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虎体型比东北虎和孟加拉虎小的多,为什么华南虎在历史上还能多次形成虎灾?

千寻君来回答。

这个问题居然被划到科学领域,不应该是历史领域的吗?而且题目问的不恰当,虎灾跟虎的体型没有关系,因为从虎的生活习性和自然规律来分析,虎灾根本不可能发生!下面就发表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虎是独居动物

我去查了一下关于“虎灾”的史料,里面描述的甚是夸张!诸如老虎成群结队的下山吃人,小者二三十只一群,多者上百一群,有时能吃掉成千上万人,这可吓到我了!

▲动物园的老虎才会成群结伴

众所周知老虎是独居动物,只在繁殖季节才会两两结伴,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或是母虎哺育小虎时才会出现成群现象,但一只母虎也生不了几只崽,除此之外,野外老虎不会扎堆。老虎具有极强的领地意识,没有团队协作精神,像史书中描述的那样几十只老虎围攻村镇的现象基本不会出现。

食物链顶端的生物不会泛滥

老虎是自然界顶级掠食者,除人类之外没有天敌,但却受到能量金字塔的制约,及自然界食物链顶端的生物数量最少,底层的生物数量最多,老虎位于食物链顶端,怎么会像老鼠、兔子、野猪一样泛滥呢?

打个比方,一个区域内生活着一只老虎,那么需要50头野猪来供养它,假如有一年野猪超生了,增加到100头,那么就会有另一只老虎进入这块区域,因为食物够吃,所以两只老虎暂时不会爆发冲突(老虎的领地大小由猎物密度和数量决定)。等到一段时间后,野猪的数量降到50头那么这两只老虎就会竞争,较强的一方会把较弱的一方赶走或者杀死,这样又回到了原来的状况,由此循环往复。在没有人类的干预下,老虎和野猪的数量都会维持在一个稳定状态。既然猎物没有泛滥,老虎自然也不会泛滥(古代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很小)。

虎灾爆发的时期

我们盘点一下史书上记载的虎灾最盛的时期——春秋、秦末、东汉、晚唐、明末清初等等。几乎都是乱世,我忽然明白了什么——这哪是什么“虎灾”,明明就是“人祸”!说到这就行了。

▲武松打虎是艺术创作

我只是个生物爱好者,不是历史研究者,大家觉得我说的不对,就当我胡言乱语好了!

新中国的70岁生日马上就要到了,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迎来了最和平最伟大的时代,这是所有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共同奋进的时代!在此真心祝愿伟大祖国蒸蒸日上,前程似锦!

华南虎体型比东北虎和孟加拉虎小的多,为什么华南虎在历史上还能多次形成虎灾?

我国处于温带,适合绝大多数动物的生存繁殖,加上植被丰荗地域广阔,在以前各个历史时期,各种动物不仅品种多而且数量大,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华南虎丰衣足食安享太平,自然虎丁兴旺。

老虎本为独居动物,一虎一领地,但因那时数量太多,以至于变成群居,少的几只,多时十几只,因其战斗力超级强大没有天敌,因此在历史上多次形成虎患,我国任何地方都曾有过老虎吃人事件发生,情况严重的地方,一个县一年可被老虎吃掉几十人。

直到解放初期,老虎进入村镇不算新闻,甚至还有多起窜入城市造成恐慌,因此五六十年代搞了一场持续时间长久的大规模打虎运动,猎人加民兵,土枪加步枪,无数打虎队伍大规模捕杀,灭虎无数,涌现了许多受到表彰的打虎模范,以致于华南虎逐步绝迹。

任何一种动物都是生物链的一环,对维系生态极为重要,那时没有这个概念,不能责怪。我们今天当努力保护好各种稀有动植物,保持生态平衡,这是为了人类的将来。

华南虎体型比东北虎和孟加拉虎小的多,为什么华南虎在历史上还能多次形成虎灾?

