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为什么要实行“无为而治”,实行无为而治的汉文帝真无为吗?
历史上真实的汉文帝,虽然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但他在位期间,却并非真正的‘无为’,反而是政绩特别大,贡献特别多。
汉文帝在位23年,他在位期间,对内休养生息、恢复国力、废除严刑峻法、妥善解决诸侯国问题,对外则是继续奉行和亲政策,为汉朝创造出了一个长期和平的局面,更加有利于国力的提升。
历史上真实的汉文帝,其实是这样的。
公元前180年,随着一代传奇皇后吕雉去世,以周勃和陈平为首的西汉开国功臣集团,发动了政变,诛杀了吕家外戚集团,同时废黜了吕雉之前拥立的小皇帝。此后,大臣们决定,从刘邦的儿子当中,挑选一个,来继承皇位。
刘邦在世的时候,一共有八个儿子,但是到了这个时候,还活着的就只剩下两个了。一个是老四刘恒,一个是老七刘长。经过一番选择之后,大家最后决定,拥立当时在山西做藩王的老四刘恒做皇帝。
于是,在这之后,24岁的刘恒,从山西来到长安,正式登基称帝,这就是历史上的汉文帝。
虽然是被功臣们拥立上位,但年轻的汉文帝,却通过一系列老辣的手段,避免了自己被架空的局面出现。在前往长安之前,刘恒首先派人多次打探,确定功臣们是真的要拥立自己,这才前往长安。到了长安之后,刘恒又逼功臣们在城外把玉玺交给自己,避免自己被挟持。
正式登基之后,汉文帝又在第一时间,撤换了皇宫的守备军队,换上了自己的心腹,确保自己的安全。再之后,汉文帝开始对拥立他的功臣,以及刘氏宗亲大加封赏。如此一来,不但确立了自己的皇帝地位,争取到很多人的支持,同时也将功臣集团给分化了。
与此同时,汉文帝对于功臣之首的周勃和陈平两人,又是打一棒子给个甜枣,削去了他们的实权,并且最大程度降低了他们的影响力。再加上这两个人确实也没有造反的心思,所以最后,汉文帝很顺利地坐稳了皇位。
而随着汉文帝正式掌握皇权,完全控制了中枢,接下来,如何治理国家,也是一个大问题。当时的汉文帝,首先要选择治国思想。摆在汉文帝面前的选择,其实只有道家、法家和儒家等几大显学。
秦朝是以法家为治国思想,但是二世而亡,所以不能选;儒家当时情况特殊,很多儒家学者还推崇分封制,不利于国家统一,也不能选择。而西汉自开国之初,便一直是选道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在之前的二十多年里,用起来还不错,所以汉文帝也就继续坚持这种治国思想。
不过,汉文帝选择‘无为而治’的思想,可并不是真的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尽可能地少管民间百姓的闲事。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就是‘市场的事情交给市场’。这种执政思想,虽然有利于百姓休养生息,提升国力,但同时也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最大的一个缺点,就是容易造成诸侯王的叛乱。
既然皇帝放手得多一些,那么国家的诸侯王,受到的管控自然也就少一些。手里的权力和军队多了,诸侯王自然会有造反的心思。再加上汉文帝登基之初,为了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大肆分封刘氏宗亲,这也导致刘家诸侯王更加尾大不掉。
所以,到了公元前177年,汉文帝大哥家的儿子,起兵造反。但因为汉文帝早有准备,所以很快就被镇压了。又过了三年之后,汉文帝仅剩下的一个弟弟刘长,也想起兵造反。但后来,还没正式起兵,就被汉文帝派人抓住了,最后在流放途中,自尽而死。
对此,后世史学界普遍认为,汉文帝其实是有意放纵这些诸侯王。因为汉文帝即位之后,最开始的时候,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曾大肆分封刘氏宗亲。如果汉文帝刚刚坐稳皇位,便反过来清理藩王,很容易导致诸侯国整体叛乱。
在这种情况下,尽量放纵这些诸侯王,让他们造反,然后汉文帝再出兵平叛,就可以最完美地解决问题。既能在诸侯国当中树立威信,也能确保汉文帝的正义性,为接下来汉文帝抑制诸侯,打下基础。
等到这两次谋反结束之后,汉文帝的威信也就彻底树立起来了。接下来,汉文帝采取贾谊的策略,将强大的齐国和淮南国,都进行分割,分成了多个小诸侯国。如此一来,汉文帝便以最小的成本,让那些诸侯国再也不敢产生叛乱的心思了。后来汉武帝时期施行的‘推恩令’,其源头其实也是来源于此。
不过,汉文帝的削藩政策,并没有从根本上削弱诸侯国整体的力量。所以汉文帝去世之后,到了汉景帝时期,几个强大的诸侯国,联手叛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
搞定了诸侯国之后,汉朝内部基本上就可以保证稳定与和平了。接下来,汉文帝就开始大肆推行自己的治国政策。比如,进行司法改革,废除连坐制,进一步施行宽容的法律政策。再比如,废除过关传令制度。以前汉朝为了保证国家稳定,不允许百姓四处流动。百姓想要前往各地,需要携带官府的证明。但汉文帝废除了这项政策,这也使得国家的经济运转速度,可以变得更快。
此外,汉文帝还允许百姓私自铸钱,减轻税赋和徭役,允许私人开采矿产。这些政策,无一例外都是为了提升国力,为了让百姓过得更加富足。而汉文帝的这些政策,也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极大地提升了汉朝的国力。
