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项城的袁家老宅,袁世凯为何到死也不愿回去?
袁世凯为何至死也不愿意回到项城老家。主要原因是和他埋葬他的生母刘氏有关。这是因为袁世凯有一个心结是解不开的。他的生母刘氏,原来是袁府的一名丫鬟,并不是他父亲袁保中的原配,而是偏房。所以他是庶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只有正房死后才能与其丈夫合葬。偏房是没有资格同其丈夫合葬的。无论你的儿子官职是啥。有多威风。
1901年4月7号,袁世凯生母刘氏病逝于天津,享年70岁。袁世凯时任山东巡抚。适逢国内大乱,慈禧带领光绪离开北京,“西猎”西安。袁世凯致电回项城老家葬母。初得旨:“赏假白日治丧”。后又得旨:“待大局定后再行丧假”。后来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乱局初定。袁世凯再疏葬母。慈禧太后于是给他赏假四十天,祭酒一坛。而且敕封刘氏为“一品诰命夫人”,建坊立碑。另外还赏了三千两白银用于丧事。还让河南巡抚张人骏致祭。是于1901年9月25日袁世凯率官兵返回河南老家。袁世凯将其生母送到项城归葬,但是袁世凯老家主持事务的是他的异母兄弟袁世敦,其兄长坚决不让他的母亲与其父袁保中合葬。当时身居高位的袁世凯甚至跪下来央求他的哥哥袁世敦网开一下面,但仍然遭到拒绝。袁世凯不得不自己掏钱,找高人另寻墓地。经人指点袁世凯重新在项城郑郭红土洼买墓地安葬了母亲,自此之后与他哥哥绝交。他的故乡项城也成为了袁世凯一辈子的伤心之地。
原创作品,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河南项城的袁家老宅,袁世凯为何到死也不愿回去?
河南省项城县(今属周口市),位于淮河的支流颍水流域,据说颍河一到雨季就泛滥成灾,加上人多地少,物产不丰,该县的经济文化十分落后。
项城的东北角有个叫张营的地方,村落周围修筑着一圈高大坚固的寨墙,墙外有深深的壕沟环绕,四角碉楼耸立,这就是远近闻名的“袁家寨”。在近代史上翻云覆雨、纵横捭阖的袁世凯就降生在这里。
到了公元1909年1月1日,宣统帝溥仪即位,因他年幼,由摄政王载沣暂时监国。因彼时以袁世凯为核心的北洋系汉族军阀官僚集团已经羽翼丰满,尾大不掉,与满蒙亲贵之间的矛盾已经激化,载沣等人将其视为眼中钉,必欲拔除而后快。
载沣以宣统帝的名义发布上谕,说袁世凯“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位”,将他罢官“开缺回籍”。
袁世凯少年时曾经坠马伤足,伤愈后走路略微有些一瘸一拐,此时却因这区区旧疾,遭罢黜免职,很明显是载沣借以驱逐他的口实而已。
袁世凯被迫于1月6日离京,但并未回其原籍河南省项城县张营。他先到卫辉(今汲县)停留数月,到6月份时向北迁徙到彰德府(安阳)北门外的洹上村,购置了大盐商何炳莹的一座豪宅,作为客居之地。
为什么袁世凯被“开缺回籍”后选择定居安阳而不回祖籍地项城呢?袁世凯自己曾解释过,说洹上村“前临洹水,右拥太行”,是难得的一块风水宝地,更因为他非常喜欢其新购的别墅,“爱其朗敞宏静”,故不惜大兴土木,加以扩充改建,取名“养寿园”,在此以修身养性的名义乐居,静观时局的风云变幻。
袁世凯曾经扮作渔翁,披蓑乘舟池上,以示自己已归隐江湖,醉心于山水之间,从此与世无争之态。
袁世凯真的甘心择居安阳洹上村,从此真的无意政事、寄情于山水之间吗?这是决不可能的事。他隐居洹上,不过是在行韬光养晦的狡术,想借此消除清室对他的疑忌与注意力罢了。
一向野心勃勃、权欲极强的袁世凯,自天津小站编练新军起家,经过十几年的惨淡经营,在朝野遍植党羽,特别是北洋六镇的将领很多都是其心腹,唯其马首是瞻,他当然不甘心就此隐退,后半世当个优哉游哉的钓鱼翁。他要探清廷动静,观察时局异动,图谋东山再起,以期卷土重来。
而安阳是河南境内距离北京最近的地方,且是京汉铁路的枢纽,交通便利,信息流畅,和他的亲信们见面也很方便,是他心目中最理想的“潜龙之地”,所以他被罢官后不愿意回到地处河南东部、交通、信息都极为闭塞不便的原籍项城,唯择安阳而居。
袁世凯在洹上村“养寿园”内秘密设立了电台,与京城以及各地党羽们保持密切联系,北洋军事集团的要人们和列强驻华公使也不时到访洹上村。
1911年,辛亥革命的风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面临崩溃的清廷只好再度请这位蛰伏安阳的铁腕人物出山。
经一番讨价还价,袁世凯重操清廷军政实权的夙愿终于实现,他于1911年10月30日离开了隐居差不多近两年的安阳洹上村,率北洋军大举南下,直扑辛亥首义之地——武昌。后来,他凭借手中的军事实力,又籍革命军的力量,逼迫清帝退位,又迫使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他妥协,孙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尊位让给了他,老谋深算的袁成功地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而这一切,都和他当初被清廷罢黜后决定择居安阳洹上村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 】【插图源于网络】
河南项城的袁家老宅,袁世凯为何到死也不愿回去?
