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观察欧洲的汽车90%没有天窗,70%以上都是布艺的座椅,这是为什么呢?
欧洲那边的车90%没有天窗,70%以上都是布艺座椅的论对不对?肯定是不对的,过于夸张。但是大多数欧洲汽车确实是没有天窗的,布艺座椅占比也比较高。
这是欧洲街头随手一拍的几张照片。可见停在街头上的车,大多是一些小型车。仔细看也会发现,这些车基本没有天窗,看起来没有“档次”,跟国内普遍带天窗的情景完全不一样。
出现这种情况,跟欧洲本土的汽车销售模式,当地气候,当地汽车文化,当地用车需求有关系。
国内汽车销售模式与欧洲汽车销售模式的区别国内的汽车销售模式,是车企给4s授权后,让4s代售汽车。消费者可选的车型,用低,中,高,顶配四种配置来区分。这些不同配置的车,发动机,变速箱,车内配置完全不一样。看似很灵活,消费者可以随意选择自己想要的配置,实际很呆板。
就拿天窗来说,很多人买了带天窗的车,提车的时候用一次,卖车的时候用一次,使用的次数屈指可数,非常非常的鸡肋。如此鸡肋的配置,很多人不想要,但是不得不要。这就相当于强行搭售配置,以提高车价,有些强买强卖的意思。
作为对比,欧洲的汽车销售模式更加灵活。
欧洲的汽车销售模式,是在基础配置的基础上进行灵活选配。何谓基础配置?就是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以及法规规定强制配备的ABS,ESP,气囊,安全带等安全配置。
在这些基础配置之外,像天窗,座椅材质,车机大屏,喇叭等不涉及安全的舒适性配置,是可以选配的,让消费者自由选择。
这样一来,拥有更多选择权的欧洲消费者,自然会优先选择性价比更高的配置,而不是鸡肋的天窗,布艺座椅等无用的配置。
众所周知,天窗是弊大于利的配置。
天窗的第一个好处是增加采光面积,通过车顶采光,看起来更加通透。
第二个好处是在不开车窗的情况下换气。
第三个好处是看起来更加高级。而这些所谓的好处,是锦上添花,并非雪中送炭。
比如增大采光面积,在全车有前挡风玻璃,四门车窗的情况下,天窗所谓的采光面积只是锦上添花;比如不开窗换气,汽车有内外循环换气,可以开车窗换气,所谓换气使用频率极低;比如看起来更加高级,这只是商家的话术以及营销手段而已,生造出来的概念。
天窗好处不多,坏处却不少,个个都是痛点。
第一个坏处,隔热效果差,薄薄的遮阳帘根本根本挡不住强烈的紫外线,晒的人头顶发烫。
第二个坏处,天窗内的导轨,下水道极大可能出现损坏,阻塞。一些老车,天窗漏水,洗车机洗车时漏水是常有的事。还有些粗心的车主,开了天窗忘记关,恰巧碰到暴雨车内被水淹。这样就会增加维护成本。
第三个坏处,增加购车成本。一个天窗,价格3000左右,买了又几乎用不上。
鉴于天窗显而易见的优缺点,很多国内消费者不想要天窗,却不得不买了带天窗的车,只因为国内的汽车销售模式就是这样的,根本没得选。而欧洲有着更加自由的汽车销售模式,消费者不喜欢天窗可以不选。既然天窗弊大于利,肯定就不选了。而布艺座椅除了不好看,但是使用体验,购置成本,维护成本要比皮质皮椅低。很多人买了真皮座椅的车,却套上一层仿皮的,甚至带珠子的,带竹块的座椅皮套,你问他们坐在这座椅皮套上,跟真皮有啥区别?其实隔着裤子,区别并不大。
国内气候跟欧洲气候的区别天窗有个明显的弊端就是防晒效果差,遇到天气好的时候,坐在后排天窗底下感觉头顶热烘烘的。这个弊端,在我国不算特别突出。因为我国大多数地方冬暖夏凉,四季变化明显,不会出现长期的高温暴晒天气。
