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赵构到底知不知道岳飞是被冤枉的?

秦桧陷害岳飞,赵构到底知不知道岳飞是被冤枉的?

宋高宗赵构,不是知不知道岳飞是被冤枉的问题,而是蓄意坚决要杀岳飞,不存在冤不冤枉的问题!

一.岳飞之死,缘于宋太祖赵匡胤以掌控国家军事主力部队的军事将领,发动“陈桥兵变”,演出“黄袍加身”夺取皇位,因而,终宋一朝,重文轻武,唯恐武将坐大,重蹈祖上老路。

岳飞身为掌握重兵的五元帅之一,不同其他元帅安家于南宋帝都,家小遭控,反而安家于九江不受控制,犯了大忌,所掌之军日益强大,号“岳家军”,似要脱离朝廷控制,皇帝怎能容忍,祖上历史重演,岳飞之死,系主要缘于此。

二.且岳飞身为军人,不暗政治,打出“直捣黄龙,迎二圣回京”的错误政治主张,二圣回京,高宗赵构怎么办?也是高宗下了杀心的原因之一!

岳飞之死,是必然,必须,是皇帝的意旨,试想,岳飞如此高级军事将领,是其他人可以左右的吗?秦桧替宋高宗赵构顶了几千年恶名而已!

君不见,韩世忠等其他高级将领交出军权,弄个虚位高官,而得以善终的吗!

仅供参考。

宋高宗赵构到底知不知道岳飞是被冤枉的?

宋高宗赵构可恨,却不糊涂,他至始至终都知道谁是忠臣谁是奸佞,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却做出了亲者痛仇者快的决断:纵容默许秦桧等人诬告残害岳飞。

靖康之乱,带给了赵宋耻辱,却也改变了赵构的命运,逃到南方后,他摇身一变成了皇帝,北伐是真的,怕徽钦二宗南归也是真的。如果父兄两人回来,自己又将限于何种境地?

于是,宋金斗争多年后,宋高宗赵构想明白了一件事:秦桧这群人虽然可恶,却能为己所用,能通过议和来稳住保住自己的利益。有了这样的心思,凡是阻碍议和的,也就都成了障碍。

在与金人议和时,刘光世、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被剥夺兵权,也正是宋高宗决心议和的体现,他甚至故意纵容秦桧及其党羽诬告岳飞。

岳飞被罢官后,王俊受秦桧、林大声等人教唆,写了份诬告张宪的状词,然后将其屈打成招,承认与岳飞窜通谋反。最终,岳飞也被捕入狱。

在岳飞入狱之前,有知情者王处仁曾暗中告知岳飞实情,并请求岳飞上述宋高宗澄清事实。结果,岳飞却并未采纳,因为他深知宋高宗为人,而且也知道宋高宗对一切都了如指掌:

“使天有目,必不使忠臣陷不义;万一不幸,亦何所逃!”——岳飞

就这样,岳飞在狱中饱受折磨,而韩世忠等人在外为之求情,也遭受冷拒。最终,岳飞一心求死,而秦桧则紧锣密鼓地网罗罪名,宋高宗则下了一道“岳飞特赐死”的圣旨,将一代忠臣良将毒害。

宋高宗赵构到底知不知道岳飞是被冤枉的?

岳飞死得冤吗?在今时今日的我们看来:岳飞一生矢志报国,却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无辜杀害,致使十年之功废于一旦。这甚至不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彻底寒了那些矢志抗金报国的将士们的心;可在赵构眼中岳飞死得可一点不冤,因为在他眼中岳飞并不是一个忠臣。

在我们今天看来:岳飞一生矢志报国,直到遇害前还露出当年母亲刻在后被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还不算忠臣吗?我们之所以这样看是因为岳飞代表了我们民族在危难关头那种奋起抗争矢志不渝的精神,他效忠的是大宋江山社稷,他所要捍卫的是万千百姓的家园。然而赵构所要的可不是这些,他要的是绝对效忠于自己的奴才,显然岳飞不是这样的人。为什么说岳飞不是这样的人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件事看出来:

