说的意见在决策层还是很有分量的,以往刘备也多有采纳他的建议,那么为何这一次诸葛亮却劝不住刘备呢?
△刘备剧照
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三国志·法正传》
以致诸葛亮在夷陵之败后,不禁感叹如果法正还活着,就能劝阻住刘备了。
刘备兴兵的背景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关羽报仇,而刘备也并非是仓促发动战争,关羽牺牲于公元219年,而刘备是在公元221年方才决定出征,中间隔了两年时间。
刘备固然是为关羽的死而感到愤怒,但要说刘备是冲动之下发动的战争那就太枉顾事实了。两年的时间,以刘备的政治素养不会想不通发动对吴战争的前因后果,基本可以认为刘备并不存在因为冲动而发兵的可能。归根结底,讨伐东吴其实是刘备酝酿已久的主意。而朝中虽有一帮大臣反对,但是作为一个英明的君主,也并不是就要事事听从下属的建议,刘备认为自己的主意更对时,那么他坚持己见也就不奇怪了。
△刘备剧照
刘备的心理推测那么刘备到底是怎么想的,他为何认为自己的主意更对呢?史书上没有记载他的心理活动,所以我们只能从当时的情况去推测一些较为合理的可能性。
刘备肯定是要给关羽报仇的,毕竟蜀汉的二号人物被杀了,作为老大的刘备如果没有点儿表示,那在天下人眼里就威信扫地了,还谈什么统一大业?所以,不管如何总要给东吴一些颜色看看。其实我猜想,刘备当时最有可能的底线是打下江陵,才会接受孙权的求和,毕竟这样对天下、对关羽都算有个交代了。但可惜陆逊防守得太严,刘备始终没有达成目标。
△刘备剧照
而诸葛亮虽然一味劝谏刘备,却总是拿伐魏是正道来说是。虽说这个理论不错,但是站在刘备的角度来看,联吴伐魏是正道不假,但是东吴背后捅刀子又怎么能当作什么也没发生?就算要联合也要揍他一顿再联合,这样才更符合逻辑。其实以当时蜀汉的实力,是可以教训一下东吴的,可惜刘备没了法正这样的谋士,凭自己中庸军事谋略水平输掉了占优的局面。
结语刘备之所以不听诸葛亮劝阻,执意发动夷陵之战,是因为刘备心中主意已定,对于诸葛亮等人没有具体可行措施的单纯措施感到不满和不赞同。
三国演义中刘备讨伐东吴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劝住?
关羽被东吴所杀,荆州也被东吴抢了回去。刘备即位的第二年准备讨伐东吴,这时诸葛亮、赵云等一些有远见的大臣都纷纷劝谏,认为当前最大的敌人是魏国,还有谋朝篡位的也是魏国,应该联合东吴讨伐魏国,等魏国灭亡了,再回身对付东吴。这时刘备听到诸葛亮和群臣的话,有点犹豫不决了!恰恰在这时候,张飞的部将范疆和张达叛变,杀了张飞投奔了东吴。这时刘备是彻底的失去了理智,谁的话也听不进去了,决定举全国之兵讨伐东吴。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事情的经过:
关羽、张飞被杀后,刘备被怒火烧昏了头脑,根本听不进去任和反对的意见。让诸葛亮留下辅佐太子刘禅,命令年轻的将领吴班、冯刁为前部先锋,他亲自率领蜀国号称75万大军(正史记载十多万军队),讨伐东吴。前头军队很快就攻占了巫县(现在的巫山)、姊归(现在的湖北姊归)。
孙权知道刘备亲自率领几十万大军来讨伐东吴的消息后,很后悔自己当初的举动,于是就派出使者去向刘备求和,刘备是坚决的不答应。如果这时的刘备理智些,掌握好火候,不但名义上替关羽、张飞报了仇,还把失去的荆州也能讨要回了。应该见好就收,可是刘备野心太大,非得要消灭东吴。
孙权没有办法,只能和刘备拼个你死我活、鱼死网破了。他命陆逊为大都督,率领5万大军迎战。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正旺,而且军队是自己的多倍,于是就坚守要塞不出战。
刘备的军队从巫县到夷陵,一路上设了近百座大营,又用树木编成栅栏将这些大营连接起来,前后近百里。
刘备的军队是天天在陆逊的要塞前骂战,陆逊就是死守不出战。两军在夷陵相持了半年之久。时值酷暑难耐的伏天,蜀军是人困马乏,不管怎么叫骂,东吴的军队就是不迎战,于是蜀军都放了警惕。
在一个风大月黑的夜里,陆逊命令士兵们每个人都拿一捆干树枝和稻草,偷偷的溜出要塞,闯进蜀军的大营放起火来。刹时,蜀军的连营都燃起大火,是火借风力,风借火威,蜀军的大营陷入一片火海之中,正在睡觉的蜀军是懵头转向、自相践踏,是死伤无数。这时陆逊率领大军掩杀过来,吴班、冯刁、张南等十几个年轻的将领是拼命的低挡东吴的军队,保护蜀国的皇帝刘备逃跑,最后都战死在疆场。
刘备是几乎全军覆灭,蜀国的元气大伤,不久刘备在白帝城是又气又恨又后悔,是毒火攻心,不久就死了。这就是三国历史上的"夷陵之战"。
三国演义中刘备讨伐东吴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劝住?
