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已经衰落的情况下,后主高纬为何一定要处死领军大将兰陵王?

因为兰陵王不好美色。高纬的父亲曾给兰陵王送了20个女人,但兰陵王只挑了1个。高纬:连女人都不要,必有坏心思。

兰陵王高长恭,是我国4大美男之一。

他长相柔美、酷似女人,却是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

然而,他的结局却让人非常惋惜。

在北齐衰落的情况下,作为军中唯一的栋梁,他却被皇帝高纬赐了一杯毒酒。

在影视剧中,北齐皇帝高湛,利用兰陵王的优秀,来磨练太子高纬,搞得高纬终日惶惶不安,然后杀父夺位。

在这个过程中,兰陵王立下赫赫战功,声望越来越高。

高纬很害怕,而他的妃子,对兰陵王爱而不得,因爱生恨,便用几句枕边风,让丈夫给这位北齐战神赐了一杯毒酒。

一代战神,就这样死于女人的算计、君王的猜忌之中。

而在真实的历史上,高纬最宠爱的女人,确实是冯淑妃,玉体横陈的典故,便来源于这个女人。而兰陵王,也的确死于一杯毒酒。

只不过,真实的历史中,兰陵王的死因和经历,比影视剧还要曲折许多。

艺术源自生活,兰陵王的曲折人生告诉我们,别和笨人来往

兰陵王,本名高长恭。

他是北齐神武帝高欢的孙子,文襄帝高澄的第四个儿子,从血缘关系来看,他是高纬的堂哥。

年少时,高长恭并不受重视,只是零零散散地当着地方官。

高湛继位后,高长恭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带兵打仗,并且名声大震,逐渐成为北齐的战神,军队中的核心人物。

公元563年,高长恭在击退突厥的战争中,名声大震。

公元564年,邙山之战,高长恭带着500名骑兵冲进北周军队的包围圈,救下了被围困的金墉城。北周军队丢盔弃甲,放弃营帐逃窜。

这一战,是高长恭创造的奇迹,战士们为了歌颂他的战绩,自发创作了《兰陵王入阵曲》

此后,高长恭几乎成为了与斛律光并列的北齐核心将领。

他成了常胜将军,无论是面对北周还是突厥,只要高长恭在,基本上稳操胜券。

而因为军功不断,高长恭也接连晋封,被册封为大司马、太保、巨鹿郡公、长乐郡公、乐平郡公、高阳郡公……

然而,高湛越喜欢高长恭,太子高纬就越慌张。

他忍不住担心,父皇如此宠幸堂兄,未来是不是要把皇位传给他?

按理说,皇位传给太子是天经地义,但北齐皇位的传承,实在是太混乱了,兄终弟及、父死堂侄继承的先例也不是没有。

因此,高纬对高长恭的忌惮,也不能称之为“被害妄想症”。

而让高纬对高长恭恨之入骨的,其实是一件小事。

北齐皇室的私生活都比较乱,但高长恭是个例外。

他的府上,只有一个王妃,连妾室都没有。

一次,皇帝高湛认为他的府上太冷清,便直接让人给他送去了20个小妾。

高长恭挑了很久,最后,左思右想,留下了1个,其他都送了回去。

他是真的不喜欢女色,只是,皇帝赏赐了20个女人,他若是一个都不要,全部送回去,会显得很傲慢,所以,他才勉强收了1个。

《北齐书·卷十一·列传第三》武成赏其功,命贾护为买妾二十人,唯受其一。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

岂料,这件事在高纬眼中,就成了“韬光养晦”的代名词。

他认为,高长恭居然连女人都不要,肯定是有更大的图谋。

公元565年,皇帝高湛主动退位,当了太上皇。他把皇位传给儿子高纬,而当上皇帝后的高纬,在小人的挑唆下,对高长恭越来越忌惮。

公元572年,高纬听信谗言,认为大将斛律光有谋反之心,设计把斛律光引入宫杀死。

此后,他昭告天下,斛律光谋反,将斛律光全家满门抄斩。

《北齐书》:顷之,光至,引入凉风堂,刘桃枝自后拉而杀之,时年五十八。于是下诏称光谋反,今已伏法,其余家口并不须问。寻而发诏,尽灭其族。

斛律光死后,高长恭就成了北齐唯一能打胜仗的将领。

按理说,他应该被当成神一样供奉起来。

毕竟,此时的北齐,内忧外患,北周还虎视眈眈,筹谋着什么时候吞并了北齐。

但皇帝高纬却在这个节骨眼上,直接派人给高长恭送去了一杯毒酒。

高长恭看着毒酒,心中悲愤:“我对国家如此忠心,从未辜负皇帝,居然要赏赐我毒酒!”

