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随着三国时期历史学习的深入,我越来越钦佩刘备了?

我最近认真研究了一下三国的历史,感觉以前网络上的一些贬低刘备的言论真是为了黑而黑。而我以前居然还深信那些言论。

历史上真实的刘备,身上确实存在着很多闪光点,他确实值得后人敬佩。

作为一个皇帝,刘备除了没有统一天下之外,在其他方面几乎就是完美的,他符合中国人对底层出身的平民皇帝,所有的期许和印象。从他的人生经历当中,普通人更能产生共情,也更容易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有关刘备的故事,实在是太多,所以这里我们只讲三个小故事。从这三个小故事里面,我们就能感受到刘备的魅力了。

第一个故事,是刘备发迹之前,周围人对他的态度。

很多人都知道,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是到了刘备这一代,他们家已经彻底衰败了,所以刘备小的时候,只能靠编草鞋过日子。

在东汉末年的时候,所谓的皇族身份,其实真没有想象的那么之前。据后世史学家估计,刘备小的时候,整个东汉应该有5000万人左右。而刘氏宗亲的数量,则是应该接近百万!

也就是说,当时每五十个人里面,就有一个老刘家的后代。所以刘备的这个刘,当时是真的不太值钱。相比之下,和刘备一样同为三国枭雄的曹操孙权等人,起点都比刘备高太多了。曹操他爸是国防部长,孙权他爸也是市长级别的官员,都不是刘备能比的。

所以,当刘备长大成人之后,他除了一个刘姓之外,没有任何政治资本,就是一个姓刘的普通人而已。

但是,刘备长大之后,他却可以凭借自己的平民身份,让身边所有的人都对他十分尊敬。刘备十五岁的时候,需要外出读书。他家有一个叫刘德然的同宗亲戚,见到刘备家里比较穷,直接报销了刘备所有的学费,而且在吃穿用度方面,直接把刘备当做自己儿子一样对待。

就是因为这个刘德然帮忙,刘备后来才得以拜入名师卢植门下。卢植是东汉末年三大名将之一,虽然收刘备的时候,只是一个闲居乡野的普通人,但是本事和眼光却很厉害。而卢植收了刘备之后,卢植更是对刘备极为青睐,远胜过和他一起求学的其他孩子。

因为这件事,后来那位资助刘备的刘德然的夫人,曾经对此表示过不满,认为刘德然不应该这么破费。然而刘德然却声称,刘备将来必定是人中龙凤。

照理来说,这样的刘备,拜入卢植门下之后,总该是好好学习,所以才能得到卢植的青睐吧?其实还真不是!刘备求学期间,根本不喜欢读书,反倒是喜欢声色犬马之类的东西。而且,他求学期间,当地生活的豪强,还争相和刘备交朋友。

甚至还有一些疯狂崇拜刘备的人,干脆直接散尽家财,以此来供养刘备,让刘备肆意挥霍,拿着自己的钱去交朋友。

这些事情,如果不是史书上明确记载的,怎么看都很扯。但问题是,这些事情,偏偏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上真实的刘备,早年真的很像是一个‘北派传销大师’。自己啥背景没有,兜里比脸都干净,却偏偏可以让其他人无比崇拜他追随他。

从刘备的早年经历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刘备绝对是一个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人!那些人为什么宁可散尽家财,也要追随刘备?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坚信,刘备将来绝对是干大事的人,是值得他们追随的人!

一个能够在落魄的时候,依然被身边的人信任甚至崇拜的人,这样的人,本身就已经是一个传奇了。而刘备这种超强的人格魅力,对他日后的成就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正是因为刘备的人格魅力太强,所以后来哪怕他多次陷入低谷,他身边的人依旧愿意拼命追随他,至死不改。甚至还有像关二爷这样,面对曹操给予的荣华富贵,不屑一顾,拼死也要去找刘备的人。

第二个故事,夷陵之战结束后,刘备惨败。不但彻底打光了蜀国的老本,而且还彻底丢掉了荆州。就连刘备本人,都已经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即将去世。

就在刘备惨败之后不久,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插曲。

之前刘备麾下,有个叫黄权的将军。这个将军之前一直率兵驻守在北方。后来因为刘备战败之后,黄权驻守的地方,和刘备彻底失去了联系。所以后来,黄权不得不率领麾下士兵,投降了北方的曹魏政权。

按照当时蜀国的法律,黄权既然已经投降,他的家人铁定会被牵连,甚至会被诛杀三族。但是黄权叛逃之后,刘备却并没有这样做。刘备非但没有追究黄权的家人,反倒是继续按照原来的标准,奉养黄权的家人。刘备甚至还直接名言,不是黄权对不起自己,而是自己指挥失误,对不起黄权。

对于这件事,后世很多历史爱好者,曾经给出过很多不同角度的分析。有些阴谋论者,更是直接声称,刘备这样做是为了招揽人心,根本就不是真正的仁慈。

刘备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是不是真正的仁慈,我们不得而知。但显然,同样的事情,如果放到袁绍或者孙权身上,别说黄权的家人会被杀绝,恐怕就连黄权他们家的鸡蛋,都得被摇散黄了,蚯蚓都得竖着切成两半。

或许,刘备的仁慈,真的是装出来的。但能装一辈子的仁慈,我们把这种仁慈当做真正的仁慈,又有何妨呢?