已经劝不住了
三国演义中刘备讨伐东吴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劝住?
很高心能回答这个问题。
虽然提问者问的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劝住刘备不要伐吴。但我打算从演义和史实两个方面去回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劝不住刘备的原因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劝不住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刘关张兄弟情深。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一个非常仁义的形象,他不擅长计谋,不忍心攻伐刘氏兄弟,是一个非常爱哭的贤明君主。另外,小说中重点描述了刘关张之间的兄弟情谊。所以关羽在荆州被东吴袭击时,刘备就明确表示如果关羽死了,我也不会独自存活。当关羽死讯传入成都时,刘备立刻昏厥倒地。醒来就要伐吴,为关羽报仇。再加上,杀张飞之人逃到了东吴,使得刘备彻底疯狂。于是有了刘备亲征东吴,最后兵败夷陵。
小说中完全抛开了政治影响,所刻画的就是刘关张兄弟情深。在两个兄弟都死了的情况下,刘备悲痛欲绝,已经完全顾不上复兴汉室大业,一心要为兄弟报仇。所以无论诸葛亮如何劝解,都没有办法把刘备的思想掰回来。
历史中,诸葛亮劝不住刘备的原因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历史中诸葛亮有没有劝过刘备不要伐吴!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并没有提到劝刘备不要伐吴的相关记录。但是在《法正传》中诸葛亮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法正还在世的话,就能阻止刘备伐吴,就算是伐吴也不会大败而归”
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三国志.法正传》
在这段话中我读出了以下的内容:
- 诸葛亮是劝刘备不要伐吴的;
- 诸葛亮当时的地位应该是非常尴尬的,所以诸葛亮并未全力劝解,只是提了一下;
- 在法正死之前,刘备的谋主是法正,不是诸葛亮。
第一和第三点从字面意思上就能看出,所以就不再多做叙述了。而第二点正是诸葛亮劝不住刘备的原因所在。
下面就分享一下我对当时情况的理解。
a)诸葛亮擅长大方向规划,属于内政型人才。但是刘备的视野并不宽广,没能真正赏识。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为刘备规划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但是夺取地盘靠的是打仗,诸葛亮并不擅长这块。所以在入川之战中刘备带了庞统,而在汉中之战中带的是法正。诸葛亮在军事上的短板,遭到了刘备的轻视。所以诸葛亮才会感叹,如果法正在就能劝说住刘备。
b)在入川后,刘备放弃了连吴抗曹。
在入川之战和汉中之战中的胜利,让刘备开始骄傲了,开始不将盟友当回事了。在刘备的视野里,曹魏强大,东吴弱小。想要扩张当然挑弱的欺负。所以为了领土的扩张,刘备选择了向东吴下手。而关羽被杀也正好给了刘备这样的借口,在这种情绪的干扰下,刘备根本听不进任何人的劝解。
c)诸葛瑾在东吴为官,刘备不是非常信任诸葛亮。
在东汉末年,世族家族不会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就像诸葛家族中诸葛亮在蜀,诸葛瑾在吴,诸葛诞在魏。作为东吴大臣诸葛瑾肯定参与了夺取荆州的计划。所以诸葛亮的位置非常尴尬。那么在刘备要伐吴的时候,诸葛亮自然需要避嫌。
结语无论是《三国演义》里兄弟情深的刘备,还是历史中野心勃勃的刘备。在伐吴这件事上,诸葛亮都不可能劝得住。
三国演义中刘备讨伐东吴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劝住?
结束到了
三国演义中刘备讨伐东吴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劝住?
