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真实的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诸葛亮,是一个政治家,良臣贤相。诸葛亮,就是中国历史上再正常不过的一个有才能的忠良臣子而已,因而在正史《三国志》中,与其他魏、蜀、吴国的众多,请注意,是众多的良臣猛将同样的、再正常不过的在《三国志》中有传而已!

诸葛亮成为民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掐会算的神人偶像,除了其自身的优良品质、才能业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古代四大古典小说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成书,使其在生前未能、死后很长时间也未能、直至死后千多年,才因《三国演义》流传而彰显于世,名声大噪而成神,甚而夺刘备皇陵昭烈帝庙而成武侯祠!

而诸葛亮作为文学作品、小说《三国演义》中一个正面人物典型形象、一个忠良烈士,得良主刘备赏识,忠心耿耿,从无二心,乃至刘备托孤白帝城,甚至直言阿斗不可扶,可取而代之,诸葛亮不为心动,涕泗横流,表明忠心且践行,扶助阿斗,正如在《出师表》中表明“鞠躬尽粹,死而后己”。忠良,在中国民间几千年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儒家思想,被视为人臣的最高准则,是衡量良臣、奸臣的标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正是以其大忠良臣形象而获得人们广为赞许!

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未出茅庐“三分天下”并实践之;丞相治蜀,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羽扇纶巾,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统兵布阵,“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大败“奸臣”曹操,“七擒孟获”平定云贵;《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几乎以一个“料事如神”的完人形象展现于世。

纵观历史,诸葛亮“三分天下”,实际上是分裂国家,逆国家统一大局的历史潮流而动,以蜀汉不足的人力、财力、军力,偏安疲惫之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六出祁山”、“七伐中原”,劳民伤财,必然无功而返。

实际上,诸葛亮一生,为相治蜀,政治是成功的,刘备征战在外,安抚稳定后方,征集兵员,输送粮草,如同助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汉初三杰”之一丞相萧何作用相同。诸葛亮,并非军事家,而其军事行动,也是胜少败多,只不过《三国演义》描写其胜仗大肆渲染,败绩则找出充分理由、轻描淡写,为其神人大肆渲染罢了!与祖上汉高祖皇帝刘邦同为知人善任的昭烈帝刘备,在白帝城驾崩安排蜀汉后事之时,将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军事大权交给李严,而非诸葛亮,不是很能说明问题吗?

管见哈,不喜勿喷!

仅供参考。

三国时期真实的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诸葛亮是一位绝顶聪明的智者,素有天地军师之称。刘备三顾茅庐邀其出山之时,就谋划布局“三分天下”。事实上,他也做到了。毋庸置疑,诸葛亮是”三国鼎立”之灵魂人物。

从连吴抗曹、施展了“草船借箭”计策之后,令整个江东将军、谋士刮目相待,足见他的军事谋略远胜周瑜。献计筑坛,为东吴”借来东风”抗击来犯魏军,足见其对天文地理通晓、气候变化拿捏之精准。

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在《出师表》言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达了对康复汉室江山秉持义无反顾的决心,也彰显了他对幼主之忠诚度。

诸葛亮不仅发明了“八卦阵法”。还发明了“木牛流马”,对当时伐魏战争之粮草补给起了关健性的作用。

在无兵可用劣势下,自导自演之“空城妙计”,吓退了司马懿十万大军。由此可见,其之胆色、智慧,在三国历史中之“超凡卓越”。

配图源自网络。

三国时期真实的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感谢悟空的邀请!

