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汉朝最牛的开国功臣,周昌为何敢于痛骂刘邦,并让吕后下跪?

敢于痛骂刘邦,是因为周昌性格耿直,讲话比较直来直去,是个直臣;而吕后为周昌下跪,则是因为周昌维护刘盈的太子之位。

开国功臣这么多,周昌到底牛在哪里?为啥只有他敢做这么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呢?

其实周昌并不是有多厉害的能臣武将,而是周昌这个人是一个简单真诚,刚正不阿的人,真诚容易被人信任,而刚正不阿做事就比较公平。

公平这两个字看似简单,其实做起来很难,毕竟人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

能够做到公允,则需要本人没有弱点的,可是哪有没有弱点的人呢?只有经历起非议的人,而周昌就是这样的性格。

刘邦是一个能够知人善用的君主,有效地利用周昌这一性格,让周昌做御史大夫一职。

因为周昌上敢于对君主直言相谏,下能够一视同仁对待百官。几乎能够做到让君主和同事都对周昌放心。

那么周昌为什么要痛骂刘邦呢?

那还要从刘邦立太子之事说起。

刘邦登基后,吕雉被立为皇后,毫无疑问,毕竟吕家的实力强大,在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出了不少的力。

刘邦登基后开始思考,吕家这么高的功劳,到底应该怎么封赏吕家呢。可是吕家并没有任何表示。

渐渐地刘邦就猜到了,吕家想要的是半壁江山。

刘盈是刘家和吕家的利益结合体,只要刘盈上位了,自然会提携吕家的亲戚们。

正常情况下,吕家什么都不需要做,只要等刘盈做太子就可以了。

可是刘邦提出了相反意见,他不想立刘盈为太子,他想立如意为太子。

刘邦多年在外打仗,吕雉在家照顾一家老小,夫妻分离,感情逐渐淡漠了。而戚夫人多年来陪伴在刘邦身边。

所以,后来刘邦就渐渐将情感转移到了戚夫人身上,后来戚夫人生下如意,爱屋及乌,刘邦十分喜爱如意,多次说如意像自己。

相比之下,刘邦还十分讨厌刘盈认为刘盈性格太过软弱。

刘盈从小在吕雉身边长大,母亲的爱是细腻的,不像父亲的爱是粗矿的,长时间在缺少父亲的家庭下长大,刘盈难免比较文弱,这样的文弱,就被刘邦视为软弱。

刘邦认为,君主必须要强势,能够镇得住臣子,而如意就合适多了。

在刘邦的意识里,不仅儿子刘盈做太子不合心意,吕雉做皇后也不合他的心意。

因为吕雉是一个杀伐决断的人,最开始刘邦想要忌惮诸侯王的势力,想要除掉异姓王,因为顾念旧情和天下人的口舌,迟迟下不了决心,但是吕雉丝毫没有任何顾虑的家下了决心。

诛彭越杀韩信,吕雉都是十分果决,这才是君主的风范,做得比自己还要好。

再加上吕雉虽然是一介夫人,但是无论照顾一家老小,还对待自己的同僚下属,吕雉都能面面俱到,照顾额妥妥当当,在几乎所有人的口中都能获得一致好评。

这样的吕雉太好了,好到太强大了。

刘邦毫不怀疑,如果吕雉是个男的,能够带兵打仗,一定不会输给自己。

可是,为什么太好了,就不适合做皇后呢?

因为帝王的疑心病会认为,有这样强大的母亲,软弱的刘盈,一定制约不了。如果刘盈做了皇帝,吕雉一定会把持朝政,做个女天子。

刘盈制约不了吕后,就维护不了刘氏的利益,没办法管住蠢蠢欲动的诸侯。

吕雉一旦有了野心,自己的江山未必能够回到刘姓人的手中,刘氏一定会被吕雉打压。

吕雉跟自己虽有多年夫妻情分,但是已经淡漠,吕雉不会向自己一样时时刻刻想着刘家。

所以,从刘家的利益着想,刘盈实在不是一个继承人的好人选。

之后,刘邦是不是就找自己的大臣试探着打听,如果立如意为太子如何?但是不出意外的,得到的答案都是反对意见。

因为功臣集团大多是刘邦在沛县的的同乡,或是认为应该立嫡立长,或是受过吕家的恩惠,反正就是都支持刘盈做太子。

但是刘邦的想立如意为太子的想法异常坚决,时不时就冒出来,吕后就很害怕。

自己已经失去的丈夫的宠爱,在这件事上其实皇帝才有最终决策权,如果刘邦执意立如意为太子,自己是完全没有办法的。

但是后吕家多年的经营和自己多年的隐忍,全部都会付诸东流,自己苦都没有地方哭,只能为人鱼肉。

吕雉从得知戚夫人出现的时候开始,就彻底黑化了,从戚夫人想要夺嫡的那一刻开始,就疯狂地想要杀了她,但是吕雉不能这么做。

杀戚夫人是到实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能做出的下下策。

为什么呢?

