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其他动物越来越少,可是野鸡越来越多,这是为什么呢?
2018年1月,河南信阳市有个村民,用猎夹捕获了4只野鸡,结果被判了5年有期徒刑,罚款1万,赔偿国家资源损失费2万,而且还要在媒体上向公众道歉,注意,这件事为刑事案件,不是行政案件。
在我们回忆中不乏有一群人去山林田野间捕捉野鸡的画面,然而看到上面的刑事处罚,是不是感觉后背一凉?
从80、90年代跨越至今,我们不难发现山林间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少,而野鸡却越来越多,甚至在很多地方呈泛滥之势,这是为什么呢?
简单了解下“雉鸡”相传,野鸡的学名为“雉鸡”,到了汉高祖刘邦那会,由于考虑到他老婆吕雉的名字,为了避嫌,所以把“雉鸡”改叫为“野鸡”,这也是传闻,仅供娱乐参考。
雉鸡是鸟纲雉科的一种走禽,细分的话有30多个亚种,其主要颜色由黑、白、褐、棕、绿等几个颜色构成,因颈部有白羽环绕,故也称“环颈雉”,雄性体重平均在1~1.5公斤左右,尾羽40~50公分,雌性体重在1公斤左右,尾羽不超过30公分。
很多人认为,咱们现在吃的家鸡,就是从雉鸡驯化而来的,实则不然,家鸡的驯化祖先为原鸡,原鸡跟雉鸡是同科不同属的关系,简而言之,家鸡是家鸡,野鸡是野鸡。
野鸡在亚洲大陆分布十分广泛,而我国农村地区更是频频能见其踪影,野鸡对生存环境不挑剔,它们多喜好在田野、沼泽、灌木丛、草丛中筑巢生活,基本上我国每个省份,都有野鸡分布,在31多个品种里面,我国大概有19种。
野鸡是杂食性动物,它们主要以谷物、昆虫、野生植物为食,10个月便可以达到性成熟,每年4~7月为繁殖期,在此期间往往能听见雄鸡响亮的叫声,有吸引异性,也有驱逐同性之意,雌性野鸡每年平均产蛋量为40枚左右。
为什么农村周边野鸡越来越多了?1.野鸡生存繁衍能力较强
野鸡为什么几乎在我国每个省份都有分布?
归根结底是野鸡的生存能力强,它可以顶得住35℃的炎热,也能御得了零下35℃的严寒,这样的物种实属罕见,因为其背后还涉及到食物。
我们都知道,在天寒地冻的区域生存,除了抵御严寒之外,食物从哪里来呢?
像燕子不断迁徙,就跟食物有关,我国很多地方一年四季都有昆虫,自然那地方的燕子也可以不迁徙,而野鸡属于杂食性动物,就算冬季昆虫谷物较少,但还是能活下来,比如吃点冰渣、枯草什么的。
至于炎热地带就更好了,靠近水源多半有潮湿阴暗的地方,那里昆虫极多,野鸡根本不愁吃。
此外,野鸡还特别能生,雌性野鸡一年生40枚蛋轻而易举,平常警惕性又高,动不动飞到树梢上栖息,即便遇到危险,野鸡还会快速隐藏起来,再不济遇到危险也能快速奔跑,逼急了还能短暂飞行一段距离。
这么一个集生存能力、逃命能力于一身的物种,除非人为干预,否则很难不泛滥。
2.早年环境遭到大肆破坏,大幅度减少农村周边的食肉野生动物
我老家农村在山脚下,当时经常能听闻周边十里八乡有人遭到狼袭击的,大多都是狼下山抓鸡、鸭、羊等家畜。
为什么会这样?