说起来,袁世凯的家族可是河南五大家族之首。其家族不仅人丁兴旺,产业也十分可观。
不过袁家并非土老财,袁家不光家风端正,而且还特别崇尚读书,更是把科考入仕作为家中男丁的必经之路。
按规矩,袁家子嗣去世后,都要叶落归根,葬入祖坟。但是袁世凯在临终时,却专门留下“葬吾洹上”的遗嘱。按说袁世凯都做了民国大总统,是袁家引以为傲的人,那么他为何不肯葬入祖坟呢?
(袁世凯旧照)
说到这事,袁世凯就满眼是泪,因为这会勾起他的伤心事。
1859年9月16日这天,袁家出了两件喜事。
一件是袁保中的叔叔袁甲三在镇压捻军时取得了大捷。
另一件就是侍妾刘氏产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婴,这可是袁保中的第4子。
双喜临门,让袁保中喜上眉梢,于是就给男婴取名“袁世凯”。
没想到刘氏在生下袁世凯后,迟迟没有奶水,害得袁世凯哇哇大哭。
正好,弟媳牛氏才失子,尽管心情悲痛,但奶水充足。所以袁保中做主,让牛氏代为抚养袁世凯。
1864年,袁保中见弟弟袁保庆始终未能生下一子半女来,为了延续袁保庆的香火,他索性把袁世凯过继给了袁保庆。
袁世凯自幼生得虎头虎脑,人又聪明伶俐,牛氏对他非常疼爱。
袁保庆虽然在外做官,对袁世凯管教也颇为仔细。早在6岁时,便让他在家塾里读书启蒙。后来又把他接到身边,一边让他好好读书,一边也让他开阔视野。这显然是希望袁世凯将来亦能通过科举考试,走上入仕为官的道路。
只是,袁保中病逝得早,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袁世凯将来不仅做朝廷重臣,还会做大总统。
袁世凯也参加过两次科举考试,但是都名落孙山。最后还是袁保庆的结拜兄弟吴长庆“招其往学军旅”。不甘心做土财主的袁世凯于是弃文从武,投靠了吴长庆。
朝鲜壬午兵变给了袁世凯崭露头角的机会。
(小站练兵)
而他也因此得到走入仕途的机会,再加上小站练兵,更是让他成为了官场上的新鲜血液。
此后,袁世凯靠向荣禄告密,被慈禧视为忠臣,自此在朝中的地位扶摇直上,很快就被擢升为山东巡抚。
袁世凯不光会做官,他还特别孝顺,他在朝鲜上任的时候,就把刘氏和牛氏都奉养在身边,直到甲午战争爆发前,他看形势危急,才把两位老人送回了老家项城。
现在做了封疆大吏,袁世凯自然又把刘氏和牛氏接到了身边,以尽孝心。
1901年,李鸿章去世后,由于在慈禧回銮的路上,袁世凯护驾有功。再加上袁世凯的确能干,所以慈禧便让他接替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这可是实权重位,袁世凯因此走上了人生巅峰。
然而就在袁世凯上任不久,他的生母刘氏却病逝了。
遵祖制,朝廷官员的父母若是去世,不管多大官职,都应该回家居丧三年。
身为孝子的袁世凯不敢破例,因此他也向朝廷告假。
慈禧考虑到朝廷正是用人之时,所以下诏“夺情起复”,准允他在安葬刘氏后,回朝复职仍穿孝服。
同时,慈禧为了笼络袁世凯,又追封刘氏为一品诰命夫人。
(慈禧旧照)
有了这样的殊荣,又是朝中重臣,袁世凯在亲自扶灵柩回去的途中,地方官员纷纷搭设灵棚,并行吊唁。
待到了项城,袁世凯自然要风风光光为刘氏举行隆重的葬礼,并让其与父亲袁保中一并葬入祖坟。
但是,袁世凯万万没想到,当时袁家主事的二哥袁世敦竟以“刘氏是姨太太”为由,拒绝了袁世凯。
原来,袁家祖上有规定,姨太太不能葬入祖坟,只能在祖坟附近安葬。
也就是说,在封建大家族中,姨太太的身份始终还是得不到承认,哪怕是死后,还是非常低微。