就算吕雉杀戚夫人刘邦又能怎么样呢?

如果吕雉杀了戚夫人,以吕家的实力,刘邦明面上可能确实不能怎么样?但是暗地里能做的事就太多了。

到时刘吕家跟刘家打起来,诸侯再趁机搞点事情,那么万里江山就有可能瞬间失去。

这样的代价是刘邦和吕雉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双方都不敢轻举妄动。

有一次,刘邦和戚夫人在宫殿中亲亲我我,周昌正好有事启奏,撞见了这一幕,周昌吓得转身就跑,刘邦很好奇,就追上去,玩闹一样的骑在周昌的脖子上问,你跑什么,你看我像什么?

周昌想也不想地回答,像昏君,于是就挣脱刘邦跑掉了。

刘邦站在原地思索,自己在办公室跟美人亲亲我我,自然是不正经,换做一般人,绝对不敢这么说,周昌真的是个正人君子,于是更加尊敬周昌。

刘邦一直想立如意为太子,就问周昌,立如意为太子怎么样?

周昌听了很激动的跟刘邦面红耳赤的争论起来,但是周昌向来嘴笨,最后讲不过刘邦,就丢下一句,如果您要立如意为太子,我不会听从您的命令。

这句话简直相当于,如果你要立如意为太子,我就不干了。

因为周昌在刘邦心里的地位比较高,周昌象征着朝中直臣的精神领袖,于是刘邦就打哈哈过去了,说,我不过是说说,开玩笑的。

于是君臣就不欢而散了,周昌就走了。

还没到宫门口,吕后急急忙忙地跑到周昌的面前,见到周昌就下跪,说,如果不是您阻止,我儿子的太子之位就保不住了。

吕雉被刘邦折腾得几乎如惊弓之鸟,对于周昌对刘盈的维护,吕雉是想不到的,以周昌的地位,能够为刘盈说话,这无疑是给吕雉吃了一颗定心丸。

而周昌这么做,也是十分本能的。周昌知道戚夫人是一个依靠刘邦的女人,而吕后却是十分贤惠。

再加上周昌在刘邦宫里见到的那一幕,直接让周昌认为戚夫人是祸水一样的女人,一定不能让戚夫人的儿子做皇帝。

刘盈是刘邦和吕雉正经的嫡长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就应该是刘盈做太子,在历史上不立嫡长子做太子,而是按照自己的心意,一定会乱了长幼之序,国家会陷入不问不稳定的,就像秦二世胡亥一样。

