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路上日系车和德系车相撞,结果会怎样呢?
日系车给人的印象是皮薄,不耐撞。其中的名场面是19年的时候,深圳龙岗区一台丰田卡罗拉被一台女式自行车把前保险杠撞瘪了,场面一度非常尴尬,出警的警察都有些无言。反观德系车,虽然没有出现过被单车撞瘪保险杠的奇葩事,但是帕萨特碰撞断A柱,也看出德系车有些偷工减料,安全性存疑。那么问题来了,不耐撞的日系跟偷工减料的德系在高速上碰撞,结果会怎么样?
从实际情况来说,二车碰撞最后结果如何,决定因素相当复杂。粗略来说,跟车重,车辆尺寸,车身架构,车身钢材用料,碰撞角度,车内安全配置有关系。
车重对碰撞成绩的影响决定二车碰撞结果有七大决定性因素,日系,德系也不例外。首先说说车重及尺寸,对二车碰撞最后的结果影响非常大。关于这点,可以看看IIHS(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在2009年做过一系列对比测试。
这次测试中IIHS找了三款在常规碰撞测试中得分“优秀”的小型车(飞度、雅力士)和微型车(SMART),跟同品牌的中型轿车进行接近真实情况的偏置对撞。最后的阵容是中型车雅阁 VS 小型车飞度;中型车奔驰C级 VS 微型车 SMART;中型车凯美瑞 VS 小型车雅力士。
第一个阵容,中型车雅阁 VS 小型车飞度。本土雅阁长宽高分别为4906*1862*1449mm,车重1435kg。本土飞度长宽高分别为4109*1694*1537mm,车重1106kg。
二车碰撞后,肉眼可见本田飞度损伤更加严重。可见A柱弯曲断裂,车头损毁严重,损伤比雅阁更严重。
第二个阵容,中型车奔驰C级 VS 微型车 SMART。奔驰C级长宽高分别为4882*1820*1461mm,车重1720kg。SMART长宽高分别4270*1822*1636mm,车重1770kg。
二车碰撞后,smart腾空而起,前挡风玻璃破碎,车头损毁严重,肉眼可见损伤比奔驰C级更加严重。
第三个阵容,丰田凯美瑞对撞丰田雅力士,可见雅力士A柱断裂,轮胎损毁,前挡风玻璃全碎,车头严重损毁。反观凯美瑞,驾驶舱完好,挡风玻璃完好,损伤明显轻微一些。
所以,二车碰撞的时候,更重的车质量更大,犹如鸡蛋碰石头,自然是更轻的车吃亏,碰撞时损毁更加严重。
02.车身尺寸对碰撞成绩的影响车身尺寸对碰撞成绩的影响也非常大。根据车身尺寸不同,现在的车可以分为微型车,小型车,紧凑型车,中型车,大型车,全尺寸车。级别之下,又可以分为轿车,SUV,MPV,皮卡等车型。二车碰撞时,若是车身尺寸不一样,约等于拿自己的软肋撞别人最硬得地方,结果不言而喻。
IIHS做过的碰撞测试中,拿一台皮卡对撞轿车。碰撞后可见,轿车车头损毁比皮卡更严重。原因在于,皮卡由于车身尺寸更大,前防撞梁的位置恰好错过了轿车的前防撞梁,撞到了轿车的行人保护装置处,而行人保护装置处是没有钢梁的,还做的更软。所以,这就是典型的拿最硬得地方,撞对方最软的地方。
03.车身安全架构对碰撞成绩的影响吃瓜群众们靠整车质量、关门声判断汽车安全不安全。拆车节目主持人靠防撞钢梁厚度、铁皮厚度来判断汽车安全不安全。但是决定安全性的是车身安全架构,也决定二车碰撞成绩。
