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雍正是怎样的?
1735年,雍正驾崩享年58岁。乾隆问母亲熹贵妃:“百年后合葬吗?”母亲脱口而出:“不必了!他没有心。”
乾隆是个孝顺的皇帝。
他见母亲不愿和父亲合葬,便着手为母亲修建单独的陵寝,即泰东陵。
这是清朝最标准的皇后陵,也是一座没有附随皇帝的陵寝。
在古人心中,能和皇帝合葬,那是莫大的殊荣,为何熹贵妃想也不想就拒绝了呢?
熹贵妃,是《甄嬛传》中甄嬛的人物原型。
在历史上,她并非雍正最爱的女人,而雍正最爱的女人,是年妃,也就是年羹尧的妹妹。
年妃在世时,雍正虽然妻妾成群,但只让她一个接一个地生孩子。
为了表达荣宠,雍正给年妃所生的3子1女,都取了最特殊的名字。
当时,弘时、弘盼、弘历等都是“弘”字辈,但年妃的孩子全部用的是“福”字,比如福宜、福惠、福沛,只可惜这些孩子都夭折了。
没有一个女人能接受丈夫偏爱另一个女人。
或许,这才是熹贵妃不愿和雍正合葬的真正原因吧。
不仅宠爱年妃,雍正还非常宠爱她的哥哥年羹尧。
年羹尧在西北平叛时,雍正就给他下旨,上面赫然写着:“甚想你,实在不知道怎么疼你!”
他还主动派去侍奉自己多年的侍卫,专门在年大将军底下听差,让他过一过“皇帝的干瘾”。
年羹尧说他手腕不舒服,雍正就温声细语地问候“甚想你”“不知该如何疼你”,直接在奏折中就表达了“爱意”。
南方官员给雍正进贡荔枝,雍正马上就想到了远在西北方的年羹尧,八百里加急走官道送了过去。
当年,唐玄宗为让杨贵妃开心,不惜“一骑红尘妃子笑”。
如今,雍正把这种帝王之宠,都给了一个男人。
年羹尧那毫无建树的儿子,被封为一等子;孩子全部夭折的妹妹,也破例成了贵妃。
但当年羹尧公然向官员索要财物,在大西北学起了皇帝的“传膳”“翻牌子”。
雍正震怒之下,就可以毫不留情用大逆、欺君、僭越等处置了年羹尧。
任凭年羹尧写信哀求,他都不为所动。
年羹尧的父亲、儿子全部被牵连。
曾经的宠爱有多深,如今的处置就有多绝情。
这样的年羹尧,恃宠而骄,或许咎由自取,但何尝又不是雍正惯出来的呢?
而雍正从“惯着”到“处置”,始终都只秉持了一个原则:皇权与朝政,谁也不可撼动。
这就是历史上最真实的雍正。
历史上真实的雍正,或许真的是熹贵妃眼中,那个“没有心”的男人。
在他当皇帝十三年的生涯中,朝政大事占据了他95%以上的精力,其余的亲情、爱情、生活等全部加起来也不到5%。
而这仅剩的5%,绝大多数都给了年妃和年羹尧。
回到问题本身。
如果想要想了解历史上真实的雍正,我们还得从他的朝政入手。
世人都知道“康乾圣世”,一个康熙,一个乾隆,他们都在位60来年,共同缔造了一个蓬勃向上的盛世。
可是,真实的“康乾圣世”之所以能够延续,很大的功劳在于雍正。
他夹在康熙和乾隆之上,虽然只在位13年,却真正做到了“浓缩就是精华”。
康熙晚年时,国家基本已经是个烂摊子局面,腐败奢靡成风。
从一个曹寅,就可以窥见一二。
曹寅是康熙奶妈的儿子,因为康熙顾念恩情,让曹寅当了肥差苏州织造、江宁织造。康熙的六次南巡,四次都住在了曹家,所耗费的御用物质早已经超过了百万两。
而曹家,还远远不是贪腐奢靡最严重。整个朝廷的风气,可见一斑。
另外,还有准噶尔的虎视眈眈、国家经济的衰退……
这些弊病,全部都一股脑扔给了雍正。
所以,当了皇帝之后的雍正,不得不当个劳模皇帝,充分展现自己的治国之才。
他是一个勤奋皇帝,兢兢业业全年无休
《甄嬛传》中,太后、皇后翻看敬事房记档,经常会发现,雍正一个月就去后宫三四次。当时,不少网友直呼惊讶,雍正怎么会放着这么多美人,自己在前朝受苦呢?
