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曹操袁绍那些大佬为什么不去请诸葛亮出山?
为什么曹操和袁绍这种大佬,没有去请诸葛亮出山?这其实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诸葛亮太年轻,曹操和袁绍争霸天下的时候,诸葛亮还只是一个高中生,根本谈不上最顶尖的谋士。二是因为,诸葛亮早期声名不显,又非出身顶级世家,曹操和袁绍等人,前期根本就没听说过有诸葛亮这么一号人,自然也就不会去请诸葛亮了。
诸葛亮出生于公元181年,这一年正是汉灵帝在位期间。这里我们普及一个很有意思的趣闻:如果按照现代的生肖年份计算的话,诸葛亮其实应该属鸡。
诸葛亮出生这一年,东汉朝廷因为土地兼并严重,吏治腐败,已经有了灭亡的迹象。当时张角已经创立了太平道,正在积极准备起义。三年之后,张角正式起兵,黄巾起义爆发。
这一年,曹操已经27岁,早就当上了首都区公安分局的局长。袁绍则是暂居于洛阳,出身顶级世家的袁绍,此时身边已经聚集了不少有志青年,大家正在筹备怎么杀宦官。
简单来说,诸葛亮和曹操、袁绍等人,根本就不是一代人,而是和他们的子侄一代差不多大。
三年之后,黄巾起义爆发。这场黄巾起义,彻底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
诸葛亮小的时候,他爹诸葛珪只是兖州的一个中层官员,曾经做过泰山郡的郡丞。类比今天的话,大概相当于某个地级市的市委秘书长。黄巾起义爆发后,国家开始陷入动荡,兖州也同样战火连天。不过,东汉朝廷当时的实力还是很强的,这场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最终还是被东汉朝廷给剿灭了。而作为东汉中层官员的诸葛珪,虽然在政治上前途有限,但给家人一个安稳的生活,还是不难的。
诸葛亮的童年时代,大概就是这么度过的。
然而到了诸葛亮八岁这一年,情况再次出现了变化。这一年,有两件事深刻改变了诸葛亮的人生。一件是私事,这一年,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因病去世了。在诸葛亮三岁的时候,他的母亲便已经撒手人寰,所以父亲去世后,诸葛亮就等于成了一个孤儿。
另外一件,则是公事。
这一年,汉灵帝死了。汉灵帝死后,东汉高层爆发了剧烈的权力冲突。大将军何进从外调兵入京,想要诛杀京城的宦官。然而宦官们却提前下手,先干掉了何进,然后何进的手下袁绍,又带人杀掉了宦官。在这场混乱当中,并州军阀董卓入京,后来逐渐控制了京城。
京城那边的乱局,对于当时诸葛亮的影响有限,更多的是对诸葛亮后来人生的影响。对于当时的诸葛亮来说,老爹诸葛珪的死,才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事情。不过好在,诸葛珪去世后,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闻讯赶来。不但替诸葛珪料理了丧事,还收养了诸葛珪的几个孩子,其中便包括诸葛亮。
在这段时间里,京城那边发生了很多大事,比如董卓废掉汉少帝刘辩,改立刘协为帝;比如关东诸侯组成联军,共同讨伐董卓。比如吕布反水,刺杀了董卓。这几件事,都是在这期间发生的。而随着董卓身死,东汉朝廷也彻底失去了对各地的控制。
等到诸葛珪大老远来到兖州,替哥哥料理完丧事,然后决定带几个侄子侄女南下,去接受袁术的任命,担任豫章太守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好几年的时间。此时,中原已经彻底大乱,到处都在打仗。叔侄几人走到徐州的时候,恰逢曹操打着替父亲报仇的名义,征讨徐州的陶谦。
战乱之中,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走失,后来独自流落到江东,成了孙家的臣子。至于诸葛亮和其他几个弟弟妹妹,则是随叔叔到了荆州。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诸葛亮和弟弟都是蜀国的臣子,唯有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是孙家臣子的原因。
到了豫章之后不久,东汉朝廷又说袁术的任命不管用,派人取代了诸葛玄的位置。于是,诸葛玄便只能动身去荆州,去故主刘表那里讨生活。公元197年,就在诸葛玄刚刚到刘表那里不久,诸葛玄便病逝了。此时的诸葛亮,只有16岁而已,也就是今天一个普通高中生的年纪。好在诸葛玄去世之前,留下了一些家业。所以诸葛玄去世之后,诸葛亮便带着几个弟弟妹妹,去隆中地区隐居生活。靠着叔叔留下来的产业,倒也活了下来。
这个时候,曹操已经抢到了汉献帝,将汉献帝接到了许昌,开始了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道路。三年之后,在诸葛亮19岁那年,曹操和袁绍打了一场官渡大战,最终曹操获胜,彻底奠定了北方霸主的地位。两年之后,袁绍病死。
