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时,耀武扬威的锦衣卫们去哪儿了?

锦衣卫是一群作风彪悍的人。他们出现的地方,就会掀起一片腥风血雨——这并非夸张之语。 “洪武四大案”之中的两个,“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就是由锦衣卫直接策划并办理的。两个案件前后株连蔓引了4万多人。

明朝灭亡的时候,耀武扬威的锦衣卫干什么去了?

明朝的锦衣卫,与东厂、西厂一样,是特务机关。

明朝的卫、所为军事部队编制单位,如天津卫、威海卫、金山卫等,既然锦衣卫是特务机关,并非如其他卫、所为作战部队,特务机关对决定战争胜负没有什么战斗力可言,无关大局。

锦衣卫作为皇帝统治政权的亲信特务机关,几乎掌握群臣的生杀大权,所以,和平时期耀武扬威,而战争来了,它既然木有什么战斗力,锦衣卫对明朝的生死存亡,不会起到什么作用。

所以,明朝灭亡时,锦衣卫干什么去了,木有什么关系。

明朝灭亡时,锦衣卫大概也就是作鸟兽散了吧!

仅供参考。

明朝灭亡时,耀武扬威的锦衣卫们去哪儿了?

锦衣卫在明朝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崇祯时期,锦衣卫的人数已经达到了十分庞大的规模,直到南明永历年间锦衣卫才彻底消失。但在明末抵抗清朝和农民起义军的战斗中却很少见到锦衣卫的身影,这是为什么呢?

锦衣卫建立的初衷就是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手中需要一支监督手下各级官员的队伍。这支锦衣卫直接向皇帝负责,对这些人的第一要求就应该是“忠诚”,锦衣卫的世袭制度表面来看也有助于提升锦衣卫的忠诚度。

而一味追求忠诚的弱点就是人员素质越来越差,通过世袭得到锦衣卫身份的士兵多数并没有直接选拔的能力强。这种情况随着锦衣卫一代代的发展越演越烈,但锦衣卫又需要能办事的劳动力,一来二去锦衣卫人就越来越多。

按照明朝军制,锦衣卫原来就是一只亲军卫,编制只有五千人。由于地位的特殊和一部分工作需要,锦衣卫的人数一直只增不减,那个时期锦衣卫在众人看来,完全成为了明朝时期的一份铁饭碗。嘉靖初年(1522)的时候锦衣卫确实达到了十五六万人,虽然后来略有裁剪,但人数还是相当庞大。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不被约束的权势必会带来恶劣的影响,我们来看一看锦衣卫在明朝末年都做了什么。锦衣卫成立初期确实达到了预期目标,上下官员对锦衣卫怀着畏惧,各司其责,大家相安无事。但明英宗后,由于君主过分依赖锦衣卫这些特务机构,导致锦衣卫的权力太大,很多锦衣卫肆无忌惮的以各种方式掠夺财富,使得明朝律法崩溃。对此明代的遗民痛定思痛,甚至有“明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的结论。

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在铲除阉党之余也没有忘记锦衣卫,在一番整顿过后,朱由检甚至希望依仗锦衣卫的特务来维持大明摇摇欲坠的江山。朱由检一定程度上非常相信锦衣卫的忠诚,一些政治、经济、军事乃至刑法侦缉的大权都放心的交给这些特务掌管。

锦衣卫也随着朱由检的重视,有了回光返照的局面,但朱由检没有想到的是,这些锦衣卫眼看大明江山即将倒台,不仅没有忠于大明的觉悟,甚至开始为自己在下一个朝代的未来做打算。李自成挥师东进,扼守宣府到北京数百里险要关隘的首将纷纷开城门迎接李自成,锦衣卫对京城内“奸细潜入,佣夫贩卒阴为流贼所遣,无一举发。”

锦衣卫的出现,既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统治极端强化的标志,又是封建社会没落时期极端腐朽的表现,也表明传统社会治理模式已经穷途末路。锦衣卫维护京城治安,遏制腐败的功劳不能忽视,但明朝末年的锦衣卫不仅能力不行,关键对明朝的忠诚也无法保证,这样一直锦衣卫人数再多也注定无法把明朝从水深火热中救出来。

明朝灭亡时,耀武扬威的锦衣卫们去哪儿了?

锦衣卫是百姓眼中的凶神恶煞,他们出现的地方,往往就是人命,在他们眼里没有什么冤枉不冤枉。锦衣卫的权力极大,不光办事利索,画功好像也很不错,应该受过培训,因为精彩拿着锦衣卫画的像给大臣看。大臣们看着画像上的自己,经常被吓得半死。这些杀才除了皇帝本人不敢惹外,再狠的角色,见了他们都只有躲得远远的份。

后来锦衣卫的权力实在太大,朱棣时期的锦衣卫指挥使纪刚感觉自己唾手可得天下,于是秘密谋反,结果被永乐大帝想杀猪一样的把他宰了。出了这么档子事,朱棣心里也犯嘀咕了,毕竟他就是造反出身。他很怕有人效仿他,于是为了制衡锦衣卫,又出现了东厂。虽然被制约,但是锦衣卫的权力依旧是很大。

