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为什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有什么原因?

首先更正一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发出的政令,并不是董仲舒提出的。董仲舒提出的是“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儒家理论,推崇以儒学为基础,道家,法家为辅助的新思想体系。

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是为了拔除窦太后所推崇的黄老之说所产生的政治影响,在朝廷中所占据的位置,开始新的改革。

而董仲舒推崇儒学,则是为了弘扬儒学,和辅助汉武帝统一治国。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董仲舒为什么走上儒学的道路呢?

董仲舒是广川人,出身地主阶级家庭,从小生活条件比较优渥,热爱读书。

这里还有一个关于董仲舒热爱读书的典故“三年不窥园”。

据说,董仲舒从小就聪明,喜欢读书,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董仲舒的父亲,董太公非常心疼儿子,担心儿子读书读傻了,就在家中后宅建造了一个花园,希望董仲舒休息的时候,能逛逛花园,养养精神。

没想到花园建成之后,董仲舒三年都没有逛过。

董仲舒专注学习就到了如此地步。

其实,在董仲舒读书的过程中,不止钻研儒学,而是各家学派典籍均有涉猎,法家,道家,阴阳家,经过董仲舒多年的专注,后来成为一代儒学大师。

后来汉景帝听说董仲舒十分博学,于是就封董仲舒为博士,负责皇帝的咨询和文书整理。

在董仲舒三十岁的时候,就开始广收学生,开启如孔子一般的教育生涯。董仲舒广招门生,弟子不限身份地位,但是董仲舒有一个癖好,不愿意面对弟子讲学,只在帷幕中隔着帘子为学生讲学,可能是有人群密集恐惧症吧。

后来,董仲舒的弟子有很多都成了才,做了官,其中有的学生还做到了诸侯国的国相。

在整个汉景帝时期,董仲舒都在弘扬儒学,从事教学工作,知道汉武帝继位。

众所周知,汉武帝是汉朝历史上最特立独行的一位,在政治,军事,文化,农业,经济上面都有比较大的改革,这样看来,汉武帝是一位能接受新鲜事物的主。

在汉武帝继位初期,因为年幼没有什么工作经验,所以,做什么事都要过问窦太后的意见,渐渐的,刘彻对窦太后出现了政治分歧。

窦太后是汉文帝的妻子,历经三代皇帝,是汉朝的继承者和守护者。那么窦太后传承的东西是什么呢?

其中就有黄老之说,黄老之说,是从吕后时期就传承下来的传统思想,因为当时的汉朝无力兴兵作战,于是吕后就选择了用黄老之说的思想来治理国家。

简单的来讲,就是我没有能力当爷的时候,就努力发育,当个缩头乌龟,不惹事,好好攒钱过日子。

后来因为国家实在太穷了,所以后来的几位皇帝,也都用黄老之说来治理天下。慢慢的,汉朝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虽然黄老之说让汉朝获得了几代人的太平日子,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在汉武帝看来,就是国家进步太慢了,照这样发展下去,汉武帝什么都干不成,终其一生,汉武帝不过是个看家人。

而汉武帝想要做个当家人,打匈奴,改革,让国家强盛,让后世敬仰。所以汉武帝开始摸索除黄老之学以外的别的出路。

这时董仲舒的思想,传到了汉武帝的耳中,汉武帝对董仲舒的儒学非常感兴趣,就召见了董仲舒,见到董仲舒之后,汉武帝对董仲舒惊醒了提问,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天人三问。

