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那些辞职下海经商的人也到了退休年龄,他们过得怎么样?
我有几个一起长大的朋友,都是单位上的子弟,大家一起在子弟校读书,毕业以后一起在父母曾经工作过的工厂工作。在90年代的时候,有几个辞职经商的人,我来说一说他们现在的情况吧!
1、A同学他上学的时候成绩一直非常好,她的父亲是高级知识分子,他在高中毕业的时候拒绝参加高考,他的父母为此非常的痛苦。
最终,他还是进入了工厂上班,上班没有几年,他就辞职下海经商了。
他倒卖过服装,在温州和东莞、成都都开过工厂。
他的父亲,母亲,兄弟也都陆续的辞职下海经商了。
目前,他居住的成都,处于半退休的状态,一大家人过着富足殷实的生活。
记得在1985年高中毕业的时候,我记得他说过的一句话:现在是一个大把挣钱的时候。
2、B同学他比我小一岁,学习成绩不好,读书的时候就留级,他后来读技工学校,进入了工厂工作。
在90年代初的时候,他也下海了,刚开始他是跑大货车运输,后来他开饭馆,饭馆一共开了20年。
在这20年里,他结交了很多的朋友。就在五年前,他的饭馆关闭了,他在成都失业两年付闲在家了。
最近,他又开始跑营销了,是坐工业产品的。见过他的面,和他聊过天,目前他的状况还是比较好,因为朋友多业务做得非常成功。
他打算把这项工作一直做到退休,目前他已经52岁了。
4、还有一位是我大学的校友C同学,我们曾经在一个单位工作过几年,来到成都以后,大概在00年的时候,他才辞职下海。
他在上班的时候就非常喜欢钓鱼,经常上班不请假就溜出去钓鱼。
辞职以后,他干脆开了一个渔具店,一直经营到现在,在前两年我喜欢钓鱼的时候,还到他的店里买过东西。
他的情况也还是不错,有老婆有孩子、有车、有房子。日子过得悠闲自在。
5、另外还有几个一个楼长大的发小,也有同班的同学,他们也跟随着下海的浪潮下海了,很多年没有见过他们了,通过他们的朋友知道了他们一些近况,情况非常的差,大都是疲于奔命,有吃低保的,有的没有房产,也没有老婆,孩子也都多年不见面了。
有不少下海经商失败以后又通过关系回到工厂上班的,他们大多认为辞职是错误的。
只有极少数人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大多数人都是因为下海经商失败,过着穷困潦倒的日子。
身边那些辞职下海经商的人也到了退休年龄,他们过得怎么样?
“要是当年不目光短浅,现在的生活我该有多好!”这是我表姐夫现在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我表姐夫当年在我家亲戚里面属于“能人”,他大学毕业以后在机关工作,因为文笔和口才俱佳,所以特别受领导的重视,30多岁的时候就当上了宣传科的科长,也被当做年轻干部而重点培养。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时候,社会上刮起了一股“下海经商”的浪潮,很多人初次下海就尝到了甜头,因为收入确实是比朝九晚五的单位工作挣得多的多。
表姐夫一个单位的同事下海以后倒腾煤炭,没用上半年就买了一辆桑塔纳小轿车,这在当年拥有20多万的私家车,即使在城市里也是凤毛麟角。
表姐夫的工作经常跟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打交道,加上身边人都恭维他的口才和文笔,认为他要是经商的话肯定特别厉害。
表姐也在那里不断的怂恿,于是表姐夫辞去了公职开始下海经商。他的第一个生意是投资90年代初特别火爆的游戏厅和台球室,刚开始干的时候表姐夫确实干的风生水起,当时一天可以收入300元左右,干一天几乎要顶上他上班时的一个月工资。
表姐夫当年是意气风发,见到亲友就大谈下海经商的好处,以及将来的远大理想。不过游戏厅和台球室的好景并不长,很快就因为没有客源而变得冷落起来,这个时候表姐夫又瞄准了开网吧。
当年投资一个网吧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表姐夫用手里的积蓄和四处找亲友借的钱开了网吧,但是网吧的更新换代太快,挣得钱要不断更新设备,因此几年干下来表姐夫也就挣了一堆不值钱的电脑。