最后一任锦衣卫指挥使叫骆养性,明朝灭亡的时候,这个人投降了清廷,后来,骆养性因擅自迎接南明弘光帝使臣左懋第,遭到革职处理。

二把手指挥同知李若琏自杀殉国。在李自成攻城之日,一直死守城楼,直至战死,留下一曲悲壮烈歌。

下面诸多锦衣卫,有的跟骆养性一样投降清廷,有的被李自成军追赃打死。不可能全都被打死,有逃跑成功的。还有的忠心未泯,准备继续为大明朝发光发热,逃到了南明。

当时锦衣卫遍布天下,有几万人。大多都是父子相传承,他们的权力依附于皇权。崇祯自杀后,这些人好多东奔西跑。有的愿意逃往南明,有的就是隐姓埋名不问世事,再不谈过往。

还有很多锦衣卫被入关的清军收编,锦衣卫的官名等一律沿用,只是取消了侦缉,监狱的职能。明末锦衣卫中的核心人员大多数都被清朝以各种理由杀害,家人也连带着遭殃,下场凄惨。

至于那些普通人员,一年后则被清朝收入了銮仪卫,成了为清代为宫廷服务的机构,掌管帝、后车驾仪仗。地位和权力再也不如明朝时期那么重了,锦衣卫也从此成为了历史。

从此,在明朝存在了近300年的锦衣卫从历史长河里永远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种组织,历朝历代都少不了这样的机构,只是换个名而已换汤不换药。据说清朝这样的机构叫粘杆处,又名“血滴子”。

明朝灭亡时,耀武扬威的锦衣卫们去哪儿了?

锦衣卫只是皇帝手里的一把刀,想用的时候便锋利,不想用的时候便封存,除了办案,他们也有其他的工作,他们执行的,都是皇帝的意思,并谈不上“他们出现的地方,就会掀起一片腥风血雨”。

至于明朝灭亡时,锦衣卫的去向,可以从魏忠贤倒台前后说起,魏忠贤巅峰时,身为锦衣卫指挥使的田尔耕依附九千岁,被称为其手下“五彪”之一,在此期间,锦衣卫当然完全被东厂压制,只是其手下抓人拿人,刑讯审问的工具。

崇祯登基,阉党倒台后,田尔耕也被清算处死,继任锦衣卫指挥使的是骆养性,骆养性是骆思恭之子,而骆思恭在万历朝担任锦衣卫指挥使长达四十二年,他麾下的锦衣卫主要职责转向了对外作战,刺探情报、传递信息乃至直接参与作战都有参与,为万历三大征立下汗马功劳。

不过在崇祯手下,骆养性并没能像乃父一般立下功业,主要原因是崇祯并不重视锦衣卫,把其晾在一边,崇祯一朝,锦衣卫都没有什么存在感,最终导致骆养性下台的,是他的贪腐被崇祯发现,最终被罢免。

不过继任的最后一位锦衣卫指挥使吴孟明并不比骆养性好到哪里去,他接任时已是崇祯十六年,离明朝灭亡只剩一年,在此期间,他所做的除了大肆敛财再无其他作为直到李自成攻入北京。城破之时,锦衣卫跟其他军队没什么两样,有战死,有投降,有逃遁,有隐姓埋名。

由此,从明初延续至此的锦衣卫也成为了历史,世间也再无大明锦衣卫指挥使一职。至于南明几位,都是光杆司令,不在讨论之列。

明朝灭亡时,耀武扬威的锦衣卫们去哪儿了?

锦衣卫,最初是由明朝洪武皇帝朱元璋设立,主要负责护卫皇帝,巡查缉捕等工作。

有明一代,对于锦衣卫的评价可谓是毁誉参半,毁的是其作为皇帝爪牙,自负深受皇帝信任而常常大肆迫害皇族忠臣,为天下所俱;誉的同样是因为作为皇帝近臣,在陆炳等中正之人任指挥使时,一样可以利用手中职权,为蒙冤之人洗刷不白之冤。

那么这样一个为明朝皇帝所亲信和依赖的军事集团,在明朝灭亡之后,究竟落得了一个怎样的归宿呢?各位读者老爷们且听青史君一一道来。

一、死战尽忠

作为明朝皇帝的贴身护卫,在国家危难,皇帝遇险的情况下,理应奋不顾身,拼死效命,为国捐躯者自然不在少数。

李自成攻破北京前,因天灾瘟疫,北京城守城将士已是寥寥无几,锦衣卫便作为重要补充力量上城杀敌,城破之时大部分壮烈捐躯。

南明建立后,不少锦衣卫同样随事在南明皇帝左右。

锦衣卫最后一任指挥使马吉翔便一直追随于永历皇帝身边,并最终于在咒水之难中为缅军所杀。此后明朝残余势力中便再无锦衣卫的身影。

二、自尽殉国

皇帝自杀殉国,作为锦衣卫,其中也有不少人深受触动,追随先帝而去。

锦衣卫指挥同知李若琏,因守城失败挥刀自尽;锦衣卫千户高文采,同样领全家上下自杀,宁死不降。

三、多次降敌

当然,除此之外也同样有不少人选择了投降。闯王攻破北京之后除一部分锦衣卫逃散之外,剩余大部分都选择投降大顺。当然这部分人自然没有得到善待,被迫交出大量财物才得以免死。

随后清军入关,骆养性又复降满清。因满清承袭明制,便保留了锦衣卫的编制,只是改名銮仪卫。从此后只作为依仗队伍跟随在皇帝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赫赫有名的贪官和珅便是由鸾仪卫发迹,因其相貌堂堂仪表不凡,被乾隆皇帝赏识并大受重用,最终成为了满清一朝权力最大的贪官之一。

明朝灭亡时,耀武扬威的锦衣卫们去哪儿了?

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如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有明一代,锦衣卫一直存在。延续至1661年南明永历帝的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与掌卫事任子信于咒水之难被杀才可说是正式结束长达290年的历史。清朝入关以后,仿效明朝制度,仍然设立锦衣卫。顺治二年(1645年),改称銮仪卫。清朝的锦衣卫仅存在一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