第三个故事,则是刘备死后,以诸葛亮为首的一群蜀国老臣的坚持。

刘备去世之后,蜀国大权尽归诸葛亮所有。新接班的刘禅,甚至都要管诸葛亮叫一声‘相父’。以当时诸葛亮的权势和威望来说,如果想要篡位的话,恐怕就只是一句话的事情。

但是诸葛亮却从来没有动过这样的念头。非但如此,在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还竭尽全力,去拼命维护刘禅和蜀国。最有意思的是,哪怕明知自己死后,诸葛亮会权倾朝野,有篡位的能力,刘备却依然托孤于诸葛亮,对诸葛亮极度信任。

我们有理由相信,刘备死后,诸葛亮之所以没有篡位,主要是因为个人品格比较高尚。但同时,如果诸葛亮遇上的不是刘备,而是曹操这样善于猜疑的君主,诸葛亮还会这样做吗?

或许,把司马懿调到刘备麾下,司马懿也会成为诸葛亮那样的人。不光一生没有造反,同时还竭尽全力去维护幼主。

不管刘备临终之前,到底是怎么想的。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刘备和诸葛亮的这种君臣相知,始终显得那么不可思议。放眼整个中国历史,这都是堪称一个奇迹。

刘备一生的故事,实在是太多太多。不过从这三个故事当中,我们却可以看出刘备身上一些美好的品质。他极具人格魅力,百折不挠。不管遭遇多少次失败,始终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他对下属极为信任,堪称古代君臣相知的典范。作为君主,他拥有同时代其他所有君主,都没有的仁慈。就算这种仁慈是装出来的,能装一辈子从来不露馅,和真正的仁慈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如果不佩服刘备,我们还能学谁?学曹操?谁会希望自己的老板,生性喜好梦中杀人,好猜疑,好屠城,好人妻。如果穿越到三国时代,到底是给曹操做下属更容易,还是给刘备做下属更容易,显而易见。

学孙权?学袁绍?不好意思!孙权他们家世代在江东都是大族,袁绍他们家四世三公。就连曹操,他爹当初也是干过国防部长的猛人。普通人想学他们,真的没机会。

只有刘备,他出身平凡,却最终完成了难以想象的伟业。作为君主,他除了没有统一天下之外,几乎做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历史上任何一个开国皇帝,身上都能找出或多或少的缺点。唯有刘备,他的个人品格和德行,堪称完美。

也许,刘备的个人品行,确实有装的成分。但能装一辈子,真的挺不容易的。

最重要的是,这个男人拥有百折不挠的品质。一生不管失败多少次,都会再次站起来。而且,这个男人极重感情。关羽被杀之后,他宁可倾尽自己的所有,也要给关羽报仇。换做其他任何一位君主,有可能会做到这种事情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别说结拜兄弟的,就连亲兄弟,甚至亲儿子都不可能。

这样一个近乎完美,而且还是出身底层,最后建立了一个国家的男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钦佩他呢?

如果异地相处,把刘备换做曹操和孙权的开局,那估计后来就没有什么三足鼎立了。而把曹操和孙权等人,换到刘备的处境,他们也不可能比刘备做的更好。

为什么随着三国时期历史学习的深入,我越来越钦佩刘备了?

很正常。一帆风顺的人可能难以理解。但遭受过挫折的人,大都会有这种感受。

因为首先,刘备的出身与我们当今绝大多数人相似。很多人在了解刘备的过程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

咱实事求是,不吹牛的说。当今社会有多少人是富贵出身?

想必是极少数吧。

大部分人都是草根家庭出身。情况好一点得也就是出身自小康家庭。家里能给我们提供一点点帮助,但也就只是一点点了。

以袁绍、袁术为人生奋斗榜样?

大家都想。但问题是,不配。人家二袁出身四世三公,祖上有五人当过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全国。他们的起点就是绝大多数人的终点。

以曹操为奋斗榜样?

也学不来。曹老板文韬武略,一代枭雄,是很多人的偶像。然而,人家的父亲曹嵩曾位列三公,挂名国防部长。曹操出道就是首都公安副局长。后来创业期间,不仅有家族做后盾,还有袁绍这样的哥们主动借钱借粮借兵挺他。一般人哪有曹老板这样的资源?

以孙策、刘璋为榜样?

还是学不来。孙策的老爸孙坚曾经担任过长沙市长,虽然孙坚早亡,但他给孙策留了家族遗产,还给孙策留了人脉。孙策后来能搭上袁术这条线,以袁术为跳板,渡江征服江东,全仰赖于孙坚早年的资源积累。

刘璋的老爸刘焉是皇室宗亲,曾任宗正,管理皇室宗亲。还曾任川渝最高长官,是割据一方的诸侯。刘璋出道就接老爸的班,管理整个川渝地区。

学张鲁、马超、刘表?

张鲁的爷爷张陵是宗教领袖,父亲张衡也是教主。这种出身,一般人能比?

马超的父亲马腾是个底层出身(据说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但马超不是。马超出道就是小军阀,手下好几万人枪。

刘表则是东汉末年的公知大V,少年时代就广泛结交社会名流,号称“荆襄八俊”,他也是皇室宗亲。这种出身,一般人能比?

尽数汉末群雄,那些叫的上名的诸侯,除刘备外,有一个算一个,他们的出身,今天绝大多数人都比不了。也不敢想象。

老爸是市长?老爸是身家过亿的老板?老爸是大集团董事?

不敢想,不敢想……

大多数成功者在功成名就后,都会将他们创业过程中的家世背景、人脉关系网隐去,只留给众人一个自己白手起家的励志故事。比如比尔盖茨。让众人以为他的成功,完全是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让众人以为自己也能以他为奋斗榜样,获得成功。

然而,对于众人而言。起点就差了人家十万八千里,怎么可能以他们为奋斗榜样呢?

