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军事才华到底如何?如果诸葛亮多活10年,统一中原的概率有多大?

诸葛亮最后1次北伐看起来形式良好,如果诸葛亮当时没病死(假设可多活10年),他击败司马懿攻占魏国的概率有70%以上吗?如果没有,原因是什么?

诸葛亮,是一个政治家,良臣贤相,而非军事家。诸葛亮的真实才能,就是中国历史上再正常不过的一个有才能的正常忠良臣子而已,因而在正史《三国志》中,与其他魏、蜀、吴国的众多,请注意,是众多的良臣猛将同样的、再正常不过的在《三国志》中有传而已!

诸葛亮成为民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掐会算的神人偶像,除了其自身的优良品质、才能业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古代四大古典小说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成书,使其在生前未能、死后很长时间也未能、直至死后千多年,才因《三国演义》流传而彰显于世,名声大噪而成神,甚而夺刘备皇陵昭烈帝庙而成武侯祠!

因为,《三国演义》文言文、白话文,大雅之堂教科书,民间以评书、京剧、地方戏曲、乃至小人书广为传播,几乎是国人家喻户晓、妇孺老幼皆知。

而诸葛亮作为文学作品、小说《三国演义》中一个正面人物典型形象、一个忠良烈士,得良主刘备赏识,忠心耿耿,从无二心,乃至刘备托孤白帝城,甚至直言阿斗不可扶,可取而代之,诸葛亮不为心动,涕泗横流,表明忠心且践行,扶助阿斗,正如在《出师表》中表明“鞠躬尽粹,死而后己”。

忠,在中国民间几千年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儒家思想,被视为人臣的最高准则,是衡量良臣、奸臣的标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正是以其大忠良臣形象而获得人们广为赞许!

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未出茅庐“三分天下”并实践之;丞相治蜀,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羽扇纶巾,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统兵布阵,“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大败“奸臣”曹操,“七擒孟获”平定云贵;《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几乎以一个“料事如神”的完人形象展现于世。

纵观历史,诸葛亮“三分天下”,实际上是分裂国家,逆国家统一大局而动,以蜀汉不足的人力、财力、军力,偏安疲惫之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六出祁山”、“七伐中原”,必然无功而返,既使再多活10年,恐怕也于北伐成功之事无补。

实际上,诸葛亮一生,为相治蜀,政治是成功的,刘备征战在外,安抚稳定后方,征集兵员,输送粮草,如同助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汉初三杰”之一丞相萧何作用相同。

诸葛亮,并非军事家,而其军事行动,也是胜少败多,只不过《三国演义》描写其胜仗大肆渲染,败绩则找出充分理由、轻描淡写,为其神人大肆渲染罢了!

与祖上汉高祖皇帝刘邦同为知人善任的昭烈帝刘备,在白帝城驾崩安排蜀汉后事之时,将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军事大权交给李严,而非诸葛亮,不是很能说明问题吗?

管见哈,不喜勿喷!

仅供参考。

诸葛亮的军事才华到底如何?如果诸葛亮多活10年,统一中原的概率有多大?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北伐尚未成功,便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没能克复中原,成为千古遗憾。

假如再让诸葛亮多活10年,那么结果会怎样呢?

第五次北伐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於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馀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三国志

诸葛亮是在和司马懿渭滨对峙期间,病逝军中的。如果诸葛亮续寿十年,那么诸葛亮和司马懿会在渭滨继续对峙。但是由于协同北伐的孙权已经败退,一时半会不敢再进攻魏国,魏国东线压力逐渐减少。没了东吴方面的压力,魏国势必大举增兵西线。当时魏国西线已经聚集了接近二十万大军与诸葛亮的八万北伐军对峙,如果魏国再次增兵,将对北伐军形成碾压性的兵力优势。当然以司马懿的尿性,即使多给他十万大军,他依然不会主动挑战汉军。自从卤城之战被诸葛亮打怕了,司马懿就是顶着“畏蜀如虎”的称号也再也不敢主动进攻诸葛亮了。他对付诸葛亮只有一个手段,拖。以魏国强大的国力为后盾,拖垮弱小的蜀汉。

当然魏国增兵未必就是交给司马懿统一调度,可能派遣另一个亲信统率魏军去抄诸葛亮后路,比如曹爽。谨慎的诸葛亮并不会知道司马懿不敢出击,又不知道曹爽的军事能力很差,害怕腹背受敌之下,依旧会选择主动撤退。那么诸葛亮能否全身而退,保留北伐的火种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历史上诸葛亮病逝军中,汉军撤退。司马懿乘机追击汉军,姜维让杨仪把旗帜反向追兵方向,又击打战鼓,假装要主动反攻司马懿。司马懿害怕中计,居然选择后撤,蜀汉军队得以全身而退。死诸葛尚且能够吓走活仲达,何况活着的诸葛亮呢?

