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的原因有哪些?有哪些高发人群?该如何预防?
猝死从字面理解,应该是很急的,意想不到的死亡。在生活中,猝死并不少见,最近的比较出名的一个演员的猝死,相信大家都是知道的。另外,在我们的周围也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小道消息,XXX,昨晚一觉睡过去就没醒过来。这样的例子很多,所有的这些都说明了,猝死并不少见。
根据国外的一组统计数据,全世界每年有数百万人猝死,占所有死亡人数的15%-30%。在美国,每天有1200左右的人发生猝死,每年大约40-50万人猝死,在我国,猝死的总人数大概每年在54万左右。
猝死如此可怕,引起猝死的原因有哪些?应该说,所有疾病最严重的状态,理论上都是可以引起猝死的。但是引起猝死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心脏方面的原因,我们称之为心脏性猝死,占了50%,其他的非心脏性猝死,包括了呼吸系统的占了20%,另外还有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消化系统的疾病,比如急性重症胰腺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糖尿病、脑卒中等等。
【由于心脏性的猝死占了猝死原因的一半,今天主要讲一讲心脏性猝死。那么,心脏性猝死的原因有哪些?】
绝大多数的心脏性猝死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可能大多数人对器质性心脏病不理解,什么是器质性呢?举几个例子,有助于理解,比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的某些区域因为没有血液供应,发生坏死,这就是器质性病变。另外,长期高血压的人,出现左心室肥大,也是器质性病变。就像一个发动机不运转了,如果是内部零件损坏了,那叫器质性病变,如果是没油了,那是功能性病变。
心脏性猝死中80%是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的,而这80%的人里面,75%都是得过急性心肌梗死的,也有25%的人,平时没什么症状,首发症状就是猝死。
我们都知道,大多数的冠心病病人,发病年龄还是相对比较老的。35岁以前一半是很少得冠心病的,但是生活中,不乏一些20多岁年轻人猝死,这又是什么原因。
各种类型的心肌病引起的猝死占了心脏性猝死的5%-15%。包括肥厚梗阻性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等等。
此外还有一些离子通道病,比如长QT间期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心脏瓣膜病等也可以引起猝死。
【上面讲了心脏性猝死的原因,那么哪些人尤其要防止发生猝死呢】
1.多支冠状动脉堵塞的冠心病患者
前面说了,心脏性猝死绝大多数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人身上,那么冠心病患者,血管堵塞的越多,堵塞的越严重,那么发生猝死的可能性就越大。
2.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猝死的危险性很大,尤其是最初的几小时和3天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心脏破裂的可能性很大。心肌梗死患者在达到医院前猝死率达到10%-47%。因此,我们经常说心梗的患者,要拨打120,不要自己开车送来医院。
3.心脏骤停复苏回来的人
心脏停过,侥幸心肺复苏回来的人,1年内复发猝死的可能性达到30%。
【心源性猝死如何预防呢】
一、针对病因的预防既然引起心脏性猝死的80%都是冠心病引起的,那么就要好好的预防冠心病。在没得冠心病的时候,积极的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防止发生冠心病。一旦不幸发生了冠心病,那么就应该积极的治疗,防止冠心病加重,出现急性心肌梗死。
二、药物治疗有些药物,比较优秀,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比如,β受体阻滞剂,比如倍他乐克,他可以明显的降低急性心肌梗死以及梗死后出现心衰患者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另外,对于扩张性心肌病、长QT间期综合征等这些无法预防的疾病,也有降低心脏性猝死的作用。
三、避免诱发因素诱发因素就像开关一下,一出现猝死就来了。猝死的诱发因素有哪些呢?比如,过度的劳累、暴饮暴食、短时间内大量吸烟、喝酒、精神过度紧张、焦虑、兴奋等。像大量饮酒导致的猝死,生活中并不少见,比如xx官员,宴请上级,喝了太多的酒,结果就没醒过来。
有的人可能认为自己心脏好好的,不会发生猝死,因此熬夜、大量吸烟、喝酒,生活没节制。有些心脏病就好像一个杀手,潜伏在哪里,平时都好好的,就等待一个机会,这个机会是什么呢,就是诱因,诱因就像一个出发点,诱因触发了,杀手也启动了,人也就猝死了。
四、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这应该说是目前防治心脏性猝死最有效的方法。猝死大多数是由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引发的,而植入的ICD可以准确的识别这个信号,并且进行电除颤,这相当于身体里时时刻刻有一台除颤仪在哪里工作着,时刻等待着室颤的出现。
ICD虽然好用,但也有局限性,第一比较贵,10多万,大多数人可能还是用不起的;另一方面,平时没什么症状的人,没事也不会去装个机器在身体里。
猝死的原因有哪些?有哪些高发人群?该如何预防?