《北齐书·卷十一·列传第三》: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饮以毒药。长恭谓妃郑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

但他是忠诚的,并没有抗命。

他嘱咐好身后事,烧掉一堆欠条,然后坦然赴死。

而他选择赴死时,之前留下的小妾不知所踪,身边只有正妻郑妃相伴。

北齐战神,就这样死在了自己人手上,实在令人唏嘘。

不过,抛开感情因素和国家存亡的危机,高纬杀掉兰陵王,也不算没有理由。

其一,兰陵王具有继位可能性,现实地威胁到了皇位。

北齐一共就延续了20多年,中间换了五六个皇帝,其中父死子继的很少,多得是兄弟继承皇位、叔叔抢侄子皇位的事情。

皇位更替规则非常不稳定,而高纬又没什么能力,陷入恐慌之中也在所难免。

兰陵王高长恭,具备纯正的皇室血脉,他要当皇帝完全可行,并没有其他朝代那么大的阻力。

和高纬相比,兰陵王为人谦逊、军功赫赫,在邙山之战后,就成了战士们心中的战神,在军中可谓一呼百应。

在这种状况下,就算高纬手中握有兵符,将士们也未必会听从他的调遣。

功高盖主,怀璧其罪。

这样的高长恭,在其他朝代也很难得到善终,更不要提混乱的北齐了。

其二,天降异象,民间传言是明主未归位,期待兰陵王继位

古人非常相信天象之说,王朝更替、皇帝之间的更替每每都会天降异象,皇帝不仁、难当大任也会有异象出现。

公元565年,高湛退位当太上皇,就是因为有慧星出现,为了迎合天象之说。

然而,退位后,异象并没有消失。

在接下来的两三年里,类似的异象时有发生。

《隋书》:四年(公元568年)六月,彗星见东井。占曰:“大乱,国易政。”七月,字星见房心,白如粉絮,大如斗,东行。……(武平)三年(公元572年)十二月辛丑(十二月初十),日食岁星。占曰:“有亡国。”

因为这些异象,民间纷纷传言,这是明主还没有归位。

这种传言无疑是在宣告:高纬不是明主,高长恭才是明主。

一个同时具备天象、民心、军功、身份的高长恭,怎么可能让高纬放心。

高纬要想牢牢坐稳皇位,就一定会杀了高长恭,哪怕这个选择很愚蠢,但他本身就是个没什么能力的人。

其三,兰陵王独爱汉文化,与北齐的宠臣们格格不入。

北齐上层的掌权人士,分为鲜卑化汉人鲜卑诸胡

高家是鲜卑化汉人原本是汉人,但因为长期与鲜卑人杂居,在生活习惯上向鲜卑族靠近了,只是依然还保留了汉人的部分习惯。

鲜卑诸胡,虽然也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从内心抵制汉文化的。

在这样一群人中,高长恭显得格外异类。

他虽然武功很高,却对文学艺术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尤其是汉文化。

他喜欢结交文人,吟诗作对,还喜欢汉文化中的诸多娱乐活动,比如投壶。

《颜氏家训》卷第七《杂艺第十九》:投壶之礼,近世愈精,至邺以来,亦见广宁、兰陵诸王,有此校具。

就连在婚姻方面,兰陵王的王妃,也是北方汉人的一等门阀荥阳郑氏。

这样的兰陵王,太过清高,与北齐的上层官员明显格格不入

这种“不合群”的后果就是,他在北齐上层几乎不会有可真心结交的朋友。

像陆令萱等谄媚小人,为了向高纬示好,会陷害兰陵王,时不时吹点邪风。而一般的官员为了自保,也不会帮着兰陵王说话。

也正是因此,高长恭在看到高纬给自己送毒药时,半点想要解释的心都没有。

因为,不管他怎么解释,都不会有人帮他说一句话,而高纬也不会听。

其四,高纬是个无能皇帝,分不清楚轻重缓急。

混乱的北齐,说实话,没几个皇帝是正常的。

他们要么要么荒淫无道,要么残虐嗜杀。

就拿高湛来说,他安于享乐,在个人生活上非常荒淫奢侈,在哥哥高演死后,直接逼迫嫂子李祖娥当自己的女人,还让嫂子为自己生下了女儿。

但高湛在北齐皇帝中,还算不错的,至少他还有君王的度量,能够让文武百官都发挥作用。

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高湛懂得利用联姻笼络武将,多次和段氏、斛律家族联姻。

可是高纬这个人,继承了父亲的荒淫,为了冯淑妃不顾朝政、不理会军事,甚至还玩上了比“烽火戏诸侯”更过火的事情。

他带着冯淑妃去前线,冯淑妃梳妆打扮不来,高湛就让将士们等着不许开战,硬生生贻误战机。

而在朝政大事上,高纬完全没有手腕,不能令朝臣臣服,也不懂得御人,感觉自己控制不住了就直接杀,全然不顾北齐的生死存亡。

斛律光、高长恭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他处死的。

其实,高长恭一直明白自己的功高震主,也懂得他过于清高会给自己引来祸患。

他也做了很多自保的工作。

比如,为了让皇帝可以打消顾虑,高长恭曾经主动贪污,自爆缺点。

《北齐书》:其属尉相愿谓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

但是,高长恭的自保,高湛是聪明人,能心领神会。

可高纬却无法明白其中的玄机。

到了后期,高长恭只能菜采取更加消极的办法来自保,即有病不医治,想要把自己的身体拖垮,好让高纬放心。

可即便这样,兰陵王也没有逃过一杯毒酒的宿命。

真可谓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而高纬赐死兰陵王后,还美滋滋用他之前自爆的“贪墨”,给他加了一重污点。

说真的,如果我是兰陵王,还讲什么君臣之道,直接取而代之。

因为一个想要你命的人,不会因为你的步步退让而有所收敛。

相反,他只会沾沾自喜,认为你是个好捏的柿子,然后变本加厉,得寸进尺。

面对危险最有效的办法,不是逃避,而是干掉危险本身。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北齐已经衰落的情况下,后主高纬为何一定要处死领军大将兰陵王?