那么天人三问都问了什么呢?因为具体内容太深奥,这里我们就简单地叙述一下问题内容“如何巩固统治;治理国家的政术;天人感应是什么”。

经过董仲舒的详细阐述,汉武帝对董仲舒非常满意,基本确定董仲舒的思想就是自己改革的希望。

但是自己还没有完全掌权,说了不算,贸然董仲舒的思想使用在中央朝廷中,可能会遭到窦太后和守旧大臣的反对。

于是汉武帝先将董仲舒派到诸侯国去,让诸侯国做这个小白鼠,先行试验董仲舒的治国思想。

董仲舒先是到江都王刘非的国家做国相,刘非本身是一个非常残暴的人,但是因为董仲舒的声名远播,所以刘非对董仲舒十分礼遇。

董仲舒在江都王的手下做国相的时间久了,江都王对董仲舒的能力非常认可,于是江都王渐渐地十分信任董仲舒,甚至将自己想要谋反的意图都透露给董仲舒。

如果董仲舒是一个小人很有可能会将江都王想要谋反的想法告诉汉武帝,但是董仲舒没有,而是用大一统的思想规劝江都王,于是江都王渐渐的打消了谋反的想法。

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董仲舒渐渐有些迷信天象之说,认为世间存在审判者,存在怪力乱神,人作恶会影响天意,于是经常做法事求雨。

公元前135年,两座皇家宗庙接连起火,董仲舒认为这是天意在惩罚汉武帝,想要修书规劝汉武帝,汉武帝董仲舒的想法之后非常恼怒,当场就想将董仲舒斩首,后来想了想,董仲舒大概是读书读傻了,不能跟董仲舒计较,于是就将董仲舒贬黜了。

其实汉武帝欣赏董仲舒,是因为董仲舒弘扬的儒学治国,有利于汉武帝实行中央集权,但是天人感应在汉武帝看来就比较滑稽,汉武帝根本不信哪个东西,作为皇帝汉武帝的脑子自然是够用的,他非常知道,神学这个东西,不过是上位者为了百姓臣服自己,弄出来骗人的。

而董仲舒一定是读书读傻了,才相信神学这个东西,就因为董仲舒比较傻,才用神学这个东西来给汉武帝扣帽子。

就这样董仲舒因触怒汉武帝被贬为平民,又开始了教学工作,过起了读书人的安分日子。

四年后,汉武帝经过公孙弘的推荐再次任用董仲舒,这次还是让董仲舒做诸侯国的国相,只是这次的诸侯是胶西王刘端。

胶西王刘端是一位比刘非更难伺候的主,比刘非更加残暴,凶狠的名声传遍天下,虽然刘端对董仲舒不错,但是刘端这个人性格反复无常,董仲舒非常害怕,于是,战战兢兢的在刘端手下做了四年的国相,之后就告病辞职了。

离职后的董仲舒依然继续了儒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但同时董仲舒还继续关注着汉朝的消息,每次朝廷有大事需要决策的时候,汉武帝还经常派人到董仲舒的家中来咨询董仲舒的意见。

就在董仲舒赋闲在家的时候,汉武帝也没有停止折腾,为了敛财打仗,汉武帝下令盐铁官营等政策,没想到却遭到了董仲舒的反对。

董仲舒认为汉武帝这时竭泽而渔,虽然能够快速敛财,但是对百姓伤害极大,但是汉武帝不听,依然我行我素,于是百姓过上了水深火热的生活。

公元前104年,董仲舒在家中病故,享年75岁,这就是董仲舒的一生。

回顾董仲舒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董仲舒只不过是在恰当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强大的理论,满足了汉武帝对权力的需求。所以后来,董仲舒才搭上了权力的快车道,他的学说也被逐渐推广。

说到底,还是因为董仲舒的学说,符合汉武帝的需求,所以才会被发扬光大了。

董仲舒为什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个人认为,真正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人并非只有董仲舒,还有汉武帝,而且这事儿还与攻打匈奴有着一定的关系。

汉武帝的儒学思想

当年景帝立刘彻为太子后,就为太子指定了一位老师,这个人就是卫绾[wǎn],而卫绾教授刘彻就是儒学。

景帝任命卫绾为帝师是有原因的。本来帝师这个工作应由窦婴来担任,窦婴是窦太后的娘家侄子,此人十分有才干,历任过汉朝各个要职,文可治国理政,武可上马治军。所以,由窦婴任帝师再合适不过。

