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诗人戴望舒?
谢邀。
在才气方面,戴望舒无意是民国时期公认的才子。
但作为一个情诗作家,戴望舒在现实中,却屡屡碰壁,几段情感无疾而终。
纵观戴望舒一生的感情经历,仿佛其笔下的雨巷,昏暗、悠长。
有过艳丽的颜色,有过沁人的芬芳,但丁香一样的女郎总是飘然而过,留下他独自彷徨。
一顶油纸伞终是遮不住一个家的。
即使戴望舒非常善于在诗文中表达爱,但在具体生活中,他却并不知道如何去爱人。
戴望舒是有才的,他的情诗《雨巷》,是民国唯一可与徐志摩《再别康桥》匹敌的存在。
但这样一个写了半生情诗的男子,竟完全不懂得如何爱人,这不得不让人惊叹。
戴望舒习惯诗歌的表达方式,所以他的诗总能打动女子也能打动世人。
但贯穿到生活里,他爱一个女子100分却只能表达出20分,如此,婚姻里的女子如何能够感觉到自己被爱呢!
不管何时,不论何事,恋爱也好,厮守也罢,请不要以爱的名义以死相逼,因为那不是爱,是怜悯。
如何评价诗人戴望舒?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有“京派”与“海派”之分,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大城市作家群体称“京派”,代表人物有沈从文、废名、萧乾、林徽音、靳以、凌淑华等;而以上海为中心南方都市创作群体称“海派”,代表作家诗人有戴望舒、周瘦鹃、施蛰存、苏青、张爱玲等。
无疑,作为海派代表,戴望舒在文坛的影响可见一斑。1928年8月,戴望舒在《小说月报》发表了《雨巷》、《残花的泪》、《静夜》、《自家伤感》、《夕阳下》、《Fragments》等六首诗歌,尤其是《雨巷》的发表,反响极大,戴望舒因此获得“雨巷诗人”的雅号,驰名文坛,特别是那些诗歌爱好者和青年学生,更是痴迷,疯狂热爱,一时洛阳纸贵。
《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那凄婉的愁绪,那优美的韵律,直叫人赞叹不已。其实,不单《雨巷》,下面这两首也是上乘之作。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我的恋人》
我将对你说我的恋人,
我的恋人是一个羞涩的人,
她是羞涩的,有着桃色的脸,
桃色的嘴唇,和一颗天青色的心。
她有黑色的大眼睛,
那不敢凝看我的黑色的大眼睛
——不是不敢,那是因为她是羞涩的……
台湾诗人余光中对戴望舒佩服得五体投地,曾经深情地对戴望舒进行评价说:“在中国新诗史上。崛起于三十年代的戴望舒,上承中国古典的余泽,旁采法国象征诗的残芬,不但领航当时象征派的作者,抑且遥启现代派的诗风,确乎是一位引人注目的诗人。”
余光中先生对戴望舒敬其人而服其诗,他的诗歌风格也深受“雨巷”诗风的影响,俨然以戴望舒的继承发扬者出现在诗坛,闻名海峡两岸。
戴望舒是杭州人,从小喜爱文学,尤其喜欢“鸳鸯蝴蝶派”小说,以小说步入文坛,曾学习法文,深受法国象征派诗歌影响,后来便有了闻名千古的《雨巷》。
如何评价诗人戴望舒?
戴望舒是极有才华的诗人,除了这首《雨巷》,他的那首《我的恋人》,也是绝艳:“我的恋人是一个羞涩的人,她是羞涩的,有着桃色的脸,桃色的嘴唇,和一颗天青色的心。”
他的《我不能说出你的名字》《我的记忆》都是非常出色的作品。
与徐志摩的良莠不齐不同,戴望舒的诗句大多有极高水准,创造力强的人,是他文字帝国的君主,问题是,当他们从文字里出来,进入现实,还会有一种习惯性的独断专行。
婚后的戴望舒,是小家庭里的独裁者,家中所有开支都是他说了算,妻子穆丽娟连一点零花钱都没有。未必是戴望舒吝啬,他去世多年后,他和穆丽娟所生的长女还说:“他对妻子真是好得不能再好了。1938年到香港时,大批内地的文化人来香港只能住在学士台简陋的房子里,他却千方百计地找到了山上的洋楼,让我母亲有个好住处。”虽然这里的母亲指的是戴望舒的第二任太太,但也可看出,戴望舒是绝对不会苦着自己的女人的。
也许,这和他的丁香姑娘情结有关,那结着愁怨的姑娘,当然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你很难想象她想要买包包。他为她安排好一切,给她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的生活,这不就足够了吗?这样的一厢情愿,却让丁香姑娘的愁怨,和金钱开始有关系了。
如何评价诗人戴望舒?
诗人何时戴望舒
如何评价诗人戴望舒?
他可能不是我国最优秀的现代诗人,但一定是我国最忧郁的现代诗人。也是我国受道教文化影响最深的诗人。
他的诗,深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苏联学者契尔卡斯基曾说,就多愁善感的气质而言,戴望舒最接近卫尔伦。卫尔伦是象征主义诗派的早期领导人,其诗以优雅精美且富有音乐性而著称。而戴望舒不仅在气质上与多愁善感的贝尔伦接近,他的忧郁更是弥漫于所有的诗歌当中。著名的《雨巷》自不必说,《山行》、《林下小雨》、《果实》等等诗作当中,诗人反复地咏唱着一种莫名的忧伤。
诗人诗中的忧伤大概跟他的爱情经历有很大关系吧。三次全身心地去爱又三次被抛弃,甚至以自杀相威胁都无法挽回。诗人无处投放的感情也只能以阴郁的表达呈现在诗歌里。
其实除了诗人,戴望舒还有一个不为人熟知的身份。他还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在法国留学期间,他就几乎把全部时间和经历花在了翻译外文著作上。他精通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一直从事着欧洲文学的翻译工作,他翻译了《苏联文学史话》、《比利时短篇小说集》等等,更是最先把西班牙诗人洛克尔的作品翻译成中文的人。
纵观戴的诗歌创作和生活,可见他是脆弱敏感而忧郁的诗人,也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对职业和爱情都报以理想主义者的追求。也许,这才是戴望舒悲剧与忧郁的起源吧。
如何评价诗人戴望舒?
如果我记得不错,有一首诗是“黄山松”。
好,黄山松,我大声的为你叫好。谁有你挺的硬,扎的稳,站的高。九万里雷霆,八千里风暴,披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要站就站上云头,七十二峰你峰峰皆到。
要飞就飞上云霄,......。
我不喜欢现代诗,唯一能记住的只有两首。一首是闻捷的“我思念北京”另一首就是这首“黄山松”。不记得是不是他写的,如果是,提他,不提“黄山松”。我大不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