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起唐伯虎这个名字,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可能都会是那个鼎鼎大名的风流才子。之所以会大多数人对唐伯虎会有这样的印象,主要也是因为近年来的许多影视作品的影响。尤其是周星驰主演的《唐伯虎点秋香》,更是广为大众所熟知。

电影中的唐伯虎,出身富庶之家。因为对华府的丫鬟秋香一见钟情,进入华府为奴,经过一番波折之后,终于抱得美人归。而电影本身,也是一个经典喜剧,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欢乐。

然而历史上真正的唐伯虎,其实远没有电影里演得那么幸运。相反,真实的唐伯虎,一生可以说根本就是一个悲剧。

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并非出自富庶之家,他的父亲唐广德只是一个小酒馆的老板。不过,唐家祖上比较厉害,唐伯虎的唐俭,曾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之一,位列凌烟阁功臣榜上的第二十二位。只是从唐朝到明朝,中间隔了几百年,祖先的那点荣耀,对于唐家来说,也早就没什么影响了。

唐伯虎从小聪慧异常,属于那种顶级神童,学什么都特别快。在他十五岁那年,唐伯虎在府试当中摘得头魁。从那之后,唐伯虎的神童名号,就彻底传开了。

到了18岁的时候,唐伯虎娶了人生之中的第一位妻子徐氏。婚后夫妻两个人的生活,还是很幸福的,之后徐氏还给唐伯虎生下了一个儿子。不过,这样的幸福生活,也就仅仅持续了六年而已。从唐伯虎25岁这一年开始,也就是公元1494年,他的人生开始走下坡路了。

这一年,唐伯虎的父亲唐广德去世了。在父亲唐广德去世之后,家里失去了重要的支柱,家里的情况开始走了下坡路。唐伯虎虽然名气很大,但在赚钱方面,好像就没什么天分了。所以在父亲去世之后,唐家的收入一下子就跌入了谷底。

而这才只是刚刚开始,在父亲唐广德去世之后,唐伯虎的妻子、妹妹、母亲,还有儿子,也相继在接下来的两年之内去世。短短两年之内,唐伯虎先后失去多位至亲。这样的打击,可想而知。

然而,如此大的打击,对于唐伯虎的悲惨人生来说,却只是一个开始。

在先后遭逢家庭重大变故后,唐伯虎化悲痛为力量,全心全意投入到科举考试当中。就这样,准备了三年之后,唐伯虎再次参加科举考试。

以唐伯虎的学识,想要通过考试,并且在这一年的考试当中拿下一个好的名次,其实并不算困难。但遗憾的是,唐伯虎在考试期间,和好友张灵去逛了一次青楼。好不容易放松一次,结果这事还让当时的提学御史给知道了。这位御史大人知道之后,觉得唐伯虎人品有问题,直接在接下来的录科考试当中,让唐伯虎名落孙山。

难得去青楼放松一次,就给自己招来了这么大的麻烦,唐伯虎这运气也真是倒霉到家了。

在唐伯虎名落孙山之后,后来还是因为当时的苏州知府曹凤,爱惜人才,加上当时他的多位好友给他求情,这位提学御史大人,才最终答应让他以补位的身份参加了当时的乡试。

要说唐伯虎也是真的有才,虽然参加考试的过程很艰难,但是参加考试之后,唐伯虎直接在这次乡试当中,再次摘得了头名。

通过乡试的读书人,在古代被称之为举人。大名鼎鼎的‘范进中举’,指的其实就是这场考试。范进考了一辈子,才好不容易考上了举人。而唐伯虎刚刚因为逛青楼被处罚,转眼就在这场考试当中摘得了头名。

不得不说,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是真大。

通过了乡试之后,下一步就是赴京赶考了。

然而唐伯虎没想到,到了京城之后,他将迎来人生当中最大的一场劫难。

当时唐伯虎和好友徐经一起赴京赶考,和唐伯虎一样,徐经也是一个大才子。两人到了京城之后,因为两人名声都极大的缘故,所以自然有京城的文人前来拜访。因为在大家看来,以这两人的才学,在接下来考试当中成为进士,似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甚至就连状元榜眼,也未必不可能。既然如此,为何不提前交好这两人呢?

一番应酬之后,两人参加了考试。

那一年的考试,出乎意料的有点难,由于考题内容十分的冷僻,导致很多考生都答不上来。不过,唐寅和徐经二人,都是饱学之辈,自然不会被难倒。两人不光答了出来,而且写得还比较好。这就使得当时的主考官,在看到这两人的试卷时,也不由夸奖起来,并且一眼认定,这两张卷子,应该就是他们两个人的。

如果这位考官什么都没说,啥事都没有。

但问题是,他点破了。

你咋就知道,这两张卷子,一定是这两人的呢?

这位主考官,自然是知道两人的才学,所以才会做出这样的判断,然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场之人听到之后,把事情传了出去。这下子,事情大条了。

外面的人,不会觉得你是因为他俩的学问,而确定了他们两人的卷子。大家只会觉得,是你接受了两人的贿赂,提前给他们泄露了考题!