华南虎,仅在中国分布,是中国特有的虎亚种,又称中国虎,以野猪、鹿、狍等草食性动物为食,是中国的十大濒危动物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红色物种名录极度濒危,在野外已灭绝。华南虎的个体较小,是虎类中个体最小的几个亚种之一,雄虎从头至尾身长约2.5米,体重约150公斤,雌虎从头至尾身长约2.3米,体重约120公斤。毛皮上有既短又窄的条纹,是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生活在我国南方的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也常出没于山脊、矮林灌丛和岩石较多或砾石塘等山地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图:华南虎

东北虎,学名西伯利亚虎通常叫东北虎,以野猪、马鹿、水鹿、狍、麝、麂等有蹄类动物为食,偶而也会捕食野禽,在秋季还会采食浆果和大型昆虫等,是虎的亚种之一,是现存体重最大的肉食性猫科动物,成年雄性东北虎体重平均为300公斤,体长约为2.6米,肩高约1.1米,尾长超过1米;成年雌性东北虎平均体重约为160公斤,体长约为1.7米,肩高0.8米左右,尾长0.8米左右,头大而圆,前额上的数条黑色横纹,中间常被串通,极似“王”字,故有“丛林之王”和“万兽之王”之美称。是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在北方的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国东北地区、山脊、矮林灌丛和岩石较多或砾石塘等山地出没。

图:东北虎

孟加拉虎,又名印度虎,以白斑鹿、印度黑羚和印度野牛为主要捕食对象,有时也能爬树捕食灵长目的猎物,世界第二大虎亚种,是目前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虎亚种,该亚种有白虎,金虎,银虎,雪虎等变异个体,在现存所有的老虎中,体型仅次于东北虎,雄性孟加拉虎体重大约180公斤,平均体长大约2.9米;雌性孟加拉虎体重大约140公斤,平均体长大约2.5米。 孟加拉虎毛稀短,杏黄色,黑色条纹较窄,老体颊部生有鬃毛,腹部呈白色,头部条纹则较密,耳背为黑色,有白斑。

图:孟加拉虎

一般来说,一只华南虎的生存空间至少需要70平方公里的森林,以草食性动物野猪、鹿、狍等为食,森林中还必须生存200只梅花鹿、300只羚羊和150只野猪。就像在一个池塘里,青蛙吃虫子,虫子吃庄稼,我们为了保护庄稼,把虫子都消灭了,结果青蛙饿死了。

图:华南虎捕食鹿

当年就是因为把老虎的食物如野猪、山牛、野兔都打干净了,老虎找不着食物,于是把目标对准了人类。当肚子饿时就饥不择食了,见人伤人,尤其是牲口家禽,更是难逃虎口,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物资匮乏,怎么能让老虎为患呢?于是就开始了打虎运动,当时建国初期,国内野生华南虎还有4000多只,但是由于被宣布为“四害”以来,由解放军和民兵组织了专门的打虎队,在持续30年的时间里,几近赶尽杀绝,在那个年代里,经常见到打虎队的相关人员抬着死虎下山,新中国强大的动员能力使得华南虎遭到了灭顶之灾。直到1973年,华南虎的数量已经锐减,但是仍然允许捕杀华南虎,改革开放后,农业部意识到了华南虎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把它列为一级保护动物,但遗憾的是,这些措施已经晚了。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野生华南虎只剩下不到200只,而这些华南虎大部分被养在动物园中,不可避免的遭遇近亲繁殖,因此体质很差,基本没有野外生存能力。

图:东北虎捕食野猪

至于说为什么当时一定要消灭华南虎,这是中国历史上根深蒂固的思想造成的,以前人们装备差,无法大规模的捕杀,而建国后,有了大规模捕杀的条件,同时政府为了解决人们的肚子问题,大量的开垦荒地,很多深山老林都开始种地,这样的话,虽然农民有了更多的耕地,但是野生动物的栖息空间却越来越少,因此出现了动物和人争地盘的现象,使得农业生产受到破坏,人民生命受到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要求捕捉野兽,而随着捕猎的进行,华南虎没有了食物,也开始把目标对准了人类,因此,50年代初,虎患猖獗,于是新的打虎命令就开始发出了。

华南虎体型比东北虎和孟加拉虎小的多,为什么华南虎在历史上还能多次形成虎灾?