2月浙江俞医生,27岁!
4月四川唐医生,40岁。
5月天津王医生,41岁。
5月宜昌郑医生,51岁。
6月嘉兴陈医生,42岁。
6月河南张医生,48岁。
6月北京王医生,32岁。
7月湖南肖医生,31岁。
7月四川李医生,56岁。
7月沈阳李医生,31岁。
7月上海赵医生,30岁。
10月上海牟医生,45岁。
11月上海江医生,30岁。
12月上海陈医生,49岁。
12月上海杨医生,39岁。
12月江西石医生,38岁。
他们都很年轻,可是都留在了2019!
他们都是医生,都了解猝死,甚至都知道如果预防猝死,但他们依然猝死了。
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重,心理压力太大,猝死前,半数医生已经持续工作了12小时,有的超过了24小时。
医生知道休息,可人在医院,身不由己,我们总不能让患者痛苦的等。
猝死,并不是大家想想的突然嘎嘣一下就死了,猝死目前常见的理解是不可预知死亡,这种死亡是疾病导致的在24小时内的死亡。简单说就是没想到咋就死了,但前提是肯定是疾病导致的,而不是意外导致的,时间也是发病后24小时内,也不完全是嘎嘣一下就没了。
猝死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心脏病,其次还有部分脑血管疾病以及其他疾病。心脏病猝死最常见的是心肌梗死以及恶性心律失常,脑血管猝死常见就是大面积脑梗死或脑出血。
哪些人群是猝死高危人群呢?
我们上面说了医生肯定属于这一类人群,医生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心理压力大,长期的这种状态下,猝死风险就会增加。
2019年我们在新闻上看到过有歌手、有作家、有医生、有演员、有导演、有CEO,很多行业,但这些人身体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压力大,劳累、熬夜。
研究显示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死亡率高180%;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衰老快3倍。睡眠不好会引起车祸,会影响第二天工作学习。如果您的工作是和人命打交道,那睡眠不好会杀人,比如医生,护士,司机,调度员,等等。睡不够,有这么多坏处,甚者危险,为啥还有那么多人不能早睡早起呢?当然对于那些长期失眠的人,一定要找医生看,正规治疗保证睡眠。
不健康的生活态度,孤独、不乐观、不阳光等等本身就是一种压力,长期的不释放就会导致身心不健康,为猝死埋下一颗炸弹。
年轻人,预防猝死就是要主动性的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自我缓解压力,尽量减少熬夜,即使熬夜后也需要尽可能不觉,加强锻炼,加强营养。尽可能的靠近健康生活,减少猝死风险。
我们说了大部分猝死的原因都是心源性,也就是心脏病,在心脏病中,大部分猝死都心脏血管病变,也就是以急性心肌梗死为主。
对于明确有三高或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只要能按照正规的治疗,正规服药,定期复查,长期监测,健康生活方式,那么都会有效控制病情,预防猝死。
健康生活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加重的主要原因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长期抽烟喝酒,久坐不运动,不健康饮食,肥胖,熬夜压力大,或者发现三高不有效控制。渐渐的血管垃圾就会越积越多,直到斑块破裂。那么预防斑块首先就得戒烟,戒酒,坚持有氧运动,控制体重,低盐低脂低糖饮食,规律作息,发现三高积极正规有效控制。
正规药物
有三高一定积极正规控制三高,并且监测三高。对于明确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肯定需要长期服药,只有正规服药才能预防斑块加重,才能预防斑块破裂形成血栓。他汀能降低胆固醇,减少血管垃圾形成,他汀还能稳定斑块,防止斑块加重,防止斑块破裂形成血栓;阿司匹林能预防血栓形成;所以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需要长期的服用他汀及阿司匹林,这是最基础最基本的治疗。
定期复查
对于明确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一定在医生指导下,定期复查,查看血压是否达标,血糖是否正常,心率是否理想,血脂及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是否达标。同时监测药物副作用,早发现早治疗。对于药物无法控制的心绞痛,是不是要介入支架或外搭桥等治疗。
所以,总结下来,预防猝死就是要健康生活,健康心态!
