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掌握电动车三电技术,为什么续航里程刚不过特斯拉?

比亚迪掌握了三电技术还干不过靠采购的特斯拉?我去找了下资料,发现好像真的是这样。

特斯拉2019年5月上市的Model S,长续航版本工况续航660公里。

比亚迪2020年7月发布的比亚迪汉,长续航版本605公里。

咋一看,似乎比亚迪真的干不过特斯拉?

但是!电动车抛开价格谈续航就是耍流氓。那我们来看看二者的价格。

特斯拉Model s起售价76.59万。比亚迪汉顶配价不到三十万。

就这价格,特斯拉够买二台比亚迪了,还能买台秦EV。加起来续航超过1620公里?😂😂😂

不谈价格谈产品的事,手机圈也发生过。

2017年,苹果十周年产品苹果X发布,额头刘海加窄边框,瞬间引领潮流。

很快,小米8发布,同样的刘海屏,只是下巴贼宽,被人嘲笑抄都抄不对。

后来罗永浩就出来说了:不谈价格谈产品就是耍流氓。你给我七千块,我也能给你整出一样的。

闲话扯完了,来聊点技术方面的。

影响新能源车续航的除了电控,电机,最主要的是电池。电控再如何提高转换率,电机再省电,都需要电池做后盾。不然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根之源。

所以,想要提高电动车续航,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堆电池!

根据查询到的数据,比亚迪汉电池79.5KW,续航605。特斯拉 S电池120KW,续航660(已知的拆解特斯拉 S电池85KW,升级版具体多少未知。据马斯克本人放风,估计在100KW~120KW之间)。

看明白了吧?比亚迪之所以刚不过特斯拉,完全是电池舍不得堆。

是电池太贵了所以舍不得堆?是,也不是。

特斯拉 S,售价七十多万,有充足的利润空间堆电池,但是比亚迪售价不到三十万,每堆一度电池都是成本,需要精打细算。这就是不谈价格谈续航的原因。

虽然电池很贵,但也不是特别贵。

按国家工信部公布的《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里就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新型动力锂电池的价格要降低到1元/WH以下的水平。也就是说,一度电一千块,八十度电电池,八万人民币。

再堆它十度电,把续航提高五十五公里,没难度的对吧?而且成本也可以接受。

说到底,比亚迪不是在续航方面刚不过特斯拉,是产品定位导致没必要刚特斯拉。

就像老王说的,我们分分钟可以造出特斯拉。不是吹牛,是真的。

比亚迪的电动车,不是要和特斯拉比续航,它要比的,是国内的一众电动车,甚至燃油车。价格,是绕不过去的槛。

贵了,性价比低,人家不买。便宜了,亏本卖货,迟早被拖死。

比亚迪需要的是活下去,而不是跟远在天边的特斯拉比续航。

真要比续航,同等价格来比一比?

售价27万的国产Model 3工况续航445公里。售价27万的比亚迪汉工况续航605公里。

除了续航,看外观,看内饰,看质保,特斯拉哪里干的过比亚迪?

比亚迪掌握电动车三电技术,为什么续航里程刚不过特斯拉?

理论上想要提高续航里程直接加大电池容量就可以办到。王传福先生也曾经说过只要比亚迪愿意,分分钟就可以造出特斯拉。但理论与实践还是有差距的,续航里程虽然不能作为判断一辆车好坏的标准,但是在同容量电池的情况下,续航里程多一点、动力强一点无疑是占据技术优势的。下面我们用比亚迪EV450与特斯拉Model 3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工信部纯电续航里程:秦EV为400公里,特斯拉Model 3为460公里,快充时间秦为1.5小时、Model3为1小时。秦电机最大功率为160kw、Model 3为175kw,秦电机最大扭矩为310Nm,Model3最大扭矩为375Nm。百公里加速时间:秦EV450为7.9s,Model3为5.6s。从上面的参数我们可以看到特斯拉充电时间短,快充时间比秦快1/3。特斯拉的感应电机功率比秦永磁电机功率高1/10左右,扭矩高20%左右。可能有人会说特斯拉行驶里程多一些是电池容量大的原因,我们看看两者电池的容量:

可以看到秦EV450电池容量比特斯拉还要高一点点,然而各项指标参数要比特斯拉低一些。这里就可以看到比亚迪与特斯拉的差距,同等容量的电池,特斯拉采用的感应电机效率是比不过比亚迪的永磁电机的,但是最终无论是耗电量、动力续航里程等都是特斯拉占据优势的。那么比亚迪电动汽车没有续航里程更长的汽车吗?有的!秦Pro超能高功率高续航智能领创型,续航里程超过了Model 3,工信部续航里程520km,特斯拉Model 3续航460km。这个续航里程是通过加大电池容量而来的,秦Pro电池容量69.5kwh,比特斯拉高9.5kwh。这里可以简单的根据电池容量、续航里程来计算一下电动汽车每公里耗电量。比亚迪:69.5/520=0.1336。百公里电耗13.36kwh。特斯拉Model 3:90/460=0.1304,百公里电耗13.04kwh。尽管感应电机效率不如永磁电机高,但是最终耗电量并没有比永磁电机高。而功率/动力强了很多。当然两车之间售价也相差很多 ,比亚迪售价更低一些。

特斯拉看起来除了BMS(电池管理技术)之外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东西。但是特斯拉有一个其他人无法比拟的优势,可以把应用在车上的各种技术优势充分发出来。整合的力量更强一些,尤其是电池管理技术,超充充电速度快这就是一个明显的优势。比亚迪虽然三电可以自己生产,掌握核心技术,但是不代表可以造出特斯拉。也没有必要去造特斯拉,两者发展路线不一样。这就像国产的汽车厂家可以造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但是油耗为什么要比合资车高一些呢?同样的爱信变速箱为什么放在大众汽车上投诉就比较多呢?比亚迪虽然眼下造不出特斯拉,但是掌握了三电技术后,将来的路要比特斯拉宽很多!