现代虎家族中有九个亚种,在老虎家族中,东北虎的体型最大,孟加拉虎仅次于东北虎位于第二,巴厘虎体型最小只有1.5米左右。

华南虎的体型不大不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和老虎的关系都非常融洽,尽管偶尔会出现老虎伤人事件,但总体而言,华南虎对人类的威胁不大。到了明清之后,华南虎伤人事件才逐渐增多。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人虎矛盾

提到华南虎成灾,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华南虎在不同时期伤人记录。

在明清之前,虽然有华南虎伤人的记录,但是数量并不多,据统计,从北魏到了元末将近1000多年的时间里,老虎伤人的记录只有10多起。然而到了明清之后,老虎伤人事件逐渐变多,仅在嘉靖29年,江西上犹一个县就有500-600人死于老虎之口,由此可见老虎已经成灾。

但是,老虎成灾并不意味着它们的数量泛滥成灾,而是因为人与老虎的冲突开始爆发,而这一切还要从人口数量的变化开始说起。

在秦汉时期,由于连年征战,再加上古人生活环境卫生条件落后、医学落后等原因,使得人口没有爆炸式增长,在汉高祖刘邦称帝时,据统计全国人口大约是1650万,即使是到了文景之治时,人口出现了快速增长,全国也不过只有3600万人。

而且,这些人在当时都集中在经济最为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当时华南人口数量不足15%,而华北人口数量超过了85%。这一点也很好理解,因为北方是适宜耕种的平原地区,而南方多是不适宜耕种的丘陵地带。

在此时,华南虎在我国南方福建、四川、浙江等地没有受到人类干扰,而且它们大多生活在密林之中,森林中有足够的食物,所以很少发生人虎矛盾。

到了唐朝安史之乱之前,我国人口大约是7475万到8050万,较汉朝时有了明显的提升。然而在安史之乱之后,我国人口分布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由于中原地区连年征战,使得大量中原人口南移。据研究发现,我国人口在初唐时75%分布在华北地区,25%分布在华南地区;但到了安史之乱之后,南北人口分布格局比例各自占50%。

到了南宋时期,大量北方人口又一次南移,使得南方人口数量开始上升,在经过百年间的不断繁衍之后,南方地区的人口数量开始猛增。

人口的增多,势必会导致人类开发自然环境,甚至是毁林种田,围湖造田,开荒种地等,甚至还将不适宜耕种的山地改造成了梯田。

老虎成灾

人类过度索取山林,势必会破坏老虎的栖息地。再加上人类会时不时上山砍柴、狩猎、采集草药等,而这些活动又会导致人与老虎的接触,造成老虎伤人事件。

另一方面,人类狩猎能力的提高,使得森林之中的食草动物数量不断减少,而这也导致老虎的食物变得越来越少,饥饿的老虎伤人事件也越来越多。

另外,人类驯化了动物之后,喜欢将家禽、家畜等生物养殖在家里,而家畜和家禽又会吸引饥饿的老虎虎视眈眈,人类为了守护自己的牲畜,往往会与老虎发生搏斗,造成人员伤亡。

也就是说,老虎成灾并不是老虎的数量泛滥成灾,它们的数量甚至是在下降,但由于人类过度侵犯它们的栖息地,使得人虎矛盾越来越大,由此造成的人员伤亡也越来越多。

比如:在明清之前的文章中,很少会出现老虎伤亡的记录,而成书于明朝的《水浒传》,则记载了很多老虎吃人事件。可能有人会说《水浒传》写的是宋朝的事情,但要知道的是,生活在宋朝的人却很少会写老虎伤人。