但是欧洲那边的天气跟国内不一样。欧洲西部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南部(地中海沿岸)以地中海气候为主,中部有高原山地气候,北部有极地气候(寒带气候),其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欧洲那边的天空,在飞机上是这样的:
大街上是这样的:
总而言之,欧洲日照时间长,部分挨着极地的地方,还有极昼极夜,每天被大太阳顶在头上晒,若是再买个带天窗的车,脑门上被晒的热烘烘的,不是享受,而是遭罪。
国内汽车消费习惯跟欧洲汽车消费习惯的区别国内有句话叫做“凭车看人”,言下之意就是“车不是工具,而是显示身份跟地位”的名片。这种现象,跟国内汽车起步晚,人均汽车保有量低有关系。因为有车的人少,有车才显得不一般。结合汽车动辄几万,几十万的价格,汽车在国内不少工具,而是面子的象征。
既然是面子的象征,天窗这个被车企赋予了“高档”“高配才有”“高价车才有”的配置,就成了面子的象征。有些人买车买天窗,就是觉得天窗看起来贵,看起来高级。甚至淘宝上还有假天窗,贴在车顶伪装天窗,显得车更贵更有面子。个人认为,这是一种畸形的汽车文化。
作为对比,欧洲作为汽车发源地,汽车文化发展已经百年,汽车在当地人心里,就是纯粹的交通工具,不会赋予太多含义。既然是交通工具,天窗,布艺座椅这些跟面子挂钩地东西,不涉及安全,对使用体验影响不大,却要花更多钱去买的配置,可有可无,能不选就不选。
另外,国内大多一个家庭一台车,一台车一家人用,要求空间,配置,安全性,动力都尽可能的做到均衡。若是某一项有严重不足,并没有钱多买一台车。
在欧洲,可以看到很多小车,看起来空间局促,好像不够用?其实不是的。
欧洲人均汽车保有量比我国高。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是173,大概7个人一台车。欧洲,如德国,法国,意大利千人汽车保有量是600左右,大概二个人一台车。欧洲如此高的汽车保有量,买车时买小车够用,不必要追求空间。二人一台车,买车花费高,欧洲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有钱人,没钱的更多,会优先选择不带天窗,用布艺座椅的低配车。
当然,也不得不提到欧洲那边对于环保的执着,追求低碳,环保。生产天窗,皮质座椅使用的原材料更多,工序更复杂,对环境的污染也就更重。
总结来说,欧洲地区带天窗,用布艺座椅的车少,原因是在当地人的心里,天窗多余且不好用,布艺座椅够用,没必要买。不想买,还真能做到不买,那就真的不买。所以欧洲跑的多是小车,不带天窗,用布艺座椅的低配车。
据我观察欧洲的汽车90%没有天窗,70%以上都是布艺的座椅,这是为什么呢?
题主的观察大致不错,我也是不久前刚去了德国一趟,与楼主同感,绝大部分车都没有天窗,织物座椅也比较普遍。
先交代一下背景:汽车在大部分德国人眼里就是一个实用代步工具,买什么配置主要为自己舒服,很少在意他人(特别是路人的眼光)所以买车也是精打细算。由于德国车市的选装配件比较自由(在街头你很难找到两辆配置一样的同款车),车主往往有意愿也有条件把有限的预算尽可能多地花在自己喜欢或需要的配置上。
比如下图这台A4 Avant,没有天窗,大灯也只是氙气光源(国内乞丐版才用氙灯),但其他能看到的配置都不低——四驱、Sline套件、自适应巡航、18寸风尚轮毂。