而且吕雉多年来照顾一家老小,操持家务,十分贤惠,是一个好的国母表率。吕家为刘邦建功立业也出力不少。

刘盈本身仁慈宽厚,博学有礼,并没有什么过错,为什么要被废。

于情于理,都应该立刘盈为太子。

所以,周昌才敢与刘邦据理力争,感动的吕雉为他下跪。

周昌这个人并不惧怕刘邦,不像萧何一样对刘邦小心翼翼,可能是无知者无畏吧。

萧何知道刘邦是个什么人,生怕万一刘邦不要脸了,将自己杀了,所以怕刘邦。

而周昌不知道刘邦是什么人,周昌认为,我做事无愧于心,你杀不杀我这件事我不怕,也不在我的考虑范围内。

后来经张良的建议,吕雉请来文人领袖商山四皓,刘邦以为刘盈的实力声望都无法撼动,就立刘盈为太子,这场继承人大战,由刘盈胜出。

但是刘邦对戚夫人母子还是放心不下,于是立刘如意为赵王,命周昌作为赵国相国,辅助如意管理赵国,并特意交代周昌保护刘如意。

公元前195年,刘邦去世,刘盈继位,吕后当政。

吕后对戚夫人母子依然怀恨在心,于是多次召如意进宫,每一次周昌都劝如意不要去,吕后没办法下手。

于是吕后就想出一个办法,先调走周昌,在召如意进京。

刘盈生性纯善,爱护如意,将如意保护得严严实实,不让吕后对如意下手。但是百密一疏,还是在一个早晨被吕后给毒害了。

与此同时,吕后也没有放过那位戚夫人,没过多久,就将戚夫人给杀了。

如意死后,周昌非常自责,几年之后,就郁郁而终了。

刘邦让周昌保护如意,有两个原因,首先,周昌对吕后有恩,看到周昌的面子上,吕后可能会稍稍收敛一些。

其次,周昌有实力。

但是刘邦没想到,周昌心思单纯,根本玩不过吕后,吕后压根不会因为对周昌有恩而放过如意。

吕后非常清楚刘邦心里的小九九,压根不买账,只想饶过周昌杀掉如意。

刘邦的这个安排,不仅没有保护如意,还连累周昌郁郁而死。

不得不说,周昌真的是太单纯了,居然因为愧疚,有负刘邦所托而死。但也正是这样一个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千古名臣,广为后世尊重吧?

作为汉朝最牛的开国功臣,周昌为何敢于痛骂刘邦,并让吕后下跪?

如果把周昌定义为汉朝最牛开国功臣未免有些过于拔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周昌确实是一个非常耿直的人。同时期的大臣赵尧曾经这样评价:

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

班固在《汉书》中曾经这样评价: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

根据周昌的表现来看,赵尧和班固的评价一点都没有错。周昌确实是一个非常正直、强力的人。

周昌和堂哥周苛都是刘邦手下有名的大将。周苛也是一个非常刚强、耿直的大臣。荥阳城破之前,斩杀了善变的魏豹。荥阳城破之后,周苛拒绝了项羽的劝降,并且大骂项羽,最终被项羽烹杀。周苛被杀之后,刘邦感念周苛的忠心,封周昌为御史大夫。周昌跟着刘邦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功劳。公元前201年,刘邦分封功臣的时候,周昌被分为汾阴侯。

西汉建国之后,周昌依然不改自己刚强、耿直的性格,萧何和曹参对周昌的敬畏三分。周昌为了公理和正义,有时候连刘邦的面子都不给。

有一次周昌入宫向刘邦奏事,结果看到刘邦正抱着戚夫人亲热。周昌看到此情此景转头便走。刘邦追上周昌之后,把周昌推倒,骑在脖子上问道:

“我何如主也?”

周昌根本不管刘邦能不能接受自己的答案,昂着头对刘邦说:

“陛下即桀、纣之主也。”

其实周昌这句话已经说得非常严重了。在古代桀纣几乎成为昏庸无道的暴君的代名词,而且他们又都是亡国之君。周昌当着刘邦的面,直接回怼刘邦是桀纣一样的君主,无疑冒着非常大风险。刘邦因为周昌这句话,杀了他也非常合情合理。刘邦被周昌骂了一顿之后,不仅没有杀周昌,反而更加敬畏他。

周昌为什么敢公然“骂”刘邦呢?难道他真的不怕死吗?

周昌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坚韧、刚强、耿直的大臣,也是一个没有私心的大臣。周昌对待所有人都一视同仁,他不管你是丞相还是皇帝,只要有违礼法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体现自己的耿直。所以萧何和曹参才会对他敬畏三分。在周昌看来,刘邦和戚夫人之事不符合礼法,刘邦作为皇帝骑在大臣脖子上也不符合礼法。所以当刘邦问他自己是什么君主的时候,他才会毫不犹豫地说是桀纣一样的君主。正是由于周昌正直而且不夹杂私心,所以才会有来后的“期期不奉诏”。

周昌也是一位非常有资历的大臣。周昌的堂哥周苛曾经为大汉立下汗马功劳,而且为大汉捐躯。周苛是大汉损失的级别非常高的将领之一,刘邦自然会记住周苛的功劳。周昌长时间担任御史大夫,而且也跟着刘邦立下战功。周昌本人在大汉功臣中排名第十六。周昌功劳大、资历深,有资格横。

刘邦虽然一直背着屠杀功臣的骂名,其实刘邦并不善杀。根据史书记载刘邦所杀之人也就是彭越、臧荼、丁公等人。韩信是吕后所杀,彭越其实也是吕后教唆所杀。只要不威胁刘邦的天下,他一般情况下不会杀人。刘邦也是一位仁君,一位不是特别霸道的仁君。刘邦知道周昌是一个没有私心的人,也知道周昌所说之话是为了大汉好。所以刘邦才能纵容周昌的“放肆”,周昌“骂”了皇帝之后才能全身而返。