可真实的历史却是,雍正忙起来的时候,一个月都不见得会去一次。
按照雍正的作息时间,一天平均的工作时间是在十八九个小时,比我们现在的996还要恐怖好几倍。
从现存的资料来看,雍正一朝一共发现了3.5万件汉文朱批奏折,6000多件满文朱批奏折。每件奏折上都密密麻麻写满了字,有的甚至还有一千多字。
平均下来,每天他都要拿毛笔手写好几千字。
而看奏折,还只是他日常工作中的很小一部分。
每次,有臣子见他劳累太过,劝他休息。可雍正却说:
“朕每日办理政务,日朝至暮,精神倍出,身体从不困乏,倘稍闲片刻,便觉体中不舒畅。朕之勤于政事,实出于衷心之自然,非勉强为之也。”
他最信任的十三王爷,也和他是同款劳模,也是每天白天在宫里干、府里干,回家后还要在书房干。
史学家孟森评价雍正,是罕见的勤政皇帝,几乎无人能比:
“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取自《明清史讲义》)
他是一个严明皇帝,一上台就得罪人
雍正对自己狠,对别人也狠,他的眼里容不得沙子。
康熙,是出了名的宽容仁善,而雍正刚好相反。他对官员的恶习非常痛恨,腐败贪污、假公济私之人该杀,尸位素餐、毫无建树之人也该革职。
雍正登基的第一个春节,他的致辞不是歌舞升平、举国欢庆,而是告诫官员们要谨守本分、洁己惠民。
《清世宗实录》:“此封疆大臣,以总督为最重也。总督地控两省,权兼文武,必使将吏协和,军民绥辑,乃为称职……国家首重吏治……固邦本者在吏治!”
“如或罔念民瘼、恣意贪婪,或朘削肥家,或滥刑逞虐,或借刻以为清,或恃才而多事,或谄媚上司以贪位,或任纵胥吏以扰民,或徇私逞欲,以上亏国帑,王章具在,岂尔贷欤?”
这种半告诫、半威胁式的发言,既是一种预告,预告他接下来澄清吏治的动作,也是一种警示,一朝天子一朝臣,你们在康熙时期玩的那些把戏,赶紧收手。
这样的雍正,自然一上台就得罪了不少人,以前九龙夺嫡时期的老臣、地方作威作福的官员,大家敢怒却不敢直言,只能悄悄传雍正的“暴虐”“残酷”,甚至是“杀父夺位”……
雍正任用的大部分官员,在后人看来,都是“酷吏”,尤其以田文镜为典型代表。
可是,正是这些“酷吏”的存在,让雍正解决了康熙王朝留下的贪腐成风、结党营私、各自为政,实实在在地让官员们做到了惠民利民,安心当个纯臣干实事。
而年羹尧,也正是在雍正对吏治的澄清中,一朝起一朝灭。
他是一个创新皇帝,多项改革解决弊病雍正还是一个非常爱革新的皇帝,既然旧制度不好,那咱们就改。
摊丁入亩,改变过去按照人丁、地亩征税的标准,直接将赋税摊到田亩上。如此一来,地主要交的税是最多的,能够很大程度减少无地穷苦百姓的税费。
火耗归公,明确官府收取赋税时的“火耗率”,坚决不允许他们多收,并且还要求上层拨款贴补下级官员。
以往,都是州县一级在征税时,故意夸大损耗,向百姓们多收。多收上来的钱,都用来贿赂上级了。这一次,雍正一改,控制火耗率,如果州县一级有缺口,由朝廷往下放款。
原来的从下到上的“贿赂”,变成了现在从上到下的“养廉”。
官绅一体当差,官绅阶级和普通士大夫一样,都必须当差服役,防止阶级分化太严重。
无疑,雍正的这些行为,肯定触动了传统贵族和官员们的利益,但是对于大清朝而言,这确确实实解决了现实的社会矛盾。
康熙晚年的凋敝民生,也开始活跃、富裕起来,国库也不断充盈。
幸运的是,雍正还是一个非常简朴的皇帝,不喜奢华、也没有大兴土木,更没有像父亲康熙一样游江南。