【心血管王医生版权】
猝死的原因有哪些?有哪些高发人群?该如何预防?
大家好,我是一名肾内科医生,偶尔也兼任着120的急救工作,要说医疗单位见证猝死最多的恐怕要数120和急诊了,它不像其它慢性病一样,还给患者本人、患者亲人留有见面机会,有些人可能前一秒还在思考等下要去干嘛,下一刻可能就已经离开人世了,这就是我从普通人身份对“猝死“的理解,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们掌握了大量的健康知识,但是老百姓很多都不知道怎么回事,也不知道如何预防,这就形成了一个差距,所以,我今天将通过对”猝死”进行一个科普健康宣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先说说几个案例吧案例1:饮酒后的猝死
很多人可能认为猝死是心脏病的因素?其实不然,猝死原因有千千万,只是心脏因素占比比较大,这是一位中年男性,是一名建筑工人,嗜酒如命,基本上没有哪天不饮酒的,一个人居住在一个极其简陋的民房里,死后的凌晨,是房东发现并报警,120、110到达现场后是这样的。
患者死于民房的厕所内,一旁有大量的呕吐物,走进房间全是酒味,法医在现场初步勘探、检查以后发现死者气管内有大量的分泌物,考虑是因醉酒后“误吸“导致死亡,具体理论知识下面我会进一步拓展。
案例2:过度劳累引起猝死
其实这个原因很多人是知道的,为何,网络上经常可以看到网友吐槽,我们公司天天加班加班,是想”累死我吗”,往往有员工猝死也会在网络上引起一片哗然,我今天要说的一个案例和这个因素有很大的关联,死者是一位中年男性,四十多岁的样子,也算是不少人的事业巅峰期吧,生前是一个工厂的小管理,深受老板器重,做事也是拼命三郎,因为他们厂赶订单,它又是一名管理人员,所以白班夜班都在,连续上了3天的24小时,中间也只是眯一会,在完成任务的当天,几个同事聚会也没去,说是太劳累了,要休息就回去睡觉了,第二天被他侄子发现的,这些话也是他侄子告诉我们的,120、110达到现场,患者躺在床上,没有任何打斗、挣扎的痕迹,生前为人也不错,法医初步考虑是过度劳累而猝死。
案例3:心源性猝死
这个原因也就是说和心脏因素关联很大,这是一位老年男性,退休老职工,曾经因为急性心肌梗死装过支架,术后还是该吸烟吸烟,该喝酒喝酒,一样不能少,对待人生也是佛系看待,在外散步的时候突然倒地,刚好在医院附近,前后最多也就几分钟,急诊心电监护显示室颤,虽然经过医护人员一系列的抢救措施,也还是无力回天,他老太太也没有太多的遗憾,就说一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所以最大的可能还是因心脏原因死亡。
什么叫“猝死“?在临床上,猝死是属于最严重的疾病,指的是在患者症状、体征的出现后便即可死亡;或是在24小时内死亡,或患者平素身体健康或者患有慢性病,但病情稳定的病人突然发生意料不到的死亡/非外力因素引起的自然死亡,但是对于猝死的时间国内外报道不一,世界卫生组织曾规定24小时内死亡为猝死,但目前大多数的观点还是认为猝死是指症状或体征出现后1小时内,最长不超过6小时,突然发生的无明显外因的死亡。
- 为什么叫猝死呢,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死者具体是死于那种疾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需要经过法医进行尸体解剖才可知晓,大家把它理解成:短时间内、发作前无任何征兆、突发的死亡即可。
根据相关研究报道,猝死的致病因素较多,以心血管疾病作为多见,其中冠心病是心脑血管疾病中引起的主要因素,猝死多发生于家中,与季节、年龄都有明显的关联,下面我将分析几种较为常见的因素。
1.心源性猝死
其实心源性猝死呢,又称为冠心病猝死,是冠心病最严重的表现形式之一,猝死前很少有明显的症状,发病至死亡常小于等于1小时,多数是因为心肌缺血从而出现心电生理紊乱,再引起严重的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常为心室颤动(如我以上的案例3一样),据国内不少医院经过尸检证实,冠心病猝死的病人中,多数为男性中老年人。
2.出血性、缺血性脑卒中
主要危险因素就是各种慢性疾病以及高危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吸烟、饮酒、肥胖等,如高血压导致的出血性脑卒中很多就是未按照医师要求坚持正规服用降压药物,血压控制不好,在情绪激动、多度劳累时导致血压骤然波动,导致严重的脑出血,相信很多去过医院的应该见过,基本有一定级别的医疗单位都会有胸痛中心、卒中中心这几个醒目的大字吧,而且还有快速的绿色通道进行救治,正是因为这类疾病危、重的突出特点,随时都会危及生命,即使在医院也不可能百分百救治成功。
3.睡眠猝死
