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为何沦落到靖康之耻的地步?

中国古代历史上,北宋,文化与文明建设,以及经济发达水平,军事装备及军事实力,堪称世界一流,沦落到“靖康之耻”,缘于治国方略及军事体制失当,以及“联金灭辽”的错误战略决策。

北宋,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时代, 文艺复兴,应该是文化、文明建设的高峰期,确实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个文学高峰;代表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的文学体裁,上古神话,先秦诸子百家,汉赋,唐诗,宋词,宋词的出现,文学又呈现了一个文学高峰,空前绝后,领先世界。

北宋,无可比拟的经济革命,据经济学家测算,北宋时期,中国的经济水平为发达国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那为什么?作为一个文化、经济发达的大国,而遭受北方文化、经济并不发达的辽、西夏、金部族的吊打呢?

主要原因在于, 北宋重文抑武的治国方略、分权制的军事体制自认为正确,而实际误国、误民的问题。

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以掌握军事实力的军事将领,趁后周国主年幼,发动“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登上帝位,因而惧怕历史重演,“杯酒释兵权”。

然而,抑制武将,重文轻武,军事上,以不识军事的文官统率军队,且统兵之官,定期轮换调转,造成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确达到了赵匡胤所忌的武将拥兵自重、造反夺皇位的目的,然而,极大的削弱了古代亲兵亲将传统的军队的战斗力。

大家熟知《水浒》中,大文豪苏轼家僮出身、毫无军事才能的高俅,身居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之职——太尉,虽然《水浒》小说中丑化了的,历史上是实有其人其事的!

且将军队分为禁军——中央军,为军事主力,主要护卫京城,分散兵力驻各地,监视地方;遇有战事,领兵将军临时选调,并不了解掌握部队情况,且有统兵文官、宦官监军,决策折腾来折腾去,战机稍纵即逝,怎容时间,虽然禁军兵力最高曾达120万之巨,但是,形不成强大有力作战能力,使战斗力大打折扣,犹如一盘散沙,不堪一击!地方军为府兵、县丁,皆农夫、市镇游民,毫无战斗力可言。

因而,北宋,已进入封建社会先进的文化、经济实力大国,当时位居世界一流,而军事实力,却是与文化、经济大国不相符,兵员虽多,为不战之兵,将军亦广,而无能战之将,一句话,将熊兵弱。

对文化、经济落后的,处于落后北宋封建社会一个社会形态的奴隶社会的游牧民族,辽、西夏、金本身弱小的民族,反而变成了强悍的马背民族,在错误的治国方略、军事体制下,不堪一击,唯有以先进的生产力产生的发达经济财富,源源不断的输送财富以求和苟且。

面对强敌,不思进取,改革治国方略、军事体制,乃至丧失民族气节,卑躬屈膝,自称“侄皇帝”、“儿皇帝”苟且偷生,错误的“联金灭辽”战略,本应金、辽战争,“坐山观虎斗”,待“两败俱伤”,大举进兵,“坐收渔人之利”,金、辽国土尽收,开疆扩土!反而把金国攻击宋朝的缓冲区辽国拱手相送,无异于敞开大门,迎接金国进入。

以至最终造成徽钦二帝北虏五国城“靖康之耻”,落井观天,强大的北宋帝国消亡,留下先进发达国家不敌弱小落后民族的历史笑话!

仅供参考。

北宋为何沦落到靖康之耻的地步?

靖康元年十一月,金兵兵临开封城下,第二年四月攻破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然后以此为筹码,逼宋朝军民投降、贡献金银珍宝和美女,并保障金兵退兵安全,宋钦宗捶胸大哭:“当初没听他的话,才落到这个下场啊!”

宋钦宗说的这个他,名叫种师道。

据《宋史》、《东都事略》等史料,种师道于1051年出生于河南洛阳,北宋大儒种放从曾孙、名将种世衡之孙,可谓世代忠良。

幼时,种师道成为思想家、哲学家张载弟子,尽得其真传,后因祖上功勋,得了三班奉职的官职。

多年以后,在对西夏的战争中多次取得大胜的种师道,升任为保静军节度使。

当节度使没多久,权宦童贯就联金伐辽,命令种师道掩护诸将,种师道却认为这事干不得。

图1 金辽战争

在种师道看来,辽国一旦被灭,咱们宋朝的缓冲地带就没了,就得直接面对金人,再说咱们与辽国有约,如果联金伐辽,就是违约,首先在道义上就输了。

童贯却不听劝告,一意孤行,军队到达白沟那旮旯,与辽军一接战,宋军就被对方的鼓噪吓得慌了手脚,伤亡不小。

辽人虽然占了上风,但却很“委屈”,因为两国和平友好了那么多年,你特么怎么说毁约就毁约,突然搞什么“联金攻辽”呢?

当辽国派来使者讲道理,指责宋朝为获一时之利,而不惜弃百年之好、结财狼之邻,必将给今后留下巨大祸患,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童贯,却像个哑巴那样无言以对。

而保持和平,正是种师道所希望的,他趁机进谏说,咱们应该答应辽使退兵的要求。

我去,你这不是帮敌人说话吗?童贯抓住这根辫子,弹劾种师道助贼。

宰相王黼自然站在童贯一边,令种师道退休。

种师道倒是想得开,到南山豹林谷隐居去了,没想到逍遥日子没过多久,就接到宋徽宗要他立即进京的命令。

原来敌人又来了。

这回来的不是辽人,是童贯与虎谋皮的金人。

图2 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

宋徽宗的加封命令,是同时到达的,加封他为检校少保、静难军节度使、京畿河北制置使,还给了他自行征兵征粮的权力。

在豹林谷隐居的种师道没有直接进京,而是立即启程往东,快马加鞭赶到姚平仲处,带上后者的七千步骑一齐北上。

他命人沿途张贴告示:种少保率兵百万前来。

加上一到就毫不畏惧地直逼敌营,已经兵临开封城下的金军真以为来了百万大军,竟然吓得拔营而走,朝北迁移了一段距离,以避“百万”宋军锋芒。

那时的大老板已经换成了宋钦宗,他一听老钟(种师道当时年纪不小了,人们管他叫老钟)来了,高兴得一跃而起,拜他为检校少傅、同知枢密院、京畿两河宣抚使,诸道兵马全部由他统领。

