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合同制职工能否转干部?经常听到事业单位去编制是什么情况?
从理论上说,国家实施公务员制度,企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以后,现时已不存在国家干部身份。
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员工既相当于干部身份,工人岗位员工转岗至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作既相当于原来提拔为干部。
事业单位去编制,既事业单位改革取消编制管理。下面予以简单介绍。
一、国家干部身份的历史
国家干部身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延续数十年的人事劳动管理制度中,在党政群团机关、国有及集体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农村政企合一的人民公社,工作人员分别按照国家干部、工人、社员身份实行管理;同时,实行不同的劳动报酬及福利待遇;国家干部既上列单位中从事管理、技术工作的人员,现在习称“白领”。
集体所有制企业除国家干部外,还存在集体所有制干部,同国家干部基本相同,不再另述。
二、国家干部来源
国家干部主要来源于: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工作的上列单位中从事管理、技术工作的人员;
(二)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国家统包分配上列单位工作为国家干部;
(三)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军中的军官,等同于国家干部。
(四)工人、士兵、社员,提拔担任领导职务,或通过转为管理、技术工作等途径,可以转为国家干部。
三、国家干部身份的消亡
(一)党政群团机关
1993年10月1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发实施,国家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国家干部身份废止,称为国家公务员。
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发实施,中国共产党及民主党派机关,国家政权机关、包括人民代表大会机关和人民政府机关,司法机关、包括法院和检察院机关,以及人民政协机关工作人员,国家干部身份废除,统称为国家公务员。
群团机关工作人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简称为参公人员。
党政、群团机关国家干部身份,首先退出历史舞台。
(二)企业单位
1992年,国有及集体企业进行劳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劳动人事管理制度,由“身份管理”改革向“岗位管理”转变;国家干部身份转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员工,国家干部身份不再存在。
(三)事业单位
2009年,国有事业单位也进行人事劳动管理制度改革,推行“全员劳动合同聘用制”人事管理,也完成由“身份管理”改革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国家干部身份同企业一样,转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员工。
至此,党政、群团机关,国有及集体企事业单位(人民公社已经取消)国家干部身份全部消亡,成为历史!
但是,人们仍习惯称呼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机关国家公务员,群团机关参公人员,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员工为干部,“习惯成自然”而使然。
四、合同制员工转岗工作制度
企事业单位劳动人事实行岗位管理的同时,设立转岗工作制度,员工根据工作需要,以及本人的资格的转变、能力变化,符合岗位任职条件,可以在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人岗位之间转换岗位工作。
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员工转岗工人岗位比较容易;
专业技术岗位员工转岗管理岗位也相对容易;
管理岗位、工人岗位员工转岗专业技术岗位,需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工人岗位员工转岗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难度要大一些。
转岗,除要具备该岗位的任职条件、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外,还要有空余岗位,组织同意等。
工人岗位员工,转岗至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作,既相当于原来的提拔为干部。
五、去编制
编制管理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内容之一,党政机关使用行政编制,事业单位使用事业编制,由中央及各级地方党委编制部门统一管理。
事业单位去编制,是指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取消编制管理;以及一部分事业单位逐步取消编制管理。
免责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请问合同制职工能否转干部?经常听到事业单位去编制是什么情况?
第一,合同制员工能否转干部?
答案是肯定的。机关事业单位现在逢进必考,合同工只要符合条件,报名参加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考试通过后,即被录用为公务员或事业编,成为国家干部。这是目前体制外人员进入体制内的唯一方式。当然,部分政策性人员比如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大学生村官,他们也是合同制人员,但在服务期满经考核合格后,按照一些地方的政策可以直接转事业编制,进入事业单位序列。这是极少数可以免试进入体制内的渠道,而所谓的免试,其实不过是省了笔试,面试程序还是要走的,相当于也经历了考试,没有突破机关事业单位逢进必考的底线。
第二,事业单位去编制是什么情况?
这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一种情形。按照国家统一部署,2020年,全国将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事业单位的三种类型的机构,行政执法类、公益类和生产经营类将根据各自的要求推进改革,完成机构简化、人员压缩、编制精简的目标。其中,行政类事业单位已经在去年推进的党政机构改革中完成清理,或并入行政机关,或剥离行政职能转公益类,执法类目前也在局部试点改革;公益类事业单位大体保持现状,少部分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即公益二类事业机构需要进行必要的撤并整合,其中部分效益好、主体职责是经营或收费的可能转企;生产经营类事业机构则按要求将全部剥离事业编制转为企业,实行合同制管理。所谓的事业单位去编制,即指这部分公益二类和生产经营类事业机构转企,以及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和高校取消事业编制的改革,并不是指全部事业单位去编制,脱离体制。
请问合同制职工能否转干部?经常听到事业单位去编制是什么情况?
谢邀!
事业单位合同制身份是否能转为干部编制?事业单位整体去编问题,这是两个问题。
如果本身是事业单位合同制身份工作人员,想转为干部正式编制的话,如果在过去,一般是看你单位是否有空余编制存在,如果有,通过你的努力取得领导信任,还要主管部门一把手同意,通过编委获得个人编制,才能进编,单位如果没有编制话就很难了。目前的转正入编,大多只等单位招考事业人员,通过考试途径转干,这就要看单位是否有招考录用指标,你年龄是否在要求之内。也有特殊情况:如对国家有特殊贡献者,特殊人材引进和聘职等。当然也有通过领导关系如市里大领导关系转成正式干部的。
去编问题属于事业改革,由经营性事业单位改成企业单位,单位没有事业编制了,这样转成企业正式职工和企业干部就容易多了,但全国目前只是试点,全面推行恐怕一时半会难以实行。
请问合同制职工能否转干部?经常听到事业单位去编制是什么情况?
【“干部职工”是体制内的说法】
同一个单位的工作人员,有了编制,才进入体制,体制内才有干部职工的说法。
同一个单位的合同制职工,没有编制,实际上是体制外人员,就没有干部职工的说法。
所以,没有编制的事业单位合同制职工转不了“干部”,事业单位“去编制”是指整个单位从事业单位性质转为国有企业性质。
请问合同制职工能否转干部?经常听到事业单位去编制是什么情况?
当然可以,但那种情况很少,一般都是出现特殊情况做出了特殊贡献。去编制的问题已经提了多年,但并不容易很快实现。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国各地医院组织医护人员奔赴武汉抗疫一线,其中不乏合同制医护人员。还有引进人才,也可能直接进编,几个朋友是留学归来的医学博士,招聘进医院定科室副主任代主任,很快转正。
战疫凯旋归来后,不少省市卫生健康委宣布战疫合同制医护人员直接进编。湖北省也有事业单位人员,因为战疫期间表现突出,被提拔为公务员副科长。
其他也有类似的提拔任用干部的例子,当事人一定是有突出贡献,当然,也得具备领导能力,基本胜任干部岗位职责。
去事业编,涉及到太多人的利益,上面还在让合同制医护人员进编,说明去编制在今后较长时间内不可能实现。
请问合同制职工能否转干部?经常听到事业单位去编制是什么情况?
这个要看情况,不绝对,国企老总转政府官员的也有,我们副局以前就是国企老总,直接调用过来做的副局,不过这种机会很少,而且他这种编制也就我们当地组织部认可,上面组织部不认可的,工资待遇按公务员来!最近新闻也有国企老总做副省长的,只要有能力,就不是做不做公务员的事了,有能量能发光,就会得到重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