北齐高纬继位后,虽然政局不稳,但有堂兄弟兰陵王高长恭替他出生入死,保家卫国,国家还算稳定。

高长恭是北齐宗室最优秀代表,他不仅生得“貌柔心壮,音容兼美”,还骁勇善战,很有谋略。

(高长恭剧照)

说到他天下无双的好姿容,就让他非常烦恼,为什么呢?

原来他每次冲锋陷阵,敌人看到他的好姿容,都不忍心杀他。

不过在古代打仗,大将出战,没有震慑力,在气势上便输了几分。

毕竟先声夺人往往能占据主动权,所以高长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私人订制了一张狰狞的面具。每逢出战,就戴在脸上。敌军看他面目“狰狞”,因此对他不敢轻视。

都说北齐王朝是禽兽王朝,说的是高氏家族几代皇帝都残暴凶狠,荒淫无道。

但高长恭却是个另类。在史书上,他没有继承父辈们的暴虐,他对手下的将士都非常体恤。每次得到赏赐,都和大家分享。哪怕就是一瓜两枣,他也要与大家同享,再加上他又能征善战,因此将士对他非常信服,他在军中的威望更是无人可比。

高长恭虽是高家的小王子,但他并不因身份显赫而端架子。

有一次,高长恭入朝参拜。结果,等他出宫时,发现他的随从都已经散。于是,他便自己走回王府,也没有因此责罚那些随从。

有个叫阳士深的行参军,曾弹劾他贪赃的罪行。后来阳士深被调入他的军中,每天惶恐不已,唯恐遭到他的打击报复。

高长恭知道后,为了让阳士深安心打仗,于是寻了他一个小小的不是,对他稍稍惩戒了一下。这样一个惩戒出来,阳士深就知道高长恭对他打击的程度,因而也就不怕了。

(高长恭剧照)

除此外,高长恭还不好女色。

有一次,高长恭大胜而归。武成帝大喜之下,赏了他20名美貌动人的小妾。

高长恭本来一个也不想留,但出于礼节,再说毕竟是皇帝所赐,不能驳了皇帝的面子,所以他就留下一个小妾,其他的他都委婉地拒绝了。

对于钱财,高长恭也颇不在意。他临死前,手中还有别人欠他一千金的欠条,然而他并没有让家人去索要债务,反而一把火把那些欠条烧了个精光。

所以,在北齐禽兽王朝中,完美无暇的高长恭,就如一朵出污泥而不染的白莲花。

高长恭历任两朝皇帝,一任是武成帝高湛;另一任则是高湛的儿子高纬。

高湛继位后,高长恭被封为兰陵王,并因战功累次升迁至并州刺史。

公元564年,北周大臣宇文邕发兵攻打北齐的洛阳。

由于大兵压境,北齐洛阳眼见就要失陷,武成帝命高长恭和大将军斛律光等人率军前往驰援。

当时,敌众我寡,北齐军士气低迷,不敢前行。

高长恭见状,便带了500精兵在前面冒死突围,由于他勇猛无敌,很快便突破了北周的包围圈,直抵金墉城门下。

由于高长恭带着面具,城中的北齐军也不能确认他究竟是不是敌军伪装。直到他取下头上的面具后,城中的北齐军一片欢呼,立刻垂下云梯,并派弓箭手保护他及他的部将们登上城楼。

在他的指挥下,北齐军士气大涨,再加上斛律光等人从北周军后方进攻,双方前后夹击,很快就打得北周军溃散而逃。

(高湛剧照)

这一战,高长恭名声大振,将士们特意编排了威武雄壮的《兰陵王入阵曲》。大家且歌且舞,讴歌他不畏生死的大无畏精神。

次年,武成帝为了能尽情享乐,将帝位禅让给了高纬。他做了几年太上皇后,便因纵酒过度去世了。

高纬在位初期,由于高长恭屡立战功,因此对他封赏不断,官职更是不断升迁。让他先后担任大司马和太保等重要职务。另外,由于战功显赫,他被封为巨鹿郡公、长乐郡公、乐平郡公、高阳郡公等。

有一次,高长恭凯旋归来,高纬好奇地问他,你这样孤身入敌阵,不怕死吗?

高长恭听后,认为高纬是关心他,所以感动之余,恭顺地回答说,国事即家事,在战场上是想不了这么多的。

本来这话没毛病,但高纬居然因此夜不能寐了。

原来,高纬在高长恭的面前,内心里比较自卑,他不仅生得没有高长恭好,还言语迟钝,能力也极为平庸。

正因如此,说他不妒忌高长恭,那绝对是假话。

再加上高长恭手握兵权,朝中大臣又多与他交好,这种种的情况,让高纬不由得越想越怕。

于是,高纬对高长恭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拐弯。

聪明的高长恭怎么不明白这个中原因呢?

