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用贝壳做货币,为什么穷人不多捡贝壳,让自己一夜暴富?

想得太简单了,这是根本是不可能的,来说几点吧。

1、中国历史上使用贝壳当作货币的时期是在夏商周,也就是先秦时期。在东周贝币逐渐失去了货币价值,到了秦朝贝币停止流通。先秦时期的“文明人”主要居住在内陆的陕西河南一带,离海洋较远,东部海边都是凶残的蛮夷,跑去捡贝壳是要付出生命代价的。

2、不是所有的贝类都可以制作贝币,根据出土的各类贝币实物来看,用作货币的贝类主要有货贝、阿文绶贝、拟枣贝、虎斑宝贝、环纹货贝、黍斑眼球贝和伶鼬榧螺等。这些贝类大多分布在我国较温暖的东南和南方近海,就拿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6800余枚打孔贝壳来说,这些贝壳多是阿文绶贝,目前这种贝类分布在福建厦门以南近海岛屿至南沙群岛,在较温暖的两千多年前可能黄海和东海也有分布。而河南安阳距离海边最近也有400公里左右,距离福建厦门的直线距离更是超过1300公里,在交通不发达的先秦时期,东部海边有“蛮夷”,南方多是未开发的“瘴疠之乡”,普通人根本到不了那里。

3、天然海贝并不能直接捡来当货币,还需要复杂的工序,比如人工打磨、钻孔、雕刻等,这样才具有极高的价值,普通人根本无法完成这些工序,就拿现代社会来说,有几个人能仿造RMB?贝币在当时不仅是货币,还是装饰品,是身份的象征。正是由于制作贝币费时费力,内陆地区极度缺乏海贝,后面又逐渐出现了铜贝、铅贝、石贝、骨贝、铸币等作为货币流通使用。到了东周,东部沿海一带开始发展起来,贝币也逐渐被金属货币取代。

4、贝币并非像如今的RMB一样全国流通,因为当时生产力非常低下,根本没有太多的剩余物品用于商品交换,只有大贵族大地主之间有少量贸易,贝币可能就是他们之间用来贸易的工具,或者是上级给下级的赏赐,比如河南安阳出土的商朝戍嗣子鼎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九月丙午这天,商王在宗庙明堂大室赏赐给戍嗣子贝二十朋。贝就是贝币,朋是计量单位,十个贝币为一朋,二十朋就是200个贝币。也就是商王赏赐了200个贝币,戍嗣子就要铸鼎来纪念,可见贝币的价值在当时非常高。因此一个穷人身上如果突然出现了大量来路不明的贝币,那一定是杀头的罪名。

5、最后是最关键的一点,先秦时期的穷人根本不知道大海是啥东西,也不是到贝币是从哪来的。先秦时期的穷人要么是奴隶,根本没有人身自由,要么是底层农民,一辈子被束缚在土地上,他们根本没见过多少世面,不知道大海是啥,更不知道大海在哪里,也不知道贵族身上带的那一串串好看的东西是从哪来的。让他们去海边捡贝壳实在太难为他们了,他们可没有现代人这样的“上帝视角”。前面说过贝币只是贵族和地主之间的玩物,穷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机会见过。

因此,我们在讨论古代的一些事物时一定不能开“上帝视角”,需要结合那个时期的时代背景。

古代用贝壳做货币,为什么穷人不多捡贝壳,让自己一夜暴富?

很简单,靠捡贝壳不仅不会暴富,反而还会赔钱,甚至搭上性命,所以没人肯干。

众所周知,我们的老祖先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使用贝壳当做货币,进行贸易活动,而这种用来贸易的贝壳,还有个专门的称呼,叫做“贝币”。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现代钱币的始祖就是贝币,除了形状材质不同之外,其性质和作用几乎完全一样。

换句话说,如果当时某个人拥有一堆贝壳的话,那么就和现代人拥有一堆钱是一个意思。

那么,既然贝壳可以当钱花,为什么古代的穷人不去捡一堆贝壳回来,这样不就一夜之间成了富翁吗?