比亚迪掌握电动车三电技术,为什么续航里程刚不过特斯拉?

还记得前不久,大众的一款SUV抄袭比亚迪全新一代唐&宋pro的尾灯设计的事件吗?明明抄袭者是大众,明明比亚迪才是那个被抄袭的人,但依然被喷子们各种“吊打”,哪怕这是喷子们屈打不来的事实。真的是极为可笑吧?

所以,无论比亚迪的有再强大的科技实力,有些喷子们永远不会正视自主品牌出身的比亚迪的优点!

怪谁?谁也不怪,要怪也只能怪比亚迪出身不好,生在中国,就该被喷!

喷子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比亚迪F3当年山寨丰田花冠的设计,没错,这是事实,而且比亚迪也并没有不承认,用了一种很谦卑的态度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喷子们忽视了汽车工业发展之初,很多品牌都是从借鉴模仿开始的……哪怕比亚迪已经变得非常强大,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像模像样的产品设计,依然紧抓过去,不愿翻篇。大众模仿比亚迪的设计和比亚迪以前的历史到底有什么关系?真是可笑之至!国人为什么不能对自主品牌抱以客观的态度去看待这个品牌?去肯定这个品牌的成长?

还有,麻烦大家在对比的时候,能不能够加入前提条件?能不能不要那么有失公允?

同价位、同级别、同体积这些前提条件不能忽视啊,朋友们!

你拿一个不到30万的车去和一个60多万的车去相比较,你可真行!

还有说特斯续航报多少实际是多少的,多去看看新闻、多去看看特斯拉真实反馈吧,衰减是所有电池的通病,除非特斯拉用的不是电池。

比亚迪车主告诉你,秦70,现在已经开了快2年,到现在满电续航60+,作为电池界的巨头,电池技术水平真的不是盖的,能够有这样的续航能力真的很不错了。

各位喷子们,手下留情嘴上留德吧,国产好,国家才好,我们才更好。

比亚迪掌握电动车三电技术,为什么续航里程刚不过特斯拉?

要比就同级别来对比,唐ev和毛豆x。

唐ev百公里电耗16.56,毛豆x长续航版17.3。

怎么叫比亚迪不如特斯拉了?

然而实际测试的续航,毛豆x更是被唐ev吊打,毛豆x实测百公里电耗25.4,唐ev实测百公里耗电17.5(借网友的图)

可见特斯拉续航不仅靠堆电池,而且是严重虚标。

说营销和品牌价值,比亚迪比不过特斯拉没毛病,说技术,比亚迪碾压特斯拉。

比亚迪掌握电动车三电技术,为什么续航里程刚不过特斯拉?

比亚迪掌握不代表就是优秀,特斯拉用供应商的技术不代表辣鸡。

首先,说说BMS。电池管理系统BMS,业界领先,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这也是特斯拉能拿得出手技术。

其次,说说电池技术。特斯拉用的松下21700,能量密度300wh/kg,傲世全球,国内目前三元锂电最强的是宁德时代的,到2025年有望稳定量产250wh/kg,比亚迪顶多和这个水准差不多。所以比亚迪同等重量的电池是绝对跑不过特斯拉的。这里补充一下,为什么一流电池供应商技术那么优秀,国内车企不买松下的21700,或者lg的软包锂电?那是因为这些电池不是我们国产的,享受不了政策补贴,所以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订单接到手软,随着国内开放白名单,松下和LG化学,三星SDI都在国内合资建厂,国内三大供应商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必然遭受冲击,这两天新出的国产model3用的就是补贴后的LG化学的电池,虽然里程比松下电池减少了,但依然很有竞争力。

最后再说说电机。特斯拉用的电机是异步电机,也是供应商技术。这个技术和比亚迪的永磁电机是两个路子。异步电机结构复杂,成本高,但是高速性能好,续航能力强。永磁电机,结构简单,可靠性好,成本较低。

所以综上,比亚迪即使自持核心技术,那也不是最前沿的技术,自研≠领先。所以续航方面肯定不如特斯拉。

比亚迪掌握电动车三电技术,为什么续航里程刚不过特斯拉?

别的先不说,比亚迪的电池安全,以至于在国防当中都有服役这是众所周知的,从第一辆f3dm到现在的第四代dm技术没有一起电池起火事件,既然是大家说的电动车电瓶车当然电池的安全是最重要的。反观特斯拉,从面世到现在有新闻报道的国内外就十几起电池起火致人死亡的案例了,安全没有任何保障。这与你的提问主题不偏,目前比亚迪的电池密度安全性都在行业领先位置,也不能说单个车系特斯拉就没有超过比亚迪的,但安全性双方则差了十万八千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