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中期为什么秦昭襄王拥立齐湣王为东帝,齐国凭什么与秦国双雄并立,号称东西二帝?
秦国当时之所以要拉着齐国一起称帝,主要是因为齐国确实有这个实力。
而且,按照当时秦国的政策,秦国其实是想拉拢齐国,一起瓜分整个中原,彻底平分天下。只不过后来齐国仔细一盘算,觉得称帝能够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并不大,所以很快就取消了所谓的‘帝号’,不再称帝了。
想要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简单来回顾一下,齐秦两国称帝之前的战国历史。看过这段历史之后,我们就能明白当时的齐秦两国,在当时那个时代到底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战国初期,随着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田氏篡取了齐国,战国七雄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但是和很多人的传统印象不太一样。第一,当时除了战国七雄这七个国家之外,其实还有十多个国家。而且这十多个国家里面,还有越国这样的一流强国。
作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越国虽然当时有点衰落了,但是影响力还在。而除了越国之外,其他十多个国家当中的宋国鲁国,实力其实也不弱。
所以,如果真要把战国初期的国家,论实力排座次的话,未必是战国七雄排前七。尤其是越国,虽然不是七雄之一,但是却一定能排入前七。
第二,战国七雄诞生之后,并不是马上就开始混战的。进入战国时代之后,当时摆在各国面前,其实还有一个首要的难题。
这个难题,叫做变法。
简单来说,在春秋中后期以及战国初期的这段时间,冶铁技术成熟了。在这之后,平民的生产力大幅提升,哪怕不再耕种奴隶主贵族的土地,靠着自己开荒也能生活。所以接下来,贵族和国家的土地,就开始逐渐没人耕种了,税也收不上来。
对于农业文明来说,土地永远是社会的基础。所以这种情况出现了之后,以往旧有的社会制度就开始逐渐崩溃了。生产力的进步,开始倒逼社会体制进行改革。
对此,当时几大诸侯国的高层,其实都心知肚明。但问题是,改革就一定会伤及旧贵族的利益。所以想要改革的话,势必会遇到很大的阻力。
不过,相对来说,战国七雄当中的韩赵魏三国,以及齐国这四家,阻力其实相对小一些。因为韩赵魏三家本来就是新国家,齐国在战国初期的时候,刚刚发生了田氏代齐事件,简单来说就是齐国内部改朝换代了。如此一来,这四个国家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改革自然要容易一些。
所以,战国时代第一个进行变法的,就是三晋之中的魏国。
而魏国进行了变法之后,瞬间就成了战国七雄中最强的一个。所以在战国初期的时候,魏国其实才是真正的霸主。完全可以吊打秦齐楚燕这些传统大国。
另外,相比这几个新兴国家来说,秦国应该是变法阻力最大的。因为秦国历史很长,导致秦国内部的旧有势力极强。这也就是后来为什么秦国明明想要变法,却要经过两代人的缓慢积累之后,才真正有变法的能力。
战国七雄当中,首先变法的是魏国。然后接下来,魏国因为内部问题,赶走了顶级牛人吴起,导致吴起去了楚国。所以接下来,楚国成了战国七雄中第二个变法的大国。
但同时,因为吴起到楚国七年之后,老楚王病逝,楚国旧贵族在老楚王葬礼上袭杀了武器。导致吴起在楚国掌权的时间比较短,变法进行得也不彻底。吴起进行变法的时候,更多地进行的是军事和政治方面的改革,没怎么动土地问题。而吴起被杀之后,楚国内部又是谈变法色变。
所以,楚国的变法,是一场不彻底的变法。
但即便如此,楚国接下来还是靠着这场不彻底的变法,瞬间强大了起来,开始逐渐在战场上和魏国平分秋色。在变法之前,楚国基本上都是被魏国压着打。而变法之后,楚国却能迎头赶上。这让其他几大强国,瞬间意识到变法的重要性。
所以,楚国变法之后,几大强国开始同时把变法的事情,提上了日程。接下来唯一一个没有进行变法的大国,就是越国。因为越国当时正在进行内乱,所以错过了变法的时机。所以到了战国中期的时候,曾经在春秋末期称霸一时的越国,直接被楚国和齐国联手瓜分了。