其实,这个想法确实不错,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很困难,有道是赔钱的生意没人干,说白了就是由于投入太大,产出太小,同时还蕴含极高的风险,因此古代的穷人才会放弃这种异想天开的“暴富”方式。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说说拿贝壳当钱花是怎么来的。

远古时期,处在原始社会的人们,生产能力低下,因此各种生活物质也较为匮乏,人与人之间,或者部落与部落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也很少。

即便是偶尔需要进行交换活动,那么通常采用的也只是“以物易物”的方式。

到了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以及各类物质的丰富,交换交易等活动便逐渐增多,而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以物易物”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贸易需要了。

因此,就需要有一种中介物,来充当双方进行交换活动时的媒介。

不过,那个时候的人,既没有发掘和冶炼金属的能力,也不知道纸为何物,所以,这种中介物,就必须从自然界中寻找。

而找来找去,最终,选择了贝壳。

之所以会选择,一来,贝壳相较于石头、土块或者木头来说,更加坚固和耐用,同时,贝壳大小适中,色彩也多种多样,因此就成了当做交换的媒介。

自此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贝壳都是古代人类贸易活动中的主要媒介,人们靠着贝壳,交换来各种自己需要的物品,同时也将自己多余的物资交换出去,换取来一定的贝壳。

所以,贝壳在当时,其实和我们现代的钱币性质是一模一样的。

贝壳当钱使用的时期,一般认为是从夏朝开始,夏朝建立后,由于中原与南方部族的来往增多,因此就有了各式各样的贸易,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贝壳作为交易的媒介,正式登场。

并且,贝壳这种货币在当时单价很高,根据史料记载,在西周时期,80个朋贝(即贝壳钱币),就能换10块田地。

而商王武丁妻子妇好的墓中,曾出土过朋贝高达7000枚,如果按照80块朋贝换10块田来推算的话,那妇好绝对是个超级富豪。

不过,随着贸易的增多,传统天然的贝壳已经不够用了,所以在周朝中后期,各种诸如石、骨、蚌、陶等仿贝开始出现,甚至还出现了用珠宝制作成的“珠贝“。

只不过,这些仿贝和珠贝,在价值上却相差甚远,最上品的是珠贝,中等的是天然贝壳,价值最低的就是那些仿贝。

但不管是什么材质的“贝”,它们还是依托于传统的“用贝壳当货币”的基础上在市场上流通,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春秋时期还存在。

直到春秋后期,各国开始出现用金属制成的“贝币”,比如金贝和银贝,这就为之后的金制币、银制币打下了基础。

而到了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并称帝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正式废除贝币体系,自此,贝壳作为货币的传统才算彻底终结。

说完贝壳作为钱币使用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刨除那些人工制造的仿贝和珠贝外,天然贝壳也是可以作为货币使用的。

既然如此,那么是不是多捡点贝壳,就可以成为富翁了呢?

理论上确实如此,但实际操作上却远不止这么简单。

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并非所有的贝壳都能被当做钱币使用。

我们都知道,贝壳的种类有很多,从广泛意义上来讲,只要是生活在水边软体动物的外壳,都可以叫做贝壳。

但叫做贝壳不假,能不能当钱花就是另一回事了。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在夏商周时期,一般能当做钱币使用的贝壳,通常是海贝,其中个头大、价值高的有虎斑宝贝、阿文绶贝、斑眼球贝、蛇首眼球贝等,个头小、价值稍低的,则有货贝、拟枣贝等。

上述贝壳中,以“货贝”最为常见,市场上流通的也最多。

由此就可以得知,并不是说你随便捡一块贝壳,就可以拿来当钱花的,必须是指定的贝壳类,也就是前文所说的海贝。

因此,想靠着捡贝壳就暴富的可能性,就由此降低不少,要想暴富,需要捡一大堆的海贝才行。

而第二个问题,就是捡回来的海贝,也并不是马上就可以拿到市场上买东西的,还需要进行加工后方能使用。

加工的方式,通常都是先打磨,一直打磨至光滑之后,然后再在两端进行穿孔,并且,古代各个地区打磨的方式也大不相同,有些地方在打磨完毕之后,还会进行雕刻。

这就好比我们现代的钱币,在上面做防伪标志是一个性质。

要知道,古代缺乏各种机械设备,在坚固的贝壳上打磨雕刻,完全是靠着人工完成的,再加上没有什么先进的辅助工具,因此,打磨出来一个贝壳钱币,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情。

而作为穷人来讲,他既没有工具设备,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打磨这些东西,最重要的是,他也没有相应的技术。

所以,就算是有人能捡回来不少符合标准的海贝,但在缺这少那的情况下,寻常人很难进行大批量加工,既然无法加工,自然暴富之梦就不能实现了。

毕竟,最切合穷人实际的问题,是这一顿饭去哪吃,连吃饭都成问题,他哪里有闲工夫去做打磨雕刻这类的复杂加工程序呢?

