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北宋打不过辽国,甚至连小小的西夏也搞不定?

一、中国古代历史上,北宋,文化与文明建设,以及经济发达水平,堪称世界一流;当然,军事武器装备都是世界最顶级的,火器、床子弩、铁臂弓强弓劲弩等,打不过辽、西夏,缘于错误的治国方略,“重文抑武”,“文官治军”,“军无常帅”,军队战斗力削弱,以及“联金灭辽”的战略错误,自己的战略决策错误把自己送上死亡之路!

二、北宋,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时代, 文艺复兴,应该是文化、文明建设的高峰期,确实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个文学高峰,中国文学史上“唐宋八大家”,六位在宋朝。

代表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的文学体裁。

上古神话;先秦诸子百家散文;汉赋;唐诗;

宋词,宋词的出现,文学又呈现了一个文学高峰,空前绝后,领先世界。

三、北宋,无可比拟的经济革命,据经济学家测算,北宋时期,GDP占世界30%左右;甚至有说达到80%,不太靠谱。

但中国的经济水平为发达国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北宋时期二年的铸币量,相当了明朝二百年的铸币量,发行货币是要有物质基础保障的。

从输送岁币给辽换和平,皇帝感觉岁币微不足道,可以看出大宋经济实力雄厚!

四、那为什么?作为一个文化、经济发达的大国,而遭受北方文化、经济并不发达的辽、西夏部族的吊打呢?

主要原因在于, 北宋重文抑武的治国方略,分权制、“军无常帅”的军事体制,自认为正确,而实际误国、误民的问题。

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以掌握军事实力的军事将领,趁后周国主年幼,发动“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登上帝位,因而惧怕历史重演。

因而,抑制武将,重文轻武,军事上,以不懂军事的“文官治军“,且统兵之军事将领,“军无常帅”,定期轮换调转,造成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确达到了赵匡胤所忌的武将拥兵自重、造反夺皇位的目的,然而,极大的削弱了古代亲兵亲将传统的军队的战斗力。

大家熟知《水浒》中,大文豪苏轼家僮出身、毫无军事才能的高俅,身居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之职——掌控禁军的太尉,虽然《水浒》小说中丑化了的,历史上是实有其人其事的!

而且将军队分为禁军——中央军,为军事主力,主要护卫京城,分散兵力驻各地,监视地方;遇有战事,领兵将军临时选调,并不了解掌握部队情况,且有统兵文官、宦官监军,决策折腾来折腾去,战机稍纵即逝,怎容时间,虽然禁军兵力最高曾达120万之巨,但是,形不成强大有力作战能力,使战斗力大打折扣,犹如一盘散沙,不堪一击!

地方军厢军及州府兵、县丁,皆农夫、市镇游民,毫无战斗力可言。

因而,北宋,已进入封建社会先进的文化、经济实力大国,当时位居世界一流,而军事实力,却是与文化、经济大国不相符,兵员虽多,为不战之兵,将军亦广,而无能战之将,一句话,将熊兵弱。

对文化、经济落后的,处于落后北宋封建社会一个社会形态的奴隶社会的游牧民族,辽、西夏本身弱小的民族,反而变成了强悍的“马背民族”,在错误的治国方略、军事体制下,不堪一击,唯有以先进的生产力产生的发达经济财富,源源不断的输送财富以求和苟且。

五、“联金灭辽”,导致北宋灭亡的最大战略错误,辽国存在,是金国攻宋的缓冲区,金辽战争,大宋,坐山观虎斗,两败俱伤,一举出击,杀无力还击之败军,最大赢家是大宋帝国,何乐不为!“联金灭辽”,把辽国缓冲区丧失,为金国“为虎添翼”,自己把“最大赢家”拱手送给金国,自取灭亡,呜乎!

面对强敌,不思进取,改革治国方略、军事体制,甚而采用“联金灭辽”的错误战略,乃至丧权辱国,民族气节尽失,卑躬屈膝,自称“侄皇帝”、“儿皇帝”苟且偷生,以至最终造成徽钦二帝北虏五国城,落井观天,强大的北宋帝国消亡,留下先进发达国家不敌弱小落后民族的历史笑话!呜乎,呜乎唉哉!

仅供参考。

为何北宋打不过辽国,甚至连小小的西夏也搞不定?

