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康熙要传位雍正,为何不提前安排却使雍正继位险象环生?

想传位雍正既不立他为太子,也不放出老十三,还不收拾老八,康熙的布局感觉真的很失败。

导语:

提前安排?看看太子胤礽的下场就知道了,其出生没多久就被康熙安排做了太子,而且是一做就是三十多年,最后胤礽的下场如何?还是逃脱不了被废的下场,如果康熙提前安排,一旦被八爷党发现康熙的太子人选是四阿哥胤禛,那么其下场估计比太子还惨。但根据剧中的剧情来看,其实康熙也并非完全没有对四阿哥胤禛的继位做出安排,从《雍正王朝》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康熙为了雍正的顺利继位还是做出了很多安排的。

不敢提早做出安排的原因因为废太子胤礽例子在前,致使康熙不敢提前安排雍正继位。

要说在康熙这么多儿子当中,谁最受宠,无疑要数其二皇子胤礽,也就是《雍正王朝》中的太子。因为太子生母是康熙最喜爱的孝诚仁皇后的原因,这使得胤礽一出生地位尊贵,不久后就被封为太子,早早确立了清王朝储君的位置。然而也就是过早的确立了太子人选,使得其他想要争夺皇位的皇子不断的对其栽赃陷害,不断的给他挖坑,可以说胤礽能够在三十多年中承受住众皇子的黑手而不被废,已经算是非常了不起了。然而即使如此,当了三十多年的太子,也最终还是躲不过八爷党的黑手,加上自己的愚蠢,最终不仅失宠,还导致被废,也是非常无奈了。

可以说如果胤礽能够早早当上皇帝,其也很有可能是一代明君,然而就是因为其当了太久的太子,使得其承受了太多的压力,最终反而当不了皇帝。而康熙也正是从废太子的事情中,深知如果在废太子之后过早的对外公示太子人选,或者过早的为继位者做出特别的安排,那么新太子人选无疑就会遭到八爷党以及其他皇子的打压和陷害,最终的结果很可能会跟太子一样,甚至会比太子更惨。这也是为何康熙没有早早的对雍正继位做出安排的主要原因,实则是对雍正的保护。

康熙做出的安排1康熙幽禁十三阿哥胤祥,就是为了其不卷入夺嫡之争受牵连,为以后雍正继位留下帮手。

在剧中康熙临终前就对雍正说,当年之所以将十三阿哥胤祥幽禁,主要还是为了保护它,让他卷入后来的夺嫡之争受到牵连。毕竟胤祥性子太直,太刚正不阿,容易惹事。而且其是众多皇子中,雍正唯一可以信任的阿哥,在军中有着巨大的威望,这样的人很容易会受到八爷党的针对,未来受到陷害是大概率的事情。毕竟扫除了十三阿哥胤祥,就相当于断了四阿哥胤禛的臂膀,这样的目标八爷党是不会放过的。

所以康熙幽禁十三阿哥胤祥就是为了保护他,为以后雍正继位留下得力帮手。如后来雍正一继位,就马上放出老十三出来掌管丰台大营就是如此,可以说如果没有之前康熙的先见之明保住了老十三,那么后来的雍正继位,老十三是否能够帮上忙还很难说。而如果没有老十三的帮忙雍正是很难继位的。

康熙的安排2留下张廷玉、马奇、隆科多等人辅佐雍正。

当初在康熙大寿的死鹰事件中,康熙就将张廷玉、马奇这些未来对雍正有帮助的能臣全部罢免,使得这些能臣受到牵连和迫害,为雍正留住了未来可以倚重的人才。还有隆科多,在康熙临终前的软硬兼施下,隆科多保证未来效忠四阿哥胤禛,才出现了后来雍正继位当晚,隆科多的准确站位拥护雍正的场面。

如果当时隆科多没有站位雍正,那么当时的雍正能否顺利继位也很难说,毕竟隆科多是九门提督,足以对局势的影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些都是康熙提前为雍正未来的继位安排的,可见康熙虽然没有明目张胆的公示太子是胤禛,但也确确实实的为雍正未来的继位做出了很多安排。

结语:

康熙之所以不敢过早的公示新太子人选是四阿哥胤禛,主要原因是为了保护他,不想他受到八爷党的陷害而重蹈废太子胤礽的覆辙。除此之外康熙也并非完全没有为雍正的继位做安排,十三阿哥胤祥的幽禁、康熙大寿中对张廷玉、马奇的罢免,对隆科多的恩威并施,都是康熙为雍正未来的继位做出的安排。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雍正王朝》中康熙要传位雍正,为何不提前安排却使雍正继位险象环生?