而这还只是涉及到材料和工艺的问题,单是这两个问题就不容易解决,而下面的几个难点,更让古代的穷人放弃了捡贝壳暴富的梦想。

第一,贝壳去哪里捡。

贝壳不是土块和石头,随随便便都能找到,要想捡贝壳,那就必须到有贝壳存在的地方,那么什么地方有贝壳呢?

答案是海边,只有到大海边上的沙滩上,才会见到并捡到贝壳。

而这就涉及到了一个交通问题,在沿海等地尚未被彻底开发之前,大部分古人的生活区域,都集中在中原地区,夏商周时期更是如此。

那么问题就来了,一个生活在中原的古代人,如何穿越上千里的路途,来到海边呢?

要知道,古代没有火车,没有飞机,出远门基本靠双脚,但问题是,单纯靠着双脚就真能走到海边吗?

且不说一路上有多辛苦,单说离开居住地就是个问题,古代人流动很低,要想出远门,就需要当地地方长官出具证明,没有证明,那不好意思,在家待着吧。

要是敢强行出门,硬闯那些沿途设置的关卡,没等走到海边,就被关进大牢了。

有人也许会说,我不走大路,我翻山越岭走小路,不就可以躲开沿途关卡了吗?理论是没问题,但是,你得先问问盘踞在深山老林里的劫道贼人答不答应。

最大的可能就是,被贼人抓去,要么被剁,要么成为苦力。

所以,捡贝壳听着简单,但光是怎么抵达有贝壳的海边,就是一个大问题,也许有人还会说,那我找辆马车,沿途贿赂那些把守关卡的兵卒,不就可以畅通无阻了吗?

可以是可以,但你都能雇得起马车,还能大撒金钱开路了,还有必要去冒着危险捡贝壳吗?

因此,古代的穷人在没有交通工具,以及无法离开居住地的情况下,基本上是没有太大可能去海边捡贝壳的。

第二,就算侥幸到了海边,贝壳也不是你想捡就能捡的。

前文也讲到,贝壳能够当钱花的时代,主要集中在夏商周时期,并且周朝中后期,就已经出现了仿贝、珠贝这样的替代品。

也就是说,只有在夏、商以及周朝前期,才是天然贝壳大量流通的时代。

而在这个时代,像沿海等地,还处在较为落后的时期,说白了就是不开化,因此,这里存在有不少蛮族。

这些蛮族,与中原比起来,不管是文化还是习俗上都大相径庭,甚至语言都可能不互通。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来自中原的贫民,侥幸抵达海边,能安安心心地捡贝壳吗?肯定不能,有肯达几率,会成为那些蛮族的宵夜。

况且,既然贝壳是钱币,那么官方肯定也会对此严加看管,这就好比古代王朝对盐矿的重视一样,普通人是很难接近的。

所以,贝壳在海边不假,但也不是谁都能捡走的。

还有,就算有人侥幸抵达海边,并成功地捡到了一部分可以当钱使用的贝壳,但怎么带回来也是一个问题。

不管是路上的强盗,还是沿途的关卡,都有可能导致贝壳被抢去夺走。

并且,一个人在路上,也是有消耗的,衣食住行都得花钱,说不定这一路上的花费,就远远超过辛辛苦苦带回来的那些贝壳。

这么算下来,别说暴富了,很有可能还会赔钱。

正是因为捡贝壳很可能会赔钱,并且风险很大,一路上各种危险数不胜数,甚至还会因此丢了性命,所以,古代的穷人才会放弃这种不切实际,且得不偿失的“暴富”想法。

古代用贝壳做货币,为什么穷人不多捡贝壳,让自己一夜暴富?

三星堆遗址和殷墟考古出土的贝壳,充分说明在古代靠捡贝壳不劳而获,是在痴人说梦不但靠不住,还会作茧自缚。

汉字是从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汉字传承和记录了中华先民的日常生活方式,

众所周知,中国文字中与财富和价值,相关的都会有贝字旁,举例:财,赚,贩,赠、贵、货、账等等,至今人们在口头语中,依然将最心爱最珍贵的东西,称为宝贝。

在河南殷墟发现的龟甲中,专家发现了最早的贝的字,其形状就像一个被打开的牡蛎、蛤。较之更早河南登封南洼遗址中,考古专家发现了不少的海贝、这些海贝的出土,证实和支持贝币很早就在我国使用。

古人为何选择贝壳为货币?