谢谢你的邀请,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北宋不是不想灭辽和西夏,只是实力不允许而已,这一点应该和大多数人一致,没什么特别的,现在请看我的原因分析。

契丹本是唐朝的附属,先后归附于唐、回鹘、吐蕃,也算是唐帝国的一部分,后来趁唐朝发生内乱,其首领耶律阿保机建国大辽。唐朝灭亡后,中原内乱,辽主已经不满足独立于一隅,试图染指中原。直到后来,后唐皇帝石敬瑭为了获得辽国的军事支持,将燕云十六州献给辽国,辽终于将触角伸进了长城。

燕云十六州的丢失,中原政权再无北方屏障,时刻暴漏在敌人的铁骑之下,后周皇帝柴荣兴兵伐辽,三战三捷,可惜中途柴荣病故,从此,后周和辽结下梁子,赵匡胤兵变称帝后,继承了后周的遗志,志在收回燕云十六州。

赵匡义当了皇帝后,起兵伐辽,大战于雁门,先胜后败,杨家将中的杨业就是在这场战役中兵败被俘,不屈绝食而死,从此宋辽攻守易位。宋朝在对辽战争中始终处于被动,再也无力收回燕云十六州,更别说灭亡辽国了。

至于西夏,原本是党项族的一支,附属于宋辽,后来元昊统一建国,要求和宋辽处于平等地位,宋辽派军征讨,却被元昊打败而归,当然,最后西夏也损失惨重,不得不向宋辽纳贡,但宋朝也没有实力消灭西夏,最终出现了宋、辽和西夏并立的局面。

为何北宋打不过辽国,甚至连小小的西夏也搞不定?

谢谢邀请。

北宋建国时,契丹已然建国,而且国力强盛,后晋皇帝石敬塘甘愿向契丹称儿皇帝,割让燕云十六州,使宋朝失去北方天然屏障和战马的重要来源地。宋实行重文抑武和强干弱枝的国策,虽无藩镇割据但一直挨打受气,宋太宗曾想乘灭北汉之威,收复燕云十六州,但事于愿违,高梁河一战打得宋太宗落荒而逃。自此之后,辽兵屡屡南下,宋朝被动防御,澶渊之盟后,宋辽议和,宋纳贡称臣,直到宋徽宗时,金国崛起,金、宋会盟合攻灭辽,但也埋下北宋灭亡的种子。

西夏对宋称臣,在对西夏的战争中,宋、西夏常年交战,后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向西夏交纳岁币,韩绮丶范仲淹、狄青等是抗击西夏的名将,宋神宗时,为雪前耻,实行王安石变法,熙河开边,拓地两千余里,取得了对西夏的战略威胁,对西夏展开五路进攻,并占据了银州、兰州丶夏州、石州、宥州和横山北侧的一些战略要地,但永乐城一战,宋军损失惨重,神宗死后,太皇太后高滔滔临朝听政,废除王安石新党新法,任用保守派司马光为相,宋、夏议和。哲宗亲政后,重启新党人士,大举攻夏,战绩斐然,至徽宗宣和元年,攻占西夏战略屏障横山,西夏式微,向宋臣服。而后宋、金合议灭辽,辽亡后,金大举攻宋,抗御西夏的西军是北宋的最精锐之师,参与了东京保卫战,而昏庸的徽丶钦二帝摇摆不定,在国家危亡时刻,未积极防御和主和派的阻挠,导致了北宋灭亡的靖康之耻。

为何北宋打不过辽国,甚至连小小的西夏也搞不定?

宋与西夏百年纷争不断。

在战术,西夏军队多以骑兵袭扰战术为主,发和山了游牧骑兵的运动战优势,通过短促突出,快速突击,快速利用兵力优势,国剿宋军

宋曾两次大举用兵,刚开战,就被夏军围剿,大败而归。

宋是大国,夏为小国,宋灭不了夏,夏也灭不了宋。

宋与夏议和,夏向宋称臣,实则宋向夏每年送岁币。摩擦不断,后来,脱宋自立。 辽先宋建立。辽也是大国,最盛时,疆域西至中亚,远大干宋,只是人口缺乏,不及宋。

辽军与西夏军相似,战斗力机动,快速,杀伤力强,宋大部分时期,处于防御状态,宋初想收复幽云十六州,未果。

宋太宗两次倾国之力御驾亲征均大败,真宗时,辽大举进攻,宋略不敌辽。订澶渊之盟,约为兄弟,向辽每年交岁币,法理上讲,宋己灭亡,宋是辽的一部分。

只是我国的历史一直习惯是以汉民族的历史为线索,去写整个国家的历史。

现在,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共同汇聚成一个伟大的大华大家庭。

历史会重写的。

为何北宋打不过辽国,甚至连小小的西夏也搞不定?

它也想呀。实力不允许呀

为何北宋打不过辽国,甚至连小小的西夏也搞不定?

你也可以问问朝鲜为什么不统一韩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