背后就是四个字“人地矛盾”,以前人口少,工业不发达,人跟大自然和谐相处,但到了70年代后,经济的快速飞腾,自然也会带动其他矛盾,所以大肆砍伐树木、开垦农田,这些举措自然就威胁到了其他动物的生存。
野鸡的天敌有老鹰、狐狸、狼、黄鼠狼、蛇等肉食性动物,但在人类面前,这些野鸡的天敌显得微不足道,在环境遭到破坏后,这些动物只能不断朝深山转移,自然它们在农村周边区域出现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了。
但野鸡不同,虽然在2000以前数量也很少,但它所需要的食物却很简单,就拿昆虫来讲,只要绿色植被恢复一点,野鸡的口粮就不成问题。
总体而言,天敌的减少,直接导致野鸡可以肆无忌惮的繁衍下去。
3.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野味同样也不吃了
我还记得小时候,家里很穷,真的连肉都吃不起,过年时杀头猪别提多开心,那个年代的人大多都是瘦瘦的,为了我的成长,我爸经常去外面找些吃的,例如黄鳝、泥鳅、螺丝、知了猴、鱼、小河蟹等等。
当然,也有很多老百姓上山抓野味,例如蛇、刺猬、鸟等等,野鸡自然也在其中,那会是饿肚子没办法,就算自己不吃,为了小孩长身体,也要去抓点吃吃。
但现在不同了,老百姓日子过得好,吃得起肉,国家经济也有保障,而且咱们现在越来越注重健康,野生动物可能会携带一些病菌,吃了反而对人体健康有坏处,所以很少有人去抓野鸡了。
拒绝野味,保护自然
4.野鸡是国家保护动物
在2000年前,人类破坏自然生态环境,野鸡数量本就不多,再加上那个年代野鸡肉很受欢迎,甚至涨到了100/斤,在人类的大肆捕捉下,野鸡就更加稀少了,甚至在很多地区都没有了。
但在2000年以后,野鸡被正式列入国家保护野生动物之中,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法律的保护下,野鸡终于能正大光明的繁衍生息了,而国家普法后,老百姓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捕捉野生动物的行为急剧减少。
2018年1月,河南信阳市一村民,用集市上购买的猎夹,抓了四只野鸡,经鉴定是四只白冠长尾雉,之后就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如果你发现身边有捕捉野生保护动物的违法行为,应当及时举报。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兴起,国民遵纪守法的意识越来越强,自然捕捉野鸡的行为也越来越少了。
虽然野鸡得到了法律保护,但很多地区饱受苦难,因为野鸡太多了!
野鸡生存环境越来越好,自然族群数量也会急剧增加,山林间的食物供不应求,作为杂食动物的野鸡,就会将目光锁定在周边农村,特别是农作物,很多时候,农民伯伯前脚刚播种完,野鸡后脚便刨了出来,苗刚长出来,野鸡过几天又给吃了。
所以,野鸡泛滥问题如何妥善解决,还是个不小的难题。
——END——
农村其他动物越来越少,可是野鸡越来越多,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说:在我国,除了老鼠,野生动物都是保护动物。这个说法从侧面印证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我国,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堪忧。我们且不说已经剩下不足30头的野生东北虎(我国境内)和已经野外灭绝的华南虎,就单看我们身边,以前随处可见的蜻蜓、漫山遍野的野兔慢慢淡出我们的视线就是最好的证据。不过,凡事都有例外,近些年许多农村地区的野鸡越来越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简单的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简单的来了解一下野鸡野鸡学名雉鸡,是鸟纲鸡形目雉科雉属下鸟类,它们与我们常见的家鸡属同科不同属的动物。有人说家鸡是由野鸡驯化而来的。这是个错误的认知,因为家鸡是由雉科原鸡属下的原鸡驯化而来的,而原鸡与雉鸡也是同科不同属的鸟类。
雉鸡原产亚洲,它们广泛的分布于亚洲大陆上,从体型上看,雉鸡要比家鸡小,但是比家鸡要长一些,原因是它有着长长的尾羽。根据分布地区的不同,雉鸡一共分为31个亚种,其中在我国有分布的就多达19个亚种,几乎每一个有雉鸡的省份都有不同的亚种分布。
不同的雉鸡亚种间羽毛的颜色也有一定的差异,不过从总体上看,所有的雉鸡基本上都是有黑、白、褐、棕、绿等几个颜色组成的,其中雄鸡颜色比较艳丽,雌鸡大都以通体褐色为主,比较的单调。
雉鸡与家鸡一样都是杂食性鸟类,它们的食物根据季节不同而不同,除了昆虫外,它们的食物主要是由农作物和野生植物成熟的时间而定的。每年的4-7月是雉鸡的繁殖期,在这个时间段内,它们通常是成对出现的,而且在这个季节,我们经常能够听到雉鸡清亮的叫声,这其实是雄鸡在吸引异性和警告同性不要靠近。到了秋天,它们有小群居的习性。这就是我们在秋天上山或者去到田野里时,为什么能看到多只雉鸡的原因。
雉鸡虽然也会飞,但是它们很少飞,一般都是快速的奔走,如果人靠的太近,它们则会飞起来,不过雉鸡的飞行能力不强,只能飞出十几米。
我们再来看一下以前的野鸡为什么减少?记得以前在农村老家,一到了晚上在山上就能看到许多人拿着手电筒在围捕野鸡,即使到了冬天,野鸡套也是满山遍野的,如果你去溜达一趟,运气好还能捡到一只还在野鸡套上挣扎的野鸡。记得小时候,我亲眼看到一个老人从山上下来手里拎着七八只野鸡。