从考古发现,进入新石器石器,随着中华先民在农耕和畜牧业技术提高,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从而摆脱了食不果腹的情况,个人不但可以自给自足,还出现了产能剩余,

这给货币产生提供了基础的前提条件 ,随着生产剩余不断累积,人们为了各取所需,以物易物应运而生。从物这个字可以看出,最早的以物易物,采用的参考物是牛。

刚开始以物易物的交易比较简单,也就是相互之间交换所需要的东西,因此还没发现什么问题,但是随着交易人群和物件数量不断增加,人们发现以牛作为参考物,并不划算而且不适合多方交易。

为此人们寻找更好的替代品,在众多的替代品中,可能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某个部落的男子,为了送给心爱的女子一份礼物,用自己的牛换了一串贝饰,

从河南仰韶遗址出土的7000年前的贝饰中,能看出在数千年前,漂亮贝壳是当时非常稀罕的装饰品,

因为贝饰很漂亮,或者出于某种原因,女子将贝饰换了其他的物件,这样一来,人们发现发现本来用作装饰的海贝,不但质地坚硬,而且便于携带,只要钻个孔,穿上一条皮绳,就可以随身携带,

这也非常符合当时结绳记事的习惯,更重要的就是它获取较为困难,因此海贝约定成俗的成为了大众使用的交易工具。

随着交易的不断增加,贝的价值也有了一个大约的衡量,例如一个海贝等于一头牛,人们以此作为等价交易,用作交易的贝币,已经区分出单个和一串,在古文中的朋字,其实本意就是一串贝,类似于后世的一吊铜钱。

朋字等于是几串的贝币,引申出来到意思,就是有钱。从朋字我们明白发现远古时期的先民,已经懂得了富在深山有远亲的道理。可见古代先民也明白,兜里没几个贝币,连个朋友都没有。

甚至有专家认为,因为贸易的关系,中国货币的影响里甚至到了国外,例如在英文中发音BABE,就和贝币的发音非常接近,在翻译中BABE,其中一个含义就是宝贝。

贝壳何时成为了主流货币?

从古代典籍中,能发现贝币出现三皇时期,但当时是部落为主,因此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交易方式,贝币只是其中一种,同时期还可能存在,龟甲,锦币,玉石等充当货币物品。

海贝成为了衡量商品的通用货币,专家推测应该是在夏朝时期,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以后,部落之间相互联系更为密切,随着相互贸易的不断增加,可推测夏朝努力推动贝币的使用。

有专家通过研究认为,中国在夏朝时期,已经采用了贝币,因为夏朝作为中国历史被记载的第一王朝,已经具备了推广货贝的基础,

二里头的考古发现,也引证了这个观点,实物货币很可能夏代已经开始使用。其主要材质就是天然海贝,虽然这个说法至今还没有定论,但却能侧面引证了贝币的起源。

虽然夏朝建立了中国最早的货币体系,但贝币真正的推动者,专家认为是商朝人,众说周知,商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王朝,商朝的王都非常富有。

早期的商不过是一个小部落,因为跟着大禹治水有功,获得了商这块封地,但此时的商还非常弱小,真正让商族崛起的,是王亥的出现,

王亥是商王中特别的存在,他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人,不但脑子灵活,而且非常善于贸易,他独具慧眼的掌握了一套驯服野牛的方法,同事不但使用牛来耕作,

还创造性的发明了牛车,牛车的出现可以说是划时代性的,因为它改变了原始的拉货方式,让人们可以拉着货物到更远的部落贸易,这样一来商朝点亮了科技树,开始长远贸易的以物易物的商业模式,商朝因为商贸往来逐步强盛。

虽然王亥当时以物易物可能有使用贝币,或者就是赶着牛群到另外的地方贸易,但他的贸易行为,却促使贝币的推广使用,

其后商汤建立商朝后,商朝的生产力比夏朝又有了提升,人们的财富积累不断的增加,为了多方贸易的需求,商朝就开始将“贝”作为标准货币来推广,贝币也成为了商朝标准的货币单位。

并且商王朝当时还把贝币作为重要的赏赐,在甲骨文经常能见到,“赐贝”“取贝”的记录,这些侧面上说明了商朝贝币已经成为了财富的象征,更是当时的一个标准货币,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商朝为何要推行贝币呢?