《啸亭杂录》:宪皇在位十三载,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之娱。余尝闻内务府司员观豫言,查旧案档,雍正中惟特造风、云、雷、雨四神祠,以备祈祷雨旸外,初无特建一离宫别馆以供游赏。
要说雍正唯一浪费钱的地方,那可能就是他崇尚道教,迷恋丹药吧。为了炼丹,他还特别写了一首诗。
《烧丹》:“铅砂和药物,松柏绕云坛。炉运阴阳火,功兼内外丹。”
但是,又转念一想,哪个皇帝没有爱好呢。雍正这个炼丹的爱好,也算不上什么花钱,毕竟那点朱砂又能值几个钱。
1735年,在位十三年的雍正去世了,享年58岁。
这个寿命,算不上英年早逝,但也绝对不是长寿。我估计,这和他日夜操劳有很大关系。
他死后,留下了一个富裕、干净的王朝给乾隆。
乾隆没有兄弟的危胁,没有官员腐败的困境,更没有社会危困的局面,安安心心开始了享受,南巡游历、任用溜须拍马的和珅、大兴土木……
写在最后很多人喜欢抓着雍正的母子失和、继位之谜、幽禁兄弟做文章,宣传雍正的薄情寡恩。
可有一句话说得好,未受他人苦,轻易不要做评价。
他是一个走过九龙夺嫡、九死一生的帝王,怎么可能和普通人的情感完全一样?
更何况,关于他的很多传言,还都是谜团,根本无法证实。
但可以证实的是,他有无条件信任的亲情,只是给了最值得的十三弟;他有治理天下的能力,能当好皇帝,撑起“康乾圣世”就是证据。
话到此处,你还想要追问他的秘闻么?
如果你是熹贵妃,你愿意和这样的丈夫合葬吗?欢迎留言。
关注我,把旧时光的故事讲给你听。
历史上真实的雍正是怎样的?
雍正是一个勤政、有魄力、有能力的帝王,在位13年,他把康熙爷留下的烂摊子收拾地干干净净,也给乾隆皇帝弘历留下了丰厚的基础。雍正承先启后,是康雍乾盛世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雍正人生中有两条重要准则,一是“朝乾夕惕”,一是“以勤先天下”,雍正的一生都在始终如一的坚守这两条准则。
首先是勤政。雍正“以勤先天下”,意思是要用自己的勤奋给天下人做出榜样。在位期间,雍正每天只休息4到5个小时。一年之中,雍正几乎全年无休,只有生日、年三十等少数几天才会给自己放一天假。
二是能力强、有魄力。雍正建立密折制度,允许各级官吏给皇帝直接上奏,畅通了帝国上下的沟通渠道,有效防止欺君罔上,从而巩固了皇权;设立军机处,作为皇帝决策的最高秘书机构,架空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同样加强了皇权;推行改土归流,收回西藏土司们的行政特权,改为由朝廷直接任命当地官员,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政令的畅通无阻;颁布摊丁入亩制度,推广“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减轻了广大平民百姓的纳税负担。使赋税制度更加合理;建立秘密立储制度,即将事先拟好的传位诏书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只有在皇帝驾崩后才能打开并宣告继承人,这一制度使得清朝后世再也没出现过类似康熙晚年的太子之争。
