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感觉食肉动物不喜欢互相为食,且同类之间更不会互相为食呢?

食肉动物之间相互捕食或同类相食的现象是存在的。

在陆地上,食肉动物的主要猎物是食草动物,而不是食肉动物,原因主要有这几点。一是食肉动物数量少,食草动物数量多。食物链的内涵就是能量金字塔,能量每向上传递一级就会损失十分之九。塔底部的生产者和一级消费者(食草动物)数量多,繁殖能力强。塔顶端的高级消费者(食肉动物)数量少,繁殖能力较弱。食肉动物之间相互捕食难以维持生存,因为获得的能量太少,只有捕食下一个营养级的动物才能获取足够的能量。二是捕杀食肉动物所消耗的能量和承担的风险都很大,比如狮子捕食200公斤的角马风险较低,但是去捕杀70公斤的花豹风险很高,成功率很低,花豹的尖牙利爪也能给狮子造成威胁,花豹的反抗能力和挣脱能力极强,很难被杀死。三是食肉动物食用价值低。养殖业里面讲究出肉率,是指可食用的净肉占全重的百分比。有蹄类食草动物出肉率高,狮子一般可以吃掉猎物70%的部分,还剩下骨头之类的硬物狮子不会食用,因为会损伤牙齿。而斑鬣狗可以吃掉猎物95%的部分,连骨头都能咬碎后吃掉。这并不是因为斑鬣狗咬合力比狮子强,而是斑鬣狗的牙齿有强化结构保护,而且臼齿发达,所以连骨头都不会浪费掉。食肉动物出肉率低,为了维持最佳的捕猎状态,食肉动物的身上没有一块多余的脂肪。我们经常在纪录片里看到肚皮圆滚滚的斑马和水牛,却看不到满身肥膘的老虎狮子和花豹。食肉动物的肉质估计也比不上食草动物。所以一般情况下食肉动物不会相互捕食和自相残杀,但在特殊情况下,食肉动物依旧会吃食肉动物。

著名的坏男孩联盟就杀死了不少狮子,其中怪尾巴和T先生就吃掉了一些,最终怪尾巴被保卫者吃了,保卫者也非常凶残,还活吃过斑鬣狗。老虎当中也出过一些爱吃同类的个体,比如去年1月坎哈有只雄虎吃掉了一只母虎。

但这些都不算是捕食行为,只能算是宣泄或者示威,猫科动物当中捕食食肉动物最多的算是花豹和美洲豹了。花豹号称“猫科垃圾桶”,能吃的都不放过,它会捕食野猫、胡狼、狞猫、猎豹、岩蟒、斑鬣狗甚至同类,而且确确实实是捕食。美洲豹会捕食凯门鳄和水蚺,因为食物少,不能挑食。斑鬣狗也会捡食肉食动物的尸体,很多死掉的狮子都被斑鬣狗给打扫了。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到海洋里,那食肉动物相互捕食简直太普遍了,因为海洋里食草动物太少,绝大多数都是食肉动物,所以只能相互捕食。比如虎鲸捕食海豚和须鲸,海豚和须鲸都是食肉的,只不过是掠食和滤食的区别。

所以只能说,在陆地上,通常情况下食肉动物相互捕食的现象很少,但仍是存在的,野生动物处于残酷的生存竞赛当中,它们不会讲伦理道德,只会为了生存而战。

为何感觉食肉动物不喜欢互相为食,且同类之间更不会互相为食呢?

