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老年人快死的时候为什么喊叫?

我公公去世的时候,听我婆婆说闹腾了大半夜,他老人家是胃癌走的。

因他老人家四个子女全在广东,早二天时我老公还在家看望过他父亲。

那时候老人平和,还满脸红润,老公上来还说他父亲很高兴,跟他谈了好多,说他父亲好多了。

谁知道二天后就走了,原来是回光返照。四个子女都没能赶回去。

那一晚,公公一时骂这个,一时又骂那个,骂儿女们没在身边,更把婆婆骂的不停口,一下又吵着叫婆婆扶他去厕所。

不停地叫骂,额头上大汗淋漓婆婆一个人,没办法,叫来了公公的大侄子,没有十分钟就吵着上一趟厕所,折折腾腾大概上了十多次厕所。

婆婆就拿来一个粪桶放在床前,叫他就拉桶里,公公说拉不出来,把婆婆骂的更厉害了。他其实是什么也没拉出来,后来自己都无力走了。

就这样叫骂大半夜,后来声音渐渐弱了,婆婆用手摸着公公的额头,发现在渐渐变冷。

婆婆说那时只见公公大口大口地呼着气,直到没了气,口都是张大的,还不停地流着泪。

公公平时根本不会骂婆婆的,更不舍得骂子女,因为子女也没有谁不孝。

第二天早上,小姑第一个赶到家,回家叫父亲,公公还流下一行泪来。

我相信人死不久,大脑应该还是有意识的,不然怎么会流泪呢!

一个快死之人大叫,应该是太难受了,疼的厉害,有些可能是舍不得离开人世吧!

有些老年人快死的时候为什么喊叫?

真正安心去世的其实也不过,临走前,人多多少少有牵挂,我外婆因为幼年时受伤,心智一直停留在几岁时,所以她一直被别人当做最没有心思的人。没想到忽然间身体不适,从发病到去世也就十来天时间,临终前,我去见她时,已经人事不知,最后一两天时,脉搏稍弱,却是连连叹气,像是有千种遗憾。分她遗物时,二姨说了件事,外婆刚刚出院时(当时已经是回家准备后事了),头脑还比较清醒,当夜,外婆在房间箱子里掏出平时女儿们(舅舅早就去世,外婆只有女儿在世)给的零花钱,数了半天。听到这事,忽然让我想起近二十年前,奶奶生病去世前,也经常半夜起床梳头(可惜那次也是她人生最后一次自己给自己梳头),人活着即使没什么欲望,对家庭和生命的留恋却是存在的。快死之人,呐喊那也是对命运的抗议,不过说实在我见过的几次,基本上都是挺平静的离去,几乎是一瞬间,生命忽然间就凋零了。

有些老年人快死的时候为什么喊叫?

外公临终前的那一声喊叫至今回荡在我的脑海中,成为我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

我亲眼目睹了外公他老人家在养老院驾鹤西去的场景,他走的是那么不甘心,在临死前耗尽最后一丝力气大喊一声然后永远闭上了眼睛,那一年他72岁。

外公出生在那一个艰苦的年代,小时候吃不饱,穿不暖,家里兄弟姐妹众多,作为家里的老大,很小的时候就需要承担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同时还要帮助父母干活,这就是大家说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在外公16岁的时候他父母双亡了,双亲因为过度的劳累病倒了,又无钱医治,只能在家里拖着,终于有一天被病魔夺取了宝贵生命,留下一群还未成年的孩子哭的撕心裂肺…

悲痛之后生活还是要过下去,外公主动承担起了照顾这个家庭的重任,用小小的肩膀扛起了几个弟弟妹妹的未来,什么脏活累活都干,只为了让他们能够喝上一口稀饭。

好不容易把几个弟弟妹妹抚养长大了,外公这个时候才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因为家里穷,年纪又大了,所以娶老婆成为了一种奢望。

后来在别人的介绍下,外公娶了外婆,外婆的命运和外公一样坎坷,同样是父母早逝,独自一人抚养着一群弟弟妹妹,所以俩人惺惺相惜,组合在一起了。

外公和外婆一生养育了七个子女,我妈妈是最小的女儿,上面有三个舅舅和二个姨妈,养育这么多孩子是非常不容易的,其中的心酸和委屈只有经历过了才会懂。

后来几个子女长大了,也全部结婚生子了,而外公也老了,这个时候也该放下一生的重担享享清福了,但是事与愿违,有些人注定一生命苦,半刻不得闲。

因为家里穷,几个舅舅娶了老婆以后再家里没有半点地位,几个舅妈性格强势又泼辣,对待公婆态度非常差,经常和外公外婆吵架,骂外公外婆养的儿子一点出息都没有,又懒又不会赚钱,有时候甚至动手打老人。

外公敢怒不敢言,老人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过的好,自己受点委屈忍忍就算了,只是经常躲起来默默的流泪。

随着年龄的增大,儿女们都在城里买房了,只剩下两个老人留在农村生活,这样虽然避免了儿媳妇的刁难,但是又遇到了一个更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养老。

几个舅舅肯定是指望不上了,所以几个女儿承担起了养老义务,一起凑钱给他们养老,但是有时候钱并不能解决问题,外公外婆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住在农村大山里面想买点什么不方便,生病了也不能及时就医。

终于有一天外公病倒了,晚上上厕所不小心把腿摔断了,而儿女们又不在身边,后来还是外婆走了几公里山路去集市打电话通知儿女们的,几个女儿赶回来把外公送到了医院,但是老年人骨头摔断了就难以愈合,意味着以后就无法走路了。