康熙帝布局失败?

你这个问题简直不要太搞笑了,康熙帝的权谋绝不在邬思道之下,下面我就来详细分析一下,康熙帝是如何布局,如何传位给雍正帝的!

在《雍正王朝》中,最精彩的片段莫过于九子夺嫡了,而夺嫡的最后一刻也是整个夺嫡的高潮。

老四胤禛之所以能顺利即位,除了自身的努力,以及身边谋士和武将的全力辅佐之外。还有对手的愚蠢,和队友的神助攻,当然,也少不了自己的皇阿玛康熙帝的全力支持。那么作为清朝史上最伟大的帝王,康熙帝做了哪些鲜为人知的安排,确保了老四胤禛的顺利即位?

为什么说康熙帝才是全剧谋略最深的人,比邬思道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

老四胤禛的顺利即位,离不开康熙帝的运筹帷幄,而这种部署,其实早在十年前就在安排了。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雍正王朝》,会发现,在雍正帝登基之前,该剧就说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太子胤礽怎么怎么愚蠢,怎么怎么被众兄弟算计,而康熙帝又是怎么怎么失望。第二件事就是老四胤禛怎么怎么隐忍,怎么怎么同样被众兄弟算计,以及怎么算计众兄弟,康熙帝怎么怎么对他信任等等。

而康熙帝呢也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怎么对太子胤礽进行引导和教育,并最终失望。第二件事就是怎么对老四胤禛进行引导和教育,并确保他顺利即位。

都说邬思道是全剧最聪明的人,也是运用谋略最强大之人,其实不然。邬思道的谋略是见不得阳光的,说难听点,都说小人之道,阴险狡诈。而康熙帝用权谋,一向是光明磊落,是见证在阳光之下,是帝王之道。

下面我们就从老四胤禛顺利即位过程中,邬思道的权谋和康熙帝的权谋进行一下对比,孰优孰劣一较便知!

邬思道的权谋,实际上只给一个人服务,那就是老四胤禛,而前期服务的目的是获取康熙帝的圣心,这个方面在追缴户部欠款的时候说得很明白:

“如果王爷您也不愿意接这个差事,那么皇上不是连一个愿意为他分忧的儿子都没有了吗?”

因为他的这种观点,甚至都影响到了佟国维,后来因为刑部冤案一事老八胤禩找到佟国维,佟国维给的解释是:

“八爷应该知道皇上那儿,不怕做错事就怕不做事。”

二、

邬思道后期服务老四胤禛的目的,就完全是夺位了,尤其是“死鹰事件”发生之后,老四胤禛自比李世民,以此来启发邬思道,而邬思道同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十三爷一旦出了牢狱,就算是传位给其他阿哥……”

这就是邬思道给老四胤禛定下的计谋,一旦大位没有传给老四胤禛,那么就起兵,鹿死谁手还不知呢。更重要的是,这场兵变,早在十年前,邬思道就已经在策划了:

“这还是当年我跟十三爷交往的时候,记下的一份名单。”

为什么要记下这份名单呢?

其实在火烧百官行述,以及邬思道派坎儿送太子书信给老八胤禩时,他们就决定牺牲坎儿,牺牲老十三胤祥了。正因为有了这种考虑,才会提前记下名单,不然的话,他们完全可以找老十三胤祥嘛。

甚至在李卫回京之时,邬思道还用坎儿的死警告他,要让他有自知之明。

其实邬思道的阴险并不仅仅表现在夺位之时,在最早的刑部冤案时,就因为主子没有采纳自己的意见,卷铺盖就要走人,哪里管冤案孤魂,哪里管天下苍生,哪里管江山社稷?而且他明知道让老八胤禩追查刑部冤案,会是什么后果,他关心的并不是案件本身,而是对谁有利。

甚至在雍正帝即位当晚,他还设下了五路人马,以此要挟雍正帝,达到全身而退的目的。即使半隐了,也不安生,为了自己能顺利全隐,不惜牺牲了年羹尧……

这个背后的逻辑,我之前的文章都讲过,这里就不重复分析了,总之邬思道的计谋,大都是见不得阳光的。

那么对老四胤禛能顺利即位,康熙帝的帝王之术,又是如何在阳光下开展的呢?

