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李自成大军压境,崇祯皇帝为什么选择上吊而不是南迁?

1644年李自成大军压境,崇祯皇帝走投无路,在北京的煤山的一棵歪脖子树上上了吊,那他真的是走投无路了吗?他为什么不选择南迁呢?如果南迁的话,有没有希望卷土重来?

趣谈答案:崇祯皇帝满脸黑人问号,谁还不想活着呀?这年头谁和命过不去。

咱们谈判吧

崇祯7年到崇祯10年的时候,伟大的崇祯皇帝一直在考虑着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不是投降,也不是俯首称臣,而是谈判。

换句话来说,崇祯有着自己的理智,有着自己的思想,更多的时候他不愿意,也不想把大明天下拱手送给别人。

而在当时的情况下,谈判成为了唯一一条途径,和谁谈判呢?和满清谈判。

满清意识到明朝尽管非常混乱,官员腐败,但是明朝依旧有强大的力量,这一股力量足以让满清继续坚持下去。与其如此,倒不如和崇祯谈判一下,捞取点好处,帮助明朝打败明朝内部的流民。

当然,满清绝对不会这样热心肠的帮助,明朝需要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大的,比如割让东北,再比如赔偿巨量的钱财。

这是唯一一条,也是最为必要的一条保留明朝的途径,而当所有的臣子们听到这话之后,一个个义愤填膺跺着脚、拿头撞墙,明确表示,如果皇帝敢这样做,我们就死。

崇祯没有和清朝谈判,因为朝中反抗力量太大了,可是如果崇祯坚持一下,这些臣子们也未必会死。

接下来该怎么办?

崇祯没有同意满清的要求,也没有同意李自成的要求,简单讲崇祯已经被臣子们绑架到了道德的制高点上,并且进入了不归路。

好的,我们要讲一件有趣的事情,这件事情之所以有趣是是因为无奈。

崇祯推脱了清朝的谈判,推脱了流民的谈判,看着满朝臣子问他们接下来该怎么办。

臣子们说,我们哪里知道,你是皇帝,该你拿主意啊。

当崇祯听到这句话时,两眼一抹黑,差点晕死过去,自己拿主意,自己拿主意就是和他们谈判呀,你们不让我谈判,你们倒是给个主意啊。

怨天尤人是不行的,崇祯还得撸起袖子加油干,最起码不能让明朝毁在自己手里。

他们来的太快了

当崇祯还没有缓过神来的时候,意外得知了李自成的军队来了,而且包围了整个都城。

好的,也就是在这个时间节点开始,我们分析为什么崇祯不跑到南京去了。

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的明朝是分为上中下三个板块的,上面是满清中间是明朝的北京这一条横线以及南方的绝大多数区域,但是在南方的绝大多数区域有着另一伙部队,这一伙部队叫流民。

如果崇祯放弃牢固的北京城,率领文武群臣往南京跑的话,在半路上他就会被李自成的部队给灭了。

所以崇祯只剩下一个选择,那就是固守待援,死守北京城,然后希望能够有其他的军队来救援自己。

方式是好的,策略没有问题,也是符合明朝绝境之下的唯一方略,但是哪还有什么救援军呀。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当年李自成大军压境,崇祯皇帝为什么选择上吊而不是南迁?

北京被围,明朝君臣不选择南迁,大致原因有五个:

一、北京有多次被围的经历,明朝君臣抱有侥幸心理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虽然是后人总结的,但也是确实反映了明朝的史实。自从永历皇帝朱棣将国都从南京迁往北京,就注定了国都离前线很近,北京自然是免不了遭受炮火威胁的。明英宗时期,鞑靼太师也先围过北京;崇祯时期,皇太极不但围过北京,还多次入关劫掠,深入到山东济南一带,然后在北京的眼皮底下慢吞吞的离开……

尽管北京多次遭遇战火威胁,但是北京依然岿然不动。一是北京城高墙厚,二是北京守备部队数量还是不少的,三是勤王之师来的及时。李自成围北京时,北京不是不能守,关键是勤王之师能否及时赶到,连李自成都有跟崇祯谈判要点好处就撤退的念头。所以,当时的崇祯和文武大臣,虽然士气低迷,惶恐不安,但是,心中仍抱着侥幸心理,向鸵鸟一样期待着北京城不要破!他们没料到的是,勤王之师不愿来北京,而防守北京的部队直接打开城门迎接李自成。

