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终为汉臣、曹丕刚继位魏王就废汉自立,各是如何考虑的呢?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

曹操在世时止步于魏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并没有选择称帝,而曹丕甫一继位便废汉称帝,这其中的考量一直是为众人议论的话题。那么今天我们也来唠一唠,为何父子两的选择截然不同。

以曹操的角度分析

△曹操剧照,张丰毅饰

1、恩威已极,多此一举。

曹操并非是不想当皇帝,只是他是个务实的人,觉得已经没必要在形式上多此一举了。曹操在建安二十一年,被封为魏王。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曹操不断地在朝中树立威信,排除异己,甚至连多年的合伙人兼挚友荀彧也给清除了。建安二十二年,曹操王冕被加至十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好嘛,这可是全套的皇帝标配,古人最讲礼法,曹操以魏王身行皇帝礼制,这就明摆着告诉天下人老子虽然是魏王,但是权威已经和天子一样了。曹操此时的威望和权利已经到达了顶点,无非就差一个名义上的皇帝称呼而已。他是一个务实的人,好处都拿尽了,这个称帝的事就不用急了,因为这个机会留给儿子还有用。

2、留予新皇,施恩天下

大家知道古之明君往往思虑深远,为后世子孙筹划。前面说过曹操已然不需要再用称帝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没人敢反对他了,但是他的儿子曹丕需要啊。新帝登基,势必众臣加官进爵,天下赏食宽赦,是君主增加恩威的好机会,而英明神武如曹操势必会将这个施恩天下的机会留给他的继任者。虽然曹操不太喜欢曹丕,但是公私分明,在考虑江山社稷之时,曹操又岂会掺杂私人感情。

3、效法文王,清史雅事

曹操饱读诗书,文武双全,欲效法周文王,博个清史雅名。周文王可是西周的创始人,古之贤君典范。周文王在商朝时实际的称谓是西伯侯姬昌,这“文王“的称号是他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追谥的。虽然这不是主要原因,但是曹操作为文学大家,自然对于史书上的名声不会真的毫不在乎,换句话说但凡有条件谁又能真的不在乎呢?

4、感念汉朝,怀念旧友

汉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巅峰之一,有着大汉的雄称。像曹操这些大汉旧臣对于汉朝是有骄傲和感情的。挟天子,争天下,都是时势所逼;称魏王也是水到渠成,鹿已到手,没有不取之理。但是还是要给汉朝最后一丝尊重,以示自己不忘曾为汉家之臣。何况,为了建魏代汉,他还亲手逼死了最好的事业伙伴荀彧,也算是给予荀彧的最后一丝怀念和酬谢了。

以曹丕的角度分析

1、子承父业,更上一层

其实,从曹操部分的分析不难看出,这身后事都是曹操已经安排好的。曹丕无非是照做就好,毕竟本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一方面本身对曹丕就是有好处,另一方面曹操感念汉臣的身份,不想做得太绝,但是曹丕却没有这层感情,因为他成年以后,天下早就乱了。

△曹丕剧照

2、夺嫡艰辛,压抑太久

曹丕其实一直不受曹操喜爱,选他做继承人完全是因为曹昂战死、曹植放荡、曹冲早夭,此时让曹丕上位对于政权的稳固是最适宜的。也正是如此,曹丕既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幸运在最终能得登帝位,不幸的是夺嫡太苦,把他搞得太压抑了。所以,一继魏王位就没啥好拖的,很快就在同年称帝代汉。可怜曹丕,定是再也不愿意被如此压制折磨了。

3、群臣劝进,众心所望

如果问你追随英主打天下是为了什么?大多数的真实答案一定避不开功名利禄。君主每上一个台阶,追随的臣子也会水涨船高。比如,如果主公只是个司马,那属下也只能做个军侯,管个几十上百士卒;如果主公是一任太守,那属下就能做到都尉、长史,协助治理一郡;如果主公是魏王,那么属下就能做到太守,独镇一方;以此类推,如果主公做了皇帝,那么就是三公九卿亦是做得。所以,就算曹丕想拖延,群臣也不能让。开什么玩笑,老子磨磨叽叽地耽误大家升迁,大家碍于威严不敢多说。好不容易老子死了,你一个小子就不要那么惺惺作态了。