车身安全架构是有讲究的。要是整车都是硬邦邦的,一旦发生碰撞,碰撞的能量会在整车乱窜,车内得乘员会被震出内伤,甚至活活震死。若是整车软绵绵的,发生碰撞的时候全车会被撞成一块肉饼。所以,整车安全架构,应该软硬结合。要尽可能吸收车辆和乘员的运动能量,以缓解成员所受冲击。同时还要确保成员的有效生存空间,并保证碰撞后乘员易于逃脱和进行车外救护。
在实际的设计中,整车车身刚度采用的是不等刚度设计。车头,后备箱是相对软的,碰撞时吸能。乘员舱是硬的,用来防止撞击。因此,车身安全架构出现了很多方案,如沃尔沃的安全笼车身架构,奇瑞的笼式车身,丰田的GOA车身,日产的Zone Body区域车身结构,本田的ACE承载式车身结构等等。不同的车身安全架构,设计理念不一样,最后二车碰撞的损伤程度也不一样。
04.车身钢材用料对碰撞成绩的影响拆车节目主持人靠防撞钢梁厚度、铁皮厚度来判断汽车安全不安全虽然有些搞笑,但是在某种程度来说,确实有一定的依据。在车身安全结构相同的情况下,钢材用料越好,碰撞成绩越好。若是不考虑车身安全架构,只看钢材用料,就是本末倒置。
汽车车身骨架用的钢材,大部分是热成型钢,其中有二个关键性能指标,分为是抗拉强度跟抗屈服程度,二者相辅相成。衡量一款车车身钢材用料,要看该车车身高强度钢材的比例,一般来说高强度钢材比例越高越好,高强度钢材性能(Mpa)越强越好。
车辆碰撞角度对碰撞结果的影响二车发生碰撞的时候,碰撞角度对碰撞结果的影响很大。中保研,或是IIHS做碰撞测试的时候,都会取固定角度,让二车进行对撞。常见的就是偏置25°二车对撞。这样做,就是为了硬碰硬。由此也说明,现世生活中发生车祸后,碰撞角度不同对二车碰撞结果影响很大。
就拿最开始说到的卡罗拉被单车车轮撞瘪这事来说。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原因在于卡罗拉的下包围件,是薄薄的钣金件,跟自行车车轮撞上,硬度不够,后方又没有前防撞梁撑着,很自然的就被单车车轮给撞瘪进去。若是单车车轮再撞上面一点,撞到了卡罗拉的前防撞梁,是绝对不可能把钣金件撞瘪的,顶多留一个凹槽。
再举个例子,比亚迪的宋MAX。比亚迪号称公路坦克,但是宋MAX在中保研的侧面碰撞测试中,直接拿了个最低分,很多人就嘲笑比亚迪公路坦克是假的。其实仔细看就知道,碰撞时的撞击点,恰好避过了宋MAX的底盘大梁,直接顶在车门位置,正好是薄弱环节。
所以,碰撞时二车的撞击角度,对于最终的碰撞结果影响很大。在真实车祸中,追尾事故大多追尾的车车头损毁严重。侧面撞击车祸中,侧面被撞的车,侧面损毁严重。
05.车内安全配置对二车碰撞结果的影响汽车安全除了车身安全架构,车身钢材用料等被动安全配置外,还有主动安全配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气囊,ABS,ESP,自动刹车等等。发生事故的时候,安全带可以瞬间紧绷,把乘客固定在座位上,避免乘客受撞击惯性前冲造成多重伤害。气囊可以瞬间爆开,接住乘客的身体,避免身体撞击坚硬的中控台,方向盘,挡风玻璃等东西,避免多重伤害。
二车发生碰撞的时候,车内的安全配置越多,出事的时候,把人保住的几率就越大。
以这六大影响因素为基础,来看看高速路上日系和德系相撞,结果会怎么样?