当然,新派遣的将领不知深浅,可不吃司马懿这一套,极有可能不顾司马懿劝阻追击诸葛亮。诸葛亮要是死了,追击蜀汉军队或许能成功,不然姜维不至于虚张声势吓退司马懿了。但是诸葛亮活着的情况下,追击汉军等于送死。历史上,王双追诸葛亮,中埋伏,身死。张郃追诸葛亮,中埋伏,身死。历史上敢主动追击诸葛亮的都挂了,诸葛亮可是埋伏的好手。所以即使真有人去追,在诸葛亮活着的前提下,只不过是第二个王双或者张郃。

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偪。於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汉晋春秋。

幻想线第六次北伐

因为诸葛亮尚在,蜀汉不会出现权力斗争,魏延不会被杀。姜维因为吓退司马懿,诸葛亮也会乘机提携。其实第四次北伐,诸葛亮已经打怕了魏军。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差点打垮了魏军。所以设想中的最后一次北伐,依旧能够长驱直入到渭滨地区。

主将如果还是司马懿,势必和第五次北伐一样,固守。如果不是司马懿,那肯定是渭滨决战。而历史已经证明,没有谁能够在正面战场击败诸葛亮,诸葛亮又有姜维魏延辅佐,姜维魏延历史上都是打出过以少胜多的大捷的(姜维的洮西大捷和魏延的阳溪大捷),很大几率能够再现卤城之战。即使是司马懿也没关系,渭滨是魏国的渭滨,渭水是魏国的渭水。诸葛亮在魏国家门口屯田,不只是此消彼长下,两国经济实力的变化,更是严重动摇了魏国军心,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本来就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凭借木牛流马,这次准备更充分的诸葛亮还就耐在渭滨不走了。拖着拖着,要么魏国经济濒临奔溃,要么魏军主动出击被诸葛亮打奔溃,而渭水,距离长安只有一步之遥。诸葛亮不是输给了司马懿,而是输给了时间,假以时日,必定能够克复中原!

参考文献:

《 三国志》

《汉晋春秋》

《资治通鉴》

诸葛亮的军事才华到底如何?如果诸葛亮多活10年,统一中原的概率有多大?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塑造成一个料事如神,近乎于神仙的人物,在打仗上更是屡次挫败对手。在正史上,诸葛亮在北伐时期的表现虽然同样精彩,但远不如小说中那么的出神入化。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前后进行了六次北伐,其中五次是诸葛亮主动进攻,一次是战略反击。

当时曹魏的军事实力是蜀汉的6倍左右,诸葛亮每次出动的军队最多不会超过十万。司马懿在给司马孚写的信里面写道,诸葛亮提兵10万。在古代打仗都报虚数,所以诸葛亮的实际军队肯定不到十万。诸葛亮的军队数量虽然少,但在和曹魏的战争中从来没有吃过亏。大规模进攻了曹魏六次,每一次都能够全身而退。

其中第一次北伐和第三次北伐,诸葛亮都攻占了曹魏的郡县。第一次北伐退兵的时候,诸葛亮甚至迁移走了被攻占地区的百姓,第三次北伐则是直接攻占了武都和阴平。第二次北伐诸葛亮遇到了魏将郝昭,郝昭防守的陈仓坚不可摧,诸葛亮被迫撤退,退兵的时候斩杀了魏将王双。第四次北伐是战略反击,诸葛亮同样取得了胜利,击败了曹魏的雍州兵团。第五次北伐的时候,司马懿开始了龟缩战术,被人们嘲讽“畏蜀入畏虎”,这一战中诸葛亮同样取得了胜利,在撤军的时候还杀死了追击的张郃。

第六次北伐的时候,司马懿知道打不过诸葛亮,就开始和诸葛亮耗时间。结果诸葛亮身体不好,最终病死在了五丈原。而诸葛亮死前依然完美地安排了撤兵计划,最终让蜀军安全的撤回汉中。诸葛亮的用兵才能绝对是不容置疑的。

历史上只有两个人批评过诸葛亮用兵不好,一个人是司马懿一个人陈寿。司马懿被打得连女人的衣服都穿上了,他批评诸葛亮用兵,也不过就是自我安慰罢了。到了东晋的时候,司马懿的后人尊重诸葛亮用兵如神,追封了诸葛亮武兴王。在唐朝的时候李世民批评陈寿,一个史官不懂得用兵的危险,只知道纸上谈兵,看不到诸葛亮的高明。后来诸葛亮成为了武庙十哲之一,肯定了诸葛亮在当时将领里面的地位。武庙十哲除了诸葛亮,还有韩信和孙武等人,能和这些人平起平坐也足以看出来诸葛亮的用兵水平了。