科举考试泄露考题,这在明朝是一件顶天大的大事。再加上当时这个谣言传得极广,朝廷在听到传言之后,立即派人对徐经进行了调查。然而讽刺的是,朝廷调查了一番,发现这两人根本就不在录取的名单之中,所以提前得到考题的事情,也就纯粹子虚乌有。

但是,对于这个结果,大家依然不买账。所以最后,朝廷为了平息舆论,只能给徐经和唐伯虎捏造了一个罪名,然后彻底除掉了两人的考试资格,并且将两人贬为县城小吏。

以明朝的考试制度来说,光是这个举人身份,就足以让两人去做一个县官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此一来,就算唐伯虎以后再想参加科举,都没有机会了。

这才是真正的无妄之灾。

可是这又能怪谁呢?

要怪就只能怪唐伯虎之前行事太过高调,太过张扬了。

在遭遇这场无妄之灾后,唐伯虎自然是憋屈至极,所以他也就没有去赴任,而是返回家中。然而唐伯虎回家之后,等待他的,则是他第二任妻子对他的冷遇。这也很正常,毕竟此时的唐伯虎,已经是前途尽毁,不再是那个前途无量的大才子了。所以最终,唐伯虎只能选择休妻,彻底放手。

经历了这番波折之后,唐伯虎心情自然十分低落,于是就开始外出远游。此后的几年里,他先后去往了福建,浙江,江西,湖南等地。直到一年之后,他才回到了自己的家中。

再之后,为了生计,唐伯虎一直以给别人写诗和画画为生。好在唐伯虎名气不小,画出来的东西也不愁卖,靠画画也养得起自己。就这样,唐伯虎又过上了十几年的浪荡生活。每次画完画之后,便拿着钱纵情于声色之中,日子过得要多颓废有多颓废。

但就算已经如此之惨,老天爷似乎依然不打算放过他。十几年之后,唐伯虎又迎来了自己人生当中的又一场大劫。当时南方的宁王打算筹谋造反,所以开始募集人才。名气很大却又无望仕途的唐伯虎,自然被宁王选中,请进了宁王府中。

然而到了宁王府上以后,唐伯虎很快发现,宁王之所以请他来,并不是单纯只想请一个幕僚,而是为了请他帮忙筹划造反。

造反,这可是掉脑袋的事情啊!

唐伯虎虽然已经彻底颓废,但是他还不傻,肯定不会去做这种明知道必死的事情。所以接下来,唐伯虎便开始装疯卖傻,这才好不容易让宁王放过了他,将他赶出府去。

再后来,唐伯虎又过上了之前那种靠卖画赚钱、流连生色的日子。这种生活,让唐伯虎的艺术造诣极高,唐伯虎的画,任何一幅在今天都是真正的天价。但同时,这样的生活,也彻底拖垮了他整个人。

公元1523年,唐伯虎病逝,终年54岁。晚年穷困潦倒,家无余财。

唐伯虎的一生,开局真的是神仙开局,但越往后就越倒霉。如果不是运气倒霉到家的话,以唐伯虎的才华,想必也能在朝中取得一定的成就。然而他倒霉到家的运气,却使得中国古代少了一位才华横溢的官员,多了一位诗、画领域达到巅峰的大才子。

不得不说,命运有时候真的是很有趣。

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是一个怎样的人?

公元1499年,在锦衣卫镇抚司的诏狱中,江南才子唐伯虎被绑于刑具之上,锦衣卫挥舞着鞭子,一下又一下地抽打着这位文弱的书生,企‬图让他招供,可唐伯虎始终要紧牙关。

但是,和唐伯虎一同被捕入狱的徐经却不堪忍受酷刑,屈打成招,承认自己用金银厚礼向主考官行贿,以此得到了策问的考题。

最终,唐伯虎被革去功名,终身不得入仕,他空有一生才华,最终无缘报效国家,成了他一生的伤痛。

世人皆知唐伯虎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风流贵公子,就算没有读过他的诗集,大概也都看过周星驰演的《唐伯虎点秋香》。

他有了八个妻子还不知足,要三笑点秋香,抱得美人归,他一手丹青出神入化,贵人们千金难求,可回归到历史本身,唐伯虎从来都不风流,甚至带着悲情色彩。

01进京会试

唐寅,公元1470年出生于苏州吴县,字伯虎,小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是明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诗人。

