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的作用是什么?
黄芪功效主治: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
黄芪的作用是什么?
黄芪又名黄耆,为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的干燥根。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曾在网上广为流传的神仙粥,其实就是用黄芪与粳米制作而成,而黄芪与粳米的确是补中上品。提到黄芪这个药,人们可能并不是特别熟悉,但是黄芪的补气作用不亚于人参。
黄芪适合气血不足的人,副作用很小的,可以泡茶,这样最有效的。痈肿疮疡者气血不足,脓成不溃或溃后不易愈合。常与黄芪配伍以扶持正气。下面就跟小编来了解一下黄芪的功效和作用吧。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味甘性微温。归肺、脾、肝、肾经。补齐固表,托疮生肌。主治体虚自汗,久泻,脱肛,子宫脱垂,慢性肾炎,体虚浮肿,慢性溃疡,疮口久不愈合。
1.益气固表
生用黄芪,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脱毒、生肌的功效,适用于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等症。
2.补气养血
蜜炙黄芪有补气、养血、益中功效,适用于内伤劳倦、脾虚泄泻、气虚、血虚、气衰等症。
3.降血压
现代医学证明,黄芪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降低血压、保护心脏、双向调节血糖、抗自由基损伤、抗衰老、抗缺氧、抗肿瘤、增强机体免疫力作用,可用来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症。黄芪还能扩张血管,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和营养状况,故对慢性溃疡久不愈合者有效。其还能消除肾炎患者的蛋白尿,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原减少。
黄芪虽好但不能胡乱服用,注意黄芪不能乱服用的,根据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是否可以服用黄芪还是需要中医判定一下。此外,黄芪有多种使用方法,泡水泡茶喝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做法。
黄芪的作用是什么?
黄芪是一味补气的药材。补什么气呢?主要是补脾气和肺气。
黄芪的四大功效:
补气升阳——补脾气
益卫固表——补肺气
利水消肿——补脾气
托疮生肌——补气血
具体来说:
1、 补气升阳——补脾气
用于治疗脾胃气虚以及中气下陷导致的气短,食少便溏(吃得少,拉得稀),倦怠乏力,脏器下垂,小腹、肛门有下坠感,脱肛等,这些病都会用到黄芪,有的配伍升麻,柴胡。有的配伍白术、人参,有的配伍桂枝、芍药、甘草等。
2、 益卫固表——补肺气
用于肺气虚及表虚自汗(白天出汗,动辄尤甚),气虚外感(一吹风就很容易感冒)等症。著名方剂玉屏风散,就是由黄芪、白术和防风组成。玉屏风,顾名思义,就像一个屏风一样抵挡外邪,用来治疗表虚卫阳不固导致的反复感冒,常常白天出汗,以及过敏性鼻炎那种一吹风就打喷嚏、流鼻涕的症状。
3、 利水消肿——补脾气
水湿内停导致的浮肿,小便不利往往是因为脾气虚。黄芪常与防己、白术等同用,组成防己黄芪汤,治疗慢性肾炎浮肿,尿蛋白长期不消者。
4、 托疮生肌——补气血
中医认为得了疮疡这类皮肤病,如果脓成不溃(脓包很大还不溃烂),或者溃久不敛(溃烂后很久都不愈合),属于气血不足。而黄芪可以补气而托毒生肌,促进伤口破溃、愈合,被称为“疮痈圣药”,常配当归、人参、肉桂等。
其他补气血作用:
1、 气虚血亏的面色萎黄,常与当归同用;
2、 气虚不能摄血的便血、崩漏,常与人参、龙眼肉、当归同用,如归脾丸;
3、 气虚血瘀的关节痛、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等,配伍羌活、防风、姜黄、当归、红花等。
4、 气虚津亏的消渴证(类似于糖尿病),能补气生津止渴,常与生地、麦冬、天花粉合用,山药配黄芪,可治糖尿病人容易饿的症状。
最好的黄芪表面呈灰黄色,切面中央有从中心向四周放射状纹理,称为“菊花心”。嚼之微甜,有豆腥味。
黄芪炮制时有三种切法,横切、纵切、斜切。最常见的是横切。
横切
斜切
纵切
黄芪的作用是什么?