因此,多年前人为的捕杀是野鸡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野鸡喜欢在农田、田边的草丛中筑巢,每年的4-7月份,只要是找到野鸡窝就大概率能够发现野鸡蛋,当然,这些野鸡蛋也会被人带走。而且相对来说,野鸡窝非常的好找,只要是在一个草丛中看到多根野鸡的羽毛,再看一下草丛中有一块圆形的小空场,基本是就是野鸡窝无疑了。
所以说,前些年野鸡一直在减少与人为的捕杀和野鸡蛋都不放过,有直接的关系。
近些年,许多地方的野鸡为什么多了?野鸡的繁殖能力和习性从未改变过,也就是说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它们的种群数量是不会发生大的改变的。所以,近些年野鸡变多,一定是少了许多让野鸡减少的外力,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外力因素。
01 人为
早在2000年以前,野鸡在农村地区遭到了疯狂的捕杀,但是从2000年以后,野鸡正式被列入了国家保护野生动物之中,有了有效的监管机制以后,人们捕杀野鸡的情况大幅度的减少。毕竟在以前的农村集市上,售卖野鸡的随处可见,但是现在几乎已经没有了。这就是人为猎杀因素的减少。人为猎杀减少以后,给了野鸡繁衍的机会。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野鸡越来越多了。
因此,法律的约束和人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提高是野鸡越来越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02 食物链
野鸡虽然能跑能飞,但是它在自然界中依然处于食物链的相对底端。在野生环境下,野鸡的天敌有很多,比如像鹰这样的猛禽、黄鼠狼、狐狸、蛇类等等都是野鸡的天敌。但是,在当下,鹰这种猛禽在大多数地区几乎见不到了,而且即便是黄鼠狼的数量也越来越少,像狐狸这种野生动物更是少见了。其实这些动物的减少,与人为也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人对高大树木的砍伐让许多猛禽失去了栖息之地,一些老鼠药和夹子的使用,让黄鼠狼深受其害等等。
因此,天敌的减少,也是野鸡数量增多的原因之一。
03 野鸡的改变
任何一个物种想要存活就必须不断的进化,以适应环境的改变,野鸡也不例外,之前,野鸡们经常在农田附近出没,导致了大量的野鸡被捕杀,所以活着的野鸡自然是向远离人类居住地的地方迁徙的,这就是生物“趋利避害”的本能。
这一点去年我会老家时观察过一段时间,在农田中几乎见不到野鸡的身影,但是去到我们村子附近的两个山上,草丛中都隐藏着大量的野鸡,因为我在山上发现了大量的野鸡窝,并且在我走近一个草比较茂盛且比较高的地方时,一群野鸡从里面或奔走或飞走。显然,它们有意的在向着远离人类的地方迁徙。
总结在当下,许多地方的野鸡(雉鸡)确实越来越多了,这要得益于国家的保护政策和人们日渐增加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其次就是野鸡的自然天敌相对减少,再加上它们的分布离人类的居住地越来越远,最后,它们重新焕发了往日的风采。
农村其他动物越来越少,可是野鸡越来越多,这是为什么呢?
题主还挺细心的,现在农村的山上确实野鸡、野兔子比以前多了,但是有的小动物数量却在日益锐减。不用说小动物就说昆虫吧,还记得我小时候每年过八月十五前后,山上有很多蚂蚱,抓回家放在锅底一烤,再捡出来特别好吃,如今呢,在山上溜一圈,根本都看不见蚂蚱的踪影。农药把害虫消灭干净了,与此同时很多别的昆虫也都被干掉了。
就像题主说的,为什么现在山上的野鸡能稍微多一些了呢?记得之前在村里的山头防火,时不时的就能看到野鸡扑棱扑棱的飞过,确实还是比较容易见的。还有的时候是只闻其声,未见其鸡,因为飞得太快,还没等看着就已经飞走了。
有的人说,现在山上的野鸡变多主要是因为野鸡繁殖的快,其实这并不是重点,野鸡一年能抱2~3窝,这个繁殖量其实不是很高,家养的老母鸡21天就能抱一窝,而野鸡半年才抱一窝,可见野鸡变多并不是因为繁殖力强。
其实野鸡变多,主要是因为捕捉的人少了,过去农村生活条件差,没有什么荤腥可以吃,山里的野鸡、野兔子、还有麻雀就变成了美食,到了冬天快过年的时候,都指望着到山上去套只野兔子回家过年,而能打只野山鸡当然也很不错。现在呢,家庭条件都好了,即使猪肉再贵,也不至于为了吃点肉上山上去抓野鸡回来,抓野鸡的人少了,野鸡自然就变多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对枪支的严格管理。野鸡虽然跑得很快,但是过去对气枪管理的没有很严格,所以拥有射击工具的人们,很轻易就能打到野鸡。现在没有这些工具,想要追上野鸡真的是很难,跑起来没它快,飞起来又没它高,这样根本就抓捕不到野鸡。
野生动物变多还有一个原因,我觉得是现在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好。就拿麻雀来说吧,过去那时候没东西吃就拿麻雀来打牙祭,现在呢,麻雀已经明确的被列为了保护动物之一,谁如果还敢猎杀麻雀就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野鸡虽然没有被列为保护动物,但是生存环境得到了改善,自然也就越来越多了。
农村其他动物越来越少,可是野鸡越来越多,这是为什么呢?
