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是因为张角的太平道而亡国吗?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张角的黄巾起义为东汉的灭亡拉开了序幕,是东汉灭亡众多的原因之一,但不能说东汉灭亡只是因为太平道。
历史规律使然关于东汉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三国演义》的开篇就有很精炼的描述。
《三国演义》记载: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相辅佐。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中涓自此愈横。
概括一下,就是说东汉末的两个皇帝昏庸无道,宠信宦官,而宦官为非作歹,祸乱国家,致使朝纲衰败,民不聊生。
那么再按照现代史学观的角度来看,封建社会的主要社会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当这种矛盾积累到临界点时就会爆发出来,最常见的形式便是农民起义。
所以说封建社会有其致命缺陷,都不会长寿。汉朝也不会例外,终会因为这种不可化解的矛盾而衰亡。而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只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辩证地去看,也可以说不是因为有了张角的太平道汉朝才灭亡的,而是因为汉朝要灭亡了才催生出黄巾起义这种激烈的农民反抗运动。
割据初成《后汉书》记载: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杨、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
从正史记载中可以看到,黄巾起义的规模很大,天下十三州就足足覆盖了八个州,共有教徒数十万人。显然这种规模的起义严重动摇了东汉朝廷的统治基础。
《后汉书》记载:诏敕州郡修理攻守,简练器械,自函谷、大谷、广城、伊阙、车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诸关,并置都尉。
朝廷由于腐朽衰败,无力组织足够的平叛队伍,因而向各州郡下诏令允许自行招募军队,协助平叛。但也最终导致了各地方军尾大不掉,朝廷形同虚设,汉朝被割据分解。
结语综上所述,黄巾起义对东汉灭亡的影响是导致了东汉朝廷威信扫地,促使各方豪强纷纷割据自立,再不复听从皇帝命令,东汉朝廷名存实亡。在黄巾起义平息之后,汉末正式进入群雄争霸时代。
汉朝是因为张角的太平道而亡国吗?
张角是东汉末年红巾军起义的领袖,当时天下大乱,人民生活在痛苦之中,巨鹿人张角以黄帝、老子为仙师,祈求天下太平,开始传播太平道,自尊为大贤良师,开始在各地传道,他先后收了几百名弟子,分布在全国各地传播太平道,由于太平道有为民造福的宗旨,所以响应的人很多。
经过十来年的传播,太平道信徒达到几十万之众,于是张角把这些信徒分成三十六方,由专人号领,大方有上万人,小方也有六七千人,规模越来越大,各方首领称“渠帅”,因此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组织,由于当时社会腐败,张角在这种形式下,顺势揭竿而起,打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旗号,发动了黄巾起义。
起义之初,黄巾军迅速的占领了不少地方,给东汉朝廷以很大的打击,朝廷迅速的组织军队进行镇压,在三国演义里,我们就知道刘备就是因为镇压黄巾军有功,被朝廷封官。由于东汉允许各地势力组织人马,镇压黄巾军,黄巾军很快就以失败告终。毕竟农民起义没有战斗经验,也没有合理的统一指挥,失败在所难免。
在镇压黄巾军的过程中,各地诸侯割据势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壮大,如北方袁绍、袁术,江东的孙坚等。这些诸侯割据势力的壮大,成了以后东汉灭亡的直接原因,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诸侯之间的争斗越演越烈,最终形成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三国鼎立局面。
东汉的灭亡有其根深的历史原因,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的根基,是东汉灭亡的催化剂,为了镇压黄巾军起义,诸侯势力增强,直接威胁了东汉政权,因此我觉得黄巾起义虽说没有直接使东汉灭亡,但黄巾起义在东汉灭亡的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汉朝是因为张角的太平道而亡国吗?