为了让高纬对他不起疑心,高长恭便开始大收贿赂。

(高纬剧照)

他的亲信相愿见状,大惑不解,于是问他已经位高权重,何至于还要收受财物,做自污身价的事情呢?

这一问,高长恭竟痛哭失声,却只是不答。

相愿立刻明白了高长恭的苦衷,长叹一口气,并说,本来皇帝就怕你功高震主,你这样做不是留下罪名,授人以把柄吗?

高长恭于是问相愿,他该怎么只才能躲避灾祸。

相愿建议他推说有病,提前退休,将手中的权力都交给皇帝,从此再也不要过问军政事务。

高长恭本想听从相愿的计策,可是他本就年壮,再加上敌寇四起,国家动乱,他哪里又真能放得下呢!

所以,逢有战事,高长恭还是当仁不让率领军队出征。由于他威名在外,敌人并不敢侵入北齐。

但是,高纬本就昏庸无道,成天对朝事不闻不问,只会沉迷于酒色之中,并不认为少一个高长恭对他的王朝有什么损害。

他虽对国事毫无兴趣,但他却把帝位看得极为重要,所以不久,他便让使者给高长恭送去了一杯毒酒。

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

高长恭一片忠君爱国,却换来一杯毒酒,再想到斛律光亦死于莫须有的罪名,高长恭不由潸然泪下。

尽管他的王妃郑氏建议他向高纬求情,也许能挽回一命,但他深知高纬为人,与其像斛律光那般被小人所杀,不如自己体面而死,所以他悲壮地举起毒酒,一饮而尽。

高长恭死后,北齐的军事支柱也就随之坍塌。宇文邕大喜之余,率军横扫北齐,北齐随之覆灭。高纬的皇帝之位不仅不保,连性命最后也交待在宇文邕的手中了。

(参考史料:《北齐书》《北史》)

北齐已经衰落的情况下,后主高纬为何一定要处死领军大将兰陵王?

谢谢邀请。

兰陵王,中国古代的另类偶像,他的传奇经历和悲剧人生不仅让他当代拥趸遍布,后世更吸粉无数。下面根据题意简要分析一下他的悲剧成因。

一、“禽兽王朝”中的另类

中国历代政权中,仅仅享国27年的北齐很是出名。不过遗憾的是,它却是以“禽兽”闻名——短短27年,却历六帝(其他朝代一个帝王的执政年限就不止于此),谋篡、兄弟相残、叔侄互杀、禅让丑剧逐次上演,所谓道德、羞耻和这个奇葩国度毫不相干。

兰陵王,名肃,字长恭,高澄第四子,生卒年不详,成长经历不详,武功谋略不详,我们只知道,他是一个绝世美男。《北齐书》载其“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兰陵忠武王墓志》则连声赞叹,惊为天人:“王应含宝之粹气,体连譬之英精,风调开爽,器彩韶澈,譬兹尔不跨,玄指而扬荣,若彼高鸿,摩天霄而远翥。”

可能是因为被当时的几代皇帝所忌,他的经历尤其是功绩不显,但是,他却凭借仅有的一次战役华丽现身,并惊艳了世人。

公元563年,北周兵困洛阳,北齐名将段韶率军营救,两军大战于邙山。兰陵王高长恭独领五百铁甲骑兵闯过周兵连营,杀到洛阳城下,但却陷入了周兵的重围。北齐骑兵连连向城中求救,但守兵却难分敌友,不敢开城门出救。

这时,传奇的一幕出现。

只见兰陵王将头盔和面具摘下,一张盛世美颜呈现在众人眼前——我相信,那一刻,兰陵王肯定不像刺面的狄青,而像极了风陵渡口的杨过——迎接他的是城头的一片欢呼。北齐兵威复振,弓弩手万箭齐发,高长恭回马一枪,周军大败,洛阳围解。

非常之人必行非常之事。随后的入城式又被记载了下来,军中有精通声乐的即兴谱写了一曲军乐,全体将士载歌载舞,拥兰陵王入城,这就是著名的《兰陵王入阵曲》。据说唐代李世民《秦王破阵乐》即受其启发所创。

兰陵王一战成名,但也把自己推到了浊世的浪尖上。中国有句俗话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经济学上有个概念叫“劣币驱逐良币”,在北齐这样一个环境中,奸佞小人会如鱼得水,而忠正之士则肯定会遭受排挤。兰陵王即属于后者。

二、丑陋的政治斗争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政治斗争,这种环境与兰陵王这种木讷随和的性格却是格格不入。

(一)功高震主。功高的皇族更震主,功高而且极具名望的皇族则直接让在位者心惊胆战。北齐自高洋以后,除了仅当了一年皇帝的高演外,剩余的几个都能力低下却心肠狠毒,对高长恭、斛律光这样的能臣干将,他们一方面需要其冲锋陷阵,另一方面却又怕他们威胁皇位。这里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由于邙山一战惊心动魄,事后高纬曾关切高长恭:“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高长恭胸中磊落,答道:“家事亲切,不觉遂然。”令他想不到的是,这句话犯忌了——自古只有帝王可以以国为家,以国事为家事,你高长恭说这话什么意思?此时,高纬杀心已动。高欢的老婆、也就是高长恭的奶奶娄昭君曾给过他一个中肯的评价——因忠获罪——不幸一语成谶。