唐伯虎的先祖是前凉陵江将军,晋昌郡太守唐辉,所以,他常在自己的书画上题名“晋昌唐寅”,隋唐时期,其祖唐俭跟随李渊起兵,受封“莒国公”,家世显赫。

到了明代,祖上唐泰任兵部车驾主事,死于土木堡之战,之后到了唐伯虎父亲唐广德这一代,家道已经中落,全家经营着一家小酒馆,以此为生。

在古代,士农工商,商人是最低等的,所以,唐伯虎的父亲决心要将唐伯虎培养成一个读书人,以此来改变社会地位,因此,他专门为唐伯虎请了老师授课。

唐伯虎天资聪颖,更清楚父母对他寄予厚望,所以他读书非常用功,在十六岁时就考中了秀才第一名。

19岁时,唐伯虎遵从父母的安排,与一位徐姓女子成亲。妻子是位贤良的淑女,对父母弟妹照顾,对唐伯虎体贴,一家人的日子十分美满。

有了妻子的红袖添香和殷切期盼,唐伯虎更加勤学苦读,希望能于仕途上更进一步。

可是,二十四岁这一年,唐伯虎的人生直接荡到了谷底,仿佛是老天都嫉妒他一般。

,心爱的妹妹出嫁后饱受虐待,抑郁而亡,结发妻子也因难产离开,同时也带走了肚子里的孩子。美满的家庭骤然崩塌,唐伯虎倍受打击。

先是,父亲因病去世。

随后,妻子也因难产离开,连同腹中的孩子也一并带走了。

然后,母亲撒手人寰。

最后,出嫁的妹妹饱受虐待,抑郁而亡。

幸福的家庭骤然倒塌,唐伯虎备受打击,开始意志消沉,整日流连酒馆,醉生梦死。可人生的坎坷并没有消磨掉唐伯虎身上的傲气。

27岁时,唐伯虎娶了官宦人家的女子何氏为妻,何氏过惯了金尊玉贵的生活,不愿意跟唐伯虎过粗茶淡饭的生活,总是盼着唐伯虎能金榜题名,入朝为官。

29岁时,唐伯虎参加乡试,考了第一名,成了应天府的解元,从此,唐伯虎多了一个唐解元的称呼。

唐伯虎满腹才华,解元不是他的终极目标,状元才是。

公元1498年的冬天,数以万计的考生们汇集京都,来年二月,他们就要参加京城三年一度的会试,这将是他们改变命运的机会。

这其中也包括唐伯虎,还有与他同行的江阴县举子徐经

徐经出生于江阴富户,家中资产丰厚,可他却不似一般的纨绔子弟,整日寻欢作乐。相反,他自小聪敏好学,23岁就中了举人。

在赶往京城的路上,两人不期而遇,交谈之间颇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两人结伴同行,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不同于唐伯虎的初次入京,徐经早已是京城的常客了,刚在住处安顿好后,便拉着唐伯虎迫不及待地要去拜访自己的房师——程敏政

徐经乡试那年,程敏政任主考官,根据当时的惯例,考生一般尊称录取自己的考官为房师,自称其门生,这是未来入仕后,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如今,程敏政官至礼部礼部右侍郎兼詹事府詹事,在士子之中颇有声望,到了无人不知的地步。程敏政学识渊博,精通六艺,是当朝弘治皇帝和太子的老师,受百官敬仰。

所以,徐经每次来到京城,都会登门来拜访程敏政,以此来维护关系,可这一次的拜访,似乎又有了一点不一样的意义。

作为皇帝和太子共同的老师,程敏政的才华自是不必说,单就其如此深受皇恩,今科会试的主考官说不定就是他了,所以徐经打定主意,一定要多多走动。

可唐伯虎却不这么认为,科举考试,拼得是真才实学,靠攀附权贵,投机取巧,实在不是君子所为。

可徐经却觉得,程敏政是自己的老师,于情于理,到了京城都该上门拜访。再者主考官这事纯属自己猜测,就算程敏政不是,也可以上门讨教一些应试的方法和技巧,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在徐经的一力劝说下,唐伯虎只能跟着徐经上门拜访了。

其实,程敏政对唐伯虎早有耳闻,早就想见上一面。

当年,唐伯虎参加南京乡试的时候,主考官是太子冼马梁储。乡试上,当他看到唐伯虎的卷之时,一下子被唐伯虎的博学多才所吸引,直言如此奇士,今科解元非他莫属。

回到京城后,梁储对唐伯虎大加赞赏,极力推荐,唐伯虎虽身在江南,但是才名早就在京城传开了,对于梁储的知遇之恩,唐伯虎一直是心怀感激的。

所以,这次随徐经拜访程敏政,便打定主意想要求一份墨宝送给自己的老师

席间,三人推杯换盏,喝到微醺之时,唐伯虎不觉诗兴大发,竟吟诵起来。程敏政听罢,只觉坊间传言不虚,此人才华横溢,定能入朝为官,成为国之栋梁。

言谈间,程敏政不知不觉就说到了此次会试的情况,于是便询问起两人的准备情况。徐经听罢直言道:“四书五经学生已烂熟于心,此次试题只要不是太生僻,学生定有信心能高中。”

程敏政闻言,却摇头道:“读书人岂可只囿于四书五经,应博览群书,只要是出自先贤的智慧,就不能算是生僻。”