诸葛亮,在华夏历史上,可谓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谋略家、散文家。不管是在影视剧中,还是文学作品中,诸葛亮带给我们的形象永远都是满腹经纶、雄才武略。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打得了胜仗,写的起散文,创得起发明。毫不夸张的说,诸葛亮已然被我们神化。

但是,真正的诸葛亮是孤独的。大家可以看一下,凡是历史上伟大的人物都孤独。曹操孤独、诸葛亮孤独,曹操孤独到连儿子都不理解他。一个历史人物在后代越是受到推崇,那么他就越孤独。

那么,历史上的诸葛亮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说一下。

1、诸葛亮的相貌

根据史书记载,诸葛亮乃“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这说明诸葛亮在古代绝对算是个伟岸男子,相貌不俗。

2、诸葛亮的品德

要说起诸葛亮的品德,那可是后世臣子们的楷模。尤其是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对其最真实地写照。

3、诸葛亮的品质

品质包括很多方面,当然诸葛亮能干是不容置疑的,诸葛亮,终其一生都在兢兢业业的经营着蜀汉的江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4、诸葛亮的私心

对于这个方面,首先我们要理解诸葛亮。哪怕是在后世被神化了,他总归是一个普通人。既然是普通人,那么就有人类的劣根性,那就是私心。在华容道的战争中,诸葛亮明知道关羽情深意重,肯定会在最后一关,因鉴于以前的情谊释放曹操。但是,诸葛亮却在事前跟关羽签署了军令状,虽然最后玩笑式的结尾。但是,谁知道当时诸葛亮有没有杀关羽的心思呢?如果诸葛亮没有,为什么他当初要这样安排呢?他是要教给关羽什么知识,经验,教训?或者是故意让刘备难做?这些就不得而知了。

5诸葛亮的野心

是人就有野心,哪怕你天资再高也是如此。在白帝城一战中,刘备力战东吴反败,在白帝城向诸葛亮托孤。跟他说阿斗要是是个人才,你就尽心尽力的辅佐他。如果是个草包,你就取而代之吧。听到“取而代之”这句话,诸葛亮顿时就跪伏在地上,吓得满身冷汗。后来大家都知道了,诸葛亮明知道阿斗不成器,却依然尽心尽力的辅佐,是不是与刘备问的这句话有关系呢?

大家同样都是人而已,都有野心。刘备托孤前的话只是试探诸葛亮,诸葛亮却表现的慌张失措。如果没有取阿斗而代之的心,他为什么会如此表现呢?这说明诸葛亮早就有这种想法,因为心虚,所以才会一时不知该怎样办。而刘备肯定也不是善茬,如果诸葛亮敢答应,肯定立马刀斧手伺候了,这都不用问。

所以说,诸葛亮既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一般是“接近神的男人”。也不是那么的不堪,说到底都是人罢了,都有属于人的那些性格。

三国时期真实的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简而言之,诸葛亮是一位伟人,一位不世出的伟人,一位极富选择性和灵活性的伟人。

可以分别从几个方面来说。

一、内政

诸葛亮的内政水平绝对是历史上第一人。我们现在看历史,尤其是三国史,关注最多的都是军事。其实内政才是最基础最根本的,就好比说现在哪个官好哪个官坏一样,直接关系着人民的幸福。

诸葛亮很有威望,在刘备去世、蜀国大败德背景下能稳定住局面,收拾人心。在曹魏陈群等写信鼓动许靖等投降时,能发一个正议加强思想教育。另外,还劝农发展蜀锦,恢复经济,当之无愧的是一代贤相。所以他去世后人民自发地悼念。这非常难得。

二、外交

孙权跟蜀国有深仇大恨,仇恨程度甚至超过了曹操,但诸葛亮很能忍。刘备去世前的国策对孙权是一种不信任,甚至是进攻的态度,他把李严这个最高军事长官放在永安就是证明。但诸葛亮为了北伐中原,力排众议,和孙权结盟,以换取东部的安宁。

三、用人

诸葛亮用人有优有劣。从优来说,他很有公心,不徇私不结党,荆州派益州派他都用,所以很得人心。廖立和李严都是他废掉的,但都没有怨言,这个谁能做到?从劣来说,他好用品德高尚的人,以德为先。对品德低劣的人不能很好任用,导致未能充分发挥人才功效。