自己做生意的时候,因为平时“天天见钱”,所以花钱花起来也大方,干了这么多年的生意,表姐夫也就买了一套房剩下的几乎也没有什么,而跟他同期在单位工作人,享受到分房和工资的飞速上涨,因此算下来收入要比表姐夫好上很多。
表姐夫不干网吧以后,又开过饭店和卖过服装,但是几乎都没剩下多少钱,而且行业变化太快,他的年龄已经跟不上社会的变化和节奏。
表姐夫现在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因为是自己交的社保,而且交的年限也仅仅够15年,所以现在退休金每月不到2000元。跟表姐夫当年在单位工作的同事,退休金都在6000元以上,如果表姐夫当年不下海,以他的能力肯定职位还会晋升,退休金也会不低。
身边那些辞职下海经商的人也到了退休年龄,他们过得怎么样?一,只有极少数过得不错,大多数都后悔莫及
当年辞去公职下海的经商的人,成功的人只占极少数部分,毕竟大多数人当年都是脑子一热才下海的,而想象和现实的距离差的很多。
当年很多下海经商的人,大多选择的是当年的一些热门小生意,比如卖服装、干餐饮、游戏厅、台球室等这些小买卖,这样的生意是很难做大做强的,而且当年这些人手里并没有多少的资金,所以下海以后被水呛着的不在少数。
因为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养老保险还不普及,很多辞职的人后来只能自己交保险,而且个人交大多选择的是最低档,因此退休收入和有公职的差距是很大的。
二,经商本身就是利润和风险并存,当年辞职下海经商的人很多都欠考虑
经商下海对于有能力和有资源的人来讲有可能会混的风生水起,但是大多数辞职的人员并不具备这个能力,因此有很多的人一干上就知道其中的艰辛,而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能继续走下去。
经商这事是有赔有挣的,而且现在流行的说法是“二家挣钱,五家保本,二家赔钱”,其实这在当年也差不多,因此没有准备和能力的人基本上很难赚到钱。
辞职下海经商的人大多都闲散惯了,以及有了自己固定的思维模式和办事方法,这样的人离开自己工作的环境投入到新环境中很难适应,因此失败的人占大多数。
结语:辞职下海经商是特定时代的产物,现在的人都喜欢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这也是为何“公考”那么热的原因;当年我身边辞职下海经商的人,可以说没有一个成功的,现在都追悔莫及。
身边那些辞职下海经商的人也到了退休年龄,他们过得怎么样?
就我认识的,我觉得过得不好,虽然他们没说,但我觉得一定特别后悔。
1、因为当初辞职,到了退休年纪,没有了养老保障,只能靠捡垃圾为生。
我们邻村有一个老大哥,那些年中专毕业,分到离我们家不远的一个火车站上班。后来就辞职去做生意,早些年铁路上包工程干,应该赚到一些钱,自己也是很高调的各种烧钱,买房、找女人、打麻将……
后来还放高利贷,这一放就把家底给放没了。只留下一套小房子,现在他和老伴住着,他老伴每月有2000多养老金、有医保,现在陪着他在城里捡垃圾为生。
2、相信别人的谎言,轻易辞职。
还有一个远方亲戚,原来在市里做警察,工作得好好的,后来认识了当时在昆明开公司的一位老板。在一次酒足饭饱之际,人家各种夸他能干,说如果到他的公司,给他开高新(那时警察的工资不高),他怦然心动,回来就果断辞职。
等他找到那个许诺给他高薪的老板时,老板说那只是酒桌上的一个玩笑而已。无奈之下,他在市里开了一家餐馆,刚开始生意还过得去,可后面竞争激烈,他的餐馆也只能关门。
后面又去学习电脑维修技术,现在还在给别人打工,和他一起工作的人,现在月薪近万,马上就退休颐养天年,可是他还得为自己淘生活给别人打工。
我身边辞职的人,大部分都过得不好。主要原因就是在辞职下海后,没有赚到大钱、或者赚到钱后,没有好好规划。连养老钱都没有,只能继续赚钱养老。
他们表面上什么也不说,但我觉得应该都很后悔,因为他们没有赚到钱,有没有养老金和医保,加上现在生意难做,赚钱不易。
个人觉得,作为普通人,不论以前还是现在,如果自己没有好的资源和很强的能力,最好不要轻易辞职。
身边那些辞职下海经商的人也到了退休年龄,他们过得怎么样?