根据我的旅行见闻,天窗对德国人来说可能是个高不成低不就的配置,理由有三点。
1.德国天气普遍阴多晴少,再加上纬度高,冬天日照很短(九点多才日出,下午四点多天就黑了),夏天又不热(30度以上的天数很少),所以天窗在换气、采光、暴晒后快速降温等方面的优势对当地人来说不太用的上,同时天窗又没有面子上的附加值。所以,与其把钱花在天窗上,不如剩下这笔钱或者用来选其他自己需要的配置。
下图这台550i xDrive,搭载4.4T V8大心脏,除了M5之外5系最顶级的动力版本,标配M套件和随动LED大灯,但还是没有天窗。2.德国人以晒成深色皮肤为荣(疲于奔命的屌丝没那闲工夫晒太阳,肌肉和古铜色皮肤才是富有的象征),他们对于享受日光的渴望不是我们这些住在太平洋西岸的黄种人能比的,除了冬天,只要天一晴,大量敞篷车纷纷打开顶篷上路了。天窗在没太阳的时候没啥用,有太阳的时候又不够爽快,哪儿有敞篷车带劲。反正空气干净,敞着篷开一天也不至于吃土。再加上欧洲人均私家车保有量大,一个家庭两三辆车不足为奇,所以敞篷车+不带天窗的硬顶旅行车是不少家庭的配车方案。
3.德国人爱旅游,喜欢买旅行车,然后用车顶行李架带一些旅行装备,比如自行车、床垫、滑板车顶行李箱什么的。车顶上经常放这些东西,天窗既不能通风也无法采光,存在的意义就更小了。
织物座椅也一样,因为便宜、冬不冷夏不热,可谓经济实惠,有加真皮的钱又可以买更多自己更需要的配置了。
国内的话就比较无奈了,各车系都是打包好的几个配置级,原厂选配又麻烦又难等,通常优惠还比现成在库车少。很难避免”想要的配置买不到,买到的配置不全想要“的问题。比如我自己的蔚揽2.0T乞丐版,我其实并不喜欢全景天窗,影响头部空间,夏天如同顶着浴霸,还要定期检查导轨上的排水孔是否被泥土堵住,以免车里沦为水帘洞。但是没办法,厂家为了迎合多数国人的口味把它全系标配,没得选。比起全景天窗,我更愿意用同样的成本换一些诸如倒车影像、无钥匙进入、电尾门之类对我来说更实用的配置。
据我观察欧洲的汽车90%没有天窗,70%以上都是布艺的座椅,这是为什么呢?
更新一下:这个回答有些日子了,发现还是有很多国人愿意跪着看待西方,甚至对我冷嘲热讽,拼了命都不肯站起来,我也只能一声长叹。
最近我刚把我的英语小老师 @澳大利亚的雪莉 拉进头条,这妹子是土生土长的澳洲白人,金发美女,现在格里菲斯大学读书,如果读者们有最基础的英文水平,可以去问问她,她的回答更能代表西方人。不用担心她会嘲笑你的英文,她是非常有耐心的妹子,我每天跟她聊天她都会耐心教会我几个新的单词和知识点。
雪莉 chareese 没去过中国,但一直很想去。大家不服我的答案,可以友好地询问她。
—————以下为原答—————
请大家不要相信那些盲目跪舔西方的答案,什么西方人只是把车当成代步工具吧啦吧啦的。他们这样说的目的,无非就是为自己买不起好车找了一个高大上的理由。然并卵,丈母娘照样不会给你好眼色。
西方人不爱奢华?那么请问那些豪车品牌,奢侈品牌,难道是中国人发明的?中国经济崛起也就这二十年,人家的奢侈品牌都上百年了,西方人不爱奢华,这些奢侈品怎么活过百年的?
鄙人除了东欧没去过,其他欧美澳新都住过一段时间,可以负责任滴告诉你,西方人对豪车和奢侈品的向往丝毫不差于中国人,尤其是北美,所谓的拜金女 gold digger 大家了解下,一辆宝马5系就可以轻松捡金发女郎跟你走。
那么题主所提出的问题是怎么回事呢?