一:商部落是中国早期最善于经营贸易的部落,因为贸易的关系,商朝累积了大量的贝币,这些贝币成为了商朝的财富之一,从殷墟的妇好墓中,我们就能看出商朝在贝币上的囤积,

在1976年商朝妇好墓发掘中,考古专家就发现了6800枚货贝,这些货贝无一不是海贝,最为特别的其中一个阿拉伯绶贝和两个红螺壳。

根据专家推算6800枚货贝的价值,等同于现在的1000多万元,而这些巨量的贝币,不过只是商朝冰山一角而已,

根据近年来的殷墟考古发掘统计,河南殷墟几百座古墓中,不但贵族墓葬出现了海贝,就连一些品平民的墓葬,也出现了数量不等的海贝,这些有些被墓主双手紧握,有些则是放在口中,可见当时海贝已经是财富的象征。

也因为商王朝足够的贝币储蓄,因此对推行贝币体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商王朝拥有一支强悍的商军,从历史记载商王朝从建立以来,一直就和周边的部落不断的征战,因此商朝还不断的迁徙,虽然商朝一直起起伏伏,但毋庸置疑的是,在四周的诸侯国眼里,商朝都是大邦商,拥有强大而无可匹敌的实力。

这和商朝强悍的商军有关,周武王伐商,正是利用了商朝的主力出征东夷的机会,才一战定乾坤,但商朝这只在东夷的商军,就奇妙的在历史上消息了,史书完全找不到他们的去向。

几千年后,人们对比印第安文化,才惊讶的发现无论是基因还是文明,图腾和建筑物,印第安文化和中原的商文化,都有多相似性,因此也有很多专家提出,印第安正是商朝遗民迁徙到美洲建立的文明。而印第安人之间在几个世纪前,依然将贝壳珠作为一种等价货贝。

至今留存的许多资料中,都能发现海贝是印第安人重要的装饰物,为什么贝壳珠能成为印第安人的货币?专家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但不排除这是商朝留下来的一个习惯。

虽然有很多专家提出了各种观点支持这个推测,但这个说法至今尚无定论。不过从周武王伐商能看出,商王朝还是非常的强大,周朝能够以弱胜强,与天时地利人和有关。也正是这支强大的商军存在,让贝币的推广得以有效的施行。

三:商王朝最大的优势,是掌握了贸易的通道,因为商王朝可以说是最早以贸易积累财富的部落,也因此他们掌控了大部分的贸易通道,并且因为贸易,商王朝的贵族掌握了许多地方,风土人情和特产的信息,

这些信息很有可能与山海经对应,能看到山海经大部分的内容,都与当地有什么特产,特产是否可以吃,特产有什么作用有关。而这些路线分为山和海,链接起来其实可能是一条条的贸易通道。只是后世的人觉得里面的记载光怪陆离,研究的时候跑偏了而已。

掌握了贸易通道的商王朝,在强大的商军支持下,囤积了大量的贝币,他们以贝币为结算单位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毕竟普通人当时要随意获取贝币是非常困难的。

贝壳到处都有,古人随地捡贝壳充当贝币不可以吗?

实话说,不是不可能,但却是非常的难,其难度比后世制作铜钱都有难上几倍。

一:要明确一个观念,夏商建立的贝币体系,并非是随便能见到的贝壳就能充当,它是有一个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必须是特定的海贝。

被挑选为贝币的海贝,并非中原拥有的贝类,而是在亚热带和热带海滩上的一种贝类。它的好处就是体积小、颜色丰富艳丽,贝壳的表层非常的坚固,也因为美丽,轻便,耐用。相对起其他的龟甲,玉石,宝石,织锦,其更易加工和携带,容易计算,保存时期长,可以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等优点脱颖而出。

从考古发现能看到,无论是二里头考古,还是殷墟的妇好墓,或者是三星堆,都是海洋天然形成的贝壳,它和江河形成的贝壳,在外观上有很大的不同。

这些海贝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它背后有个长长的齿槽。专家名为为“贝齿,初期的贝币是天然形成了海贝,没有经过加工,但是到了后期,贝币这经过加工,贝的上面被修理平整,背部这被开了一个小孔,将这些货贝穿连起来,随身携带或者作为装饰品,

因此在当时,如果出外身上挂着一串贝币的人,应该就是一位身价不菲的贵族。当然有人会疑问,为何普通人就不能捡到贝币呢?