以前,农村里的生物多样性还是很丰富的,河里的野生鱼虾,还有蛇,黄鼠狼,青蛙,蜻蜓等小动物还很常见,而野鸡数量比较少,很少能看到。随着人们的活动,地球环境的恶化,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农村以前大多数野生动物正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然而很多农村地区的野鸡数量反而变得越来越多,越发接近“泛滥”的趋势,都成农民种植农作物的一害了。是什么原因导致野鸡如此“膨胀”的?
野鸡,是动物学上“雉鸡”的俗称,也有“七彩山鸡”的称号,属于鸟纲鸡形目雉科雉属,与我们熟悉的家鸡,属于同科不同属。雄性雉鸡颈部有一圈白色羽毛围绕,羽毛颜色绚丽,尾羽较长,可达40~50厘米,雌性则长得比较普通,尾羽相对较短。
野鸡的适应能力很强 ,能耐三十几摄氏度的高温,抗-35摄氏度的严寒,不惧雨淋。野鸡属于杂食性动物,不挑食,植物的种子,嫩芽,茎叶,果实,昆虫、青草等都可以被它们采食。时常搞得农民伯伯很头疼,刚种下的种子,几天后就会被野鸡刨食干净。
雉鸡是集肉用、观赏和药用于一身的珍稀野味,经济价值高,被认为是动物界的“人参”,曾被人们大肆捕杀,所以在以前野鸡才那么少见。但在2000年以后,野鸡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严禁捕杀交易。没有交易,就没有伤害,可以说野鸡赶上了好时候,才可以转危为安。大家在野外遇到野鸡,切记不可随意捕捉哦!
野鸡的警觉性很高,飞行本领也可以。当人或动物离它们还有数十米远的时候,它们都能察觉到,一有点风吹草动,发现来者不善,还没等靠近,就已经迅速逃之夭夭。作为一种鸟类,野鸡也是会飞的,大概能飞3米高,且只能短距离飞行百米左右,也足以用来躲避天敌了。它们还能栖居树上过夜。
野鸡在自然界中处于食物链的相对底端,天敌众多,比如黄鼠狼、老鹰、蛇、狐狸等等。但由于地球生态环境恶化和人类的捕杀,这些野生的食肉动物种群的数量正在逐渐减少,有的甚至早已销声匿迹。天敌少了,野鸡受到的制衡就少了,繁衍存活率也就不受限了。
况且,野鸡的繁殖能力也是超强的。野生状态下,雌雉鸡每年可孵化2-3窝,每窝 产蛋可达15~20枚。所以农村地区野鸡种群队伍也就不断扩大开来了。在夏季及初秋,是野鸡的繁殖高峰期,每年这个时节,在山和田地间,农民伯伯们会时常见到它们的踪影。
野鸡还喜欢群居,经常能看到它们抱团出没,这也更给人一种野鸡数量越来越多的感觉。
此外,农村的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也在不断得到改善。近几年,很多农村地区在治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绿化等方便卓有成效,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也增强了。这些农村环境变得越来越好,呈现一派青山绿水的景象。这也给当地的野鸡等鸟类提供了良好舒适的栖息环境。
总结
如今农村地区野鸡变得越来越多的主要原因是,野鸡成为了国家级保护动物,人们停止了捕猎,其天敌也在减少,而野鸡本身生存能力及繁殖能力也很强。在相对安全的自然条件下,野鸡可以放心的大量繁殖,野鸡数量就只增不减了。
农村其他动物越来越少,可是野鸡越来越多,这是为什么呢?