趁着程敏政高兴,唐伯虎便提出想要为梁储求一篇《送梁冼马序》,一来,可以作为报答房师的谢礼,二来,唐伯虎也想要领略一下程敏政的文采。

程敏政十分看重唐伯虎,一口就应下来,连夜写成了《送梁冼马序》,从此唐伯虎和徐经成了程府的常客,可每一次拜访,徐经都会备上厚礼,从不知避嫌。

时光飞逝,转眼就到了会试的日子。

与乡试不同,会试规模更大,前来应试的举子都是来自各府的佼佼者,如果能考上就能得皇上重用,若是作为本次主考官,就能与考生建立师生关系,快速扩充政治人脉。

所以,很多官员都对这次主考官的位置垂涎三尺。

就在会试的前两日,考官的人选终于定了,由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出任主考官,由礼部右侍郎程敏政出任副考官,皇帝下令,由二人拟出此次会试的考题。

可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就是因为程敏政的考官身份,将唐伯虎牵扯进了一桩科举舞弊案中,将他的科举仕途尽毁。

02科场舞弊

这一日,会试的第三场考试结束了,从考场出来的举子们各个满面愁容,一边恨自己平时看书太少,一边抱怨这次的考试题目太生僻了。

这群人中,唯有唐伯虎和徐经笑容满面地走出考场,回到酒楼就迫不及待地饮酒庆祝。席间,两人志得意满,高谈阔论,酒过三巡后,两人说话不禁有些随意。

就在两人相互恭维的时候,酒意上涌的唐伯虎不经意间说出了此次考试多亏了程敏政的致电,不然题目如此生僻,很难答出来。

恰好此时,酒楼有一名官员也在饮酒,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他突然想起前两日,程敏政在阅卷时的对两位考生的试卷大加赞赏,莫非这酒楼中的两人就是唐伯虎和徐经?

他瞬间有了一个念头,难道程敏政收受贿赂,泄露了试题。他沉思片刻后,立刻就离开了酒楼,他要回家写奏疏上报朝廷。

这名官员名叫华昶,任户科给事中,他能说会道,经常借由言官特权,讽议左右,这次仅凭自己的猜测,就上书弹劾程敏政受贿,将试题泄露给了唐伯虎和徐经。

此事一出,满朝哗然。科场舞弊向来都是国之重罪,明朝时期,对科场舞弊的惩罚尤为严厉。

为了平息众怒,弘治皇帝下令,撤了程敏政主考官的头衔,并停止阅卷,其批阅过的试卷由主考官李东阳重新审阅。

可复审的结果却让所有人傻了眼,唐伯虎和徐经并未被程敏政录取,两个人落榜了。

这样的结果似乎并不能支持华昶对程敏政的控诉,于是,为了查清事情的原委,弘治皇帝下令,将徐经、唐伯虎、华昶一起逮捕入狱,交由锦衣卫查证。

本以为能金榜题名,却不想如今镣铐加身,身在狱中的唐伯虎此时还云里雾里,没有任何头绪。就在这时,又有第二个人跳出来指证程敏政。

此人是同为考官的林廷玉,他声称自己亲眼看见程敏政在得知东窗事发后,将审阅过的试卷重新整理,将回答出试题的考生一律不予录取,以此来摆脱嫌疑。

有了新的证词后,弘治皇帝龙颜大怒,下令将程敏政和林廷玉全部下入大牢,彻查清楚。

为了尽快结案,负责调查的锦衣卫对唐伯虎和徐经动用了各种酷刑,虽然唐伯虎抵死不认,可身为富家公子的徐经哪里能忍受如此严刑拷打,当场就屈打成招

他承认,自己每次去程府都准备金银厚礼,就是为了贿赂程敏政,得到会试的题目。

虽然有了徐经的证词,但是程敏政却矢口否认自己有泄题的行为,他自认为官三十余年,从来都是严于律己,绝不会做对不起皇上的事情来,严词要求与华昶当面对质。

可是,若程敏政没有泄题,那唐伯虎和徐经是如何知道会试的题目?又为何会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要感谢程敏政这样的话呢?两人落榜真的是程敏政做的手脚吗?

这一连串的疑问困扰着审案的锦衣卫们,也困扰着皇上。程敏政是他的老师,也是朝廷不能缺失的人才,于公于私,他都想保下程敏政

为了不再让案件继续牵扯下去,弘治皇帝拍板决定,让程敏政、唐伯虎、徐经和华昶四人来个当面对质,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大殿之上,双方各执一词,于是,审案官员又将之前招认罪行的徐经带了上来。此时的徐经已经休养了好几天,恢复了精神,他一口气推翻了之前的招供,还原了事情的真相。