二、崇祯犹豫不决,有所顾虑

孙传庭身死潼关、洪承畴兵败降清后,大明王朝就再也没有人能挡住李自成了。李自成兵锋直指北京时,北京一带人心惶惶。崇祯迁都的话,很可能会导致北京守备力量的奔溃。要是在半道上遇上李自成军队,恐怕连一战之力都没有,这是崇祯的顾虑,也是大臣的担忧。选择待在北京的话,还有北京的城墙作为依靠,尚有一战之力。所以,不迁都也是稳定民心的需要。

当然,有个别大臣建议太子先退到南京,崇祯不同意,更多的是出于怕大臣思异。太子到了南京,崇祯皇帝的权力和威望必然会受到冲击。安史之乱时,唐玄宗也是派了太子李亨出京,后来太子称帝,玄宗这个皇帝就没人搭理了,后来还被软禁了。前车之鉴,崇祯皇帝不可能没有这样的顾虑。

三、逃跑迁都的责任过重,没人肯背

迁都会涉及到一个很要命的问题,那就是迁都的责任谁来背?土木堡之变,徐有贞提议南迁,差点就被拖出去砍了,还好于谦给他求情。即使他说出了当时绝大部分官员的心思,但是他从此以后受到别的官员道德鄙视,升迁无望,最后还是走了英宗的后门。徐有贞的事例就是前车之鉴!所以,此时的崇祯想南迁逃跑,满朝文武也想跑路,关键是没人肯背负南迁的罪名,这罪名肯定是要记录史书的。文官们爱惜自己的羽毛,名声是不能有差的,要是建议南迁,自己最少也会落下个贪生怕死的名声,政治前途就没了。或许还会整天受人讥笑,说不定还会被砍掉脑袋,写入史书!当然,皇帝也可下令南迁,文官们开始就来个痛哭疾首,哀嚎什么祖宗之法不可变,只要皇帝再坚持一下,大家就一起愉快的南迁了!反正我是劝阻过了,皇帝不听我也没办法,名声得到了!可是。皇帝不上套啊,凭什么名声由你们文官得到,罪名就得我背?要死大家就死在一起吧!于是,南迁的事大家都不想背责任,就耽误了!

四、迁都后会引起官员的权力之争

明朝有两大争,一是皇帝与文臣之争,这一争争得明孝宗以后的几代皇帝都不想上朝;另一争是文臣之间的权力之争,这一争更为激烈,主要是在明世宗时期开始。臣子间为了权力,无所不用其及,结党聚众,相互攻伐,对人不对事。对于北京城里的官员而言,是没有几个愿意迁都的,他们在北京经营多年,北京才是他们的势力范围。去了南京,因为朱棣“靖难之变”后南京的机构班子没变,也有六部,北京官员的权力必然会受到南京官员的冲击,甚至权力会大部分被南京官员取代,这是在北京官员眼里所不允许的。断人钱财,如杀人父母,断人官运,比杀人父母更甚!

五、出逃之后朝廷的威信就没了

迁都,大多意味着朝廷实力和控制力的减弱。在王朝兴起、兴盛之际,迁都的话,问题不大,像秦迁咸阳,孝文迁洛阳,元迁大都。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像北魏孝文帝的迁都就直接引起王朝的内部叛乱。因战乱而迁都的往往都是偏安一隅或苟延残喘,如战国魏迁大梁,楚国七次迁都,南宋迁临安(杭州)!情况最糟的是隋炀帝的迁都,还没迁呢,全国造反的声势就越大,自己还在半路的江都就让部下给杀死了。

一旦抛弃国都选择出逃,再给地方下命令地方也就不怎么听话了!明朝对南方的掌控力度本来就有点弱,朝廷一旦南迁,朝廷的威信必然荡然无存,自然会被地方轻视。明朝的地方势力,出战不积极,但是拥兵自重还是特别喜欢干的。崇祯皇帝即使南迁,对地方的指挥也是比较有心无力的,最多,残存的大明王朝也只是偏安一隅。

当年李自成大军压境,崇祯皇帝为什么选择上吊而不是南迁?

腐朽的朝代最后要灭亡,清朝也是灭亡了,当年农村有句歌遥,闯王,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当时情况是这样。

当年李自成大军压境,崇祯皇帝为什么选择上吊而不是南迁?