相比于这些人,刘备就太接地气了。

刘备的父亲刘弘在刘备还很小时,就留下孤儿寡母去世了。刘备不得不与母亲一起靠卖草鞋长大。虽然刘备后来到处宣扬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汉室宗亲。可有谁搭理他呢?

宗亲的名号,碰上厚道的,人家呵呵一笑。

碰上刻薄的,不免会被问上一句:你?就你也配姓刘?

比如袁术就曾说过:“术生年以来,不闻天下有刘备!”

刘备确实是卢植的学生。但卢老师给刘备上课时,还是个白丁。刘备并没有攀上老师这颗高枝。刘备也确实是公孙瓒同学。但公孙瓒在家族中也不受宠,也是失意者。后来公孙瓒崛起,其实也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

刘备这样的出身,虽然也比一些人好,但在三国一大票创业者里,他可以说是唯一一个从贩履为生,白手起家的。最终通过个人努力,从社会的底层奋斗到了顶层。

这样的人,才是真正能让草根群体感到共鸣的人。(刘备属于草根阶级中的精英,曹操是精英阶级中的草根)

第二,刘备的创业故事,很励志。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这份不屈不挠的意志放到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找不到几个人。

刘备创业伊始,就差点丧命。他是躲在死人堆里装死才捡回一条命。

单看这一点,刘备就很像现在的创业者。

筹到一笔钱,憧憬着未来,刚投资,直接就被残酷现实拍得云里雾里。

初次创业就被拍惨了,换你,会放弃吗?

当然不会了。只要有机会,你还会创业。

刘备也是如此。他不放弃。后来关羽、张飞两大万人敌追随他。可由于没有背景,他又连续三次创业失败。

第一次是中平元年,刘备23岁。

与关羽、张飞起兵去打黄巾,拢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因为业绩不错,被封了个安喜县尉(县公安局长)。结果屁股还没坐热,就被上级辞退了。

第二次是兴平二年,刘备34岁。

奋斗了十年的刘备,走了狗屎运。因徐州牧陶谦重病不治,徐州大小官员一致推举刘备为州牧。于是刘备接替陶谦,担任徐州地区最高长官。

可捡来的便宜不是福。

刘备刚一上任,屁股还没坐热,结果就遭到了吕布的恶意兼并。不仅地盘没了,就连老婆也被吕布两次抓起来羞辱。最后无奈,刘备只得离开,投奔了曹老板。

第三次是建安四年,刘备38岁。

这一次更惨,在曹老板手下干的不顺心的刘备选择离开,业绩刚有点起步,直接就被曹老板拍灭了。不仅又丢了老婆孩子,甚至连关羽、张飞都与他失散了。刘备无奈,只得跳槽到了袁绍处,混口饭吃。

到这里,换一般人,早就放弃追求梦想了。

老天爷!你在玩我呢?不干了,认命了……

但刘备就是不认命,三次连续创业失败,他还是不认命。

建安五年,39岁的刘备,第四次创业。

这一次,他从袁绍那里贷了一点款再一次踏上了创业路。先在曹操后方打游击,后来南下投奔荆州刘表。

在荆州,刘备很想做出一番业绩来。但由于刘表防备他,时刻怀疑他想取自己而代之。

于是刘表对刘备是冷淡处之,严加提防。刘备提的几次意见,比如趁袁曹决战时,偷袭曹操后方,均被刘表否决。

刘备无奈,只能耐心地等待,慢慢熬时间。

这一熬,就是八年。

在平均寿命还不到30岁的汉末时代,一个人的一生,有几个八年?

八年间,刘备从奔四的年纪熬到了奔五。从一个年轻小伙熬成了中年大叔。

有一次,刘备蹲厕所时看到了自己大腿上的赘肉,感叹时间过得好快,自己还一点功业都没建成,就已经老了。由此,不禁悲从中来,泪流满面。

这种场景,很多快五十岁,仍然处于迷茫中的人,都会有。这要换一般人,也只能是一声叹息,等着退休领养老金算了。

唉,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但是,刘备还是心有不甘。

建安十二年,46岁的刘备听说襄阳城外的隐居着一位青年才俊。名曰诸葛亮,号卧龙。

得了此人,就能安天下。

身为前辈的刘备,没有刚愎自用,没有觉得自己吃的盐比诸葛亮吃的米都多。

他虚怀若谷,亲自三顾茅庐请人,终于凭诚意邀请到了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

而他做这些的一切,只因为他听别人说诸葛亮很厉害。为了自己的梦想,他愿意屈尊去求教这位比自己小二十岁年轻人。

看看当今社会,很多人也是一事无成,却喜欢倚老卖老。开口就是:小孩子懂什么?

在如此明显的反差下,再看刘备,确实能让人对他感到一丝的敬意。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刘表病故。荆州集团人心涣散,直接被曹操兼并。

刘备再一次流亡,但这一次,他却抓到了成功密码——靠着东吴集团,人生第一次打败曹老板,拥有了地盘。而且,还拥有了自己的参谋团。

曹老板为什么能多次吊打刘备?除开他本身能力强于刘备外,还在于他早早的就组建了自己的参谋团。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高素质人才辅佐下,曹老板往往能少犯错,甚至是不犯错。

而现如今,刘备也有了自己的参谋团。在一群人才的辅佐下,他亦不再惧曹操。

建安十五年,刘备48岁。这一年,刘备再次踏上创业之路。

这一次,他成功了。

虽然只是打了折扣的成功,但也总算是完成了他儿时“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的梦想。

221年,刘备登基称帝,是为汉昭烈帝。

古话说,五十而知天命。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面临连续几次创业失败,自己又年近半百。暮年回首,人生可说是盖棺定论,基本一生也就这样了,认命了,准备平平静静安度晚年了。

但刘备偏偏不是一般人。

刘备的一生,完完全全可说是奋斗和不屈的一生,也是坎坷与飘零的一生。

这种不屈和奋斗,一帆顺风的年轻人可能很难理解。觉得这有什么呢?跌倒了再爬起来呗。

但往往到了年纪,屡遭挫折后,就能明白跌倒了,真的很难再有勇气爬起来。

因为跌倒,真的很疼。疼过之后,就会产生爬起来了也会再次跌倒。不如躺地上等死算了的感觉。

人呐,可以输一百次,可以跌倒一百次。但一定要站起来,赢下最后一次,让自己不后悔来人世走这一遭。就像刘备一样。

为什么随着三国时期历史学习的深入,我越来越钦佩刘备了?