一个字:穷。无论在任何国家,穷人总是占大多数的。而在西方国家,同样中产阶级的收入水准,他们日常生活质量更差!因此可以花在汽车上的钱相对更少。以澳洲为例,大部分所谓的中产阶级,每年的车牌费rego对他们来说都是巨大的负担(一年几百刀而已)。facebook群里,经常见到居民互相通知哪一家油站的油便宜了几分钱,赶紧去抢。
我对门的邻居,最近刚把车贱卖了,猜猜多少钱?200刀!被我买过来给给我朋友练手。为啥要卖,因为付不起车牌费了。这家人妥妥的中产阶级哦!本来是一家三口每人一辆车,现在老爹把自己的车卖了,三个人共用两辆车。
两个字:思维。中国人更好面子,形成了攀比,汽车作为实力证明的传统在中国还是主流。而在西方,反正大家都穷,省下钱旅游会更有意义,买豪车固然会收获一样的羡慕和惊叹,买垃圾车也没人笑你。在中国可就不一样了,开辆破车都不好意思见丈母娘。
我的英国邻居就开玩笑说我是 bad influence, 尽是开豪车,把他都带坏了。后来他回伦敦,咬着牙买了辆十几年前的宝马X5,6000英镑,老婆女儿齐上阵当车模,各种秀。跟中国人有啥区别。
我这还有家邻居,老公悉尼人,老婆墨尔本人,怎么认识的?万圣节带孩子来要糖,然后跟我聊天,问我是不是贩毒的(开玩笑的口气),为何豪车那么多。一来二去熟悉了,问我可不可以开我的敞篷车体验一下,说自己这辈子没在敞篷车里面坐过。我说没问题,他就开着我的6系敞篷,带着我妈去超市跑了一圈,然后路上碰到他一个朋友,他朋友很惊讶地把他拦下来,说:“这辆车平时不是一个中国人在开吗?怎么你在开??” 他很得意地说:“那是我朋友!” 然后他朋友很高兴地说:“真的吗?下个月我结婚,可不可以借这辆车啊!” 他很傲娇地回答说:“对不起,我朋友不认识你,多半不会同意。”
然后他老婆知道了,表示你这王八蛋,自己爽了不管我,老娘也没坐过敞篷。然后又跑来找我借车,带他老婆出去兜了一下午,回来后他老婆兴奋地跟我说 (原话):“it’s better than having s*x!!”
还有个例子,我有个来自纽约的美国哥们,交情很好,在这里开了个软件公司,有一次他客户从美国飞过来跟他谈项目,他就问我借我的S500去机场接的人,然后告诉我,客户上车就一阵惊叹,问他这是他的车吗?他告诉客户这是他合作伙伴的车。请注意,他平时都是开我的捷豹的,但生意客户来了,他还是会选择更牛逼的车去接送。
人性都是共通的,赚不到钱,可以努力,奋斗,千万别舔着脸给自己找借口说:外国人都不喜欢奢华虚荣,更别舔着脸说扎克伯克也开本田飞度!那是因为你没见着他的帕加尼!
据我观察欧洲的汽车90%没有天窗,70%以上都是布艺的座椅,这是为什么呢?
跟老婆去比利时、法国旅游,在比利时定居的表妹开的是一辆甲壳虫,我们坐在后面总感觉有些别扭,小车型、无天窗、布艺座椅似乎才是欧洲人的标配。为什么普遍没有天窗呢?
1、天窗最早不是为了通风而是为了采光生产汽车的历史算得上悠久了,从过去的完全敞篷到后来有了顶棚,不过在汽车生产之出是没有天窗的,汽车生产商也从来没想过要在顶棚挖一个洞。
但是后来,由于汽车四周都封闭起来了,汽车内的采光非常的不理想,于是就脑洞大开,在驾驶员头顶上的顶棚打开一个洞,这样采光的问题就解决了。最早设有天窗的汽车是是1932年产的 Austin Seven Box Saloon。
当时这个设计一出,立即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甚至出现了一股“天窗热”,因为最初目的是为了采光,没想到天窗一开还解决了通风的问题,开天窗要比开侧面的窗户更是的舒服。于是天窗就这么流行了下来。
2、欧洲独特的气候条件不适合使用天窗在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欧洲的气候条件,欧洲主要的气候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全年温差比较小,而且全年有雨,地中海气候为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其中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欧洲的西部,包括西欧全部,北欧的西部,南欧的西部和中欧的西部。
挪威的第二大城市卑尔根,是全球非常著名的旅游胜地,但是这里也有着名副其实的“恶劣天气”,卑尔根坐落在挪威西海岸陡峭峡湾线上,被群山环抱,面对寒冷的北大西洋,卑尔根每年有300个下雨天,据统计这是全世界雨水最多的城市,试想一下,在这样一个整天下雨的城市里,天窗成为了真正的摆设。
所以在全年多雨的地方,天窗的存在基本上等同于鸡肋,全年很多时候都没有办法打开天窗,所以对于欧洲人来说,天窗既然作用不大,留着又有何意义呢?