三、

该剧从一开始,到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康熙帝其实一直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引导太子胤礽走正路。

老四胤禛南方赈灾进展顺利,太子胤礽却背后说人家坏话,说他的行为不道德,康熙帝虽然厌恶,但是当着众人的面不好发作,只能用吃沙琪玛来转移了话题。

追缴户部欠款,康熙帝甚至都默许了太子胤礽卖官,还替几类难缠的人垫交欠款,可惜最终被太子胤礽坏事,康熙帝也无奈地叹气:

“这就是我大清将来的皇帝吗?”

再到刑部冤案,康熙帝也是跟张廷玉私下结案,选择相信太子,而去追查老八胤禩。甚至在鹿园碰到太子胤礽跟郑春华鬼混,他也选择了不进去……

但太子胤礽实在是扶不上墙,也让康熙帝明白,有这些兄弟在,太子胤礽不好过。

由于八大山庄被围事件,张廷玉指出太子手谕是假造的,康熙帝将计就计,以举荐新太子为由,想揪出幕后凶手。结果弄巧成拙,太子的威信一落千丈,连老十四胤禵都不惜在大殿前跟老十三胤祥干仗。

从这之后,即使太子胤礽被复立了,也不过是临时的挡箭牌,而康熙帝对老四胤禛的运筹帷幄也正式开始。

之所以,太子胤礽被二次复立,除了让他当挡箭牌以外,还在于康熙帝过于在乎自己的名声。他也不止一次问过张廷玉,如果自己把太子胤礽拿下,后人会怎么看自己。直到他设下计谋,太子胤礽孤注一掷起兵,这时候康熙帝说了这么一句话:

“那么列祖列宗在前,千秋史册在后,就都怨不得朕了。”

四、

为了让老四胤禛顺利即位,康熙帝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

第一步叫防守:

康熙帝为什么在举荐新太子一事上,突然就提拔了隆科多为九门提督?

除了隆科多自己聪明,采取举报六叔佟国维的方式夺得圣心之外,还跟康熙帝的慧眼识珠有关。隆科多一直混得不好,也没有哪个皇子会去跟他套近乎,甚至为了还户部欠款,自己把宝刀都当了。九门提督这个职位,才是守住皇位的关键,因为他只能效忠于皇上,康熙帝此举,就是保证自己的政令能顺利下达。

到了后来康熙帝病重的时候,隆科多还去找六叔问该怎么办,佟国维给的答复是听康熙帝的。康熙帝恩威并施,除了任命隆科多为顾命大臣之外,还给了张廷玉一份处死隆科多的圣旨,对隆科多进行监督。

第二步叫迷惑:

既然要使用迷惑谋略,那么首先就要分清谁才是被迷惑的人,而能选择出这个人才是大学问。

康熙帝用举荐新太子的手段,成功锁定了老八胤禩,再加上之前图里琛汇报的刑部冤案真相,康熙帝给老八胤禩定性为“其心可诛”!

那么他后面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迷惑老八胤禩而定,包括打压田文镜,圈禁老十三胤祥等。瓦解了老四胤禛的实力,给老八胤禩造成老四胤禛被打压的假象,转移注意力。

后来在死鹰事件上,更是不动声色,进一步迷惑老八胤禩,给他将传位给老十四胤禵的错觉。

五、

第三步叫瓦解:

所谓瓦解,就是从敌人内部入手,历代帝王使用该招数可谓屡试不爽,敌人还没打过来,自己内部就先乱了。

为了达到瓦解老八胤禩势力的目的,康熙帝明明被老十四胤禵气晕倒地,醒过来非但没有怪罪于他。反而把他的母亲乌雅氏封为皇贵妃,且把兵部的差使给了老十四胤禵。

更放出谁当大将军王谁就是未来储君的言论,任命老十四胤禵为大将军王,以此瓦解老八胤禩跟老十四胤禵的联盟。而且事实上,他确实也做到了,后来老十四胤禵不听从老八胤禩建议,老八胤禩又用死鹰调换了老十四胤禵的祝寿石。

八爷党严重的内耗,使得成员把炮火都对准了老十四胤禵,却忽略了真正的对手老四胤禛。

第四步叫合围:

合围,其实就是收网,等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那么康熙帝能做的就是静等死神的到来。但是在死神到来之前,他还需要做好必要的部署,以使老四胤禛能顺利即位。