他从未贿赂过程敏政,送礼只是出于师生关系。

当日在程府,为了讨教会试经验,唐伯虎问程敏政,若是作为主考官,将如何出题程敏政便想二人列举了策问的文章,让两人要博览群书,不要拘泥于四书五经。

况且,当时的程敏政并非主考官,一切不过是凑巧而已。

回到客栈后,唐伯虎与徐经详细阅读了程敏政推荐的文章,并以此为基础,写了篇文章练笔,可没想到,程敏政成了主考官,推荐的文章成了考题。

虽然对于徐经的供词,唐伯虎和程敏政都没再提出异议,但是华昶依旧不依不饶,提出重新审阅唐伯虎与徐经的试卷,看程敏政到底有没有动手脚,以求自保。

但是弘治皇帝没再理会华昶,而是匆匆做了判决。

程敏政因不懂避嫌,被责令提前退休。华昶因听信谣言,不实举报,被贬官去了南京。而唐伯虎和徐经则有谋私利之嫌,被罢黜为吏,终身不得入仕途。

03桃花仙人

这场轰动朝野的科场舞弊案,最终以各打五十大板的结果落下帷幕,可惜唐伯虎,功名被革,一生都无法进入仕途,枉费了那些寒窗苦读的岁月。

此后,唐伯虎终其一生都在做着下科场的噩梦。

二十年余别帝乡,夜来忽梦下科场。 鸡虫得失心尤悸,笔砚飘零业已荒。 自分已无三品料,若为空惹一番忙。 钟声敲破邯郸景,仍旧残灯照半床。

公元1500年,唐伯虎再次被罢黜为浙藩小吏,因深感耻辱,坚决不去入职,他的妻子何氏眼见丈夫仕途无望,不愿再过清贫的日子,自请下堂

之后,仕途失意的唐伯虎离开了苏州,前往浙江,湖南、福建等地游览,回家后就生了一场重病,久久未能痊愈,期间,他的弟弟也与他分了家。

这还不是唐伯虎最低谷的时期,后来他受邀当了宁王朱宸濠的门生。可是,干着干着,他发现宁王想要造反,为了一份工作搭上命可不值当,于是唐伯虎便想要脱身。

可是,身为宁王的师爷,唐伯虎知道这么多的秘密,宁王肯定不会愿意放他走的。为了尽快脱身,唐伯虎装疯卖傻,在城内裸奔,还高呼,我是宁王的门客。

宁王见唐伯虎如此形状,只能命人将他送走。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磨难之后,唐伯虎终于大彻大悟,再也不愿提及官场,整日醉生梦死,靠卖字画为生,自得其乐。

公元1505年,唐伯虎在苏州看上了一处房子,名叫桃花坞,为了将这座房子买回来,他将自己的部分藏书做了抵押,问朋友借了钱才购置下。

从此,世界再也没有仕途失意的唐寅,只有桃花坞主唐伯虎,他也因此写下了那首不朽诗篇《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桃花坞里有座桃花庵,桃花庵里有个桃花仙,桃花仙人种了很多桃树,只为摘下桃花换点买酒钱。

清醒的时候只愿日日坐在花间,酒醉之后就在花下睡去,半醉半醒间一天又一天过去了,花开花落间,一年又一年飞走了。

我愿在这酒中醉死,愿在这花下长眠,不愿去卑躬屈膝,阿谀奉承。马车滚滚而去,是贵族们的乐趣,有花有酒才是我等贫穷者的缘分。

若是拿他们的富贵与我的贫贱相比,他们不过是世俗凡人,而我是天上仙子,若将我的贫贱比作马车,他们是纵意驰骋,我却是悠闲自得。

别人笑话我很疯癫,我却笑他们看不穿这红尘世事,就算是那些豪杰曾有一时的辉煌,如今却墓冢不在,只能被当作耕种的田地。

唐伯虎用六个桃花,向我们堆积出了一个花的世界,还有一个花中仙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逍遥洒脱的日子。

这花与酒已经成了生命中的一个部分,那个曾经被幸福包围,梦想拜相封侯的少年郎不见了,那个曾经漂泊无依醉生梦死的风流才子不见了。

他痛也痛过,笑也笑过了,终究还是放下了放荡不羁的人生,择一处世外桃源,安享最后的人生。

04最后

公元1523年,唐伯虎在贫病交迫中溘然长逝,终年五十四岁。

世人爱慕唐伯虎皆因爱慕他风流才子的形象;世人喜欢《桃花庵歌》皆因喜欢他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超脱豁达的人生境界。

徐祯卿评价他说:

唐寅,字伯虎。雅资疏朗,任逸不羁。

王世贞评价他的《桃花庵歌》说:

语肤而意隽,似怨似适,令人情醉,而书笔亦自流畅可喜。

他的人生充满着悲情色彩,可他从未被生活的磨难打倒,他说你们笑我疯癫,那这红尘世事你们又看穿了吗?

他仍是当初那个少年,不曾老去,他不是唐寅,他是人间的桃花仙,他如一缕清风,从桃花坞悠悠而来,荡开这世间纷扰,落入我们心中。

若是能回到过去,只愿能于桃花庵中看一眼桃花仙足矣!

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是一个怎样的人?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唐伯虎到底点没点秋香?祖上家事又如何?真的是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吗?科场舞弊案又是怎么回事?四大才子到底怎么样?我们不妨通过这五大命题来一探唐伯虎的人生!

将门之后唐伯虎?