崇祯上吊事件发生在公元1644年4月25日,这一年是中国历史大转折的一年,在这一年,明朝灭亡,李自成进北京,之后就是山海关大战,清军入关,由此开启了满清对中国的统治。

其实崇祯的死完全是他咎由自取,怪不得别人。他在临死的时候说“朕非亡国之君,尔等皆亡国之臣”。其实他到死了的时候还没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走到哪一步,用一句话来形容崇祯最为恰当不过,“笨蛋之所以是笨蛋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是笨蛋”。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崇祯的臣子都是他自己选出来的,性格刚烈的袁崇焕被他杀了,虚与委蛇的周延儒被他杀了,忠贞不二的孙传庭被他逼迫出战战死了,文韬武略的洪承畴被他强令出战最终投降了,请问他要什么人呢?能力强的?能力弱的?性格好的?性格不好的?不管是什么人他其实都用不好。

1644年这一年事情太多,变化太多也太快。要说到崇祯为何宁愿上吊自杀也不南迁,还要从这一年李自成进京事件说起。

李自成进京

1644年3月1日,李自成开始东征北京,由于在前一年的战争中李自成消灭了明军在关内的最后一支主力——孙传庭部,此时的明军在关内已无能战的主力部队,因此一路势如破竹,到3月13日的时候短短12天就从陕西一路攻下了太原。

▲李自成起义是我国古代农民起义的最高潮

在太原休整了8天后,在陕西代州遇到了明朝周遇吉的顽强抵抗,双方大战十来天周遇吉兵微将寡,退守武宁关(今山西武宁境内)。最后周遇吉伤亡殆尽,自己也出城与李自成大军力战而亡。此战李自成军队阵亡过万,手下有四员大将战死,打的李自成一度发疯,也让李自成萌生了退兵的想法。不想到了晚上突然来报,大同总兵向他请降。此后李自成大军就一路顺利地打到了北京,一路上基本没有遇到明军的抵抗,皆望风而降。4月22日,李自成到达北京开始攻城,到4月25日攻下北京城,崇祯上吊于煤山。

整个李自成进攻北京的战役,从当年3月1日开始到4月25日结束,历史不到2个月。

那么从李自成出兵开始到北京城陷落的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崇祯就没有出路吗?其实出路是有的,一共有三个。

崇祯的出路之一,与清廷议和

1642年结束的松锦会战,以明军的惨败而告终,明军当时最后的一支13万人的精锐部队在此战中几乎全军覆没,这就使得在关外实际上明军已无力对抗兴起的满清,当时明朝内部就有了与满清议和的建议。

那么对于当时满清的统治者皇太极来说他会接受议和么?实际上是非常希望接受议和的。关外的满清虽然拥有人参、貂皮、东珠等珍贵的土特产,但是广大区域天寒地冻,许多满族人并不从事农耕,所以粮食布匹之类的不能自给。在满清与明朝开战之前,他们的生活必须品是通过与明朝的贸易来维持的,开战之后也只能通过战争来维持生活。根据历史记载,皇太极也曾经多次向明朝表明了求和的意愿,至少表达了10次以上。皇太极心里很清楚,通过战争来解决生活必需品不如通过贸易来解决,这也是为什么每次满清与明朝大战获胜之后都主动求和的原因。但是明朝君臣接受了五百年前“靖康之耻”的教训,都不愿意去当“秦桧”,如果谁提出议和那肯定是要上纲上线的。特别是袁崇焕被杀以后,就更是没人敢提了。

▲其实皇太极也非常想与明朝达成和议

松锦会战之后,崇祯曾经问过首辅大臣周延儒,而周延儒知道崇祯的秉性,从不肯为臣子担担子,遇到事情肯定会甩锅,便装糊涂,始终不表态。后来崇祯就找到了兵部尚书陈新甲,命他与满清议和,让他“便宜行事”。于是陈新甲就派出了一百人的代表团赴满清展开了谈判。对此皇太极非常重视,他专门安排大臣出城三十里迎接,接待规格极高,基本天天都是宴席招待。

为了确认明朝是不是真心议和,皇太极还请教了洪承畴核对笔迹是不是崇祯的笔迹,在得到了洪承畴肯定的回答后才开始了非常认真的谈判。为了营造谈判的良好氛围,皇太极命令前线的军队立马停火。为了能够达成议和,皇太极开出的条件也非常好,愿意去掉皇帝的称号,奉明朝为上国,自己为附属国,也不要明朝纳贡,只要既得利益和地盘便可。从皇太极开出的条件来看就是维持当时的现状,同时开通贸易,也算不上是苛刻,况且满清在关外刚刚消灭了明朝的主力部队,风头正盛,即便是这样的条件皇太极也表示可以再商量。

