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做过哪些匪夷所思的实验?

1956年,一位美国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找来300对男女志愿者,当着他的面开始xing行为,他不仅在一旁仔细观看,还用摄像机全程记录下来。

换做别人这种行为早就被绳之以法了,可他不但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公开发表,还成为了推动人类研究的先驱。

为了实验数据,亲身混迹各大娱乐场所,用胶卷记录男女亲热全过程

马斯特斯,出生于1915年,身为妇科医生的他致力于研究让人比较避讳的人类性行为,在当时,研究这一方面的科学家并不多,马斯特斯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员,为了研究解决夫妻生活障碍、性冲动引发犯罪等问题,马斯特斯采用了一些看起来有些匪夷所思的实验。

他先是长期混迹于各大娱乐场所,对那些正在大汗淋漓的男男女女进行实时采访,以获得最真实有效的数据。

在1954年,马斯特斯准备开展一项长期的实验,他先是与一名叫做约翰逊的年轻女科学家组成了一个研究小组。

随后二人先后募集了694名男女志愿者,进行了长达10年的实验。可能面临如此香艳的实验场景,即使是科学家也把持不住自己,1971年,马斯特斯与约翰逊结为了夫妻。

那么这对夫妻年到底在研究些什么呢?

根据马斯特斯在1966年出版的《人类的性反应》记录,这10年时间里,他们让这些志愿者用不同的姿势亲热,以记录不同姿势下产生快感的时间。他还会在男女身上贴心电图、脑电路贴片,以记录他们在亲热时心率以及脑电路的变化。

除此之外,这些实验过程,全部被马斯特斯用在当时还颇为珍贵的彩色胶卷记录了下来,并将其总结归纳成一本书,公开出版。

此书一经出版,立即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在那个尚且保守的年代,马斯特斯的这一实验被大多数人批评为“将人类的文化和尊严搁置在了一旁,是社会道德绝不认可的”。

但事实上,马斯特斯的这项实验确实是有着巨大的贡献的。

对于医学界来说,在治疗夫妻生活障碍或者性冲动过强的病人时,医生可以参考马斯特斯提供的数据,对病人进行引导和治疗。

此外,此书一经出版,便被翻译成10种语言畅销世界,那时候大多数国家对“性”十分隐晦,人们往往因缺乏正确的性教育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造成心理疾病。在阅读了马斯特斯的著作后,这些疑虑顿时烟消云散,瞬间重振雄风。

“性”研究进一步升级,亲热地点居然换成了核磁共振仪

马斯特斯并不是最后一个性学研究专家,事实上在他之后,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加入了这项研究。如果说马斯特斯的实验已经突破了人类道德的底线,那么这名叫安德尔的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可以说再次刷新了这个底线,让全球人三观尽碎。

1991年,核磁共振已经比较普及,通过它可以观察到人体内部器官的变化。于是安德尔的脑海中产生了一个想法:人在激烈亲热时,身体内部器官会有什么变化呢?

有了想法就行动,在准备好了核磁共振仪后,安德尔开始募集志愿者。但很显然,没有人愿意在这种地方跟别人亲热,更何况还要被人围观。这让安德尔一筹莫展。

得知安德尔的困境,同事艾达站了出来,她决定与男朋友献身科学,帮助安德尔完成实验。

实验结束后,安德尔把所有的数据影响都展示给了艾达,艾达观看后显得无比激动:

“哇!原来是这样的!原来我身体里面的器官如此美丽,而且和心爱之人完全融为一体。我们两个人的内脏都看得清清楚楚,这些细节让我记忆犹新”。

在此之后,安德尔又成功邀请了几对情侣,在总结了大量数据后,安德尔终于把论文进行投稿了。不过让安德尔大失所望的是,没有一家杂志愿意刊登他的“杰作”,这种奇葩的实验在大多数人看来实在是给科学家这一身份丢面子。

直到1999年,这篇论文才在《英国医学杂志》发表,虽然实验数据非常准确,但因为内容实在有伤大雅,引来许多争议。

2000年,安德尔凭借此研究,“荣获”搞笑诺贝尔医学奖。

写在最后

自古至今,“性”都是人们比较避讳的事情,直到现在还是有许多人谈性色变。正因如此,很多人在患了相关方面的身体疾病或心理疾病后,会担心别人的异样眼光而讳疾忌医,最终耽误了治疗,痛苦终生。

所以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性科学的研究与普及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国,许多家长对孩子在“性”方面的问题会选择避而不谈,其实这样做对孩子的发展并不利,学校、家长正确地给孩子普及性知识,可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身体隐私的重要性,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减少对性的好奇心,避免因青春期荷尔蒙爆发而犯下错误。