由于袁世敦是嫡子,而袁世凯是庶子,所以袁世凯的官做得再大,他在袁家的身份依旧比不上袁世敦,因此这事袁世敦说不能葬就不能葬。
袁世凯眼看哀求下跪都不管用,最后一怒之下,干脆另寻了一条吉地,这才给刘氏风风光光办了葬礼。
从那以后,袁世凯便与袁世敦断了联系,至于项城老宅,也就成了袁世凯的伤心屈辱之地。
(参考史料:《袁世凯家族》)
河南项城的袁家老宅,袁世凯为何到死也不愿回去?
袁世凯,河南项城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5年12月宣布自称皇帝,做了83天皇帝后在遭到各方面的反对不得不宣布取消帝制。
就是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为何到死不愿回河南项城袁家老宅?这与袁世凯的出身有关。袁世凯的父亲袁保中,为项城县的地主豪绅。袁世凯的母亲刘氏最初只是袁家的丫鬟,后来被袁世凯的生父袁保中,纳为妾室,生下袁世凯。
袁世凯虽自幼过继给叔父袁保庆,但是十分孝顺他的生母,他暑理山东巡抚的时候就把母亲接过去奉养。
1902年生母刘氏因病去世,袁世凯亲自把灵柩送回项城老家,打算把母亲埋进袁家祖坟,和父亲袁保中合葬。可是他的哥哥袁世敦死活不让,袁世凯向他下跪求请也不好使。袁世敦非要按祖上规矩,妾氏不能进祖坟,不能和丈夫埋在一起,只能埋在祖坟旁边。刘氏活着的时候妾,死了仍是袁保中的小妾。
袁世敦是袁保中正
妻所生,家里的事他说了算,不管袁世凯在外面做多大的官,在家里地位永远不如他的哥哥袁世敦。袁世凯只好另风水寻宝地把母亲葬了。这是袁世凯一生挥之不去的痛,因为葬母这件事,他和哥哥袁世敦从此老死不相往来。
袁世凯病重期间,他嘱咐家人和下属,死后把自己的遗体安葬在彰德,即今天的安阳市北侧——袁陵,到死也不进项城老家祖坟。
河南项城的袁家老宅,袁世凯为何到死也不愿回去?
袁世凯是河南项城人,他是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北洋军阀的领袖,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对于他的功过是非暂不评论。
民间有句话叫做“叶落归根”,是说不管你官做多大,不管你身在何处,到老了总要回到老家,葬在家族的祖坟里。
比如明朝的军师刘伯温,生前在南京做官,到老了回到浙江青田老家养老,死后葬在了老家的祖坟里。
袁世凯本是河南项城人,可是他死后却葬在了河南安阳的洹上村。
袁世凯为什么到死也不愿意葬在祖坟里呢?说起这件事,不得不说说老袁家的家事。袁世凯的父亲叫袁保中,他的母亲刘氏是他父亲娶了一个小妾,袁世凯是袁保中的第四子。
公元1899年,袁世凯40岁时升任了山东巡抚,这时他家里出了一件事,他的母亲病死了。
按照传统习俗来说,他的母亲是他父亲的小妾,出殡是不能走正门的,古代只有原配妻子死后才能走正门,并且小妾不能埋在袁家的祖坟里。
古代纳妾就相当于丈夫花钱买了一件东西。
袁世凯觉得自己是山东巡抚,官做得也不小,就向大哥,也就是袁保中的嫡长子提出让他母亲出殡走正门,能把他母亲葬在袁家的祖坟里。
他大哥、二哥立马坚决反对,说这是祖上的规定,谁也不能违背,袁世凯好说歹说就是不行。
一气之下,袁世凯就在安阳为母亲买了一块墓地,下葬了母亲后,此后袁世凯就再也不回老家了。
袁世凯到后来得尿毒症死后,留下遗嘱把自己葬在河南安阳洹上村,这个地方曾经是袁世凯蛰伏的地方,也是他母亲落葬的地方。
话说当年光绪死后,摄政王载沣(光绪的弟弟),怀疑光绪是被袁世凯告密害死的,为弟弟报仇,摄政王载沣罢了袁世凯的官,让他回家养老。
