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冷冬还是暖冬?古人的农谚看十月二十的天气就知晓,怎么看?
今年是冷冬还是暖冬?古人留下的农谚看十月二十的天气就知晓!怎么个看法?
“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归”,农历十月又叫孟冬、初冬,是农历一年中的第十个月份,是建亥之月(猪月),律中应钟。
什么是律中应钟?
律中应钟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啥意思,简单和大家说一下,作为了解。所谓的“应钟”是古代乐律名。古人把古乐分十二律﹐阴阳各六,并且还把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每月以一律应之。
完整的十二律和十二月的对应关系是:正月建寅,律中太簇;二月建卯,律中夹钟;三月建辰,律中姑冼;四月建巳,律中仲吕;五月建午,律中蕤宾;六月建未,律中林钟;七月建申,律中夷则;八月建酉,律中南吕;九月建戌,律中无射;十月建亥,律中应钟;冬月建子,律中黄钟;腊月建丑。
从上面的内容能够看出来应钟是与十月相应。在《礼记·月令》中说:“孟冬之月其音羽,律中应钟。”这里面说的孟冬就是农历十月份。
农历十月份对应的二十四节气是立冬和小雪。其中,立冬是天文,是亥月的起始;小雪是地象,所谓的地象指的是大地上景象和特征。
从立冬到小雪,就正式进入冬天了,人们都期盼农历十月份里能够着来一场雪。为什么盼着下雪呢?下面这组农谚里有答案!
“十冬腊月平平过,来年必定虫子多”,“十月暖烘烘,旱到腊月终”,“十月猪拱泥,小麦胀破皮”,“十月水上田,来年必荒年”,“十月下雪霜,来年粮满仓。”
我们从古人留下的农谚来看,还是希望农历十月份下雪的,下雪证明冷空气和节气都正常到来了,有利于来年庄稼的生长。
还有农谚说:“十月有个小阳春,收割播种忙不赢”,什么意思呢?
这里的十月指的是农历十月份,意思是说,如果农历十月份的天气还很暖和,那么即使忙于收割或者耕种,来年庄稼产量可能也不会太高。
还有农谚说:“十月不落杨,来年水淹场”。
天气寒冷杨树就会落叶,进入冬季基本上已经全部落尽了。如果,农历十月份还没有落,说明天气比较暖和,没有雪霜,那么来年雨水将会偏多,到处沟满壕平。
类似的农谚还有“头年十月小阳春,来年正月有连阴”,意思和上面那句差不多,也是表明,如果十月份天气暖和,明年雨水可能会偏多。
今年是冷冬还是暖冬?古人留下的农谚看十月二十的天气就知晓!看看都是怎么说的。
一、十月二十刮了风,准备柴禾过双冬我们知道冬季有三个月,又叫冬三月,每个月有两个节气,共六个节气,分别是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而冬三月是指立冬后的十月,大雪后的十一月和小寒后的十二月。
这句农谚里的“双冬”,就是指农历的十一月和十二月,又叫仲冬和季冬。
大意是说,如果农历十月二十这天刮起大风,那么接下来的农历十一月份和十二月份天气就会偏冷,雨雪多,要多准备一些过冬的柴火。
其实,农民朋友是希望冬天寒冷的,冬天寒冷有利于土壤封冻,可以冻死病菌和虫卵,使病虫害不能越冬滋生,危害作物生长。农谚 “十冬腊月平平过,来年必定虫子多”,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二、十月二十下,麦子装满囤这句农谚比较容易理解,意思是说,如果农历十月二十这天下雪了,说明冷空气正常到来,来年小麦会丰收。
农村老话说:“收麦不收麦,十月见三白”,这里说的“三白”指的就是下三场雪。冬天雪多不仅有利于小麦安全越冬,还有利于缓解来年春季旱情有利于小麦返青生长。因此,有了“麦盖三场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和“瑞雪兆丰年”的说法。
三、十月二十天气晴,柴禾堆得满地剩这里的“满地剩”指的是给过冬准备的柴火还有很多没用上,都堆在地上了。
这句农谚从字面上来理解,意思是说,如果,十月二十这天是个大晴天,那么当年大概率是和暖冬,雨雪少,给过冬准备的柴火生了很多。
冬天暖和,是个暖冬,好不好呢?下面这句农谚给出了答案!
四、十月二十晴,麦子无收成意思是说,十月二十这天是个晴天,天气暖和,那么来年的小麦可能会出现减产的情况。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冬天暖和,小麦在年前就会出现旺长,抗冻能力下降,发生冻害,就会造成减产。
按古人的经验,冷空气来的晚,走的也会晚,年后就会大概率出现“倒春寒”的天气情况,容易使返青的小麦和大蒜发生冻害,造成减产。农谚“无雪不成冬,来年要倒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写到最后:古人留下的农谚,都是他们在长期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虽然,有地域性,但还是可以简单作为参考的。
提醒大家,农谚是总结不是预言,凭一天的天气情况也不能够准确地判断后来天气的情况,还是要以天气预报为准!在冷空气来临之前,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
您认为古人留下的农谚有道理吗?期待您的评论!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麻烦您帮忙转发一下,帮助更多的农民朋友,谢谢您了!感谢阅读。
今年是冷冬还是暖冬?古人的农谚看十月二十的天气就知晓,怎么看?
说的很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