但科学是把双刃剑,在人们逐渐接受“性”科学后,却诞生了许多新的问题。

很多人开始曲解性科学的用意,打着科学的幌子开始倡导“性解放”“性自由”。在“性”的禁忌被打破后,这股“解放”思想就像洪水一般一发不可收拾。随后带来了离婚率暴增,未婚先孕及艾滋病蔓延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在当下社会,情侣之间的婚前性行为成为了大众默许,甚至是“必需品”的存在。但大家都做的事并不代表一定是正确的事,还是希望作为一名成年人,能够有一个正确的“性”观念,做到洁身自好。

不知道你是否接受这样的“性”自由呢。

科学家做过哪些匪夷所思的实验?

1.“囚犯与狱警”实验,几十名大学生被分为两组,一组当狱警,一组当囚犯,囚犯必须对狱警的命令绝对服从。实验结束后,几乎没有剩下正常的人。

2.“不理会孩童”实验,前一段时间风靡中年人朋友圈的“教育方法”,当孩子哭泣时不予理会,结束哭泣时再恢复交流。这个“方法”是几十年前美国一位“教育学家”提出的,在他的教育下,他的三个孩子一个自杀一个离开美国一个犯罪,他在晚年承认了该方法的极端错误性。可悲的是,这种从西方来的垃圾“方法”却被中国家长视为圣经。

3.沥青滴落实验,几代科学家做了几十年才记录下沥青滴落瞬间。

科学家做过哪些匪夷所思的实验?

匪夷所思的实验应该是“费城实验”吧,这个由尼古拉.特斯拉和爱因斯坦都参与过的绝密实验,让人感到非常神秘和不可思议。

由于“费城实验”到现在都还没有解密,这实验的过程和结果都是参与人员和目击者零星传开来的,所以有些地方不一定准确,但事情的大致脉络是这样。

尼古拉.特斯拉

“费城实验”又被称为“彩虹计划”,这是一个军方的绝密实验项目,当时正值二战激烈的时候,美军海军希望能够研发出一种能够隐形、瞬移的技术,让大型军舰能够具备这些功能。

刚开始的试验由尼古拉.特斯拉主持,因为他发现了统一场论(引力动态论),该理论假设磁场、电磁波跟地心引力互有关系,在使用特别的仪器和产生足够的能量后,能够使光线弯曲,从而让物质具备了隐形、瞬移的可能。

爱因斯坦

只是尼古拉.特斯拉在准备开始试验前,却意外离世,他的所有研究成果被FBI封存了起来,后项目由爱因斯坦接手主持。

头一次试验在1943年的夏天进行,驱逐舰“埃尔德里奇号”在强力磁场产生机和其它设备的作用下,被一团绿色的雾气包裹着,但没有发生期望中的瞬移,船员们大多发生了严重的呕吐现象。

再次试验在当年10月,这次驱逐舰在一道强蓝光的在照耀下,突然消失不见,而在同一时间,距离600公里远的地方有船只报告发现了“埃尔德里奇号”,然后有瞬间消失。而在费城的船坞里面,“埃尔德里奇号”也是几次发生消失又出现的情况。

费城实验

据说“埃尔德里奇号”上的船员有一部分莫名其妙的失踪,还有部分船员和甲板融为一体,大多数船员出现了精神上的问题,之后被强制退役

这件事情之所以会被流传,是因为当时参与了“费城实验”的吉索普博士写的一本书,而这本书也被神秘人物进行了注解,差点让“费城实验”完全曝光,而吉索普博士接着被发现死于汽车废气中

所以,我认为“费城实验”是科学家们做过的匪夷所思发的实验,但这个试验的一些真实性还有待检验

科学家做过哪些匪夷所思的实验?

第一:人不睡觉的极限实验第二:就是日本的731部队做的把马把马血和人血互换第三:换头实验第四:人不吃饭不喝水能坚持多少天等等等等

科学家做过哪些匪夷所思的实验?

持续95年,熬死两位教授,这个人类史上最长的实验到底在研究啥?