吴起变法之后,大概过了二十年之后,其他几个国家变法的条件也成熟了。所以在接下来的十年当中,秦国、韩国、齐国,几乎是同时开始进行变法。秦国这边就是著名的商鞅变法,韩国是申不害变法,而齐国则是以邹忌为首进行变法。
齐国这边的邹忌变法,虽然没有商鞅变法那么有名,但是却同样成功。而且,当时齐国不光照抄了之前魏国和楚国的成功经验,而且还加上了不少齐国的内容。
所以,在战国中期的时候,经过变法之后,齐国和秦国,几乎是同时强大了起来。
齐秦两国起来之后,自然要对外扩张。而两国针对的首要敌人,就是原本强大的魏国。当时魏国已经衰落了不少,但是老底子还在。而接下来,齐国和魏国打了两场大仗,分别是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这两次大仗之后,魏国的魏武卒老底子,几乎全部被打光了。
与此同时,秦国又从西边发力,继续进攻魏国,占领了魏国的河西地区。如此一来,魏国被齐秦两大强国,同时在东西两个方向夹击,瞬间就衰落下去了。
和魏国一起衰落下去的,还是同样处于中原腹地的韩国。韩国虽然也是刚刚变法成功,但奈何地盘太小,而且处于四战之地。面对几个大国的围攻,同样没有发展的空间。所以魏国衰落下去之后,没过多久,韩国也开始不行了。
而在马陵之战结束十年之后,东南的越国,因为决策失误再加上内乱,逐渐被齐国和楚国瓜分。至于秦国这边,则是开始逐渐解决身后的义渠,以及四川地区的巴蜀。
到了这个阶段,原本的霸主魏国,彻底被打下去了。取而代之的,是齐秦楚这三个大国,开始争夺第一霸主的位置。
接下来,当楚国消化了吞并越国的战果之后,国力达到了巅峰期。但问题是,之前楚国进行的变法不彻底,所以导致楚国面对齐秦两家的时候,在制度上要落后于秦国。这种制度上的落后,直接导致楚国在对外战争方面,开始逐渐处于下风。
所以,三家混战了一圈之后,最终,楚国逐渐落了下风。后来楚国这边,在位的楚怀王,又被秦国骗去咸阳囚禁了起来。自此之后,楚国也开始逐渐衰落下去了。
楚国衰落下去之后,北方的赵国,虽然通过一场赵武灵王主持的胡服骑射运动,逐渐强大了起来。但是赵国进行的这场变法,更多的是在军事领域,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改革,其实并没有那么大。所以赵国在制度上,其实也要落后于齐国和秦国。
所以,楚国被打趴下之后,基本上就是齐国和秦国争霸的时代了。齐国和秦国的斗争结果,将会直接决定,未来谁才是战国所有诸侯国当中,唯一的超级大国。
但老实说,当时齐国和秦国双方,都没有绝对的把握,能把对方干趴下。
当时的齐国,到底有多强呢?简单来说,当时齐国的gdp位列第一,因为靠着海洋,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远比其他国家有钱;在军事方面,齐国有常备军队六十万,秦国只有五十多万,魏国三十万,赵国四十万,楚国六十万。单论军队数量,只有楚国能和齐国比肩,但楚国制度又不太行,所以战斗力还是比不过齐国。
在制度上,齐国刚刚进行了变法,正处于上下一心,渴望对外扩张的状态。在高层权力方面,当时齐国也有不少出色的人才,比如田忌、孙膑之类的猛人,在位的齐王也算是明君。
总之,当时齐国这边的阵容,丝毫不逊色于秦国那边。
所以,楚国趴下之后,基本上楚国就处于暂时中立的状态。而接下来,战国其他诸侯国,就开始围绕着齐秦两大强国,纷纷站队,逐渐形成了两个强大的军事集团。后来,楚国加入了齐国阵营,赵国加入了秦国阵营,所以双方长时间处于平分秋色的状态。
而这个局面出现之后,秦国和齐国两国的高层,其实没有任何开心的感觉。
因为这种局面,在当年的春秋时代,曾经出现过。
当年春秋中期的时候,中原地区就曾经出现过晋楚争霸的状态。除了齐国和秦国两大强国之外,其他所有诸侯国,都要选择晋楚一方站队,然后双方打了整整八十年的时间。但是最后,不但双方谁也奈何不了谁,反倒是导致晋国内部被士大夫家族瓜分,吴越两国分别被晋楚两国扶持起来的结果。
总之,这种两大集团对抗的局面,其实并不是一个好结果,而且最关键的是,根本就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因为谁也奈何不了谁。