高速路上日系车和德系车相撞结果会怎么样?首先我们要知道,当二车发生对撞时,碰撞的一瞬间车速减为0,相当于相同时速撞向一堵无法变形的墙,就跟碰撞测试那样,车子直直的撞向坚硬的钢板。比如二车时速120对撞,就等于以120的时速转向钢板。这时候,就看对方够不够重,够不够硬,够不够高,配置够不够多了。
在这个基础上,理论来说,只要是发生在高速公路上的二车对撞事故,德系车或者日系车,双方都没有活路。原因在于,我国高速公路最低限速60,最高120,正常时速在90~100之间。以90~100的时速对撞,对撞的车会被撞的稀巴烂,车里的人全灭,连重伤都不会有。
关于这一点,可以看看中汽协的碰撞项目,其中只有50km/h时速下100%正面碰撞测试,其他的都是偏置碰撞。为什么只有50㎞/h正面碰撞,没有60,70,或者100,120km/h的正面碰撞成绩?原因就是超过50㎞/h,车顶得住,乘客也顶不住,非死即伤,没有测试的必要。
唯有车速低于某个速度值(50以下),德系跟日系对撞,才值得讨论。毕竟,时速太高二车都撞的稀巴烂,无非是一个更烂一些,讨论没意义。
关于这点,可以看看懂车帝做的64km/h下50%偏置碰撞,卡罗拉与速腾双车对撞测试。双车按计划发生对撞后,速腾并未出现明显的溃缩情况,车辆受损属于正常水平,能够正常开门。
相比之下,卡罗拉车头溃缩十分明显,车顶、后排等位置也因“吸能”而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形。下方的防火墙、A柱、车门铰链等部位均发生了变形,车门无法打开。这样对比之后,可见速腾的安全性,要比卡罗拉更强一些。德系车的安全性,也比日系车强一些。当德系跟日系在高速上对撞,吃亏的绝对是日系。
若是低速对撞,日系车由于钣金薄,防撞梁薄,车身更轻的原因,跟皮糙肉厚的德系车对撞,也是占不到便宜的。
最后,单论安全性,德系车比日系车强。日系车测试没输过,碰撞没赢过,安全性确实不敢恭维。
高速路上日系车和德系车相撞,结果会怎样呢?
日系车和德系车的安全性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认为德系车钢板厚实更耐撞,有人认为日系车更能够保证乘员安全。究竟哪种结论才正确的呢?首先高速路上日系车和德系车相撞,应该说的是追尾。如果是两辆车对向相撞,那么对不起,全军覆没。如果是是日系车追尾德系车对比德系车追尾日系车,除了丰田新TNGA架构的车型,其他都是烧窑的卖瓦的——都是一路货。
德系车钢板更厚?谣言!网络上一直流传着德系车钢板厚实更耐撞。很多人买车时候都是三部曲,敲钢板按机盖听关门声,这真的能够判断一辆车的安全性吗?很多辛辛苦苦做汽车安全性测试的工程师要哭晕在厕所了。下面是欧系车和日系车的钢板厚度调查表,足以证明德系车并非钢板更厚,日系车钢板更薄不过是竞争对手的宣传手段而已。
日系车偷工减料,质量更轻?谣言!还有一种传言是日系车相比德系车偷工减料重量更轻,我们看看真实数据。
飞度的整备质量:1.5L低配1058kg、1.5L高配1110kg
POLO的整备质量:1.5L低配1070kg、1.5L高配1110kg
迈腾的整备质量:1.4T低配1440kg,2.0T低配1540kg,2.0T高配1550kg
帕萨特整备质量:1.4T低配1455kg,2.0T低配1575kg,2.0T高配1595kg
雅阁整备质量:1.5T低配1437kg,1.5T高配1519kg
凯美瑞整备质量:2.0L低配1530kg,2.0L高配1550kg,2.5L低配1585kg,2.5高配1610kg
还需要对比吗?从上面我们可以得出,日系车并不是真的像人们所说的重量更轻。除此之外,凯美瑞要比同级别的车型重量更重,这一点我们后面再说。
日系车安全性更低?谣言!最后回到问题本身,高速上的追尾事故,德系车和日系车谁更占优。其实低速碰撞德系车占优,高速碰撞半斤八两,丰田全新TNGA平台鹤立鸡群。
参考下图中保研的碰撞测试,最后一栏是碰撞维修经济性跟消费者没多大关系。从表中可以看出,丰田全新TNGA平台下的凯美瑞、奕泽表现都不错名列前茅,领克01本田雅阁表现也不错。而一般被认为皮实耐撞的迈腾、途观L表现都一般,甚至在碰撞测试中A柱和B柱都被撞断,驾驶舱被严重侵入。
这是因为高速碰撞的时候,仅仅1mm厚的钢板,就跟你家用的不锈钢勺子差不多厚,在事故发生时候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什么才真正能够保住你一条命?一是高强度的车身框架,保证乘员舱不受到太多侵入;二是吸能设计吸收冲击的力量,让传递到乘员舱的碰撞冲击尽可能的小。而丰田TNGA平台下的新车更高强度的车身框架使得这些车型的安全性更高。
最后,有人说中保研测试只是特定部位的测试,不能模拟真实事故。那么我想问,开卷考试都考不好的人,还指望他闭卷考试得高分吗?告诉你我们要测试这个部位,他都没有加强安全性,你还指望他在其他地方偷偷给你更安全的材料,车企都是活雷锋?再说了正面碰撞和侧面碰撞不就是我们日常所面临最多的事故类型吗?如果质疑中保研权威性的请百度中保研背景,再问下自己如果你是保险公司你会跟你家的保费过不去吗?如果是,那你真败家。
以上。
高速路上日系车和德系车相撞,结果会怎样呢?