但是,在刘彻之前景帝曾废黜过一个太子,就是栗姬的儿子皇长子刘荣,而窦婴曾经担任过刘荣的老师。所以,到了刘彻,帝师只能更换了,卫绾老实本分也是一个不错的人选。但是卫绾的任命令一个人不高兴了,这个人就是独撑三朝的窦太后。

众所周知,汉朝开国后一直遵从的是黄老之学,道家的无为之道在文景两朝曾大行其道,而且了收到了很好的治国效果,比如文景之治的出现。窦太后作为道家学说的信徒,她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对卫绾满意的,于是,她又为刘彻找了一位黄老学说的老师汲黯。

这样一来,刘彻实际上既学了儒学,也学了黄老之学。但是,在当时这两种思想是水火不容的,因为主张黄老之学,民必不争也没必要尚贤,管理起来就容易。而主张儒学就意味着注重人才的培养,君主身边的人才越多,国家才能治理得越好。

刘彻被立为太子时才7岁,随便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意识到这两种学说的不同价值。儒学尊崇礼法,可用作统治国家的大纲,而道家学说的以静制动也暗藏奇处。景帝驾崩后,刘彻继位,此时,他跟随卫绾已学习了九年的儒学。

受卫绾的影响,他个人更信奉的儒学,因为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大有可为的国君。新官上任三把火,刘彻继位后也没闲着。既然想成为一名伟大的国君,没有自己的人怎么能行呢?

于是,刘彻继位做得第一件事就是招募人才为我所用。诏书一出,各地举荐的人才络绎不绝,这其中就包括董仲舒。为了检验这些人是否有真才实学,刘彻还组织了一场考试,考试的题目是“试论古今治乱之由,长治久安之道”?董仲舒就是从中脱颖而出的。

董仲舒本人有点狂傲,他说他自己阐述的观点都是自己思想,从不引经据典。又经过与刘彻的私下交流,最终刘彻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开始更化鼎新。

所谓的更化鼎新,其实就是改革。刘彻的改革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兴儒学;其二,除弊政,史称“建元新政”。

上述已说了窦太后这个人物,她是黄老之学的信徒,而且她在朝中威望极高,势力强盛,刘彻年幼,汉朝真正的掌舵人实际是窦太后。

窦太后对于孙儿要大兴儒学这件事十分不满,但尽管不满,一开始,她并没有插手去管。但随着刘彻动了真格,出台了政策后,比如列侯就国、除关、检举等,就拿检举来说,主要针对的就是皇室宗亲和窦氏国戚,一动这些人的利益,谁都要反对。窦太后最终也是坐不住了,以强权的形式将刘彻的改革压了下来,最终导致了建元新政的流产。

刘彻初登帝位大兴儒学的壮举,就这样结束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到了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后病逝,刘彻终于独掌朝政。元光元年(前134年),国丧一结束,刘彻就重启了在窦太后干涉下而流产的更化鼎新改革。

这次改革最大的亮点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呢?

董仲舒是这样么认为的,他说,在《春秋》所阐述的思想重视国家统一,而国家统一是天地间长久以来一直遵从的法则。如今汉朝杂学林立,各说各话,不但对普通人是一种困扰,而且更不利于国家的管理和统一稳定。

那么汉武帝是怎么想的呢?

我们知道,武帝与匈奴的较量持续了四十多年还没完,为何朝中没有大面积反对的声音?这其中就要归功于思想的统一。但这种局面,在刘彻继位之初是不可想象的。

刘彻从小就目睹了匈奴人的猖狂,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姐姐南宫公主远嫁匈奴的情景,这种情景对于小时候的刘彻是一种痛,长大后便成了一种耻辱,捍卫尊严成为他一生追求的目标。

早在他继位之初,就对兵权跃跃欲试。建元新政失败后,鉴于窦太后势力的强大,他只能暂时收起自己的光芒,开启了一段韬光养晦的生活。

这一段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是在一个叫上林苑的地方度过的。在上林苑里,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狩猎。骑射狩猎也是匈奴人的爱好,匈奴人口不及汉朝的十分之一,但军事力量却十分强大,主要原因就在于匈奴军队的机动性强。

刘彻要想对付匈奴人,首要任务就是提高汉朝军队的作战能力,转变战争思想,优化战争模式。他在上林苑所做的事情就是操练,但是他手上没有兵权,那他操练谁呢?