所以这个时候,秦国和齐国的高层,就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或许,可以先由秦国和齐国联手,瓜分了整个中原,先灭了其他国家。等到两国平分天下之后,再说后面的事情。
这就是当时秦国提出,要和齐国共同称帝的原因。
对此,两国高层都知道,对方是心怀鬼胎。但不可否认,这确实是避免两败俱伤的一个好方面。如果继续玩两大集团对峙的游戏,最后很有可能两国都得不到好处。反倒是两国相互约定称帝,以当时两国的体量来说,两国联手,完全有可能灭了其他所有诸侯国。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齐国接受了秦国的提议,直接称帝了。秦国称西帝,齐国称东帝。
但同时,对于这个方法,双方都是心怀鬼胎,都希望借助对方称帝的机会,让对方吸引其他国家的注意力,然后自己趁机得到更多的好处。
齐秦两国相互共尊为帝的背景和原因,大致就是这样。至于接下来为什么齐国很快取消了帝号,而秦国最后统一了天下,这事其实也不是特别复杂。
简单来说,就在齐秦两国称帝之后不久,齐国出现了重大外交失误。两国称帝的同时,齐国开始按照原本的约定,开始向中原腹地的韩魏等国发力,夺下了不少城池。如此一来,齐国就逐渐丧失了盟友,开始被逐渐孤立起来。
接下来,齐国吞并宋国的时候,引起了各国的一致反对。就在这个时候,齐国的老冤家燕国,趁机登高一呼,同时联合秦国和韩赵魏三国,组成了一个五国联盟,一起进攻齐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国伐齐。
面对五个大国的同时进攻,齐国自然支撑不住,很快就节节败退。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楚国又从背后捅了齐国一刀,从南边侵占了齐国不少地盘。就连齐国的国君,都死在了这场乱战之后。
此战之后,齐国最后虽然靠着国家的底蕴,艰难复国,避免了被灭国的下场,但是元气大伤肯定是免不了的。所以,自此之后,齐国就开始偏安一隅,再也不参与其他六国的混战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没有了齐国的残余,接下来几十年的历史,就成了秦国从西方彻底崛起,继而开始横推六国的故事了。
战国中期为什么秦昭襄王拥立齐湣王为东帝,齐国凭什么与秦国双雄并立,号称东西二帝?
这是秦国的阴谋,是齐秦争霸过程中的一个片段,秦国在给齐国挖坑设套。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战国初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强弱兼并,经过一百多年的较量,到了战国中后期,七雄当中最强大的莫过于秦齐两国,秦在西边,打败了韩赵魏楚,蚕食了四国很多领土,自然有点飘了,齐在东边,联合韩赵魏楚灭掉了不可一世的宋国,瓜分了宋国土地,更是飘飘然了,这两国都想称霸,齐闵王与秦昭王一个称东帝,一个称西帝,毕竟两巨头只有一方称帝,当然会不好意思。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在战国初期各国虽然实力强大,但天下共主周天子尚在,虽然只是个摆设,大家名义上还得对周天子有所顾忌,毕竟天下舆论会影响人心向背,所以经常有诸侯国搬出周天子这块招牌来攻击打压其他诸侯国,以争取天下人的支持,从而占据政治的主动权。
图片来源于网络
称帝,也就是称天子了,竟敢与周天子平起平坐,那可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帝是高于诸侯王的,各国肯定心里不爽,谁称帝,谁就会与诸侯树敌,就会招来各国的联合讨伐,毕竟这两个强国谁也没有能力独自招架其他六国的群殴,在这时候,有大臣就劝秦昭王不称帝,让齐闵王一个人称帝,这样秦国就可以联合各国对付齐国,所以秦昭王才向齐王表态,愿立齐齐闵王为帝,其实是让齐闵王得虚名而受实祸。后来齐闵王也觉察到了秦国的阴谋,也就取消了帝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战国中期为什么秦昭襄王拥立齐湣王为东帝,齐国凭什么与秦国双雄并立,号称东西二帝?