我觉得正常人都会钦佩刘备。刘备的经历,相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更接地气,更容易找到共鸣,更加明白刘备精神的可贵。

我经常会吐槽刘备膨胀得太快,导致蜀汉盛极而衰。

刘备为什么会膨胀?因为他取得了成功,而且他的成就,是绝大部分人都达不到的。

我吐槽刘备,不是因为我不钦佩他,是因为他辛苦创业一辈子,就是因为这么个毛病,毁于一旦,是在为他可惜。我们后人也应以此为鉴。

刘备从一个没落成普通人的皇族,经过一辈子的奋斗,最后建立了蜀汉。

这样的成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怎么能不值得敬佩?

刘备身上的品质和精神,更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刘备从小就有人生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当皇帝。

现在很多心灵鸡汤类的书籍上,也是在教我们为人生设定一定的目标,然后去为这个目标去奋斗。

目标就是奋斗的动力。刘备当皇帝的目标都能实现,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担心自己的目标实现不了?

刘备在奋斗前期,算得上是屡战屡败,失败后便投靠他人。

一般人要是经历这么多失败,早就沦为别人的笑柄了。但是刘备失败,走到哪里,仍然能够得到别人的看重和尊敬。无论是公孙瓒、陶谦,还是曹操、袁绍、刘表,对刘备都是优礼有加。刘备自己也有一批忠诚的追随者,不离不弃。

刘备虽然一直在败,但各路诸侯仍然把他当英雄看待。这说明刘备真的是英雄。

刘备最令人敬佩的是虽然屡战屡败,但是仍能坚持不懈地去奋斗的毅力和决心。

刘备虽然奋斗了半辈子,但是到诸葛亮出山时,他依然什么都没有,在荆州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这时候刘备已经快50岁了。

这时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刘备果断放下身段,三顾茅庐,才将诸葛亮请出山。

这时的诸葛亮还是一介书生,活在别人的赞誉中。刘备并不知道年纪轻轻的诸葛亮才能到底如何,却能够三顾茅庐,这不是一般的领导能做到的。所以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

刘备做到了,而且开始转运了。事实证明,刘备的三顾茅庐是非常值得的。

刘备过去只有当皇帝的目标,并为这个目标去奋斗,但他不知道怎么去奋斗。诸葛亮为他点亮了前进的道路。

从此刘备开始咸鱼翻身之路。

在之后的短短十年,刘备便建立起自己的功业,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和汉中,成为了汉中王。

这十年,刘备是天下发展得最快的势力,锋芒毕露。

刘备取得的成绩,虽然距离他的目标还很遥远,但是他现有的成绩,已经不是常人所能及的。所以刘备就膨胀了。

刘备奋斗了一生,到了近50岁时,事业才开始有起色。刘备47岁之前,一直是磕磕碰碰的,遭遇无数的挫折,甚至连女儿都丢了。但是他从来没有气馁,一直在坚持。

三国时期,能活到50岁的已经算是长寿了,而刘备的事业确实从50岁开始。可见刘备的精神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多么的值得学习和敬佩。

我们的目标高不过刘备,我们遇到的困难也不会难过刘备,我们遇到的挫折也不会多过刘备,我们却很容易活得过刘备。了解了刘备的经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对未来充满信心,任何挫折和困难,跟刘备的相比,都不值一提。

刘备坚持奋斗,屡战屡败,从不气馁,这么接地气的精神,我们没理由不去学习和钦佩,刘备作为取得这么大成就的蜀汉皇帝,值得学习和钦佩的地方,也远不止这么多,这需要去全面地了解刘备。

有的人以为学历史是为了显摆自己知道得多,这是不对的。历史看多了,那些鸡汤类书籍讲的道理不用看都明白了。

为什么随着三国时期历史学习的深入,我越来越钦佩刘备了?

由于电视剧和三国演义这本小说的宣传,刘备给人的形象一直不太好,至少在刘备身上有两个标签:一是假仁假义,说刘备表面一套,背面一套;二是刘备爱哭,甚至都有人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当然了,这两个标签都不是真实的刘备,真实的刘备是《三国志 先主传》中记载的刘备,是曹操口中天下唯二之一的英雄,是三国时期白手起家建立政权的唯一创始人,是一个从来不怕失败、永远不会放弃、一直坚持自己理想的仁义之君。

一、刘备的成功是底层的逆袭

刘备虽然出身皇族,可他那个皇族后裔的身份与普通的百姓又有什么区别呢?东汉末年,像刘备这样的皇族,没有十万人,也没有八万人,他只是一个很普通的皇族后裔,刘备的出身与当年的刘邦相比,并没有什么优势。

刘备出身贫寒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出身的皇帝,包括刘邦身边那一大帮子人大多数都是底层百姓,比如萧何,县上的小吏,比如曹参,监狱的小吏,比如周勃,是个吹鼓手,比如樊哙,是个屠户,比如灌婴,是个小贩,在秦之前,底层百姓能够当个小官,那都是光宗耀祖了不起的事,能够当上皇帝,那只能出现在神话故事中。