三是施政严厉。康熙临终前对雍正说:“我就是因为对下面太纵容,才使得官僚系统贪腐问题严重、国家机器效率低下。我选择你作为继任的皇帝,就是看重你行事风格严厉。因为只有采取严厉措施、整肃朝纲,才能使大清帝国重回正常轨道“。这段话深刻的揭示了雍正皇帝的行事特点,就是严厉。他刚刚登基,就开始清理国库,追讨欠款,并且宣布就算是当年康熙爷宽宥的人,到了他这里,也不能豁免,否则一律抄家处理。追缴到自己的弟弟即康熙十二子胤裪,因为无法还清欠款,当即下旨要抄家变卖家产。连一向与雍正交好的老十三来讲情,也被严厉斥责“尔若不能清查,朕必另遣大臣;若大臣再不能查,朕必亲自查出!”。由此可见雍正行事风格之雷厉风行和无情。
四是生活简朴。雍正一生简单而节俭,没有像他老爸康熙和儿子乾隆那么铺张浪费,没有像他们一样南巡,劳民伤财。他也没有大兴土木,修建离宫别苑,没有后宫佳丽三千。
五是政绩显著。雍正在位的十三年间,百姓安居乐业。雍正末年,国库存银由康熙末年的七百万两,增至5000多万两。可以说,雍正积攒的家底,是乾隆盛世的重要基础。另外,雍正也使出霹雳手段惩治贪官。他在位期间,政治清明,能臣干吏辈出。
雍正的缺点当然,除了优点,雍正肯定也是由缺点,毕竟人无完人。雍正最大的污点就是大搞文字狱,制造了许多抄家灭族大案,吕留良案就是其代表。给吕留良定罪时,虽然吕留良本人已经死了。但雍正依然将其挫骨扬灰,并满门抄斩。据说雍正的死就跟这个案件有关。传说吕家有一个小姑娘吕四娘逃过了此劫,从此勤学武功,立志报仇。雍正十三年,吕四娘潜入宫中,刺杀了雍正,并割下了雍正的头颅。因此,雍正的陵墓中是没有头的。这个传说的真假还有待进一步地验证。
总结“朝乾夕惕”是雍正的人生准则,意思是早上自强不息,晚上小心谨慎,雍正一生都践行着这个准则。正因为如此,他才能由如此的做为和成就。
历史上真实的雍正是怎样的?
这里就讲一面吧,雍正的个人生活。
雍正留给后世勤政的形象,那个人生活呢?有人认为雍正在生活上也是继承了其父康熙的朴素作风。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
相比康熙,雍正时期的圆明园比康熙时的畅春园要奢华,清西陵也比清东陵规模更宏大。用品和爱好也值得推敲。
一、象牙做的席子
象牙席,就是把象牙切割成丝,由工匠编织成席。因为象牙本身的特性,制作成的席子弹性和光泽都非常好,仅夏季使用。《清世宗实录》记载,广东方面官员有上供过。乾隆五年,也得上贡象牙席三张。
解放后清理故宫文物时,在一堆杂物里发现草帘裹着的象牙席,依然完好如初。
二、鼻烟壶
鼻烟壶,不仅用于吸鼻咽,它还是一种精美的工艺品,尤其内画已成为一种传承的技艺。后来鼻烟壶用于吸鼻咽的功能慢慢被忽略,大多被收藏,上层贵族用于把玩,交际用。
雍正登基九个月,已命怡亲王胤祥督制鼻烟壶17件。雍正帝可谓鼻烟壶的大玩家,此后每年都会订制有详细要求的鼻烟壶,甚至收罗康熙年间有名的鼻烟壶。
做端阳节各色玻璃鼻烟壶六十个,俱配铜镀金盖、象牙匙,于五月初三日做得。
这是雍正十二年下旨,一次做60个鼻烟壶,用于端阳节,同时配上金盖,象牙匙,应该是用于赏赐臣工。
所以雍正乾隆年间,鼻烟壶在官场和民间都非常盛行。
三、圆明园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之后被赐给还是雍亲王居住。康熙年间的圆明园占地约在600亩,没有雕廊画栋的精致,它是对明朝留下的旧园修葺扩建,位于畅春园附近。
畅春园是康熙离宫别院,每年有一半时间会居住在里面,设计简朴,没有精美的雕琢,这也很符合冬天只穿普通貂皮的康熙风格。
