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不取代刘禅,反而父子两代尽忠西蜀?司马懿为什么不告诫子孙,反而夺权?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

诸葛亮和司马懿作为三国后期的两大核心人物,同时彼此也是重要对手。虽说二人都是才智卓绝之辈,但是后世的风评诸葛亮却要远胜于司马懿。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诸葛亮在刘备死后竭尽全力辅佐幼主,鞠躬尽瘁;而司马懿在曹操、曹丕、曹睿死后却开启了反魏自立之路。

△诸葛亮剧照

先不论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开脱之辞,就结果而言,诸葛亮成为了忠臣之表率,扬名万世;司马懿则成为奸佞之魁首,差评千年。

忠奸之别乃是我国历代倡导的大义,诸葛亮更得人心也是源自于此。

那么,为何同是一代名士,诸葛亮能够对蜀汉尽忠至死,而司马懿却默许子孙夺权呢?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误解呢?让我们分别来看一下。

诸葛亮的忠义之道

1、知遇之恩,君臣两得

诸葛亮的名头大,号称卧龙之士;排场也大,隆中隐居不出,直到刘备三顾茅庐,方才翩翩登场。可见刘备确实足够诚心,打动了诸葛亮。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诸葛亮这样的书香子弟、清高文士,最是讲究德行操守。先主有知遇之恩,待他如肱骨心腹,那么他便须奋力报答才是名臣所为。

2、蜀汉旗帜不倒

先不说诸葛亮的德行过硬,几乎不可能选择自立。假设他真想篡位自立也是极缺政治基础。

刘备虽然死了,但是蜀汉政权依然是蜀中正统。当时诸葛亮虽为丞相,却没有足够的羽翼去发动政变。如果他敢硬来,那么一定会有很多人出来反对他。

而且诸葛亮的政治目标就是兴复汉室,如果他敢反叛,那就是反汉,他这样连自己的政治基础都毁了,那还谈什么政治理想。

3、小结

所以说诸葛亮会始终辅佐幼主,没有自立之心,是因为个人的操守、先主的情义和时局的限制三方面决定的。

司马懿的反魏之路

△司马懿剧照

1、不情愿的出仕

首先司马懿和诸葛亮不一样,司马懿是被曹操强行征辟为官的,司马懿本身是不想加入曹魏阵营的,理由简单说就是不愿伺候曹操这样的主。这种强扭的瓜在情义上就没有太多的基础可言。

2、时局大变,子孙无用皇族

司马懿被曹爽逼得一退再退,才有了反魏自立的心思。这里有曹爽自取灭亡的成分,同时曹氏宗亲被控制得极严,无兵无权。所了以,在曹爽被拿下后,曹氏宗族已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懿可能觉得“天予不取,反遭其咎”,于是就默认了子孙们日后改朝换代。

3、小结

司马懿说来也有被时局所迫的情况,但是依旧与诸葛亮形成鲜明对比。

结语

综上,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行为截然相反,是因为情义不同、个人操守不同和自立条件不同造成的。虽说不能全怪司马懿自立,但是有了诸葛亮的对比,便高下立判了。

诸葛亮为什么不取代刘禅,反而父子两代尽忠西蜀?司马懿为什么不告诫子孙,反而夺权?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一个人一生的忠奸善恶,与他生存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诸葛亮和司马懿,我们现在看这两个三国人物,感到黑白分明,一正一邪,一个是忠臣贤相的楷模,一个是贰臣奸邪的代表,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反差呢?要说二人都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人,忠君爱国思想从小都应该被灌输了,但二人最终却走向截然不同的人生。二人服务的对象不同。诸葛亮服务的对象是大汉,是汉室正宗。从小就赋有复兴汉室之志的他,觉得真正找到了实现己志,为之献身的对象。刘备是大汉皇叔,是帝室之胄,也具有“伸大义于天下”,复汉汉室的志向,二人志同道合,自然是诸葛亮乐于辅助的。司马懿就不同了,他出身司马氏名门旺族,也当有为汉室献身为家族荣耀献身的志向,但他却遇到了曹操。曹操宦官之后,本身就让他看不起,以后跟随曹操征战天下,那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早已让他明了于心,与自己的理想志向相悖,但为了生存,又不得不为之效命。二人出山的情形不同。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一直感刘备三顾之恩,心甘情愿为刘备驱使,心甘情愿为刘备做事,最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在所不惜。司马懿却是被迫出山服务曹氏的。第一次曹操征召他,他装病没出,第二次曹操下狠手,再不出就危及他司马世家的生存,他不得已才出山扶佐曹氏。一个是心甘情愿,一个是被迫无奈,其结局只能是一个懂感恩,一个欲篡位。二人在朝中的起点不一样。诸葛亮一被刘备请出山,即得到重用,被刘备作为军师谋主使用,以后刘备建蜀汉,更是让诸葛亮做了丞相,刘备死后,托孤诸葛亮,“此子可辅则辅之,不可君可自代”,能说出如此洞彻肺腑的话,是何等的信任?刘备死后,军国大事咸归于亮,朝中相掣肘的势力很难相抗,这怎能不让诸葛亮感激涕零?怎能不效忠至死?司马懿就不同了,曹操征召司马懿出山,并没有直接重用,而是让他从中下层走起。司马懿能忍耐啊!无论怎样,他都是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一步步爬上来的,朝中勾心凶险,他都深有领略。曹操疑心重啊,“三马拱槽”之梦,让他防着司马懿,还让子孙们不能重用司马懿。而司马懿正是凭着自己的卓绝才智,才一一化解,让自己一步步成为了曹氏重臣,挤身高层。最终高平陵之变,大权在握,司马懿深知权力来之不易,紧握则家门兴旺荣宠,丢之则九族尽灭,因此他告戒子孙,抓住的朝权,千万不能旁落。