(唐俭)

唐伯虎号称“江南四大才子”,才华横溢,顶流知识分子,妥妥的文艺青年。唐伯虎的祖上同样风光无限,南北朝时,唐伯虎的先祖上官至宰相刺史,十分拉风,隋唐之时又出现了一个叫唐俭的人。

唐俭听起来有点陌生,干的事儿可不小,跟随李世民太原启兵,征战天下和玄武门之变,为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这份功臣榜来头可不小,里面有不少我们的老熟人,如秦琼,尉迟恭,程咬金,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可以说含金量是相当的高!

到了明朝,唐伯虎的家世虽然不如其先祖拉风,倒也不差。1449 年,土木堡之变爆发, 20 万明军被蒙古击溃,明英宗被俘,唐伯虎的祖父也在这场战斗中丧生。

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

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关于唐伯虎的一个八卦,因为唐伯虎本名唐寅,伯虎是他的字,所以说他是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只能说对了一半。唐伯虎生于 1470 年,这一年明朝中后期最有作为的皇帝明孝宗出生,1470 年确为寅年,但寅月寅日寅时就不靠谱了。唐伯虎有一个弟弟唐申出生于申年,可见唐寅确实与他出生在寅年有关。

公元 1470 年,从十二生肖来看属于虎年,唐伯虎的字想必也与这一属相有关。这么看来,唐爸唐妈起名字是不是太过随性了?不过到也顺耳。如果大家给小朋友起名字不想翻《诗经》和《康熙字典》,唐伯虎的名字的这个套路到不妨一用,堪称取名小妙招!

真假科场舞弊案?

1494 年, 24 岁的唐伯虎中乡试第一名,所以后人也称唐伯虎为唐解元!但在后来参加会试时,却卷入了一场科考舞弊案,被除名,从此与科考功名无缘。

与唐寅一起卷入这场科考舞弊案的,还有一个叫徐经的举子,徐经有一个后人很有名,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旅游达人徐霞客。唐寅是否参与考试舞弊没有实锤,但却有失当之处,朝廷对此的处罚方式,也是对揭发人,主考官和唐寅,徐经等各打五十大板。

纵观整个案件的处置过程及唐伯虎后来的境遇,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唐伯虎大概率没有科考舞弊,但确有失当之处,朝廷的处置并不过分,唐伯虎也不算太冤。毕竟这时在位的皇帝,正是和唐伯虎同年的,有明朝中后期第一明君之称,开启“弘治中兴”的明孝宗。

这里我们补充一点,就是在这一两年发生了两件大事,可以说彻底改变了唐伯虎的一生。一是这场科考舞弊案,唐伯虎从此与功名无缘,这对于位古代知识分子的打击可想而知。二是也就在这一两年,唐伯虎的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和妹妹相继去世,家道开始衰落,毕竟像唐伯虎这样的大艺术家,你要让他去理财那铁定是不现实的。科考失利和家人离世,这对于唐伯虎可以说是精神世界和物质基础的双重打击,是唐伯虎一生的重要转折,从此浪荡江湖,不问功名,放浪行海。

四大才子怎么样?

“江南四大才子”是唐伯虎最响当当的名号,其实唐伯虎身上有两大标签。一是从绘画角度,唐伯虎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为“明四家”,二是从诗文角度,唐伯虎与文征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江南四大才子”。

不过别盲目追星,“江南四大才子”可并非都是风流倜傥之人,祝枝山和徐祯卿的颜值那是相当的低,徐祯卿还因“貌丑”而在官场中遭人排挤。

四个人在科考上,除了徐祯卿进士之外,其余三大才子一个比一个惨。唐伯虎中了举人,会考却被除名。祝枝山中举后多年参与会试而败北,直等到他的儿子考中进士之后,祝枝山这才罢手。文征明更惨,连续 9 次参加考试,次次落第,最终无奈放弃。四大才子在科考上的不尽如人意,也算是老天给我们开的一个玩笑!

唐伯虎有无点秋香?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唐伯虎的生活脾性。 24 岁的唐伯虎参加乡试,之前还得有一次乡似资格的考试,而就在这场考试中,唐伯虎还在夜店放飞自我。主考官十分厌恶,决定把他的资格取消,最终在文征明的父亲文林,吴宽等一众名士的要求下,主考官这才放了唐伯虎一马。

唐伯虎考中解元后更加放飞自我,“夜店是我家”可说就是唐伯虎的座右铭。唐伯虎的这种生活习性,就连他的好朋友文征明也看不下去了,写信劝诫他。但唐伯虎对好朋友的劝告毫不在意,反而十分气愤,还曾因此一度与文征明断交。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看看《唐伯虎点秋香》,历史上倒记录了一件关于唐伯虎的风流韵事与此故事相仿,但也有一些差别。唐伯虎在游玩的中途确实看中了一家人的丫鬟,并最终化身仆人混进其中,然后直接带着丫鬟私奔。只不过这家叫主人是华学士而不是华太师,丫鬟不叫秋香而叫桂华。

科卡失利后,唐伯虎彻底寄情于山水酒色与吟诗作赋之中,家人相继离世后家道中落,就唐伯虎这种“夜店之王”的生活,很明显会越来越拮据,事实也是如此。后半生的唐伯虎生活上十分窘迫,靠卖字画为生。

1524 年,唐伯虎去世,时年 54 岁。但唐伯虎的才情和给后人留下来的精神文化遗产,无愧于“明四家”和“江南四大才子”的称号!