在处理内政的同时,汉文帝也没忘了抵御外敌。当时汉朝主要有两个强敌,一个是北方的匈奴,另一个是南方的南越政权。在面对这两个外敌的时候,汉文帝采取了以守为攻的策略。既能保证国家的安全,同时也能尽可能地降低国防开支。
南越政权是秦朝戍边士卒,在南方建立的一个政权。因为双方本就出于一脉,文化基本一致,所以汉文帝采取的手段更为柔和,以招抚为主。而南越也向西汉称臣,基本上等同于西汉的一个诸侯国。
而北方的匈奴,带来的问题则更多一些。在汉文帝即位之前,汉朝一直和匈奴进行和亲,但是匈奴方面却经常违背和约,在和亲的同时,依然南下抢劫。所以,汉文帝即位之后,便开始极力提升北方的防御力量,在北方大范围建城,并且开始向北方边境移民。
这些移民到了边境之后,一边享受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努力耕种。一边被组织成军队,有效地抵御了匈奴的入侵。
在汉文帝的努力下,匈奴虽然依旧经常南下抢劫,但却可以被有效阻挡在北方边境,再难入侵汉朝腹地了。这也为汉朝内部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和平的保障。
此外,汉文帝还在边境地区,大范围养马,囤积粮食。这些积累,不但成了边境军队抵御匈奴的根基,后来更成了汉武帝进攻匈奴的依仗。
在私人生活方面,汉文帝也十分值得称道。汉文帝生活十分简朴,几乎从未有过奢靡的行为。在他的带头作用下,汉朝的国家运行支出,也大幅度降低。而且,汉文帝还十分孝顺,对于母亲薄太后极为恭敬,成了后世脍炙人口的佳话。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汉文帝。
历史上真实的汉文帝,作为一个皇帝,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完美了。他虽然选择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但这种思想,更多的是针对底层百姓。相反,汉文帝在位期间,工作非常勤奋,做了很多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让皇帝和官员忙起来,让百姓不受打扰,这或许就是古代皇帝的最高境界了。
汉文帝为什么要实行“无为而治”,实行无为而治的汉文帝真无为吗?
所谓‘’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根据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不妄为!采取与民生息的休养政策,让百姓全心全意投入生产,从而达到发展经济、富裕百姓的目的。
汉文帝为什么要实行“无为而治”,实行无为而治的汉文帝真无为吗?
汉文帝实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不是真的无为,而是因为他无私的品格。
"无为而治"这个词出自老子的《道德经》,老子告诫君王:不与民争。
"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
汉文帝对老子的思想非常崇尚,因此在他执政期间,一直是以“无为而治”的方式去治理国家的。汉朝由此强盛,百姓也受益于此。
文帝的“无为而治”体现在这些方面:
一,废除了连坐法和肉刑
文帝认为,法令是是用来制止暴行、引导人们向善的工具。犯罪的人如果已经治罪,他的父母、妻儿和兄弟就不应该受到无辜的牵连。法令若是公正,百姓就必定忠厚。
二,大公无私
在确立继承人时,文帝并没有把目光放在自己的儿子身上,而是希望将皇位禅让给更加厚德之人。只是因为大臣们认为应该由文帝的儿子刘启继承皇位,文帝才同意。
三,与民同乐
文帝立窦皇后的时候,不仅加封有功大臣,还安抚诸侯和四方边远的部族。此外,还对天下所有的孤寡穷人发放布匹、粮肉,希望天下人可以和他们同乐。
四,节省
文帝的生活十分朴素。在位二十三年间,他和后宫的住所及服饰、车马,全都没有增加过。只要不利于百姓的事,就立即废除。他还规定,建造他的陵墓时一律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不修高大的坟,不要烦扰到了百姓。
文帝还撤销了卫将军统辖保卫他的军队。他下令,将现有的马匹只留下日常所需要的,其余的全都交给驿站安排使用。
五,以和为贵
在对待匈奴的问题上,文帝或战或和,完全从百姓的利益出发。虽然匈奴多次背约入侵劫掠,而文帝却只命令边塞戒备防守,不发兵深入匈奴境内,不愿给百姓带来烦扰和劳苦。
六,宽以待人
文帝认为臣子有过错的话,也是因为他的责任。有个叫张武的大臣接受别人的贿赂,东窗事发后,文帝就从皇宫仓库中取出金钱赐给他们,故意用这种办法使他们内心羞愧,从而改邪归正。
七,自省
某年发生了几次日食、某年天下干旱,发生蝗灾,文帝都非常自责,担心是因为自己没做好,于是诏令诸侯不要向朝廷进贡,解除民众开发山林湖泊的禁令,减少宫中各种服饰、车驾和狗马,裁减朝廷官吏的人数,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百性,允许民间买卖爵位。
文帝一心致力于用仁德感化臣民,终其一生都在为百姓谋福。正是因为他的“无为而治”,才使天下富足,繁荣昌盛。
汉文帝为什么要实行“无为而治”,实行无为而治的汉文帝真无为吗?