从这个时间发展,我们不难看出,袁绍死的时候,诸葛亮还是一个没有任何名气的普通青年。而且当时诸葛亮隐居于荆州,袁绍的地盘则是在北方,所以袁绍自然也就不可能去征召诸葛亮了。
打赢了官渡之战以后,曹操继续征战,后来陆续花了近十年的时间,才统一了整个北方。在这个过程当中,诸葛亮一边种地一边读书,逐渐拥有了过人的智慧。
就是在这个时候,刘备辗转来到了荆州。此时的刘备,刚刚被曹操打败,虽然手下还有一些军队,但却没有任何实际的地盘。到了荆州之后,刘备只能依附于刘表。刘表对刘备表面客气,但内心深处其实也在防备着刘备,所以将刘备调到了北方,负责帮他抵御外敌。
刘备在荆州站稳脚跟之后,诸葛亮也已经长大成人了。此时的诸葛亮,并无太过显赫的家世。如果去曹操那边的话,恐怕很难得到曹操的重视。反倒是落魄的刘备,更符合他的需求。于是最终,诸葛亮选中了刘备,加入到了刘备的麾下。至于曹操,在此之前,压根就没听说过诸葛亮的名字,自然也就谈不上去征召诸葛亮了。
不过,仅仅几年之后,诸葛亮这个名字,就将成为曹操最大的噩梦。
几年之后,曹操统一了北方,准备大军南下,拿下荆州和扬州,彻底统一天下。曹操大军南下之后,恰逢荆州牧刘表病死。接替刘表做荆州牧的刘琮,面对曹操的威胁,根本不敢抵抗,直接投降了曹操。而刘琮投降的时候,又没事先告诉刘备。直到曹操兵临城下以后,刘备才得到消息。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诸葛亮站了出来,帮刘备稳住了阵脚,撤退到了夏口。然后孤身一人前往扬州,说服孙权和刘备联合。最终,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当中,以弱胜强,打败了曹操,曹操也由此错过了自己统一天下最好的机会。
到了这个时候,诸葛亮这个名字,终于被曹操注意到了。但此时的诸葛亮,已经成了刘备麾下最重要的谋士,自然也不可能去转投曹操了。
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曹操袁绍那些大佬为什么不去请诸葛亮出山?
这是明摆的事。
第一,诸葛亮生于181年,徐州琅琊人。
虽然其父诸葛珪生前做过泰山郡丞,在琅琊当地,诸葛氏也算是名门望族。
但一方面,诸葛氏只是二流士族,轻易入不了大佬的法眼。
另一方面,诸葛亮三岁丧母,八岁丧父,家道很早就中落了。被迫与弟弟诸葛均一起投奔了叔父诸葛玄。
而叔父诸葛玄当时又在豫章当太守(现在的江西南昌)。后来因站错了队,又被迫投奔荆州牧刘表(诸葛玄是袁术任命的太守)。诸葛亮也因此和诸葛均一起,又随叔父搬到了荆州。
在荆州,哥俩一待就是十余年。
所以其实,诸葛亮很早就离开了北方。在南方待了十几年。
关于诸葛亮是什么时候离开徐州的,史籍中没有记载。不过根据历代史家考证,诸葛亮离开徐州的时间不会晚于中平三年。
也就是公元192年。
当时诸葛亮才12岁,大佬们又没开天眼,哪知道这个家道中落的小娃娃,后来能协助刘备打出一片光明,还能入武庙。与孙武、白起、吴起、乐毅、张良、韩信平起平坐。
等到诸葛亮在南方安家落户,成年了,即便大佬们想征辟,也不可能了。除非诸葛亮自己主动回北方找工作。
第二,退一步说,就算家道没有中落,诸葛亮在徐州长大成年,他也未必愿意为袁绍或曹操效力。
因为袁绍这个人,优柔寡断,一把好牌打得稀烂,但凡有点志向的人才,都瞧不起他。
这里简单说一下袁绍集团。
袁绍是豫州汝南人。后入主冀州。他统治河北期间,手下谋士分为两派。
一派是跟随袁绍到冀州的“河南系”谋士。
以辛评、郭图、荀谌、逢纪、许攸为代表
辛评、郭图、荀谌是豫州颍川郡人。逢纪和许攸荆州南阳郡人。笼统的说,他们和袁绍一样都是外来人。为了不被本地人欺负,因此他们自然也就选择抱团了。
另一派是“河北系”,以沮授、田丰、审配等人为代表。这些人是袁绍占据冀州后,在当地征辟的本地实力派。他们为了保证家族利益不被外地人损害,因此也选择抱团。
这两派人,业务能力都很优秀。比如“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沮授提出来的。但这两派人的关系不和睦,相互排挤。
袁绍活着时,这些人就内斗。袁绍死后,曹操大军压境,这些人仍然内斗。
曹操能吞并河北,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袁绍集团内部频繁的内耗,一派人拥护袁谭,一派人拥护袁熙、袁尚。给了曹操逐个击破的机会。
众所周知。荀彧、郭嘉投奔曹操前,都曾经投奔过袁绍。结果呢?都跑了。
荀彧见到曹操后,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
郭嘉见到曹操后,也说: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
荀彧和郭嘉都说袁绍阵营内部的不合。那就说明袁绍在河北,确实无法协调处理好属下之间的关系。
就这样一个现状。诸葛亮怎么可能千里迢迢的去投奔袁绍?
