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液氮冰过的鱼马上放到水里又活了,还能活多久,器官破坏程度如何?
不能用“又活了”来描述,因为鱼当时没有被冻死,如果被冻死了无论怎样都活不过来。这种用“液氮将鱼冻住而不死”是需要技巧的。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网上出现了第一个用液氮冻活鱼的视频,掀起了一阵模仿热潮,尤其是动手能力强的歪果仁,但他们采用同样的方法,大多数都失败了,只有少数获得成功,因为这个实验需要一些技巧。所使用的液氮是一种常见的冰冻剂,是氮气在低温下形成的液体形态,氮的沸点为−195.79 °C,人体若是直接接触液氮会严重冻伤。液氮能在极短时间内将鱼体表冻住,看起来就像整个鱼冻成冰块了一样,实际上鱼体内的细胞和器官并没有被冻住,再把鱼放在水里它自然还活着。
而失败的模仿者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鱼选错了。最好选择一斤及以上的有鳞鱼,而且还是那种长着大块鳞片的鱼类,比如鲤鱼、草鱼、鲫鱼之类的,鲶鱼、黄鳝、泥鳅之类的无鳞鱼抗冻能力很弱。因为有鳞鱼体表的鳞片是极佳的防御,也能在短时间内使鱼达到被冻住的效果。也就是鳞片表面的水和粘液被液氮冻结,鱼也因鳞片被冻住而活动受限,看起来就像整个鱼都被冻成冰块了,实际上只被冻住了体表一层。这样一放到常温水里,鱼体表解冻,自然就会活蹦乱跳的。
而把无鳞鱼放到液氮里,它们的皮肤直接与液氮接触,不死也得重伤,达不到“复活”的效果。
二是时间过长。
最好控制在10秒以内,超过的话存活率就会降低一大截。但被冻过的鱼即使当场不死,也无法存活太久,主要不是内脏被冻坏了,而是体表的粘液被破坏了。
为什么要选择液氮来做实验而不直接放到冰箱里?因为液氮可以达到速冻而不破坏生物活性的效果。动物之所以会被冻死,是因为体内的水结冰形成冰晶体积增大从而破坏细胞和组织,当水缓慢结冰时,0至-5℃温度区间是冰晶的形成带,如果这一形成带持续时间较长,就会形成大而锋利的冰晶,对细胞组织的伤害可想而知。而液氮-196℃的超低温会瞬间使水结冰,直接跳过了冰晶形成带,这时虽然水结冰了但是没有形成较大的冰晶,所以对鱼的细胞损伤不是急性的。
这只是“鱼被液氮冻而不死”的原因之一,但被这样冻过的鱼大多数也无法活过一周。
自然界里也存在抗冻能力极强的鱼类,它们多生活在两极和冷水湖中,体内有抗冻糖蛋白(AFGP)和抗冻蛋白(AFPs),以保护细胞膜不会被冻坏。
被液氮冰过的鱼马上放到水里又活了,还能活多久,器官破坏程度如何?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弄明白,动物是怎么被冻死的。
动物被冻死的过程,实际上是体内细胞结冰和死亡的过程。以人体为例,水占到人体重量的70%,当人体细胞遭遇低温,这些滋养我们生命的水,便成了杀手。
水的结冰过程,是体积膨胀和尖锐冰晶生长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对于细胞而言,是致命的,它会刺破细胞,从而让细胞死亡。当大面积的细胞因结冰而死亡,就会出现局部肌肉组织死亡,甚至危及生命。
回到题主的问题,液氮为什么没有把鱼冻死?