无为而治是黄老哲学理念的核心价值观。经过大的动荡,汉立国以后,急需要一个安稳平和的发展环境。经过刘邦、吕后时期对治国理政理论的讨论和探索,文帝时期上下环境对于治国理政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坚持黄老理念,减租减赋,修养生息成为社会的基本要求。无为而治不是说治理国家不用作为。而是指治理国家要尊畏自然,因势利导,实现无为而无不为。实际上,文帝时期文帝出台了许多法令法规,减轻社会负担,鼓励生产生育。许多做法在整个汉朝时期都行之有效,甚至影响中国上千年。因此,国家经济实现了长足发展。景帝时,景帝任然坚持这个治国理念,实现了中国第一次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成就了文景之治。
汉文帝为什么要实行“无为而治”,实行无为而治的汉文帝真无为吗?
汉文帝实行“无为而治”,是客观历史环境决定的:一是汉初尚未形成长期占有思想领域的治国理念;二是西汉开国以来“黄老思想”的影响;三是汉初客观的经济条件和社会背景。
不过,“无为而治”不等于“不作为”,而是在一定范围内作为,不搞脱离现实条件的活动,将所有精力放在经济复苏。也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不搞政治运动,不搞经济干预,以宽松的政策,调动自然规律的修复能力,促进生产力快速提升。
汉文帝实行“无为而治”的三个历史条件采取何种治国理念,说到底是思想文化与现实条件结合的产物。历史上出现太多的“复古主义”,其实就是不顾现实条件的盲目复制。汉文帝实行“无为而治”既有传统思想沉淀的历史渊源,更有现实环境的制约条件所决定。
1.汉初尚未形成长期占有思想领域的治国理念
在儒家思想成为统领帝制文化的唯一思想之前,中国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治国理念的探索期。秦朝之前以法家思想作为统治理念,随着秦王朝的覆灭,汉初出现了对法家思想的集体批判,以贾谊的《过秦论》为代表,将法家打入了“永不起复”的一类。
在董仲舒的新儒学出炉之前,儒家思想其实一直处于末流的尴尬地位,墨家思想明显的缺陷,注定不可能登堂入室。将黄帝之学与老子之学相结合的“黄老之学”,就是在治国理念真空的条件下,获得了统治阶级的意外垂青。
2.“无为而治”来源于汉初主流的“黄老思想”
黄老之学是百家争鸣后期的一个学术支派,它将个人修行与经事治国相结合,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
与纯粹的道家“无为而治”不同,黄老之学杂合了百家之学的治世之术,将数术、方技、兵发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有所为”的“无为而治”思想体系。
汉帝国建立之初,对法家过度作为的批判,必然导致思想的一次急转弯,“无为而治”就是在这个现实环境下破茧而出的。
汉文帝的“无为而治”,是对汉初高祖、惠帝时期“黄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汉初的经济条件和社会背景与“无为而治”的匹配
西汉立国之初,天下刚刚经历了一场人口大灭绝式的战争,国家经济极其孱弱。即便法家思想不受到批判,它的严苛与繁杂,也肯定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在这种条件下,偏向于简约化的思想就应运而生。比如,刘邦入主关中后,就颁布了“约法三章”。很多人质疑约法三章的可行性,是的,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下,约法三十章也未必能解决问题,但是对政权更迭,治安混乱,人心离散的状态下,这三章就能解决最主要的矛盾。
“约法三章”体现的就是“无为而治”的一个基本思想:简约,不折腾,恢复自然状态!