因为在当时,夏商王朝的地盘大都在中原地区,因此他们远离海洋,而且当时山高林密,到处都有野生猛兽出没,普通人要到达海边,是需要经过翻山越岭,经过许多荒无人烟的地方,

而这样的行程依靠一个人是不行的,因此需要一个商队,而且商队要从中原到达海边,需要经过一个又一个的诸侯国,想想这样的行程,对于当时交通不发达,交通工具不是很多的时代,普通人是不可能有说走就走的旅行,而且想要去带心爱的人看海,更成为了奢侈之旅,所以他们根本没有机会捡到海贝。

因为这样的付出太大了,一路上不但有很多未知的危险,对于海边到底有没海贝也是未知数,所以夏商周三朝,选择以海贝为贝币,是经过历史的验证和深思熟虑的。

二:夏商时期,贝币也并非普通人可以使用,由于贝币获取是经过贸易,或者进贡得来,因此贝币其实流通的数量并不是很大,而且天然的贝币还是必须是特定的海贝,因此普通人要获得贝币很困难,

更重要的就是当时的商业贸易,被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发达,大部分的人过的都是自给自足的生活,虽然手工业已经分离了出来,但贸易还是控制在贵族的手中,因此普通老百姓并非是贝币的使用者,贝币反而是当时各部落贵族的一个身份象征。

所以如果一个普通人没有经过赏赐,又没有经过贸易,忽然能拿出许多贝币,肯定会引起贵族们的注意,因为贝币本身具有数量的限制,其标志性也很强,天然形成的贝币也完成无法造假,因此为了搞清楚,为何此人能忽然获得如此多的贝币,捡贝币去花的人,反而会作茧自搏。

等于现在一个人,本来日子过得一般,但是忽然一天暴富,花钱很任性,人们就会感觉很奇怪,并且这人一没有特别的发财原因,二没有发财的渠道,财富怎么来的,肯定会引起别人的怀疑,如果说是地上捡到的,估计大部分人都会觉得这个解释有点太荒谬了。

三:夏商王朝获得海贝都是依赖贸易和进贡,他们也不是去海滩捡来的,可见要在中原捡到海贝的机会等于是0,而这也让夏商王朝推广贝币一个基础,由于普通人获取渠道难,本身供应数量有限,反而更利于王朝的把控。

从三星堆遗址中,我们就发现三星堆遗址的贝壳,经过研究这些海贝,既不是中国近海所产,也不是长江黄河流域的贝类,而是远离四川的印度洋上的贝壳,

殷墟出土的海贝,更是数千里外的南方海边独有的贝类,这些考古的发现,也侧面上印证了贝币获取的来源。

由于天然贝币太少,随着周朝建立后,经济不断的发展,特别是春秋时代,各国的贸易往来不断,天然贝币的数量,已经远远无法供给,因此在春秋战国时代,各国的出现了金属货币,

这些金属货币中,三晋(赵、魏、韩),齐国,楚国所使用的货币形状,就是海贝状。这些利用金属,玉制,石头,模仿海贝形状的钱币,后世统称为贝币,

贝币的影响力直到秦始皇推行五铢钱,才逐渐的削弱,不过天然海贝和金属贝币虽然退出历史舞台。但几千年的影响力已经深入人心,因此汉唐时期依然有许多达官贵人,会把一些制作精美的金贝作为陪葬品。

因此综合的来分析,夏商周时期,普通人想捡个贝壳去充当货币购买东西,还幻想以此一夜暴富,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因为贝币可不是在江河能随意捡到的,它的来源是远离中原的海边,当时王朝获取这些贝币,是通过贸易和进贡,因此天然贝币是掌握在贵族手中,并且市场流通也是有一定数量。因此一位普通人,忽然一夜之间拿出众多的货贝,的确会令人感觉很可疑,因此人们才放弃这种不切实际的暴富想法,中国先民一早知道踏踏实实的工作,安安心心的过日子,勤俭节约的生活,一定会走上富裕之路。

古代用贝壳做货币,为什么穷人不多捡贝壳,让自己一夜暴富?