刘备与刘邦非常类似,刘备本人是家徒四壁的穷苦皇族之后,张飞出身平民,关羽是亡命天下之人,赵云同样是出身百姓,诸葛亮算是个没落的士族,跟着刘备一起创业打天下的,基本上是底层的百姓,出身都不高。

你只要比较一下曹操与孙权就知道了,三国志说曹操是西汉开国功臣曹参之后,他的祖父曹腾是大宦官,父亲曹嵩当过大司农与太尉,跟随曹操一起创业的曹仁、曹纯、曹洪都是曹参之后,大家族出身,世代为官,还有夏侯惇、夏侯渊族兄弟,是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之后,也是几百年的在家族。

刘备、关羽、张飞都来自底层

曹操最早的创业团队就是大家族的组合,要钱有钱,要人有人,曹操拉起一支队伍是很容易的,曹操创业的起点比起刘备来说,不知道高了多少倍。

再说孙权,孙权直接是官二代接班,江东六郡的天下是孙策打下来的,孙策之前是他们的父亲孙坚,孙坚在东汉末年凭借作战勇猛异军突出,是唯一一支打败董卓的军队,孙坚在董卓之乱时,就已经是长沙太守,不要小看这个官职,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一把手,孙坚在长期征战过程中,积累了一批人才资源,后来随孙策一起开拓江东。

孙权几乎什么也不用做,就直接继承了父亲与兄长的基业,他一生下来就是含着金钥匙的,刘备怎么比?孙权继承江东六郡的时候,刘备还在袁绍的手下当客将,还不知道明天会在哪里,接下来又去投靠谁?

曹操是官二代和富二代

刘备能够起兵,靠的是商人的赞助,商人在那个时代是不被人看得起,所谓的士农工商,商人的地位还不如农民,在那个阶层观念非常深厚的东汉,拿着商人的资金打天下,这种行为本身就被人看不起。

袁绍为什么讨伐董卓时成为关东联军的盟主?为什么在河北创业时,有那么多人愿意投靠袁绍?

就是因为袁绍的出身好,其家族四世三公,这是金名片,当时的人就重视这个,所以袁绍一出来,应者如云,如果刘备要像袁绍那样去招呼天下英雄,只怕没一个人去投靠刘备,这就是区别。

刘备拿着商人的资金开始创业后,就在家乡拉起了一支队伍,关羽和张飞加入其中,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就是一支屌丝和底层百姓创建的队伍,没有知名度,一切都要靠自己,在东汉末年,像刘备这样组建的小队伍多如牛毛,为了打击黄巾军,汉灵帝允许私人创建军队,然后再以军功论功行赏。

孙权直接接了父亲与兄长的班

刘备就这样从底层崛起,刘备崛起的难度是三国三大政权中最难的,要知道东汉末年的天下形势与其他朝代有很大的不同,东汉末年是中央朝廷先毁灭,然后地方政府参与混战,与隋朝末年有点像,但也有区别,东汉末年需要一座城池一座城池地去攻打,不像秦朝末年,整个天下一面倒地反秦,袁绍、袁术、曹操等人能崛起,靠的就是实力。

那刘备崛起靠的是什么?他没有实力。在东汉末年那个士族与军阀争霸的年代,还有一支像刘备这样的底层百姓组织起来的势力,通过不断努力,最后取得成功,这本身就是一场奇迹。

二、不怕失败、不会放弃、永远坚持理想的刘备

虽然刘备没有实力,但是他有恒心与理想,读三国,你会发现,刘备早年几乎所有的战争都是失败,比如刘备被吕布偷袭夺了徐州,刘备被曹操打败东躲西藏,但你看刘备认命没有?从来没有认命,从来没有放弃,这种精神是难得可贵的。

刘备从来不怕失败、永远不会放弃自己的理想

刘备是白手起家创业成功的典范,创业最怕的是什么?最怕的就是半途而废,有过多次创业经历的人都会认同刘备的精神,一个失败了那么多次的人,是靠什么支撑起来的?刘备失败的时候有多惨你们知道吗?老婆孩子全被俘虏,孤身一人逃走,如丧家之犬一样,那种巨大的落差感,不是人人都能顶住的。

刘备的老婆孩子多次被人俘虏,吕布偷袭徐州时,俘虏了一次,吕布打败驻守小沛的刘备时,又俘虏了一次,曹操打败占据徐州的刘备时,又俘虏了一次,长坂坡之战,曹操也俘虏了刘备的两个女儿。

这叫什么?这叫妻离子散,放到今天来说,谁能在三番五次妻离子散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创业的一番激情,为了自己的理想,哪怕输了天下也不放弃?有多少人能做到像刘备这样,一直输,一直坚持,直到成功的?