没兵权不重要,那他就自己组建,虽然只招募了几百人,但这几百人可不是普通人,而是有着战争血统的烈士遗孤,都是精英,这支军队就叫作羽林军,而这支军队的负责人更厉害,就是后来叫匈奴人败北的卫青。

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朝的附属小国闽越国,由于受益于汉朝的恩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势日趋强盛,于是就想扩张地盘。他们将目标放在了同是汉朝附属国的东瓯身上。

东瓯国受到闽越国的攻击后,立马就跑去向汉朝求救了。刘彻当然想出战,于是召集群臣商议此事,但是对于战还是不战无法取得统一意见,最终以窦太后为背景的当权派占了上风,刘彻没能取得用兵权。

这让刘彻十分恼火,虽然没有兵权,但他还是决定执意出兵。于是,他派出了以卫青为首的几百羽林军去解决闽越国。当然卫青带几百人就算再厉害也不是闽越的对手,他去了距离闽越最近的汉朝会稽,果断杀了郡司马,才取得了调兵权,然后采用了围魏救赵的计策,解了东瓯之围。

通过出兵闽越事件,刘彻意识到,如果日后他与匈奴交战,朝中一片反对的声音,那他击败匈奴的愿望很难实现,而如果要想全国军民思想统一,那就必须要进行一场统一的思想革命。

于是,当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学作为统治国家的大纲时,刘彻意识到,他要通过统一思想,来建立自己的绝对权威,既包括在军事上的权威,也包括在政治思想意识中的权威,只有集中皇权,他才能凭一己之力撬动起一个庞大的国家。

因此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匈奴之战也有关系。

为了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执行到位,他不得不与文景两朝遗留下来的黄老学说派展开了激烈的交峰。窦婴、田蚡以及以淮南王刘安为代表的各种异己势力,基本都被肃清后,刘彻统一思想的工作才算是告终。

综上所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思想不只是董仲舒的意愿,更多的也是汉武帝的意愿。

董仲舒为什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什么有人罢黜百家,独尊莫术?

董仲舒为什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大多数人都是通过教科书里的“罢百尊儒”来认识董仲舒的。但熟悉经史的人都知道,董仲舒在“罢百尊儒”这件事情上并没有发挥主要作用。

一、对比《汉书》和《史记》来看

把“罢百尊儒’作为董仲舒的功绩,主要是《汉书》记载了他的“天人三策”,以及班固在董仲舒传的“赞”中做了这样的评价。

而更早的《史记》对董仲舒并没有这么高的评价,而且也没有专门为他设立的传记,董仲舒是在《儒林传》里和其他儒生一起叙述的。要知道,董仲舒曾教过司马迁,司马迁尚且如此处理他的传记,可想而知他在当时的影响力有多弱了。

二、从董仲舒的行迹看

董仲舒一生只是一个中级官僚,他先是干了大半辈子博士,是太常属下的顾问官员,查《汉官六种》,可知当时的博士都不必上朝,只是待诏。董仲舒即使通过“天人三策”而举贤良,正式出任实权官员,却也没有留在中央,而是去了扬州,当了江都王的相,而和他同时(一说不是同一批,此处采《汉书 武帝纪》说)举贤良出来的公孙弘,却留在了中央,并很快担任了右内史,这是“直辖市"的“一把手”,没几年就位列三公,封侯、当丞相。

而董仲舒在罢相回到中央后,仅担任了中大夫一职,是卫尉的属官,俸禄也降了一格。后来董仲舒还遭遇了一次牢狱之灾,险些丧命,出来后又得罪了公孙弘,再次出任胶西王相。

总之,他担任的要么是中级官吏,要么是远离权力中心的王国相,始终没有处在权力的核心,也就不可能有机会施展他的抱负。

三、“罢百尊儒”是什么

现在一般认为,“罢百尊儒”是一个长期的、西汉朝野共同促成的、反复拉锯最终达成的结果。罢黜百家,主要是从仕途渠道上说;独尊儒术,则是以何种思想为意识形态,这主要体现在祭祀、仪礼、封禅、明堂、历法等诸多方面。

