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迪拜土豪都喜欢的椰枣在中国却没什么人喜欢?
听说过“伊拉克蜜枣”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很常见,堪称国民级零食,它就是椰枣。
目前中国的年轻人对椰枣不太熟悉,我也是从地理课本上第一次认识到这种食物,但老一辈人对它并不陌生,曾经我国制糖工业不发达的时候,会从伊拉克大量进口椰枣来满足老百姓的糖分需求,也能回笼货币,遏制通货膨胀。伊拉克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全球椰枣产量最大的国家,椰枣树超过3200万棵,椰枣年产量上百万吨。
当时伊拉克和我国关系较好,我国就从伊拉克大量进口椰枣,因此在中国它被称为“伊拉克蜜枣”,与之类似的还有古巴糖。但椰枣含糖量太高,甜得发腻,不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只能作为困难年代的糖分补充。后来我国制糖工业发展起来,椰枣进口量下降,这一食物逐渐在国内不太常见了,加上价格较贵,所以只有少部分人会购买,将其视为稀罕的小零食。
椰枣外形似枣,但不是枣,属棕榈科植物,椰枣可能起源于横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新月沃地,而另一些资料称,椰枣原产于波斯湾地区,甚至印度西部。中东和印度河流域沙漠遍地,椰枣树耐旱、耐盐、耐高温、抗风沙,果实产量高,糖分高,耐储存,自然就成为了当地居民最主要的糖分来源,椰枣在中东和印度河流域有几千年的种植历史,在《圣经》里椰枣被提到了50多次,在《古兰经》里提到了20多次。阿拉伯人吃了几千年的椰枣,对这类水果的喜爱已经铭刻在基因里,即使后来阿拉伯人靠石油暴富,依旧对这种食物喜爱有加,不管是迪拜的土豪,还是沙漠深处的贝都因人,都离不开这种食物。
新鲜椰枣和干椰枣都可以直接食用,去核的椰枣可以涂上葡萄糖糖浆作为零食。也可以切碎,用于各种甜点,可以做成果醋和不含酒精的香槟。
椰枣有超过400个品种,很多是地方品种,著名的品种有阿尔及利亚的Deglet Noor,伊拉克的Yahidi和Hallawi,摩洛哥的Medjool,伊朗的Mazafati,一些品种被引入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种植。伊拉克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全球椰枣产量最高的国家,但后来遭受连年战争,椰枣树损失惨重,到2004年时,产量下降到20万吨。
2019年全球椰枣产量约900万吨,埃及、沙特、伊朗、阿尔及利亚的产量都在百万吨以上,伊拉克的产量为64万吨。
▲但伊拉克的椰枣出口量仍是世界第一,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18.75%。
▲进口额最大的是阿联酋,占比超过20%,其次是印度。
我国两广、云南、福建和新疆也有种植椰枣,2019年我国出口椰枣1730万美元,进口552万美元,出口额大于进口额,看来这东西目前在中国并不受欢迎。日韩的进口量也很低,东亚人不像中东人那样嗜好甜食,喜欢吃椰枣的人群自然只占少数。
不过少吃甜食也有好处,嗜好甜食的西亚是亚洲肥胖率最高的地区。科威特、沙特、伊拉克、约旦、土耳其、阿联酋、卡塔尔、黎巴嫩的肥胖率都超过30%。
为什么有人说迪拜土豪都喜欢的椰枣在中国却没什么人喜欢?