正是由于司马懿与诸葛亮所处环境不同,所受待遇有差,效忠对象有别,才使二人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结局,诸葛亮父子忠贞为国,不惜鞠躬尽瘁,不惜血染沙场;司马懿父子阴谋阳谋,不惜篡权弑君,不惜夺国自立。其忠其奸,也只能受后世点评了。

诸葛亮为什么不取代刘禅,反而父子两代尽忠西蜀?司马懿为什么不告诫子孙,反而夺权?

诸葛亮聪明绝顶。他出山的时候就已经有打算了,如果有野心的人,早就迫不急待,也就不用刘备三请。还有孔明是文人,文兴邦,武定国。凡是文人大多不愿篡位。五虎上将都是刘备的人。有名的降将魏延,诸葛还一直压制,那是一心帮刘备,而刘备重用魏延,一是有才,二是降将太多,做个表帅。司马氏族就不一样。曹家掌权是篡位,司马掌权篡位,在晋国人眼里也就是顺其自然的事。坏人打坏人谁也支持,只是时间问题。

诸葛亮为什么不取代刘禅,反而父子两代尽忠西蜀?司马懿为什么不告诫子孙,反而夺权?

三国时期,英才辈出,群星璀璨。诸葛亮和司马懿就是其中最为闪亮的两颗星。诸葛亮辅佐刘氏父子近四十余年,为匡扶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死后光耀后世,成为千古贤臣的楷模。司马懿老谋深算,出将入相。前期为曹魏出生入死,后期则成功发动政变,成为曹魏权臣。

同样都是托孤之臣,为什么诸葛亮不肯取代刘禅自立而司马懿却成功发动政变取代曹魏?笔者认为是当时两国政治环境所决定的。诸葛亮和司马懿各有其理由。

诸葛亮方面,始终如一的辅佐刘禅的理由有以下原因:

蜀汉国内外原因

刘备在夷陵之败后,新生的蜀汉政权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当时蜀国损兵折将,粮草器械无数。南中地区的豪强势力乘机作乱,反叛蜀汉。

外部,北方曹魏虎视眈眈,准备趁蜀汉政权的虚弱一举入川灭亡蜀国。东面与孙吴刚刚发生了猇亭之战,孙吴大军陈师三峡,随时可能逆流而上,入寇川中。

面对如此险恶的内外部环境,只有休养生息,整合内部各方力量。先消灭南方反叛势力,东与孙吴重修盟约。集中力量对付北方曹魏政权。

诸葛亮很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如果这时候取代刘禅,必将引起蜀汉内部势力的火拼。纵然成功取代刘禅,也会元气大伤。从而加速亡国的步伐。

枭雄刘备死前的部署

公元223年,刘备在夷陵之败后,感到时日无多。把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将军赵云等人招至永安宫,托付后事。

期间就有对于诸葛亮的试探。三国志记载:先主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 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一生枭雄,用试探之言逼迫诸葛亮发誓赌咒效忠于后主刘禅。古代人对于誓言很是重视,如果其后有变故,蜀汉政权上下都会视诸葛亮为叛逆,从而离心离德。