3、汽车就是一个简单的代步工具去欧洲旅游的时候,我发现几个比较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很多道路普遍比较窄,于是道路的限制让越来越多的人买小一些的汽车。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欧洲的汽车价格其实并不贵,在很多家庭里,汽车并非是奢侈品。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欧洲人比较喜欢旅游,所有一般的家庭拥有不止一辆汽车,往往是一辆小车,还会有一辆旅行车,而小车主要的作用就是代步。在欧洲人的理念里,汽车仅仅是代步工具,不回去强调配置之类,所以越简单越好,带天窗的配置反而不被喜欢,于是久而久之,天窗也逐渐的被生产商所摒弃。
4、要么敞篷要么封闭,天窗作用不大我表妹开的那辆甲壳虫,其实是一辆敞篷车,她说欧洲很多人都喜欢敞篷车。即便是太阳比较毒的情况下,他们也喜欢打开车顶,这会让他们觉得非常的自由,很享受这种开着车被风吹的感觉。
我曾经问过一个老外,为什么汽车不选择天窗?他也是这么回答的,说如果想要封闭的空间,那么天窗的作用就不大了,如果想要呼吸新鲜空气,天窗那么小怎么够,直接把汽车的顶棚收起来,直接开敞篷才有感觉。
他说如果去上班,那么短的时间打开天窗做什么呢?如果是去郊游,要么开旅行车,要么打开车顶,需要开的情况下,天窗怎么能过瘾?
5、天窗安全性差,尤其是全景天窗一位汽车销售曾经就谈过天窗的问题,他说很多的欧洲人都比较注重安全性,天窗的安全性比较差,尤其是全景天窗,他说全景天窗并不怎么安全,尤其是万一出了事故翻车话会造成二次伤害。他说天窗在欧洲并不受欢迎,有些地方连最起码的安全审核都过不了。
天窗的确是很容易带来安全隐患,有些时候还可能导致漏水的情况,这都给后期的使用带来麻烦,所以很多人认为,既然会有麻烦,而且使用率还不高,那么留下天窗就像一个累赘一样,所以与其要天窗,还不如直接不要这个配置。
6、车顶更多用来放旅行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欧洲人比较喜欢旅游,所以他们的车顶往往有旅行架,放置了旅行架之后,那么天窗就没有办法发挥作用了。
7、关于座椅,布艺比真皮更舒适很多人给真皮座椅的评价就是夏天不透气,冬天太凉,布艺座椅舒服,透气环保。现在很多的家庭即便是买了真皮座椅,也会加上一个座套,又回归了布艺座椅的配置。
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现在是真皮座椅很多都并不是真皮,而是高皮革,气味很大。
欧洲人比较注重简洁舒适,所以汽车座椅他们更喜欢布艺座椅,坐上去更加的舒服。
前面也提到过,欧洲的天气情况,真皮座椅可能会让他们感觉非常的凉。
总结一下:很多时候欧洲人和我们的理念并不相同,所以我们买车天窗或者是全景天窗是标配的情况下,欧洲人对天窗并不感冒,因为不实用。
在很多欧洲人的观念里,车是日常消耗品,不保值,更不升值,所以绝大多数的欧洲人都购买经济实用的车型。
我买的第一辆车因为囊中羞涩,车子是低配,不带天窗,每次开车的时候,没有天窗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一样,尤其是上高速的时候,就想着如果有天窗,开个天窗一定会很舒服。
结果换第二辆车的时候,终于有了天窗,但是几年下来,天窗打开的次数屈指可数,即便是整天跑高速,打开天窗声音虽然小了很多,但是还是觉得躁,所以每次都是宁愿开空调也不愿意开天窗,天窗在我这里也成了鸡肋。
据我观察欧洲的汽车90%没有天窗,70%以上都是布艺的座椅,这是为什么呢?