(二)同僚相妒。权力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排他性,同时,朝堂之上讲究“一个萝卜一个坑”,也就是“有你没我,有我没他”。高长恭在邙山之战以及随后的定阳之战中的耀眼表现,不仅让高纬极为忌惮,也让一班同僚大为眼红。像邙山之战后高长恭怕引起猜忌,就采用贪污受贿的方式进行“自污”,结果接着就被一个叫阳士深给举报了,罢官。

(三)胡、汉之争。从高欢开始,鲜卑贵族和汉族士人的矛盾就从来没有调合过。对此,高欢实行的是“和稀泥”:两边安抚又两边敲打,凭借着个人威望让双方暂时相安无事。高欢之后,天平逐渐向鲜卑倾斜——这很正常,政权就在人家手里。高纬时期,双方展开拉锯,先是斛律光被陷害至死,汉人祖珽掌权。接着以陆令萱为首的鲜卑贵族反扑,祖珽被贬——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祖珽一贯交好的高长恭因此受到牵连。

三、不靠谱的高纬

胡亥为什么信“鹿”为“马”?

刘贺为什么二十多天干了一千多件坏事?

桓、灵二帝为什么卖官赚钱?

萧宝卷为什么在皇宫里面开菜市场?

……

因为他们没家教,脑子缺弦,天生不靠谱。

凑巧的是,高纬同样也是历史上数得着的不靠谱。

事例一:杀斛律光自毁长城。斛律光是中国历史上数得着的“战神”级的人物,才兼文武,公忠体国,一直是北周的噩梦。而且累世纯臣,满门富贵,是不折不扣的国之栋梁,却因为小人的几句谗言就被缢杀了。北周武帝闻听竟高兴地大赦天下。后来攻破北齐的时候还感叹道:此人若在,朕岂能至邺!

事例二:无愁天子。北齐当时面临的威胁除了北周外,还有南方的陈国。陈宣帝当国的时候励精图治,北上争雄,并尽下淮南之地。刚刚接到战报时,高纬还表现地忧心忡忡。结果其宠臣穆提婆劝道:人生苦短,天天行乐还有可能赶不上生命的流逝,怎么能把时间浪费在忧愁上呢?高纬一听大为认同,一头扎进深宫玩了起来。而且怕不过瘾,还专门谱写了一首《无愁曲》来配合玩耍,因此得了“无愁天子”的称号。

事例三:再猎一围。“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著戎衣。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李商隐的《北齐二首》其实包含了高纬两件不靠谱的事:北周攻破平阳,威胁晋阳,正在打猎的冯小怜被打扰了雅兴,要求高纬“再猎一围”方可出征;北齐军反攻平阳,破城在即,结果却因为等冯小怜化妆而贻误战机。

遇到这么一个活宝帝王,是国之不幸,也是能人志士的不幸,再加上皇权专制体制下的“愚忠”更加重了这一悲剧。

兰陵王之死,体制之殇!

北齐已经衰落的情况下,后主高纬为何一定要处死领军大将兰陵王?

573年五月,后主高纬遣使者徐之范送毒酒给高长恭,高长恭对他的王妃郑氏说:“我对国家如此忠心,怎么会因为背叛皇帝而要赐我毒酒?”郑氏回答说:“为什么不当面去跟皇帝解释清楚呢?”高长恭说:“皇帝不会再见我啦!”于是饮毒酒而死。

由于兰陵王在历史记载和今天的影视文学作品中,均是非常正面的形象,更因为他武力爆表战功卓著,形象俊朗性格优雅,所以尽管是生在乱世的鲜卑化汉人,兰陵王依然受到后世不断的追捧和喜爱。当然兰陵王的战功和个性,包括他的外形,对得起这份追捧和喜爱,是名副其实的正面向上的历史人物。

也正因为如此,高纬将其毒杀,一方面更凸显高纬此人作为北齐皇帝的荒诞,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兰陵王的悲情色彩,让人们更加喜爱他。

高纬杀高长恭,与北齐衰落与否并没有关系。

北齐传到高纬手里的时候,高纬并不知道或者不愿知道他的帝国已经衰落。在他的眼里他的帝国依然是那个爷爷高欢奠基的强大国家,他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自己的帝国已经衰落,他以为高家的江山千秋万代。事实上很多皇帝一方面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起来自欺欺人,另一方面在臣下和宵小的歌功颂德中歌舞升平,真正能客观清楚看到自己国家走向的少之又少。

高纬就是两者兼具的昏君,他一方面自欺欺人歌舞升平,另一方面重用宠信高阿那肱、穆提婆等曲意逢迎的奸佞之人。

这样看来高纬杀高长恭是很正常的帝王思想,假使他知道这样的行为是自毁长城导致北齐被北周灭亡,估计他也不会干这样的蠢事。

可惜他不会知道。

所以真正杀高长恭唯一的原因只有四个字“功高震主”。

高长恭不仅是功高,而且是位也高。这里先说功高再说位高。

高长恭最为人熟知的功劳是邙山之战中的金墉解围。

当时的皇帝还是高纬他爹、高长恭他叔武成帝高湛,高长恭也不是主帅,当时北齐军队带队的是大将军斛律光和并州刺史段韶。

564年,北周围困北齐重镇洛阳。高湛派兰陵王与并州刺史段韶、大将军斛律光前往救援。兰陵王带领500骑兵冲进北周包围圈突围到金墉城下,城上士兵以为是敌军来了,纷纷骚动起来。