这个我有发言权,我自己就是当年下海经商的。
高中毕业,我被分配到一个企业上班。那时候都认为到工厂上班当个正式工才是正事。
我一个女孩子,从明亮的课堂来到到处是油腻的车间 ,很不适应,最不能承受的是,活很累,工资却很低,一年才挣一千多元。一个月几十块钱的工资。
我决定辞职,圆我上学时的一个梦想,开个店做生意。父母都不同意,但我主意一定。当时谈了一个男朋友,也就是我现在的老公。他在蔬菜公司上班。对这一行比较熟悉,就决定开了一个海鲜干菜店。没有想到的是第一年就挣了八千块钱,那一年是91年。比我上班五六年都挣的多。
干了几年,便买了一套房子。后来又转行卖衣服,赶上某宝的红利期,又赚了一笔,给儿子全款买了房和车。
我们两口自己交了社保和医保,现在都领到了退休工资。
我不但不会后悔下海经商,还庆幸自己走对了路。如果当时不是辞职做生意,而是一直在单位,现在一套房子都不会有,我们单位一直到最后破产,就只有两栋小破楼,还都分给了领导。工人半套都分不上,还都落下个中年失业,成了下岗工人。
身边那些辞职下海经商的人也到了退休年龄,他们过得怎么样?
卢永华是一位数学老师,上世纪80年代初,他和我一同分配到一所乡镇中学工作。90年代初,他突然辞去了教师工作,下海经商,从此人生起伏不定。就在去年离退休还有2个月的时候,还没来得及享受生活的卢永华,突然说没就没了——毫无征兆地离开了人世。
卢永华没等到退休就不幸去世,这跟他辞职下海经商有着很大的关系。
卢永华大专毕业那年刚满20岁,他身形高大,五官俊朗,是一位美男子。他也是一个早熟的人,22岁就开始正式谈女朋友了。
卢永华的父母是小学教师,他们给儿子介绍了同事的女儿王梅。当时王梅在镇供销社上班,是正式员工。上世纪80年代初,能在供销社上班,那可是十分的风光,也令许多人羡慕。
卢永华和王梅谈了2年的恋爱,第3年结婚。那年,卢永华25岁,王梅23岁,郎才女貌,佳偶天成,他们的婚姻,一时被小镇人成为茶余饭后的美谈。
婚后第二年,24岁的王梅顺利成章地诞下了女儿,26岁的卢永华当上了父亲,一家人日子过的不紧不慢、有滋有味、和和美美的。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上掀起了一股辞职下海潮。那时候,社会上流行这一说“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小摊小贩挣的钱都比公职人员多。
卢永华妻子在供销社上班,接触的人多,见多识广,觉得自己的丈夫收入太低,每月就300来块钱的死工资,还不如大商场门前看自行车的收入多,因此整天唠叨着,要卢永华辞职下海经商。
其时的卢永华教数学已有10来年了,经历了初中3次的循环教学,对初一到初三的数学教材已经驾轻就熟,夸张一点的说,他闭着眼睛都能上课。
当初,卢永华如果在教师岗位上一直干下去,有2条光明大道:一是坚守本校教学工作,作为数学教研组长的他迟早会提拔,说不定还能当上一把手校长,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二是因为教学业绩突出,很可能调往高一级学校任教,担任高中数学教师,平平稳稳地干到退休。当时,初中教师晋升高中教师的,不要太多哟!
可是,憨厚朴实的卢永华最终拗不过自己的妻子,只得辞职下海,当时代的“弄潮儿”。
辞职后的卢永华,最初开的是修理摩托车的店铺。那时的摩托车很盛行,就像现在的小汽车一样。他先是在镇上开修车铺子,以修理摩托车为主,还兼修自行车。
由于卢永华聪明好学,动手能力极强,修车技术很快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加之他态度和蔼,又有点知识分子的儒雅味道,很快,他的修车铺子生意就红火了起来。
开始的几年,卢永华修理摩托车,确实比干教师挣得多,每月的收入能多教师的好几倍,把个婆娘王梅乐得合不拢嘴,双方父母悬着的一颗心也放了下来。
3年以后,手中有了点积蓄的卢永华决定向城市进军,通过熟人关系,在城市的一个繁华小区找了一间门面,继续开修车店铺,生意又红火了几年。