欧洲人,甚至日本人,其汽车的消费观是很多中国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题主的提问就是一例。
我曾作为媒体记者,受荷兰旅游局邀请访问过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等城市。
在荷兰这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穿梭,无论道路、小区、停车场乃至旅游热景区,我都留心观察过欧洲申根成员国的所有车辆(26个申根成员国的车在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随处可见),得出了以下观感——
两箱车约占我所见车辆总数的百分之八九十;排量普遍2.0以下;手动挡占绝大多数;汽车品牌以德国车为主,法国车次之,美系、日系、韩系车,偶尔能看见一辆。最后,诚如题主所说,90%的车没天窗,70%以上的车,座椅都是布艺。
我在阿姆斯特丹时,住在距离红灯区500米左右的一五星酒店。我去的那年,正好是东风标致206在国内上市不久,我的搭档正好买了一辆,我曾试乘试驾过这款车。在这个五星酒店停车场,我惊讶地发现,同款的法国标致206在此间居然停了好多,有荷兰本地的,也有德国、比利时、法国、卢森堡、瑞典、芬兰、丹麦、挪威和冰岛等国的。我在停车场观察其间,亲眼看到俩个头起码1.9米的荷兰男子走到一辆法国标致206前,打开车门,比较捉急地坐进车里,车从我面前开过,根本看不到他俩的脸,情景好像动画片……
负责接待我们的是一位荷兰姑娘,曾经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留学。她的车,正好也是一辆法国标致206。问她:你们荷兰男人那么牛高马大,买那么小巧的标致206,坐进去怎么开啊?
她说,车就是一代步工具。省油、停车方便是我们买车首先考虑的要件,标致206正好迎合了大家的需求,这不,停车场那么多标致206,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阿姆斯特丹,我曾采访过一位风车主。这为风车主当时已经65岁,经营风车已经20+年,每年的收入大约80万欧。我去时,他的风车正好在碾磨绘画颜料。风车前,停着一辆自行车,没任何汽车。经过交谈,我大致了解到他的一下情况——
他住家的地方距离风车场地大约20公里,只要不刮风下雨,他每日都是骑自行车上下班。他自己拥有一辆2.0排量手动挡的欧宝两厢车,车龄已经15年,主要用于送货、到市区超市买东西以及恶劣天气时上下班。他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是政府工作人员,有自己的车,品牌是德国的,但都是两厢、手动。家里有一辆1.8T手动不带天窗的德国途安,是一家人度假专用车,这车还有一项功能,就是拖行他家的帆船。
的确,我在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就看见过很多车尾安装有巨大挂钩的途安车,从装置巨大挂钩看,途安是荷兰人旅行用的最多的车。
我国不少消费者与荷兰人一样,对德系车趋之若鹜,但选择确是有着天壤区别——看当年德国在欧洲上半年最畅销车型,前三名由德国神车——“大众三子”大众高尔夫、大众帕萨特、大众POLO摘取。奔驰C级、奥迪A3A4也都上榜,欧宝新诗特排名第六、斯柯达明锐、欧宝可赛分别排名第八第九,第十就是途安,宝马3系途观等车未进前十。
最令人意外的是,途安和途观这两个车型,从当年销售数据上看,欧洲和中国消费者,爱好和观念正好相反!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欧洲人买车,除安全性外,最看中的是经济适用,而不是品牌响度和豪华配置,因而天窗、真皮座椅啥的,对欧洲人而言,俩字:呵呵。
问及这个风车主:你一年挣80万欧,为啥不买奔驰宝马之类豪车?他笑笑说,车,就是代步工具,开奔驰宝马的,不见得就比我有钱,我开欧宝,也不能说明我就是穷人,一句话,车,与身份和地位没有关系。
再问他:你家距离的风车场地20公里,每天骑车是为了节约还是因为其他原因?
他说,我们当地人都有一个习惯,能不开车就尽量不开车,绝不是为了节约那点油费。荷兰是自行车王国,为啥?因为大家觉得一可锻炼身体,二是非常环保。都骑车,城市道路也不拥堵,空气质量也很好,何乐而不为呢?
据我观察欧洲的汽车90%没有天窗,70%以上都是布艺的座椅,这是为什么呢?
