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会如何改制?

84年以前人员

事业单位按照编制、单位性质、经费渠道分四种类型: (不含民营事业单位) 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财政差额(定额)拨款事业单位;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企业化管理管理事业单位。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多为生产经营性的事业单位,自负盈亏,经费及人员工资、福利待遇没有财政支持,与企业没有太大的区别。

可执行国家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制度,或实行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机制及工资福利制度,拥有较为宽泛的工资福利自主权,但必须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

因生产经营状况不同,少数单位工资、福利待遇和退休金可能优于财政全额拨款、财政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但大多数的单位工资、福利待遇和退休金不如前二种优越。

编制管理相对宽松。

自收自支这种类型的事业单位,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可能要全部退出事业单位管理序列,成建制的转为企业,编制全部收回。

仅供参考。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会如何改制?

财政供养为自收自支性质的,一般都是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已经非常明确:在2020年底前全部完成改企。这是毋庸置疑的。

改企后,原在职在编人员大致按四种方式分流安置:

第一,调离。单位领导如属组织部门管理干部,在改制前组织部门一般会找单位领导谈话,听取其个人意见,如个人提出调离,一般会酌情考虑。

第二,分流。少部分在编人员将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原则,随单位职能划转分流到其它事业单位安置。

第三,转企。绝大部分在职在编人员将随单位改企,剥离体制身份变为企业人员,实行市场化管理。

第四,提前退休或买断工龄。为了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部分地区也默许事业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差异化改革,比如允许工龄满三十年或者工龄满二十年、距离退休不足五年的,提前退休;在单位经济允许范围内,出于减负更好地市场化管理的目的,在职工自愿的基础上,允许部分50岁以上的老职员买断工龄,提前交社保接管。

事业单位改革的历史车轮已经不可逆转,其中最受冲击的无疑是自收自支类的事业单位。很多人因此担心这类事业单位改革后,员工利益得不到保障,甚至面临下岗风险。在这一点上,大可不必担心。首先,之前任何一次机构改革包括本轮事业单位改革,国家都有一个总的改革基调“稳步推进”,员工一般都会得到妥善安置,不会让改革带来新的社会矛盾。这是大前提。其次,自收自支类事业单位即便转企,也是变为国企,而不是私企。转企后,单位性质虽然变为了企业,但其仍掌握一定政府资源和国有资产,在自身领域或行业有一定的“话语权”,多数不会因为转企变得举步维艰。相反,很多自收自支类事业单位本身效益就好,脱离体制后没有了太多的政策限制,在员工绩效上不仅不会减少,反而还会增加,改革或会职工带来更多实惠。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会如何改制?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在这次改革中,将通过关并转等方式进行改革,人员安置将根据所处单位的情况而定。

改革背景:

自收自支,是根据单位经费来源主要通过自收自支方式解决而划定的。既然经费可以自己解决,说明单位具有收费职能或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之前效益好的单位,职工跟着也帮光,收入可观。比如之前的公路局,曾经风光一时。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多自收自支单位取消了收费职能,但单位性质没变,于是经费主要靠财政补助、划转等方式解决,变成了地方政府的沉重包袱。进行生产经营的自收自支单位,也多数经营不善、举步维艰。因此本次事业单位改革中,决定大大阔斧地对该类事业单位进行改革。

单位如何改革:

改革的方式就关并转。关就是取消,也就是划出事业单位序列,今后不再有这样的单位。此类主要指那些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过时”单位。并指单位合并,将职能相近、人数较少的单位进行合并,成立新的单位。转就是转为企业,将事业单位中从事经营生产活动的全部转为企业。

人员如何安置:

改革的定调很清楚,那就是“编随事走,人随编走”。对于正式在编人员,单位取消的,分流到其他事业单位;单位合并的,调整到新成立的单位;单位转企的,尊重个人意愿,可以继续留在改革后的企业,也可以选择分流到其他事业单位。单位的临时人员,如合同工、临时工等人员,则部分人员面临下岗的可能。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会如何改制?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多半承担的是生产经营类职能,比如宾馆招待所、公交公司等。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明确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企,实行事企分开,今后将不再成立此类事业单位。机关、事业单位中,可以由社会服务承担的职能,一概推向市场,由政府购买服务代替。机构编制部门也明确要求,在2019年6月底前,全部取消自收自支、自筹自定类事业编制,今后不允许各地再自行核定和使用《机构编制管理条例》之外的任何编制类型。

目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已经陆续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实施,大量工作将在年底前到明年年中进行,明年年底前,全面完成事业单位改革。根据已经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工作的辽宁省等省市县来看,事业单位精简率达到50%以上,县直甚至达到90%以上,不仅是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企,公益类事业单位也将大面积整合。公证、律师、房产交易所、园林绿化市政环卫、农投城投等,全部改企。机构整合、改革,自收自支编制撤销,人员如果改革呢?从已经完成改革工作的地方来看,这类事业单位中的正式职工,大致有三个出路:

1、分流:改企的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其管理人员和正式职工,包括退役军人安置人员,将被分流到其他保留、整合的公益类事业单位。由于是正式职工,来源合法,地方政府在人员转隶过程中,按各单位职能强化、编制空缺等实际情况,将人员分流安置,在确保社会稳定大局的前提下,妥善安置涉改人员。

2、提前退休:机构改革方案规定,涉改人员中距离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可以申请提前退休,交由社保部门保障。这部分人员可以按照改革前的机构属性和人员身份,提前退休,享受相关待遇和养老金保障。

3、随企改制:单位改企,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原则,所有人员一律随企改制,由事业人员转为企业人员,在新的企业中任职。这其中不仅包括一般职工,还包括有管理职级的领导干部,改革实行“一刀切”。如果不愿意在新成立的企业就业,还可以选择自主创业和自主择业。

正式职工如此安置,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合同工、临时工,就更不用讲了。除了随企改制,还可以实行派遣制,由人社部门派遣到其他需要合同工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

当然,也有部分自收自支类事业单位,其职能并非是生产生产经营类职能,有可能是公益一类,也有可能是公益二类,这类事业单位,就会随职能进行改革,人员也会随职能安置。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会如何改制?

呼吁取消职称工资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会如何改制?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在编人员怎么改主要还是要看单位和个人所在的岗位承担什么职能,行政职能、执法职能、公益服务职能,还是本来可以推向市场经营的职能。

按照目前各级出台的一些规定和原因,事业单位改革时,一般情况下,人员会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原则划转,并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对干部职工的工作和福利待遇妥善安排,不搞断崖式的精简分流人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