用贝壳作为货币是在夏朝和商朝,夏商主要集中在安徽以北,河南以西的内陆,离海边较远。

内陆人很喜欢贝壳,欧尔用食物与海边商人交换,就形成了货币。

去海边捡贝壳,在当时可能会有去无回,怎么能一夜暴富呢。

古代用贝壳做货币,为什么穷人不多捡贝壳,让自己一夜暴富?

以贝壳为主的货币叫做“贝币”,但古代“贝币”的历史,是一段记载很模糊的历史。

看起来贝币体系漏洞百出,这种随处可捡的货币,迟早会因为造假成本太低导致通货膨胀,但是货币的作用本身不在于经济原理,而是在于使用环境。

据目前的考古资料可以推断,贝币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一直使用到周朝晚期,这里面涉及的历史时长,就已经超过了两千年之久,而从秦朝开始之后的两千年时间里,中国人已经完成了由金属货币到纸质货币的蜕变了。

因此可以说,若不是因为历史片段的缺少,贝币历史也是一段重量不逊色于金属货币和纸币历史的存在。

对于贝币这种货币的存在,很多人会觉得奇怪,贝壳在海边是无处不在的,为什么先秦时期的人要用这种“容易获得”的原料制作货币,而为什么古人不直接去捡贝壳来填充自己的财富呢?

其实这种疑问的角度,是先入为主、本末倒置了。

要知道货币是被人类所选择的,被人类社会和统治者筛选过后才得出来的,用“贝币”,不是因为只有贝币可以用,只能是因为它最合适。

选用货币的材料,要满足两大特点:

一、不易被获得。

二、可标识性高。

有的人说,贝币怎么就不易被获得了,贝壳应该是比石头更容易获得的东西了吧。

其实在夏商时期,贝币所选用的贝壳,还真的是不那么容易获得,因为这些“贝壳”,选用的都是“浅海贝”,不是在河里就能捡到的那些贝壳,目前考古学界对于所发掘出来的贝币最常见的类型就是“虎斑宝贝、阿文绶贝、黍斑眼球贝、蛇首眼球贝”这几种,都是属于海贝。

既然限定了是海贝,那么古人真正能捡拾的难度就高了。

大禹分天下九州,其中衮州、青州、徐州、扬州都有沿海,但是,真正使用贝币的地区,却不在这几州的沿海地带,而是在于我们俗称的“中原地区”和“关中地区”。

天下九州并不是货币体系统一的,即便到了春秋战国,也是如此,各个地方选用货币的标准很简单,那就是使用本州难以获得的原材料。

假如说有古人住在扬州沿海,然后这个地方还使用的是贝币,那么根本就不存在“合理买卖”这个概念,因为货币体系到第二天早上就能完全崩溃了,沿海百姓一晚上不睡捡贝壳,第二天大家齐齐变身亿万富翁,这不现实。

以“雍州、冀州、豫州”为主的地区,才是贝币的主要使用地区,实际上这几个地方也是古代皇朝政治经济中心持续不变的中心点,而这里的古人百姓,要想去捡海贝,那是想都不用想,实在是太远了。

这也是为什么当时的人使用“海贝”做货币,而不是选择石头,石头才是最危险的原材料,因为随处可见,种类多样且重合度高,会导致真币和假币不相上下,最终通货膨胀,货币公信力崩溃。

其次再说“可标识性”高的问题。

所谓可标识性,就是对于“货币”原材料的加工。

咱们现在用的是纸币,它的本质是纸,但却不是单纯的纸,你拿一张五元人民币去买饮料可以,但拿A4纸,那绝对会被打出来,根本原因就是,纸币标记的东西不一样。

贝币不是说把贝壳捡起来收集起来就用了,那样的话,统治者也很容易制造通货膨胀,贝壳搜集上来了,还要经过加工处理。

在妇好墓里挖掘出来的贝币,大多数都是一个“制式”:

1、海贝凸部打孔。

2、海贝背部磨平。

3、有专属的“贝齿”,是人工加工而成。

有了制式,才有了公认货币的标准,因为货币的等价本质是以政府信用为担保的交换保障,这种由官方制作过的货币,才是正儿八经的货币。

看似技术不难,但要明白的是,货币的制作防伪技术,肯定是在当时最高的技术,也不容易被模仿的,贝币的存在是合理的,那么它的防伪工艺就是合理的,夏商时期,百姓能使用的工具是不多的,加工贝币,确实只有官方能做到。