战国中期齐国与秦国是两个巨无霸,一东一西打算瓜分华夏,他们在经济上、军事上、政治上都实力相当。当时各国都僭越称王了,七大战国都是王国,就连第八战国的宋国也称王了!齐国与秦国觉得他们两国的实力远在其它国家之上,但是却跟其它国家的国君一样称王,很没有面子,所以齐秦两国相互称帝,彼此承认对方是帝国而王国。
其一、经济上看齐国GDP是战国第一。齐国从春秋时期就开始发展经济,数百年下来商业十分发达,国家生产总值远远超过其它各国。齐国还在平定燕国内乱时,从燕国抢了不少财富回来,所以齐国的经济实力是战国第一。
其二、军事上看齐国当时军队总数战国第一。齐宣王时代,齐国有常备军60万人,而且战斗力还十分的强。秦国当时有50万军队、魏国30万军队,赵国40万军队,韩国15万军队,燕国20万军队,楚国60万军队。从军队数量上讲,齐楚相当,但是齐军强于楚军,那时楚国太子还在齐国为人质。齐军击败了横行天下的魏军,救了赵韩两国,又击败了燕军,平定了燕国内乱。
其三、政治上看,齐国平分秋色。齐宣王、齐闵王时代,齐国的小伙伴有燕国、楚国、鲁国等,这些国家以齐国马首是瞻。秦国则控制着三晋,但是控制力度远远弱于齐国对燕楚两国的控制力度。当时齐国是最有实力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一个诸侯国。
齐秦互帝表明的一个政治意图就是齐秦将华夏一分为二,各自占领东西两部分,然后齐秦再来一场大PK,决定谁来统一华夏。当然当时的国际环境十分复杂,其余四国的实力虽受损,但是实力还是很强劲,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齐秦附属国。齐秦互帝这事很快就成为历史,主流还是六国伐秦,秦国连横!
战国中期为什么秦昭襄王拥立齐湣王为东帝,齐国凭什么与秦国双雄并立,号称东西二帝?
春秋时期,经过连年兼并战争,百余诸侯国融合成了大大小小十几个诸侯国,至战国时期,这十几个诸侯国中又有七雄,分别是: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互有盟约,又交战征伐,从土地兼并战争,上升成了存国灭国之战,任何一国为了强我弱他,用尽手段,其中秦昭襄王自立为西帝,拥立齐国齐湣王为东帝,号称“东西二帝”,虽然不久两人都取消帝号,但为什么秦昭襄王会想到拥立齐湣王为东帝,齐国又凭什么与秦国并立?
一、秦齐相争,化敌为友
周赧王十四年(前301)齐湣王正式即位。即位之初,秦国联合齐、韩、魏三国攻楚,齐将匡章率领齐、魏、韩联军大破楚军于垂沙,迫使楚国屈服,从此楚国不得不依附于齐国。赵国“结秦连宋”,形成了秦、赵、宋集团与齐、魏、韩集团对峙的局面,两个集团谁也不能压倒对方,可以说,齐湣王在位的十七年就是秦、齐争霸的时代。齐、秦两强为了不受对方干涉,放手进攻临近国家,便主动由对抗走向和解。于是在秦昭襄王十九年(前288),因为秦国在七雄最西边,齐国则在最东边,于是秦昭襄王嬴稷自立为西帝,派遣使臣尊称齐湣王田地为东帝,意图结成联盟,持强凌弱。
与齐结盟是其一,为削弱赵国为其二。那时赵国因为国君赵武灵王移风易俗,胡服骑射,赵国国力日渐强大,这也使秦国不得不未雨绸缪。互尊为东西二帝后,秦昭襄王又约定五国伐赵,瓜分赵国。而齐国邻居燕国恐惧瓜分赵国的齐国愈强、燕国愈弱,于是便派出间谍苏秦离间齐秦之约,骗齐湣王去掉了帝号,又组织齐、楚、三晋合纵攻秦,秦昭襄王被迫也取消帝号,恢复称王。
二、有帝业之资,无帝王之主
战国时期的结果,便是秦国统一天下,然而无论是春秋,还是战国中期,齐国一直是东方霸主,秦国的心头病,同时,齐国也是一个具有统一天下能力的大国。齐国第一任国君,乃是受功首封的太公望吕尚,太公至营丘后,因应当地风俗,简化礼节而修政。发展工商业,利用当地鱼盐之利,人口大增,使齐国成为大国,可以说齐国一开始便走向与其余六雄不同的强国之路。