期间有几个重要的时间点,可以注意:

1、汉武帝初年,卫绾请求“举贤良罢黜百家”。考虑到卫绾是一个文帝时的老臣,没有儒家背景,更不会启动这样的改革,所以他的这个请求,估计是当时实际掌握权力的田蚡所怂恿的。

2、董仲舒“天人三策”确实有“独尊儒家,勿使并进”的明确主张,但他的贡献不在此,而在于复杂的更化改制等理论发明。他本人并没有提出具体怎么罢百尊儒的措施。事实上,董仲舒恰恰是因为这种理论的建树,特别是到了西汉中后期、东汉时期各项儒家改革纷纷以董仲舒的理论为依据,这才促使了他的地位越来越高。

3、公孙弘在当丞相后,曾推行过一个政策,诏令收录在《汉书 儒林传》里,这个诏令非常重要,可以说奠定了儒家作为西汉文官政府基础的基础。特别有两项内容,推动了儒家垄断仕途,一个是让博士员弟子作为中央中低级官员的储备,“备文学掌故”,也就是后辈干部、管理培训生,而且是源源不断的有生源;一个是选拔现有官吏里,能够通儒术的人,补充到左右内史、各郡国的中层官员去。这就造成了后来儒家大受欢迎的局面。特别是用了没多少年,这批儒生纷纷占据中央和地方高位,基本实现了儒家对仕途的垄断,和那些王侯的二代、三代以及外戚们分庭抗礼。

4、汉武帝太初时真正的改元,不仅重新往前追溯、框定年号,还实行太初历。这是根本性的,独尊儒术的表现之一。

5、此后,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对祭祀,包括郊祀制度等进行了彻底的变革,期间反复多次,最终在王莽手中达成。这也是独尊儒术的重要标志。

6、王莽代汉,这个事件本身可以看作是独尊儒术的最大成果。要没有儒家笼罩下关于汉代要再受命、要更化改制的呼声,就不会有王莽的代汉。

四、小结

因此,所谓“罢百尊儒”是当时朝野各方力量、在漫长的时期内,逐渐形成的一个局面,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直白的政策。而且,董仲舒在其中,既不是首创者,也不是具体政策的执行者。但是,‘罢百尊儒"局面的形成,以及在形成过程中所需要的理论、意识形态观念等,与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以及他漫长的教学生涯、在现存春秋繁露以及《汉书 五行志》记载的灾异阴阳之说,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总之,历史与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的确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看清的。

董仲舒为什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我是‘’人知不过‘’,很高兴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汉朝初期,主张‘’黄老思想‘’,以‘’无为而治‘’治国。经过70年的休养生息,出现了社会稳定,经济昌盛的局面,国家力量也强大起来!随着西汉政治稳定发展,新的问题和矛盾也相继出现。

1,经济方面,地主阶级大量收购土地,贫富差距大,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无地可耕,一些商人欺行霸市,垄断商业,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2,政治方面,诸侯渐渐做大,相互争权,长期下去不利于大汉专制主义和集权制度,也不利于汉朝团结。

3,外交方面,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少数民族实力不断壮大和蠢蠢欲动,不能让汉王朝放心。

4,思想方面,‘’黄老思想‘’已经不能满足当时社会需求和统治者需要。‘’黄老思想‘’,主张清净无为,最大的贡献就是培养国力。汉朝建立初期,长期战乱,国力空虚当时百姓厌恶暴政,渴望安定和平。黄老思想正好适合当时百姓的心愿。随着日益强大的汉王朝和为了加强君王专制主义,必须要有一种新的思想来解决这种局面。

董仲舒生活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代。汉惠帝取消禁书令以后,使的儒家思想和其他学派又渐渐浮上岸来。再加上董仲舒从小研究儒家文化,对儒家学术有自己的见解和认知,可以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去深谋远虑。所以向汉武帝提出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儒家文化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治国,可以缓和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和与王侯等级不严的问题。同时董仲舒还在儒学里面融进了自己的大统一思想‘’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观点。参考《春秋繁露》进一步加强了君王的专制主义和集权制度。汉武帝也认为巩固政权首先必须要统一思想。而思想的统一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我是‘’人知不过‘’,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微微批评!