作为赐给四阿哥的宅园,肯定不会规格超过畅春园。所以圆明园一举成为“园中之园”是由于雍乾两朝的扩建。雍正时期圆明园占地达3200亩,到乾隆时期5200亩。圆明园的修建耗费巨大,不言而喻。
四、《十二美人图》又叫《胤禛美人图》
十二美人,并非雍正的后妃,而且身穿汉服的女子。她们生态各异,有沉思,有观鸟,有缝衣,观竹、观雪,品茶,赏菊等。卷幅长184厘米,与真人大小无异。
雍正十年,派人从圆明园取下,藏于紫禁城,也免遭八国联军毒手。
五、新建陵寝—清西陵
清朝皇帝两大陵墓群,清东陵和清西陵,清东陵始建于顺治,清西陵由雍正创建。两陵相距约300公里。
雍正确实有特立独行特点,他执政时期,没有去规模达8400亩的避暑山庄,没有用康熙的畅春园,不住乾清宫而是住养心殿,从雍正之后的皇帝寝宫都设在养心殿。
对去世后的陵寝,雍正也是选择新建,没有跟随父亲、祖父于清东陵。雍正的泰陵在规制上超过了康熙的景陵和顺治的孝陵。
雍正处处都想与父亲康熙有所不同,相比之下,乾隆对皇祖康熙感情表达得十分浓烈。他让太后居畅春园,经常去避暑山庄,模仿皇祖六下江南,执政60年,不敢超过皇祖61年。
六、热衷炼丹药
历史上追求长生不老的帝王不少,雍正也是其中之一,还是亲王的时候就表现出对炼丹的痴迷。有诗《炼丹》为证,其中写道:炉运阴阳火,功兼内外丹。光芒冲斗辉,灵异卫龙蟠。
怡亲王胤祥44岁去世,英年早逝,更使雍正渴望长生不老之法。
竭力代朕访求之。不必预存疑难之怀,便荐非人、朕亦不怪也。
雍正下旨各省督抚留心可修养性命之人。第一个做出响应的便是时任浙江总督李卫,他推荐一个叫谢鹏的人,据说此人“脉理明白、方剂稳当”,李卫还曾派人到武夷山寻找得道高人,结果并没有找到。
雍正的另一个宠臣田文镜推荐了据说会奇术的道士贾文儒。各地官员努力寻求推荐“高人”。
炼丹开炉十分讲究,雍正选择位于圆明园东南方位的秀清村作为基地,经常与官员讨论求仙问道的情况。
丹药的成份有:金砂、铅汞、硫汞等,雍正曾十分推崇金丹派南宗祖师张伯端,把他封为‘大慈圆通禅仙紫阳真人’,为其建道观。雍正四年后,雍正经常吃一种叫“既济丹”的丹药。
钦安殿专门给道士们活动,宫内的太和殿、乾清宫等主要宫殿都安放有道神符板,雍正给道士们的起居也安排得非常妥当。
值得注意的是雍正帝在圆明园暴毙的12天前,大约有200斤黑铅运入圆明园。
雍正十三年八月初九日,圆明园二所用牛舌头黑铅200斤。
黑铅是炼丹原料之一,也是有毒的金属,服食过量可使人致死。所以雍正死因有丹药中毒一说。
巧合的是雍正赐给田文镜丹药后,次月,田文镜就去世了。
关于求仙问丹,康熙帝是什么态度呢?他是非常不相信这些,还曾谕诸皇子:人之有生必有死。如朱子之言,天地循环之理,如昼如夜。可见当时的四阿哥胤禛并没有听进去。
凡炼丹修养长生及师巫自谓知前者,皆妄诞不足信,但可欺愚民而已。
正史和他人记录(比如当时外国传教士),都曾写道康熙饮食清淡节约,也是他的养生之道,亲征之际,军粮紧张时,与士兵一样,一天只吃一顿。
饮食衣着方面,也有记录康熙的衣服用料类似普通人的。也有说雍正是简朴、朴素的皇帝,但是除了这些词语,很少有具体描写如何的朴素。
写在最后
根据朝鲜史料记载,晚年的雍正帝沉迷女色,病入膏肓。
总体看,相比康熙,无论是政绩还是个人修养方面,雍正帝都没有太突出的方面。
这些史料呈现的雍正个人生活,很接近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并没有展现出一个帝王较高的自我约束力。
欢迎大家讨论~
历史上真实的雍正是怎样的?