早在西周,齐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就极高,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在平定三监之乱后,命姜太公曰:“东至海, 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国由此得到征伐之权,成为大国。齐僖公时期,僖公先后主持与多国会盟,又借不向周天子朝觐之名讨伐宋国、郕国,又插手他国国政,逼使许庄公出走,联郑伐鲁,讨伐郑国,齐国始霸。齐桓公即位后,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
齐桓公五年(前681),齐、宋、陈、蔡、邾五国国君在齐国举行“北杏会盟”,齐国首开以诸侯身份主持天下会盟的记录,齐桓公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田氏代齐后,齐威王知人善用,励志图强,在位时期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国力日强,开始称雄于诸侯。齐宣王时,不惜耗费巨资招致天下各派文人,“稷下学宫”人声鼎沸。齐湣王时,齐国大破函谷关,秦国被迫割地求和。
然而齐桓公晚年昏庸,管仲逝世后,任用奸臣,导致齐国大衰。桓公四十三年(前643),齐桓公重病,五公子各率党羽争位,桓公死后,五公子互相攻打对方,齐国一片混乱。齐威王虽然励精图治,齐国形势大好,但其子齐宣王却不是中兴之主,虽然光大了“稷下学宫”,但他却不是个明君。同样,齐湣王即位时的齐国虽强,也有资格和秦国叫板,但再好的国情也经不起齐湣王折腾,连年征战,齐国国库空虚,苏秦离间齐国与盟国关系,齐国不得人心,当乐毅领五国联军攻齐时,齐国大败,齐湣王出逃莒城,被楚国将领淖齿所杀,齐国虽有田单复国,最终毫无建树。
秦昭襄王尊齐湣王为帝,不过是政治手段而已,也符合了“横强”与“远交近攻”的策略,秦王不敢单独称帝,因为那会成为众矢之的,以当时秦国的实力,还做不到以一国之力与六国开战;齐国也有自己的如意算盘,“释帝号而代之以伐宋,可得实利。让秦国称帝,使秦得有虚名,而招天下憎恶。这是齐得以名卑而实尊。”当时的齐国,在楚、燕、三晋都弱时,还是有实力与秦国一争高下,只不过齐湣王最后不用能臣,听信苏秦、苏代之言,广数敌人,曾经强横东方的霸主,还是被秦国踩在脚底下,成为秦王政一统八荒的垫脚石。
战国中期为什么秦昭襄王拥立齐湣王为东帝,齐国凭什么与秦国双雄并立,号称东西二帝?
诸侯在战国的地位是靠打出来的!昙花一现的“东西帝”确是纵横联盟的产物。短短几个月后,齐国先去了名号,秦国接着也不敢独自称帝!秦为西帝,燕为北帝,赵为中帝,立三帝以令於天下。韩、魏不听则秦伐之,齐不听则燕、赵伐之,天下孰敢不听?--《史记》。
一年后苏代写了这样的信给燕昭王。燕为北帝!显然燕国没有那样的实力!
秦国称帝前的实力秦国,自秦献公带回魏国的先进管理方式,秦国开始强大。到了秦孝公,启用了商鞅,秦国开始东进,首当其冲的是魏国和韩国。
秦惠文侯,杀死商鞅,但继承了秦国的法治基础,张仪入秦,秦国破纵连横,后方疆域扩展到巴蜀,后勤保稳固!
武侯层问鼎中原,但天佑秦国,武侯举鼎自戕而死。
穰侯和宣太后把持秦昭襄王的朝政,偏偏秦国的“外戚专权”,确是让秦国日益强大。穰侯启用秦国史上最厉害的武将---白起。
白起在伊阙之战中斩韩魏联军二十四万!这一战正处于赵武灵王去世后的第三年!(后来的赵国的“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赵国自认为秦国强大,就是这些原因,因为秦国和赵国这个时候还没正面打过大的战争。)
赵国当时的实力赵国在魏国改革后,处于下风,“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后魏国开始弱,赵武灵王上位,主要精力放在中山国、燕、代、胡等北方的土地争夺上。强大的赵国,能让赵武灵王化装成使者进入咸阳,亲自侦查秦国的地理山川,想从代地绕过函谷关进攻秦国!
好景不长,胡服骑射十年左右的光景,灭了中山国后,赵武灵王没能处理好儿子之间的争斗,饿死在沙丘宫!离秦、齐称帝的时间不足十年!