四、军事

诸葛亮的军事才华一直是争议最多的。他是武庙十哲之一,但史书也说奇谋为短。我认为他是一名杰出的军事家。理由包括,第一,他是一名杰出的战略家,隆中对亘古闻名。第二,他善于练兵,军队最大的问题在于溃散,但是他的兵除了街亭之败,后面即便是到亡国,都没溃散,真正做到了不动如山。后世的戚继光谋略也不是特别的牛,但他就是靠练兵建成的事业。第三,他的八阵图也是一大成果,唐朝的李靖,明朝的龙正都学过八阵图。凭这些才能,足以称为优秀军事家。不足之处确实在谋略,他的谋略属于四平八稳,在五丈原时被郭淮都猜出来了,从这一点来说,他确实比法正、庞统要弱。

五、品行

诸葛亮品行很高,很清廉,很忠心。在他的培育下,蜀国一大片人都很清廉,比如邓芝、姜维、蒋琬等。但诸葛亮也有一个问题:喜欢告密。彭漾就是最好的证据。但是,在他掌权后却很开诚布公,也足以成为后世楷模。

综上所述,诸葛亮确实是一代伟人。我们现在说他哪哪不好,基本都是以完人以圣贤的标准衡量的。试问中国历史上,有谁能在内政军事外交等领域全面发展的,诸葛亮基本实现了,虽然每个领域不都是满分,但也都在90以上了。

三国时期真实的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首先,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

诸葛亮有一段动荡的童年经历,父亲早逝,家乡遭遇战火,叔父把他带到荆州不久后也撒手人寰。这段经历必然会使诸葛亮过早成熟。他在庞德公和司马徽那里学习时,表现的多么恭敬?每次探访庞德公,都独自一人拜见于床下,表现出格外的尊重。也或许正是因为他的早熟与努力,最终俘获了黄承彦父女的心,成为江夏黄氏的乘龙快婿。再加上诸葛亮两个姐姐分别嫁入庞家和蒯家,诸葛家族已经成功在荆州扎下了根基。

年轻的诸葛亮,效法自己尊敬的老师,躬耕陇亩,与妻子黄氏相敬如宾,弹琴读书,俨然是庞德公的翻版。如此下去,他有可能接过庞德公、司马徽的大旗,成为荆州儒宗也说不一定。但是,直到二十八岁,刘备的登门录用,改变了诸葛亮的人生。

有一说是诸葛亮主动去刘备处投效,起初刘备还不看好他。我个人认为并不可信。以江夏黄氏、襄阳蔡氏之女婿的身份,以及荆州之主刘表梁桥(黄承彦)的女婿这个身份,诸葛亮恐怕没有必要倒追刘备,他出仕也会优先选刘表而非刘备才对。有人说除了刘备他谁都看不上,我觉得这个未必。毕竟在诸葛亮的老师司马徽和庞德公眼中,刘备曹操都不算什么。当时刘备想找司马徽套近乎,聊聊天下大事。司马徽说,自己不是才俊。刘备问谁可谓才俊?司马徽说出了两个学生的名字——诸葛亮、庞统。这还不明白吗?老师不愿意听你叨叨,介绍俩学生陪你唠嗑。

其次,既然是人,他就有野望、有矛盾、有失误、有阴暗,不可能十全十美。

诸葛亮的野心在《隆中对》中显而易见,“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年轻时诸葛亮就自比管仲乐毅,这俩人是干什么的?是带兵的。管仲替齐桓公开疆扩土,乐毅为燕国报仇雪恨。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给自己的角色,我认为一开始就是这个荆州上将。当时刘备入蜀,的确也是带的庞统而非诸葛亮,诸葛亮被留下与关羽张飞守荆州了。奈何天有变数,庞统战殁,诸葛亮与张飞帅兵入蜀,自此就留下来治理蜀中。

诸葛亮治蜀其实并非是温柔的,他有铁血的一面。史载,从蜀中逃到汉中曹操处的人说,蜀中一日十惊。说明这手腕是强硬的。然而诸葛亮在对法正徇私舞弊公报私仇问题上,又展现出了一个政客的狡猾——他知道法正是刘备宠臣,因此对法正采取纵容绥靖。