日本车PK德国车,就像小孩子PK成年人,有的人认为日本车实惠省油,更加结实也耐撞。也有的人认为,以严谨著称的德国车更加结实耐用。假设日系车和德系车相撞,到底哪个更加安全可靠呢?
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来了解下这两种品牌自身的车身构造,通过相关的资料我们得知,日系车采用了“吸能”设计理念,吸能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把车里除乘客舱以外的部分作为溃缩吸能区间,能够缓冲驾驶碰撞时受到的碰撞和压力,以此减少乘客受伤的机率。由于有了这个吸能的设计,使得车身重量大为减轻,以中级车为例,1.8的日系车一般车重在1100KG左右,而德系在1300KG左右,车重差别200KG,相当于3个成年男子的重量,比率接近20%,那么油耗也会跟着降低,德系车在车身的构造上来说的话,德国车采用前后高强度加强型吸能保险杠,这点与日系车恰恰相反
假设这两辆车以一定的速度撞击在一堵重达数百吨的墙上, 两车相撞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等的,非弹性碰撞的结果,车身轻、车身刚度低的日系车明显要分担大部分能量,多出的那部分,可能就是车主宝贵的生命。其实很好理解,通俗的说就是一辆轻且软的车与一辆重且刚度大的车相撞,后果会如何呢?假设一辆日系车和一辆德系车相撞,日系车吸能量会比较大,变形也会比较大。
但是日系车此时的吸能并非只保护了日系车的乘客,同时也保护了德系车的乘客。试着驾车去撞沙堆和水泥墙吧,如果你开的是日系车,与别的同级车相撞,你撞上的就是一堵水泥墙,而对方撞上的却是一堆沙。对于日系的吸能设计来说的话,非要说个好与坏来说,我相信不敢妄下定论,但是非要选择的话,至于谁安全,我相信各位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选择的初衷。
高速路上日系车和德系车相撞,结果会怎样呢?
都说日系车陷大皮薄一撞就碎,但是也有本田小型车飞度,把宝马中大型轿车5系撞成两厢车的案例。路面上也会经常看到德系车与日系车相撞之后,日系车受损较大的情况。难道就说日系车比德系车安全或者是日系车的安全性就一定逊色于德系车吗?其实主流的德系车和日系车安全性并没有太大的差距。
目前各大车企都在努力的减轻汽车重量,这是汽车工程师的共识,汽车的轻量化也是一个趋势。汽车车身自重过大,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多的优点,反而是有很多的弊端,影响汽车的起步加速,影响汽车的刹车距离,影响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影响汽车的操控性等等。市面上的日系车其实也并不轻,与德系车美系车相比重量并没有太大的差距,日系车多为铝合金发动机和cvt变速箱,这可以大大减轻汽车的重量。关于车子轻重的问题不再赘述,这个可以自己查数据对比一下,不可人云亦云。
市面上主流日系车和德系车安全性可以说是旗鼓相当,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距,或许在造车车理念上会有一定的区别。日系车将吸能原理运用的非常不错,吸能原理就是汽车在碰撞的时候,通过车身的溃缩来吸收一部分冲击力减轻作用在车内乘员身上的力达到保护车内乘员的目的。吸能车身的一个弊端就是车子在撞击后受损会比较大一些,造成用车成本上升。汽车在发生碰撞之后先保车还是先保人,估计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吧。
如果高速公路上日系车与德系车相撞,那么可以说是两败俱伤。高速撞击之下,任何汽车的安全性都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对车内乘员的生命会有非常大的威胁。因此说没有绝对安全的汽车,只有学会安全驾驶的人。与汽车的安全性相比,个人的驾驶技能与安全意识也是同等重要的。
市面上主流的日系车和德系车都是可以选择的,日系车在质量稳定可靠性以及燃油经济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而德系车在底盘扎实程度以及操控性等方面也有优势,这与两个德日两国的国情和造车理念不同导致的。目前市面上的汽车也都在向一个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追求舒适性的凯美瑞,采用了全新的tnga构架之后,操控性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即便是有油老虎之称的别克汽车也在汽车燃油经济上下了一番功夫,还有就是追求运动和操控性的宝马也在向舒适性妥协,即便是我们的自主品牌汽车,也追在了汽车强国的身后。
如果这时候还说德系车的安全性一定要优于日系车,或者是说日系车的燃油经济性一定要好于德系车,或者是合资车一定要比别的品牌汽车好,或者是说沃尔沃就一定安全,实在不妥!