毕竟连荀彧和郭嘉在袁绍那里都受排挤(两人都是颍川人,属于“河南系”),诸葛亮这个徐州人,他去了河北,又能有多受重用?
至于投奔曹操,更不可能了。
诸葛亮离开徐州的次年,曹操屠徐州。而且曹操此后还多次在徐州挥起屠刀。
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后汉书·陶谦传》
中国人向来有厚重的乡土情节,曹军把自己家乡霍霍的不轻,诸葛亮恨不得宰了曹操这个“汉贼”,为家乡父老,祖宗灵明报仇。他哪还可能投奔曹操呢?
再者,诸葛亮虽号称“卧龙”,但事实上,他的名气也仅限于南阳、襄阳名士圈子。也就是在庞德公、司马徽、黄承彦、徐庶、崔州平等人之间有点名气。
这是一个很小的圈子,小范围内的吹捧并不足以让曹操对诸葛亮高看一眼。
毕竟,汉末名士投靠一方诸侯时,从来就不是形单影只,而是携家带口,与宗族、部曲相随行。比如李典、许褚投奔曹操时,部曲就都有几千人。荀彧投奔曹操时,也是拖家带口,带了几百号人。
在当时,有资本才有话语权,而人力资源和家族财产就是资本。
当时包括曹操在内,选拔一个人才,从来就不是单看某人的才华。
来投奔者的家族势力,也是大佬们的重点考察项目。
郭嘉就是只身投奔,虽然也有重用,但他在曹营,一直到死,地位都远不如荀彧。
诸葛亮家道中落,要人没人,要钱没钱。他投奔曹操,不会有大作为。曹操是不可能重用他的。
他向刘表、刘璋、张鲁投简历,结果肯定也是大差不差。
投奔刘备,才是诸葛亮最好的选择。
如果刘备没有到荆州,或者说刘备没有请诸葛亮出山。以当时的环境,诸葛亮可能也就埋没了。不会有后来的一番作为。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家道中落的诸葛亮和落魄的刘备,是一拍即合的关系。合作对他们两人的个人事业都是一件幸事。
其实现在这个社会也一样。带资入股,老板才会高看一眼。以技术入干股,往往都有一个考察期。大公司的总经理,可不是那么容易就坐的了的。
第三,汉末名门望族都擅长两头押注。荀彧投奔曹操,留弟弟荀谌在袁绍处,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堂兄弟)分仕于魏蜀吴三家,也是一个典型案例。
诸葛诞一直留在北方,算是诸葛家族在曹魏阵营的代言人。
诸葛瑾大诸葛亮七岁,很早就出社会了,少年时代曾游览洛阳,见过大世面。
但诸葛瑾在全国溜达了一圈,直到公元200年前后才去到江东投奔孙权。
这就很有意思了。我有理由怀疑,诸葛瑾去江东之前,应该先去过荆州,并与诸葛亮有过沟通。
即诸葛瑾去江东发展,诸葛亮和幺弟诸葛均留在荆州发展。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基于此,诸葛亮也就只能留在荆州行“姜太公钓鱼”了。等着刘备这样还处于事业发展期的公司找他入伙。
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曹操袁绍那些大佬为什么不去请诸葛亮出山?