谁知使团回来以后陈新甲没注意,把奏报放在了桌子上,他的仆人也没注意,照例把奏报传抄到了各部门,引起了轩然大波。第二天上朝的时候众大臣们一个个爱国热情空前高涨,义愤填膺,纷纷表示这是卖国的举动,要求严惩卖国贼。在这个重要的关头,崇祯再次展现了他甩锅的才干,把这件事情撇的一干二净,声称都是陈新甲做的,最终陈新甲被处死,议和也就不了了之。

如果当时与满清达成了议和,那么明朝就可以集中精力对付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形势就会逐渐变成对明朝有利,但崇祯不敢担当,勇于甩锅的表现使明朝丧失了一个非常好的拯救机会。

崇祯的出路之二,调集山海关吴三桂部救援

1643年明朝在关内的最后一支主力部队孙传庭部被李自成消灭,实际上明朝当时还有另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就是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部。

当然,如果要调吴三桂来保卫北京,那么就意味着山海关就要放弃,如果放弃了山海关导致清军入关,中原就会无险可守,这也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责任,只能由皇帝来承担。但是崇祯并不想承担这个责任,他命内阁首辅大臣魏藻德起草调吴三桂入关的诏书,魏藻德知道崇祯的德性,调吴三桂入关保住了北京是可以的,但是将来要是清军入关,这个责任就会由他来承担。所以始终装着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就是不起草诏书。

搞得崇祯非常生气,连续催了很多天魏藻德也不做这个事情,最后没办法,崇祯联系了吴三桂,命他带兵入京勤王。吴三桂也给崇祯回了信,说明要把军队调到北京,连同部队的家眷一起内迁,需要大约一百万两白银的费用。

▲山海关吴三桂部是崇祯当时能用的唯一一支主力部队

为了凑足一百万两白银的救命钱,崇祯发起了摊派,给每位大臣都下了指标,结果大臣们全都在哭穷,说自己没钱,很多摊牌了上万两银子的大臣也只捐了百两银子表示尽力。尤其是崇祯的国丈,周皇后的父亲周奎就是其中最为扣门的一个。周皇后为了让国丈表态,偷偷给了周奎5000两白银,要他自己再出5000两凑足1万两。结果周奎只拿出了2000两,自己竟然还赚了女儿的3000两。后来李自成打进了北京,从周奎家抄了70万两白银。

当然,上梁不正下梁歪,大臣们扣门,其实最扣门的就是崇祯本人。

历史上的文献有记载,在当时陕西、陕西、河南连续七年大旱,田地颗粒无收,人们吃完了树皮之后接着就吃观音土,很多人因此饿死,到处都是人吃人的惨像。按照正常情况来说,政府在此时应当组织发展生产,救济灾民,但是根据当时的记录,各种苛捐杂税比比皆是,甚至在崇祯死前一个月还发出了要求各地官员加紧征收税赋的诏书。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从崇祯皇宫大内搜出了三千七百万两白银,黄金价值一百五十万两。而当时向那些农民加征的税赋不过百万两而已,以至于崇祯身边担任检讨的杨士聪在其《甲申核真略》一书中感叹“呜呼!三千七百万!拿出一个零头就抵得上两年加派了。”身上有如此之多的巨款,在紧要时刻连一百万两白银的救命钱都舍不得出,这又能怪谁呢?

如果崇祯不是如此贪婪,舍得自己出钱来抵消加派,就不会爆发农民起义,即便是在最紧要的关头,吴三桂的部队还是可以调过来保卫北京,可惜的是崇祯太扣门了。他把责任推给了下属,说下属扣门,还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的问题。

崇祯的出路之三,迁都南京

在明朝的南京有一套完整的行政班子,也就是六部。在一般时期,真正其作用的是北京的六部,南京的六部也只是做个样子而已。但是一旦北京的崇祯迁都到了南京,那么南京的行政班子就能马上发挥中央政府的职能。