相比较于吕后的坚强果断,刘邦则是一个相对优柔寡断之人。相对于吕后的冷酷无情,刘邦是一个相对有情有义之人。刘邦抓住了韩信一直舍不得杀,结果吕后毫不犹豫地杀了韩信。刘邦并没有打算杀彭越,吕后则教唆刘邦斩草除根。刘邦晚年一直想换一位储君,但是却一直没有最终下定决心。

刘邦晚年一直徘徊在爱子和嫡子之间,刘邦一心想用爱子换掉嫡子。刘邦每一次决定要撤换太子的时候,都会引来朝臣们的反对,其中反对最为激烈的当属周昌。有一次刘邦已经下定决心想要废掉太子刘盈,周昌则在朝堂之上强力和刘邦争辩。刘邦问周昌不可废黜太子的原因。周昌本来就有点口吃,再加上当时已经和刘邦争得面红耳赤,所以只能说:

“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由于周昌的强烈反对与抗争,刘邦这一次废立太子的计划并没有实施。周昌在朝堂上的所有话语都被正在东箱的吕后听到。吕后非常感激周昌,吕后知道如果不是周昌在朝堂之上激烈地反对,太子刘盈可能已经被废掉。所以当吕后见到周昌的时候,赶紧下跪感谢周昌,对周昌说:

“微君,太子几废”。

周昌之所以能够在朝堂之上和刘邦争得面红耳赤,一是由于刘邦本人举棋不定,二是因为刘邦对功臣的宽容。周昌知道刘邦不会把自己怎么样,才会“期期不奉诏”。当然刘邦也知道周昌真敢“期期不奉诏”。周昌之所以那么帮助太子,倒也不是因为他和吕后、刘盈有什么私交。周昌拥护太子纯属出于对礼仪的尊重,对国家的负责。至于吕后会因为感激给周昌下跪,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最后因为周昌的等大臣的努力,刘盈的太子之位得以保留。刘邦临死之前,又反过来担心刘如意和戚夫人的命运。赵尧建议刘邦为赵王刘如意设置一位强相,利用强相保住赵王刘如意的命。赵尧认为周昌就是最合适的强相,刘邦也认为周昌是一个合适的人选,于是便召见周昌说:

“吾固欲烦公,公强为我相赵”。

周昌以为刘邦是想放弃自己,刘邦意味深长地解释说道:

“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强行”。

周昌担任赵相期间,吕后确实对赵王刘如意举起来屠刀。吕后的使臣每一次到赵国宣赵王刘如意,都被周昌以赵王身体有恙为借口挡回去。史称:

“高帝属臣赵王,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疾,不能奉诏。”

吕后拿周昌没有办法,只得改变战略,先把周昌调入长安,然后再宣赵王入京。周昌到了长安之后,便被吕后劈头盖脸一顿骂。史书没有记载周昌回骂吕后,可能周昌也知道吕后比刘邦更加残忍。周昌离开赵国之后,刘如意失去了主心骨,很快来到了长安。吕后做事比刘邦果断很多,很快便诛杀了刘如意。史书也没有记载周昌强烈反对吕后诛杀戚夫人母子。刘如意被吕后诛杀之后,周昌也无心朝政,便称病不朝,几年之后去世。

刘邦在世的时候,他能容忍周昌的正直,也能听进周昌之言。周昌有了这样的环境才得以展现自己刚强、坚韧、耿直的一面。吕后掌权期间,打压一切反对自己的力量,废皇帝、杀皇帝从不和大臣商量,她听不进周昌之言。周昌也就失去了展现自己的环境,也只能黯然退场。

作为汉朝最牛的开国功臣,周昌为何敢于痛骂刘邦,并让吕后下跪?

作为汉朝最牛的开国功臣,周昌为何敢于痛骂刘邦,并让吕后下跪?