首先,水的结冰,冰晶的成长过程一般是较为缓慢的,但当水遭遇极为快速的降温,冰晶就会来不及生长,从而减少对细胞的破坏。现在冷冻人体的实验正是利用了原理。
液氮的温度是-196℃,如此快速的降温,是鱼能够活下来的原因之一。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跳进液氮中,立马将你捞出来,你也会没事。
首先,对于体型较大的生物而言,液氮只能让体表的细胞实现快速冰冻,但体表继续往里,肌肉组织的降温仍然是缓慢的,还会生长出冰晶。所以,如果将鱼放的时间太久,鱼肯定难逃一死。
此外,鱼体表的鱼鳞有点类似于人的指甲,它也能在液氮实验中,为鳞下脆弱的肌肉组织提供保护。
液氮泼脸实验,请不要模仿!所以,鱼能够在“冰锅里洗澡”后活下来。但即便如此,鱼只是看起来没事,实际上液氮已经对鱼造成了永久性的伤害,一般在液氮里游个十分钟,剩下的寿命就论天数了(一般不过1周)。
所以,液氮是危险的,千万不要作死去做任何尝试哦!
好玩又有趣的科普知识,欢迎关注本姑娘!
被液氮冰过的鱼马上放到水里又活了,还能活多久,器官破坏程度如何?
之前用液氮和金鱼做过一次实验(罪过),当时也是出于好奇,实验准备工具也很简单,一条金鱼,一个装满水的鱼缸,一个小鱼网,一小罐液氮,一把镊子,方法也很简单,用渔网把鱼捞出来,放到液氮中,等一会(我等了十几秒),金鱼全身僵硬像一块冰一样,就能用镊子夹出来放到鱼缸里了。
经过液氮洗礼后的金鱼放到鱼缸中,过了几分钟竟然神奇的复活了,而且跟以前一样能畅快的游动。这使我想起小时候冬天去湖里“挖鱼”的场景,笔者家住北方,一到寒冬腊月,村子东边的一个湖就会被冰封,至少有1米多厚,到那时会有许多人扛着镐头去冰面挖鱼,这些鱼就是在极速降温时的夜晚被冰封在里面的。
刨出来之后,带回家放到装满水的大盆里,很快鱼就能苏醒,进而游动,有时候,我们会把鱼养一段时间,最好是到过年,这样就能吃到鲜美的鱼了。
不过,经过液氮洗礼后的金鱼却没有这么幸运,它在看似快活地游动了几个小时后就漂浮在水面上了,与从冰层里挖到的鱼完全不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放入液氮中的鱼为何冻不死?液氮是氮气在低温状态下形成的液态,在工业上通常是将空气净化,在加压、冷却的环境下完成的液化,温度通常在零下196摄氏度,毕竟温度再高一点就达到氮的沸点了,所以当我们把液氮在常温下倒出来时,会有一股弄弄的“白烟”,这就是沸腾的氮气。
当鱼放入液氮中时,由于鱼的温度接近于环境温度,所以会瞬间达到氮的沸点,大量的液态氮会变成气态,同时将金鱼的体温带走,于是,很快金鱼就成为了一个“冰雕”。按理说,这样被冻成这样的动物是无法存活的,那么为什么金鱼能活呢?
首先是液氮量。我们在做金鱼实验时,通常是把液氮倒进一个烧杯中,此时的液氮接触空气其实就已经开始气化了,等到我们再把金鱼放进去,液氮的量就已经不多了,但是此时液氮与较热的空气依然在接触,虽然它把金鱼都冻住了,但是在这种量下,金鱼也就是从体表到部分的肌肉被冷冻,里面的核心部位是没有被冻到的。
其次是冰冻时间。放入液氮中的时间长短其实也决定了它能不能苏醒,毕竟放的时间越长,金鱼冻伤的部位越靠近内脏,所以,在液氮量足够的情况下,放20秒和放1分钟结果是迥然不同的,前者还能苏醒,后者即使解冻也一命呜呼了。