关于历史上真实的雍正皇帝,其他优质作者都一一回答了。
今天只想说一下雍正皇帝对待自己妃子们的态度。
雍正对待自己的女人并非凉薄寡恩,他一生都喜欢着年妃,对皇后和其他妃子也没为难过,都一视同仁。
雍正皇帝的一生可谓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然而他的后宫婚事生活与其政治斗争经历相比就平淡逊色一大截了,《甄嬛传》算不得雍正皇帝的真正后宫故事。
之所以雍正皇帝后宫一片安宁,这也许是他一门心思大搞改革和有几位得力的后妃有关系。
雍正皇帝一生只娶了八位后妃,远比不上康熙皇帝、乾隆皇帝,这对于一个高高在上的大清盛世皇帝来说,可以说是“不近女色”了。
实际上,雍正皇帝这个人在历史上的评价也是如此:权欲旺盛,其他欲望寡淡。
当年康熙皇帝在位的时候,雍正皇帝就是众多成年皇子中娶妻纳妾最少的一个,据史料记载只有一妻一妾,那就是那拉氏和李氏。
这种情况可能与雍正皇帝信佛有很大的关系。
雍正皇帝还是四皇子的时候,在藩邸就非常喜欢读佛典,并摘录了一本《悦心集》,将他喜爱的一些佛家言论汇编起来,时常拿出来进行品鉴,其中有一首无名氏的《醒世歌》,里面有这样的内容:
“南来北往走西东,看得浮生总是空。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杳杳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来来往往有何功。
田也空,地也空,换了多少主人翁。
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大藏经》中空是色,《般若经》中色是空。
……到头辛苦一场空。
……从头仔细思量看,便是南柯一梦中。”
一个汲汲于权力争斗、大搞改革的人,却偏爱读什么“看得浮生总是空”、“到头辛苦一场空”“便是南柯一梦中”等诗句,着实是一种自我解嘲。
许多研究雍正皇帝的学者也都认为他是以信佛作为争夺储位的掩护。
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但纵观雍正皇帝这一生,尤其是他极度矛盾的自疑和自责心理,如果说他是假信徒,也实在是冤枉他了,尤其是他一辈子几乎没干过什么比较著名的风流事,特别是相对于他的祖父、父亲和他的儿子来说,若不是笃心佛家,恐怕是很难办到的。
顺治皇帝曾经取过法号“痴道人”,雍正皇帝也自视为“野僧”,并写了一首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谁道空门最上乘,谩言白日可飞升。
垂裳宇内一闲客,不衲人间个野僧。”
总的来说,雍正皇帝自诩自己是个一脚在佛家里、一脚在俗世间的“野僧”。
像这样一位半俗半僧的皇帝,自然在私人欲望上有些收敛,就像南朝的梁武帝萧衍,也是由于佞佛而整肃后宫,结果多年无子。
但是雍正皇帝不像萧衍那样拜佛拜到发疯的程度,他对于自己的江山看的尤其重要,所以他不仅生了十个儿子,而且还大搞改革,整肃朝纲,使得清朝国力更上一层楼,更是设立军机处和创建秘密立储制度,解决了军权和立储问题,所以没有出现“侯景之乱”的事情。
雍正皇帝对待自己的妃子,不但不像《甄嬛传》里面那样性情凉薄,反而是在历代清朝皇帝里面最好的。
他对待自己的八位后妃可以算得上一视同仁,地位平等,皇后那拉氏是费扬古之女,是康熙皇帝在世的时候指配为婚的,但在雍正九年病逝。
李氏为雍正生了三子一女,也没有过什么“专房之宠”,只是因为她侍奉雍正皇帝的时间最长。
钮祜禄氏生下弘历,也就是后来继位的乾隆皇帝,在民间的史话里引出一段公案,说雍正缺少子嗣,将海宁陈世信阁老之子抱进府内云云。
其实,雍正皇帝的子嗣还算比较兴旺,完全没必要生前指定一位抱养的孩子为储位之君,于情于理,均属无稽之谈,何况还要让汉人的孩子去替满人坐江山,这有点不合情理,无须细辨。