  周昌是汉朝最牛的开国功臣之一,这没什么问题,至于痛骂刘邦,让吕后下跪,说的不是一件事,咱们一起回顾一下。

  周昌骂刘邦的事情是这样的:

  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

  大意讲来是说周昌进宫奏事,刘邦正和戚夫人腻歪,周昌见着转身就跑,刘邦追来,骑在周昌脖子上问他自己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周昌抬起头说,刘邦就是桀纣一路货,刘邦哈哈大笑,从此更敬畏周昌了。

  桀纣是史上有名的暴君(至于冤不冤,反正他们自己也没机会喊),所有皇帝都讨厌自己被人看作是这一类人,周昌敢当着面说刘邦,可见周昌的胆量。但是咱们想啊,周昌能说出这句话,固然是周昌的胆量奇佳,但也是刘邦的容人之量。要知道当时是休息时间,下班后,人家刘邦回宫抱抱小老婆,也算不得什么了不得的大事,何况周昌进去,根本就没人通传,直接就进去了,这家伙,可见平时就不太讲究礼仪这东西,刘邦一发问,周昌这么一比,刘邦竟然还没有生气,大笑着终结了这次尴尬的会面,以后也没找小鞋给他穿,甚至还把照顾心爱儿子的重责大任交给他,可见刘邦的大气。

  除了这一点,周昌作为刘邦的老伙计,明白刘邦虽然有流氓气,有的时候不太按套路出牌,但是他在大事上,向来不糊涂,这也是他敢于直言的一个原因,要是碰上喜怒无常的高家人当政,他周昌才不会这么说话呢,虽然他不滑头,但是能混成刘邦的重臣,没点眼力那也是说不过去的。

  周昌让吕后下跪的事情是怎么样的?

  其实准确来讲,不是周昌让吕后下跪,是吕后自愿跪谢行大礼的。

  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上以留侯策即止。而周昌廷争之彊,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箱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刘邦想废长立幼,把原太子刘盈换成心爱的儿子刘如意,这事在朝堂上一摊开,人人反对,周昌自然也是其中一个。在所有臣子当中,周昌的表现最明显,他当着众臣的面在朝堂之上就和刘邦犟嘴,盛怒之下的周昌说话都不利索,毕竟他原本就有口吃的毛病,他说自己不太能说,但是这件事情他是如何也不会答应,就算是刘邦下了诏书,他也是不会奉旨实行的。就这样,周昌特别强烈地显示出自己的立场。当时吕后呢,是在东厢听到了来龙去脉,等见着周昌后,感动地对着他行了大礼,说没有他周昌的话,刘盈的太子位就保不住。

  没有周昌,是不是真的就保不住位子,这当然不好说,但周昌在刘邦面前如此坚决地否定废长立幼,给刘盈,给吕后带来的巨大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吕后和周昌原本就熟悉,既是同乡,也是一起从乱世成长起来的伙伴,周昌和吕家一系也多有来往,于吕后而言,对周昌行个大礼,算不得多委屈,人家毕竟真的是拿自己的官位在替刘盈谋福利。

  吕后对敌人,向来是狠厉果决的,比如韩信等人,比如戚夫人,比如刘如意,而对有恩于她的人,也是相当看重,要不是她对旧时的战友们还心存善念没有动手,哪还有后来吕家团灭,她血脉全无的下场。

  周昌为人向来耿直,敢直言,就连萧何曹参等人都对他十分敬重,他背后站着的,可是丰沛旧臣旧功勋体系,他涮涮刘邦,让吕后感激也就正常了。

抛砖引玉了,祈祷朋友们平安,期待您的关注。

作为汉朝最牛的开国功臣,周昌为何敢于痛骂刘邦,并让吕后下跪?

周昌从沛县就跟随刘邦举事,确实可以称得上开国功臣,但他的功劳却并不在马上,而是在嘴上。他的性格直率、耿直、不畏强权、敢怒敢言,就算是萧何、曹参这样的人物对他也是礼让三分,因为周昌就连刘邦这位开国皇帝都敢骂。要知道,就算是魏征这样的谏臣嘴上也得留三分,可见周昌有多厉害。

有次,周昌有急事进宫找刘邦,却见刘邦正搂着戚姬不知干没干啥,于是周昌二话不说掉头就跑。放在其他皇帝可能觉得有些尴尬,可刘邦这市井出身的人物,却是起身就追了出去。周昌一看刘邦出来了,他只好磕头下跪。刘邦顺势就骑到了周昌的脖子上,问他:“你说我是个怎样的皇帝?”周昌气得脸红脖子粗,气呼呼回道:“陛下乃夏桀商纣一样的皇帝。”刘邦见他梗着脖子说出这么一句话,顿时不吱声了,但他从此对周昌更加敬重。也正因此,他在死前将儿子刘如意的命交付给了周昌。