在大自然中,各种动物的生存都与人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如今人类社会发展很快,工业遍布全球,农业生产大量使用机械、农药、化肥,汽车尾气也随意侵蚀大自然的生态。可以说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同时也改变了大自然的生态,甚至危及到大多数野生动物的生命,读书那会,读到一篇报道,说现在地球上几乎每小时会消失一种动物,每分钟会消失一种生物,现在想来,毛骨悚然。
不过即便如此,现在的野鸡数量却越来越多,这是为什么呢?我以我国境内的野鸡生存情况为基准,来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个分析。
(1)聊聊野鸡的习性。1、野鸡,我们农村山区人喜欢叫它“山鸡”,其实野鸡本身也是一个俗称,它的学名叫雉鸡,雄性的野鸡羽毛好看绚丽,脖颈处还围绕一圈白毛,雌性野鸡长得比较普通。而且雄性野鸡能长到两三斤重,在以前野鸡还没有成为保护动物时,有时候冬天我们会去抓野鸡吃,肉质紧实口感好,营养也非常丰富。
2、而且野鸡有着相对比较“夸张”的生存能力,零下35度到零上32度它都能应对自如,可以说野鸡酷热严寒都不害怕,而且跑起来虎虎生风,身体素质还特别好。农村有句俗语叫“上山兔子,下山野鸡,碰不得”,说的野鸡下山的时候你是根本追不上的,强追可能会因为下坡路而伤到自己,于其浪费时间,不如直接不碰。
3、野鸡在大自然中属于食物链底层的生物了,天敌特别多,飞禽如老鹰、秃鹫,走兽如狼、狐狸,小动物如黄鼠狼子等无不是它的天敌,当然了没有成为国家级保护动物前,人类才是野鸡最大的天敌。所以野生的野鸡,通常极为敏感、警觉,风吹草动就能立刻作出反应。
4、野鸡食性很杂,植物果实、种子、杂草、昆虫,甚至冰渣子、沙石,它都照吃不误。不过野鸡一般是在早上和下午才进食,白天晒太阳,晚上聚在一起睡觉。
(2)野鸡为什么越来越多?了解了上述野鸡的习性之后,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野鸡越来越多了。
1、首先,地球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使大多数野生动物消失,小时候我们在农村的天空经常见到老鹰、大雁飞过,现在可还曾见过?除了可可西里这样的无人区飞禽走兽多见之外,人类生活的地方几乎见不到了。其实主要还是因为环境的破坏导致野生动物数量越来越少,因此野鸡数量越来越多,与它的天敌大量减少有着很大关系。
2、其次,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得到了很大保护,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山林、草原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我们汉中地区山上野生动物很多,这几年保护的也特别好,山上的野鸡也比过去要多了许多。农村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都有了很好的改观,这是野鸡数量越来越多的另一个原因。
3、野鸡繁殖能力强,生命力顽强。正常情况下,一只雌性野鸡春夏季可以繁殖两三窝,一窝近10只,在天敌减少的情况下,繁殖存活率也得到了很好的提高,数量增多不奇怪。
4、再有就是,现在野鸡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允许随意捕捉,猎杀,否则要承担法律责任,更何况现在农村的猎枪都被收缴,人们抓捕野鸡的难度也大。野鸡被保护起来,人类对野鸡的危害减少,是野鸡越来越多的另一个原因。我们现在饭店能吃到的野鸡,也都是人工饲养的而已。
(3)总结。综合上述原因和分析,我们可以详细的了解到,为什么现在农村其他野生动物在减少,而野鸡却越来越多了。希望看过之后,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李阿冰)
农村其他动物越来越少,可是野鸡越来越多,这是为什么呢?
野鸡数量越来越多,已经成为山区危害严重的存在。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1.野鸡属于杂食性动物,食物源越来越丰富。野鸡可以在任何树林里自由活动和觅食,肉食性野生动物减少,进一步扩大了种群数量。大多数植物的幼嫩茎叶、花蕾、果实和地下茎等都可以被野鸡采食,每个雌性野鸡一年会下蛋100多个,繁殖系数很高。
2.野鸡作为野生动物被保护,没有交易,就没有伤害。野鸡肉味道鲜美,是很多人喜欢的美味,但是野生动物保护以后,就没有交易市场,也没有饭店售卖野鸡产品,从事捕猎的人就不可能以身试险了。
3.退耕还林扩大了野鸡生存范围。近多年,退耕还林项目实施进度快,成效显著,人们不再依赖25°以上的坡地种植粮食作物,林地面积增加很多,野鸡可以栖息的地方就多了,种群数量就增加了。
4.易地搬迁和撤村并镇,山区人口数量大幅度减少。山区很多自然村都已经开始消失,人们不再愿意在交通不便、气候条件差的地方生存,只剩下几户人以后,野鸡、野猪、黄鼠狼等野生动物危害严重,就没有办法耕种,也只有逐步退缩,原有的村庄变成了经济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