食肉动物泛指一切主要以肉食为主的动物,与食草动物相对,不过,我们常说的食肉动物,通常是指哺乳纲食肉目下的动物,也就是具有发达的裂齿、犬齿且四肢发达的动物。食肉目又分为犬型亚目和猫型亚目,包括了犬科、猫科、熊科、獴科、鬣狗科、鼬科等等。

从食性上看,在整个食肉目下,除了大熊猫外,其他的动物的肉食占比都在30%以上,尤其是猫科下的动物,它们几乎是绝对的肉食性动物。虽然食肉动物都有吃肉的习性,但是在自然界中,它们很少会吃其他的食肉动物,而且同类相食的情况更是少有发生,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简单的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所有食肉动物在极端情况下都会“饥不择食”

在自然界中,生存和繁衍对于所有动物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为了繁衍,一些动物不惜付出生命,为了生存同样也是如此。食肉动物虽然很少吃食肉动物,但是这只是在食物相对充足的情况下,一旦食物匮乏,食肉动物们对食物是不挑剔的。我们举两个例子:

首先是斑鬣狗。斑鬣狗是纯正的食肉动物,许多人对斑鬣狗的印象停留在“强盗”上,这是因为在许多非洲野生动物纪录片中,斑鬣狗们经常会抢夺落单狮子和花豹的猎物。但其实,在斑鬣狗的食谱中,有超过75%的食物来自于自己捕猎,而且一群斑鬣狗的捕猎成功率高达46%,这比狮群的捕猎成功率整整高了一倍。只不过,斑鬣狗是机会主义者,它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吃肉的机会,因此不管是其他食肉动物捕猎的猎物还是腐肉,只要有机会,它们都会毫不犹豫的冲上去。正是因为这样,斑鬣狗们会围攻狮子和花豹(落单),而且在成功猎杀对方后,会毫不浪费的吃掉。当然,这个机会相对的比较少,不过,如果鬣狗遇到其他食肉动物的尸体,它们也是不放过的。

其次是老虎。在野生环境下,猫科动物大都有固定的食谱,其中小型的猫科动物主要以啮齿类动物和鸟类为主,而中大型的猫科动物的猎物则主要以有蹄类动物为主。但是在食物匮乏的季节,像老虎这种大型的猫科动物在猎物构成上会有一定的调整。我们以东北虎为例,东北虎与熊(乌苏里棕熊和亚洲黑熊)在分布上有着较大的重合,平时它们大都是井水不犯河水的。但是,根据“阿穆尔虎工程”的官方文献记载,在秋冬交季以及春初时,在东北虎的猎物构成中有约11.4%是熊,其中黑熊占73%,棕熊占27%(注意东北虎捕杀棕熊大都是雄性老虎捕杀雌性黑熊或者是幼崽),而且最关键的是东北虎在捕杀完熊之后,都是不浪费的吃掉的,也就是说,在食物匮乏的季节,熊成为了东北虎的主要猎物之一。

因此,食肉动物不吃食肉动物,虽然是普遍的现象,但是对于那些机会主义者或者是在食物匮乏的季节里,是不成立的。

为什么大多数时间里食肉动物很少吃食肉动物?

造成食肉动物很少吃食肉动物的原因有很多,下面我们来列举三点比较重要的:

第一,食肉动物猎杀其他食肉动物的原因

食肉动物与其他食肉动物的主要冲突点集中在竞争性上,也就是说同一生境中的食肉动物,在拥有比较接近的生态位下,由于存在竞争,所以彼此会互相消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东北虎与狼的此消彼长、雄狮对斑鬣狗的主动猎杀、花豹对狞猫的猎杀、猞猁对孤狼的猎杀等等,这些动物捕杀其他食肉动物主要是为了减少竞争性以及减少对幼崽们的威胁。

因此,食肉动物在猎杀其他食肉动物时,多半不是出于“为了吃”而猎杀的,这是原因之一。

第二,食肉动物的肉和食草动物的肉的区别

在食肉动物的主要肉食构成中,食草动物占比都是最大的,这对于任何一种食肉动物来说都适用。而食性是物种经过很长的时间以及不断地摸索而形成的,猎物的构成也是如此。对于食肉动物来说,它们吃食草动物,而食草动物吃的是植物性食物,从有害物质的富集程度来看,要比吃肉的食肉动物少很多(营养级关系),因此,对于食肉动物来说,它们吃食草动物相比食肉动物要更安全。尤其是像斑鬣狗这种有食腐习性的食肉动物,狮子在捕杀它们之后,除非是饿极了(饿极了狮子连腐肉都吃,所以相比起恶心和细菌显然生存更重要),否则狮子都是会直接把鬣狗咬死,然后仍在一边的。