大家看到这个项目可能感觉很奇怪,不错,确实有些人就是睡着就睡没了,非常常见的就是因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引起,因睡眠中呼吸失调,呼吸暂停时间过长(大于15秒以上)而窒息死亡,当然也和老年人口咽软组织松弛、肥胖,尤其是仰卧时易导致呼吸道内陷、气道阻塞有关。
4.急性乙醇中毒(醉酒)相关性猝死
误吸:这是醉酒患者发生意外死亡最主要的原因,饮酒者胃里面存有大量的食物,在大量饮酒后乙醇迅速透过大脑神经细胞膜作用于网状结构,引起昏睡和昏迷,其次,乙醇刺激胃粘膜引起呕吐,呕吐时胃里面的食物容易进入气道,导致醉酒者窒息及诱发吸入性肺炎,也可刺激气管通过迷走神经反射,造成反射性心脏停搏。
- 低血糖昏迷:这点其实很多人都知道,饮酒后容易发生低血糖,而低血糖往往就是致命的,比高血糖带来的风险高数倍,人在大量饮酒后酒精会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酒精阻碍肝糖原异生,从而引发低血糖,严重的低血糖超过6小时,脑细胞病变则不可逆转,醉酒者就可表现为去大脑皮质状态或不可逆的昏迷或直接导致死亡。
- 双硫仑样反应:什么意思呢,就是饮酒者在饮酒前服用了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在接触酒精后,药物就会抑制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使乙醛无法降解而蓄积在体内,造成乙醛中毒现象-双硫仑样反应,而严重的会直接抑制我们的呼吸中枢,导致死亡。
- 脑出血:在大量饮酒后会使我们人体的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活性增强,血压升高,脑血流量增加,同时酒精可直接抑制血小板的生成与成熟,导致多种血液凝固功能障碍,如果饮酒者还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动脉硬化导致脆性增加,从而诱发脑出血,而饮酒作为脑出血危险因素以及病因已得到供认,那脑出血有何后果相信不用我多说了,更可惜的是,不少人醉酒以后旁人还以为是喝醉了,让他睡一觉就好了,岂知如果合并脑出血这一觉也就稀里糊涂的睡过去了。
5、运动性猝死
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某某大学或者某某学校举办运动会或者某马拉松比赛,在跑步过程中或者跑步完人就不行了,很多人都想,这孩子这么年轻,哪会有什么病,怎么会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死亡呢。
- 其实这种现象我们称为”运动性猝死“,是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出现症状,6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死亡。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小时内,很多是因为心源性猝死而死亡,也就是说和心脏因素有关,它是由运动和潜在的心脏病共同引起的致死性心律失常所导致的。对于年轻运动员来说,其潜在的心脏病多为与动脉粥样硬化无关的结构性心脏病,根据研究数据显示:最常见的为肥厚型心肌病,;其次为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再其次为特发性左心室肥厚;其他比较少见的病因包括主动脉破裂、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主动脉瓣狭窄、长QT综合征、二尖瓣脱垂、心脏震荡、预激综合征和冠心病等。而在年龄大于35岁的较年长运动员中,冠心病是运动性猝死的主要原因。
其实答案我已经在上面引起猝死的常见原因里面告诉大家了,即长期高强度劳动者或者持续高强度劳动未得到休息的人群;有心脏结构性、器质性疾病的人群、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人群、饮酒人群、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等人群。
- 注意:引起猝死的重要诱因:体力、脑力劳动过度,情绪激动及饱餐饮酒之后,2/3的病人在睡眠中死亡,死亡前多有呼吸异常(叹息、喘息、深呼吸、鼾声)或呼吸困难,另外有部分病人死于家中、公共场所、运动场、乘车、长袍、步行时,而过度劳累、精神刺激(情绪激动、紧张、愤怒、过度悲伤等)时体内的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管收缩,可引起高血压性脑卒中,冠心病因此而心脏负荷加重发生猝死,所以这是高发人群,并非一定会发生猝死,但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心里要牢牢地把握住这根弦。