刘如意是戚姬所生,当年刘邦耐不住戚姬的枕边风,有意将太子刘盈换成刘如意,就把这件事拿出来和大臣们商议,尽管很多大臣都表示反对,但刘邦还是决定改立。真正让刘邦放弃改立太子注意的,还是这个周昌。

周昌说话有点结巴,一激动更是结结巴巴,他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虽然自己口才不行,说话结巴,但是改立太子这事不行,陛下要是废掉太子,我坚决不接受诏令。当着群臣的面这么和皇帝硬刚,一般人根本做不出来。

也正是周昌这样不畏强权,放弃改立太子的刘邦,将刘如意托付给了他。果然,在刘邦死后,吕后就开始收拾戚姬母子。她派人去赵国召赵王刘如意进京,周昌让刘如意称疾不行。吕后三次召刘如意,三次都被周昌挡了回去。吕后无法,只好借机将周昌调走,再派人去召刘如意。最终刘如意被接到长安不到两个月就被毒死了。周昌怒不可遏,但也无能为力,从此称病不朝,三年后抑郁而终。

作为汉朝最牛的开国功臣,周昌为何敢于痛骂刘邦,并让吕后下跪?

周昌敢于和刘邦叫板主要是因为他是刘邦在草根时的追随者,在楚汉之争中有功勋,性格耿直,深受刘邦信任。

周昌,沛县人,和汉高祖刘邦是老乡。秦朝时,和自己的兄长周苛都是泗水的小官,和泗水亭长刘邦都是属于基层公务员。

等到刘邦在沛县起事时,周昌兄弟舍去了基层公务员的官职,义务反顾地加入到了刘邦反秦队伍中,周昌担任一名管旗帜的职志,周苛暂时在帐下当宾客。

随着刘邦的事业越来越大,从沛县起事到入关中为王,周昌兄弟也是水涨船高,周苛为御史大夫,周昌为中尉。

汉王三年,楚军围了荥阳,刘邦逃出了城,让周苛镇守荥阳。周苛最终不敌强悍的楚军,荥阳城破,项羽抓了周苛令其投降,周苛誓死不从,项羽大怒,最后煮了周苛。

周苛死后,刘邦让周昌顶替周苛做了御史大夫,在后期攻打项羽中出力不少。楚汉之争结束后,汉朝初定,刘邦论功行赏,周昌被封为汾阴侯,此次受封的还有萧何、曹参、张良等功绩卓著的功臣。

可见周昌既有功勋,又深得刘邦信任,这也是后来周昌在刘邦意图换储中能据理力争的主要原因。

周昌性格耿直,面对谁都敢于直言。有一次周昌要向刘邦汇报事情,看到了刘邦抱着戚夫人亲亲我我,周昌拔腿就走,刘邦撇下戚夫人追上周昌,骑在他的脖子上问周昌“你看我是什么样的皇帝?”,周昌非常敢说,仰着头说“陛下你就像夏桀、商纣一样的主啊”,讽刺刘邦色令智昏宠爱戚夫人太过头。刘邦对于周昌的品性非常了解,就笑了笑,心里却是非常忌惮周昌了,这哥们太敢说了,只要是他看不顺眼的,他才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呢!

随着戚夫人之子赵王刘如意日渐长大,刘邦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想废掉太子刘盈另立刘如意为太子的想法,周昌多次据理力争,强烈反对废掉太子刘盈,口吃的周昌在盛怒之下和刘邦争论时口吃更加明显“我虽然不能说,但是我知道这个事千万不能干。陛下如果执意要废太子,我坚决不答应!”,面对如此强硬的周昌,刘邦只能悻悻作罢。

为太子刘盈之位多方奔走的吕后在听到周昌与刘邦的争辩后,无异于雪中送炭。她太需要朝中有分量的大臣为刘盈发声了,周昌这样的朝廷重臣,与刘邦关系过硬,又敢说敢做,在改变刘邦想法上作用突出。吕后见到周昌后,跪下来感谢“要不是你,太子几乎被废!”

