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龄的长短与退休工资的高低是否有关系?

问题是:工龄的长短,与退休工资是否有关系?

作为一个人力资源工作者,为你解答相关问题。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工资,是工作人员在职工作领取的劳动报酬,退休不再工作,何来工资?

退休,未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前,领取的是退休费;

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后,退休领取的是养老金。工龄的长短,与计发养老金的高低有密切关系。

一、答案是:养老金的高低,主要决定因素为当地社平工资、社会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社会养老保险缴费额度。

社会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为计发养老金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

在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前的工龄,称为视同缴费年限。

视同缴费年限在计发养老金时,同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一样起作用。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工龄对计发养老金也是起很大作用的,不可以忽视的!

工龄=视同缴费年限。

二、养老金计发的原则。

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员工,养老金的计发原则,多缴费、多得养老金;长缴费,多得养老金;少缴费、少得养老金,短缴费,少得养老金。

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的高低,依据当地社平工资、社会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缴费额的多少,按照固定公式规定比例计发的。

(一)也就是说,社会养老保险缴费年限越长、视同缴费年限(工龄)越长,养老金自然就高;

社会养老保险缴费额度越高,养老金自然就高。

(二)反之,社会养老保险缴费年限越短、视同缴费年限(工龄)越短,或者没有视同缴费年限(工龄),养老金自然低。

社会养老保险缴费额度越低,养老金自然就低。

三、为你提供养老金计发计算公式,就可以理解了。

上图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员工,计发养老金的公式,从上列公式可以看出,工龄,既视同缴费年限,在计发养老金时,与实际缴费年限同样起作用。

祝老有所养,安渡晚年!

仅供参考。

工龄的长短与退休工资的高低是否有关系?

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前,工龄是职工领取工资和各种待遇的重要依据。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后,工龄巳经与养老金的计发关系不大。养老金的多少巳经由缴费年限等因素来决定。

工龄是指职工以工资收入为生活资料的全部或主要来源的工作时间。

工龄可分为一般工龄和本企业工龄。一般工龄指职工从事生产、工作的总的工作时间。

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法定退休年龄依然适用,退休金计算办法巳经被《社会保险法》和国务院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规定废止。

职工退休条件和基本养老金计算办法不再按工龄计算,按照缴费年限计算。在当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个人缴费制度实施之前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县以上集体企业连续工龄,下乡知青年限、军龄视同缴费年限。

现行中人基本养老金计算办法如下:

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

1、基础养老金是指从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中支付给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一年发给1%。

基础养老金=(退休时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x缴费年限x1%;

2、个人账户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是指根据参保人员退休时其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计算出来的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计发月数不是指某个退休人员实际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月数(因为在退休时无法预计),而是根据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因素测算出来的一个假定的指标。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内养老金储存额÷计发月数;

3、过渡性养老金: 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才退休的参保人员属于“中人"。由于他们以前的工作年限没有缴费,也没有个人账户,为了使他们退休时的养老金不吃亏、不减少,国家对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退休后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

过渡性养老金=退休时上年度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x.指数化视同缴费基数x视同缴费年限X1.3%或者是1.4%。

通过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公式可以知道,职工改革前的工作时间可以视同缴费年限,这个视同缴费年限就是改革前的工龄,在计算退休养老金时,从视同缴费年限这个角度看,退休工资的多少与工龄的关系很密切。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过渡性养老金就是通过工龄计算出来的工资。

工龄的长短与退休工资的高低是否有关系?