不管小心求证,只管大胆胡说。
诸葛亮?曹操表示没听过,袁绍:我就知道他爸和他大爷。
一,时间。
先说袁绍为什么不请诸葛亮。公元202年袁绍就死啦,而诸葛亮公元181年才出生当时才18岁。虽然古代的人早熟,也不至于让袁绍去找诸葛亮出山吧。就是袁绍知道了,那时的诸葛亮最多十五六,谁会找他?除非袁绍是穿越去的。
说了打酱油的袁绍,再来说曹操。还是先说时间。当时曹操还是跟袁绍打的你死我活,最后打趴下袁绍后,是公元202年。而刘备跑到刘表哪里是公元200,刘备都不知道,曹操去哪知道去?
而到了207年的时候诸葛亮出山,曹操也刚刚平定袁绍的残留势力,和乌桓。这期间那有时间为了一个小屁孩浪费时间啊。地盘才是关键啊。
二,曹操势力分析。
当时的曹操,身边谋士根本不缺。程昱,荀彧,荀攸,贾诩,还有刚去世的郭嘉,再加上一些其他人以及刚跑过去的徐庶。根本不需要再找谋士,而那么年轻的人,又没有人推荐,谁知道本事如何?就比如郭嘉,为什么从袁绍那离开,不直接去曹操哪里?还要在家待业六年,不就是身份年龄啊,有了荀彧的介绍,不就身价不一样啦。如果你是个超级大老板,会去在意一个刚大学毕业什么工作经验也没有,还天天自吹自擂的一个农夫吗?
三,当时天下大势。
公元207年,曹操基本统一北方,班底也基本成型,而且皇帝在手,天下我有。周围能威胁到他的势力已经不存在啦。而当时的诸葛亮才出山。经过水镜先生,和徐庶的多次推荐才去找到诸葛亮,说明连刘备在荆州那么多年也没听说过他。更别说曹操啦。那个通讯基本靠吼的时代,除了非常有名望的人,谁会打听一个村夫啊。
四,诸葛亮自己
诸葛亮自己发现再不出山就没机会啦。曹操快把天下打下来啦,他再出山没有用武之地啦。再看看当时剩下的势力,曹操虽然最大,但是人才也最多,虽然平台大,但是给他发挥的机会不多。刘表,跟他还是亲戚可惜太老啦,没什么发展前途。孙权,江东家族势力根深蒂固,他一个外来人,想凌驾于世家子弟之上,基本不可能,连孙权都不会帮他,虽然有他大哥诸葛瑾,但是不符合当时家族的战略,不能去同一个势力发展。马腾,天高皇帝远的而且是个“老实人”啊,知道他没什么好下场,肯定不会跟着去送死。剩下刘璋和张鲁,一对打酱油的。
五,世家。
大家看三国都会发现,曹操势力大部分全是北方人,尤其是好多人都是荀彧介绍的。而孙权都是江东的家族子弟。刘备都是荆州和后来巴蜀的人。所以一些人才的流动性不大,基本都是服务于本地势力。毕竟身后都有家族。那徐庶不就是最好的例子,你不回北边,我可以找你家长啊。最后当关羽丢了荆州,跟随刘备进川的荆州人才就被诸葛亮当宝贝一样呵护着。可惜队友不给力啊,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其实就是哭这个猪队友啊。就这么个老乡啦,想提拔一下可惜么机会啦。
总结,君选臣,臣也选君。不是你最厉害所以人才就都要跟你混。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过要是曹操知道,他一生最大的一次失败就要来临会怎么想。而且也是这一年接连两位谋士,荀彧,荀攸去世,才给了司马懿崭露头角的机会,不知道会作何感想。加个关注呗。
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曹操袁绍那些大佬为什么不去请诸葛亮出山?
看来,你还没有搞清楚一个问题,在曹操和袁绍这些大官的眼里,诸葛亮还只是一个山野村夫,有没有真本事尚且无人知晓,他们怎么会想到去请诸葛亮呢?
诸葛亮出山之后,火烧新野,让曹操吃了亏,才知道天下还有诸葛亮其人。大骂之余,兴兵伐刘,就有了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借东风,舌战群儒,火烧赤壁,大败曹军,从此,名声大振,周瑜,曹操欲除之而后快,然没有得逞耳。
一个人在世,往往如此,无名无据,人家不会轻易相信你,任用你。只有等到你展示了才华,让人心服口服,那你被任用或重用,就指日可待了。
萧何追韩信,也是如此。萧何知韩信有大材,然刘邦不信,随便弄个小官让韩信做,韩信一气之下,策马出走,急得萧何快马加鞭追赶回来,说服刘邦,做汉军大元帅,后来,果然帮刘邦战胜了项羽。
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曹操袁绍那些大佬为什么不去请诸葛亮出山?
曹操和袁绍请诸葛亮出山!又能起到啥作用呢!