老八胤禩和老四胤禛争夺点其实是丰台大营,但在康熙帝看来,最不会出问题的恰是丰台大营。后来邬思道命令张五哥拿着金牌令箭放出老十三胤祥,并去接管丰台大营,只不过是双保险。

如果康熙帝没有定好隆科多这颗棋子,试想一下,老十三胤祥怎么出的城门?丰台大营确实是老八胤禩的人成文运把管,如果隆科多九门戒严,一个纸片都传不到成文运的手中。

即使他想造反,可惜前面没有人领着他,下面没有人支持他,毕竟将士们的家属大都在京城待着呢。后来老八胤禩等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再想出门去指挥,已经晚了,一个图里琛就拦住了他们。

康熙帝的智谋就在这里,有人说,不是还有一个大将军王老十四胤禵吗?

他就是一个笑话,大家想一下在公司,谁说的话好使?

那还用问吗,肯定是决定你工资多少的人说话最好使!对于军队来讲,那就是决定你的军需和军饷的人,说话最好使。康熙帝是任命老十四胤禵任大将军王了,可是随带的还有年羹尧的川陕总督。粮草一断,军饷不供,老十四胤禵的大军是人,不是神,毫无回天之力。

所以,康熙帝传位老四胤禛的关键就在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隆科多,而其他人,都走偏了……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雍正王朝》中康熙要传位雍正,为何不提前安排却使雍正继位险象环生?

感谢作者邀请。

其实在康熙去世前,为雍正能顺利登基已经做了诸多安排。

《雍正王朝》中,康熙在临去世前,用尽了最后的力气,将后事安排妥当,为的就是雍正能够顺利登基。

先是免除了包括雍正在内的一众能员干吏的职务,为的让他们避免成为皇子之间的争斗的牺牲品,在新君顺利登基后能够成为肱股之臣,维持朝局稳定;之后又恩威并施的拿下了掌管九门的隆科多,让他坚定的站在自己和新君这一边,拥立新君登基,也解除了京城和皇宫防卫和控制权上的后顾之忧;最后,在临终前又将雍正召了过来,对他进行了交代和叮嘱,更为重要的是,除了远在西北的十四阿哥,将所有的阿哥都召集到了畅春园,这实际上就是将他们都临时性的是拘禁了起来,避免了皇子趁乱串联,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

由此可见,为了雍正能够顺利登基,康熙可谓是用心良苦,除了没有将十三爷放出来之外,康熙已经将能做的做到了最好。

康熙始终未将十三爷放出来,也是有着自己的打算和安排的。

首先,康熙这样做是对雍正的保护,也是对于十三爷的保护。

如果康熙提前将十三爷放了出来,那么原本扑朔迷离的夺嫡局面就会直接变得清晰明了,这个皇位不是四爷的,就会是十三爷的,而四爷,也就是雍正登基的可能性更是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这样就会使康熙之前为了保护继位人所作的全部努力付之东流。

毕竟这个时候,隆科多仅仅是暂时安稳住而已,丰台大营还是八爷党手中,更为关键的是,远在西北的十四爷更是掌管了朝廷的十万兵马,满朝的大臣也是支持八阿哥的人居多。在这样的局面下,一旦暴露,引发的将会是更为惨烈的竞争,甚至会发生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情况,到那时,不仅自己心中的继位人无法顺利登基,就连自己都很难得以善终。

因而,康熙到最后一刻,也没有将十三爷放出,这是对于雍正的保护,也是对于十三爷的保护。

康熙不放十三爷出来,让雍正独立面对,这也是康熙留给雍正的最后一道考题。

康熙这样做,也是要看看雍正如何破解当下的困难,调动自身及周围的力量,能够顺利登基,这也是对于雍正的考验,也是康熙留给雍正的最后一道考题。只有在这种情况下,雍正的皇位才能稳固牢靠,同时,可以从一开始,就在兄弟和大臣面前树立起极高的威信,保证皇权交接的顺利过渡。

而从另一方面讲,如果康熙将一切都安排妥当,在当时情况下对于雍正反而是不利的局面,毕竟雍正一向以“孤臣”自居,朝中势力单薄,如果这个时候雍正在此时就打破朝中势力分布,尽可能多的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力,一切按照康熙时的政治格局按部就班,那么登基之初统治必然是举步维艰,特别是在京城防务和京畿周边兵力的控制权上,只是雍正一定要稳定在自己手中的。