岳飞北伐的口号之一是“恢复中原,迎回二圣”——恢复中原在赵构看来是没问题的,谁不愿自家地盘更大些呢?关键是迎回二圣就触犯了赵构的大忌:赵构是宋徽宗赵佶第九子,生母是韦贤妃,既非嫡子,也非长子,母亲也并不受宠,按正常的皇位传承规则是根本轮不到他继位的。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赵构的兄长赵桓接受父皇赵佶的禅位,这样一来按说赵构应该彻底与皇位无缘了。然而在1127年的靖康之变中包括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的北宋宗室几乎被金军一网打尽,侥幸成为漏网之鱼的赵构就这么捡来了皇位,也就是说他缺乏继承皇位的法统和道统,用现在的话说他缺乏政治合法性。在岳飞看来:迎回二圣是为洗刷靖康国耻,即使二圣回朝也不过是作为当今皇帝的父兄。岳飞是一位能征惯战的名将,但对政治游戏他实在玩不转——他压根不知道:赵构对迎回二圣一事其实是抱有高度警惕的,因为一旦二圣回朝将意味着对他的皇权的削弱,即使二圣不会复位,也会在朝中形成以他们为核心的政治利益圈子,从而影响到赵构大权独揽的局面。当然赵构也不可能公开说出自己的小心思,毕竟二圣是他的父兄,而靖康之变中二圣被掳又是举国引以为耻之事,所以迎回二圣在公开场合是绝对的政治正确,任何人都不能说这个口号是错误的。不过以秦桧为首的这一派人对皇帝赵构的心思洞若观火,所以他们从不主动提“迎回二圣”这个口号,既然不能公开说这个口号不对,那就尽量回避它,不要主动提及。这时岳飞的“迎回二圣”口号就显得极其扎眼,尽管岳飞只是把这作为北伐中原、洗刷国耻的口号,并没让二圣取代赵构之意,但他不知道他这句口号已然让赵构、秦桧等人有如芒刺在背了。

赵构在被靖康之变后的逃难过程中曾因遭受惊吓而失去生育能力,而在此之前他只有赵旉一个皇子,然而却在3岁时夭折。由于赵构的后宫一直未能诞育皇子,这样一来就只能选择立赵氏宗族子弟为储君,然而赵构还对自己的生育能力抱有一定希望并一直在积极寻找治疗办法,所以太子之位就一直空缺着。对此满朝文武都看得清楚明白,所以谁也没在立太子这个问题上去触犯赵构。这时岳飞处于稳定社稷的理念劝赵构早立太子以安人心,这就触及了赵构最敏感的神经。岳飞在长期的北方抗金战争中在军中树立起了巨大的威信,以致于一向秉承重文轻武而以对武将的束缚闻名的宋王朝竟存在着一支被称为岳家军的部队。尽管岳家军保的是大宋江山社稷,可在赵构眼中:岳飞效忠的是江山社稷,而不是他赵构个人,这在之前是有迹可循的:1140年和1141年两次决定性的淮西之战中岳家军都没有按照皇帝的命令进行调度。作为一名将领岳飞当时着眼的是军事局势,所以选择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然而身为帝王的赵构会很自然地将这视为是岳飞桀骜不驯的表现。对赵构而言:他最需要的不是能征善战的名将,而是听话的奴才,既然岳飞不愿扮演这一角色,那就有必要杀一儆百了。

在杀岳飞一事上赵构是主谋、秦桧是帮凶,他们合谋捏造了岳飞的罪名。传统的史书秉承为尊者讳的原则而将杀岳飞一事中赵构的角色定义为受奸臣秦桧蒙蔽的形象,其实像岳飞这样级别的将领若无皇命谁敢擅自处决?所以不是赵构不知道岳飞有冤,而是站在他立场上岳飞根本就不冤,他就是铁了心要杀岳飞。

宋高宗赵构到底知不知道岳飞是被冤枉的?

说到岳飞案,在历史上是一个真实的人为制造的冤案,罪名是“莫须有”。在这件事中赵构不但知道岳飞是冤枉的,而且还是赵构直接授意和策划的,秦桧等人执行的。

赵构和秦桧二人处理岳飞一事的动机不一样,但是目的是一样的,那就是岳飞必死。

据《宋史 高宗本纪》中说,赵构在靖康元年(1126年)春天第二次去与金议和时被宗泽劝阻在磁州,后金军渡河南下,赵构在汪伯彦的建议下回相州组织军队勤王(岳飞在这时期参的军),靖康元年(1126年)十二月金兵包围开封时时赵构手中有八万军队,完全可以勤王护驾,钦宗传蜡书受命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汪伯彦、宗泽为副元帅救援京师,但赵构不敢和金军抗争反而撤了,撤到大名府后转移到东平府,所以徽宗和钦宗皇室被俘赵构的责任最大。