斗转星移,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上世纪90年代末,政府开始禁止摩托车上路,并逐步淘汰摩托车,替代摩托车的电动车自行车如雨后春笋般的越来越多,而且电动自行车的质量越来越好,卢永华的修车生意一落千丈,有时不得不靠积蓄来维持生意,维持生计。
有次,在路上,我偶然和卢永华相遇,他当时就表示真后悔辞职,他很想再回到教师队伍中去,但他已回不去了,他的这个教师名额早就让人给顶了。
据说,后来,他家人和他自己曾经努力过,找过人,花过钱,想把自己的关系重新办理到学校,但终究没有成功。
铺子生意萧条,生活上入不敷出,卢永华的妻子王梅渐渐地就看不起他了,两人经常争吵。
而此时,王梅的父母通过自己的人脉,把王梅从日渐式微的镇供销社调到了一家大的保险公司做出纳,有了一份稳定工作的王梅,更加瞧不起自己的丈夫了,42岁那年,卢永华无奈地跟妻子办了离婚,女儿跟着妻子生活。
卢永华上面有一个姐姐,姐姐和姐夫当时在省城做生意很成功,她姐姐早就成了一个有钱的大老板了,看到弟弟这样落魄,有心要帮衬一下。
卢永华姐姐出了一笔钱,帮他在另一个规模较大,交通位置比较好的大集镇投资了一个小型加工厂。身为小学教师的父母则提供卢永华吃喝拉撒的生活保障。
由于卢永华平时人缘一向很好,身边的朋友都愿意帮他的忙,因此这个厂子很快就办的有模有样,多年来一直在盈利,后来卢永华在距离主城区较远的一个高档小区也买了房子,并进行了装修,作为自己的最后退路,也是留着给自己养老用的。
恢复单身后的卢永华,一次在高中同学聚会上,遇到了另一位单身的女同学张璐。
当时的张璐可是个大富婆:前夫是个房地产商,婚内出轨,张璐执意要离婚,得到了一套150平米的大房子,还有200万的补偿款;她自己又在银行上班,有一份稳定工作,真是妥妥的富婆一枚。
卢永华和张璐虽然是同班同学,可高中毕业后,他俩从未有过交集。聚会的酒桌上,其他同学得知他俩都是单身时,一起起哄撮合他们。
正所谓的干柴遇到烈火,当晚,张璐就把卢永华带回了家,两人都是熟门熟路的,当晚就行了夫妻之事。由于双方对对方都比较满意,很快两个人就领了证,那年卢永华44岁,张璐和他同岁。
婚后的张璐出手十分大方,跟卢永华换了车子,置办了行头,还出资给卢永华,帮助他扩大厂子的经营规模,卢永华也好似苦尽甘来,十分惬意。一时间,他俩你情我侬,大有白头偕老之趋势。
张璐这个人也是我的熟人,她是刀子嘴豆腐心,她的嘴特别的刻薄。
和许多二婚夫妇一样,他们真的生活在一起,激情过后,时间一长,矛盾就显现出来了。张璐这个人嘴特别不好,说起话来口无遮拦,从不思考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嘴里还常常吐出脏字,常常把卢永华弄得下不了台,卢永华直喊后悔。
婚后的卢永华一直生活在张璐家,张璐虽然为卢永华提供了好的生活条件,可卢永华是个勤快的人,每天早上都为张璐做好早餐,然后才去厂里上班。晚上下班回家,也经常做晚餐,做家务,有时还跟张璐打好洗脚水,把个张璐服侍得舒舒服服的,可张璐还是经常对他出言不逊。
作为一个有尊严的大男人,卢永华实在忍受不了张璐的臭脾气,提出分手。一提分手,张璐内心就慌了,以跳楼来威胁卢永华,卢永华被吓住了,分手的事只好暂时作罢。
卢永华和张璐生活的第七个年头,一次,卢永华路上巧遇了自己的初恋刘佳佳。这刘佳佳和卢永华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好上的,两人谈过一段时间的恋爱。大学毕业后,刘佳佳很快移情别恋上了一位干部子弟,以快刀斩乱麻的速度,和卢永华分了手。
此时的刘佳佳年过半百,刚离婚3个月,得知卢永华的现状,就盯住卢永华不放,并经常把卢永华带回家行鱼水之欢,卢永华只好在张璐和刘佳佳2位女人之间来回周旋。
此时的卢永华更倾向于初恋刘佳佳,刘佳佳是一位公职人员,至少言语上不会伤害到卢永华。有了刘佳佳,卢永华跟张璐分手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卢永华经常找借口,不回张璐那儿,即便隔三差五地回去,每次走的时候,都悄悄顺几样自己的东西放在包里带走,张璐和他的裂痕越来越深了。
就在和张璐领证的第八个年头,卢永华正式提出了分手,态度非常决绝。此时的张璐已经知道了刘佳佳的存在,知道已挽回不了他的心了,不得不放手。