1.注意先兆,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心前区的疼痛或者不适(胸闷、气急、心悸等),极度乏力伸手捶胸等表现,有些猝死前的患者有两眼凝视、面容呆滞、双拳紧握、短暂的意识障碍、呼吸变慢、血压下降等等先兆,不是停下来休息一会的事,而是马上去医院检查救治。
2.定期检查,坚持每年进行体检,尤其是中老年人,一般很多体检机构都很人性化,针对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套餐,如白领套餐,夕阳红套餐,职工套餐等等,如体检出有问题要及时就诊或者定期复查。
3.正确、规范的接受疾病治疗,这又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即高血压按时服药,把血压控制稳定,糖尿病及时把血糖控制好,肥胖者多多减肥,有吸烟的戒烟等等。
4.保持良好乐观的情绪,尤其是合并有高血压的人群,不要因为情绪而导致血压波动;其次就是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戒烟酒、避免喝咖啡和浓茶,坚持足够蛋白、维生素,低脂肪、低热量、低盐饮食,多吃蔬菜和水果,注意营养均衡,适度参加运动项目,如太极拳、散步、游泳等,但是不可高强度运动,以防运动过量。
5.有相关疾病的及时随诊或者治疗,如严重的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患者及时呼吸内科就诊,进行睡眠监测,冠状动脉狭窄者根据不同的程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是在因为场合需要适度饮酒即可,千万不可过量,小酌怡情,大酌就伤身了。
作者寄语:近年来猝死事件高发,19年来经过媒体报道的公众人物就数不胜数,所以大家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本文乃结合临床经验、国内外文献总结而成,如果身边的人有需要,欢迎转发,如果有帮助,帮我点个赞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与支持,谢谢大家。
参考文献:
1.杨国杰,杨立新.冠心病临床手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435
2.黄永麟,吴 宁,孙瑞龙.全国心脏性猝死研讨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5,23(6):468
3.王一镗,石建华.实用急救医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
4.李桂蓉.老年冠心病患者猝死诱因分析及护理(J).饮食保健,2016,3(4):147-148.
5.赵焕兰,史红伟,张冀军.酒精性心源性猝死22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2,11(3):105-106
6.孟文义.论急诊误诊误治问题(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9):834-837.
猝死的原因有哪些?有哪些高发人群?该如何预防?
当冠心病来临时,您是否知晓?
患者李某某,男性,30岁,因血糖控制不佳入院,入院后常规行心电图检查提示ST-T异常,这么年轻,难道心脏会有什么问题吗?建议他进一步检查,小李坚持说:“我心脏不难受,肯定没问题,不用检查”。
他的心脏真的没问题吗?在医生的建议下,患者行冠脉造影术检查。
结果告诉我们:这么年轻的心脏照样堵了90%,建议进一步治疗。---
-----接下来,和大家讨论一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问题。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的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引起的心脏病。相应供血心肌会出现缺血表现,心绞痛, 心肌梗死,甚至猝死。所谓粥样硬化是指在动脉内膜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纤维组织增增生和钙质沉着形成板块,聚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动脉粥样硬化。
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脏病,其中冠心病最常见,糖尿病引起的血管病变累及冠脉血管,导致冠脉粥样硬化病变加速。
该疾病危险因素有哪些呢?