吕后掌权期间的黄老治国,已经体现出它对国力恢复的正面价值。汉文帝时期,汉帝国虽然经济条件有所提高,但是大环境依然没有改变,沿袭“无为而治”成为必然。
“无为而治”的“不为”和“为”“无为而治”不等于道家的“不作为”,它体现的是自然规律的能动性,在经事治国中的借鉴意义,是对“为”的对象做了符合现实的界定,范围之内要有所为,范围之外,要“无所为”。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层面:重“守”轻“更”
在制度建设层面,“无为而治”注重对成法旧制的“守”,不主张轻易“变更”。我们知道,制度的变更,往往是随现实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汉初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没有环境巨变的空间,恪守旧制,遵循旧法,不让老百姓在变更中无所适从,就是最实用的制度。
2.法律层面:重“法”轻“罚”
重“法”就是注重法律的严肃性,严格执法,轻“罚”,就是注重量刑的宽松,体现仁爱的治国思想。
这一点在汉文帝本人身上,表现很突出,比如薄昭犯罪,他不顾母亲反对,毅然决然地逼死了自己最亲近的人。但是另一面,他又废除了“肉刑”等不仁道的法律条文,还留下了“缇萦救父”的佳话。
3.礼制层面:重“简”轻“繁”
汉文帝对古代的礼制文化,表现得非常“轻慢”,跟儒家的礼法相去甚远。汉文帝主张礼从简,反对繁文缛节。
说不清汉文帝是骨子里反对礼制,还是现实条件的限制,必须提倡“简化”,反正汉文帝一生丝毫没有皇家的“气派”,仿佛自己就是部落首领,一个卷起裤脚跟大伙下地的联盟长。
4.租役层面:重“薄”轻“苛”
少征赋税,少发徭役,将租赋降到封建王朝的最低点三十分之一的水平,改徭役为三年一征。跟“简”与“繁”一样,“苛”比“薄”更具存在感,其实“简”与“薄”才是更难的“有位”。
5.经济层面:重“宽”轻“管”
汉文帝的“无为而治”,在经济上表现得最明显。有几项对经济推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无为”之举,比如废弃国家对铸币权的垄断,民间随便铸;开放民间开采矿产;开放山川水泽的管制权;连盐铁这类,几乎所有王朝都会管控的经济领域,都对民间开放。
似乎,汉文帝彻底“不作为”,放弃了政府该有的管理职能,但是正是这些不作为,有效地调动了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对经济的扶苏作用非常明显。
6.风俗层面:重“俭”轻“奢”
简朴之风的倡导,是黄老之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汉文帝倡导简朴风尚,对自己做到了苛刻的程度。为了防止奢侈之风,汉文帝砍掉了一批工程建设,这种不作为,除了直接带来政府支出的减少,更带来社会风化的改善。
7.军事层面:重“和”轻“武”
军事开支是一个政权的最大支出项目之一,汉文帝为了弥补经济实力的不足,在对匈政策上,延续了汉初的和亲局面,虽然屡遭入侵,也尽量以克制的状态维持局面。
8.政治层面:重“稳”轻“改”
在政治生态中,汉文帝力求稳,避免政策变化带来的不安定因素。最突出的就是针对诸侯国的问题,包括贾谊和晁错在内,都提出了削夺诸侯王权限的政治主张,但是汉文帝为了政治稳定,一直采取克制的态度。
汉文帝曾经对晁错和贾谊的主张大加赞赏,但是终其一生都没有采纳晁错的削藩策,贾谊的“众建诸侯少其力”在拖延了十年之后,才开始执行。表面上看,汉文帝是不作为,其实都是为了谋求经济发展,政治求稳定,不能急于改革。
汉文帝“无为而治”的历史价值和影响汉文帝的“无为而治”是“文景之治”的政治基础,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价值,也让黄老思想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但是有一利必有一弊,“无为而治”也带来了一些弊端。
积极意义:
1.缓和政治矛盾,创造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汉文帝即位之初,平定诸吕的后遗症对政治稳定的负面影响,其实很大。但是汉文帝以“不作为”的姿态,确保政治稳定,甚至不断放宽对诸侯王国的经济政策,不光维护了安定的局面,还发挥了诸侯国对全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对缓和中央政府与侯国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2.给经济发展松绑,为生产力大发展奠定基础
“文景之治”的最大成果就是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和国力的大幅提升。宽松的经济政策,表面上看,削弱了政府的存在感,却实实在在地发挥了经济的自然修复能力。
汉文帝时期的经济,还有一个显著特点:藏富于民!这一点,跟他的孙子汉武帝完全不一样,事实证明,汉文帝的“无为”恰恰就是大有为。
3.变革社会风气,缓和阶级矛盾促进民生改善
除此而外,汉文帝的“无为而治”,在缓和统治阶级与民众矛盾,改良社会风气等方面,还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隐患:
1.诸侯国势力的坐大
汉文帝的“无为而治”,带来的最大一条危害就是诸侯王国势力的疯长。诸侯国利用自然资源的优势,垄断了帝国优势经济条件,形成诸侯王富得流油,而中央财政却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
同时,由于在政治方面追求平稳,诸侯王出现对中央政府阴奉阳违的行为,甚至连朝拜这种正常的礼节都不顾及,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给日后的藩王之乱,埋下了隐患!