如果在这八位后妃中要分出高低,说哪一位更受雍正皇帝的宠爱,那么年羹尧的妹妹年氏似乎多分了一些恩宠。
年氏在雍正藩邸的时候就受封为侧妃,雍正皇帝即位后直接被册封为贵妃,在后宫的地位仅次于中宫那拉氏皇后。
年氏先后生养三子一女,但只有一个儿子活了下来,也就是皇八子福惠,其余都没有活到成年。
年氏病危的时候,雍正皇帝很是伤心,说:“年氏秉性柔嘉,持躬淑慎,朕在藩邸时,事朕克尽敬慎,在皇后前小心恭谨。….朕即位后,贵妃于皇考、皇妣大事悉皆尽心力疾尽礼,实能赞襄内政。“
也就是年氏并不像《甄嬛传》里面的年妃那样,妒忌皇后,大闹后宫,针对甄嬛和其他后妃,而是一位对丈夫贤淑温柔,对皇后恭敬有加,还能帮助皇后管理好后宫一切事务,让丈夫没有后顾之忧。
所以早在年氏患病前一年,雍正皇帝已经下定决心惩治年羹尧,但碍于年氏的脸面,所以一直隐忍未发,而年氏病逝后不到一个月,年羹尧也被赐死。
对于雍正皇帝这种意志坚定、性格刚毅、权谋无双、心狠手辣的皇帝来说,后妃无法干政,也无法影响朝政,甚至连枕边风都无法对雍正皇帝起作用,只有年氏能使他投鼠忌器,足见他与年氏的情分不同一般。
而且雍正皇帝也就杀死了年羹尧和几个儿子,对其他年家成员也并未赶尽杀绝。
所以雍正皇帝的真实形象还算不错,当然仅对于自己的女人,对待兄弟们,对待臣子们还是很残忍的。
历史上真实的雍正是怎样的?
大家看到这个标题会想到什么内容呢?哈哈,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来自清朝的雍正皇帝。提起来雍正皇帝啊,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九子夺嫡。但是,在历史里面记载雍正是一个勤奋的皇帝,雍正皇帝有多勤奋你都不敢想。雍正他每天就只休息4个小时,在古代就是2个时辰。雍正一年就给自己放3天假期,绝对是不会给自己多放假的。雍正绝对是清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勤奋的皇帝之一了。
大家都知道康乾盛世,其实雍正是最关键的一环。雍正皇帝当上皇帝以后就没有出过北京城,大家再想想他的儿子乾隆6次下江南。雍正皇帝在位13年,在他去世的头2天就算是身体再不舒服,他仍然是在处理政务。雍正皇帝用他的勤勉践行了自己亲笔写下的承诺。那么,雍正皇帝的承诺是什么呢?在勤政亲贤的匾额下面,他引用了战国时期思想家慎子的两句话。这两句话就是,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在他的儿子乾隆皇帝继位以后,在这块匾额的下面写下了屏文。自勉要做一个像父亲那样勤政的一个皇帝,乾隆皇帝就是把雍正皇帝给他留下的家底给败光了。
在康熙突然病逝的时候九子夺嫡,最后就是四阿哥胤禛赢得了胜利,当上了皇帝。而雍正之所以能够成为九子夺嫡最后的赢家,这功劳是离不开两个人的。一个就是舅舅隆科多,一个就是大将军年羹尧了。身为大将军的年羹尧,他就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年羹尧他还带着清军去平息了青海,立下来很多的战功。年羹尧的名字,让西锤那边的人都是十分的害怕。然后,年羹尧就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就变得目中无人。因为年羹尧觉得自己立下来这么多的战功,很厉害嘛。然后,年庚就开始慢慢的没有分寸。
康熙帝架崩后,雍正继位,胤祀处处掣肘雍正,甚至抬出八旗的各旗旗主老王爷,妄图推翻雍正,这在大清王朝时,实属大逆不道之举,灭九族的,若无雍正的勤勉与积累,哪来的康乾盛世中的乾隆盛朝?年羹尧做出了许多超越本分的事情,但是有哪个皇帝是会容得着这么张狂人存在呢?就是因为这样,年羹尧最终家破人亡。年羹尧在去京城的路上,竟然命令都统范世杰等一帮子人朝着他进行跪拜。等快到京城的时候,就让很多人去城墙跟面前去跪着迎接他
历史上真实的雍正是怎样的?