刘备一直努力

刘备直到48岁的时候,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这放到今天来说,还有多少48岁的人仍然坚持创业,仍然不愿意放弃,只要日子稍微过得好一点,刘备就感叹自己一事无所,还感叹由于长时间没打仗,腿上都长出肥肉了。

还有谁能做到像刘备一样,以48岁的高龄恭恭敬敬去请一个小自己20岁,并且毫无名气的年轻人出山协助自己,而且一请就是三次,这叫不耻下请,有多少人能做到刘备这样的态度与坚持?活该刘备这种人能成功。

所以,曹操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只有你跟我!你以为曹操是说着玩的,以曹操的眼光来看,他看得没错,像刘备这样不怕失败、不会放弃、永远坚持自己理想的人,想要成功,只是时间问题了,所以曹操才把刘备当成自己的头号敌人。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

刘备的事业心是整个三国中无人可比的,这种不怕失败、不会放弃、永远坚持自己理想的精神放到今天仍然适用,看看刘备儿子刘禅后来的轻易投降,你就了解到刘备坚持的难得可贵,父子两人形成巨大的反差,但凡刘禅有刘备十分之一的精神,蜀汉也不至于第一个灭亡。

三、刘备的“假仁假义”

仁义是刘备身上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在乱世之中做到仁义是非常不容易的,乱世之中首先要生存下来,然后才能谈发展,你看看三国时期曹操有过多少次的屠城行为,就会了解百姓是有多恨曹操,百姓有多恨曹操,就会期待和爱护对他们仁义的官员,刘备就是仁义的代表。

刘备主政平原国时,有人对刘备不满,派人刺杀刘备,刺客见到刘备后,刘备以为是普通百姓过来拜访,于是接待了刺客,以礼相待,与人平等,这个时候的刘备是平原国相,好歹是个官,那个时候官与民是有阶级的,不仅坐的地方不一样,而且吃的东西,礼仪全部不一样。

刘备仁义

但刘备对待刺客的待遇与自己一样,这等于是刘备自降身份与百姓打成一片,你说刘备做作也好,说刘备演戏也罢,他就是这样对待百姓的,最后刺客感动了,能不感动吗,一个平原国相对自己平起平坐,这是很大的礼仪,最终刺客不仅不杀刘备,还把幕后主谋给供了出来。

这就是刘备的仁义,他不是专门对待这个刺客是这样,而是对待所有的百姓和士人都是这样,所以当刘备投靠曹操、袁绍、刘表时,曹操、袁绍、刘表对刘备也是非常厚待,以诸侯之礼对待刘备,迎接都是出城到郊外迎接,可见刘备的仁义还是很有用的。

所以百姓就期待刘备这样的人啊,所以当刘备从樊城南逃时,才会有十余万百姓跟随,百姓跟着刘备干嘛?还不是继续享受刘备的仁义。之所以总有人说刘备假仁假义,无非就是指刘备投靠刘表,又夺了荆州,投靠刘璋,又夺了益州。

曹操称天下英雄只有刘备与自己

说这话显然是不合理的,刘备虽然仁义,但他是政治家,政治家做事得考虑政治利益,况且刘备一直就是个事业心超级强的人,诸葛亮在隆中对之中给刘备提出了要取荆州和益州之后,这就成了刘备的政治理想,刘备取荆州,那是在刘表去世之后,借着刘琦的名义取了荆南四郡,然后又向孙权借来了南郡,才最终占据荆州数郡的。

刘备取益州本来就是一个谋略,刘璋因为听从手下人建议召刘备入川,这本身就是引狼入室了,刘备虽然仁义,但是面对自己的政治利益为什么不取?否则那就是迂腐了,有时候刘备就是太仁义,才会面对很多机会而没有把握好,如果刘备入川后,听从了庞统和法正的建议,直接在会面时拿下刘璋,哪来后面那么多事,刘备就是太仁义了,才会误事。

刘备一步一步成功

取荆州也是,当刘备从樊城路过襄阳时,诸葛亮就建议刘备会见刘琮,然后趁机取襄阳,结果刘备以不忍心拒绝了,这就是太仁义的结果,明明可以黑点心,但却因为仁义误了最好的机会,否则哪有借南郡这样的故事。

刘备的仁义,并不是假仁假义,而是真的仁义,否则刘备能发展得更快、更好,读三国,读得越深,你会越来越觉得刘备厉害,就会越来越佩服刘备,至少我就是这样的想法,只有真正读懂了刘备,才知道刘备成功的艰难,才真正读懂三国那个时代。

为什么随着三国时期历史学习的深入,我越来越钦佩刘备了?

都说刘备是爱哭鬼,可实际上他比谁都坚强,屡战屡败,却又要屡败屡战;都说刘备是伪君子,可他比谁都要仁义,下属叛变,却从不祸及家属。都说三国是个璀璨的时代,那是因为有了刘备这样的人,才让人记忆深刻。

汉末三国是个乱世,各种英雄粉末登场,逐鹿天下。不过这个游戏是有门槛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参与进来。纵观三国那些叫得出名的诸侯,有一个算一个,不是官二代就是社会名流。

比如袁绍和袁术兄弟俩,头上顶着四世三公的招牌,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前呼后拥,众星捧月。他们如果想要开创一番事业,只需要振臂一呼,便会有着大量的人才慕名而来。

再比如荆州的刘表,人家不仅是正儿八经的皇室宗亲,更是当世之名士,位列“江夏八俊”。可以说是要身份有身份,要名望有名望,妥妥的社会名流。类似还有陶谦、孔融等等一大批军阀。

即便是创业历程坎坷的曹操,人家也是当朝太尉的儿子,当初在皇城洛阳,他也曾位列西园新军八校尉之列,是和袁绍等人齐名的青年才俊。此外,曹操背后还有着夏侯与曹氏两家的鼎力支持。

当然了,诸侯中最多的还是那些二代们,比如汉中的张鲁、江东的孙权、益州的刘璋等等。张鲁出身五斗米道,从爷爷张道陵开始,张家就是教主家族。孙权则是有着父兄开创基业,老爸孙坚乃是江东之虎,曾硬刚西凉铁骑,连董卓都只能暂避锋芒。兄长孙策则更厉害,带着父亲留下的千余部曲,硬是平了江东六郡。至于刘璋,其父亲刘焉长期担任益州刺史,又是皇室宗亲,实力不可谓不雄厚。

所以,三国也是一个“拼爹”的社会,如果没点家庭背景,怎么敢出来争天下?