欧洲超80%的汽车排量都在2.0以内,超8成汽车都是手动挡,且以柴油车居多,功能单一、内饰简洁,绝大部分都没有天窗,车型以紧凑型为主,想想欧洲人普遍体型高大,再看看他们的座驾,满大街随处可见Smart、菲亚特、高尔夫这样一些小型车,难道他们坐在里面不觉得憋屈吗?
其实这主要和当地人文环境关系比较大,文化观念、交通环境、生活习惯、消费观念等都和我们国人有很大的差异,这就直接导致他们在选择汽车的观念和我们有较大的差别。
一、交通环境影响:车型普遍偏小我们常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其实更贴切一点来说,应该是“条条小路通罗马”,罗马原本只是意大利的一座小城,后来逐步向外扩张,甚至扩展到了大西洋和欧洲大陆内部,当时的统治者为了更好控制和管理各个地区,便以罗马城为中心向四周建立了非常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于是便有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典故。
作为悠久的历史名城,随着城市人口密度增加,有限的空间建筑越来越密集,从地图上看一眼,密密麻麻全是阡陌纵横的路,这样的环境下,像Smart这样的车型,车长不足3米,宽不足1.7米,在狭小的道路上穿梭无疑最为得心应手了。
1、车道较窄,小车通行能力更好
欧洲除了德国,绝大部分地区路都较为窄,很少能见到双向四车道以上的道路,普遍以双向两车道为主,甚至很多高速路都是双向两车道,高速八车道少之又少,同样,车道宽度也远不如国内。
我们城市道路一般都是3.5米宽度,双车道基本都在8米左右宽,而欧洲普遍只有6米多,居于这样一些道路,在车型上自然偏小。
2、停车难又贵
国内轿车标准停车位长6米,宽2.5米,而像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很多车位普遍长度在5米内,也不像美国家庭式车库,他们不仅车位小,停车费更是贵到离谱,每小时高达10-15元,违停罚款单次更是高达500元人民币。
欧洲一些车库停车位甚至会有详细说明,标注车位长宽高,车位接近角、离去角等信息,就是担心停不下。
二、消费观念不一样1、欧洲作为较早的汽车发源地,汽车普及率非常高,可以说超8成都有自己的小汽车,很多家庭都有2辆以上,对于他们来说,汽车真的就是一个日常代步工具,家用车多了,出租车保有量相对较少,这也是有的出租车每公里收费高达10多元人民币的原因之一。
2、消费观念相对更成熟、理性,买车主要就是能代步,便宜、经济实惠、节能环保、占用空间小,这些是绝大部分人的购车观念,从购车省钱这一点上来看,远超出我们国人,他们更“抠门”,他们宁愿少花钱买车,多花钱享受生活。
而我们买一辆车会综合很多方面,不仅要动力要好,外观时尚大气,内饰豪华上档次,还要空间大、功能多,品牌一定不能忘,总之“面子”功能一样不能落下,也因此他们在汽车内饰方面并不是很看重,内饰布料价格实惠,受季节影响较小,也成为他们普遍的共识。
3、欧洲普遍注重环保,车型大,排量大,意味着税收也就较高,这一点主要像荷兰、西班牙、法国等以小为美,标致208、雷诺Clio、菲亚特500、大众polo等紧凑车型销量居高不下,占据了汽车总销量的大半壁江山。
4、真实因为汽车普及率较高,经济实用是他们首先考虑的,出行单人居多,两厢车也是非常吃香的,所以普遍人群对长轴距车辆不感兴趣,后排实用性都不强,而我们国人买车,喜欢未雨绸缪,家庭汽车保有量少,好不容易筹钱买一辆车,那绝对要把一大家子人日常出行都考虑在内,自然对空间要求也较高。
三、为什么90%的汽车都不带天窗?1、汽车天窗成本高,后期保养维护成本不便宜,原本家用轿车,他们就是以代步为主,简单的一种交通工具,追求经济实惠, 理性的消费观直接决定了汽车生产厂商的设计初衷。
2、天窗主要是针对后排乘坐人员,对于紧凑车型,尤其很多都是两厢车,后排空间利用率非常低,那也就没有必要配置天窗,当然了同样也有很多车型都带天窗,主要用于中大型等车型中,日常用于商务接待、政客车辆、出租车以及其他特别阶层人士。