种师道到来之前,宋钦宗就已与金人讲和,答应给金人巨额赔款,种师道建议他拖延交纳赔款,时间一长,金军肯定会懈怠,都想回北方老家,那时再阻其归路,将其消灭在黄河一带。

没想到这个正确建议,却被主和的宰相李邦彦一口否决。

图3 宋钦宗赵桓(1100年―1156年)

当姚平仲父亲姚古率熙河兵入援,宋军实力增强后,宋钦宗又想打了,天天催种师道出战。

他倒是想出战,但此时出战胜算不大,无把握的仗,他是不会打的,等过了春分,他弟弟种师中率军赶到,再出战也不迟。

而那时距春分仅有八天,宋钦宗连这几天都等不得,决定绕过种师道,与都统制姚平仲秘密商量半夜劫营。

没想到姚平仲劫营失败,来了个一走了之,人影都不见了!

打脸来得这么快,宋钦宗顿时没了脾气,只好又听李邦彦的,决定割地赔款,金人得到正式赔款的承诺后,退兵北返。

种师道劝宋钦宗,趁金兵渡黄河时发动袭击,定能取胜,宋钦宗似乎被上次的劫营失败吓破了胆,不从。

大好时机就这样白白浪费,种师道长叹一声:“他日必为国患!”

这六个字,害得他被立即解除兵权。

图4 金朝女真文

当金兵并未撤走,而是去围攻太原,宋钦宗醒悟过来,觉得和约不可靠,只好决定又战。

可是,种师道已被解除兵权,若让他复出,不是打自己的脸么?

为难之际,御史中丞许翰(主战派)见宋钦宗来了,正是为种师道而来,宋钦宗求之不得,嘴上却说,种师道老了,不中用了,不过,你可以去见见他。

宋钦宗让他们在殿门外见面,种师道知道许翰的来意,却一脸凝重,沉默不语。

许翰急了,如今国家到了危急关头,是皇上下诏让我来的,您不能什么都不说啊,不能见死不救啊,这不是您老的风格啊!

种师道这才说:“我众彼寡,但分兵结营,控守要地,使彼粮道不通,坐以持久,可破也。”

许翰深以为然,回去对宋钦宗说,种大人明明智虑未衰嘛,怎么说他老了呢?

于是,宋钦宗加封种师道为检校少师,进封太尉,换节镇洮军,担任河北、河东宣抚使,屯兵滑州。

图5 金军南下攻宋示意图

悲催的是,这时的宋钦宗已经乱了方寸,夹在主和派与主战派之间,不知道究竟该听谁的,但就是不采纳种师道请求集中关、河兵力在沧州、卫州、孟州、滑州一带设防,防止金兵再至的正确主张!

当朝廷误信假情报逼大军速战,导致援救太原的种师道之弟种师中战死、姚平仲之父姚平战败,朝廷竟然临阵换将,召回提出正确主张的种师道,命李纲接替,指挥宋军救援太原。

然而,救援太原的宋军却被朝廷遥控,指挥官李纲沦为摆设,以至于屡屡失利。

宋钦宗认为李纲不行,又想起了种师道,让种师道取而代之。

没想到这一换人,种师道给自己背了一口黑锅——

当他在河阳遇到金国使者王汭,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察觉到金兵即将大举南下,不由得大吃一惊!

金兵若大举南下,京城必定不保,皇上和朝廷危矣!

必须马上,尽快,立即转移!

图6 金代铜坐龙

他立即上疏,谈了他与金使见面的情况,请求宋钦宗转移至长安,以避金军兵锋,而且事不宜迟,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未能认识到问题严重性的大臣们,竟然认为种师道害怕了!

看来老钟不但老了,胆子也小了,既然这样,你就别杵在前线误事了,给我回来吧!

种师道被召回后,前线战事每况愈下,宋钦宗又把“希望”寄托在主和派身上。

在他看来,只要和谈谈得好,金兵自然就会退兵,就没必要西去长安了。

当太原沦陷,两路金兵浩浩荡荡南下,宋钦宗意识到,必须立即议和,不然就来不及了!

为了不刺激金兵,给议和创造条件,主和派竟然命令各地宋军不许勤王,同时把主战派主要人物李纲贬出京城,为议和扫清一切障碍。

被召回京城的种师道得知消息,在路上就因悲愤交加而病倒,到达京城后已经病得相当严重,连皇帝都无法入见了。

没多久,种师道含恨去世,终年七十六岁。

图7 靖康之变示意图

种师道去世不久,金兵攻破开封,这时的宋钦宗即使想逃,也来不及了。

当宋钦宗、宋徽宗父子等人被劫入金营,悔不当初的宋钦宗捶胸大哭:“不用种师道言,以至于此!”

宋钦宗的痛悔,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未采纳种师道提出的,趁金兵撤退、渡河之机发动突袭,一举将其歼灭的主张;二是未采纳种师道提出的,朝廷转移至长安、暂避金军锋芒、寻机反攻的建议。

两个主张采纳其中任何一个,也不至于此!

靖康二年四月,“靖康之耻”发生,这个深深刺痛汉人内心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也是北宋灭亡的标志。

文:沙尘暴

参考文献:《宋史》、《东都事略》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