在沙特,一个人拥有椰枣树的数量直接象征着这个人有多富有。椰枣是一种能够在极端干旱恶劣条件下生长的植物。而新鲜的椰枣的口感很差,因此大多会被用来做成蜜饯。很多去沙特、阿联酋出差的国人会带这种当地的特色食品回来给亲友品尝。
国人不喜欢这种水果的原因其实很显而易见,因为在中国我们吃不到新鲜的椰枣,往往吃到的是那种椰枣干。而同类产品中,有更便宜、更可口的蜜枣可以选择。肥鹅之前上班的公司经常有同事往返沙特等中东国家,每次都有带椰枣蜜饯(价格并不便宜),肥鹅也尝过,但说实话那个口感甜得发腻,并不符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认识的一个嫁给巴基斯坦人的女性朋友说,在家里,她老公经常让她多吃椰枣,说这对身体好,营养丰富。她还说,外国的饮食习惯跟中国差异很大,她老公一做菜就买柠檬,当醋用,而且生吃菜,各种菜都是洗干净了卡擦卡擦地吃,就像羊儿吃草。
柠檬是一个可以跟椰枣类比的事物。在中国,如果“买柠檬做菜“,听起来会一件很期待个的事,因为我国市场上的柠檬要好几块钱才能买一个。不过,巴基斯坦像东南亚一样盛产柠檬,价钱也很便宜,比起来酿醋,柠檬还方便很多。同样的,椰枣也是中东地区的一个“风土之物”,符合阿拉伯人嗜甜的口味(他们就连喝茶也会加特别多的糖),那里的人就爱吃。到了中国,把这几个条件抽掉,就没有多少关注,可能有很大一部分中国人连“椰枣”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
为什么有人说迪拜土豪都喜欢的椰枣在中国却没什么人喜欢?
在大家的印象里,迪拜遍地是土豪。他们吃的肯定也是山珍海味,普通人是无福消受的。可是偏偏有例外,有一样他们都喜欢吃的水果在中国却没什么人愿意吃,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在迪拜人们都喜欢吃一种叫做椰枣的水果。这个椰枣跟我们国家的北方地区的青枣比较相近,被当地人称为沙漠面包。口感上酸甜适中,不会过腻,还有一种椰子的感觉。再加上它富含多种维生素,是沙漠地区的迪拜人民补充维生素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十分受当地人喜欢。
不过,由于迪拜周围恶劣的沙漠环境,导致了一些对水分要求较高的植被很难存活。就造成了迪拜的水果产量十分低而且种类单一,几乎没有可供选择的余地。要是想吃到诸如西瓜、苹果、草莓之类的水果,那更是要几乎百分百依靠进口。
因为即使国内可以使用大棚来人工培养,但毕竟产量太少没法供应市场。这也是是椰枣如此畅销的一个主要原因。不过,这种水果在我国就鲜有人问津了。毕竟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气候种类丰富。各种各样的水果都有不错的产出,因此很少会对某一种水果产生比较强的依赖。再加上中国本身就有相近的枣类水果,人们最多也就是买一点尝尝鲜。可要是长期吃,还是自己家的枣子甜不是吗?
为什么有人说迪拜土豪都喜欢的椰枣在中国却没什么人喜欢?
朋友坐飞机经过中东的机场的时候,经常会顺手捎带一些当地特产——椰枣。
刚开始大家吃的时候觉得特别新鲜好玩,吃一颗两颗都还好,但是一不小心吃多了,很容易腻,然后一想起来,胃里就冒酸水。
椰枣(Phoenix dactylifera),又名波斯枣、伊拉克蜜枣、仙枣,是棕榈科刺葵属的植物。
椰枣树是一种耐旱、耐碱、耐热,喜潮湿的植物。也就是说基本上任何恶劣的环境它都可以生长,尤其适合在环境恶劣的中东沙漠地区生存繁衍。椰枣树的果实产量非常高,是当地国家的重要农作物。椰枣的营养价高,含糖和多种维生素,被称为沙漠面包,伊拉克人则称其为绿色金子。
记得高中学地理的时候就专门学过,中东地区的出口产品除了石油,还有地毯、椰枣等。
几千年来,椰枣树在阿拉伯神话中具有重要地位,沙特国徽的上方就是椰枣树。
新鲜的椰枣果本来是甜酸味的,但是新鲜的椰枣很难食用。
在热带沙漠地区,水果难以新鲜地放在摊位上卖。为了保存,出口,最好的做法就是风干,或者加工,比如用糖腌渍,做成蜜饯。风干掉的是水分,留下来的是糖,甜味可想而知。
这么一加工,是不容易腐坏了,但是——甜到腻。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物资匮乏,货币超发,为控制通货膨胀,主管经济的陈云用不限量供应一些高价果蔬类商品的方法回笼货币,减轻通胀压力。为此,专门进口的伊拉克椰枣、古巴蔗糖,阿尔巴尼亚香烟,对于那个时候的人来说,椰枣可是高级进口食品,就像今天我们吃的费列罗。
在比较穷的时候,吃得上进口干果,蜜饯,是很幸福的事,但是现在社会比较发达,有各种各样的口味选择,再加上大家又都追求身材,自然对于舔到腻的食物是抗拒的。
所以简单地说,对于阿拉伯土豪们的最爱,我们老一辈腻怕了,年轻一辈怕腻了。
为什么有人说迪拜土豪都喜欢的椰枣在中国却没什么人喜欢?