袁世凯不能回老家,于是就选择到河南安阳洹上村韬光养晦,以待时机。
他感觉的自己还会东山再起,这只是暂时的潜龙在渊。
果不出老袁所料,两年之后,朝廷再次启用袁世凯,从此以后老袁飞黄腾达,一直做到了大总统。
袁世凯认为河南洹上村是他的龙兴之地,所以遗嘱死后葬在这个地方。
袁世凯的葬身之地,就是现在的袁林,也称袁公林,位于及河南省安阳市北关区胜利路洹水北岸的太平庄。
袁世凯选择的这个地方很有讲究,安阳市素有“七朝古都”之称,袁世凯生前虽然称帝失败了,死后仍想继续做他的帝王梦。
袁公林所处的位置四通八达,南临洹水,北望韩陵,东接御道,西依京广,这是一个风水宝地,不过做帝王只能是袁世凯的一个梦。
文/秉烛读春秋
河南项城的袁家老宅,袁世凯为何到死也不愿回去?
这是一个让袁世凯听了心跳,袁绍听了脸红的问题。虽然前后相差千年,但是老袁家这两位大人物却都面临过类似的问题,而问题的答案就是,谁让他们是小老婆生的。
项城受辱东汉末年,四世三公的庶子袁绍实力最强,却因为弟弟袁术是嫡子,两兄弟势同水火,最后被别人各个击破。如果有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们问袁绍、袁术能不能携手合作,恐怕得到的答案仍然是否定的。这其中就涉及到封建社会的嫡庶之争,几乎没有力量能够撼动这个制度,哪怕你权倾天下也不行。
1902年8月,袁世凯带着母亲刘氏的灵柩,浩浩荡荡的回到了老家项城。由于刘氏生前小妾的身份,二哥袁世敦坚决不同意让她归葬祖坟,甚至大闹袁世凯母亲的灵堂,被逼无奈的袁世凯只能另选坟地安葬母亲。即使身居高位,袁世凯也无法改变封建礼法,项城受辱的经历,让袁世凯发誓不再回去。
一步登天虽然在处理母亲后事的问题上,自己显得很窝囊,但是这丝毫不影响袁大人的仕途。上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在练兵、搞新政、办实业这些事情上,样样都显示出了自己非凡的才干。在1906年的彰德(安阳)秋操中,袁世凯带出来的北洋军着实出了一把风头,而安阳也成为袁世凯心中的福地。
在辛亥革命时期,袁世凯凭借着手中的北洋军,逼迫满清逊位,顺利成为了民国的第一任大总统,中国最有权势的人。为了能够一直执政,并整合国内的各种势力,在儿子和手下的推动下,袁世凯贸然称帝。结果却没想到自己成为了众矢之的,虽然最后取消了帝制,但是袁世凯的生命也到尽头了。
身后之事1916年6月6日,袁世凯一命呜呼,他在遗言中表示,自己死后的丧事由袁家人自己料理,而且还要归葬安阳的洹上村,而不是自己的出生地项城。当年在彰德秋操中大显身手之后,袁世凯就喜欢上了安阳,他还特意在这里买了一块地,准备把安阳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而这块地就位于安阳的洹上村。
然而到了1908年,袁世凯在朝廷失势,还差点丧命。为了保全自己,等待时机,他就带着一家老小回到了安阳,并在洹上村隐居了起来。可以说正是在洹上村隐忍的几年时间里,让袁世凯有了翻盘的机会,所以说安阳是袁世凯的发家之地也不为过。而当时的北洋政府也按照袁世凯的遗言,把他风光的葬在了安阳的袁公林。
总结袁世凯和袁术都是庶子出身,也都因为自己的身份被家里人挤兑,这是封建社会的礼法严苛导致的。老家项城虽然是生养袁世凯的地方,却因为自己母亲尴尬的身份,给他带来了屈辱感,让他无法始终逾越心里的那道坎,最终到死都不想魂归故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