- 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糖尿病患者多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症或高胆固醇血症。如果再伴有高血压,则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明显增高。糖尿病病尤其要注意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及餐后血糖,避免血糖异常波动。
- 血脂异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
- 吸烟:吸烟者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2~6倍,且与每日的吸烟支数呈正相关。
- 还有性别、年龄、肥胖、家族史、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
该疾病有什么表现?单纯冠心病症状多典型:
疼痛主要位于胸骨体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范围大小。疼痛常为压迫、发闷、紧缩性,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诱发,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酯类药物缓解。
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症状多不典型:
表现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有时只有恶心、呕吐、牙痛等,甚至出现无痛性心肌梗死。
最终导致患者就诊延迟,导致猝死。
我们该如何预防?早发现,早诊断: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症状多不典型,甚至发生心梗了也不觉疼痛,很容易被忽视或漏掉,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被一击致命。
定期检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肾功能,心电图,心脏、颈部及双下肢血管超声等。
保持良好心态,消除紧张情绪及顾虑,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规律口服抗心肌缺血药物,积极控制血糖。
希望各位,控制好血糖,保护好心脏!
文章: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魏立侠
配图:网络(侵删)
文章若对您有帮助,请关注@健康医学科普,非常感谢您的点赞、转发与评论的支持!猝死的原因有哪些?有哪些高发人群?该如何预防?
所谓的“猝死”,在医学上其实是有其精确定义的,这就是:急性症状(剧烈胸痛、晕厥等)出现之后的1个小时以内的意外死亡。根据临床上的统计,九成以上的猝死是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因此,也被称为心脏性猝死或心源性猝死。除了心源性猝死以外,运动性猝死也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比如马拉松运动员当中的运动性猝死的发生事件就比较多,而去年非常令人惋惜的演员高以翔也是在运动类娱乐节目当中发生了猝死。猝死的自然发病过程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发的、难以预测的起病,随后迅速进展。
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病因包括:
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死。超过80%的猝死发生与冠心病相关,而心肌梗死后的患者的猝死发生概率尤其高;
遗传性心电异常,包括:40岁以前存在遗传性离子通道异常、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心室预激综合征等,其猝死是由于心脏电活动异常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而引起的;
结构性心脏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心肌炎、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等;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不论是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患者发生猝死,还是遗传性心电异常或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发生猝死,大部分导致死亡的直接原因常常都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即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
在临床上,猝死发生的高危人群包括: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发生猝死;
出生6个月以内合并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儿,容易发生“婴儿猝死综合征”;
存在遗传性心电异常的人群,包括:Brugada综合征、遗传性离子通道异常、长QT综合征、心室预激综合征等;
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患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存在心脏扩大、心脏射血分数下降(低于35%)、频发室性早搏的患者,猝死发生率很高;
发生过不明原因晕厥的患者,也需要重点关注。
心源性猝死的预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筛查与识别高危的风险人群,包括:通过心脏射血分数的筛查、动态心电监测筛查、心脏电生理筛查等,识别高危风险人群;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适当运动(但不要剧烈运动)、合理膳食、控制血糖、血脂、血压水平等;
积极治疗各类心血管疾病;
目前,在临床上对于确认的高风险猝死人群,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是植入式的除颤仪(ICD),但ICD的植入有着严格的适应症,必须通过专业的心脏科医生的全面评估之后才可以确定是否需要。
欢迎关注“家有好医”
我们的理念是:慢病管理“靠自己”,科学指导“不迷信”!
猝死的原因有哪些?有哪些高发人群?该如何预防?
冬春季节是猝死发生的高峰期。前段时间,知名艺人高以翔在节目录制中猝死的事件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关注。猝死,是一个极端事件,是指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
猝死也是我们国家最想预防的一件事情,最好的预防就是慢性疾病的控制,加上很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良好的心理以及适量的体育锻炼。我们要努力做自己的健康管理第一人。
猝死最重要的基础疾病,就是心脑血管病,特别是以心梗、心跳骤停、脑梗、脑出血等最为凶险。其实大多情况下,猝死的人,都是本有基础疾病,但自己未能及时发现、妥当处理,在某些因素的诱发下,病情急性加重,最后因病死亡。
预防猝死,说到底,还是健康管理的问题。每一个人,你对自己的身体情况是否了如指掌、是否采取了及时有效的处置措施,决定了你是否会发生急性疾病。血压、血糖、血脂、心功能、血管环境、家族史等等,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关心的。另外,戒烟酒、少熬夜、合理膳食,也很重要。
做好健康管理,定期查体,才能预防猝死;否则,整日大大咧咧,对自己的身体情况一概不知,犹如闭眼开车,危险至极!
张医生在线,欢迎你的关注!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