有了这两个大门槛,货币的公信力就算是建立起来了,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其实贝币和一般海贝的区别,就跟咱们平时看到白纸和纸币的区别是一个道理,它们的材料是相似的,可实际里面的学问大着呢,分辨率也有所不同。

贝币以“朋”和“个”为单位,用咱们现在的货币面值来理解就是一元和五元的区别。

公认的一朋,就是五个贝币,按照这种标准来算,要真的想买很多东西,光是用贝币能把人累死,因为先秦时候,用货币的更多是商人,他们要经常走南闯北,便携是最主要的要求。

所以到了商周时期,“珠玉币”、“仿铜贝币”就开始出现了,这些币一半被称为“上币”,意思就是材料更高级,代表的“面额”就更高。

这就好比,你去买两百块钱的衣服,不会拿着一麻袋装着两万张一分钱的纸币去买,因为咱们的政府给咱们设计了一百元面值的钞票,买衣服只需要掏两张出来就行了,用一分钱纸币和一百块纸币的区别来做类比的话,那一百块面值的,就是“上币”。

贝币的出现是启蒙化的,与它一同出现在神州大地的还有石头币、骨头币、陶币,但这些货币都因为重量太大、体积太大被渐渐淘汰了,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人的“审美”变了,古人开始喜欢玉石、青铜这种韧性更高、颜值更高的物品。

而在贝币时代,决定了古人不可能捡贝壳暴富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大环境因素,那就是商业的阶级性。

其实商业在先秦时期的开放程度并不高,是存在阶级的。

一般都是农民是小农经济,男耕女织。

参与商业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需要售出产品。

小农经济下,农民是没有太多的余物可以出售的,因为工具效率的低下,导致一年到头的温饱只能靠着毫不松懈的务农状态来维持,还常常吃不饱,如此一来,商业市场和他们的关系就几乎没有了。

真正使用货币的,还是贵族阶级,他们掌握一定量的财富,又或是掌握有商品的信息,不以低端的劳动为职业手段,就能抽出更多的时间来“消费”,这些人是社会的极少数,也是贝币的真正适用群体。

阶级决定了人数,本就不广泛的贝币范围一缩再缩,可以被质疑“造假”的范围也跟着缩小了,这个时候的造假成本就真的太高了,不值得。

可要说绝对不造假,那也不现实,时代在变,货币的技术越来越高级,但假币也从来没有消失过,每个时代都出现着,相信贝币时代也是一样的,毕竟贝币的采集肯定有“贝田”,也指定有专门的人看守,有一两个看管者监守自盗,导致原材料流出,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聪明的造假者就会考虑市场的“通货率”,经济学自古以来都存在,在宋代时,就有造假币者趁着通货紧缩的时候趁机放出假币牟利,还未等宋朝廷反应过来就提前“调节”了市场,这样做,就是为了延缓假币暴露的时间。

只是这样的人物自古少有,都有了这种能耐,还不如踏踏实实做点别的事情,获得的回报都要大上许多。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古代用贝壳做货币,为什么穷人不多捡贝壳,让自己一夜暴富?

古人用的贝壳货币,并不是海边那些普通的贝壳,不然还能当钱使用吗?那财富也就成了不劳而获啦。

被古人当货币使用的贝壳,是海洋中一些比较稀有的物种。

这类贝壳远比海边常见的贝壳精美很多,而且数量很少。

比如:虎斑贝壳、环纹贝壳、阿文贝壳、拟枣贝壳、货贝等。古人就是用这些稀有、美丽的贝壳当货币使用,其珍贵程度不亚于黄金白银、珠宝之类的东西,毕竟物以稀为贵嘛!

所以古代的穷人不可能轻易找到这些贝壳的。

珍贵的贝壳毕竟不是人类制造出来的,本就是海洋中稀有的宝贝,经过人类长期的使用,数量越来越少,贝壳货币便在人类社会逐渐的隐退了。

后来取而代之的是金属制造的货币,比如铜币、金币、银币、银元宝等,成为人类社会使用时间较长的货币,这些金属制造出的货币,从数量上虽比珍贵的贝壳货币多很多,但原材料毕竟属于资源有限的矿产,所以金属货币又被纸质货币所替代,一直延续到如今。

而贝壳货币,早已被人们视为稀世珍宝收藏了起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