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是明朝的画家、书法家、诗人,典型的江南才子,名唐寅。

这唐寅的一生并不像大家在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看到的那样是个花花公子,而是一个命运坎坷的书生。唐伯虎自幼聪明,能诗擅画,也想求得功名,16岁便中进士,19岁娶了温柔贤惠的徐氏,日子过得很安稳。

可是唐伯虎19岁那年父亲中风去世,母亲跟着也随父亲而去,妻子徐氏不久死于产后风,孩子出世仅3天就夭折了。

唐伯虎一度消沉,在好友祝枝山、文征明的劝慰下才慢慢振作起来。27岁时唐伯虎又娶了何氏,30岁那年进京参加会考,本已经考取了进士,但被同乡诬告说他行贿主考官,结果锒铛入狱。

出狱后的唐伯虎心灰意冷,回到苏州,老婆离他而去,弟嫂看他穷困潦倒便要求分家。

此后唐伯虎以卖画为生,经常去闽浙赣一带云游。唐伯虎擅长画山水和工笔人物,如今他的画也拍到了上亿,可这跟他有什么关系呢?

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是一个怎样的人?

穿越千年的时空,历史人物的形象总是那么的扑朔迷离。相比于民间传说里那些绘声绘色的人物形象而言,正史中的历史人物形象除了趣味性不足以外,其命运和结局也比人们口耳相传的要令人唏嘘许多。

著名的大才子唐伯虎,苏州府吴县人,本名叫唐寅,也许是由于他是家中长子的缘故,他的字取为伯虎。在他十二岁的那年,他结识了他一生中最好的朋友祝允明,又叫祝枝山。十四岁那年小唐寅又认识了另一位后来的著名文人文征明,并且得到了其父亲南京太仆寺卿文林的欣赏。这三人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大才子,甚至是“江南四大才子”,在中国的文化史和艺术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影视作品中的江南四大才子

有关唐伯虎们的风流韵事已经被各种民间传说、影视作品描摹的太多太多,在这里无须赘述。但历史上真正的唐伯虎,却是个地地道道的失意者。

唐寅

早年的唐伯虎也是个不识愁滋味的少年,即使娶妻生子也不以为意。然而在他二十四五岁的时候,父母妻儿全部在一年内离开了他。这对年轻的唐伯虎的打击有多么大可想而知。他把自己的才气丢到一边,成天只知道和狐朋狗友一起饮酒以派遣心中的苦闷。

好朋友祝枝山看不下去了,规劝唐伯虎要好好读书。于是唐伯虎闭门不出,安心读圣贤书。而他的聪明才智也是举世公认的,具体的表现就是他沉心读书只一年多就高中解元(乡试第一,相当于现在的江苏省高考状元了)。不仅如此,主考官还非常赏识他的文章,回京的时候还把他的文章带给了翰林学士程敏政,程学士也觉得这个年轻人的文笔非常棒,心里就记住了“唐寅”这个名字。

祝枝山

第二年的会试如期到来,而主考官正是程敏政。这对于唐寅来说本来应该是一件好事,没想到这个人事安排却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在进京赶考的路上,唐寅和他的南直隶同乡、江阴的徐经一起前往北京,二人也成为了朋友。而这个徐经家里非常有钱,有钱到直接拿钱贿赂程敏政家里的家僮,把考题偷了出来。只是手段不太高明,这件事败露了。

徐经

科场舞弊的罪过有多大不用我多说,总之砍头掉脑袋也不为过。而由于唐寅和徐经朝夕相伴,言官们就连带着他也参了一本,把他也送进诏狱了。最后虽然无法证明唐寅作弊了,但本着“宁可错杀三千不能放过一个”的精神,本来至少可以做个七八品官的唐寅被贬为小吏。

这对自恃清高的唐寅无异奇耻大辱,他拒绝了小吏的任命,收拾东西回家,从此生活变得更加放浪形骸。本以为此生都会纵情于山水和女色中的他在四十五岁那年受到了一位阔气王爷的邀请,而他呆了不久就疯了:天天玩了命的喝酒,喝完就拿大小便往自己脸上抹,把王爷气得够呛,只好让他收拾东西滚蛋。

唐寅不是怀才不遇吗?为什么有王爷邀请他去做宾客他要疯呢?因为邀请他的王爷不仅是个草包,还要谋反,不久以后就被王阳明剿灭在鄱阳湖上,他就是宁王朱宸濠。

宁王朱宸濠

逃离宁王幕府的唐伯虎从此对生活彻底地失去了信心,科举这条路已经堵死了,而走私人路线进入王府又是这样一个结局,所有亲人又都阴阳两隔,那么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值得他留念的呢?他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建了一座小房子,天天就和朋友们在此通宵达旦地豪饮,直到他五十四岁那年与世长辞。