老虎生存危机

除了华南虎之外,老虎家族的其他成员们也面临着和它同样的问题,而且,随着人口的爆发式增长,留给老虎生存的空间也越来越小,以至于许多老虎面临濒临灭绝的境地。即使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华南虎,最近20多年来也再没发现过野生个体,而现如今动物园所有的华南虎个体,都是上个世纪捕捉到的6只野生华南虎后代,由于几十年来的不断交配,使得它们近亲繁殖系数非常高。

再加上它们原来的栖息地如今已经成了人类的世界,所以它们也很难被放归到野外,只能在保护区,或者在动物园中继续生存下去。

华南虎体型比东北虎和孟加拉虎小的多,为什么华南虎在历史上还能多次形成虎灾?

在现存的6个老虎亚种中,华南虎是体型第二小的存在,它仅比最小的老虎亚种苏门答腊虎大不到20%。因此,相对较东北虎和孟加拉虎来说,华南虎确实要小很多。但是,历史上东北虎和孟加拉虎作为大型的虎从来没有过造成大规模的虎灾,而偏偏是体型较小的华南虎却在我国的历史上有多次虎灾的记载。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们简单的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20世纪的“打虎王”陈耆芳

华南虎的现状

华南虎是现存6个虎种中唯一一种我国独有的,同时它也是现存最“悲剧”的虎种,因为它早在1994年就已经野外灭绝了。关于野外灭绝这个词,许多人喜欢把野外两个字省掉,这是不严谨的,因为灭绝是指该物种从地球上完全消失了、比如恐龙,而野外灭绝只是功能性灭绝的一种,它是指野生环境下没有该物种生存,但在人工饲养下依然有存活。而华南虎虽然野外已经绝迹,但是在人工饲养下依然有数百头的数量。

从整体上看,华南虎在我国的数量是一直下降的,这与人类的捕杀有着极大的关系。根据记载,早在20世纪的40年代初,我国野生华南虎的数量还有4000多头,但是仅仅过了10年,野生华南虎的数量就骤减的20倍,成为了不足200头。虽然在20世纪的70年代末,我国就对华南虎立法保护了,但是依然没有遏制住偷猎的现象。到了80年代,我国的野生华南虎几乎很难见到,直到90年代,科学家们数次寻找未果后,正式宣布华南虎“野外灭绝”。

不过,好在在从20世纪的50年代开始,我国的四川、贵州等地的动物园提前捕获了几头华南虎,在人工繁育下,这仅剩的6只华南虎成为了该物种的“救命稻草”,让华南虎免于灭绝的下场。

虽然现在人工饲养下的华南虎数量超过了110头,但是由于它们均为当初那6头野生华南虎的后代,存在较为严重的近亲繁殖的现象,导致了种群的近交衰退。所以,华南虎的成活率、野性等等方面都与野生条件下的相差很大。这就造成了华南虎的野化非常的困难,虽然在野化这条路上,科学家们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甚至一些华南虎被放到了南非去野化(南非老虎谷),但是目前没有一例华南虎成功野化的案例。

因此,无论从基因的角度还是数量以及野化的角度看,华南虎的现状都不乐观。

华南虎的“虎灾”

华南虎被大面积猎杀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伤人。作为一种大型的食肉动物,华南虎在我国历史上有多次虎灾,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发生在湖南地区的“人虎大战”。据记载,短短10年内,湖南地区有就上千人命丧虎口,而且当时的华南虎频繁出入人类的生活区域,甚至在长沙城内都能见到老虎。

华南虎频繁的出入人类的生活区,而且捕杀人,这成为了人类大面积灭虎的导火索。于是,全国各地都组织了“灭虎队”,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出生在湖南耒阳县的陈耆芳了,他从29岁开始拜师学习猎虎技巧,到了65岁时,已经有了30多年的打虎经验,再加上当时耒阳县内老虎杀人频发,所以陈耆芳临危受命在当地组成一支训练有素的“打虎队”。据记载,从1952年组织打虎队后的7年内,被他杀死的华南虎就有138头,因为他也成为了当时的“打虎英雄”。

当年的华南虎为什么会成灾?