汉灵帝建宁时期,钜鹿人张角因得于吉等人所传《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受到启发,创立了太平道。后经张角、张梁、张宝三兄弟以法术、咒语为人医病的名义传教,名声越来越大,最后信众高达数十万人,遍及青、徐、幽、冀、荆、等全国八大州。
史称"病者颇愈,百姓向之","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连接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张角见信徒越来越多,便对信众实行军事化管理,把信众按地域划分为三十六"方",大方一万多人,小方六七千人。张角自称"大贤良师",每方推一个领袖,直接听命于张角。
时机成熟后,张角与其弟张宝、张梁,分别改称"天公将军"、"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将宗教团体转变成了军事组织。
中平元年(184年),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号召太平道信徒集体起义,推翻腐败的东汉王朝。
起义者"皆著黄巾为标帜,时人谓黄巾"。黄巾从起义到最后被剿灭虽然只有十个月时间,但却"八州并发,焰炎绛天",很快席卷全国,严重动摇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大平道引发的黄巾起义严重动摇东汉王朝的国本,加速了东汉王朝走向衰亡,但却并不是造成东汉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
一般来讲,东汉王朝覆灭根本原因,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政治腐败。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建立东汉王朝,后历经明帝、章帝、和帝,分别开创了光武中兴 ,明章之治 ,永元之隆 三个盛世,东汉进入全盛时期。
东汉共有13个帝王,中后期10位全部是娃娃皇帝,平均年龄才8.7岁,最小的汉殇帝刘隆才出生3个月,病死的11帝,有2个被毒杀。
东汉哲学家王符说:“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娃娃皇帝当做不能执掌朝政,造成太后称制,外戚干政,专政20多年的跋扈将军梁冀就是这样出来的。
清代赵翼也评说道:
“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小皇帝成年后了亲政,又重用宦官打击外戚,再加上士族党争,形成了外戚、宦官、党人这三个集团的死循环,互相倾轧,使皇权旁落,朝政日益腐败。
特别是桓帝、汉灵帝在位时期,更是昏庸无道、横征暴敛、卖官鬻爵,朝政混乱不堪,帝国统治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感叹: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长期的朝廷内斗,导致国库空虚,中央对地方有控制力日渐虚弱,以至于爆发黄巾起义后,中央根本无力平叛,不得不利用地方势力。
二是豪强并立。东汉中后期,由于忙于内斗,朝政腐败松弛,外戚、宦官和士族为壮大自己的实力,纷纷染指地方,培植自己家族的势力。
历史学家余英时曾经评说:“为家族置产的思想,在当时甚为普遍”。土地兼并的出现,造成地方豪强势力逐渐坐大。他们不仅拥有自己的武装,更是大肆兼并土地,残酷压榨农民,大量的小资产阶级和农民沦为奴隶,阶级矛盾已经激化。
土地兼并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大量流民的产生,农民在多重残酷压榨下不堪重负,更引发社会动荡,为大平道发展信众创造了机会。
特别是黄巾起义后,灵帝急于镇压起义,接受太常刘焉的建议,改郡县制为州牧制,允许各州郡自行募兵,独立拥有地方军政大权,直接导致地方军阀拥兵自重。这就是所谓的“州任之重,自此而始”。
许多军阀凭借征剿黄巾,迅速坐大,并逐步开始与皇权对立,形成了独霸一方的诸侯。
许多地方强豪,也凭借私人武装,在黄巾起义后,形成了割据一方的独立势力。
灵帝火上浇油的这招,无异于饮鸩止渴,使得中央失去对地方的节制,地方势力更加强大,开始觊觎国家神器,直接开启了导致东汉覆灭的三国乱世。
三是天灾频发。据考证,东汉末年中原大地曾遇罕见的降温,导致淮河结冰,东海、东莱、琅琊等郡出现水井冻冰厚尺余的现象,渤海湾也有冰封记载。
在这种极端气候条件下,引发了全国大范围的旱灾和瘟疫,当时黄河南北灾情更是严重,"冀州尤甚","豫州饥民死者四五",以致出现"死相枕藉"、"民相食"的惨状。
史书记载,东汉末年全国性大瘟疫,也就是“伤寒”共爆发有10多次。