唐寅的山水画

唐伯虎的山水、人物、花鸟都极具特点,其书法也别具一格。他的存世的艺术作品随便拿出一幅都是无价之宝,而在各大拍卖行一次次的展销中,在人们对他的作品的一次次惊呼中,有谁还记得这位看起来风流倜傥的天才,内心有多少辛酸。

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是一个悲剧人物。

造成唐伯虎悲剧的,既有其本人的交友不慎的一方面原因,也有其运气不好,无端卷入宦海风波的不幸因素。

唐伯虎,是苏州府出了名的才子,诗、画、文,皆一时之绝,自小有神童之誉。

明清科考分乡试、会试、殿试三个等级。

唐伯虎在第一级考试乡试中轻而易举地获得了第一名,是为解元,故世称其为唐解元。

主考官梁储爱才,还朝后,把唐伯虎的出示给当时的文坛泰斗程敏政观看,相与叹赏。

程敏政少年时也是个神童,人们喜欢把他比作东汉神童孔融和唐朝神童李泌。他在十岁时,就以“神童”之名荐举入朝,在翰林院读书。在成化二年的会试中,程敏政中一甲二名进士,为同榜三百五十余人中年纪最少者。

程敏政读唐伯虎的文章,惺惺相惜,招唐伯虎到门下。

这两件事连在一起,可以说,唐伯虎既是少年得志,又得贵人赏识,前路应该好走。

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程敏政其实是个灾星。

程敏政平日自负学识过人,眼高过顶,目空一切,在朝廷里的人际关系并不好。很多人看他不爽,早就想搞他了。

还有,程敏政任詹事府事礼部右侍郎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曾在弘治乙卯南闱中录取有一个名叫徐经举人,和徐经有了师生名分。

这样,唐伯虎上京参加会试时,在程敏政的家里结识了徐经。

程敏政、唐伯虎、徐经三人,既是师生关系,则在备考期间,唐伯虎、徐经日日练习作文章时,程敏政免不了从中加予指点、评论。

好死不死,明孝宗突然委任程敏政和同为文坛巨匠、时为太子少保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担任该年会试主考官。

好死不死,徐经是个奢豪多金的富家子弟,做事张扬,喜欢显摆。

又好死不死,唐伯虎在苏州时,有一个朋友,名叫都穆,也来京师来参加这一年的会试。

话说,考试结束,徐经和唐伯虎都自我感觉良好。

唐伯虎倒没有什么,徐经却洋洋自得,尽管尚未出榜,他却显摆出一副必定金榜题名的作派,让人带来了家里豢养的戏班,天天演大戏,吹吹打打,夺尽天下士子的风头。

俗话说,宁愿得罪君子也不要得罪小人,得罪了小人,会死得很惨。

唐伯虎的朋友都穆是个十足的小人,一直以来,他对唐伯虎都是心怀嫉恨,看唐伯虎和徐经搞在一起,又看徐经如此得意忘形,更是妒火中烧。当他知道唐伯虎、徐经和主考官程敏政是师生关系,就认定程敏政“鬻题”,事先把考题告知唐、徐二人,让他们在考前演练背熟,所以有恃无恐,势必高中。

前面说了,程敏政在朝中本来树敌就多,礼部尚书傅翰更是早就想整倒他进而取代他的位置了,另外如工科都给事中林廷玉、给事中尚衡、监察御使王绥、户科给事中华昶等等,也都视程敏政为眼中钉、肉中刺。

华昶在一个马姓侍郎的邸寓里偶遇都穆,听了都穆的猜测,不由分说,把猜测说成事实,捅了上去。

于是,历史上著名的“己未春闱案”出笼了。

不管程敏政事先是否把考题告知唐、徐二人,反正他们三人的师生关系属实,而程敏政是主考官,唐、徐二人是考生,难逃瓜田李下之嫌。

案情几经起落,真相难求,明孝宗最后以程敏政不知避嫌疑为由,勒令其致仕;转而斥责徐经、唐寅抱侥幸之心求进,下令将之黜充吏役。华昶言事不察实,降职到南京任太仆寺主簿。

现在,一般人认为,唐伯虎是此案的最大受害者。

因为,唐伯虎遭此打击,从此绝于仕途,妻离子散,生活潦倒,落魄沉沦,悲惨地度过了一生。

实际上,最惨的还是程敏政。

结案后,程敏政从狱中出来,不过四天,便因愤恚病死。

而徐经也没好到哪儿去,一直为“黜充吏役”翻案奔走,35岁时客死途中。曾是江南鼎甲的梧塍徐氏,也因这场变故,渐渐衰落。

最后说一句题外话,晚明大旅行家、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就是徐经的曾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