在北京保不住的情况下,迁都其实是一个延缓明朝寿命的非常好的选择。从后来南明的情况我们也可以知道,当时的南明主要是因为继承皇位的人员充满争议,从而导致朝廷内部斗争不断,最终被清军南下给灭亡。但是如果是崇祯,或者是崇祯的太子,或者是崇祯三个儿子中的任何一个跑到了南京,那么他继承皇位就没有任何争议,也能够团结整个南方对抗满清。其实南宋能够在北宋之后延续一百多年,也是因为赵构的身份没有任何质疑,他就是前任皇帝的儿子。而南明一开始继承皇位的是福王的儿子,就与皇帝崇祯的亲近程度来说,就有很多皇族与他同等,由此导致南明党争不断,没有有效组织对北方满清的抵抗从而亡国。

▲就算崇祯不走,他如果把太子派到了南京,那么明朝至少可以和南宋一样再延续一百多年

其实曾经有一位叫李明睿的官员曾经建议崇祯迁都,对此崇祯也表示了同意,并为此在天津海边准备了两百艘海船和一千多精兵卫队,准备随时南行。但他特别害怕丢面子,为此又犹豫不决。随着李自成大军的临近,李明睿也不再沉默,上书请求南迁,崇祯又犹豫不决。后来也有人提议让太子到南京监国,崇祯还是不同意。此时,却出现了不少爱国人士,他们又义愤填膺地表示“君王要死社稷”,听了这些,崇祯还是怕丢面子,竟然表示不走了。当时闹得最凶的一位“爱国青年”是一个叫时光亨的,李自成进北京的时候他倒是第一个投降了。

就这样,因为怕丢面子还是没有南迁。

最后李自成打到了北京,在几乎要攻下北京的时刻派人找到崇祯,希望能够与崇祯议和。条件就是继续承认崇祯是皇帝,崇祯要承认李自成是西北王,给他一百万两白银的军费,之后李自成可以帮崇祯消灭其他农民起义军,甚至可以帮崇祯出关攻打满清。实际上都倒这一步了,崇祯竟然想的还是甩锅,他命手下的大臣起草同意李自成议和的诏书,没人写,要他自己拍板,他自己又碍于面子不拍板。

▲崇祯的众叛亲离和上吊自杀完全是咎由自取

李自成根本就没想到这样的条件崇祯还是不会同意,便打进了北京,走投无路的崇祯最终上吊煤山。

所以综合以上来说,性格决定命运,崇祯的命运是他自己决定的,也怪不得别人。作为一个皇帝,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没有任何担当,又能成什么事呢?对别人无比地扣门,自己又是个守财奴,明明有大把大把的金钱,却不肯出一分钱,又要强行找那些挣扎在生死边缘的老百姓摊派,这样的皇帝死了也好!

当年李自成大军压境,崇祯皇帝为什么选择上吊而不是南迁?

明崇祯十五年,清朝开国皇帝皇太极连克松山、锦州,关外防线岌岌可危;与清兵最后议和的机会破灭后的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克山西,直逼京师;二百七十七年之大明王朝已经走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

这时候,一个被后世认为足可以达到“挽狂澜于既倒”效果的上上之策,递到了崇祯皇帝朱由检的面前。

《明史·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有载:

十七年二月,丁亥,诏天下勤王。命廷臣上战守事宜。左都御史李邦华、右庶子李明睿请南迁及太子抚军江南,皆不许。

左都御史李邦华、右庶子李明睿共同向崇祯皇帝提出了“南迁”的缓兵之计。

就当时的混乱局势而言,“南迁”虽然会让大明王朝从大一统王朝变成事实上的“半壁江山”,让李自成坐拥京城,但此举是崇祯皇帝挽救大明王朝最为理性和积极的可行性方案。

原因有三:

1、南京以南的地区,在当时尚属于“非战争区域”,崇祯皇帝绝对可以利用“主场优势”,重新诏令天下兵马,挥师北上,以求再图大一统。

2、退出京师以后,北京城就会成为大顺政权和大清政权的必争之地,“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南迁”以后的大明王朝足可以“坐山观虎斗”,以实现“渔翁得利”的军事对决结果。

3、不管是李自成的大顺军,还是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八旗军,面对吴三桂率领的五万山海关守军,都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巨大障碍。