桓帝延熹九年,“今天垂异,地吐妖,人疠疫”。由于当时朝政腐败,陷入混乱之中,中央政权对地方掌控力减弱,国家没有能力统一指挥协调防疫,使得瘟疫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民众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大量死亡,有的地方甚至出现绝户的惨象。
曹植在《说疫气》中就写到:
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医圣张仲景曾悲痛的写道,其家族两百余口,也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瘟疫。就是在这个时候,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写成《伤寒杂病论》这部杰出著作。
旱灾和瘟疫的爆发,使百姓颗粒无收,死伤无数。在此背景下,张角的太平道,宣称可以符水方术为免费治病,甚得人心,由此得以迅速发展壮大。
所以从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东汉王朝覆灭,既有旱灾和瘟疫这样的天灾,更有政治腐败这样的人祸,天灾无法避免,政治腐败却引发地方坐大,国本动摇,最是根本。
而大平道引发的黄巾之乱,则只是加速东汉王朝覆亡的导火索和助推器,拉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
以另一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汉朝是因为张角的太平道而亡国吗?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外因和内因共同决定,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的原因
因此从辩证法角度分析:张角的黄巾军作乱虽然规模大,东汉的国土共一十三州,黄巾军起义席卷了八州,但它只是外因,是一个导火索,这个导火索加剧了东汉的灭亡。
东汉灭亡的内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统治者内部极度腐败,朝刚废驰,阶级矛盾已经激化。当时的皇帝贪图腐化,吃喝享乐,而且昏庸无道,宠幸佞臣,导致国库空虚,卖官鬻爵之风已相当盛行。
二是中央政府由于皇权衰落,被窦姓外戚集团和宦官轮流把持,导致制定的政策没有延续性。汉章帝死后,汉和帝刘肇十岁继位,窦太后临朝称制。东汉中后期太后称制、外戚干政,幼年继位的幼君多借助宦官才能亲政,史称戚宦之争,两大集团互相倾轧,为各自的集团政治服务。导致民不聊生,天下大乱。到后期有著名十常侍作乱等事件,都是有此原因爆发。
三是地方豪强林立,土地兼并严重。大量的小资产阶级和农民沦为奴隶。在张角的黄巾军起义爆发后,东汉朝廷已经无力去征剿,于是下了一道诏书,允许大汉所属的各州群自行招募军队,这等于是火上浇油。使得地方集团更加强大,并逐步开始与皇权对立,个别实力较强的野心家如董卓之类,开始觊觎国家神器。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不是张角的黄巾起义不是决定因素。
汉朝是因为张角的太平道而亡国吗?
张角的太平道和黄巾起义并没有使东汉灭亡,反而引起了中央对地方的重视。当时不仅仅有张角等人造反,在那个天下大乱的社会背景下,还有很多农民起义势力。即便没有张角,也会有李角,王角等人站出来造反。但是,黄巾起义使东汉朝廷给了地方更大的权力,为后来的三分天下创造了条件,可以说黄巾起义是东汉灭亡的一个催化剂。
东汉末年,朝局动荡,宦官和外戚专政,民不聊生。不仅如此,大旱灾使百姓颗粒无收,所以当时的百姓不得不反。旱灾和瘟疫的爆发,使当时的百姓死伤无数。张角就开始煽风点火,处处宣传太平道,免费为人看病,治好的就说那个人因为虔诚所以才能好,治不好的就说人家心不诚,所以救不活。在这样的背景下,张角凭借自己强大的洗脑能力,迅速拉拢起一个十几万信徒的“太平道”。他们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善良的百姓对此深信不疑,认为如今的东汉朝廷就是在作孽,只有张角才能消除人间疾苦。
公元184年3月5日,张角正式发动了“黄巾起义”。但是,这场准备不是很充分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只持续了十个月,就被镇压了,起义失败,张角也在战争中病死。三国时期一些名人,比如董卓和曹操等人,都参与了镇压黄巾起义的战争。
黄巾起义失败后,农民起义仍然不断爆发。因此,此时的东汉开始重视地方的稳定。但是,此时的汉灵帝并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改革,而是依靠武力镇压的方式使天下太平。他把一些刺史改成州牧,赋予他们更大的军权和政权。就这样,地方势力越来越强。一些大军阀开始慢慢崛起,他们也看不惯无能的朝廷,所以才有了后来的三分天下。
张角的太平道,被信徒们视作救命稻草,可见当时的百姓是多么可怜。统治者的无能,朝局的昏庸腐朽才是东汉灭亡的主要原因。这样的东汉,灭亡是必然的。
汉朝是因为张角的太平道而亡国吗?