康熙把十三爷留着让雍正自己放出来,这样他们兄弟之间才能真正的坦诚相待,这是康熙帝王心术的体现。

康熙没有将十三爷放出来,而雍正放出十三爷也是颇费了一番苦心,而被放出来的十三爷马上就控制了丰台大营,带兵勤王护驾,确保了雍正能够顺利登基。

这样对于雍正而言,十三爷是自己主动通过努力放出来的,并且十三爷对自己登基有拥立之功,对于十三爷,毕将充满感激。对于十三爷而言,是被雍正放出来的,本就和雍正关系甚好,再加上这层关系,除了君臣之礼外,还会多一份的感恩戴德。

这样一来一往,就让雍正和十三爷关系更加的亲密,少的是怀疑,多的是相互的信任和支持,雍正能够依靠、重用十三爷,十三爷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也恰恰就是康熙帝王心术的体现。

康熙始终不处理八阿哥一众,也是从稳定政局的角度出发。

八爷党在朝中势力庞大,关系盘根错节且支持者众多,如果没有做周密细致的安排,很有可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引发朝局动荡。此时八爷党的另外一位重要成员——十四阿哥胤禵还在西北手握十万大军,一旦处理十四爷带兵回京,必然是兄弟阋墙,康熙自己也不能得到善终。更为重要的是,也是出于保护继位人的目的,康熙处理了八爷党一众,实际上就是明确的说明了要将大位传给雍正,这样对于康熙、对于即将继位的雍正也都是不利的。已经是风烛残年的康熙,是断然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并且,也是没有这个精力去做妥善的处理,他能做的只是尽自己的所能保证雍正顺利登基,剩下的事情就只能交给雍正了。

而作为一代“仁君”,康熙的“仁”也让他没有办法去轻易处理自己的孩子,所以才有了他与雍正的那句话“善待你的臣民,善待你的兄弟,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伤害他们。”

所以,康熙已经做了他能做的最好安排,至于不处理八阿哥,不放出十三爷,还是处于对雍正的保护,也是康熙帝王心术的体现,由此可见,康熙为了雍正能够顺利继位,也真的是用心良苦呀。

《雍正王朝》中康熙要传位雍正,为何不提前安排却使雍正继位险象环生?

一方面,他自己老了,不好掌控,一旦背气身亡,那就是更玄。自己其实最后安排的很好,客观来说没有险,一方面,张廷玉可以威望压制朝臣。隆科多至关重要,同时有把柄在张廷玉手里,是康熙的口谕。隆科多手握九门,这就是最大的胜算了,另外,丰台大营要是在老八手里,打过来的话估计隆科多抵挡不住,但是放出十三爷就几乎平了。其实康熙最后死时对雍正说的话,让十三当好雍正帮手,就是立即释放的意思。双重保障了。老八差点被锁拿了。

《雍正王朝》中康熙要传位雍正,为何不提前安排却使雍正继位险象环生?

诚谢悟空邀请:

早年,擒鳌拜、削三藩、驱逐噶尔丹、收复台湾的康熙同志还真不是一般的主,有人把他的历史地位提到与秦皇汉武相提并论的高度,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但其传位问题上弄得有点尴尬,也是事实。

说康熙传位雍正为什么不提前安排,个人认为,康熙有难言之隐。

众所周知,此前,康熙册立的太子是胤礽,胤礽哥自幼聪明伶俐,是勤奋读书的好学生,还精通礼仪,曾经主持的祭祀活动井然有序,颇受康熙待见;而且有文韬武略,有代理康熙处理政务的经历,显示了一定的治国才能和当皇帝的潜质,立他为太子,不负众望!

但当康熙消灭太子党核心人物索额图时,太子结党营私的罪行也进一步暴露了出来;此后康熙巡幸塞外期间: 刚满七岁的皇十八子胤祄患了急性病,康熙获悉后非常担忧,而太子无动于衷、置身事外;康熙巡幸途中生了病,诏令皇太子飞骑见驾,胤礽察看了憔悴的父皇病容后,没有半点忧伤;一道返回京城的途中,有一次太子夜晚靠近康熙的帐篷,从缝隙向里面窥探,这被康熙认为有“弑逆”的意思!

于是,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康熙怀着极度失望而无法䜣说的心情,坚决废掉了太子! 不成想一石击起千层浪,众皇子们为了太子的位置都不约而同地开始了勾心斗角,明争暗夺,结果弄得一地鸡毛!