第三,食物获取难易度

在自然界中,任何一个区域都有一套完整的食物链,不同的动物根据其食性和实力分别占据了食物链的不同位置,从营养级递进关系的角度看,能量向上传递是不断损耗的,这使得食物链上越上端的动物,数量越少。简单的说就是食草动物的数量远大于食肉动物,因此对于食肉动物来说,显然以食草动物为食更容易获取食物。

其次,凡是食肉动物,无论体型大小都具备很强的攻击性,不然它们无法捕猎猎物。对于一些同一生境不同生态位的食肉动物来说,生态位越低,它们的保命能力越强,比如与东北虎有一定重合的灰狼,它是通过群居的方式来对抗老虎的捕杀,再比如猎豹是以极致的速度来对抗狮子和花豹的捕杀、花豹也会用上树的方式来逃过狮子和老虎的捕杀等等。这就让食肉动物很难捕杀到其他食肉动物。

因此,食肉动物本身就很难获取其他食肉动物,这就让食肉动物不会成为食肉动物的主要食物。

为什么食肉动物很少同类相食?

食肉动物(哺乳纲下的食肉目)吃同类的发生几率比吃其他食肉动物都要低很多,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两个:

第一,危险性

既然是同类,那么最起码就证明二者的实力悬殊不大,而同样作为食肉动物,在交手时,双方的“武器”大都相似,决定胜负的往往是体型。因此,即使同类争斗中,有一方胜出,它也不可能是完全无损的、碾压式的胜出,必然会有伤。而受伤对于食肉动物来说很可能就意味着死亡(来自其他食肉动物的趁火打劫以及捕猎能力的降低)。所以,食肉动物与同类很少发生生死大战,双方都是点到为止,实力差距明显的一方会主动地逃走。这样就不存在谁吃谁的问题了,因为谁都没有死。

第二,同类的尸体传达的信息

对于任何动物来说,它们对死亡都是恐惧的,就拿我们人类来说吧,看到其他动物的尸体,我们通常没有恐惧感,但是如果看到同类的尸体,恐惧感会非常强烈。对于食肉动物来说也是一样,它们看到同类死亡后,也是有恐惧感的,这种恐惧感可能是来自于自己对死亡的联想,也可能来自于一种本能(远离同类的尸体更安全,因为同类死亡的原因有可能是传染病),也就是说这是动物们“趋利避害”的一种本能,更不用说是克服这种恐惧和同类尸体可能带来的伤害去吃了。

总结

食肉动物吃食肉动物(包括同类)原本就不是常态,主要原因就是食肉动物的食谱中本就不包含其他食肉动物,这是因为在猎杀难度、危险性上都要比食草动物高,而且食肉动物的数量本就比食草动物少很多。当然,在食物匮乏的季节,饿极了的食肉动物会进入是肉就吃的状态,因为它们要生存。

为何感觉食肉动物不喜欢互相为食,且同类之间更不会互相为食呢?

蛇表示不服

为何感觉食肉动物不喜欢互相为食,且同类之间更不会互相为食呢?

也是为了生态平衡,为了营养均衡。食肉动物之间只能地域之争和猎物争夺,不可能食肉动物吃食肉动物,更不可能同类相食。食肉动物不吃草类,维生素C等的补充只能通过食草动物,如果吃食肉动物,缺少需要的营养物质。因此自然规律是食肉动物不会吃食肉动物,即使因为争夺杀死了对方,也不会吃,除非极端情况下,实在没有食物可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