不是不喜欢,是我们吃的大部分都是质量不好的,好的椰枣特别甜,绝对是你想不到的甜,让很多人怀疑是用糖精处理过似的。我尝过国内卖的椰枣,特别的硬,这种枣我在撒哈拉的时候根本没人吃,就属于道边的野树长的那种,太难吃,根本没人捡。好的椰枣特别的松软,比红瓤烤地瓜稍微硬一点点,当然糖度差了将近十倍,又软又甜。07年我在阿尔及尔买是20元一斤,看着似乎有些贵,其实很耐吃,一斤得有老式糕点那种扁盒子那么多,咱们一次也就吃三两个就差不多了,实在是太甜了,肯定比开心果大榛子耐吃多了
为什么有人说迪拜土豪都喜欢的椰枣在中国却没什么人喜欢?
大家好,我是街角美味,一个专注于头条问答的美食爱好者,这是我在悟空问答的第963个原创回答,同时也高兴与大家一起聊聊美食相关的话题 本期导读:为什么迪拜土豪多喜欢吃的椰枣,在中国却没有多少人吃了?
我可以明确告诉大家,之所以我们国人不喜欢吃椰枣了,主要就是和以下几个问题有关的,也就是椰枣的价格问题,椰枣的口味问题了,首先就拿椰枣的价格问题来说吧,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
目前市场上比较好吃的椰枣,多要35-50元一斤的,哪怕就是最普通的椰枣也要20-30元一斤的,所以光是这个价格问题,就让大部分人消费不起了,而一但价格问题让我们消费不起了那么也就喜欢不起来了,而一但让我们喜欢不起来了,那么也就不喜欢吃了,何况一斤椰枣购买下来,也根本没有几个的,要是碰到嘴稍微馋一点的人,那么没有一小会就能轻松解决了,
而且这些椰枣在吃起来的时候,除了比国内密枣稍微的甜了一点了,稍微的好吃一点了,至于其它的也就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了,但只凭这二个特别之处,就要我们为高价格椰枣买单的话那么也是有点不现实的,毕竟这些椰枣除了在口味上面比较好点之外,在其营养价值上面并没有超过国内干果多少的,何况我们在国内吃到的这些椰枣,基本多是椰枣的果干了,也就是干椰枣了,
而这些干椰枣无论是在易吃上面,还是糖分上面,我个人感觉又要比那些刚长熟的椰枣次了一点,首先就拿易吃上面来说吧,记得我在阿拉伯旅游的时候,吃过几个刚从树上摘下来不久的椰枣那个椰枣给我的感觉就是,很轻易的就能吃下去了,完全没有吃干椰枣时的那种粘牙感觉,而且这些刚摘下来不久的椰枣,在糖分上面也没有干椰枣的多,而糖分一不怎么多了,那么在吃起来的时候,
也就不会觉得腻味了,但在国内吃干椰枣的时候,就完全做不到这点了,因为我每次在吃干椰枣的时候,最多吃个五六个就感觉有点甜的腻味,而一但感觉甜的腻味了,那么也就不想继续吃下去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