结语

其实从曹操而言,他完全是可以称帝的,且实际上他也只是差个称号罢了。只是他还有着诸多考量,才打消了完全坐实的念头。而曹丕不用多说,他称帝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情。最后,有人认为曹操不敢称帝是因为天下大势不明,蜀汉强盛,想让蜀吴互斗。这个我不敢苟同,曹操死前天下大势不明,蜀汉强盛不假,但是曹操其实已经有称帝之实了,只是缺个虚号罢了,汉朝名存实亡这么多年了,他曹孟德还有什么不敢的?只是如前文说的,觉得多此一举,还是交给曹丕更稳妥而已。更何况,蜀吴的争端在于刘备借荆州不还,这种非常现实的利益岂是曹操多一个虚名就会缓解的?就算联合攻魏,吴也势必要先拿回荆州不可,不会再被刘备忽悠第二遭。所以这一点只能算是曹操的一个考量,还不至于令曹操不敢称帝。

大家如有任何看法,欢迎一起讨论。

曹操终为汉臣、曹丕刚继位魏王就废汉自立,各是如何考虑的呢?

曹丕称帝就确定是篡位,

那刘备,孙权称帝又该叫什么呢?

曹操英武,几个儿子可是人中之龙,文武全才,文有曹植,曹丕,曹冲,武有曹彰等,可见曹操此人教子有方,曹操在世时把北方管理得是有条有序,从录用人才,到屯田安民都有完整措施,专人按层次管理,按屯田面积比例上交国家,魏王己是人心所向。

曹操死后由副丞相曹丕接魏王之位,所到之处老百姓排队相迎,战埸牺牲的士兵由国家出棺木送回原籍落葬,东吴称臣上貢,刘备的部将孟达率众来降,曹丕士气正旺。

汉献帝看看自己把汉朝弄得颠覆崩溃,天下大乱,凶暴的人横行不法,而大臣们都看好魏王来领导这个国家,汉献帝祭祖庙,心甘情愿禅位于魏王曹丕,献帝感谢曹操把天下从危难之中解救出来,平定中原,保住了汉室宗庙安定,献帝禅位心甘情愿,曹操把能几个女儿都送去待奉皇上,可见曹操心里对皇上还是不错的。

黄初元年十一月,曹丕册封献帝刘协为山阳公,把河内郡山阳县的一万户百姓的居地给他做封地,他的封地内依然可使用汉朝的历法,上朝议事不称臣。可见曹丕还是心地仁厚的,给献帝的儿子都封了侯。试问世有几个篡位的不是赶尽杀绝,明里不杀暗里杀,上殿不称臣,封地行汉朝礼节,这已是格外开恩的特式封赏了,古今少有。

小结:一个朝代推翻另一个朝代在历史上纯属正常,像献帝刘协这样兵不血刃,和平交接,实属美谈,天下没有固定姓什么,有德者拥有是天经地义的,曹丕无须多想,把国家治理好就行,可惜英年早逝,天不惜英才有什么办法呢,若曹丕多活三十年,曹睿再多活三十年,哪儿有司马家的事,什么五胡乱华根本是不可能的事,闲聊!

欢迎留评!

曹操终为汉臣、曹丕刚继位魏王就废汉自立,各是如何考虑的呢?

篡位夺权都面临风险,曹操稳重,而曹丕过急!

曹操虽然全面掌控着汉献帝,但官方仍然以汉室名义发布命令,天下士人仍拥护汉王朝,曹操知晓政权并不稳固,关羽北伐襄樊之战,令荆州盗匪与州郡望风归降,说明曹操在江淮威望不足,甚至威胁到中原的统治基础。

汉朝近宗亲便有几十万,远不是曹氏与夏侯氏能够抗衡,春秋战国田氏代齐耗去六代人,才能确立政权的稳固,曹丕并非曹操最满意的继承人,曹操更愿意曹丕能够稳重行事,确保曹氏家族的传承,再缓慢夺取汉朝的权力。

曹丕延康元年(220年)继位时34岁并不算老,但曹丕常年领军留下旧疾,继魏王后巩固曹氏影响,对外征伐上庸三郡,使周边诸国皆俯首称臣,志得意满又旧疾缠身的曹丕,迫不及待想享受至尊皇位,与汉献帝反复推让后接受禅位。

曹丕觊觎皇位已久,但皇帝重任迫使曹丕只能去开拓,其征伐东吴却惨遭败北,使曹氏的权威受到重创,曹丕身体也愈加严重;相比较而言曹操懂得规避风险,为曹氏创造最佳处境,奠定曹魏基业,让子孙去选择时机完成蜕变,因此曹操心智远胜曹丕。

曹操终为汉臣、曹丕刚继位魏王就废汉自立,各是如何考虑的呢?