在朋友的提醒下,张璐向卢永华要回了借给他的50万,二人正式办理了离婚手续。自此,卢永华一身轻松的回到了刘佳佳的身边。
说句公道话,卢永华跟张璐的分手,责任全在张璐,连张璐的父母都责怪张璐,说:“像卢永华这么好的男人,到哪里去找,你硬是把人家气走了。”
面对回到自己身边的卢永华,起初,初恋刘佳佳真的把他当个宝,生怕他再有二心,火速去民政局领了结婚证。
开头两三年,刘佳佳对卢永华还算好,但当她得知卢永华这个大老板其实是徒有虚名,身上并没有多少钱的时候,态度变了,不再把他当个宝了。
其时,刘佳佳也退休了,退休后的刘佳佳要么外出旅游,要么跳广场舞,要么约人打牌,全然不关心卢永华。
而卢永华则一如既往地像服侍张璐那样,服侍着刘佳佳,每天早上都为刘佳佳做早餐,晚上下班回家,还做晚饭,还经常给刘佳佳打洗脚水,默默的为刘佳佳做着一切。
一直都按时缴纳养老金的卢永华常想:等熬到60岁,正式办理退休的时候,就把厂子转给别人,自己就经常到女儿家去看看小外孙。刘佳佳如果对自己继续冷淡,他就准备搬回自己的房子里居住,好好过几天安生的日子。
不曾想,去年的9月,离办理退休还有2个月的时间,一天早上,卢永华突然感到胸口疼痛难受,他想忍一忍吧,也许疼痛就会过去了。他告诉了刘佳佳,刘佳佳也没有当回事,那天夫妻俩人都没出门。
到了下午,卢永华感到心口疼的越发的厉害。刘佳佳看到他脸上刷白,嘴唇发紫,冷汗直冒,她不去打120急救车,而是打电话给卢永华最好的朋友许云波。
许云波一听,连忙开车过来送卢永华去医院,哪知就在半路上,卢永华突然瞳孔放大,身子一歪,停止了呼吸,什么话都没有留下。
许云波一见,顿时泪如雨下,边哭边开车继续送卢永华到医院。急诊医生一看,人已经没有任何生命体征了。卢永华到死,大家都不知道他究竟得的什么病?到是刘佳佳当机立断,让许云波将卢永华的遗体送到殡仪馆,回到家里,她为卢永华设了一个灵堂。
卢永华的初恋刘佳佳心肠比较硬,火化之前,卢永华的前妻要带着女儿,外孙想去见卢永华最后一面,刘佳佳坚决不同意:“这是我的丈夫,我来处理。”
就这样,本来有着大好前程的数学老师卢永华,因为辞职下海经商,匆匆结束了自己憋屈苦难的一生。
如果当初不辞职,退休前,卢永华最起码是副高5级岗,月收入在18000左右。退休后也能够拿到11000左右的退休金。真是“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啊!痛哉,惜哉!
卢永华是一个好人,去世后,他的一帮朋友对他十分思念,每次聚会的时候,都给他留一个位置,面前为他放上一副碗筷。每次开席之前,铁杆朋友许云波首先给他斟酒,敬酒,祝他在天堂里一切安好,然后大家再动筷子。
可是这一切有什么用呢?生命高于一切,活着才是王道啊!卢永华走得太匆忙了,也太年轻了呀!
像卢永华这种早年辞职下海经商的人,都没活到退休,哪里还谈得上过得怎样不怎样的?
我和卢永华只供事过一年,第二年,我就调离了那所乡村学校。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熟人,卢永华的事情都是这位熟人讲给我听的。对于他的不幸去世,我很悲痛!不过,他留给我的永远是那副笑容可掬,五官俊朗的年轻形象!
所以,我奉劝现在的年轻人,当自己拥有一份稳定工作的时候,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要轻易辞职,前面的路都是黑的,根本看不透,把当下工作做做好,比什么都强!
身边那些辞职下海经商的人也到了退休年龄,他们过得怎么样?
我就是从公务员体制内离职经离的,目前接照现行公务员管理条例,己有不少干满三十年的老同事,申请退休了。
我离开公务员岗位,虽没有当初想象的发财,但通过投资获取的稳定收入,也不比在职时候差,反而多了很多自由时间。
我比老同事们,早两年躺平。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身边也认识不少从体制内辞职出来的人,只要目标制定得不太大,都能达到体制内的收入水平。
县处级以下的普通公务员,离开体制后,缺失的,主要是某些场合上的虚体面。
只要基本温饱无忧,其余的东西,人各有志。
汝非鱼,焉知鱼之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