赵国虽然换了新王,但赵国的军事实力十分强大!(单挑唯一打败秦军的赵国大将赵奢,大破秦军于阏与,就在秦、齐称帝十八年后。)
齐国称帝前的实力马陵之战打败当时的强国魏国之后,齐国的“稷下学宫”吸引了大批人才。齐国的国力一直不弱。到齐国的孟尝君放弃秦国相位,齐国还联合了几国攻打到秦国的函谷关!“垂沙战”大败楚国。只是齐湣王老了还非常膨胀,不知就收哪位说客的劝说,竟然和秦国称帝。吞并宋国后还有代替周天子的想法!!
后来被各国联军直接攻下都成,齐湣王逃走到小国还不忘摆架子!齐国的地理位置和真正的实力还是“虚胖”的!
其他各国就像苍蝇,这边拍就往那边靠,那边拍再跑回来。楚国在楚怀王死后,新的王也不敢跟秦国作对,干脆娶了秦国的女人和秦国修好!为什么要称帝?既然还有强大的赵国存在,齐国和秦国为什么要称帝?
或许我们的离当时的年代太过久远,我们来看看当时人们的看法。
三十六年,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苏代自燕来,入齐,见於章华东门。齐王曰:“嘻,善,子来!秦使魏冉致帝,子以为何如?”对曰:“王之问臣也卒,而患之所从来微,愿王受之而勿备称也。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後也。且让争帝名,无伤也。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且天下立两帝,王以天下为尊齐乎?尊秦乎?”王曰:“尊秦。”曰:“释帝,天下爱齐乎?爱秦乎?”王曰:“爱齐而憎秦。”曰:“两帝立约伐赵,孰与伐桀宋之利?”王曰:“伐桀宋利。”对曰:“夫约钧,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伐赵不如伐桀宋之利,故愿王明释帝以收天下,倍约宾秦,无争重,而王以其间举宋。夫有宋,卫之阳地危;有济西,赵之阿东国危;有淮北,楚之东国危;有陶、平陆,梁门不开。释帝而贷之以伐桀宋之事,国重而名尊,燕楚所以形服,天下莫敢不听,此汤武之举也。敬秦以为名,而後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为尊者也。愿王孰虑之。”於是齐去帝复为王,秦亦去帝位。-- 《史记》上门说的很多很长,但中心思想是,称帝绝对不是好主意,这坑爹的注意不能要,赶紧抛弃帝位,把祸水留给秦国!进攻肥沃的宋国才是真正的实惠!齐王不傻,赶紧放弃了东帝称号!秦国一看齐国不干了,自己绝对不做出头鸟,随后也放弃了“帝”号!
我们来找关键词!
“两帝立约伐赵,孰与伐桀宋之利?”从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伐赵!立约伐赵!
当然后来齐王听了苏代的话灭了宋国,差点导致齐国灭亡。这是后话!
但这个称帝的注意是谁出的就不知道了!反正不是什么好主意,不是毁秦,就是毁齐,结果毁了齐国!
结语这时的秦国的确强大,但不足以单独称帝,于是拉了齐国下水。这时的整体形势应该是“三强”,秦、赵、齐!
战国中期为什么秦昭襄王拥立齐湣王为东帝,齐国凭什么与秦国双雄并立,号称东西二帝?
都别抢,我来答。
其实,“拥立”这个词汇用的不太准确,“拥立”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逻辑,这个词汇在中国历史上应用的最为广泛,譬如拥立某某太子为皇帝,拥立某某人为皇帝,如宋太祖赵匡胤被部下黄袍加身,拥立为皇帝。
可见“拥立”它的内在逻辑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崇,但秦昭襄王作为一代雄主,他对内结束了魏冉和宣太后专权的现象,稳定国内统治。对外,他采用范雎“今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的远交近攻政策,任用白起发动长平之战,击败世敌魏国,迫使其割地400里。
于是,野心勃勃的秦昭襄王变得极度膨胀,接着又做了一件为当时的舆论所不齿的事情,那就是称帝。
赧王中二十七年(癸酉,公元前二八八年)冬,十月,秦王称西帝,遣使立齐王为东帝,欲约与共伐赵——《资治通鉴》后来,秦昭襄王又干了一件很多诸侯都不敢做的事情,即占领周赧王寄居的诸侯国东周,军队开进洛邑(洛阳),俘虏周赧王,把象征着王权的九鼎迁到了咸阳,周朝800多年的统治实质上已经宣告终结。
秦王使将军摎攻西周,赧王入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赧王于周……——《资治通鉴》;五十二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周初亡——《史记·秦本纪》但秦昭襄王害怕自己孤掌难鸣,势单力薄,于是拉着齐国君主一起称帝,他称西帝,齐王称东帝,其实秦昭襄王的这种做法并不难理解,那就是他在给自己寻找一个政治盟友,就像希特勒虽然知道墨索里尼并不怎么出色,但还是把他当成自己的盟友,毕竟双拳难敌四手,有一个队友总是极好的。
而齐国有什么底气敢于称帝呢?