曹操无疑是前三国的风云人物,非他莫属。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威震逍遥津,官渡之战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军事战例,平定北方。当时朝廷拥曹派已据上风,有人劝他取而代之,他一笑了之:学周文王。意下就是让儿子这一代称王称帝。

孙权有一回上书让曹操称王,曹操一掷于炉中:居心不良,想让我在火炉上烤啊!面对天下大势,他还保持着冷静,不贪图虚名。就因为如此,他才能笑纳关云长降汉不降曹的主张。

但事实上,曹操替汉的步骤从无停止,欲让汉帝封魏公,直逼汉室。遭到荀彧等人抵制,恼羞成怒,逼死了荀彧。

曹操病故后,其子曹丕就按捺不住逼帝禅让,建立了曹魏政权。

曹操终为汉臣、曹丕刚继位魏王就废汉自立,各是如何考虑的呢?

第一,爷俩战略眼光不同。曹操不废汉自立,是因为孙权刘备都以拥护汉朝为名,发展自己的势力范围,但名义上都是汉臣,只要汉献帝不退位,谁都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僭越称帝,一旦称帝,就坐实了叛乱的事实。汉献帝的存在,可以对孙权刘备从政治上进行有效制约,留下汉献帝对曹操有利,对孙刘家两家不利,而曹丕急功近利,想早点称帝,根本没有考虑那么远。

第二,曹操的地位是靠实力打下来的,但毕竟没称帝,是汉臣。但他功高权大,能够服人,可以完全掌控汉献帝和整个朝局,不担心汉献帝与其他大臣发动政变,讨伐自己。而曹丕靠继承曹操的政治遗产当上魏王,兼任汉朝相国,别说站在汉朝立场的大臣服不服,单单自己曹氏阵营就会有人觊觎他的位子,曹操的部将也不一定愿意拥护曹丕,毕竟曹操儿子多。所以曹丕为了稳定人心,就会先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建立魏朝,而他就是魏朝的开国皇帝,君臣之分已定,就不会再担心权力地位不稳。

曹丕其实也知道,汉献帝的存在,只是个招牌,孙刘曹三家已经形成了鼎足之势,大家都是靠硬实力说话,汉献帝的招牌除了在舆论上有点政治作用以外,天下士人和百姓早已不再把汉献帝当回事了,孙刘曹实际所掌握的政权逐渐稳固,随着时间推移,人心各自归附三家,汉献帝的政治招牌作用越来越弱了,留下汉献帝可能还会被其他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所以曹丕索性将汉献帝彻底废掉。

曹操终为汉臣、曹丕刚继位魏王就废汉自立,各是如何考虑的呢?

曹操在最开始是有效忠汉室之心理的,但看到汉室皇权人脉的昏庸没落,群雄角逐势力的争权夺利占地盘,老百姓对汉朝的人心背离……走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曹操应该有了自己谋取天下,走向帝王的想法是不容置疑的,只是没有明说而已。

但是,在他以弱变强,以强吞弱的四方征战中,是志得意满,满眼希望在前方的。可是,蜀吴的联合竟然打败了他,让他栽了大跟头。并且一败再败,形成了三国鼎立相持不下的局面。而在魏国,他已经尊贵至极,皇帝也不过是他的手里傀儡!但是,他也老了,他看到他这辈子完不成统一天下的大志了。他的思想也开始变化了,真正统一天下的帝王至尊肯定达不到了。而魏国实权掌控者的荣耀,用一个魏国皇帝虚名也没太大意义,反而让他奸臣枭雄的名声完全坐实了。在史书中,就算彻底是一个被打入反派失败的人。

而不当这个虚名皇帝,反而让他留下很多被人认可的东西,留下更多的猜测怀疑,反正你谁也拿不出定论,因为我没推反汉朝自己当皇帝。说我是大汉的忠臣,救大汉于水火,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子说。因为他所作所为都是别人猜测议论,以自我角度观点去评说。没有实证!老年的曹操恐怕就是想留下更多好一点人生作为名气,在史书里的忠臣英雄里,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里留下更多被人赞叹的东西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