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总揽朝政、事无巨细,同时聚集了大量荆州人才于丞相府,有意无意间形成了蜀汉争权的荆州派系,蒋琬、费祎、魏延、杨仪等文武要员,清一色荆州人,你说您能不让出身东州(三辅+南阳)的李严等人吃醋?于是乎,李严等人逐渐走上了争权夺利的反派道路。诸葛亮先是忍让,然后一口气儿摊牌,旧账新账一起弹劾,托孤重臣之一的李严直接一撸到底,你说你没有预先计划或者翘首以盼这天,能有多少人会信?李严一除,丞相府的权力更大了。后世给你诸葛亮泼脏水也不是无影的事儿,你把汉中做北伐据点与曹操在邺城定都建国有多少实质区别?不都是为了便宜行事吗?有人说诸葛亮初衷是忠,曹操是奸。可初衷这种东西谁能说清楚,又如何证明呢?

这里我不是要泼诸葛亮的污水,只是说一下在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再者就是诸葛亮北伐,诸葛亮北伐取得了很多不错的战果,然而也造成了蜀汉人民负担。北伐不是做一个国力的加法,而是在给蜀汉曹魏两国做减法,只不过让曹魏多减一些以此拉近两者距离罢了。从历史角度看,诸葛亮是为蜀汉延寿了。但从战略角度看,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北伐,不但让他达不成“还于旧都,复兴汉室”的目标,反而注定了蜀汉灭亡的结局。

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他在人类之中已经近乎完美。

诸葛亮拥有三国时期最出色的治政才能。诸葛亮在刘备后时代可谓功高盖主,得到了魏吴两国的充分尊重。尤其是治政方面。要知道曹操那一众谋士都是人中之睿,平时很少服人,其中贾诩夸人更是惜字如金,比如他夸孙权,就仨字“识虚实”,给诸葛亮也仨字“善治国”。也就是说,诸葛亮当时在这群老半仙眼中,最大特长就是治国理政。用铁腕迅速压制蜀中,并且快速推行新政,投入到汉中之战,又在刘备夷陵大败后缓慢恢复国力,在南征北伐之余,兼顾国家生产力与吏治民生。这种人物,或许汉末三国屈指可数。荀彧或许能算一个,曹操算半个,再就真的想不出来了。别说司马懿,司马懿打仗的时候国家财政可不需要他插手,政治有陈群华歆等人操持,曹魏作为最先“上市”的“商业巨头”还是很注重“专人专事”的。

诸葛亮拥有三国时期突出的外交才能。虽然说孙刘联盟是有历史必然性,以及鲁肃的功劳,但是诸葛亮在刘备败军之际,为刘备集团争取到了最大利益。即使,当时占有荆州可能属于“借”,但也为刘备集团争取到了发展资本和发展时间。同时,孙吴一直很买诸葛亮的账,这可能与诸葛瑾有关,但这与诸葛亮在东吴文武中有很高威望并不冲突。

诸葛亮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也十分优秀。外交才能也就间接说明他具备“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本事。当时关羽高傲,听说马超归顺,就问诸葛亮马超是个什么人物。诸葛亮不露声色地拍了一顿关羽马屁。关羽心里美,就没再找事儿。后来册封将军,黄忠与关张同列,诸葛亮还很忧心,说黄忠威望不足,张飞、马超或许关羽还能接受,但是要听说黄忠同列肯定会不高兴。果不其然,关羽得知消息,愤恨道:耻与老兵同列。诸葛亮识人,也会待人,从这一点上来说,诸葛亮作为集团HR的能力也是十分过硬的。

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并不弱。虽然陈寿给了一个治军为长、奇谋为短的评价,但是如果凭此认为诸葛亮打仗一般或者不行,那就有点冤枉诸葛亮了。长短是相对的,只不过说明诸葛亮更擅长打硬碰硬的正面战而已,不能说他不通奇谋。许多人拿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说事儿,说诸葛亮不用奇策、不懂奇兵运用。而我觉得,魏延的策略不在奇不奇上,而在于概率。诸葛亮是拿着倾国之力去打仗的,而魏延是在用自己的命和士兵的命为赌注去赌国运啊。你是主帅你能轻易采纳?而且诸葛亮曾经让赵云邓芝以疑兵出箕谷,兵分正奇,赵云邓芝就是奇兵啊。怎么就说诸葛亮不会用奇兵了?我们以史料为依据,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战绩也是蛮辉煌的嘛。连曾经刘备都啃不动的魏国宿将张郃不也得赠称号“张中膝”,领了历史便当?

