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到底保不保本?
我就在基层银行工作,相对还是比较了解理财产品的。直入正题,进入2022年后,任何理财产品都已经不保本了,再也没有保本理财的这个说法了,银行不得以任何理由对外宣传和推荐保本理财,任何理财产平都有损失本金的可能性,只是损失可能性的大小不同而已。理由如下:
1.理财产品在监管层面被强制打破了刚性兑付。在2018年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也就是“资管新规”),其中明确规定,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包括理财产品)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强化了风险自担的意识。同时监管部门也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了将近3年的过渡期,过渡期已于2020年底结束,过渡期结束后各银行的都要按照资管新规执行,银行不得再发行或存续保本理财。也就是所已经彻底的没有保本理财了。
2.为了配合“资管新规”的实施,银保监会2018年出台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对理财产品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其中说到:理财产品是指商业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和实际投资收益情况向投资者支付收益、不保证本金支付和收益水平的非保本理财产品。明确的确定了理财产品是非保本理财产品,同时要求各银行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向理财购买者充分披露信息和揭示风险,不得宣传或承诺保本保收益,不得误导客户购买与其风险承受能力不相匹配的理财产品。也就是银行不得虚假宣传保本理财,如果再有银行宣传保本理财可以到监管部门进行投诉和举报。
3.也有一些风险相对较小的理财产品,比如结构性存款、货币型基金(余额宝)等理财产品,总体而言可自由赎回的额开放式货币基金的风险相对小一点。
4.几点建议。进入2022年后,能保本的只能是存款,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辛辛苦苦一辈子很不容易,在进行投资理财是不能只看、只相信收益率和回报率,一定要注意防范风险,所有的理财活动,都要以本金不受损失为前提。
综上所述,我认为理财产品已经不保本了,对于风险承受能力一般的老百姓而言,还是那句话“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理财产品到底保不保本?
从法律的角度上讲,不能做到“保本保息”
但是从产品的结构设计上讲,基本上可以。
我国法律规定了,如果私募基金在合同上不得出现诸如“保本保息”的字样,一旦出现,属于违法行为,合同也属于无效合同。
说的难听一点,就算私募基金公司最后赖账不给你钱,你攥着当时签的带有“保本保息”字样的合同上法院,法院也没辙。
但是!从产品的结构设计上可以完成实质上的保本保息。那么具体怎么操作呢?让我们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比方说郝酉乾和梅莎倩分别投资了900万和100万到一个私募基金当中。郝酉乾自己总爱疑神疑鬼的,投资比较保守。而梅莎倩呢比较有闯劲,风险承受能力高,于是两个人一合计,那这样吧郝酉乾这900万做“优先级”一年8%的收益,而梅莎倩的100万呢做“劣后级”。
如果一年后他俩投资的这个私募基金大赚特赚,获得了30%的收益,变成了1300万。现在该分钱了,郝酉乾作为“优先级”只能按照约定,获得自己的本金加8%的收益,应该分到900*(1+8%)=972万,这剩下的1300-972=328万就都是 “劣后级”梅莎倩的了,梅莎倩的收益率呢就是328/100-1=228%。惊了啊!一年之后翻三倍啊!你说这郝酉乾眼红不眼红?
不过! 俗话说得好,就看贼吃肉没见贼挨揍。
如果一年后他俩投资的这个私募基金没赚什么钱,只获得了1%的收益,变成了1010万。这时候分钱了,郝酉乾作为“优先级”还是会按照约定,获得自己应该分到972万(收益8%)。这剩下的1010-972=38万就是梅莎倩的了,结果梅莎倩的收益率就是38/100-1=-62%。好嘛,一年下来一分钱没拿着还不说反倒净赔62%。
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虽说在基金大赚特赚的时候“优先级”的收益率远低于作为“劣后级”,但作为“优先级”本金和利息都得到了保障。
产品结构设计所隐含的保本保息并不是绝对的!
还是刚才这个例子,如果一年后市场不景气,他俩投资的私募基金赔钱了。一清算资产,只能卖800万了,那么这800万都属于“优先级”的郝酉乾,但是郝酉乾依旧赔了自己900万的1-800/900=11%。而“劣后级”的梅莎倩血本无归。
所以结构化所隐含的保本保息程度取决于“优先级”资金与“劣后级”资金的比例,“劣后级”资金越多,那么保本保息的程度就越高,不过相对的,“优先级”的收益也会随之降低。
作为普通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承受风险的能力来选择作为“优先级”还是“劣后级”,来更大程度的保障自己的资金安全。
更多投资资讯,请关注“投参”头条号
理财产品到底保不保本?