其次,刘备还把李严也定为托孤大臣之一,形成诸葛亮主政,李严掌军的二分局面。诸葛亮是荆州派的代表人物,李严是益州本土派的代表人物。两派之间矛盾很深,用这两个人来相互控制,让刘禅以后会容易控制局面。当然后来诸葛亮成功的从李严手上夺回权力,但是始终没有杀了李严,反而任命其子为官。就是因为李严是益州派势力的代表。

当然,如果后来诸葛亮北伐成功,消灭曹魏匡扶汉室后是否取代刘禅自立,这是后话。至少在北伐成功之前诸葛亮始终如一的忠于刘禅。这也是他被后世称颂的主要原因。

司马懿方面,取代曹魏不肯放权的原因

曹爽专权,企图架空司马懿。但是司马懿在曹魏四代为臣,早就树立了自己的人脉和威望。当时曹魏三大重兵集团:关陇军事集团,荆州军事集团和淮南军事集团。司马懿就在关陇和荆州集团担任过主要职位。

曹爽作为一个标准的官二代出生,在能力上与司马懿无从相比。所以高平陵政变,借助曹爽率领大军外出之时,司马懿凭借自己府中的三千死士控制住皇宫后,曹爽本来还有机会反击成功。但是他轻信司马懿的话,自请免职束手就擒。从而让司马懿彻底掌控了魏国的大权。

而对于司马懿来说,是自己通过政变成功把持朝政的。因此此时放权必定会招到曹魏势力的反扑,司马家族也会因此而遭殃。所以最后司马懿交权给自己的儿子而不是还政于曹魏。

诸葛亮为什么不取代刘禅,反而父子两代尽忠西蜀?司马懿为什么不告诫子孙,反而夺权?

诸葛亮不能篡政的原因应该是当时蜀国的现实造成的,诸葛亮虽然总览军政但他只有指挥权没有任免权,官员的任免权依然掌握在皇帝手中,这就造成诸葛亮不能完全掌握蜀国军政大权。

另外蜀国内政比较复杂存在着三派势力,一派是刘备从中原带过来的部属和部属后代,一派是荆州派,一派是益州派,三派势力综合在蜀国,互有制衡,诸葛亮不能完全控制这三派人马,就是从荆州转化过来的人也未必全部以诸葛亮马首是瞻,因此在官员的组合上诸葛亮新提拔起来的心腹大臣还未能形成优势。

魏国的情况就比较特殊,由于蜀汉长期战争司马懿常年领兵造成死马懿在军中影响力变大,又因魏国自曹丕开始历任君主寿命短暂新任君主多不信任司马懿对司马懿和他的部属多有打压造成这些人不得不依附于司马懿,渐渐成了司马懿的私家军,因此使得司马懿拥有了一战定乾坤的实力。

相比较于魏国,蜀国的刘禅就长寿的不像话,这就造成了蜀国内部政治势力长期有着稳定的效忠对象,使得诸葛亮没有成为被效忠对象的机会,加上刘备旧臣和刘备旧臣后裔又长期担任军政长官拥有实权以至于诸葛亮也没有好的机会。

诸葛亮先后提拔过两个重要官员,一个是马谡一个是姜维,马谡在失街亭后被诸葛亮斩杀,一方面说明诸葛亮军纪严明,但另一方面也说明诸葛亮没有能力在政治角逐中占据优势,甚至是在与其他派系的人争斗中,很多时候还处于劣势,否则胜败乃兵家常事哪有因一战之失就斩大将的道理,斩马谡应该是迫于其他派系所施加给诸葛亮的压力太大以使诸葛亮不得不斩马谡,以不至于因为保马谡而动摇了他的政治优势。由此可见诸葛亮在蜀国尚不具备篡政的实力。

至于姜维他跟诸葛亮相比更是缺乏根基,连诸葛亮的威望资历都不足以摄服群臣,他就更不可能了,历史根本就没有给诸葛亮他们提供了一个培植自己势力的舞台,否则诸葛亮还是不是我们所熟知的诸葛亮就难说了。

诸葛亮为什么不取代刘禅,反而父子两代尽忠西蜀?司马懿为什么不告诫子孙,反而夺权?