历史上的雍正,在《雍正王朝》播出之前,所有的评价无论是时人笔记、还是民间传说,可以说都是负面的。用“谤满天下”来形容,可谓一点都不夸张。
但是在“谤满”的很多细节里,也可以看出雍正的情商不高,直线型思维的人。做事耿直且铁腕,对于自己宠幸的人,可以不顾一切地支持;对于得罪自己的人,哪怕亲兄弟,都可以大骂其塞斯黑、阿其那;也可以为了朝政,批个折子,都洋洋洒洒几百字,自己忙得一天只休息4个小时,一年就自己生日休息一天;也可以为了身体,相信道士进贡的丹药,而花大把银子去卖买碳。
这种性格别说放在那个年代那个位子,就是放到现在普通人身上,人缘也好不到哪去。所以雍正遭恶评是肯定的。
一本《大义觉迷录》牵扯出多少皇家宫闱秘闻。从康熙暴死,是否与雍正那碗参汤有关;到乌雅氏如何拒绝皇太后尊号;伙同隆科多如何篡改遗诏;如何逼死兄弟,等等。这些其实都在攻击他得位不正。
的确在康熙晚年,树欲静而风不止,两废胤礽导致九子夺嫡,场面混乱,各种矛盾突出。雍正即位的确让那个很多人出乎意料。
关键是耿直的雍正,一点就着。有人传了,自己就要去回忆,就要对当时传世留流言一条条驳斥,然后亲自编纂成书,刊印若干份,甚至要求每个地方图书馆必须馆藏。在雍正看来我驳斥了,回应了,昭告天下了。这算是公关成功了吧?
结果恰恰相反,老百姓的逻辑是,你心里没鬼,你解释个啥?本来普通老百姓哪有机会听到这些宫闱秘闻?更何况大清朝得国多正似的 ,雍正在民间普通老百姓那里有多少基础似的。
而丹药过量导致雍正的暴毙,也成了民间故事的很好发挥的逻辑。吕四娘复仇,血滴子,雍正尸体无头,等等。
而《雍正王朝》之所以成功地将雍正塑造为一个“铁腕的改革之君”的正面形象。在于抓住了雍正朝符合时代背景的几个重要的“功绩”。
雍正“三大改革”——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从而塑造了雍正为了天下,几乎得罪了所有人,但是却改变了积弊丛生的康熙晚年乱局,留下来丰厚家底,给康乾盛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实际上“摊丁入亩”是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的延续,解决的不是单纯某朝的问题,而是整个封建税法制度的改革,把人头税纳入了田赋。也有史学家认为,正是因为这一道政策导致了人中国人口的暴增。
“火耗归公”彻底改变了从明朝以来的地方官员们工资外收入不受朝廷控制的局面。可想而知其推广难度有多大,雍正最终以“养廉银”的方式来代替“火耗银”,只能变相地增加了朝廷对地方官员的收入的切实把控,而钱却没省得下来。
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从清朝入关以后就已经开始了,并非从雍正朝才开始的。没一点特权当士绅还有什么意义?所以基本上这种得罪士绅阶层的政策很快也就无疾而终了。
康熙晚年究竟留下多少银子?绝不是800万两。雍正留下的也不是7,000万两。翻开清朝的历年的户部收入档案,其实。康熙晚年到雍正初年,因为西北用兵,耗银比较多而已,但远没有到伤筋动骨的地步。
但是《雍正王朝》还是相当成功与隽永的。它虽然建基于小说,以一种颠覆传统人云亦云评述的方式来重新定义雍正。而彻底塑造了雍正的正面的不畏强权,不畏人言的改革之君的形象,恰恰成了百姓心中最好的雍正形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