对于皇太极而言,吴三桂可以有效钳制其入关;对于李自成而言,吴三桂更是可以和“南迁”的崇祯皇帝之间形成“前后夹击”、“遥相呼应”之势。

也就是说,崇祯皇帝只要不上吊,只要“南迁”,吴三桂就会固守北明最后的一块阵地,等待崇祯皇帝的北伐,如此一来,别说是复国,弄不好崇祯皇帝能够再度治理出一个“崇祯中兴”来。

崇祯皇帝虽然是明朝作为全国性政权的最后一位帝王,但其并不昏庸甚至还可以评价为甚多可圈可点之有为君主。

对于“南迁”的建议,崇祯皇帝最初并未直接给予“不许”的决定,而是有着一个犹豫的过程。

李明睿等人提出“南迁”建议和计划以后,崇祯皇帝因为“朕有此志久矣,无人赞勷,故迟至今。诸臣不从”而倍感无奈。于是于朝堂之上,公开征求意见:

“李明睿有疏劝朕南迁。国君死于社稷,联将何往?又功朕教太子先往南京,诸卿以为如何?”

对于崇祯皇帝而言,当时的大明王朝虽然已经岌岌可危,但其毕竟手握实权,拥有国家最高统治权力,完全可以独断专行,毅然选择“南迁”。

可是,崇祯皇帝并没有这样做。

崇祯皇帝在“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的思想指导下,既想因为“国君死社稷”而青史留名、避免因为“国破在即、国君先逃”而背负千古骂名;又想举朝南迁,再图大业,毕竟就当是的局势而言,这是挽救大明王朝、挽救自己的唯一理性方案。

于是,崇祯皇帝想要来一出“誓于社稷共存亡,奈何群臣劝谏”而被迫“南迁”的戏码。

可是,崇祯皇帝再次错误估计了以内阁首辅——陈演为首的满朝文武们。

《明史·卷二百五十三》有载:

盖欲出太子南京,俾先清道路也。演有言百官不可令出,出即潜遁者,遂止不行。有言李明睿南迁为邪说,“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不杀李明睿,何以治天下!”

也就是说,在内阁首辅陈演的“劝阻”下,崇祯皇帝被架在了“南迁即潜遁”的历史罪人层面,被动成为“国君死社稷”的典型代表。

放弃“南迁”计划以后,崇祯皇帝只得“既不能出,出亦不能必达,故不得已而身殉社稷”。

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之前,所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中的“奸臣”,恐怕指的就是这群被后世评价为“实无能为,无所筹划,欺瞒崇祯以致误国”的“陈演们”。

参考文献:《明史·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明史·卷二百五十三》、《平寇志》、《李自成》

当年李自成大军压境,崇祯皇帝为什么选择上吊而不是南迁?

崇祯想要活成别人眼里的样子,是个没有主见的“孩子”,注定了他的悲剧!

崇祯皇帝朱由检继位的时候仅有17岁,他能做到皇帝的位置是因为哥哥天启(朱由校)的突然病逝。如果天启有孩子,皇位无论如何也落不到崇祯头上,所以说崇祯的皇位是捡来的。正因为如此,崇祯非常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证明皇位的合法性。事实上他的一生都是在渴望得到他人认可的一个过程,没有活出他自己。

不否认崇祯早期做得不错,起码在文官东林党眼里算个好皇帝,因为他搞死了魏忠贤。在这里不说魏忠贤该不该死,一个17岁的半大孩子能解决掉权倾朝野的大宦官,本身就是能力的体现,但这并没有给崇祯带来自信,他的终极目标是收复辽东、重现大明辉煌。

当时的明朝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诸葛亮在舌战群儒中曾说过,“譬如人染沉疴,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此时的大明朝需要的不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君王,而是一个平庸能够缓缓过度的皇帝。可惜,崇祯不是。崇祯立志中兴大明,其本人却不具备这样的才智。裁撤驿站引出了李自成起义,因为错误指挥,死掉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将领。

在崇祯的性格里存在一种“缺乏担当”的因素,在李自成大军压境时,崇祯曾经考虑迁都,但因为大臣的反对不得已放弃了这一想法。他是一个皇帝,在封建时代皇帝最大,如果崇祯决定做一件事情,没有人能够阻挡。可惜崇祯还是死要面子,想要活成别人眼中的样子,所以最终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后毅然没有做出决断,不得已上吊自尽!他在死的时候不是小孩子,而是一个34岁的中年人,管理了帝国17年,依然没有成年人的决断,想要做中兴之主却优柔寡断、缺乏担当,帝国焉能不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