实验是现代科学获取新知的重要手段,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细分,各种各样的实验也越来越多,但下面的沥青滴漏实验绝对是最特殊的一个。

沥青滴漏实验从1927年开始,一直到现在的2022年,已经持续了95年,而且未来还会继续进行下去,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持续最长的实验了。

沥青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很多高速公路都是采用沥青铺设的。沥青是一种具有高粘度的有机液体,但由于它的粘度特别大(大约是水的1000亿倍),所以流动性非常差,一年时间的移动变化也只能以毫米计,肉眼根本看不出它的变化,所以很多人会将沥青误当作一种固态物质。

1927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教授托马斯·帕内尔在课堂上为他的学生讲述沥青实际上是一种相态比较复杂的混合液体,为了证实这一点,便开启了这项长达九十多年的跨世纪实验。

实验装置很简单,只需要一些沥青样本和一个漏斗就可以。1927年,帕内尔教授将高温加热后的沥青样本放入一个未剪口的漏斗中。三年后,帕内尔将漏斗封口切开,让沥青开始缓慢流动。

但实验并没有帕内尔想得那么顺利,因为沥青虽然是液体,但它实在太粘稠了,所以在接下来的相当长时间里,实验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直到8年后也就是1938年的12月,第一滴沥青才滴到漏斗下面的烧杯中,如果从实验开始算,那么第一滴沥青滴落,总共花费了11年。

由于时间太久,帕内尔当年的学生已经毕业各奔东西,接下来的学生对这个实验也表现得兴趣索然,所以当第一滴沥青滴落时,只有帕内尔一人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而他本人也没有使用任何设备对此进行记录。

又过了8年多的时间,1947年2月第二滴沥青滴落进烧杯之中,但帕内尔教授却错过了滴落的过程。

由于年事已高,且每次滴落花费的时间太长,所以帕内尔再无缘见证第三次沥青滴落的场景,在1948年9月,帕内尔教授去世。

此后,由于沥青滴落时间太长且并无太大的研究价值,装置被搁置一旁,于是便无人见证1954年第三滴沥青的滴落。

直到1961年,约翰·梅恩斯顿教授来到昆士兰大学,并意外发现了这个奇怪的科学装置,经过了解后,他继承了帕内尔的遗志,继续了沥青滴漏实验的研究。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从他接手实验的1961年,到他去世的2013年,这52年间,一共滴落了5滴沥青,但约翰·梅恩斯顿总是能阴差阳错地错过。

2013年,8月,约翰·梅恩斯顿去世,安德鲁·怀特教授接过了实验接力棒,并且有幸在第二年就经历了第九次沥青的滴落。

但由于烧杯中沥青堆积得太高,导致第九滴被堵住。为了让实验进行下去,怀特打算换一个新的烧杯,但在更换过程中,不小心将滴落中的第九滴沥青扯断,摄像机第一次记录下沥青不完整的滴落过程。

根据前几次沥青滴落的时间和速度,怀特估计第十次沥青大概会在2027年滴落。而整个沥青滴落实验至少还能再进行80年时间。

为了不错过下一滴沥青,人们专门创立了一个网站,用来对沥青滴落实验进行全球24小时直播,所以我们会有幸成为这个持续近百年漫长实验中沥青滴落过程的第二个见证者。

除了这个百年实验外,英国圣三一学院于1944年也开始了类似实验,但他们比较幸运的是,在2013年7月11日拍下了沥青滴落的过程,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拍摄沥青滴落的瞬间。

95年的坚持,让这个在当时看上去有些古怪无聊的实验已经有了“见证历史”的意义。

1927年,实验开始时,人们刚发明电视,发射了第一枚火箭;第一滴沥青滴落后一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在此后这场实验又见证了二战结束、冷战开启、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冷战结束等世界风云的变幻,人类的科技和生活水平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那个实验装置一直静静立在那里,每隔十来年悄无声息地就落下一滴沥青,就像记录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沙漏。

由于三代人持续近百年的努力,使得这项实验在2005年时,获得了诺贝尔奖,不过是搞笑诺贝尔奖,但即便如此也是对实验者的一种肯定。

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个实验无聊漫长,既不能带来实际性的科学发现,也不能产生实质性的利益价值。但这项实验的最大意义在于体现了科学家对知识探索的严谨和坚持,那种为了实验坚守近百年,传承三代,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的精神和毅力足以让我们所有人动容,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我们现在赖以生存的各种科学知识,都是无数科学家付出了巨大努力和牺牲,经过类似的漫长而艰难的钻研得到的,我们应该对这种坚持报以敬意,而非嘲笑。

科学家做过哪些匪夷所思的实验?

前段时间看新闻说有个科学家培育出冬天可以咬人吸血的蚊子。我想问问,难道所谓的科学家就是拿着国家提供的资金资源干着祸害人的事情吗?这个垃圾是觉得冬天没蚊子咬人难受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