第三是鱼的特殊性。如果把一个人扔进一个装满了液氮的容器中,即便是几秒钟都能将人杀死,但同样把一条鱼扔进去,即使时间增加几倍,解冻后它也能复活,这个现象的核心就在于体温。
人是恒温动物,身体的温度始终在36-37℃之间,而液氮的温度是-196℃,二者的温差是非常大的,但是鱼是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实际上是与鱼缸中的水温差不多的,二者的温差要更小一些,而且鱼本身对温度变化的敏感度就比较低,这也是它们依然在水中却能度过寒冬的原因。
而人就不行了,身体的温度高或者低几℃,人的内部器官就会出现问题,况且是进入了一个-196℃的空间内,这短短的几秒钟,人体内的多个器官就会衰竭,即使解冻也无动于衷了。
但是,鱼再次恢复到正常环境中,随着身体的解冻,慢慢地就苏醒过来了。
既然被液氮冰过的鱼能复活,但却活不长?虽然放入液氮后再次解冻的鱼能复活,但是它们通常都活不长,最长也不超过1天,这是因为放入液氮对金鱼的杀伤力是肉眼不可见的。
首先,动物的身体在被冻住时,其实体内的细胞也已经被冻住了,细胞中的水结冰会形成锋利的冰晶,如下图:
冰晶很美,到了冬天窗户上也能看得见摸得着,而且用手去捏,轻松就能捏碎,但是这只是我们手指的温度将其融化了,不是捏碎了,而在细胞中的这些冰晶,由于整体温度降低,它变得锋利无比会直接将细胞结构给破坏掉,如果冻到了器官,器官内的细胞也会死亡。
但是,鱼的神经系统比较的不发达,这也是我们在市场上杀了一条鲜活的鱼,明明都拿掉了鱼鳃,开膛破肚里,拿回家准备清洗时,它依然还活蹦乱跳的原因,而且还有一些鱼头都被剁下来了,嘴巴还能一张一合。
当速冻过的鱼被解冻后,依然是有一些细胞是存活的,这些细胞能够支撑鱼的生命活动,但也只是短时间,随着细胞死亡数量的增加,最终鱼也难逃一死。
至于鱼器官的破坏程度,我认为最严重的当属它的鳃部,因为鱼离水后本能的鳃盖还会开合,所以放入液氮后,寒冷的氮气会直接侵入它的鱼鳃中,将里面的毛细血管尽数冻住,解冻后,这些毛细血管也被冰晶给破坏了,所以,它最终应该是死于无法呼吸。
至于在冰层中挖到的鱼为何能活很久,原因很简单,挖过冰层中的鱼的小伙伴都知道,当挖到鱼时,鱼四周所在的冰层并不是牢牢的把它包住的,而是有空隙的,而且挖出来的鱼身体压根就不僵硬,这证明两点:第一,鱼是被速冻的;第二:鱼在冰层中实际上保护了它(从它周身没有冻住看,温度应该在0℃稍高一点),此时的鱼进入了冬眠,也可以说是假死的状态。
一旦回到正常的环境中,鱼会慢慢苏醒,既然没有结冰,也不存在体内冰晶破坏细胞或者器官的问题了。
总结液氮对金鱼来说不仅仅是速冻,还是慢性“毒杀”,虽然金鱼解冻后还能活,但通常也就几个小时的活头了,因为体内迅速的结冰已经将它们的细胞结构破坏掉一大部分了,剩下的也只是苟延残喘而已。
它不像冰层里的鱼,冰层在包裹鱼时温度是相对较高的,这使得许多冰层中的鱼体内甚至没有结冰,所以,它们还能活好多天。
被液氮冰过的鱼马上放到水里又活了,还能活多久,器官破坏程度如何?
我个人觉得鱼鳞还好,但是内部的组织已经被冻上了,对于瞬间冷冻并不会损伤细胞,但是在解冻的时候会,因为解冻是慢慢的吸热解冻的,会损伤鱼的组织细胞,所以被液氮瞬间冻过的鱼然后再解冻,通常这个鱼不会活上几个钟头,因为内部细胞已经损伤严重,但是通常情况下,你并不会看到这只鱼死亡,因为鱼直接被送到了厨房中.........