诸葛亮最令人敬佩的地方是在于德。刘备身死,白帝托孤,诸葛亮受托于国家存亡之际。感念先主知遇,全心全意辅佐后主刘禅,呕心沥血,绞尽脑汁,延续蜀汉阳寿。这份忠义日月可鉴。故而,即使他死了,蜀汉臣民依然拥戴诸葛亮,钟会等后生晚辈会崇拜诸葛亮,晋之司马氏会推崇诸葛亮。古人会很傻吗?推崇一个奸臣?推崇一个伪善的人?开玩笑,历朝历代都是歌颂“真善美”。退一万步,诸葛亮能够做到功高盖主却至死恪守臣道,一手遮天却不曾僭越一步,这种自律与修养实在太难得了!对蜀汉,他当得起“忠”,于刘氏父子,他对得起“义”!

最后,诸葛亮在我眼中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汉末三国有这么几则故事让我特别有感触。

一个是当年曹操得汉中,刘备平蜀中。司马懿献出文献中的第一策——劝曹操趁机入蜀。曹操回答道:“人心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望西蜀。”意思是不想打了,这也是得陇望蜀的出处。说这句话时,曹操应该是无奈的。上一次他从魏公晋升到魏王的过程中,与自己的欲望作斗争,结果输了。这次也一样,曹操没多久又想要攻蜀,这时候谋士们说,蜀中已经初定,不好再攻了。曹操只得放弃。说实在的,我觉得曹操说出“若天命在孤,孤愿为周文王”时,初衷应该还是好的,毕竟“周文王”的直接含义是“半壁江山尤仕殷”。然而当曹操说出“得陇望蜀”,他脑子里浮现的恐怕就是刘秀平定巴蜀一统天下了吧。而我个人相信,当年过七旬的司马懿站在高平陵庆祝胜利的时候,脑子里闪回过往种种时,应该也不会忘记曾经有那么一个人对自己说过的那么一句话——“人心苦无足”。

人是贪婪的,得寸进尺。董卓如此,曹操如此,司马懿如此,王莽如此,刘裕如此,宇文泰高欢亦如此。而诸葛亮不一样!

那一年,诸葛亮已经病重,刘禅派使者去前线军营慰问年迈多病的丞相。临分别,使者代替天子战战兢兢地试探性询问,“丞相身后,谁可担大事”?诸葛亮微微一笑,毫无犹豫地回答,“费祎可担大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受命于危难之际,鞠躬尽瘁,宵衣旰食,最后直到死而后已也没有将权力私囊,传于家室。这种人,当真有点超凡入圣,也难怪万世长歌了。

三国时期真实的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南阳诸葛亮是南阳人吗?他和曹操是同乡吗?他为何背井离乡?有人天真地妄想,如果曹操三顾草芦,他能得到诸葛亮吗?他一身本领如何而来?为你揭秘诸葛亮鲜为人知的那些事

【诸葛亮现今谁能比?——后不见其比!】南朝有个叫殷芸的人,他的一本书《殷芸小说》里记载着一件这样的事:在诸葛亮死后110年,一天,东晋大将军桓温遇见诸葛亮时代,活了一百多岁的小史问道,诸葛丞相,今谁能比?百岁小使答道,葛公在时不觉其异,葛公殁后不见其比!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发明家举不胜举,左宗棠曾经把自己喻成“今亮”,白崇禧也把自己比作小诸葛,后人常说小诸葛、赛诸葛,但真正能相提并论的,恐怕无人罢了!