汉朝的灭亡说到底是其自身的问题,张角的太平道和黄巾起义只是汉朝要灭亡的外在体现,而不是亡国原因。
中国的王朝更迭,前朝灭亡的征兆基本上就是外戚、阉竖、朋党、强藩、剿掳。在这五个征兆里面,除了剿掳应该是没有的,因为东汉是唯一一个在濒临灭亡的情况下还能吊打北方少数民族的王朝,甚至汉献帝脱离李傕郭汜的控制,从长安逃往洛阳的途中还曾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护卫。
另外强藩在黄巾起义之前应该来说基本上还没有多严重,除此之外的外戚、阉竖、朋党在东汉末年都是比较严重的,这也是东汉衰败灭亡的主要原因。我们接下来逐条分析一下东汉灭亡的原因。
第一、外戚干政东汉经过光武帝刘秀和汉明帝刘庄,从汉章帝刘炟开始任用外戚的先河。他死后,汉和帝十岁继位,窦太后临朝称制,依仗亲族,窦氏戚族开始专权。此后的皇帝大多是年幼登基,无法理政,都由太后临朝,太后都由外戚亲族掌权。
在东汉阉竖乱政是伴随外戚一起出现的。永元四年(公元92年)汉和帝刘肇联合宦官扫灭窦氏戚族。从此以后宦官成为东汉朝堂上的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特别是汉婴帝刘懿在位224天去世后,宦官孙程等合谋诛杀当时的外戚闫显兄弟,迎立第六个皇帝汉安帝的儿子刘保为帝,汉顺帝刘保也成为东汉第一个宦官拥立的皇帝。
从汉和帝开始,幼年登基的皇帝在长大后,夺回权力的方式都是通过联合阉竖。阉竖和外戚轮番掌权乱政,一直到汉灵帝时期。汉灵帝统治时期长期施行党锢和宦官政治,阉竖的势力空前强大。他们把持朝政、卖官鬻爵,土地兼并严重民不聊生,最终导致了黄巾起义的爆发。
建立东汉王朝的光武帝刘秀是南阳的豪族,因而开国功臣也多出身地方豪族。出于稳定政权的需要,刘秀不得不对地方豪族特别照顾,使得地方势力越来越强,尾大不掉。由于立国形势即如此,东汉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始终很微妙。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东汉中后期时,地方势力已经威胁到东汉皇权对地方的控制。
“党人名声”成为地方社会的绝对权威,超越皇权,成为地方社会的行为准则。世家大族在地方上不断兼并土地,在政治上与皇权对立,严重威胁中央统治,最终发生直接冲突,发生了两次“党锢之祸”。
可以说朋党之祸自光武帝开始便伴随着东汉朝廷,中间外戚和宦官轮番干政,他们三者相互斗争的同时都在地方上疯狂兼并土地,不顾百姓生死,这才导致了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
即便如此在黄巾起义爆发之后,汉灵帝仍然有能力组织军队和调派将领来剿灭叛乱,名义上天下都还是在皇帝掌控之中。
汉灵帝去世后,刘辩继位,何太后掌权,外戚何进为了与宦官十常侍政权,调董卓进京,但却被十常侍提前获知消息,何进被杀,史称“十常侍之乱”。董卓进京后把持朝政,铲除异己,地方上的刺史和太守联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从此开始,中央朝廷的权威逐渐丧失,朝廷刺史和太守成为实际上的割据势力,相互攻伐,争抢地盘。
直到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占据江东,刘备割据巴蜀。公元220年,汉献帝刘协被迫禅让,曹丕登基,东汉灭亡。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黄巾起义只是在东汉昏暗统治下,百姓无法生存而发起的反抗运动,是东汉濒临灭亡的外在表现,真正的灭亡原因不管是朋党、外戚、阉竖问题,都是来自于东汉统治阶层内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