退休工资跟我们的工龄关系是相当大的,我们的养老保险基本原则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只要交费时间越长,退休金越高,只要交费基数越高,退休金也越高。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分析一下,就是养老金替代率。

按照未来我们的养老新模式,只包含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的情况。

如果我们的个人账户养老金计账利率始终跟我们的社会平均工资增长速度一样。

那么我们按照60%基数交费40年,退休待遇可以拿到95%的实发工资。

由于我们养老金计算公式,兼具调整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功能。按照百分之百基数缴费40年,退休待遇只能拿到80%左右的是发工资。

可以说交费基数越高,养老金的替代效用越低。但是,虽然说替代效应越低,但实际养老金还是越高的。

实发工资,是我们扣完了社保个人费用和公积金个人承担费用后的剩余部分 一般是我们只可以拿到80%到85%的缴费基数。

由此我们可以计算出,如果我们当地的最低缴费基数是3000元,社会平均工资是5000元。

那么我们按照60%基数交费40年,退休待遇可以领取95%的实发工资。

实发工资是3000元乘以85%2550元。

这样我们的退休金也就是2420元。

而如果是按照5000元的缴费基数缴费40年,退休待遇可以领取80%的实发工资。

实发工资是5000元乘以85%等于4250元。

而我们的实际退休金待遇就是3400元。

100%基数仍然比60%基数高出一千元的退休金。

因此,我们的工龄~也就是缴费年限很关键,有钱可以多交点,没钱也可以少交点。但是只要交了,就比按照提高交费基数来提高退休待遇合算的多。

工龄的长短与退休工资的高低是否有关系?

一,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高低与工龄长短有直接关系。二,有人工龄十五年,二十年,二十五年,三十年,三十五年,四十年,其养老金都是不同的,工龄长占有一定的优势。三,本人的基数工资也是与工龄的长短来决定的。四,千万不能忽略工龄这部份。

工龄的长短与退休工资的高低是否有关系?

应该说,养老金和本人的连续工龄或工作年限,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在改革以前是这样,在改革以后也仍然是这样。

改革以前,基本养老金是按照连续工龄或工作年限确定的计发比例计算。这个计发比例高低,完全依据本人的工龄长短来决定。可见,在职期间的连续工龄长短,对退休后领取基本养老金的高低多少事关重大。因此,连续工龄或工作年限在退休养老待遇上的权重作用,不容小觑。

而改革以后,在建立了缴费性养老待遇计发办法的条件下,缴费年限即过去的连续工龄或工作年限,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中人十年过渡期间,要按照新老计发办法同时算帐并相比较,而老办法的基本养老待遇水平,就是依据本人工龄长短确定的计发比例,所计算的结果无疑了。

很显然,对过往连续工龄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改革后被参保人员的实际或视同缴费年限所替代,这是新老社保制度转换过渡的必然发展趋势,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应该承认,改革以前的待遇计发,连续工龄或工作年限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新老制度转换过渡期间,按老办法计算的“预发养老金”,计发比例决定待遇多少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在中人过渡期结束之后,参保人员的连续工龄或工作年限,已被视同缴费年限或实际缴费年限所完全替代与置换,连续工龄或工作年限以新的形式与内涵,继续发挥着其应有的重要作用,也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感谢阅读、关注并点赞!欢迎广大读者和网友朋友们批评指正。

工龄的长短与退休工资的高低是否有关系?

工龄的组成分为视同缴费年限部份与实际缴费年限部份,视同缴费年限指劳动者93年以前国家未实行养老保险实际缴费制度前的工作年限,实际缴费应是按照本人月应发工资基数确定60%-300%缴费额度。本人就业时间越久实际缴费额越高养老金个人账户的金额也会越高,退休待遇也会越好。

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1、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

计发月数:人口平均寿命/退休年龄*12

退休年龄50岁为195个月、55岁为170个月、60岁为139个月。

2、基础养老金=(各个省、市、自治区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各个省、市、自治区上年度在岗月平均工资*本人平均缴费指数。

3、过渡性养老金=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计发系数*中人临界点之前的本人缴费年限。92年7月前的缴费年限不超过25年的。其享受比例为92年7月前的缴费年限乘以缴费系数;92年7月前缴费年限超过25年的,其享受比例30%+(92年7月前的缴费年限减去25)*1%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