再来想一想如果诸葛亮再活十年会发生什么?笔者认为诸葛亮即使能够再多活十年,蜀汉也打不赢曹魏。因为曹魏的政治稳定,势力比蜀汉强得多。还有一点就是诸葛亮是稳健派的军事家,如果是韩信的话,真有可能消灭曹魏。

可惜蜀汉国力本身就弱,步步为营的打法消耗不垮曹魏,只能把诸葛亮自己耗死,再打十年结局也是一样。

诸葛亮的军事才华到底如何?如果诸葛亮多活10年,统一中原的概率有多大?

活一而年也行,一个国家,不是靠一个能人就能发展起来的,侵略别的国家更是不可能。

诸葛亮的军事才华到底如何?如果诸葛亮多活10年,统一中原的概率有多大?

诸葛亮是杰出的军事家,足智多谋,刘备蜀汉政权的建立,诸葛亮功不可没。诸葛亮在局部战争等军事战术性上的军事才能是杰出的,在军事战略上是有重大失误的。蜀汉本来就弱于曹魏,还分兵拒敌,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那能不败?诸葛亮只以关羽守荆州而以主力到西蜀建立根据地,不仅不能达到两头兼顾的目的,而且西蜀之险,守不可出,出不可继,保证安然偏于一隅都很困难,以此为根据地图取中原就更不可能了,也为后来关羽失荆州埋下了伏笔。虽然诸葛亮在战略上有失误,如果对手较弱,假以时日,也可统一中原,但曹操并非等之辈,在战略上布局是他的长处,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见曹操的战略眼光。曹操广纳贤才,手下能人战将多,后继有人,如司马懿等。诸葛亮是能人碰上了强对手,而对手恰恰能抓住他的战略上的失误,让诸葛亮军事战术上的杰出才能,化解于无形,所以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而返。另外,东吴和蜀汉单独都不是曹魏的对手,两者还互相攻击,更是战略上的重大失误。由于诸葛亮己犯下重大的战略失误,在有生之年都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战略失误,而对手曹魏却没犯如此的重大失误,诸葛亮不仅遇上强对手,而且还有一个猪队友,诸葛亮基本上没有可乘之机,即使诸葛亮再多活10年,统一中原也不可能!

诸葛亮的军事才华到底如何?如果诸葛亮多活10年,统一中原的概率有多大?

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先来说诸葛亮的军事才华。虽然我认为诸葛亮的军事才华是没他的政治能力强,但是他的大局观是很出众的,对阵的战术战略和临战发挥可能比不上法正庞统等人。其实主要还是得对比,至少我认为在北伐时期,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排在前列的,在当时还活跃在前线的,主要有陆逊、司马懿,还有一些我不熟悉的。至少我知道蜀国没有人军事能力比诸葛亮强,不然的话诸葛亮肯定是坐镇后方的;魏国司马懿的军事能力不说第一,但也在前列,不然也不会被曹睿派去对抗诸葛亮,但也被打的只能固守,被逼的很狼狈;而陆逊在东线上和司马懿交过手,虽然那一战魏国的统帅是曹休,但最终是陆逊胜利,可见陆逊的是军事能力不弱于诸葛亮。所以在当时那个时期,诸葛亮的军事才华绝对是前三的。

再来说第二个问题。多活十年能不能统一中原。答案很简单,是不能。最多就只能完成诸葛亮的北伐战略目标——拿下雍凉。下面说说原因。

首先,中原之地被曹操拿下发展和巩固,到诸葛北伐已经经历几十年了,也就是说中原百姓已经有二代人是在曹魏的统治下的,内部牢固,看那些出现的叛乱,都是蹦跶一点时间就被灭了。

第二,中原之地繁华程度远在益州之上,许都更是作为东汉末年汉献帝时期的都城。还有冀州徐州产粮大州,就算经历数次战乱,但是经过几十年的修养,人口粮食经济等都在曹操集团的大力发展下有了不小的改善。益州不管再怎么产粮,也是无法比的,更别说蜀道难,运输不易,对前线的粮食保障的难度。

第三,就算真的有机会去攻打中原,吴国必定不会不管不问,要么趁火打劫,去攻打魏国,也可以拿下很多地盘,要么去牵制蜀国后方。

所以,难啊。诸葛亮在《隆中对》也说了,原本的战略是在有荆州的基础上,待中原有变,从荆州和汉中同时出兵。如果北伐成功,也就占领雍凉,还是要进入休养生息,等待中原有变从雍州进攻中原,那么十年时间是远远不够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