吕后后来采取了张良的计策,找到了商山四皓,最终打消了刘邦换储的念头。太子之位是吕后的逆鳞,吕后对戚夫人恨意滔天,刘邦也不得不考虑自己死后戚夫人和爱子刘如意的生活。

刘邦筛选了一圈,最后把戚夫人和刘如意托付给周昌,让周昌担任刘如意封地赵国的丞相。刘邦死后,棋高一着的吕后还是杀了刘如意和戚夫人。

周昌觉得自己辜负了刘邦的嘱托,没有守护好刘如意,郁郁寡欢,三年后去世。

周昌能对刘邦叫骂,是因为在一路追随的岁月中,他的能力、他的品行、他的性格清晰明了,在刘邦眼中他一个是正直、仗义执言、值得托付的人,所以刘邦对他格外宽容。

对于吕后而言,周昌在废太子风波中能坚定刘盈的正统身份,扭转了局面,无异于给吕后打了一针强心剂。

作为汉朝最牛的开国功臣,周昌为何敢于痛骂刘邦,并让吕后下跪?

导语

秦末农民战争中,刘邦之所以能打败已经占据绝对优势的西楚霸王项羽,自身的礼贤下士、知人善任是一方面,更多是他麾下那一批有文有武的功臣们。刘邦自己就曾说过:(萧何、张良、韩信)三者皆人杰,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而周昌就是众多功臣其中之一。

周昌以刚硬而名留青史,其一,刘邦与戚夫人玩闹时,周昌正好看到,于是退了出来,刘邦追出来骑到他脖子上,问他,朕是什么人。周昌回道:桀纣一般。其二,刘邦想要废掉太子刘盈,改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太子,众人劝说都不听,于是周昌说出了他的那句名言: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口吃的周昌虽然口不能言,却依然梗着脖子反对,刘邦只得作罢,吕雉感激于周昌对太子的维护,主动下跪道谢。注意,这里是吕雉主动道谢而不是周昌让吕雉下跪,所以题目小有问题。

撇过这些,回到主题,为什么周昌敢于正面顶撞刘邦呢?

第一, 刘邦并非滥杀之辈

刘邦与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位草根皇帝,二人又都以擅杀功臣而被后世口诛笔伐,但是刘邦的杀与朱元璋有着本质区别。

先来看看刘邦杀了哪些功臣,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还有被废除的功臣有赵王张敖、燕王卢绾等人。这些人无一不是在大汉范围内列土封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的格局势力,刘邦为了保证统一的延续性必须对这些诸侯进行削弱。

除了诸侯王外,众多开国功臣不是聚集在长安担任要职,就是被派往各诸侯为相为将,或者担任地方郡县长官。这部分人以在朝为相的萧何和在齐为相的曹参最为典型。对于这些人,刘邦可是很少举起屠刀。而周昌比较幸运地属于第二类人,他当时在长安担任御史大夫一职,不在刘邦的杀伐之列。

第二, 职责所在

主公刘邦出身社会底层,对于儒生的长篇大论往往烦不胜烦,但是却没有如同项羽那样做出烹杀谋臣的蠢事(当年项羽入关后,韩生劝他定都关中,项羽不听,反而将其烹杀),反而都是以礼相待。

项羽不听建议,被韩生骂作“沐猴而冠”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

自己作为御史大夫的职责之一便是劝谏,如果任谁都能看出有问题,而周昌却阿谀奉承,讷讷不敢言,那么在刘邦心里他的地位尚不如那些敢于直谏的儒生。

对于更换太子这种大事,周昌更是坚持已见,那是因为他认为保留太子对政权稳定有莫大的好处。更何况,当时包括张良在内的大部分大臣都反对刘邦易储,如果周昌表示同意,那么他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孤立。

第三,周苛的影响

刘邦本身比较念旧恩,对他有过恩情的人,他都会找适当机会去报答。例如当年,刘邦去咸阳服役时,“吏皆送钱三,(萧)何独以五”,后来刘邦特意多封萧何二千户,“以尝繇咸阳是何送我独赢钱二也”。

而周苛周昌堂兄弟二人一起随刘邦起事,后来刘邦被围在荥阳,逃跑前命令周苛坚守。不料,项羽攻破荥阳,要求被俘的周苛投降,周苛不从,被项羽烹杀。于是,刘邦特意将御史大夫的职位封给周苛的堂弟周昌。

所以,周昌显然已经摸清了主公的脾性,只要不是犯了太大的错误,又是出于职责所在,刘邦都会念在周苛的旧情不会上追究他的责任,既直言上谏,又没有危险性,何乐而不为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