诸葛亮和司马懿是蜀魏两国的大佬,都是托孤之臣,却走出了不同的道路。诸葛亮父子两代忠于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司马懿则发动政变,父子两代把持朝政,他孙子司马炎干脆让魏国皇帝禅位,建立了晋朝。

究其原因,诸葛亮有忠君思想,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不遗余力地报效。即使刘备兵败东吴,在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不成器,你可取而代之。诸葛亮是坚决不答应,既辅佐蜀后主刘婵,又继续联吴抗魏,兴兵北伐,直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在诸葛亮的心中,刘备是皇室后裔,具有正统的名义,光复汉室是刘备和他共同的事业,更是他建功立业之路,他不会违背自己的意愿,做谋逆之事。而且,在刘备之后,蜀后主刘禅基本不问政事,诸葛亮拥有了极大的权力,可以发挥才能,施展抱负。尽管诸葛亮的北伐因为实力的原因,没有突破性进展,但他兢兢业业地治理蜀国,赢得生前身后名,让百姓衷心地爱戴。

作为刘备的托孤之人、蜀国的丞相,诸葛亮已做到了极致,问心无愧了。到诸葛亮儿子诸葛瞻这辈,已不是蜀国的顶梁柱了,但在魏国出兵平蜀,国家危难之时,诸葛瞻父子挺身而出,战死沙场,可歌可泣。

司马懿则走了一条蛰伏并显露峥嵘之路——曹操时期他眯着,还不愿出仕。他和曹丕是哥们,在曹丕登基建立魏国后得到重用。曹丕去世后,司马懿和曹休、曹真等人成为辅政大臣。在曹休、曹真相继去世后,诸葛亮继续北伐,魏明帝曹睿派司马懿统兵对抗诸葛亮。司马懿就此在军中发展自己的势力,并抓住蜀军实力不足、粮草不济的弱点,坚守不出,耗死了诸葛亮。曹睿病危,原本托孤大臣里没有司马懿,但曹睿的两个近臣改变了决定,托孤大臣变成了曹真的儿子曹爽和司马懿。

起初,曹爽专权,已让司马懿靠边站了,司马懿趁机装病装熊,让曹爽放松了警惕。但被曹操认为有“狼顾之相”的司马懿岂是狗熊,很快上演了“高平陵之变”,不但从曹爽手里夺回了权力,还诛杀了曹爽兄弟及其亲信的三族。从此,司马氏凌驾于魏国皇帝之上,觊觎曹操打下的基业。

从另一角度分析,诸葛亮和司马懿面临的社会环境不同,对他们的选择也有不同的影响。在失去荆州后,刘备政权只能局限在益州。而益州这个地方比较复杂,原是东汉皇族刘焉盘踞的地方,后来刘焉的儿子刘璋子承父业,依仗的是流民组成的东府兵,而益州还有本土势力。刘备收了益州后,他的人马既有自己的老部下,更多的是荆州人士和兵马,诸葛亮当然也是荆州出身。在益州,荆州一派是主流,占据了重要的军政位置,刘备去世后仍然是这种局面,而东府派和益州本土派虽然得到安抚,但未必真心拥护刘氏政权。在蜀国末期,魏军兵临城下后,主张投降的就是益州派。此外,在刘备为关羽报仇,冲动地去讨伐东吴失败后,荆州的兵马损失巨大。

到诸葛亮时期,优秀的将领逐渐地凋零了。要知道荆州已经失去,蜀国的文武人才不可能从那里得到补充,只能在益州就地取材。此消彼长,诸葛亮所依仗的荆州派势力在减弱,他可以用自己的感召力把各派聚集起来,实施北伐,维持蜀国的命脉,要有其他动作是不可能的,那样只会把蜀国搞乱,何况诸葛亮也不会那样做。

司马懿就不同了,他是世家大族出身,骨子里是自命不凡的。曹操的出身有不足,他爹是宦官的养子,由此起家。尽管曹操英雄盖世,打下江山,但他离不开世家大族的支持。在曹操要称王,威胁到汉室的时候,世家大族对他不够支持,以至于他对世家大族进行了打击。到曹丕时要称帝,就与世家大族妥协了,采纳了“九品中正制”的用人制度,关键是选官的中正大都由士族出任。这样,世家大族在魏国占据了优势,司马懿更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在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时候,支持他的正是世家大族。社会基础变了,也为司马氏专权,乃至取代曹氏奠定了基础。既然曹氏一族不是所谓的正统,那么被更高贵的司马氏取代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司马氏以阴谋篡位,司马懿杀戮曹氏一族,他大儿子司马师废掉皇帝曹芳,二儿子司马昭杀死皇帝曹髦,留下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恶名。他孙子司马炎建立晋朝后,大肆封宗室成员为王,奢侈腐败成风,其后有“八王之乱”,更有北方的“五胡乱华”。混战中,统一全国三十多年的西晋灭亡了,司马氏皇族遭到屠戮,幸存的皇族南渡建立了东晋。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