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和丞相是一样的吗?究竟历史上有没有宰相的官职?
当然不一样!
丞相是正式官职,宰相是指不设丞相职务时,对行使丞相职权、类似丞相职务官员的习惯性称谓。
宰相,历史上,只有在辽朝曾设为正式官职。明朝张居正官职为内门阁首辅大学士、太师,习称宰相。
一、丞相是正式官职,古代的皇帝,综理国家大事,军民工农财文法,繁琐杂务,根本忙不过来,于是自春秋战国始设置丞相一职,协助帝王处理政务。
秦、汉相沿设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为百官之首,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政府首脑,也就是总理、首相职务。
如历史上著名的、助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封建秦帝国的丞相李斯,汉朝助汉高祖刘邦成就帝业的“汉初三杰”之一的丞相萧何 ,汉末“挾天子以令诸侯”的丞相曹操,历史上“大名垂宇宙”的贤相、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等。
二、宰相,除外历史上只有辽朝曾设为官职。
其他朝代,宰相是在不设丞相时,对行使丞相职权、类似丞相职务官职的统称。
唐朝、宋朝时期,汲取前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丞相的权倾朝野,权力太大,严重威胁皇权,因而不设丞相一职。
但是,皇帝综理军国大事又忙不过来,唐太宗时,设“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职,后改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行使丞相职权,习称宰相,为避免集权,设置多人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宋朝为避免集权,又设置类似副相、并由多人任职的参知政事官职。
唐太宗亲信重臣李绩,成为历史上“同中书门下”第一人。
三、明朝初期曾设置丞相,因丞相胡惟庸结党营私,权倾朝野,明太祖皇帝朱元璋深感皇权受到威胁,以谋反案诛杀胡惟庸后,裁撤丞相一职。
但纷繁的政务,皇帝难以应付,于是,以内阁大学士备皇帝咨询处理政务,形成内阁大学士多人分散权力行使丞相职权,也就是事实上的宰相;后又设内阁首辅大学士,就是实际上的首席宰相。
四、清朝初期,始仿明制,设置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皆为最高品级一品官员,以殿阁大学士行使丞相职权,多达6人,避免集权,
但至雍正皇帝时,因西北军事战争需要,设立军机房,后改军机处,初为办理军务,后逐渐军国大事皆经办理,为清朝最高中枢权力机关,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由是,殿阁大学士由行使丞相职权的实职,变成尊崇位高的虚职,成为皇帝授予文武勋臣的荣誉性加衔职务。
晚清重臣左宗棠任军机大臣,习称宰相,荣誉加衔东阁大学士。
仅供参考。
宰相和丞相是一样的吗?究竟历史上有没有宰相的官职?
“宰相”和“丞相”不是一个概念。
“宰相”是一种泛称,是指古代历史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不是具体指某一官职。
即皇帝之下,百官之上的“二把手”这样的官职。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汉)陈平<陈平>
历史上宰相这种地位的名称多达十几种,这是因为朝代不同,起的名称自然不同。
比如最早的称太宰、相、相国、丞相、大司徒、尚书令、中书令、侍中、中书舍人、尚书左仆射(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内阁总理等。
从上面可以看出来,宰相能把“丞相”这个官职包括进去,这就说明丞相是其中一个具体官职。
秦朝之前就有相、相邦等名称。我们都知道,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这个称号的。他认为自己统一了六国,“德比三皇,功过五帝”,因此取“皇”和“帝”组成皇帝之名。
<秦始皇>
秦始皇称帝后,正式设置了“丞相”这一官职,秦朝第一任丞相就是李斯。
西汉建立后,汉承秦制,因此保留了“丞相”这一设置。
到了西汉末年,即汉哀帝元寿二年,改丞相为大司徒。
建安十三年,曹操恢复丞相这一职位,他自己任(东汉)丞相,当时人们说他“名为汉相,实为国贼”。
魏晋南北朝时基本没有设置丞相这一职位。
隋、唐初年也没有设置丞相。
一直到了唐玄宗开元元年,李隆基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
元朝于中书省设置丞相。
到了明朝,朱元璋称帝后,为了集权废除了丞相设置。
<朱元璋>
综上所述:历史上没有宰相这种官职,但有这种称谓。亲们明白了吗?文/秉烛读夏秋
宰相和丞相是一样的吗?究竟历史上有没有宰相的官职?