1、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参考楼继伟说的一句话:“说6%以上保本保收益的都是骗子”。楼继伟曾经担任过财政部的部长,也是社保基金理事会的董事长,说这话不是没道理。
2、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理财产品都是保本的,或者说是刚性兑付的,也就是说,可能这个产品的投资其实可能亏了,但是这个发产品的机构为了保护好自己的名声能够继续获得好的评级继续发产品,也为了让投资者不闹事,所以拿各种路子弄来的钱填补了这个窟窿,所以很长时间以来大家买理财产品认定就是不能亏的,不论是100万的信托还是100块的基金,都不能亏。
3、但这个是有违投资常识的。理财产品保不保本,主要看投向的风向。比如有的产品是拿去放贷了,有的产品是拿去投向风险度极低的资产了,比如大家熟悉的货币基金,像余额宝,他们主要投资于短期货币工具,如国债、央行票据、商业票据、银行定期存单、政府短期债券、企业债券(信用等级较高)、同业存款等短期有价证券。时间也很短,一般不超过一年,通常120天,所以这类产品的风险是极低的,类储蓄产品了。
但即便这种风险极低的产品也是可以产生亏损的,比如突然出现大规模赎回导致只能抛售未到期债券时,中外都出现过货基亏损的个案。
4、像货基都会出现亏损,那么投向高风险资产的理财产品不保本的情况更普遍,比如投向股市、投向实业、投向股权的理财产品不保本是很正常的,所以很多资产管理人是用收益分成的方式收佣金,这样更能保证投资人的利益。
5、现实中,不懂行的人经常被忽悠,因为理财经理通常会用预期收益、演示收益来向你展示产品有多优秀,其实他说的可能只是理想状态下的高收益,跟最后实际的情况差距很大,所以千万别只看收益率去买理财产品,应该对他的产品构成、投资方向的等等做综合了解再做决策。
理财产品到底保不保本?
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现在的理财产品都不是能对外宣传保本,如果还有宣传保本的,千万不要再上当了。
2018年4月27日,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明确写明,自2020年起,任何机构都不得对外出售所谓的保本理财了。也就是说今后再看到有对外宣传100%保本的理财产品那都是骗子,要格外小心。
银行理财产品风险等待一般分为:低风险(R1)、中等低风险(R2)、中风险(R3)、中的能偏高风险(R3)、高风险(R4)五个等级。
如果要想控制风险,选择R1、R2级别的理财,亏损的概率很小,至少从小黑最近几年购买理财产品的体验来看,没有出现过一次亏损。即便是遇到新冠疫情这样的黑天鹅事件,低级别的理财产品依旧没有亏损,只是减少了部分收益,从安全性的角度来说还是比较可靠的。
#理财大赛第三季#
理财产品到底保不保本?
现在已经是2021年末了,银行理财新规也快到达尾声了,需要完全的落地了。
所以理财产品已经进入最后的改革期,可以说,理财产品是不会保本的了。
理财产品目前是净值化理财为主,净值是波动的,那就没有保本可言。
时至今日,确实出现过几个亏损的理财产品,也就1%以下的数量,所以总体还是可控制的范围的。
汇总来看,也就是存款可以有保本保息的效果,其他的理财类产品,都是非保本的。
而且再看看最新的理财投资方向,理财除了债券,还会开始投资权益类市场,用于争取更高的收益的。
对于理财是不是保本这个,没有必要畏之如虎,从产品的设计本身,一直都是非保本的,只是以前银行做了兜底的行为,让大家习惯了保本而已。
想要求安全的,那就买存款,想要求点收益的就买理财,想要高风险博取高收益的,就买点基金。
对于普通投资者,理财说白了也就那么的几项。
理财产品到底保不保本?
结构上可以,书面上不可以。
举个例子,一个结构型理财产品,由银行存款和股票组成,其中存款占比98%,股票占比2%,此时你可以说这个组合持有到期是保本的,因为哪怕股票亏的一毛不剩,以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25%来算,组合资产依旧在100%以上。
这个其实就是投资组合概念,以前的保本只不过是简单粗暴的表现方式,我自己有自己的投资组合,你投资者不需要知道那么多,你只需要知道保本就完事了。
现在和以前区别其实不大,只不过把幕后的东西放到了台前,投资者一时半会习惯不了,毕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嘛。
习惯就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