液氮,也就是液化的氮气,在一二百年之前,人们还无法将氮气液化,于是将其称之为永久气体,通俗的意思就是说在当时人们认为氮气是无法被液化的气体。
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通过降温将氮气液化了,一般来讲,在一个大气压下,只要将温度降至零下-196℃时,氮气就会液化了,如果加压的话,那么临界的温度就会上升,无需达到-196℃就可以液化氮气。
国外有一个实验就是将鱼放在了液氮中,如下图所示,他们将鱼放入液氮中约一分半钟,此时鱼已经被冻的僵硬了,看起来一定是被冻死了。
然后实验人员带着橡胶手套将鱼从液氮中放入常温的水中,约过去一分钟的时间,鱼鳃已经就开始动了,没过多久鱼就活了过来。
此时的鱼是在勉强的活着,垂死的挣扎,因为在解冻的过程中对于细胞的损伤是不可逆的,因此,鱼的器官组织受到了重创,也就是冰晶的刺伤,鱼的存活时间不会超过几个小时。
被液氮冰过的鱼马上放到水里又活了,还能活多久,器官破坏程度如何?
被液氮动过的雨放入水里面又活了?那是因为你冻的时间不够长,如果够长,活过来的机会几乎为0。
曾经还真有人拿鱼做过液氮冷冻然后复苏的实验,流程大致是这样的。实验人员把鱼分为几个组,其中一组把鱼放入液氮冻了5分钟,然后取出时发现鱼全身结冰。然而把鱼放入热水中解冻后,并未发现鱼有复活的任何迹象。而且,即便是采取程序升温,辅助加入氧气,鱼仍然是死的不能再死。
第二组,实验人员仅仅把鱼冻了5秒钟,立马取出。此时的鱼并未见明显结冰,放入水中后也未见异常。但是2天后死亡。
这个实验说明,液氮冻的时间短,可以存活一段时间。但是一旦结冰,必死无疑。为何会这样呢?
因为生物体内水分占比很大。在冷冻的过程中,水分会首先结晶形成冰晶。这些冰晶会持续生长而刺穿细胞。死后实验员把鱼解刨,发现鱼体内存在出血情况,说明鱼体内细胞确实被损坏了。
如果想要尽量少破坏细胞,那么就得想法使冷冻过程中细胞内外的水分不会结晶。解决的办法可以往体液内混入甘油或者DMSO,这样就不会结晶破坏细胞结构。生物学实验中,细胞的冻存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即使用加入了DMSO的冻存液处理细胞,然后在冻存,这样可以很大程度降低细胞的死亡。但是对于生物体而言,把身体内充满DMSO,那无疑就是作死!
被液氮冰过的鱼马上放到水里又活了,还能活多久,器官破坏程度如何?
我是小地,我来回答!
前段时间还真看过一个液氮冷冻鱼复活的视频,事情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小哥在一个铁质容器里倒入烟雾缭绕的液氮,然后将一条混蹦乱跳的鱼用夹子夹住放入液氮中,一会的功夫夹出来的鱼就变成硬邦邦的,放入到旁边的水盆中解冻,鱼居然还能游动,真是太神奇了。
我们都知道,是空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般情况下是以气态的形式分布在地球表面。然而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惰性气体,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因此在工业领域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比如利用液氮速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液氮,顾名思义就是液态氮,它是在温度极低的条件下形成的。一般而言,当环境温度降至零下195.8度时,氮气会变成无色的液体,如此低的温度恐怕就不是滴水成冰那么简单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与我们平常所见到的动物被冻死不同,液氮冷冻活鱼的实验恰好是利用了液氮温度极低的特点,把鱼放入液氮中能够瞬间把鱼冰冻,在这个短暂的过程中只是鱼皮、鱼鳞等外部组织被冻硬,而鱼体内的一切有氧的活动还在微妙的进行,而将冻鱼快速捞起放入常温水中解冻,鱼体内的有氧活动则会加速并趋于正常,由此便“复活”了。
冷的反义词是热,既然存在烫伤一说,肯定就有冻伤的存在。由于温度一旦超出了细胞的正常承受范围,将会发生不可逆转的损伤,因此被放入液氮中的鱼即便是时间极短,对鱼的外部组织和内脏都存在极大的伤害,至于损伤程度这个并没有确切的数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条鱼属于“非正常死亡”。
不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液氮冷冻治疗已发展成为一门新技术,能够通过极速的冷冻杀死一些病毒,甚至也可以利用液氮将一些当前医学攻克不了的难题“速冻”,或许等到未来可以治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