丞相和宰相并不一样,宰相更多是个通称,一方面是“宰”,指主宰百官;一方面是“相”,指辅佐君王。真正有“宰相”这个官职的只有辽朝。而“丞相”则是一个具体的职务,从战国到明朝,甚至之后的太平天国也都存在。所以,拥有“丞相”这个官职的人一般来说都可以视为“宰相”,但很多并非这个官职的人,实际上也有“宰相”的职能,所以一般也会被称为“宰相”,而且并没有固定成文的习惯。
比如说,西周初年的太师吕尚、太师/太傅周公、太保召公,他们必然都是“宰相”;春秋时期各国的卿士,包括晋国的三军/六军统帅,楚国的令尹、司马以及早期的莫敖,鲁国的司徒、司马、司空等,吴国的太宰,这些也都是“宰相”。秦和西汉前期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西汉后期的大将军以及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也是“宰相”,但真正的权力是在大将军手上,可以说是真正的“宰相”,而三公反而像是假的。
之后“宰相”的官职又一直变化,直到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以皇帝直接统领六部,而内阁学士作为皇帝顾问。但是随着明代中后期皇帝管事较少,内阁学士的权力又越来越大。最典型的是内阁首辅张居正,大家都认为他就是“宰相”。清代则又设立军机处,这样一来军机大臣又逐渐像是“宰相”,但大学生同样被称“宰相”,最有名的就是宰相刘罗锅了。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宰相和丞相是一样的吗?究竟历史上有没有宰相的官职?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一提起“丞相”和“宰相”这两个词,世人便会赫赫称赞,毕竟这是古代大臣们最高权力的象征,是属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量级人物的。而关于“宰相”与“丞相”,世人往往混为一体,认为它们是同一个“利益共同体”。
丞相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代,战国时代因为各诸侯国纷纷设置相国之职,以达到辅佐国君处理国政的目的。《吕氏春秋》中更是直言:“如果上天要降灾祸于国君,宰相可以代替国君受过。”
然而,其实相国和丞相并不是一个官职。丞相是指协助相国处理政务的官职,是相国的副手。到了战国的后期,丞相开始逆袭,侵夺了相国的权力,丞相拥有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超级特权。
最开始丞相这个官职就不是帝国的一号权臣,而是一号权臣相国的副手。顾名思义,相就是看管、看守的意思,相国就是看守一个国家的人,那自然就是皇帝或者君主的大管家。后来因为工作实在太多太杂,相国一人忙不过来,因此设立了丞相来帮助他。丞相从字面上也可以看出些许端倪来,丞意同辅佐,丞相则是辅佐相国的人。因为相国吕不韦权力过在,秦始皇在处死吕不韦后,痛定思痛之下,决定消除隐患,暂封了相国这个职务,而丞相一跃成为“一号权臣”。李斯便是秦朝的鼎鼎有名的丞相。
汉高祖建立西汉,“恢复”了相国这个职位,还是让丞相来辅佐它。结果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因为立有汗马功劳,被任命为丞相,而“军神”韩信因为是打败项羽的最大功臣,被封国相国。这个《史记》上这样记载的:上已闻淮阴侯诛,使拜丞相何为相国。
这两句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当韩信被萧何与吕后密谋杀害后,萧何才晋位为相国。随后,这两个官职开始进入“模糊期”和“混乱期”,两者或并存或单存,有时只设丞相,有时只设相国。
到了汉末,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重新自封为丞相,延续汉朝的刘备同样任命诸葛亮为相。
到了西晋时,尚书省外移,设立门下省,重要事务由尚书、门下共同商议,丞相不仅局限于三公,尚书省、门下省的长官开始拥有宰相地位。直到南北朝时,中书省才渐渐兴起。
隋唐正式确定三省六部制,取代了三公九卿制,以三省长官为丞相。即尚书省的尚书令、尚书仆射,中书省的中书令、中书监,门下省的侍中。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在为秦王时曾经担任尚书令,所以唐朝此后不再任命尚书令。
宋朝时,正式以同平章事作为丞相的官名。元丰改制后,设丞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
元朝时,中书省兴起,尚书、门下两省都被废除。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往往由皇太子兼任,故不在宰相之列。中书令之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所以自皇太子之下的副职,左右丞及平章政事才都是宰相。
明初时,以中书省处理政务,分设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能患难不能同享福的朱元璋利剑出鞘,废除了中书省,结束了三省六部制,不再设丞相,丞相制度就此落幕。
宰相和丞相是一样的吗?究竟历史上有没有宰相的官职?