三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一段风云诡谲的战略融合期。期间发生的战争不计其数,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势力此消彼长,为此也上演了很多精彩的明暗对决。
正史中对于诸葛亮是否劝阻刘备伐吴没有明确记载。但我认为,对于刘备伐吴,诸葛亮不是没有劝阻,而是不可劝阻,或者说不宜劝阻。
刘备兴师伐吴,打着为兄弟关羽报仇的旗号,其实质是为了灭吴兴蜀,乃至撬动、破除“三分天下”的局面,欲与曹魏二分天下并与之分庭抗礼。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不能劝阻刘备伐吴呢?在笔者看来,有3个原因:
首先,从诸葛亮所扮演的角色来说
早在隆中之时,刘备就被诸葛亮“三分天下”的预判钦佩不已,甚至于说,诸葛亮说出了刘备自己未曾说出的心中抱负,为此,刘备“甘拜下风”,不顾“三顾茅庐”曲身之心意,势必要请卧龙出山辅佐身边。自此以后,在三分天下的战场上,君臣二人不分你我,共图兴蜀大业。
可以说,没有诸葛亮的辅佐,蜀国很难有后续的发展。诸葛亮自知蜀汉政权薄弱,如果不借助第三方力量的帮助,是很难有立锥之地,更谈不上三足鼎立。
纵观当时割据势力,诸葛亮把目光投向了孙权,变成了蜀吴联盟的使臣和代言人。 伐吴之前,诸葛亮已是国之重臣,除了确实要保障后方、准备军需之外,他也是“孙刘联盟”的缔造者,而且其兄诸葛瑾一直在孙权帐下位居要职,对于诸葛亮这一尴尬处境来说,即便孙权已经破盟斩将、臣服曹魏,但诸葛亮都不宜劝阻,因为他不能打自己的脸。
伐吴可行吗?不可行。诸葛亮没有规劝刘备,因为作为一国辅弼,他不能只顾及刘备的感受,他也要顾及张飞和那些荆州故人的所思所想。关羽被杀,刘备迁怒于孙权,伐吴已经在蜀国成了不可阻挡的气势,如果诸葛亮一味劝阻,只能说明诸葛亮在“孙刘联盟”上还心存幻想,甚至是为了保全其兄诸葛瑾的利益,所以诸葛亮只能缄默不言。
其次,从刘备所处的特殊时期来说
孙权对于诸葛瑾这张牌打得出神入化,傻子都可以看出,孙权是为了掣肘诸葛亮乃至达到钳制蜀汉的目的。
熟读三国可以看出,每当蜀吴出现分歧裂痕时,孙权都会派诸葛瑾充当使者。如刘备攻陷益州后,出面讨要荆州的是诸葛瑾;“湘水之盟”中分荆州,刘备让出长沙、桂阳两郡时,吴国使者是诸葛瑾;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后,参与刺杀兄弟关羽的还是诸葛瑾,哪怕刘备准备兴复仇之师为二弟关羽报仇时,出面送达罢兵建议书的仍然是诸葛瑾。
在刘备看来,孙权只是把诸葛瑾作为外交的一把利剑,每每刺到蜀国时,就让诸葛亮骑虎难下,所以这次伐吴,刘备有意让诸葛亮远避成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再次,从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来说
刘备伐吴的想法,虽然诸葛亮缄口不言,但赵云还是看出了不妥。他劝谏主公: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赵云看得很透彻,诸葛亮自然也了然于胸,但囿于自己亲自操盘了“孙刘联盟”,又为了避手足之嫌,他只能保持沉默。哪怕夷陵大战失败之后,诸葛亮还是以一句“若法孝直(法正)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这般“事后孔明”的话语,把责任巧妙地安插在法正的身上了。
刘备能与诸葛亮演绎最佳君臣配,不难理解,二者心相印、气相同,但由于两人在国中的特殊地位,刘备无论如何都不会将责任安在诸葛亮身上,一方面刘备为了保住既得的益州基业,命诸葛亮留镇后方,将蜀汉大权交与心腹比起东征的意义更大。另一方面,最为主要的是,为了化解诸葛亮在此次东征中的尴尬处境,刘备作为一国之君,不得不对诸葛亮进行精心的保护,使其免遭不义。
由此看来,这次刘备伐吴的决策中,不光诸葛亮预测到战争的不利,刘备或许也早已做好失败的打算,但为了权衡局势和帐下人心,也为了缓和国中关系,保护一些人免受侵害,刘备不得不迈出这一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