高速路上日系车和德系车相撞,结果会怎样呢?
首先,速度够快那个车都不能保证生命,我这里就相对而论,话题引到主题,为什么汽车要有刚性指标和碰撞测试,当然你会说,吸能就是在碰撞的时候把外部的力量降低,从而保证车内生命的安全,既然能把发动机撞掉,我想你的车在那里都不知道,都不可预测,你想吸能救你,如同天方夜谭,同样刚性好的,在撞击后,至少车的损伤程度相对会稍微低一点,即使撞出十米,至少能降低车损,而里面的人,都是一样的撞击,或许刚性好的多撞飞两米,吸能的少两米,刚性好的昏迷了,吸能的卡在里面腿断了,所以吸能就是鬼话,骗国人多少年,不就是为了省一点原材料吗,个人觉得,质量好的,刚性强的,在普通撞击后,有保护自己生命绝对有优势,而撞击严重,都是一命呜呼,去见阎王,一般情况下交通事故在受撞击的一刹那,速度都会降低到最低,所以,刚性好的碰掉保险杠,吸能的碰到发动机,只不过吸能的车身轻,可能在马路下边躺着,刚性强在马路中间横着,至于谁安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我是这么认为的,因为钢刀总比铁刀好,不可能说我的刀能吸能,你砍不死我~娱乐一下~
高速路上日系车和德系车相撞,结果会怎样呢?
高速路上日系车和德系车相撞会怎样?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很多人会下意识的认为日系车皮薄、不结实、不抗撞是吧?这也是很多人不愿意买日系车的原因,他们觉得日系车不安全。你要问他们为什么这么说,则会得来一系列的回复。比如:网上有很多日系车被撞报废的图片,你看日系车关门声音听起来特别脆,肯定不安全!以及日系车没有后防撞钢梁,等等的说法!你要跟他们说,铁皮薄与厚跟撞击时候的安全性没有直接的关系,他们会说:你看那些大货车多结实,因为铁皮厚!对此我想说:坦克铁皮更厚,能开上路吗?这不是抬杠吗!什么车跟重载几十吨的大货车相撞,会占到便宜?因为重量大,惯性大。您觉得一辆时速120km/h的车,和一辆时速60km/h的车,撞上一个相同的静止物体,损毁状态能一样吗?必然是速度快的车,损毁更严重!所以撞击的时候,速度和惯性很重要。凡是不是绝对的,如果您说日系车不抗撞,您也可以在网上搜搜,德系车被拦腰撞断的情况也有很多。之前有个沃尔沃被拦腰撞断的图片也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号称最安全的汽车也会有这种情况。但是这种情况基本都是因为车身侧面,被对方的车头快速撞击所造成的。一辆汽车的车身侧面,相比起车头来说,要相对薄弱一些。所以,撞击时两车的碰撞部位不同,会导致损毁状况不一样。岩哥的观点:单纯去分析日系车和德系车相撞的结果没有任何意义,我建议各位可以去看看各个国家的安全碰撞测试。比如:欧洲的EuroNCAP、美国的USNCAP、以及国内的CNCAP等等。或许那些大家认为德系安全系数高的车,碰撞测试并不理想。
我是岩哥,如果您有关于汽车方面的任何问题,欢迎随时向我提问,记得关注和点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