权力熏心、心狠手辣的大皇子胤禔,志大才蔬、情商有限的八皇子胤禩,治军有方、有“大将军王”尊称的十四阿哥胤禵,先后粉墨登场,都使尽各种手段讨好康熙、笼络朝臣、拉帮结派、相互倾轧,但这些雕虫小技在政治家的康熙面前都苍白无力、破绽尽显、原形毕露,康熙认为他们都不是太子的上佳人选,结果,要么被囚禁至死,要么被果断地断绝了父子关系,要么率军去防守边关,远离了朝庭!

耄耋之年的老皇帝康熙同志被传位问题弄的身心交瘁、疲惫不堪,不得不遗诏传位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烨驾崩,遗诏:传位四皇子胤禛,气急败坏的诸位肯定不甘心啊,才有了以后的险象环生!

《雍正王朝》中康熙要传位雍正,为何不提前安排却使雍正继位险象环生?

这是因为无论是康熙立四阿哥胤禛为太子,或是放出十三子胤祥,还是收拾八阿哥胤祀,都会导致天下大乱,到那时康熙能否善终都不好说。更何况,康熙皇帝作为全剧中权术水平最高的仁君,他是希望让自己的儿子都能善终的,他不会把自己的儿子逼上绝路。

首先要认识到的是,在康熙晚年,实际上有实力竞争大位的是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祀和十四阿哥胤褆。三者各有优势,不分高下。四阿哥胤禛仅与被圈的十三爷交好,是真正意义上的孤臣,他没有自己的势力,但他最大的优势在于康熙有意将大位传给他。而八阿哥权倾朝野,党羽遍布,在三位竞争者中势力最大。连驻防京郊的丰台大营都被他牢牢掌握,发动一场政变可谓是易如反掌;但八阿哥被康熙所嫌弃,明面上拿到皇位最难。俗话说得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十四爷胤褆,手握十万雄兵,又屡屡受康熙重用,他是真正的进可攻退可守。

基于以上分析,就知道为什么康熙不能选择其他的方式来将皇位传给四爷胤禛,而是采用这种看似最不稳妥的传位方式。

假如康熙先将胤禛立为太子或释放出十三爷,这就意味着康熙即将将皇位传给胤禛。八爷九爷十爷在朝廷中利用强大的势力兴风作浪,十四爷则必然利用手握十万兵马清君侧。康熙得到的是登时的天下大乱,康熙已届风烛残年,朝臣们如何站队还未可知。如果这样演变下去,康熙难以善终,胤禛的皇位自然也坐不稳。即使康熙和胤禛赢了,那么八爷党和十四爷也难逃一死,这不是康熙这个做父亲的乐见的。

而如果没有正当理由就将八爷锁拿,九爷十爷叫起撞天屈,群臣推波助澜,十四爷清君侧,康熙的处境则更加危险。康熙作为本剧权术水平最高的人,他自然不会采取以上两种方法,无论从风险角度还是从父亲的角度。

康熙的传位方式,看似凶险,但每一步都是康熙看准了才走的。四爷胤禛看似凶险,实则稳如一条老狗。我们接下来就来看一下,康熙在去世之前做了哪些安排:

首先,在康熙皇帝大病之后,他罢黜了上书房大臣张廷玉、马齐的职位,仍留上书房行走。免去了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祀的一切差事。这就给人一种皇帝想将皇位传给十四爷的假象。但实际上,邬先生说的好,免去重臣职位,是怕他们不为新君所容。而免去四爷和八爷的差事,实际上是给群臣制造假象,以免群臣竞相攀附,拉帮结派。

其次,康熙恩威并施,拿下了九门提督隆科多。利用忠心耿耿绝不可能被收买的张廷玉,并对隆科多许以高官厚禄,稳稳的将九门拉在了四爷这一队。更重要的是,皇宫中的图里琛、耿索图两位侍卫首领,对康熙忠心耿耿,皇宫卫队自然也站在了四爷这边。这也是为何图里琛会在雍正朝屡次被重用,被委以调查诺敏,免去年羹尧的重任。

最后,是最为神来之笔的。那就是在康熙驾崩之夜,康熙令隆科多护送所有的阿哥进宫,这就隔断了八爷和外部势力通风报信的可能。所有阿哥进宫后,皇宫卫队在图里琛手中,京城防卫力量在隆科多手里。康熙驾崩后,九阿哥曾经想去丰台调兵,却被图里琛拦截。

其实,在八爷他们进宫后,一切就已经胜负已定。十三爷神兵天降,只不过是加速了八爷一党投降的时间罢了。

以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