直到兰陵王摘下面具向城上大喊:我是兰陵王高长恭,来解救金墉保卫洛阳,请大家不要惊慌。城上士兵这才开始放箭保护兰陵王入城。兰陵王最终带领士兵协助主将打退敌军守住洛阳。士兵们为歌颂他而即兴表演的战场歌舞,即知名的《兰陵王入阵曲》。

第二个战例是定阳之战,当时的主帅是段韶。但战争期间段韶生病,之后在同年去世,可以推测这是高长恭作为准主将完成的战争。

571年,段韶领军包围定阳城,因北周汾州刺史杨敷坚守而未能攻克。段韶加紧进攻并屠杀外城百姓。

当时段韶生病,他交代高长恭说:“定阳城三面环水,贼寇如果要突围,一定会选择无水的东南面。应当挑选精兵专门防守这条道路。”

高长恭便派一千多名壮士埋伏在东南涧口。后来因城中粮尽杨敷果然率领士兵乘夜从东南突围,被高长恭的伏兵截击全部被俘。

再来说说位高的情况。位高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地位高,二是官位高

因为高长恭的父亲高澄是高欢嫡长子,所以高长恭是高欢的嫡孙。北齐的皇位本来是高长恭家的,可是高澄在准备篡位前夜被降卒兰京所杀。高澄死的时候还只有二十九岁,他也是高家兄弟中相对比较正常的一位。

高澄的死对北齐其实是个损失,殊为可惜,但对高澄之死更觉得可惜的一定是兰陵王兄弟。

所以从血统来说,理论上高长恭是可以觊觎皇位的,甚至假使他抢夺皇位,对于北齐老臣来说血统更纯正。

从官位来说,邙山之战后高长恭被叔叔封为尚书令,后来历任司州、青州、瀛州地方长官。 570年七月初三日录尚书事。第二年为大司马第三年为太保,此时一直是他的领路人兼实习教师的丞相段韶已经去世,高长恭基本就是继承了段韶的政治地位。

位极人臣的同时,也接近被猜忌甚至最后的死亡。

高长恭并不是第一个被高纬杀死的大将,也不是被高纬杀死的职位最高战功最大的将领。

他先杀的是自己的同母弟琅邪王高俨,高俨勇武过人颇有胆气。初封东平王,在父亲高湛当皇帝时历任开府、侍中、中书监、京畿大都督、领军将军、御史中丞、司徒、大将军、录尚书事、大司马。看看这些头衔,真正的权倾朝野。高纬即位后改封琅琊王。

571年,高俨联合侍中冯子琮发动政变,诛杀权臣和士开,从而得罪兄长高纬,被迫躲藏在母后宫中。九月被高纬以狩猎为名诱出,在大明宫为御前侍卫刘桃枝所杀,时年十四岁,追封为楚恭哀帝。四个遗腹子出生后全部被幽禁而死。

第二个所杀位高权重的是丞相斛律光。斛律光字明月,因此又叫斛律明月,最初出仕时任都督,后来拜大将军、太傅、右丞相、左丞相,封咸阳王。斛律光骁勇善战,在与北周近二十年的争战中,多次指挥作战均获胜利。斛律光治军严明,身先士卒,不营私利,一直为部下所敬重。

所以高纬杀死斛律光是真正害怕他拥兵自重,杀高长恭还只能算自毁关隘,但杀斛律光绝对是自毁长城。当然这里面还有北周将军韦孝宽的反间计起了很大作用,但那都只是外部助推,真正使高纬杀害斛律光的还是他猜忌大臣的内因,反间计只不过是给了高纬一个就坡下驴的借口而已。

一如高长恭那句“国事即家事”,这话高长恭说也是被杀,不说也会被杀。

所有这些都指向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高纬深深的不自信。

高纬虽然是北齐的皇帝,但他自幼生活在深宫之中,性情孤僻又极易害羞,虽然在荒唐和淫乱上深得父亲高湛真传,但其实内心是个比较敏感懦弱之人。偏偏这样一个中庸之资的皇帝接手的帝国是一个江河日下的烂摊子,更加要命的是他还荒淫无比,因为他创造性地出现了玉体横陈、邯郸郭公、无愁天子等词语来形容他的荒淫和无道。

所以在自己无能无道的前提下,没有自信,对那些能力卓越功劳卓著的人猜忌害怕就很正常了。

其实为高长恭惋惜的同时,如果反过来站在高纬的立场,杀死这些功臣良将就很好理解了。以高纬的所作所为和尿性,以高长恭的武功和人品,假使北齐朝堂都是忠心体国的忠臣良将,将高纬废黜迎立人品优良人气旺盛的高长恭不是不可能。

再说,高湛和高纬父子对宗室的杀戮 背后深层原因其实是皇权对于别都晋阳和晋阳勋贵的争夺和控制。别忘了高长恭可是当过并州刺史的人。

所以高长恭必死无疑。

也正是高纬的无道和自毁长城,北齐很快就被宿敌北周灭亡。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总之北齐衰落与否,在高纬手下高长恭必死。

尽管我们为之惋惜,也只能在惋惜之余欣赏一下那个战乱频仍的时代,有那么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作为将领在战场上他有勇有谋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战场下他爱兵如子宽厚随和。作为王爷高官他对别人不摆架子平易近人。更要命的是作为一个经典标准的美男子,他用情专一品行端正。

但这样耀眼的人,也许注定要如流星一般稍纵即逝。

历史就是这样,乱世出英雄但乱世同时也是英雄冢。

好在英雄来过,还留下耀眼的痕迹。

我是@陌上花已浓,码字不易,欢迎拍砖。

北齐已经衰落的情况下,后主高纬为何一定要处死领军大将兰陵王?