丞相是正式官职,宰相是指有的朝代不设丞相职务时,对行使丞相职权、类似丞相职务官员的称谓。
宰只有在辽朝曾设宰相为正式官职。
宰相和丞相是一样的吗?究竟历史上有没有宰相的官职?
简单来说,宰相跟丞相不一样。
“宰相”是一种统称,来源于商周两朝大臣的最高职位,相是辅佐商王的最高级大臣,辅佐成汤灭夏的伊尹甚至能够流放不贤(他认为)的王;宰是指周朝的百官之长太宰,辅佐周成王的周公就成担任过这个职位。
《韩非子·显学》载:“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起于卒伍。”这是第一次把宰相联称,用以泛称掌握政权的大官,后来用以指代辅助君主、统领群臣最高长官,也就是相权的代表。随着时代发展,宰相的指代对象并不相同且不唯一。
丞相则是个实实在在的的官职,它原本是相邦(相国)的副手,有左右丞相,偶尔还有中丞相。在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中,三公均是宰相,丞相更是被设定成百官之首,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权力很大。
这种相权过大的情况是集权皇帝所不能容忍的,汉武帝开始培养自己的亲信,建立中外朝制度,制衡夺取三公的权力,武帝朝丞相多惨死就有这个原因。
随着权力的逐步削弱,到西汉末年,丞相其实也没有再保留的必要了。汉哀帝时期,将丞相改为大司徒,算是正式宣告曾经的一把手退居二线。
这次被废后,丞相一职曾断断续续地出现与撤销,汉末(曹操)、蜀汉初年(诸葛亮)、东晋初年、北朝一段时间内、唐玄宗时期、宋孝宗时期都曾短暂恢复时期,但不久都废除。
直到元朝在中书省设置丞相,丞相之名才再次保持了较长时间的面世,明初曾短暂沿袭,胡惟庸被杀后,这个官名就被彻底扫进了历史的储藏柜。
丞相被消灭了,相权却没有,它一直伴随着皇权,让皇权分权给相权——相权过大——皇帝培养亲信——亲信壮大成为新的相权——皇帝培养新的亲信这个循环一直持续下去。
相权在,宰相就在。
秦朝及西汉前中期,宰相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这三公;西汉中期后,皇帝身边的尚书台发展起来,唯有取得录尚书事的名号,方能称宰相,“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尚书台取丞相府而代之。
尚书台权力过大,皇帝身边的秘书机构中书省和门下省发展起来,于是有了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并称宰相,随后三省长官不常设,凡是加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类官职,就是宰相。
这种把相权分割成很多个人的政策被宋朝继承了,所以宋朝没什么相权过大的问题,也没发育出新的宰相机构。
元朝统治简单粗暴,不搞那么多人,所以丞相就回来了,明初沿用。明太祖用着用着觉得很不满意,相权过大,他也不想培养新机构取得,直接灭了它,啥事都自己来。
后世之君没有明太祖那么好的精力,内阁在一定程度上顶替了相权,所以明朝的宰相就是内阁阁老,权力最大的内阁首辅张居正甚至直言:“我非相,乃摄也。”
清朝同样没有丞相,但有宰相,那就是内阁大学士(即中堂),不过由于军机处设立,内阁大学生没有半点相权,要是兼职军机大臣,那还有点权力。
最后再提一句,历史上的确出现过宰相的官职,那就是辽朝枢密院的长官,称宰相,有宰相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