其实它最初并没有底气敢于称帝,但是他又不愿得罪秦国,毕竟当时的秦国已经强大到可以单挑任何诸侯国,诸侯们想要压制秦国都不得不联合起来,这才有了五次“五国伐秦”之战。
所以当时的齐湣王拿不定主意,就问苏代“秦使魏冉致帝,子以为何如”,毕竟这时候称帝也不是,不称又会得罪秦国,可见齐国这时候虽然也很强大,但是其野心还远远没有像秦国那样膨胀。
而秦国拉着齐国的原因其实就是“远交近攻”策略的驱使,给自己找一个盟友,壮壮场子。
秦昭襄王称帝的背后看似是像袁世凯一般倒行逆施的行为,但是却反映了战国晚期整个社会即将面临的巨大变化以及危机,而这种危机自然是秦国施加给各诸侯的,而秦昭襄王随即取消帝号的行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那种微妙的舆论现状。
秦昭襄王和齐王称帝的资本和底气,以及当时的社会舆论现状秦昭襄王一共就当了两个月的西帝,因为当齐王询问苏代该怎么办时,苏代回答说:
愿王受之而勿称也。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且伐赵孰与伐桀宋利?今王不如释帝以收天下之望,发兵以伐桀宋,宋举则楚、赵、梁、卫皆惧矣。是我以名尊秦而令天下憎之,所谓以卑为尊也。”齐王从之,称帝二日而复归之。十二月,吕礼自齐入秦,秦王亦去帝复称王。苏代是纵横家苏秦的族弟,这个人的洞察力很敏锐,一眼就察觉除秦昭襄王的真正意图。所以劝诫齐王放弃称帝的打算,但是又不能得罪秦王,于是齐王当了两天的东帝就撤销了帝号。
苏代为什么要劝说齐王放弃称帝呢?这就要谈到秦国的崛起和各诸侯的反应。
秦孝公即位时,秦国势力已经大不如从前,被中原诸侯嘲笑为夷戎,秦孝公决心振奋秦国,发出命令说“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彊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商鞅出现了。秦国由此走上了强国之路。
到秦昭襄王即位时,秦国已经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他任用范雎和白起,范雎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的策略,攻击领近的国家,结交地处滨海的齐国,一步一步的蚕食各国土地。而白起是一个富有军事谋略的军事家,长平之战打的赵国元气大伤。
可见,秦国军事的强大赋予了秦昭襄王足够自信的底气去称帝。
当时的社会局势也已经发生了非常微妙的变化,随着分封制的瓦解,周王室已经彻彻底底的名存实亡。整个社会未来的走向变成了“事秦”还是“图周”。
“事秦”自然是指把秦国当成老大,以后跟着它混,这就跟中东地区一些国家跟着美国混,一些跟着俄罗斯混是一样的,我们可以从这个记载来看“事秦”这种微妙性。
秦王遗楚王书曰:“楚倍秦,秦且率诸侯伐楚,愿王之饬士卒,得一乐战!”楚王患之,乃复与秦和亲——《资治通鉴》楚国在当时战国七雄当中是疆域很广的一个诸侯,非常强大,但是面对强大的秦国,楚国也不敢去得罪它,所以秦王稍稍一施加政治压力,楚王就不得不妥协了,这就跟今天的美国声言要经济制裁,中东的一些国家立马就选择妥协。
韩、魏既服于秦,秦王将使武安君与韩、魏伐楚而“图周”就是把周王室取而代之,自己来当诸侯们的老大。
当时的齐国就已经暴露了这种野心,“齐湣王既灭宋而骄,乃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为天子”,不过当时的社会舆论很微妙,那就是周朝虽然名存实亡,但毕竟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再加上各诸侯谁也不服谁,所以谁出来做这个老大都不能服众。
除了齐国,楚国也想自己当天子,其实当时很多的诸侯都已经蠢蠢欲动,但是下面这番话道出当时社会的那种舆论性的微妙之处。