1兰陵王内心有恨。

说起兰陵王,人们就联想到前几年的电视剧《兰陵王》中,那位高大帅气,玉树临风,

戴着个鬼面具,武艺高强的男人。而历史上真实的兰陵王形象与影视剧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兰陵王的名字叫高萧,字长恭,他老爹是高澄,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对高氏地位的巩固,对东魏、北齐间政权的过渡有过巨大的贡献。但是老爹高澄一命呜呼后,继承皇位的不是兰陵王,而是兰陵王的叔叔高洋。

所以,接下来,高长恭日子并不好过。

2.邙山之战使兰陵王威名大振,也埋下了祸根。

高长恭温良敦厚、音容兼美。治军躬勤细事。是北齐屈指可数的大将,邙山之战中他率领五百精锐部队突破北周军的包围圈。一匹骏马,一张面具,在几万大军中纵横驰骋,杀了个几进几出,成功解围了金墉城。在北齐将士的心目中,他是英明神武的勇士,在北齐的百姓心目中,他是国家的柱石,有他在,国家就会有个安稳的环境。部队为其讴歌《兰陵王入阵曲》赞扬!

随着他的威望日高,叔叔高洋、还有身为太子的高纬就由欣赏、羡慕、嫉妒转而生恨,后来,变得非常忌惮他。“功高盖主”是一个方面,皇位的真正归属者就应该是高长恭的是另一方面。

而高长恭只知道保家卫国,既不会为躲避祸患而装傻充楞,又不会自己委屈求全、忍辱负重。所以,他一直没办法解除皇帝一脉对他的忌惮之心。这大概是古代功勋显赫武将的一种悲哀!

那么问题来了,皇帝杀功臣即将在北齐重演!

高纬知道堂哥在全国人面前风光无限,主张找他搭讪:老哥,当初,你就带着这么点人,撞进周军几万人中,不怕出不来,丢我大齐的颜面啊!高长恭率真:国家的事就是自己的家事,当时我心急如焚,顾不了那么多啊!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高纬据此判断,高长恭把大齐江山当自己的了。这一句话给高长恭埋下了祸根。

其实,高纬的问题是个白痴问题,是他心胸狭隘的表现。高长恭的回答是具体了自己当时的真实心境,根本没毛病!人家带几百军冲锋陷阵,完全是为了你和你老爹啊!高纬个王八羔子,提出这问题,真他妈混帐!

3.北齐已经穷途末路了,高纬为什么还处死了兰陵王?

北齐到高纬手中,已经风雨飘摇了!在这样的时候还要处死‘’军魂‘’高长恭。主要原因就是高纬的嫉妒心在作怪,他有自知之明,自己的能力、威望差堂哥好几条衔,再加上自己的皇位本来就应该是高长恭的。如果兰陵王那天开始造反,自己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所以,这个荒淫无度的家伙,宁可毁了北齐,也不让它落在高长恭手里。至于说冯小怜玉体横陈后,兰陵王心有所钟才灭兰陵王,完全是址蛋!高纬自始至终当冯小怜为玩物,并不爱冯小怜!他会为一件玩具杀大将吗?

北齐已经衰落的情况下,后主高纬为何一定要处死领军大将兰陵王?

禽兽王朝北齐的故事总是充满悬疑,但北齐后主为什么要处死兰陵王其实并不难解释,而兰陵王死的时候,北齐是否已经衰落却是一个大问题。

一、兰陵王高长恭死时(公元573年),正当中国大地上一个后三国时期,北齐、北周、陈朝三雄并立

公元573年是个什么概念?

公元524年(北魏正光五年)北方六镇兵乱爆发,中国北方从北魏统一北方的局面陷入军阀大混战时期,直到高欢、宇文泰双雄并立。

高欢、宇文泰的儿子分别建立北齐、北周,将北方分割为两块儿,两国互相仇视、攻占。南方的梁朝(以及侯景之乱后继起的陈朝)也屡屡卷入北方的斗争。

到此时,大混战已经持续了整整五十年。

而不到十年后的公元581年,杨坚将会篡北周建立隋朝,中国即将再次大一统(589年隋朝灭陈为标志)。

应该说,高长恭死时的公元573年,北齐、北周、陈朝三国的实力大体处于均势,而不是北齐已经衰落。

二、为什么说兰陵王死时,北齐还没有衰落?