无论在演义中怎么夸诸葛亮,夸诸葛亮有通天彻地之能,妙计鬼神莫测,也掩盖不住,诸葛亮军事才华,被夸大其词的事实,事实上就是诸葛亮,在军事指挥上,存在严重的失误,关羽的大意失荆州,跟诸葛亮有关系,诸葛亮错误的估计了关羽的军事才能。
让关羽孤军独自守荆州,这块战略要地,诸葛亮让关羽坚守城池,和东吴联盟,共同抵挡曹操,没想到恃才傲物的关羽,根本看不起东吴的孙权,孙权本打算和关羽联盟,采取了和亲政策,想让自己儿子,娶关羽的女儿。
关羽对东吴来的提亲使者,破口大骂,说东吴的孙权是痴心妄想,不自量力,说孙权的儿子,配不上自己的女儿,关羽说了很多难听的话,东吴的孙权心都凉了,本来东吴就对关羽占据荆州,有很大的想法,东吴也想占据荆州。
关羽的狂妄,彻底激怒了孙权,孙权派出使者联系曹操,要一举灭了关羽,然后在谈荆州的归属。东吴让曹操的兵马,故意在荆州外围活动,让关羽认为曹军要攻荆州,东吴又给关羽吃定心丸,告诉关羽大可放心攻击曹军,东吴也会派兵协助关羽,这关羽信了孙权的话,打开荆州的城门,攻击曹军,曹军引诱关羽出了荆州。
孙权趁机抄了关羽的后路,夺取了荆州,关羽在逃亡的路上,又被东吴的人马杀害,关羽的失败,有诸葛亮指挥失误的关系,诸葛亮用错了人,诸葛亮又把大量兵马,分成好几路,准备进川,想回援荆州都来不及了。
诸葛亮在北伐中原的时候,任人唯亲,街亭那么重要的位置,交给不懂军事的马谡看守,导致马谡丢失街亭。
卧龙是诸葛亮,凤雏是庞统,在三国演义里,传说得其中一个,就可以安天下,这后来结果证明,诸葛亮带领蜀国,没统一三国,出师表写的轰轰烈烈,六次北伐并没有成功。
凤雏更是基本上,没显示出军事才华,就中了荆州刘表的埋伏。死在了落凤坡,但这凤雏死得蹊跷,这么个神一样的人物,竟然这么简单就死了。
看诸葛亮辅助刘备和刘禅,最后并没有兴复汉室,造成这样的结果,暴露了诸葛亮在军事指挥上,确实没有传说的那么神奇!所以这曹操和袁绍,没必要请诸葛亮出山,请诸葛亮出山,也改变不了战局的走势,诸葛亮的军事指挥才能,对曹操和袁绍没啥帮助,曹操本身自己就是军事家,是一代枭雄,也是以计谋名扬天下,袁绍号称江东小霸王。
袁绍也不是个简单的人物,这三国里,就刘备身边的没有啥谋事,刘备当初身边只有关羽和张飞,刘备听到了卧龙的名声,就三顾茅庐,请诸葛亮。
要是看三国后来的走势,诸葛亮确实存在大量的失误,看结果刘备也是高估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所以这也是存在争议的地方,如果诸葛亮真有军事指挥能力,那结果是辅助刘备能一统三国,结果诸葛亮没做到。古代历史上的军事指挥家,都能达到目的,就是能辅助君主,建立新朝,兵仙韩信,就能辅助刘邦推翻秦朝,诛杀项羽,韩信的军事才能,没有争议,还有秦朝的名将,蒙恬也是帮助秦始皇,东征西讨,统一六国。
汉代的卫青和霍去病,也是能帮助汉武帝刘彻,达到了剿灭匈奴的军事目的,这二个人的军事指挥能力,也没有争议。
就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有争议,看他在三国里的表现,曹操和袁绍自己也是雄才大略,真没啥必要请诸葛亮,就算能请出诸葛亮,也帮助不会太大。
结局也只能是司马懿的儿子,统一了三国。
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曹操袁绍那些大佬为什么不去请诸葛亮出山?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一,知道诸葛亮有真才实学的没几个。二,袁绍刚愎自用,曹操奸诈无比(当时人们认为),他们自己不知道,但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诸葛亮心忧天下,早已了然已心。三,诸葛亮难过当时儒家时代迂腐的关,只知道是姓刘的天下,理应姓刘的继承。四,刘备宅心仁厚,体恤百姓,又是中山王之后(书上这样写的),诸葛亮要等的正是这样的人。倘若曹操袁绍知道诸葛亮有其才,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也会拒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