因为大家都有自己的家庭,谁也无法抽出时间回去照顾老人,所以大家商量着把外公外婆送进了养老院。

含辛茹苦养育了这么大儿女,到老了却住进养老院,外公感到无比心痛,终日郁郁寡欢、以泪洗面,自己的命也太苦了。

不久妈妈接到了养老院打来的电话,说外公快不行了,我们赶紧放下手头的工作赶回去了,当看到外公的时候他已经意识模糊,嘴里不停的念叨着什么,之后大声喊叫了几声便去世了。

那种喊声刺破了宁静的夜空,直到人的心脾,在场的人都留下了悔恨的眼泪。

有些老人快死的时候之所以喊叫是因为不甘心,在这世上受苦受累了一辈子,却没有享受到一点快乐,现在感觉自己快要死了,只能通过喊声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甘。

同时也有那一份不舍,舍不得自己的后人,儿女们都因为各自的原因不能和老人在一起,这样老人会时常感到孤独和牵挂,现在感觉到自己快要死了,心里始终放不下那份牵挂,只能通过最后的喊声来抒发内心的不舍。

这就是有些老人快死的时候会大喊的原因,这件事让我们明白了老人最需要的是儿女的关心,没事常回家看看吧!

有些老年人快死的时候为什么喊叫?

建议晚生后辈们以后说话尽量抱着尊敬的态度,言辞尽量用敬语。

有些年长者在弥留之际为何会大喊一声(或多声)这样是不是顺畅多了?

先父去年糖尿病+败血症末期,经历三日漫长的意识模糊,在逝世之前几个小时就大喊了一声!那喊叫声嘶力竭,撕心裂肺!在场亲朋好友无不落泪![流泪]都说先父走的急,没看够。

我猜想先父当时意识已经模糊,因为败血症末期坏血已经流遍全身,攻占了大脑,导致大脑功能几乎丧失!但是他的心肺功能是正常的,呼吸还算匀称,气息也算足,当时大脑肯定还有一丝或是一点点底层意识,也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时不久矣,不只是想哭还是想喊,总之使尽力气喊了出来,就一声,过了许久,气息逐渐缓了下来,力道也渐弱,最终咽下了那口气[流泪][流泪][流泪]

有些老年人快死的时候为什么喊叫?

我公公死的时候,我就在堂屋里,没有进他房间,一群人闹腾了大半夜,到凌晨3点,他才落的气。

那天是正月十五,早上过节办了很多菜,每一碗菜上席,婆婆便会盛一小碗给公公吃,公公是来者不拒,都吃个精光。当时,我就想,这么个吃法,十六个菜,每个菜吃一小碗,连好人都受不了,更何况是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

婆婆说让他吃,他这是吃寿饭(吃了去死的饭),吃了饱肚子去死,以免做饿死鬼。

到晚饭的时候,公公便觉得不舒服,也没有再吃,一个劲的叫心里不舒服。到晚上12点的时候,公公便大声疾呼:“大(妈妈),大呢,我好难受!大,大呢,你在哪里?快来救我啊!"

漆黑的夜,那叫声听起来骇人,加上寒冷,人浑身起鸡皮疙瘩。过了很久,便有人说去叫奶奶过来,奶奶不过来,公公那口气便咽不下去,死的不顺畅。我打开后门,去喊奶奶。

奶奶住在后面一排100米远处,80多岁的老太太颤巍巍的起床,我扶着她慢慢出屋,刚出奶奶家门口,老远便能听到公公一声连一声的哭喊声。

我将奶奶扶进后门,进了堂屋,便有人掺扶奶奶进到公公的房里,我便止了步。按婆婆的意思是,不让我进去,说是将死之人,呼出的气味毒性大,勿要靠近。还说多一个人进去,便廷迟病人多一个时辰死亡,怕死者受罪。公公房里陪伴的人只有婆婆,大伯,和奶奶。

公公看到奶奶来了,呼喊声渐渐小了,就象婴儿看到母亲,便不哭不闹了,安静了下来。唯听奶奶说:"儿哇,为娘我看你来了,我的儿遭罪了,遭罪了。”

奶奶的声音刚止,公公便呼出了最后一口气,安静的闭上了双眼,看时辰是凌晨3点,整整闹腾了大半夜才安静下来。

所有的人如负重担的松了一口气,尤其是婆婆和大伯,再也不会被公公拖累的要死要活的了,只有奶奶独自坐在角落里的椅子上垂泪。

我不知道,老人快死时,为什么喊叫,也猜不透将死之人的心里变化,或许,是留恋尘世,对死亡感到极度的恐惧和不安吧。

有些老年人快死的时候为什么喊叫?

  • 还记得母亲最后一次住院的时候,她说她浑身疼,精神状态看上去很不好萎靡不振的样子,她也是医院的老病号了,一个冬天要住两三次的院一身的病折磨了她几年。
  • 医生简单的做了几项检查后找我谈话,他说现在的情况不太乐视只能尽力用药来维持,最好有个思想准备,我只想结果肯定会好没去往那方面想,打了两天的点滴一直都不想吃饭,三天后精神上好多了想吃东西了记得那天晚上吃了好几饺子,她说她的头发太长了想剪了第二天父亲在医院里找了理发的给她理完洗干净。
  • 看上去真的是精神多了,可是也就两天病情又加重了,躺在病床上不吃不喝也不想说话叫她好几遍才能睁眼看看,自己迷迷糊糊不知道在说什么,有时候突然声音很大大声喊着要回家,她说她想她娘了,一直吵着要回家,回家。
  • 父亲劝她不要再喊了,等你病好了咱就回家可她根本听不见,就这样一会好点一会迷糊。其实我和父亲谁也不会想到母亲这是真的要走了,父亲一直守在她身旁,该发生最终还是会发生,那天晚上母亲是那样的平静没有痛苦的样子,体内开始往外排便一晚上不知道换了多少张尿片,就这样母亲在下半夜四点的时候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