虽然华南虎伤人自清代以来就有记载,但是之前都是有野外伤人的记载,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华南虎才主动的跑到了人的居住地内行凶。中间到底发生什么呢?

其实,华南虎当年形成的“虎灾”有一大部分原因还是出在人类本身上。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1940年,当时我国的人口数量为4.5亿,到了1950年,短短的10年内,我国的人口就增加到了5.52亿,到了1956年,我国人口数量增加到了6.28亿。人口的增加就意味着栖息地的扩张,栖息地的扩张就压缩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再加上当时的华南虎分布非常的广,这就间接的增加了人与华南虎相遇的机会。

其次,是对土地的开垦。人口增加不止是居住地变大,相对应的耕地面积也在扩大。在20世纪的50年代,湖南这个老虎危害的“重灾区”正值土地改革,农村有了自己的耕地,但是这些耕地大都是开垦的荒山野岭。同时,华南虎的栖息环境遭到了破坏,由于一头成年华南虎需要70平方公里的领地范围才足够,如此多的华南虎的领地必然与许多开垦的耕地是有重合的。这也大大增加了人虎的冲突。

最后是食物。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偷猎行为从未停止过,尤其是在20世纪的四五十年代,那个时候野猪、鹿、野牛等野生动物还没有成为保护动物,再加上当年从事猎人这个职业的人数较多,枪支也没有被大规模的收缴,所以许多野生动物被当做野味猎杀了。

而这些动物都是野生华南虎的食物,食物的减少,让华南虎不得不扩大的自己的领地范围,而在多次寻找食物未果后,它们将目标转向了人类的家畜。家畜是人类的财产,一个要吃,一个不让吃,冲突就此展开。

为什么作为大型虎种的东北虎和孟加拉虎没有造成过“虎灾”?

同样都是老虎,而且东北虎和孟加拉虎比华南虎要大的多,为什么它们没有形成“虎灾”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它们的栖息地离人类很远。首先是东北虎,野生东北虎主要分布在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和我国东北地区的山林之中,这样的环境本身就没有多少人出现,所以,它们与人的冲突较小。

其次是孟加拉虎,孟加拉虎主要分布在印度和孟加拉国这两个国家内,但是,它们的栖息环境主要以荒山、雨林、沼泽荒地、森林为主,而以上这些环境也显然不适合人类居住和生存。

因此,东北虎和孟加拉虎之所以没有造成虎灾是因为它们离人类的活动区域较远,对人的威胁较小。

总结

华南虎走到今天的地步与人为的猎杀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矛盾的地方在于人口增加,人需要个更大的生存环境,而这样做就压缩了华南虎的生存环境,这样势必就会造成人虎大战频发。当然,在有武器和陷阱的人类面前,这场大战以人类完胜告终。

而孟加拉虎和东北虎这样大型的动物之所以没有造成“虎灾”是因为它们的栖息环境大都远离人类的居住地,但华南虎曾经遍布我国各地,与人的生存环境重合太大。

华南虎体型比东北虎和孟加拉虎小的多,为什么华南虎在历史上还能多次形成虎灾?

纠正题主一点,华南虎的体形并不l比孟加拉虎小,相差不大。形成虎灾的原因很多,每次虎灾的原因也不一样。以前,地广人稀,生态环境良好,老虎的繁衍不受限制,个别地方就出现了老虎过多,领地不足,进而侵犯人类居住区,形成虎灾。还有人为的因素,明末清初,四川经受战乱,十室九空,人口损失十之八九,以至于老虎下山占据县城,过往行人丧身虎口,形成虎灾。所以说,虎灾的形成发生与老虎🐯的体形大小并无关系,机缘巧合条件成熟了就会发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