2012年法史学家俞荣根曾经做过一次调查,中华民族最受崇拜的人是谁?在收回的12280多张有效调查卷里,排第一的是思想家孔子,第二就是政治家诸葛亮。2005年日本《周刊文春》登刊过一份关日本最崇拜的一百位世界名人调查,中国只有两人入选,一位是排在28名的诸葛亮,另一个是排在87名的孔子。

【乱世孤儿诸葛亮的身世——原来是山东汉!】公元181年,东汉灵帝光和四年,诸葛亮(后封蜀汉丞相),字孔明,出生于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临沂沂南县)。从小父母双亡,大哥诸葛瑾(后任东吴大将军),弟弟诸葛均和两位姐姐,还有一个堂弟诸葛诞(后封曹魏征东大将军)。一门三方为冠盖——蜀汉得其龙(诸葛亮),东吴得其虎(诸葛瑾),曹魏得其狗(诸葛诞)!

【南阳卧龙——为何去南阳?】时势使然,公元194年,诸葛亮的家乡徐州琅琊郡发生一起灭门惨案。公元193年曹操血战中原,他不是挽救狂澜,而是给各路诸候的战争推波助浪。当年,曹操的战斗也在中原有了立足之地,便派人把父亲曹嵩送回老家徐州养老。曹嵩装了一百多车的金银细软浩浩荡荡地到徐州,当时陶谦是徐州牧。为了让曹嵩在自己的地盘能安全并讨好曹操,陶谦便派军队保护曹父,没想到所托非人,军队头领见财忘义起了邪心,竟然灭了曹嵩一干人卷财下落不明。曹操知道后,那还得了!便率军徐州付伐陶谦,大屠百姓十多万,尸首堵路,血流成河。公元194年再攻徐州,战火殃及琅琊郡,陶谦向各路广发求救信号,只有刘备带一千余兵对抗曹操。

从此,刘备给14岁诸葛亮的心印象,徐州急公好义英雄和救星,而曹操却是残酷屠魔。诸葛亮一家,除了诸葛瑾留守祖业,其他人流迁南阳。

【诸葛亮的本事从何来——南阳十年】

诸葛亮17岁开始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郊行政属南阳),27岁才出山。这十年里他做了什么事?

第一是躬耕。亲自耕种是一面为解决吃饭、生活来源。一面是中国古代耕读传家文化必修课,晚清名臣曾国藩的祠堂门口一幅对联:敬祖宗一柱清香必恭必敬,指子孙两条正路宜耕宜读。这就是全面指出当时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宜耕宜读是中国风俗传家文化。

第二是联姻。他和他的两位姐姐都溶入了荆州四大家族。(见下图)

第三是学习。当时中原战火四起,别人招兵买马,抢地争权。不善于作战的荆州牧刘表,对文化教育很重视,他高薪聘请300多学者,大办学堂讲座,诸葛亮一身本领,基本都是从那里学来。根据《荆州文学记宫志》记载,开设的内容有“训六经”学儒家经典、“讲礼物”学礼仪、“谐八音”学乐器、“协律理”学乐理论、“修记历”学天文历法、“理刑法”学法律。还有学习诸子百家思想等。

【满门忠烈,流芳千古《出师表》】中国至今最好的文章《出师表》!看了《出师表》的人不哭,其人必不忠!它体现了诸葛亮的君臣之道,用兵之道,治国立法之道。忠烈体现在,蜀汉托孤大臣诸葛亮,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为理想,先帝刘备临终前曾说过,禅如不能,可取而代之!这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托孤!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父子战死;而曹魏托孤大臣司马懿却是使用阴谋诡计,虽是享尽荣华富贵,但谋主夺位,大多子孙被迫当奴、洗马桶,为人所不齿。

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武候祠为诸葛亮而建,后来建有千千万万座,就连他墓边的一草一木都受保护,后裔子孙人人为姓诸葛而自豪!而司马懿的故居,墓地都无人去查问,甚至认为姓司马而感羞耻。

【诸葛亮是怎么样的人】神机妙算、忠诚、百折不挠。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能说会算能言会道。治国理政、发明创造。懂音乐、会画能棋。甚至做饭炒菜都拿手。

战神白起一生与各诸候大战过76次,胜64次平12次,给后人印象又如何呢?

一个比四川大一点的地方,只活了54多的人——诸葛亮,当今谁可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