2.助长匈奴人的气焰
汉文帝在位期间,匈奴人一边享受汉帝国的奉养,一边屡屡犯境,多次突破汉军防线,劫略百姓,抢夺人口,甚至一度威胁到京师长安的安全。
汉文帝坚守的和亲政策,在保证了国内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边境安全带来巨大隐患。
3.成为后世改革的阻碍
当一个治国理念形成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走向时代前进步伐的对立面,几乎不可避免。文景之治后,西汉的环境开始复杂化,“无为而治”显然不适应环境的变化了,但是保守势力依旧坚守黄老,恪守“无为而治”,给汉武帝更化改制带来阻力。
综述综上所述,汉文帝的“无为而治”,绝不是字面意义上的“不作为”,它包含了很深刻的治国理念。它是汉文帝一朝,根据当时的历史环境,而采取的治国模式,为“文景之治”奠定了政治基础,也为黄老之学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汉文帝为什么要实行“无为而治”,实行无为而治的汉文帝真无为吗?
汉文帝刘恒是西汉的第五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延续了西汉初年“无为而治”的国策,坚持与民休息,为“文景之治”和后续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
何为“无为而治”,真的是“无为”吗?无为而治是道家学派的一种治国思想。道家学派所说的“无为”不是指什么也不做,而是顺势而为,所顺的这个势就是“道”。何为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客观规律,无为而治强调的就是根据客观规律办事,既不能违反规律,也要避免过多的人为干预。
治国理政如何“无为”?对于国家治理而言,无为而治就是要求统治者们顺应民情,充分调动百姓们的主观能动性,不能过多的干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无为而治不是无所作为,无为而治是以道(即法律)为遵循的,统治者要做法律的维护者,要做百业发展的服务者。
汉文帝为何实行“无为而治”?第一,百业待兴,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到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定陶建国称帝,这期间是近十年的战乱。在这十年间,百姓们饱受战火摧残,流离失所;致使人口减少,田地荒芜。可以说,西汉是建立在一片战争废墟之上。为此,高祖刘邦早在进入关中时就强调“约法三章”,废除秦朝苛政。建国之后,刘邦又下令士兵复员、释放女婢,以此增加劳动力;同时他还鼓励生育,轻徭薄赋,目的就是为了扩大生产,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国力的提高。
第二,“无为而治”是对汉初政策的延续。
汉初的高祖、惠帝以及吕后掌权时期,都坚持的是“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汉文帝即位之初,西汉经济虽有所恢复,但人民的生活还是相当困苦,国家财力也严重不足。文帝由代王入继大统,仍然依靠的是汉初的周勃、陈平等臣,这些人和文帝一样都是黄老无为哲学的信奉者和执行者。汉文帝继续坚持无为而治,既是经济恢复发展的需要,也是稳固统治的需要。
- 第三,汉文帝宽厚仁爱,节俭朴素
汉文帝是一位有孝心、有爱心的好皇帝。他曾经为母亲薄氏亲尝汤药,入选古代的“二十四孝”。代王时期,文帝就有宽容平和,仁厚低调的美名,他在代国的十五年间,就开始鼓励生产,与民休养。所以说,无为而治更是汉文帝发自内心的仁爱。
汉文帝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无为而治,不是无所作为,汉文帝统治期间也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废除连坐法,废除肉刑;减免租赋和徭役;“弛山泽之禁”,开放原属国家的山林川泽,允许个人开采矿产和渔盐。有所不为:文帝崇尚节俭,因怜惜财力而罢建露台;百姓惊扰文帝车架,文帝本欲下令处死,在廷尉建言下文帝依律改为罚金,信守法律。
无为而治,要有所为,又有所不为。西汉初年,统治者们吸取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废除苛政,减免徭役租赋,与民休息,使“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和执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