但刘备偏偏是个例外,他虽然贵为一代开国之君,但却是草根出身。在三国群雄之中,刘备的起点无疑是最低的。

刘备出生在一个破落的家庭,早年生活贫苦,只能是靠着织席贩履为业。即便是后来家境好转,不仅不用卖草鞋,还能跟着卢植这样的大儒学习。但和其他诸侯比起来,他依然只是一个草根。在那个宗亲遍地走年代,所谓的中山靖王之后,根本就不值钱,否则当初刘备也不至于去卖草鞋。

都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不是刘备自己足够给力,在这乱世之中出人头地,根本就不会有人把他当回事儿。不然袁术也不会说:“术生年以来,不闻天下有刘备!”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袁绍、曹操这些人的出身,显然是可望而不可即,毕竟不是谁都可以生在四世三公的家庭,或者有着当太尉的老爸,亦或是一方诸侯的太子爷。这些人赢在了起跑线上,他们的起点往往就是大部分的人终点,我们没法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相较而言,刘备这个人则足够接地气,他和绝大部分人一样,都是草根儿,大家能在他身上找到共鸣,那就是生于平凡。

当然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刘备虽然生于平凡,但却不甘于平凡。刘备少时便立下大志:“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意思是要做个大人物。当然这并不稀奇,毕竟有理想的人太多了,我们小时候不也随口都是宇航员、科学家吗?

但是,当我们长大之后,又还有多少人在为曾经的理想而奋斗,百分之一?还是万分之一?而刘备长大之后,并没有忘记自己小时候的豪言壮语。他一直都在为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努力,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一国之君,与曹魏、孙吴三分天下。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励志的故事,是咱们普通人心中的榜样。

当然,对比这个结果,其实刘备的创业过程,要更加励志。刘备的起点太低,加上运气也不太好,所以他的创业之路是非常坎坷的。刘备于公元184年参军创业,一直到公元209年,刘备才大业初成。当时他靠着打赢赤壁之战,拿下荆州五郡,坐拥荆南和荆中,正式拥有了一番属于的事业。在这之后,刘备才算是真正于乱世中崛起,他向西取益州,夺汉中,横跨荆益,风头一时无两。

在这二十多年的创业过程中,刘备经历了许多次的失败,道路异常坎坷,基本不是破产就是在破产的路上。

如公元188年,刘备靠着在战场上拼命的战功,好不容易混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官职——安喜县县尉。结果刚上任没多久,刘备就遇到了朝廷裁员,向他这种以军功换来的官位,都在裁撤范围之内。刘备自知下岗已成定局,索性怒鞭督邮,弃官从军。刘备第一次创业,宣告失败。

公元190年,刘备再度凭借军功,当上了青州平原郡高唐县的县令。在高唐,刘备治理有方,贤名远播,颇受百姓拥戴,刘备的二次创业初见成效。然而好景不长,青州黄巾军趁着关东军阀和董卓大战的时机,卷土重来。刘备一个小小县令,自然敌不过黄巾军,最终高唐县被攻破,刘备弃城而逃,投奔公孙瓒,第二次创业再度失败。

公元194年,本在公孙瓒手下打工的刘备,在救援徐州的过程中,与徐州牧陶谦,顺势转投陶谦门下。后陶谦病逝,刘备成为接班人,入主徐州,成为一方诸侯。这是刘备的第三次创业,成为一州之主,也是人生的第一个巅峰。

然而,命运依旧对刘备不友好。两年之后,袁术想和刘备认识一下,于是双方大战。袁术兵强马壮,刘备本就难打。结果吕布又在此时耍阴招,被袁术二十万担军粮策反,发兵攻打徐州州治下邳,不仅偷了刘备基地,还顺带俘虏了刘备的妻儿。而刘备也因为老巢失陷,被袁术打得大败,最终败走海西。当时的刘备困顿到了极点,因为没有补给,军中缺衣少食,饥寒交迫。

史书记载:饥饿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穷饿侵逼。

走投无路之下,刘备只能投降吕布,让出了徐州之主的位置。这还不算完,吕布后来又派高顺攻打刘备,并将其赶出了徐州,刘备第三次创业失败,不得已投奔曹操。

公元198年,刘备在曹操的帮助下,终于击败吕布,报仇雪恨。刘备也顺势来到许都,朝见天子。在许都,刘备再度赢来了一个人生的小高潮。他不仅被曹操表为左将军,还得到了汉献帝的认亲,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刘皇叔。虽说此时寄人篱下,但在身份上却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算是刘备的第四次创业。

然而,依然是好景不长,随着衣带诏事件的败露,刘备和曹操正式翻脸。当时的刘备,势力单薄,完全不是曹操的对手,一番大战下来,刘备溃不成军,关羽和妻儿都惨遭曹操俘虏,只能投奔袁绍。

公元200年,刘备在汝南重整旗鼓,击败了曹操麾下大将蔡阳,虽说是袁绍手下,而且还不受重用,但至少是有了一个落脚之地。不过好日子并没有过太久,官渡之战后,曹操便把矛头指向了刘备,刘备自然不是对手,只能向南投奔荆州的刘表,刘备第五次创业失败。

公元207年,荆州牧刘表病重,荆州风云突变。当时刘表欲将荆州托付于刘备,十多年前的那一幕,似乎又将在刘备身上上演。然而刘表不是陶谦,人家老婆儿子一大堆,刘备顶多当个托孤大臣。而荆州也不是徐州,这里地方豪强势力一大堆,刘备这个外来户根本挤不进去。