董仲舒为什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一点和当时主流的风气有很大的关系!

汉朝初年,当时的大汉王朝致力于恢复生产力,是人民百姓的生活秩序回归到正常标准,所以提倡的是黄老学说!这种做法有没有好处有好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人民老百姓的日子开始富足了,开始回归到正常生活了,政府管的没那么严!那么老百姓的日子也就过的更加轻松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经历了文景之治,当时的老百姓民生富足,大汉王朝富得流油。

这种生活确实是好,但是这是有一个前提的,就是没有任何内忧外患的情况之下。那么这样的时代能够被称之为盛世!但是大汉王朝不是说那种苟且偷生就能够活下来的,大汉王朝面临的问题有很多,外患问题咱也就不多提了,就一个内忧的问题,就足够让所有人都感觉头疼!

没办法,大汉王朝这手底下这么多藩王,都是刘邦的子孙,你总不可能说把他们全部都给干掉,全部都给推翻掉吧!(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这不就大逆不道了,但是如果不把他们给折腾消停了,那这大汉王朝怎么去对付北边的匈奴人呢?

所以这一来二去,回归到一个主流的问题,也就是黄老学说是否适合现如今大汉王朝的那种发展的,全国范围内针对这个问题曾展开过一场比较深思熟虑的论辩在其中最大的一个主考官就是汉武帝!

汉武帝曾对此也做过努力,他曾经组织了一场特别大的朝堂辩论,他比较青睐的是战国时期帮助秦国脱颖而出的法家思想!他认为法家思想比较适合现如今的大汉王朝,但这些法家的腐儒提出了什么东西?酷法!主张重邢重典!说白了,这帮人也是脑子读书读的比较迂腐了!所以说腐竹它并不是特定指儒家的那一批人,而是指一些特定的一群人!这群人可以披着儒家思想的外衣,也可以披着法家思想的外衣,也可以披着道家思想的外衣。这种人防不胜防,多的是!好的思想并不意味着它就能够开化一个人的心智,拿他当做自己晋升,试图获取民生利益的垫脚石的人大有人在!

总之,汉武帝一看这情况,那绝对不行,你要这么搞,那我天下还要不要了,我重点是什么?我重点是收割手中的权力,把权力经纪人握在自己手里面,靠这套方法。老百姓不把我给推翻,那就算不错了!

所以在这种大的风气之下,董仲舒站了出来!董仲舒这个人呢,本身生活的区域就有个加思想活跃的影响!加上这个人比较好学,所以董仲舒对于各家的思想都比较了解。声之百家之长,百家之短,因此他在创立新的学说和思想时候,再以儒家为基础的情况之下收割各家的思想,将其发展出来一个新的学说,也可以看作是儒家的新的学派!

在这个学派里面,董仲舒是严格反对孟子的人性本善和荀子的人性本恶论!你就说董仲舒这个人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腐儒,这人是一个大财,而在得到汉武帝的呼唤情况下,虽然汉武帝本身也不知道是不是对董仲舒呼唤了,但是董仲舒认为这个时候就应该站出来!所以在大时代的趋势之下,董仲舒拾起了自己曾经的理想,将思想糅合咱田,形成了这么一个新的学派,而这个派别呢?集百家之长,深得汉武帝的喜欢,不仅有靠武力,靠法律镇压维持自己的统治,还有靠思想。靠教化来感化自己,老百姓可谓是恩威并施这样一种手段,任何一个帝王都想要。都喜欢!

所以董仲舒得到了汉武帝的喜爱,并且得以重用,在它的基础之上得到了独尊儒术这样一个历史上面的举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