北宋灭亡后金军一路南下,赵构一路南撤,经扬州、南京一直撤到浙江宁波,又从宁波撤到舟山海面,在海上漂了半个月金军撤离后才从宁波回到临安府,康王即位后岳飞提出皇帝要亲征收复北方,于是岳飞被革职了。后赵构迫于抗金压力重新起用岳飞抗金,岳飞与金军多次作战大捷使赵构看到了希望,赵构的本意是偏安南方并没有收复北方的意图,于是就想议和,在朝中有秦桧等主和派,而岳飞上书阻挡议和,于是岳飞就成了赵构议和道路上的拌脚石。由于岳飞有军事上屡次大捷,并一路北上打到开封,下一步就是渡河了,这时兀术害怕了,一边提出与南宋议和,一边发动百姓与岳飞对抗竟无人响应,金朝的大帅乌陵思指示部队停止行动,准备投降岳家军,而岳飞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此时秦桧得知岳飞的志向无法挽回时,令张浚和杨沂中撤兵,只留岳飞孤军迫使撤兵,才有了一日十二字金牌。岳飞回京后授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秦桧等人认为岳飞不死和议不成,于是才构陷岳飞,才有了岳飞被毒杀。

由此看来,岳飞一案实际上并不复杂,当时替岳飞鸣冤的大臣都几乎被处死或流放,当时朝中再无人敢说话,因为此事与皇帝有关,又涉及宰相,首先说赵构要偏安一隅,这样才能保住皇位,岳飞要直捣黄龙迎回二圣,虽然徽宗已死但钦宗还在,那赵构就得让位,这事儿我觉得赵构不会干,因为十二金字牌是在岳飞打到开封地区下的,一天下十二道要求撤军这是多么的紧急,开封是汴梁是北宋的都城,收了开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复国有望,如果金人投降岳家军,岳飞提出释放钦宗怎么办,这不是没可能,岳飞的理想有可能实现,可赵构怎么办,这是个棘手的问题。而岳飞一根筋不回头,力主复仇报国,直捣黄龙府,况且黄龙府在吉林长春地区,打过去的可能性也不大,能打到幽州(北京)就不错了,黄龙府在女真腹地,打到黄龙府基本上就灭了金朝了,南宋也没有这种力量。

其次是秦桧,秦桧在靖康之变时被俘虏到北方后投降了金朝,后返回南宋,假说是逃回的,赵构任命礼部尚书,多年来一直与兀术有书信往来,一直游说赵构主和,正好赵构也 有这想法,但是赵构也想退路,主和可以,没有自己的统治区域不行,于是赵构就让岳飞韩世忠等人在前面打仗,让秦桧等人在后面主和,岳飞稳定了南宋江山后,主和派就有用武之地了,《宋史 秦桧传》中有一段,刚开始秦桧并不打算杀岳飞,只是要议和希望岳飞同意议和不要阻挠就是(这可能也是赵构的意思只是不出面而已),派了张浚等人去做岳飞的工作,但岳飞断然拒绝并上奏劝赵构不要同意议和,而兀术也写信给秦桧说“岳飞不死,议和不成”。所以岳飞必死。

最后是岳飞自己,显然这里面也有一部分岳飞自己的原因,我认为那就是军事谋略十足,政治谋略不足,1、没有认清当时朝廷的主旨思想随时调整自己的行动,赵构不想迎回二圣你偏要迎回,还打的那么猛。2、干预立储,3、功高震主,4、与同僚不和,这是致命的,主要是张浚,从构成岳飞死亡的因素来看,主要是与张俊的不和。5、祖宗之法,这是最致命的,赵构不放心岳家军,害怕拥兵自重,在宋朝一直是崇文抑武,像“岳家军”这类番号的军队在宋朝的武将想都不敢想,这就是祖宗之法,在战争后期赵构就要收军权,分割军队,收回了韩世忠、张浚等人的兵权。张浚向赵构和秦桧靠拢,主动交了兵权;韩世忠也交了兵权,任了枢密使。而岳飞就没有看到这种变化,甚至不肯妥协,岳家军都是岳家子弟和亲信,别人接手也管不了,岳飞也没向皇帝表示啥,岳飞不置办产业,不爱钱,不喜欢美女,不求高官厚禄,却有强大的军队,那他喜欢什么?当年赵匡胤可是利用高官、钱财、美女、土地等为诱饵杯酒释兵权的,这些岳飞都不要,那皇帝就害怕了,这些你都不要你要啥,那你是要朕的江山了,没有其他解释嘛,如这样解释岳飞不死就不行了。可对比的是韩世忠,韩世忠也为人正直,没有党附秦桧,为了岳飞一案当面斥责秦桧也没有丢了命,所以说岳飞是军事谋略十足,政治谋略不足。

宋高宗赵构到底知不知道岳飞是被冤枉的?

把责任推给赵构,为秦桧洗白,这是个老套路了。其实秦桧搞的是先斩后奏,补全手续的把戏。洗秦分子骗人,实在是不高明。

宋高宗赵构到底知不知道岳飞是被冤枉的?

赵构不想再和金国打下去,他只想和金以秦岭——淮河为界。保住江南地区是赵构、秦桧等主和派的意思,而岳飞等主战派希望可以收复山河、重返汴京。悲剧这样发生了,孝宗即位后力图北伐,却发现无人可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