大家对兰陵王死时北齐已经衰落的印象,大体上出自戏剧、小说的演义,仔细翻翻《北齐书》、《北周书》、《资治通鉴》等材料,你就会发现:公元573年左右,齐、周、陈三国的实力基本平衡,反倒是后来被我们认为最弱的陈朝,在这一时期处于强势。而齐、周这对宿敌,在这一两年中反倒显得特别和平,甚至彼此屡屡派使者交好。

所有说,光凭传说、印象之类的,是得不到实情的。我们不能因为北齐后主高纬是北齐的亡国之君,就想当然认为高纬治理下的北齐已经衰落。事实上,当四、五后,北周武帝宇文邕攻灭北齐时,北周也并非就占据绝对优势的,北周灭北齐有侥幸的成分。当然,北齐后主的许多举措失误也是重要原因。

话题回到公元573年,头一年,北周武帝宇文邕才刚刚诛杀了权臣宇文护,他的统治还并不稳固,还在忙于处理很多内部问题,到公元574年就爆发了他的亲弟弟宇文直造反攻击宫城的事件,此时的北周还没法腾出精力来全力对付北齐。

在北齐内部,我们或许看到了一些衰败的苗头,譬如说北齐后主奢侈暴虐、残杀宗室、功臣、重用宵小等等,然而,北周军队对北齐军队屡屡不能取胜,甚至还有几场大败却是事实,至少从表面上看,北齐并没有明显的衰败。

反倒是一向被我们认为弱小的陈朝,趁着北齐、北周内患之机,在陈宣帝的率领下,尽复江北、淮泗之地,势头一时最猛。

因此,说北齐后主在北齐衰落之际杀了大将兰陵王,这是不成立的。

三、兰陵王高长恭是什么人?

说起来,高长恭兄弟几人,反倒比北齐后主高纬更有继承北齐皇位的资格,为什么?因为,高长恭的老爹高澄是高欢嫡长子,是北齐王朝的奠基者之一。

北齐虽是高洋开国,而其奠基者实际上是高欢、高澄。高澄在即将篡位的时候死于一场莫名其妙的谋杀,于是他的二弟高洋得以继位。高洋为北齐文宣帝,虽被史书评价为昏暴,但却不得不说他的军事才能极为突出。高洋死后传位其子高殷,结果被高演(高洋同母弟)夺了位。高演死后,高湛(高演同母弟)又杀了高演之子高百年,是为北齐武成帝,就是北齐后主高纬的老爹。

因此,北齐是兄弟四人先后在位(加上掌控东魏时期),若论正统,其实高长恭兄弟比北齐后主更正统,高长恭有些兄弟不得善终,正是因为如此。

但好在兰陵王高长恭的母亲出身卑贱,因此高长恭能在他叔叔高湛那种变态手下存活下来。但是,河清三年(公元564年),高长恭立功于洛阳城下,与诸将一起大破北周军队,使得其威名高涨,那功高震主的危机也就接踵而至了。

到北齐后主继位后,高长恭的身份和威名对高纬的帝位都是巨大的威胁,因此,后主高纬杀兰陵王高长恭也就很自然了。

四、北齐后主为什么非要杀兰陵王?

理由有四:

1、兰陵王的身份和功绩确实是对高纬帝位的巨大威胁。这点无需多言。

2、从当时的局势来说,高纬并没有感受到外部势力的绝对威胁,反倒是来自内部的威胁让他如芒刺在背。如前所述,兰陵王死的当年,北周、北齐、陈朝大体处于均势,北齐、北周还有互相交好的态势,北齐后主并没有感觉出外部势力的可怕,反倒因为北齐皇位兄弟相继、以及同族间互相残杀的传统,让他觉得内部才是最大的威胁。因此,在他正式执政后,大肆清除内部威胁,杀兰陵王倒算是晚的了。

例举如下:

齐天统年间,杀了定州刺史、博陵王高济;又杀了太尉、赵郡王高睿。高济是高纬叔父,高睿是北齐宗室兼名将。

武平年间,先后杀了太保、琅邪王高俨(高纬同母弟),左丞相、咸阳王斛律光及其弟幽州行台、荆山公斛律羡,太保、兰陵王高长恭,朔州行台、南安王高思好等等。这些人被杀的原因各不相同,斛律光兄弟和高长恭很有冤杀的成分,而高俨、高思好则类同于造反。

由此可见,北齐后主杀的宗室、名将不少,存粹论杀将,是冤杀居多,若论杀宗室,则大多都有造反或类同造反的实迹。

3、北齐皇室间长期传承的兄弟阋墙、互相残杀,是高纬杀高长恭的重要因素。从以上列举可见,宗室高济、高俨、高思好等人的确给北齐后主带来了许多现实的威胁,其造反是有迹象可寻的。那与其说高纬是杀了名将高长恭,不如说是杀了宗室高长恭。

4、北齐后主的个人性情,也是一大原因。可笑的是,喜欢杀人的北齐后主高纬,其实是个极为胆怯的人,不但胆怯,高纬还很内向,不喜欢接见大臣。正是这样一个胆怯而又内向的人,心理极其敏感,终于因为高长恭一句话,就杀了兰陵王。高长恭说了句什么话?大概是面对北周的劲敌时,自己那么勇敢是因为“家事面前不能胆怯。”居然把北齐的国事当做自己的家事,于是高纬很怀疑兰陵王的用心,杀他就不犹豫了。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