所以刘备在荆州过得其实很失意,事业前途的不顺,在加上他年纪又大了,老之将至而功业未建,不免生出“髀肉之叹”。

当然,最为关键的还是,曹操来了。

刘备在长坂坡被曹操的虎豹骑给打了个稀巴烂,仅带着二十几骑,仓皇溃逃。刘备的家眷和追随他的荆州百姓,要么被俘虏,要么就是被打散了。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一次刘备又是妻离子散,不过只有女儿成了俘虏,而儿子阿斗和甘夫人,则在赵云的保护下,成功逃脱。长坂坡战败之后,刘备一路南逃,最后还是刘表长子刘琦收留,在夏口落脚。

刘备的第六次创业,还没有开始,就宣告失败。

公元209年,刘备借着赤壁之战余威,拿下了荆州南部长沙、零陵、武陵、桂阳四郡。同年 ,荆州刺史刘琦因病逝世,刘备正式由副转正,第七次创业开始。这一次,刘备终于转运了,他花了十年时间创业,与孙权勾心斗角,成功占据大半荆州,和刘璋“同室操戈”,得到天府之国益州;同曹操生死对决,拿下北伐关键之地汉中。凭借这份基业,刘备最终开创了蜀汉,成为一代开国之君,与曹魏和孙吴三分天下。

纵观刘备的创业历程,生涯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失败中渡过。而且几乎每一次创业失败,都让他输得血本无归,连妻儿的安全都无法保障,这个过程绝对称得上“坎坷”。但是,刘备他从未放弃,每一次失败之后,他总能重拾信心,卷土重来。即便自己当下老已将至,一事无成,那也不会放弃。

年轻的时候,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但是人到中年,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愈发的明白其中的艰难,自然也就愈发敬佩刘备。

一般没有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人,都很难理解,一个白手起家,屡战屡败,年近五十岁还一事无成的男人,是如何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保持那种永不甘居人下的野心的。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如果像刘备那样连续几次创业失败,在看到自己年事已高,估计大都会认命吧。毕竟知易行难,很多事情想明白并不难,难的是你如何一直坚持下去。

我们的起点不比刘备低,但却成不了刘备,因为我们缺了那一份坚持。我们绝大部分的人都知道,有志者事竟成,所以最初的我们从不缺少豪情壮志。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雄心逐渐被岁月所侵蚀,我们的壮志逐渐被生活所击败,最终归于平凡。

刘备为何值得我们敬佩?因为他和我们一样出身平凡,但却做到了大家都懂却又做不到的事情。

当然了,除了励志,刘备身上还有许多的闪光点,比如他的仁厚。在那个人命如草芥的三国乱世,刘备是少有的那一类尊重生命的人。在他的生涯中,没有屠城、没有滥杀。哪怕是被属下背叛,刘备也不会祸及其家人。正是这个原因,刘备才会有那么多人生死相随,关羽为了刘备,甘愿放弃曹操的高官厚禄;诸葛亮为了刘备,则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许多人都说刘备这样做是伪善,不过是作秀罢了,他其实就是一个伪君子。我不知道史书上的“弘毅宽厚,知人待士”,为何到了键盘侠这里,就成了伪君子?更不能理解,一个临终前还在教导儿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人,到底能坏到哪里去?

退一万步讲,即便是“伪善”,他刘备能够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这样做,便也成真的了。

试问,这样一个善良且励志的历史人物,怎么能不被喜欢?

为什么随着三国时期历史学习的深入,我越来越钦佩刘备了?

书上对刘备曾有这样一段记载,刘备当时正住在荆州,某一个次和刘表一起饮酒就期间去了一次厕所,回来以后就泪流满面,说了这么一段话:“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翻译成大白话的意思就是“我以前几乎从没从战马上下来过,身体上一点多余的肥肉都没有。现在不再骑马了,腿上的肥肉竟然又涨了回来。时间过去得实在是太快了,我已经快到垂暮之年了,但是还没有建立起丝毫功业。即便如此,也只能自己悲伤罢了。”

这件事情大概发生在公元201年之后,这个时候刘备应该是40多岁。在这前后的七年时间里,刘备其实在刘表的荆州过着一种比较安逸的生活,虽然刘表对他还是有防备,但是至少衣食无忧,有酒有肉,和之前居无定所,刀尖上添血的生活比起来,实在是太优渥了。

试想一下,这样一个中年男人,已经是一个油腻大叔了,但是他在有我的生活下竟然没有忘记建功立业的初心,饮冰十年,热血难凉,看到自己身上的赘肉竟然悲伤到哭泣。

而我们40岁的时候,还能像他一样记住自己的初心吗?我想大部分人都不敢给出一个肯定的回答。看看我们的身边,大部分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要么已经油腻不堪,要么已经被生活磨掉了理想。当然,这些中年人在家庭上还是值得敬佩,只是他们自己可能会为了自己感到一丝悲哀。

当我们还年轻的时候,总是觉得寻找梦想很简单,使劲儿往前冲就可以了,即使现在没时间,等有时间也可以重拾梦想。但是到了中年,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原来已经走不回原来的路了。

40岁的刘备,没有忘记年轻时的梦想,没有沉迷于眼前的觥筹交错,更没有被屡战屡败磨掉锐气。酒桌萌梦醒,还能为自己的梦想哭泣,已经非常可贵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并没有哭哭就过去了,更没有继续饮酒买醉。而是联吴抗曹,守护荆州,西取巴蜀…虽然最终没有实现“光复汉室”的最高理想。但是倒在追寻理想的道路上,不是更值得敬佩吗?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这一年,他正好60岁。

40岁仍然不忘初心,60岁到达人生巅峰,并且在追逐更高的巅峰的路上死去,还不值得我们佩服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