3、安全性角度出发,天窗以玻璃为主,尤其是大尺寸全景天窗,一旦发生侧翻,车顶钢架结构较少,支撑性较弱,很容易危及到车内人员安全,对于原本实用性不强,安全性有不高的功能来说,自然就不受欢迎。
四、为什么欧洲家用车超80%都是手动挡?1、手动挡驾驶乐趣高,我们可以看看赛车中为什么都采用手动挡,其目的就是通过手脚并用,任何一个动作都能直接或者间接通过车辆反馈出来,同样很多激烈极限驾驶也只有人为操作做才能达到效果,这就是德系中高端车普遍以操控为主的原因。
2、一种驾驶情怀,汽车从一开始就是以手动挡发展而来,尤其是中老年人接触的95%都是手动挡,已经习惯了手动挡这样的操作方式。
3、手动挡省油,对于前几年的车型来说,手动挡绝对比自动挡省油,这一点对于老司机来说,深有体会,不过这几年自动挡ECU控制系统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在节油方面不见得比手动挡差,自动挡也逐步越来越火爆。
4、手动挡维护费用较低,手动挡机械结构上相对简单,零部件较少,越简单故障率越低,维修保养也较为方便,便宜。
五、为什么欧洲出租车超8成都是柴油车,家用车也超6成是柴油车?1、对于柴油车来说,欧洲的柴油标准不同国内,其燃油效率略高,柴油节能环保方面有一定优势;
2、加上汽油价格普遍都在10多元一升,柴油便宜,这也是为什么超8成以上的欧洲出租车都选择柴油车的原因之一。
3、同时柴油车能更好发挥大扭矩,而手动挡对于大扭矩承受能力较好,即便在国内,我们可以看看大型货车,普遍都是柴油+手动挡模式。
写在最后:哪些功能配置最“鸡肋”,完全花冤枉钱?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自然在汽车上也有较大的差别,历史文化决定了我们国人普遍以大为美,讲究“面子”,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但买车是自己的事,全看个人喜好,就拿天窗来说。
虽然实用性非常低,但是我们又绕不开我们固有的观念,单纯从汽车功能上来看,很多功能其实就是鸡肋,比如说,自动启停、远程启动、车载导航,温度分期调控、车载冰箱、后排多媒体、HUD抬头显示、自动泊车、大灯清洗等功能。
1、自动启停到底有多“鸡肋”?
这些功能实用性非常小,比如说自动启停,一直都说能省油,其实这个功能当初就是为了适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而设计,并不是为了省油而设计,对于交通较为拥堵的一二线大城市,确实能省一点油,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
自动启停的电池很贵,每次启动发动机对电流消耗较大,这对电瓶蓄能、寿命要求也就会越高,普通车辆电池无法用于自动启停车辆,一般电瓶三五百一个,而自动启停高达上千,平凡自动启停不仅伤电瓶,影响电瓶使用寿命,也会影响启动马达,增加发动机积碳等。
同时,驾驶体验感也不好,大城市走走停停,每次启动瞬间带来的抖动,总会令我感觉不爽,所以,低于40秒的红绿灯从来不会使用自动启停,甚至说,一上车我就把自动启停关闭。
新车带这一项功能,价格方面至少要高三五千,有的甚至更多,不仅实用性不强,还贵,所以完全没必要选这样的配置。
2、HUD抬头显示到底是高科技还是“鸡肋”?
HUD这项一直以“高科技”自居的新功能,近两年确实吸引了一部分车友,它能把导航、蓝牙、电话、驾驶辅助等信息以光学放射方式投影到前挡风玻璃上,这样驾驶人员就不必低头看,对驾驶安全似乎有一定作用。
但实际运用中,如果色彩、亮度等不适应,其效果非常差,很多较为廉价的HUD功能,效果堪忧,尤其是信息量较多的情况下,反而会影响到驾驶人员,对于这样一个实用性不强的功能,其原装价位普遍过万。
我是车主有料,大家觉得哪些功能配置是最“鸡肋的”,而哪些功能是买车必备的,欢迎交流讨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