昭子曰:“乃图周,则无之;虽然,何不可图?”武公曰:“西周之地,绝长补短,不过百里。名为天下共主,裂其地不足以肥国,得其众不足以劲兵。虽然,攻之者名为弑君。然而犹有欲攻之者,见祭器在焉故也。夫虎肉臊而兵利身,人犹攻之;若使泽中之麋蒙虎之皮,人之攻之也必万倍矣。裂楚之地,足以肥国;诎楚之名,足以尊主。今子欲诛残天下之共主,居三代之传器,器南,则兵至矣。”于是楚计辍不行——《资治通鉴》这句话的杀伤力最大的地方就在于“今子欲诛残天下之共主,居三代之传器,器南,则兵至矣”,袁世凯倒行逆施搞复辟,结果怎样呢?引来整个社会的强烈反抗,而当时许多诸侯们无法取代周王室的最大阻力就在这里,那就是名不正言不顺。
所以秦昭襄王当了两个月的西帝后感觉非常压力山大,因为鸡贼的齐国打着秦国僭越礼制的名义联合其它诸侯要攻击秦国,迫使秦昭襄王不得不放弃西帝的尊号。
那么既然秦国有这个底气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而称帝,齐国又是凭借什么底气敢于称帝呢?其实绝大部分的原因就是因为齐王不愿得罪秦国,所以他当了两天以后就撤销了这个尊号。但这并不是说齐国就没有称帝的野心,尤其是齐国消灭宋国以后,野心也是极度膨胀,打算放弃秦国这个盟友,自己将周王室取而代之。
那么齐国真的有这个实力吗?别说,它还真的有。
齐国大家都知道是春秋战国时代都非常活跃而且强大的诸侯国,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一,是一个实力非常强劲的老牌强国,田氏代齐以后,涌现了邹忌、田忌和孙膑这些出色的政治军事家,使得齐国再度强大起来。
齐国取得的成绩也很亮眼,差点灭亡燕国,“齐王令章子将五都之兵,因北地之众以伐燕。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齐人取子之,醢之,遂杀燕王哙。”
所以这才有了齐国和燕国之间的仇恨,也就有了后来乐毅连下齐国七十城,最后只剩下两座孤城,险些亡国的典故。
齐国的势力巅峰是在消灭宋国以后,“齐湣王既灭宋而骄,乃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为天子”,这时候的齐国非常膨胀,多线作战,打算吞并二周自立天子。
这时候齐国的强大让社会的局势走向也发生了变化,“当是时,齐闵王强,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余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
然而,齐国的强势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在燕国的号召下,引来燕、秦、韩、赵、魏五国联军的打击,以乐毅为统帅,由于齐国犯了战略性错误输掉战争,被打的差点亡国。
从此就一蹶不振。
其实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当时战国时代那个社会人心思变的那种既浮躁又微妙的现状,譬如连势力较弱的宋国也表现出那种意图自立天子的打算,“为长夜之饮于室中,室中人呼万岁,则堂上之人应之,堂下之人又应之,门外之人又应之,以至于国中,无敢不呼万岁者。天下之人谓之“桀宋””
可见,秦昭襄王所处的时代已经来到了社会局势即将发生巨变的前夕,谁都知道周王室已经无力回天,所以这些诸侯们都在蠢蠢欲动,试图坐拥江山。但正因为谁都想当天子,结果谁都不服气谁,当谁表现出这种举动时,立马就会被群起而攻之。
但这时候的诸侯们还面临着来自秦国的威胁,使得当时社会的局势走向出现了“事秦”还是“图周”两条分歧,以我们现在的眼光去看,这种分歧实际上已经预示了秦国占据的主动权以及各个诸侯之间貌合神离的被动。
当秦昭襄王吞并二周,俘虏周赧王时,诸侯们也都心照不宣的选择了沉默,这种沉默更像是一种庆幸,因为拔掉了周王室这根心头刺,大家心里都敞亮了。但是面对崛起的秦国,各诸侯们似乎已经完全没有抵抗之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