黄芪,又名黄耆。为黄芪植物和中药材的统称。产于我国大部分省区,为国家保护植物。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的功效。黄芪属于古老中草药品种之一,《神农本草经》将它列为上品,有2000多年的历史记载。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
黄芪是补益药,补气升阳,易于助火。所以,烦热盗汗和阴虚内热体质或内有实热,常爱上火的人,不宜经常服用。孕妇也不宜服用黄芪,尤其是临产的孕妇。据资料显示,吃黄芪后,不少孕妇引起过期妊娠,胎儿过大而造成难产。
黄芪除中药处方配伍使用外,还可以泡水当茶饮用,它能补中益气,增强体质,改善贫血和气虚。适用于免疫力降低,盗汗和疲劳,为补气圣药。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肺,脾,肝,肾经,全身之气皆能补益。民间有"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说法,意思就是说,经常用黄芪泡水当茶饮用,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黄芪泡水喝,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具有补而不腻的特点。若再根据不同需要,配些枸杞,党参,茯苓等药材在一起,冲泡当茶饮用,效果会更好。
一般泡水喝用量,每日10一20克之间为宜。
黄芪的作用是什么?
黄芪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中药材了,有很多别称,棉芪,黄参,血参,生芪等等。其功效也是很多的。
黄芪味甘性温,归肺,脾经。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等功效。主治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血虚萎黄,内热消渴,痈疽难溃,久溃不敛等症,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黄芪确实有很好的药效。
一,黄芪有抗应激,抗心肌缺血,扩张血管,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压,改善心肌氧的代谢平衡,有强心作用。
二,黄芪能抑制血小板聚集,能抗血栓 。黄芪可使细胞的生理代谢作用增强,并可提高造血功能,对造血和免疫系统有保护作用,能防治贫血,增强体质。
三,黄芪有抗菌消炎,抗病毒作用,对肾炎,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症,慢性肾功能不全均有治疗作用,还能改善心肌炎症状。
四,黄芪能增强脑部功能,有镇痛,镇静作用。
五,黄芪有抗疲劳,抗辐射,抗肿瘤,抗衰老,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所以说黄芪的功效确实太好了,许多中医书籍中都有用黄芪治病的良方,现在黄芪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泡黄芪茶,喝黄芪粉对许多人都有很好的作用。
黄芪除了婴幼儿,有过敏者,脾胃湿热者禁用外,其他人群都可以服用的。
黄芪的作用是什么?
小王医生,在临床常常应用黄芪。
我们先简单认识一下黄芪。
黄芪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益卫固表,补气升阳,托毒生肌,利水消肿。
主治: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自汁盗汗,血虚萎黄,阴疽漫肿,气虚水肿,内热消渴。
小王医生在临床主要是应用黄芪补气利水之功,协助心功能不全的朋友,改善心功能。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好作用。
但黄芪,绝非这么简单。
近几十年,对黄芪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1.补气,对于平时气虚体弱之人,总觉得乏力、气不够用、长叹气等情况,长期和黄芪水必定改善症状。
2.改善心功能
黄芪对衰竭的心脏,强心作用更显着,表现为可使心脏收缩振幅增大,排出血量增多。黄芪能改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左心室功能,还有一定抗心律失常作用。
这和小王医生在临床应用黄芪配合心功能不全患者治疗不谋而合。
3.协助调理血压
有轻度高血压的朋友,可以试一试,但真正的降压还是要依靠西药,黄芪只是辅助作用。
4.增强免疫功能
长期饮用黄芪,可以提高人们的抵抗力、免疫力。正常人服用后,血浆IgM,IgE显着增加,能促进血清溶血素形成,提高空斑形成细胞的溶血能力,具明显的碳粒廓清作用和增加脾重的作用。
5.预防感冒
感冒流行季节服用黄芪,不仅可使感冒次数明显减少,而且可使感冒症状较轻,病程较短。其实也是起到了免疫力提高,防止病毒感染的作用。
6.保护肝脏、肠胃
黄芪有助于肝脏受损、胃溃疡等患者的恢复。并且对于一些痢疾等引起的腹泻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7.调节血糖
黄芪多糖具有双向调节血糖的作用,可使葡萄糖负荷后小鼠的血糖水平显着下降,并能明显对抗肾上腺素引起的小鼠血糖水平升高,而对胰岛素低血糖无明显影响。当然糖尿病患者,必须依靠正式的降糖治疗。
8.预防肿瘤协助抗癌,带瘤生存,改善生活治疗。
黄芪中含有的多糖在配合抗肿瘤药物时还能发挥增强药效的作用,并且还能降低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抗癌效果。改善肿瘤患者一些药物副作用,减少病痛,提高生活治疗。
孕妇慎用
部分人有“上火”症状,如面红、心烦、睡眠差或失眠、咽痛、血压升高或头晕等。开始服用一定量少,如有副作用立即停用。
适合的人长期服用黄芪,会起到不错的效果,但这这是预防保健。
所有的疾病治疗,必须综合权衡。
我是小王医生,中国康复与中医委员,全军冠心病介入中心副主任医师,天津心脏病委员。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小王医生说健康》
第一时间获取最实用的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的预防,诊治,康复,以及中医药方面的知识。
如果回答对您有帮助,请点击下面的<小手>为我点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